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8: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
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
评估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
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5]。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
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7]。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
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
1.心理学在职业教育教职工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知道,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就可以被称为诱因。诱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可以产生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以及在一般条件下这种生活给其带来的发展条件。正是在这种场合下所带来的主观体验,在心理学上就成了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先决条件。换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人自身有需求,则这个需求就转变成了推动人来自身发展的动机;而正是这种被推动的动机就会直接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个需要是依次实现的。所以,有效地激励机制依赖于详细深入剖析教师本身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将他们不合理的需求转化为合理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会大大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师的物质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所以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稳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条件、环境以及机会给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充电。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会不断努力工作。随着教师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果、得到满足,进而使得其更加积极的工作。
2.心理学在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新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学校要对新生进行静态心理学调查和相应的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在最开始就形成一种正确的心理。首先,一个班级的动力系统由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以及集体规范组成。当前职业教育学校的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模仿榜样。这是应用社会心理动机机制对班级进行管理。其次,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教育管理则是为了端正学生态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而实现预定的学习效果,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这是对实际激励理论的应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更加科学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目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可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职业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形成热爱生活、认可自己的心态,更能承受社会带来的压力。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所以积极研究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凌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二、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2.1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2.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2.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与其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也证明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往往有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孩子喜欢你,那么就会喜欢你所任的学科,反之,就会对你做教的课程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重视感情投资,要以教师真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影响学生,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对教材中的财会知识达到熟烂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善于研究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与呈现方式,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充分考虑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要将对学生和学科知识的热爱之情内化为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科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要“以爱育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并将爱心传递下去,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这就要就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严禁以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求或训斥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厌烦。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正确的发展把握好方向。教师也要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与学生交真心的朋友,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辅助答案,寓教于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笔者在执教《记账》一课时,开始上课没直接呈现课题内容,而是与学生拉起了家常,以教师关心生活的角度询问学生,今天是月初,大家是否又收到父母给我们寄来的生活费呢?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话费的?当学生听到我的提问立刻流露出一种十分幸福的笑容,他们感觉到老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几句简单的关心也在有意地为导入新课做铺垫,教师很自然的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账》,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从亲切的问候开始,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中职生这个年龄正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年龄,而并非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要严禁用我讲你听,教师说多少学生几多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社会也在积极倡导传递社会正能量,要调动学生积极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他们产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的内在动力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习过程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实施的一种激励性的反馈信息。就我们中职会计专业而言,内容比较单调,教师讲起来也是枯燥乏味,账目中的来往关系过于错综复杂。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针对职校学生生活阅历浅,道德观念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在财会教学中经常使用榜样教学法。也就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选先进人物为榜样要从学生熟悉的或者本校毕业的人物当中选取,这样先进人物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更近些,更有力于让同学们接受学习。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震撼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些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本班优秀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要对学生的好思想、好习惯及时用不同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对一个班集体则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高中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师生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活动过程,而且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对于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动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难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使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便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然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普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利用,而教育心理学效应却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形象生动,启示性强,教师如果能对教育心理学效应进行分析探索,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体差异,结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这无疑会对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活用一些教育心理学效应,颇有收获。因此,对一些教学实例加以整理,以期对于广大师生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教育心理学效应及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皮格马利翁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爱神阿芙狄罗忒被他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期望所感动,就赋予雕像以生命。这个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期待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期待会使人往坏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高中学生虽然已经过中考的筛选,学生间的差异不再像小学初中那么巨大,但是个体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单个学生自身各门功课之间的差异仍存在。因此,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学生在英语这一门课程上的基础、能力和成绩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教师给学生草草地贴上“优等生”、“差生”的标签,并加以区别对待,那么无疑,所谓的“差生”可能会因为教师和同学的消极期待而产生自我否定。这种心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是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的,这些愿望和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释放出来。一旦学生接受了“差生”的标签,他就失去了激发自己才能的条件。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则注重寻找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积极因素”,注重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期待。笔者有一位学生,她在高一时英语成绩较弱,但是,笔者发现她的英语书写字体优美,每次作业卷面整洁。于是,在与她的沟通中,刻意强调她的英语学习态度认真,表扬她“字如其人”,并列举了一些开端并不顺利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些名人事例,对她进行激励,给她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她相信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同时针对她的较为薄弱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细心辅导。到了高二上学期,这位同学英语成绩和能力都达到了班级上游。
2.第一印象效应
所谓第一印象效应就是指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产生的印象对人们今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或事物产生了错误的第一印象,这会影响到他对事实的判断。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第一印象效应同样能影响到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得到的启示是:打破错误的“第一印象”。很多高中英语老师有要求学生培养整理错题的习惯,认为把错题摘录下来,整理在一起,有利于提醒学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实践证明许多学生总是“跌倒在同一条阴沟里”。往往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第一印象,再经过整理错题,无形中加深了错误的第一印象,因此学生在同一知识点上犯同样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钝,以至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端。”但笔者并不否定英语的错题整理,正确的做法应强调先打破学生错误的第一印象,然后分析正确的思路,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最后确立新的第一印象。以高中英语单项选择题的错题整理为例:1.每周梳理一次错题,把梳理时还是做错的题目和老师强调的重要的题目,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轻易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能举一反三。2.努力回忆教师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尤其要关注解题的切入点,也就是“关键词”等。3.通过翻阅资料或向老师求助,强化理解,并尽量多地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4.错题整理应遵循一定规则:在错题本上绝对不要出现第一次做题时出现的错误答案,取而代之的应是正确答案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和例题。而且,题目、答案和解题思路应该分开整理。例如,题目和例题整理在一页纸的正面,正确答案和解析整理在纸的反面。学生整理好的错题本应该是一本新的个性化习题册。4.指导学生定期复习,也就是重新做这些题,包括补充的例题。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第一印象,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学会学习。
3.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获沙丁鱼后总是急忙赶到市场去销售,但是由于沙丁鱼好集群又不好动,往往窒息而亡。唯有一个老渔民总能售卖活蹦乱跳的鲜鱼。原来奥秘就是在沙丁鱼群中投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由于鲇鱼在沙丁鱼群中游来游去,沙丁鱼群也就因此受到挤压,只能摇摆尾。这样,空气得到了流通,沙丁鱼的活力也得到增强。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和沙丁鱼的生活习性有共同之处。比如说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并记笔记,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鲶鱼效应”。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组成大致均衡,有一两位英语基础好或特别活跃的学生,也有英语基础一般或不是特别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给他们分派不同的任务,同时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必须都要参与活动,强调团队的集体成果。在活跃的学生的带动下,小组内各个成员团结协作,各自发挥特长,形成合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相应地,英语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例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语Unit2WishYouWereHereProject—Makingatravelleaflet这一课时,笔者要求每一小组完成一个旅游宣传册。在引入“鲶鱼效应”的理念后,笔者发现:活跃的同学马上开始积极投入,统筹安排任务。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小组内各个成员积极分工,各自认领任务,有的负责简介,有的负责旅游手册内容的翻译和排版,有的负责美术设计,有的负责联络其他小组,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协调和比较。最终,全班完成了多个高质量的英语旅游宣传小册子。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和教育环境下心理、思想等精神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将更透彻,能够更敏感的察觉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变化,这就有助于教师从与学生交流和对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获得更加隐晦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调节学生思想动态的有力依据。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通常认为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不亲近,甚至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学生在面对教师时往往伴随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细节上的交流,教师也很难真正让学生对自己吐露心声。这就导致学生细微的思想动态变化很难被教师了解和掌握,特别是针对于部分拥有自卑情绪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而言,其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针对于部分思想动态受到负面言,其更不愿意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变化。同时,当代的学生接触信息的面更广。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网络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大量不可控的信息,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过快,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出现多种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存在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又较为复杂,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被教师掌控。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观察和判断。在课期间或者课余时候,教师可以依靠利用教育心理学,通过学生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来推测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观察方法,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这就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和把握相关的信息。
二、教育心理学能帮助调节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根本上说,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和教育环境中心理、思想等精神方面的特征和变化,其目的是通过这些研究来调节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保持积极正面的思想,最终保障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育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帮助调节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帮助教师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和意识,让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健康。思想动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在于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难以使用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疏导和调节。传统的调节学生思想动态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负面情绪开展教育,或者召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一方面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使得这些教育没有针对性,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心中对这些教育存在轻视或者抵触的情绪,使得学生不愿意配合教育活动,从而导致效果不理想。而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充分结合了心理学的一种新兴学科。如上文述及,其功能并不单纯的局限于依靠心理学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关键的地方是以此为基础,使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理论进行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教育工作。以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前提,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教育学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够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愿意将自己的困惑和负面情绪向教师倾述,并最终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调节。例如,当社会出现激进的反日思想时,学生这一类缺乏判断能力并且情绪容易激动的群体往往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得激动和浮躁,容易受到有心人的利用。此时,学校和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要让学生冷静的分析做出理智的行为。但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受到挑拨,始终处于激愤的状态。教师的劝解和开导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效果,甚至学生还会抱着为爱国主义的思想冲撞教师。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教育心理学,利用心理学手段让学生先冷静下来。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诉说的方式,让学生发泄心中的愤懑,最后使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平复情绪。
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学生思想动态的升华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思想动态的升华。同样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利用心理学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动态。一方面,现代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使得学生的思想动态过于极端。另一方面,社会中不良的社会意识也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思想动态。利用教育心理学,教师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调节思想动态,还能够更近一步帮助学生完成思想动态的升华。例如,目前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失去人生目标。教师就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让学生认清当今的社会和市场,认清自身的情况,最终确立科学、积极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从低迷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