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朱自清春教案8篇

时间:2023-03-06 15:57: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朱自清春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自清春教案

篇1

一、教案要符合农村学生素质

对于教案,要考虑是否适合你的学生接受。在众多的教科书上,某某名牌学校某某特级教师写的案例等,都只能作为参考,应综合写出你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有价值的教案。如果对别人写出的教案囫囵吞枣,用于智能差异大,接受能力差异大的学生,效果就不会好。

面对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市名校,许多农村学校的设备就显得捉襟见肘。目前,城市名校的老师写的教案,只适合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学校,适合那些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接受。比如讲朱自清的《春》,先提问学生写春的诗句,然后再出示这些诗。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学校,用幻灯片或电脑在屏幕上一放就出来了。既省时,又形象,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在农村设备差的学校,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要多少时间?另外,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发言又不是那么积极,一下也总结不出这么多诗句。这就是人的智能差异大小和学校有无先进设备的区别。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的适应能力,写出适合学生的教案,然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反,在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哪怕是特级教师,面对农村的许多学校,如果不对学生调查研究,就用在名校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一定听你的。违背教育规律,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二、家长与学校的配合不如城里的学校

在城市,除了办学条件比农村好,家长与学校的配合也比农村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大多付诸行动,请家教,监督学生学习等等也很普遍。

在农村学校,许多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温饱问题,经济情况不景气的,连温饱都难维持,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可又顾之不及,他们只是让孩子混一个初中文凭就外出打工挣钱。这样的学生看到前途渺茫,对学习也就没了信心。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不知正确的教育方法,只知奔一份大家业供孩子享受就行,这样的学生压根就不愿意刻苦学习。

种种原因,在教育方面也就拉开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三、改变农村的教育条件是有希望的

并非说在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学生的总体成绩就差,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了。许多贫困和不贫困的学生都有胸怀大志和素质好的,通过发奋是会取得好成绩的。

要使一所学校有声有色,“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条件差的学校照样能出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人和”,老师就有信心教,学生就有信心学,何患没有生机。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朱自清的《春》,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这些光盘,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朱自清的《春》、的《沁园春•雪》等优美散文、诗词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Internet网,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除了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还应相应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诗句等,而部分内容因教学目标的制订,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鉴于部分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学校已建立起宽带网络教室,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另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中国文学、中国教育网、作文网等文学、教育网站,要求他们在网站中阅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习作,并作读书笔记。

3.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篇4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双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生动展现。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并且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还是很多难以克服的潜在困难,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快地实现双赢目标、走出传统教学的桎梏呢?

一、教师精心预设 生发新型动态课堂

精心的课堂预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当然也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对课堂教学案进行优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活化课堂留余地,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重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这是一个辩证性的双重质疑,也我们对动态生成课堂最有效的基本定位,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基本规划。预设既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它也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重教案而轻视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也是我们生发新型动态课堂所面临的困境,任务艰巨,却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的预设,这是教师生发新型动态课堂的第一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下的课堂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教师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再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第二步,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作为动态的课堂,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很难估计到的情况,这就是生成性;很多时候,这些难以预料的生成性情况,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根据学情,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反应等实际情形,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案,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如我们上《夜宿山寺》这一课,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课后我们可以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第三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为生成留空间的弹性化预设,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例如设定教学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而且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确定其侧重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余下时间和空间,切不可教师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任务有收获,因此课堂预设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 教师巧设情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动态生成“孕育”了课堂崭新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重难点的成功突破,提供了一种可能氛围。情境设置的巧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把握内容,理解主旨;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激发学生本能的学习热情和潜在的思维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敏锐捕捉富语文教学论文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语文教学论文个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而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一位学生的眼睛蒙住,让他在另一个学生的掺扶下越过障碍行走,再由现场同学采访他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接下来的阅读中,同学们会很入境,对光明和爱的渴望,就能感同深受。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也很让同学们感动,当问及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从盲孩子和影子的遭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同学们就纷纷大胆而投入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给他人帮助就是帮助自己;有的说:虽然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但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暗;有的说:我们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有的说:人不管遇到何种灾难,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潜在的思维力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巧妙设置情境,除了可以通过活动,还可以借助媒体、图片、音乐,甚至角色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获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三、教师掌握互动 在动态沟通中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一种“共享”式的对话过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如前段时间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研讨课交流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爱?”

有学生回答说:“皇帝最可爱。”师问:“为什么皇帝最可爱呢?”生说:“我觉得他蠢得可爱。”这个时候,教师很机智的捕捉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亮点,“哦,你认为他蠢得可爱,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皇帝还很感兴趣,那我们来个现场采访,哪位同学有勇气来扮演一下皇帝?”于是一场别开生面,贴近人物性格的采访开始了。教师趁热打铁,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大臣还有记者,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可见,如果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思维主体的,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

四、教师启发点拨 引领课堂智慧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问题意识是让思维运转的不竭动力,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但目前还是有许多课堂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出现了“满堂问”这样的被动教学局面。尽管教师将一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讲起来滔滔不绝。但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启发才能让教师应该创设好课堂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他们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表达,支持学生寻求答案。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个性的舞台,让他们的鲜明个性、生命之光永远亮丽。因此,弘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富有个性地表述,创造性地想象,还学生个性的解放,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上述案例,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唯本是瞻,固守老一套的教法,一味地理性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能被激发吗?学生能有如此独到而又精辟的个性化表述吗?

以上所述,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通过上述各种途径的努力,活化语文课堂,以化解语文教学的僵局,实现教学双赢。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也是我们教育的改革双赢之道。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篇5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花、春草、春风和春雨,驱走了残冬的寒意,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段开场白似一首赞歌,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在教学《春》一文时,由歌曲导入:同学们,大家会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吗?生:“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春天的哪些景物?生:花、草、鸟……学生们热闹非凡,兴致勃勃,举出许多春天的景物。对,春天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让人感受的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尽情感受春的美好吧!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课堂上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只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倾诉衷肠”。如在教学《成长的烦恼》综合实践时,我告诉学生,“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让学生畅所欲言,向同学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然后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的确,中学生正生活在孩童和成人的夹缝之中,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是啊,烦恼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自己以平常的心态正视烦恼,以积极的方式化解烦恼。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和释放,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往往使教学得以升华,使教师意识到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是源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尊重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欣赏课文中的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最欣赏曹刿的深谋远虑、镇定自若和虚怀若谷。”有的说:“我最欣赏鲁庄公的知错就改。”最后一位同学说:“我欣赏鲁庄公的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不是他,用人为贤,绝对不会有曹刿在鲁庄公面前的人格平等。”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依据鲜活的“学情”顺流而下,随机调控,才能给课堂创造一种如火如荼的局面。

三、富有情趣的评价,让学生欣赏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摈弃以教师的价值、文本价值取向为唯一评价指向的评价方式。摈弃诸如“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这种空泛的,对学生学习没有真正益处的评价语言。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美、欣赏美,让美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鸟》一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同学声音洪亮,掷地有声的朗读了“小鸟,小鸟,你轻轻地跳,可爱的小树,它还在睡觉。”这一小节,朗读结束后。这位老师这样评价“刚才大家听到了这位同学句句清晰的朗读。如果读书时能让小鸟高兴地离开,小树在他的朗读声中睡得更香甜,那就更好了。”这位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又进行了第二次评价,“你的读声让小鸟高兴地离开了,但小树已微微睁开眼睛,你能让小树再进入梦乡吗?”这位同学面露微笑,高兴地点了点头,又进行了第三次朗读,这次读的效果非常好。教师进行了第三次评价:“你美妙的读书声让小鸟心情愉快地离开了小树,小树在你的读书声中进入了梦乡,睡得可香了。你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我代表小鸟和小树谢谢你。”这位同学听到了教师的评价后特别兴奋,激动地说了声:“谢谢你,老师。”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一次次发现自己的进步,坚定自己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评价中,也让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位同学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在发现别人的亮点,欣赏别人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想象空间,使学生憧憬美

篇6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同一个教育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其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和其它各种能力都会有很大变化;再者,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特点也不相同,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结果会导致教学低效。

(2)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是单纯靠书本知识所能学到的,必须经过教师反复探索、实验和总结才能获得。

(3)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4)练好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板书字体规范、工整、大方,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就放弃了书法艺术的教学和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好普通话,以有丰富内涵、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美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

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1)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学生由于背景不同,个体的爱好、兴趣、习惯、动机和需求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都要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机会。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表现的机会。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每个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从而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在作业设计上,尽量留一些开放型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1)巧用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有趣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同时还可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结合视听,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悟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三对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因素。我们深知,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就意在探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处理。

一、“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关系

传统教学论强调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注重教师的施教行为;而现代教学论主张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动态生成。李镇西老师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李镇西老师对本文学习目标进行了恰切的定位,也因此师生在质疑解惑中生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可见“教”的目标在于定向,即规定教学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的目标则是定性,即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终点。这两者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教”的目标要依据“学”的目标来设置,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怎样处理“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呢?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而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置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以预设目标为基础,不断地实现预设性目标,而且积极地促成生成性目标。这样,教学目标就会在学习目标的“子集”中逐步扩大,从而无限地趋近于学习目标,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组词语概括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为了践行新课改,一位老师设计了《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2.鉴赏文中对荷塘景色的描写;3. 体会朱自清的内心情怀。从以上设计来看,“探究”“理解”“鉴赏”等词语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很显然,这些词语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来陈述课程总目标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微观上对语文教学操作活动应该达到的水平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确定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文课程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总纲领,是较高层次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低层次的目标,是其中的一个个“零部件”。所以,语文课堂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我们又怎样处理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呢?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受到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制约,没有任意制定课程目标的自由,但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又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心中有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杆秤来作为标准。然而现实中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有目标层级意识,以高层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单元目标等,合理设置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某教案如下设计《荷塘月色》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语言,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整个目标的阐述看似合乎逻辑,但这明显的把“三维”当成了“三类”, 割裂了“三维”目标。事实上, 知识目标所谓“鉴赏荷塘月色美景”本身就包含了如何认识理解( 过程方法) 及作者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可见“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关系。知识与能力目标往往是显性的, 但同时又附着“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后二维往往是隐性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 寓于具体过程中,具体过程中又需要方法的指导与帮助,而这一过程中总是有态度、情感相随始终。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作是三类目标或者三个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时,对“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以分类别、分层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可在具体地设置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阅读、写作或者口语交际等),有所侧重地平衡三个维度,从而合理地设置出三维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标导向教学越来越重要。设置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尤为关键。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以及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这需要教师的汗水与智慧。也许会经历寒冬的艰难,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们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2]沈海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困惑与思考[J].语文学

刊,2013(10).

[3]罗祖兵.课堂境遇与教学生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2(04).

[4]何更生,等.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4).

[5]曹茂昌.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教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能推进语文改革的深化。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安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课堂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少学生课后弥补的困难。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认知活动有指导、调节、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顺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感悟情感。例如我在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何其芳《秋天》一文时,先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补充,创设秋天的情境,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少女思恋”三幅图画,最后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看到秋天和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有何区别。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秋天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个学生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影响也不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基础、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各异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实施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实现有效地解决学生整体学习的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可以把学习目标任务先列出来。如:

目标一:1、识记作者生平和著作2、识记生字生词:酝酿应和黄晕朗润蓑花枝招展呼朋引伴3、诵读下面的句子:(1)吹面不寒杨柳风。(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跳着,走着。(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目标二:领会内容、理清结构、明确中心、探讨写法基本内容:(1)总写(2)春草图(3)春花图(4)春风图(5)春雨图(6)迎春图结构:第一段(总)第二段(分)第三段(总)中心:颂春,赞春手法:(1)借景抒情。(2)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目标三:课外阅读《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散文。在实施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进行完成。基础较差的,可以先选择目标一来完成;基础较好的,直接可以完成到目标二,并且还能仿照本文的结构练习写作;在完成目标一、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完成目标三。通过分层次教学,不会的会了,会了的提高了,最终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全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独自确定,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无需关注的,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明确学什么,教师除了教什么,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学。新大纲明确要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真正做到大纲所说的“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走出来,给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思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储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