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2-06-19 04:5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源技术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

篇1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论文关键词]:通信电源通信网现状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11]《通信电源需求现状分析》.

[12]唐勇伟,《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

篇2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 Redox 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11]《通信电源需求现状分析》.

篇3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篇4

关键词:DSP变频;电源设计;变频电源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48-03

1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电动凿岩机是建筑、水利、采矿等行业的重要设备。相对于传统的凿岩设备,电动凿岩机所具有的突出优点是节省能源,其电能利用率高达50%~60%,而常用气动凿岩机仅为10%,此外,电动凿岩机还有噪声低、工作面空气新鲜、无废气污染等优点,极大的改善了劳动条件。但目前使用的电动凿岩机也有明显缺点:对同样硬度的岩石,它的转速只有气动凿岩机的50%~60%。目前大多数电动设备直接使用交流工频电源(50HZ),不能随着工作环境(岩石硬度、钻孔孔径、深度)改变输出转矩、转速,因此工作效率较低。为此,本文采用德州仪器公司的TMS320C2407DSP处理器设计一种新型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通过输出可程控的交流电压,改变电动设备的输出转矩和转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电动设备的工作性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变频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程度的发展成熟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变频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广泛地应用。二是功率器件的发展。近年来各种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先进变频器的生产成为现实。三是现代控制理论和集成电子技术的发展。矢量控制、模糊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及神经网络技术为高性能的变频器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高速微处理器以及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变频器高精度、多功能提供了硬件平台。

目前国外的变频技术研究,以法、意、德、日等国领先。在大功率变频调速方面,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意大利的ABB公司分别研制出单机容量达数万千瓦的电气传动设备。在中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研制出的SimovertA电流型晶闸管变频调速设备和SimovertPGTOPWM变频调速设备,己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在小功率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日本的富士BJT变频器、IGBT变频器已形成系列产品,其控制系统也已实现全数字化。

国内研究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变频调速的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目前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虽有部分单位可研制生产,但在数字化程度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程控变频电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的成绩,可查主要有:王小薇、程永华对于基于DSP双环控制的逆变电源设计研究;余功军、钟彦儒、杨耕对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的补偿策略研究;程永华、杨成林、徐德鸿对于基于DSP变压变频电源设计研究;程曙、徐国卿、许哲雄对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研究;赵勇对基于IGBT大功率变频电源的研究;李锋对基于DSP的SPWM变压变频电源的研究等。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采用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影响我国变频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2 基于DSP的新型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设计

2.1 设计思路

本文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TMS320C2407DSP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通过输出不同频率、电压的电源信号,对异步电机的转速、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电动凿岩设备针对不同岩体提高钻孔效率的目的。该不安品电源的硬件部分主要由主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逆变器、驱动电路等;保护电路包括过压欠压保护、限流启动、IPM故障保护、过流保护等;控制电路则主要包括DSP控制电路、PWM信号发生电路、A/D、D/A转换电路等。在软件方面,考虑到SVPWM控制算法比较适合于数字控制系统,本文编制了基于SVPWM控制算法的控制软件。经过工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30—300Hz范围内均匀调速,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2 硬件系统结构

本文设计变频电源的硬件系统以Tl公司的TMS320LF2407A型DSP为控制芯片,由主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等组成,其原理结构图如图1。

图1 硬件系统原理结构图

其中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逆变器驱动电路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把单相交流电通过整流模块变为直流电,整流后的脉动电压再经过滤波电容平滑后成为稳定的直流电压。再由逆变电路对该直流电压进行斩波,形成电压和频率可调的单相交流电提供给异步电机。由于IPM是IGBT的功率集成电路,需要有专门的驱动电路,本文采用调压电路把电压抬高到15伏来进行驱动。系统保护电路包括过压、欠压保护、限流启动、IPM故障保护、过流保护等。控制电路包括DSP控制电路、PWM信号发生电路、A/D、D/A转换电路等。

2.3 整流和滤波电路

整流和滤波电路属于主电路的一部分,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工作时,220V的交流电源经过四个二极管的全波整流,变为直流,其中电解电容C1为整流滤波电容,电阻R1为放电电阻,在断电情况下为C1提供放电回路,同时也为逆变器负载和直流电源之间的无功功率提供缓冲。

图2 整流和滤波电路

2.4 逆变电路设计

(a)逆变电路结构原理图(b)输出方波信号波形图

图3

本文即采用的是电压型逆变电路。因为本文设计变频电源主要应用在电动凿岩设备上的。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图3为单相电压桥式逆变电路的结构原理图及输出波形图。全控型开关器件T1和T4构成一对桥臂,T2和T3构成一对桥臂,T1和T4同时通、断;T2和T3同时通、断。T1(T4)与T2(T3)的驱动信号互补,即T1和T4有驱动信号时,T2和T3无驱动信号,反之亦然,两对桥臂各交替导通180°。从而得到需要的变频电压信号。

由于本变频电源主要应用电动凿岩设备方面,即一般情况下均是在在阻感负载下工作。因此在0≤θ≤ωt期间,T1和T4有驱动信号,由于电流i0为负值,T1和T4不导通,D1、D4导通起负载电流续流作用,u0=+Ud。θ≤ωt≤π期间,i0为正值,T1和T4才导通。π≤ωt≤π+θ期间,T2和T3有驱动信号,由于电流i0为负值,T2、T3不导通,D2、D3导通起负载电流续流作用,u0=-Ud。π+θ≤ωt≤2π期间,T2和T3才导通

2.5 电平转换设计

由于DSPTMS320LF2407是低功耗芯片,必须采用3.3V供电,与驱动主电路的电平不匹配,易引起事故,损坏芯片。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中包含了电平转换设计。本文采用的驱动芯片M57959L本身具备隔离输入作用,因此在电平转换设计中不必要增设隔离电路。本实用新型采用I/O直接输出转换设计。

图4 采用M57959L的电平转换驱动电路

2.6 软件部分设计

控制算法的软件化为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算法的选择、复用提供了方便。本设计基于TMS320LF2407A事件管理器,采用DSP自带的汇编语言编写软件CCS进行编写,系统的软件设计可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系统的初始化模块,另一个是控制算法模块。其中初始化只在系统上电时执行一次,而控制算法模块包括SVPWM的生成,速度反馈信号的采样和处理等。系统的整在程序初始化之后进入主循环程序,DSP产生SVPWM使电机开始运行。其调用的频率与PWM的输出频率一致。系统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3 应用实验及展望

本文所设计制作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可输出30~300HZ交流电压。所制作的样品在湘西同力机械公司、武陵电化总厂金属包装厂经过多次实验表明,应用本文设计变频电源控制异步电动机工作时,在不同频率、不同负载情况下,输出转速和转矩可基本实现实时控制,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未来,将从两方面对本设计进行改进,一是将改进硬件结构设计,逐步增大电源容量;二是改进软件算法设计,实现变频电源的最优实时控制。

图5 系统软件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王小薇,程永华.基于DSP双环控制的逆变电源设

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4,38(3).

[2] 冯勇,叶斌.IGBT逆变器吸收电路的仿真分析与

参数选择[J].电力机车技术,1999,(2):12-14.

[3] 余功军,钟彦儒,杨耕一种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

的补偿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1997,(4):7-9.

[4] 程永华,杨成林,徐德鸿.基于DSP变压变频电源

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5).

[5] 程曙,徐国卿,许哲雄.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分

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

(2):39-42.

[6] 陈国呈.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波形失真及其补偿

方法[J].冶金自动化,1990,14(3):11-14.

[7] 余功军,钟彦儒,杨耕一种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

的补偿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1997(4):7-9.

[8] 刘陵顺,尚安利,顾文锦.SPWM逆变器死区效

应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1,5(4):

237-241.

[9] 赵勇.基于IGBT大功率变频电源的研制[D].山东

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 王鹏.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车载高频链逆变电源的

研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 李锋.基于DSP的SPWM变压变频电源的设计

[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5

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从7-8年前的分布式能源概念的引进提出,到大家现在普遍的认知,能源专家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推动和普及工作。分布式发电有时也称为分散式发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在同一地点或限制在局部区域内,在集中供电的大电网覆盖地区,电力用户一侧建设的电源点或电力消费限制在配电网内的电源点可作为分布式发电看待。

分布式发电主要包括热电联产、用户侧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农村小水电、小型独立电站、废弃生物质发电、煤矸石发电,以及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热电联产受供热范围限制,一般要按照热用户的位置分散布点;离网的分散电源点受人口密度限制,布点也是分散的;各种废弃物资源数量有限,受能量密度限制,也需要分散利用。以上条件决定了分布式发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

燃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项目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能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等综合效益,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调整燃料结构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分布式能源发展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1999年的济南年会、2000年的宁波年会、2001年的重庆年会和2002年昆明年会中均有一些学术论文积极宣传、推广小型全能量系统,实现小型热、电、冷联产。2002年9月份热电专委会还专门在南京召开“天然气在热电联产应用专题研讨会”。2003年海口年会论文集,2003年12月又在上海召开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并提出“关于发展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的建议”。2004年10月在北京与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

分布式能源发电是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第二代能源系统,它是工业文明时期以“规模效益”为法则的第一代能源系统的发展与补充,特别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发电,实行热电冷联产,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与减少能源输送损失。针对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天然气对于发电来说,重点要转到分布式发电系统,而不宜多用于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随着我国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以及规划了不少的引进LNG项目,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发电的兴起,使容量在数千瓦到5万千瓦的分散在重要用户附近,向一定区域供应电力、热力和冷源的分布式供电系统也逐渐的增加。

一批燃气-蒸汽,热、电、冷联产的机组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到2004年,在上海已建成8项6528kw,连同计划建设的共13项16808kw;北京市已建3项5467kw,连同拟建的共14项66285kw,还有广州2项1847kw,连同拟建共11项67257kw等等。上海市、北京市还组织力量制订了“上海市燃气空调、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发展规划”及编制了“建筑物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北京市也组织起草相关文件,组织对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的研究,编制了《北京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要点》(讨论稿),为分布式供电系统顺利健康发展准备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近 50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总的情况

序号

地区

已投产的工程

将投产的工程合计

1

上海市

8项工程总计6528KW

共13项工程

总计10624KW

2

北京市

3项工程总计5467KW

共14项工程总计51282KW

3

广东省

2项工程共计1847KW,另有柴油内燃机改造216万KW

共15项工程总计90877kw另有柴油机内燃机改造216万KW

4

其他省、市、区

胜利油田胜动机械集团生产的燃气内燃机已销往全国29

个省市的煤气,瓦斯气、焦化尾气、沼气、炭黑气、油田页岩气、酒精气等发电市场已投产的共152万KW

该厂在建的分布式电源尚有12.5万KW合计将有164.5万KW

全国合计

篇6

关键词:掘进机; 电控箱; 煤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44

掘进机电气系统是设备的控制核心,控制着各个电机的启动停止,同时对掘进机其他组成部分的工况进行监控和综合保护,与液压系统及水路系统互相配合,可控制整机完成掘进生产作业。

1 电气系统概述

掘进机电气系统主要由隔爆兼本质安全型掘进机控制箱(以下简称 电控箱)、隔爆兼本质安全型按钮操作箱、隔爆型声光报警装置、隔爆型照明灯、隔爆型控制按钮、低浓度甲烷传感器以及整机多个工作机构部分的电机组成。其总体布置如图1所示。

2 电气系统构成

掘进机电控箱大多采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橹骺氐ピ,人机界面采用彩色液晶显示屏,这种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编程简单、性能稳定、系统主参数以及故障可视化,方便日常检修维护。电控箱位于掘进机整机的左后方,左右箱门和接线腔盖板均用标准螺栓与箱体紧固连接,保证安装于内部的电气元件不受外界恶劣环境影响。电控箱壳体由钢板焊接而成,壳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均为隔爆型结构。下腔为电气件安装腔,腔内装有驱动板、控制板(两块)、视窗板及隔离开关等;上腔为接线腔,腔内装有数组接线柱。

控制板分两块,一块左门板,装有FX3U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及模拟量模块、本安电源等。另一块右门板,装有中间继电器、电机集成保护器、开关电源等电气件。

视窗板装在电控箱体的前侧中间部分,有四个显示窗口,依次装有电压表、电流表以及两块焊接有LED指示灯的发光板。其中电压表显示系统供电电压、电流表显示切割电机的实时电流,两块发光板指示系统故障及各个电机的故障。

电控箱的上腔为接线腔,其中有一组陶瓷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电控系统的供电电缆,五组接线端子用于连接整机电机和十二个七芯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系统元件,此外接线腔内装有两个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地线。电控箱两侧及背面设置有不同尺寸的十六个电缆引入装置,供控制箱与其它元件连线。

与电控箱配套连接有一个隔爆兼本质安全型按钮操作箱,操作箱箱体采用钢板焊接而成,分为本安元件腔和隔爆元件腔两部分。本安元件腔布置有十二个操作按钮,用以控制各个电机的启动停止,通过一根19芯控制电缆与电控箱连接;隔爆元件腔布置有一个液晶显示屏,用以显示电控系统的主要参数,例如电压电流,电机温度,电机运行状态等,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该显示屏也会实时显示故障内容,方便使用者及时排除故障。显示屏通过一根7芯控制电缆与电控箱连接。

电控箱及操作箱外观如图2所示。

3 小结

本论文研制的掘进机电气系统具有防护等级高、体积小、操作简便、集成有多种保护等优点,可长期工作在煤矿隧道等恶劣环境中。该电控系统人机界面采用工业用液晶显示屏,工业用液晶显示屏可图文显示,显示容量大,参数及故障直观可见;同时系统采用总线通信技术,可减少大量接线,拆装十分方便。

参考文献:

[1]王正华,吴翠艳.掘进机技术的发展[J].选煤技术,2006(增刊):57-59.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1.1 数控机床的问世,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写下了历史的第一页; 1.2 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基础; 1.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2.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论文参考网。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 、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2.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2.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

2.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

2.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2.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论文参考网。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2.9 绿色化

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基础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论文参考网。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4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在重工业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4.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重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 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重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冷连轧等。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4.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4.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重工业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重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重工业生产的要求。未来重工业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4.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4.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重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在的社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 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芮延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5蔡庆苏,孟梅芳;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J];科技创业月刊;2005(3)

篇8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通信电源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内容,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工学结合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高[2006]14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的新模式,集中体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

通信电源是移动通信设施的“心脏”,对通信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通信事业发展,移动通信已进入千家万户。联通、移动等通信行业企业新增建设了大量基站,目前通信基站大量使用了小容量的开关电源、小容量的蓄电池以及小容量的UPS等设备,而电源系统的维护在安全保障、可靠性等方面的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与规范,一旦通信电源发生故障而停止供电,必将导致通信中断。因此各大通信运营商对通信电源越来越重视,对高技能、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源专业人才有迫切需求。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多毕业后从事基站代维的工作,但基站电源的维护是一个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既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就业后一开始工作显得无所适从,上不了手,而很多通信运行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与企业实际仍然脱节,学院专业教学的就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弱。由于学校不甚了解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难于解决实训实施设备,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手段,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中参与力度欠缺,校企结合紧密程度不足。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内容

发展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做到专业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通信企业电源专业技术需求紧密衔接。这样既有利于实训教学和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得到企业的反馈,促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实践:

(一)因时制宜开展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设置专业课程

教材的编制和选用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注重实践性的分析,每年都要坚持修订和充实教材内容,增添新的课程,提升专业教学内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广。学院实训基地目前已配有空调实训室、电力实训室(包括高低配、开关电源、UPS、交流配电瓶、通信用蓄电池等)、监控实训室和油机实训室。教学内容方面新增加了基站电源维护、概预算、工程设计、专业英语、CAD等课程以及交流电等电工专业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有的放矢开展项目式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开发工程,了解市场信息及掌握专业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和更新实训基地设备设施

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与通信行业企业相配套,随着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保持设施和设备的先进性,不断改善学校实训实习的环境。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就像置身与企业工作现场,使整个教学过程完全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贴近社会实际。加强学生通信电源基本技能训练,传输设备相关技能训练,交换、软交换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基站、天馈设备相关技能训练,宽带、数据设备相关技能训练,相关仪表仪器测量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各种基本技能的实训,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适应今后社会通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专业教师不但要在专业知识更新和理论上不断进修充电,而且学院还要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课教师到通信企业以普通员工身份顶岗实习,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通过教师实习,与企业加深接触,体验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及适岗培训课程设置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通信领域前沿科技发展脉搏,了解企业所需,收集各种案例,用于教学。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

遵循以学生就业、服务信息产业的宗旨,学院与有关企业紧密合作,建设通信职业技能鉴定站、通信行业企业通信电源培训基地,同时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在院校电源培训基地的组建。建立和健全师资库,聘请通信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技术骨干来院授课,使通信电源教学更贴近实际。学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和安排通信电源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实习,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还邀请浙江卧龙灯塔电源有限公司工程师讲授蓄电池活化方面的内容,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五)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

鼓励学生自发组建项目小组,根据各项目小组的特长,承接相应的项目设计、施工、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完成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来源于企业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熟练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电力机务员高级工考试和电工证考试,获得各种技能。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的走访,深入企业调研,合理分析培养目标岗位群体和要求。教学方法主要有:

1.工学交替教学法 及时开发与企业同步的实训实践项目,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通过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建立通信电源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合作伙伴等措施,使得通信电源课程更加完善,设备更新速度与企业同步,企业锻炼机会增多。

2.案例教学法 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利用行业背景收集大量真实企业案例,经过课程组教师精心设计,开设案例讨论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和转化。

3.体验式教学法 利用行业背景和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在大量的企业培训课程中使其与学校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获得一线一手培训内容,同时让企业员工更多了解学生,增强社会影响力。

4.互动式教学法 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教师和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获得的感受和体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所采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形式可以有所不同。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以往一般的课堂授课——实验室实验——企业实习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新教学模式强调四性:即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增强学校和企业的伙伴合作性。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切入点,联合企业专家遴选出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以学生认知和技能的获取为依据进行。在综合机务员技能鉴定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创造虚拟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情境,灵活施行“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实时动态,形成立体化教学内容。建立校外通信能源实训基地,提高实验实训课比例,设备更新与企业同步,学生到企业锻炼机会增多,增加实践经验、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反复验证。开发实验实践项目,培养特色鲜明的学生。通过完善电源实训中心功能,包含系统维护功能,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等实践功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感知能力,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解决了通信电源专业培养生员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对社会、企业、学院、学生是多赢的教学改革成果。

通信电源专业是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1958年建校之初创办的专业,是学院乃至全国的重点基础专业。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通信电源专业成为学院首批重点专业之一。学院除了每年向社会输送通信电源高职学生90人左右,还承担大量的浙江省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及代维公司电力机务人员的培训、鉴定、竞赛等任务。近年来,学院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造了真实的企业情境,设计全面的实践项目,把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双赢、互利基础上为通信企业搭建培训平台。基地为学校提供了科研项目、签“订单”培养学生,提供教学实习等,学校为基地提供培训业务,开展科研,输送优秀毕业生等,以此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由于企业培训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推行体验式的企业案例教学,开设案例讨论课,感受企业文化,加深课程理解,有利于理论经验向实际经验的转化。

(三)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及早自我规划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三年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完善的教学实践环境大大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其中,通信电源课程荣获浙江省“精品课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认可度大幅提升,通信电源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社会、学校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教高.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意见[Z],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