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义务家教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违纪处分;程序瑕疵;作弊;时效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3-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7[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大学生状告母校判例和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原告田某诉被告北京科技大学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
原告田永于1996年考试作弊,被告遂依其《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068号通知)决定对原告作退学处理,但未向原告宣布处理决定、送达变更学籍的通知,也未办理退学手续。原告继续以学生身份参加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在1996年6月向被告申请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时受拒绝,遂诉至法院。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经审理于1999年2月作出判决,责令被告颁发毕业证书,召集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学位审核。被告不服,提出上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999年4月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案例二:重庆女大学生怀孕被退学案
2002年10月,重庆某大学女生李某由于与其男友张某在外出旅游中同居,导致其怀孕。事发后,学校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该校《违纪学生处罚条例》中关于“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发生不正当性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对两名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两名学生以“定性错误,于法无据”为由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学校的处分决定。2003年元月底,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行政裁定,以此时不属于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例三:原告魏某诉被告河南财经学院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
2004年7月,被告学生魏某由于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四级要求,学校不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原告认为,学校将英语四级考试与学生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不符合我国《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协商无果后,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法院认为,高等院校有权自主制订教学计划,对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规定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准予毕业,并颁发相应的学业或学位证书,被告对在校学生要求的英语成绩考核标准是在法律、法规所授权限内自主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标准的行为,原告提出被告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理由不能成立,故依法驳回原告的。
这些案例已引起教育部门、高校和司法部门高度重视,激发了法学理论界和高校就依法治教与办学自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深入思考、探讨和研究。高校亦在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力图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二、案例法院判决和高校胜、败诉法理分析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学生因被学生处分而付诸法院的行政诉讼案件,其命运各不相同。如上面提到的重庆某大学怀孕被退学案和原告魏某诉被告河南财经学院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均被法院驳回,理由分别是“此案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和“英语成绩考核标准是在法律、法规所授权限内自主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标准的行为”,而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法院不仅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而且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我们认为,重庆女大学生怀孕被退学案和原告魏某诉被告河南财经学院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等案件这类对于学生不服学校处分而状告学校的案子,法院一般不予受理或者驳回,是因为学校根据《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学生奖惩规定》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分,属于行使学校办学自治权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因此也就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在田某诉被告北京科技大学案,校方败诉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学校违纪处分相关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某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学校的“068号通知”不仅扩大了认定“考试作弊”的范围,而且对“考试作弊”的处理方法明显重于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也与第二十九条规定的退学条件相抵触,故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高校学生管理在实践中存在程序观念淡薄,程序规定不健全、不规范等瑕疵。这导致高校在具体学生管理实践中滥用管理权力、缺乏公开透明性、随意侵犯学生权益现象频现。学生的被告知权、陈述申辩权、申诉救济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都是事后发生纠纷留下的隐患。
综观诸多高校诉讼案,程序瑕疵是目前高校被诉的主要诱因。
三、学生状告母校事件的重大意义
1999年原告田某诉被告北京科技大学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的胜诉,可谓意义深远。随后的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状告母校也告胜诉。它们的胜诉鼓舞后来的大学生,高校不可诉的多米诺骨牌相继倒塌,由此在全国卷起了一阵“学生状告母校”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学生胜多败少,学校明显处于劣势。这些案例明确了学校某些管理学生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范畴,应当受司法审查和监督。与此同时,碍于法律法规模糊和空白和高校方面的现实压力,重庆女大学生怀孕被退学案和原告魏某诉被告河南财经学院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等案件均已法院驳回而告终。这些案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教育部、司法部门高度重视,促动了法学理论界和高校就依法治教与办学自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深入探讨。
四、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一)同等重视违纪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实体权利规定了行为人作为和不作为的界限,程序权利是保障实体权利实现的、可以通过启动某种程序机制救济实体权利的权利。两者互为表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重学生义务而轻学生权利的不良倾向。鉴于程序瑕疵是目前高校败诉主要原因,高校应同等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优先原则的要求,高校有关违纪处分相关的校纪校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同时应当提高违纪处分规范性文件的位阶。高校可以以自己名义或者授权给学生处、教育处等职能部门以规定、条例、办法的名称制定校纪校规并颁布实施,并保证其内容的合法与合理和全面与稳定。坚决杜绝以临时通知等文件作为违纪处分的依据,以维护校纪校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与时俱进完善违纪学生的实体权利
实体权利的制度重构符合学生权利本位和育人为本的原则,要遵循合法与合理、公平与公正、批评与教育、权利救济等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受教育权实现的保障制度,如学籍制度、学分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等;二是,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救济制度,如陈述申辩制度,处分告知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复议制度等等。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首先要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其次要保护与受教育权紧密相关其他公民权。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身和财产权、婚姻权、生育权等公民基本权利则由法律法规规定和调整。
故而高校实体制度规定诸如“不准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结婚、生育”等公民基本权利就显得不合时宜。
(三)充分保障违纪学生的程序权利
程序瑕疵是目前高校被诉的主要原因,程序规定是否合法合理正当是程序正义的前提,而程序的严格执行则是实体正义的保障。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违纪处分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违纪处分程序的具体要求
高校管理规章制度任何变更,应及时向学生公布,否则不可作为违纪处分的依据;学校处理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程序逐级进行,不能缺失程序环节;履行告知义务,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权利;调查取证严格遵循两人制,并采取回避原则;违纪处分决定书必须采取书面形式,送达及时,方式合法合规;对于留校察看以上违纪处分等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确保学生听证权利等等。
2.合法科学地建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制度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院系负责人、法学专家教师、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形成。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可以采取校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1人,院系负责人1人,校法律顾问或者法学专家教师1人,其他教师代表3人和学生代表3人,共9位委员单数组成。每位委员均有投票权,享有平等的投票权。任何一项处分决定必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才能通过。此外,任何参与涉嫌违纪行为调查取证过程的人员一律回避。高校应及时建立遴选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机制。为了保证申诉处理的公平、公正性,除了学校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随案确定外,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应随机抽取。
3.建立违纪处分时效和完善申诉期限制度
在很多高校关于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中一般都有关学生申诉期限的限制,而对学生违纪处分时效规定则语焉不详。这一定程度反映高校校纪校规中校方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问题。高校在违纪处分时效规定的模棱两可或者空白.既违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处分时效的期限规定,又使得其在适用违纪学生处分时有违公平原则之嫌。这样状况间接赋予了高校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违纪处分的及时与延迟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起到惩戒教育的效果差异较大。另外,违纪处分时效体现了程序的正当性。为了实现程序公正,现代程序法明确规定,一些主要的程序活动的期限均有法律明确规定法定期限。某些程序虽未明确规定期限,但根据合理性行政原理,行政主体一般会向行政相对人承诺合理的期限。比如,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均有诉讼时效的明确规定。在当前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法治大背景下,有必要严格高校处分程序,增加相关期限规定。借鉴国外高校的治理经验,我们认为:第一,增加条款 “高校对受理学生处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1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个月”;第二,增加条款“违纪行为在一年内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发现的,且在此期限间学生未违反校规、校纪的,不再处分”;第三,增加条款,“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1个月内,有权向学校主管部门提起告诉,否则不予受理。”第四,完善学生申诉程序条款,加强与违纪处分时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刘万永.女学生怀孕被开除折射高校管理法律盲区[N].中国青年报,20030129(6).
[关键词]义务馆员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322-01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本科生人均图书馆面积2.1方平米,生均图书150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要求更高,与原来的相比较又有所提高,国内几乎没有大学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一次比一次高,就像有的图书馆馆长说的一样,规定在不断的变化,新的图书馆刚刚盖好,又不符合生均标准了,又需要增盖新馆了。生均面积的要求越来越大,生均图书要求的册数越来越多。要求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库室越来越多 ,因此需要的工作人员也就越来越多。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是一定的,这样把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从传统的工作量大、任务繁杂、服务层次底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已经成为目前困扰我国高校图书馆基础工作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困难,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尝试聘用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代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工作,节省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专深的工作。
何谓义务馆员:
所谓义务馆员也就是志愿者在图书馆工作的别称。其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那么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就是指在图书馆从事一定时间的工作,而不取报酬的工作者。当然:“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应该解读为:志愿服务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但允许志愿者接受一定的报酬。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聘用义务馆员,这些义务馆员绝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下面就我的观点谈谈看法:
1.关于义务馆员的招聘:
任何事情的开展都需要先有计划,然后才能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进行。义务馆员的招聘也是一样的,在我馆,最初的义务馆员招聘是有我在2005年单独进行的,几年后馆里看到大有作为开始总揽大局,在2009年组织了一个义务馆员服务中心(属于一个在图书馆直接指导下的学生组织),招聘策划有馆里挑头谋划好,义务馆员管理中心具体进行,一般在新生开学即开始,一直到新生入馆教育结束。这样可以在入馆教育中普及义务馆员的活动,以便于扩大影响面。使有意参与的同学都可以及时的报名。义务馆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从这些年的工作情况看,活动规模大、工作时间短、队伍变化大。有的馆对招聘的过程要求过于严格、琐碎。我以为只要来报名参加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因为这是义务工作,来报名的学生都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不计报酬、把自己的时间贡献给社会的人,不应该过于严厉。现代人功利心强,对于来报名参加义务馆员工作的人就该鼓励。
2.关于义务馆员的培训:
任何工作、任何人在开始工作前都需要一个培训过程,义务馆员也一样。这个工作分为两步走:基础知识培训和专业岗位培训两部分。首先有图书馆的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的讲解包括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工作程序、要求等,大略明白图书分类即可。由于义务馆员分配的工作岗位不同,所以对义务馆员的业务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到了各个岗位上后,由本岗位的工作人员再进行专业岗位的培训。比如在期刊阅览室里的义务馆员,要知道期刊的排架顺序,期刊的排架原则,同时要做好库室的内务问题等;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因为义务馆员一般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义务馆员的工作时间要求为每周来两次,每次不多于两节课的时间,所以对他们的培训只能是在干中指导。否则,等到培训好了,他们的一个学期也就结束了。而许多义务馆员的工作计划也就是在图书馆干一个或者两个学期。
3.关于义务馆员的工作纪律问题:
由于工作岗位不同,所以对义务馆员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义务馆员所在的岗位,活动范围广,工作接触面广,许多人愿意到这样的岗位,但是这样的岗位少,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很多学生刚加入义务馆员队伍时都满腔热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枯燥繁杂的工作使得他们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为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必要进行考核和激励。需要从工作态度、考勤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定期考评,对在工作中表现好、效率高的义务馆员应给予肯定,定期“每月之星”表扬、和赠送免费上网时间、赠送纪念品等,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学期末评出“优秀义务馆员”, 告知学工处并录入学生档案,召开义务馆员工作总结大会,由图书馆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现金奖励。更要掌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有因事请假的义工,只要他们能补上工作时间即可。对于在工作中经常无故迟到早退、不负责任的义务馆员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事后由馆员进行沟通交流,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工作中引导他们,生活中关心他们。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有必要取消其义务馆员的资格和一切义务馆员享受的优惠也是应该的,以严肃工作纪律。
4.关于义务馆员工作的性质:
义务馆员在图书馆的工作是义务性的、业余性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辅助,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而不能单独处理工作中的事务。主要的工作应该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自己来完成,或者在图书馆正式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完成,我们不能什么工作都依赖义务馆员来帮忙。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严格、苛刻。在高校图书馆的义务馆员主要是在校的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课程经常因为老师调课的原因而改动,所以他们工作的时间有变化就成了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工作时间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只要他们能在后来主动补上工作时间即可。一句话:义务馆员的工作是辅、补充性。换言之,没有义务馆员的参与,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也应该正常运行。
5.关于图书馆工作本身对义务馆员的影响:
工作本身对掺入义务活动的同学就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义务馆员的综合素质,在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勤业敬业、细致耐心、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参与实践工作,培养和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自身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提高,既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又有利于为读者提供更加周到体贴的服务。参加过义务馆员的同学在接人待物上体现出的礼仪细节明显成熟于普通学生为以后其本人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积累经验,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义务馆员工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双赢效应,吸收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一方面,可以直接倾听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读者的心声,尽最大可能为读者提供完美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切身感受,利用他们的双重身份,架起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既有利于图书馆了解读者需求,随时调整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方法,又能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增进双方的理解,达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发挥图书馆更强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参考文献
[1] 周天昊,导入PDCA 循环对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进行管理,图书馆建设,2008(9)89-96.
论文摘要:法制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在这一进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树立学生权利本位观念,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学生权利由应然到实然的实现,在步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正当程序和权利救济原则。
教育理论一般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也在于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工作有一个正常的秩序,使学生在学校中能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因此,高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有权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学校负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责任,禁止体罚、摧残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管理职能。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落后,使得高校管理的实践进程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高校的学生管理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一、法制化—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
高等教育进人21世纪之后,在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学生管理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法制化已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现在学生管理领域就是众多高校不约而同地选择法制化的改革和转型进路。虽然这些选择出于不同的原因并且有一定的“被迫”和“非自愿”色彩,但这些选择本身足以说明法制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选择。我们可以从社会整体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解析这一选择的深层背景。
(一)社会整体环境包括依法治国战略对高校的影响和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两个因素
一方面,学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做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工作中,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秩序,从精神层面上讲,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当这种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才能实现。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按照教育部《意见》的精神,学生管理也要按照法律的原则来进行,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法制理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关注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忽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权利的义务,形成了学生义务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定势。
学界一般认为,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关系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是一个权利发展显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倍受重视和尊崇的时代,是一个法律关照社会、关爱权利的时代”。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地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随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人开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权利内容上,大学生既享有作为公民应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在权利类型上,大学生权利既包括受教育权、知情权、学习权、隐私权等实体性权利,也包括申诉权、参与权等程序性权利。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用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也在一个侧面佐证了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
(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国学者帕金曾说过,“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此言一语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学生管理思维及模式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高校学生管理在法制化进程中也在不断面对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校多区,一区多校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着学生管理理论上的合法性来源危机和实践中的机制不协调;学生违纪类型和处罚措施不断多元化等等。而高校管理的现状,存在着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滞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缺乏规范的程序、重实体轻程序、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缺乏法律的依据等诸多问题。因此,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规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不高、侵犯学生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引发的诉讼案件在不断地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较快,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二、权利和权力的冲突与融合—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尽管对于高校管理权的界定还有很多的争议但是一般认为,高校管理权是高校根据教育法享有的,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力量或努力,高校学生管理权是高校办学自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就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博弈过程,权利和权力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焦点。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冲突体现在权力对权利的侵犯和限制。从理论上看,高等学校是履行国家教育目的的机构之一,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而设立和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包括受教育权为主的各项权利,因此二者不应该具有冲突。但是权利和权力这一对充满了诱惑的法学范畴,正如孟德斯鸿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权力和权利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发生在高校内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概莫能外。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有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倾向。受到历史和立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行政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高校管理实践中轻视甚至侵害大学生权利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总结高校管理权侵犯大学生权利的类型主要有:一类是大学生的实体性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权、姓名权、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大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如知情权、申诉权、听证权、诉讼权等。相对于前者,大学生程序权利的缺失和受侵害的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程序缺失。《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中,没有规定程序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3条第2款对学生的权益保障作了原则性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障。”在高校管理的现实中,还有相当多数的高校在做出不利于当事人的决定之前,几乎都没有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和理由,也很少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做出处理决定之后,也未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并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当下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有较大部分因为高校管理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而引发的。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权限制大学生权利的实现。学界一般认为,权利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等三种形态,依次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最后才是现实权利。在大学生权利的实现阶段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对大学生权利实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现实权利这个阶段,也是权利实现的关键阶段。高校校规是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权的重要外化形式,其内容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他们的现实权利主要通过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赋予和保障实现的。但是有资料显示,正是由于高校校规存在着内容违反上位法规、超越上位法规、缺乏程序性救济措施等等问题,使得高校校规成为限制学生权利实现的最大障碍,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高校学生管理权和大学生权利的融合,体现在权力对权利实现的保障。大学生的权利,包括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一般权利。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保障大学生权利实现的功能: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特殊权利。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和诉讼权等。高校是大学生教育权利的主要义务主体,学生管理权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履行相关义务,保障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秩序、合理地享有上述教育权利。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是指公民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具体包括人格权、姓名权、隐私权、健康权、荣誉权、生命权、肖像权和财产权等诸多内涵,高校的周边治安环境、饮食卫生、住宿条件等等涉及到大学生的诸多公民权利,加强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环境,保障和维护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般权利。
三、学生权利本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
根据法学理论,权利本位是指法以(应当以)权利为其起点、轴心或重点,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的因素。学生权利本位就是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过程中,高校要保证全体大学生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大学生权利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权利优先原则,尊重并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保障大学生权利从法定权利到实有权利的实现。相对于具体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学生权利本位意味着一种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统领,它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内核。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进程来说,要深刻把握学生权利本位的精神内核,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生权利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学生权利和高校管理权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古代法律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应以权利为本位。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原则就是要以权利的实现为轴心,权利是目的,义务是职责,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要素,义务是第二性的要素。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过去主要是着眼于有效的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如何维护受教育对象的权利重视不够。由此出发,往往会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对法制和学生权利保护的认识产生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误解)。毫无疑问,教育活动的秩序化是教育法制存在的重要价值基础,然而,法的价值主体是人和人的权利。我国设置高等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应以维护学生权利为目的。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必然要求树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尊重和帮助学生实现各项程序性和实体性权利,在处理权利和权力冲突时坚持学生权利本位。
二是积极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权利运行的三个阶段,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大学生权利实现不充分、权利不能从应然转为实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受到历史、立法、管理和观念上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大学生权利实现问题上,忽视甚至漠视大学生的应有和法定权利,坚持传统管理至上、强调服从的义务本位观念,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认识到保障高校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并研究学生权利的应有和法定形态,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积极体现和维护,促进大学生权利从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向实有权利的转化。超级秘书网
三是涉及学生权利变更时,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正当程序作为法治观念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作为普通法的基本要求,法庭在对任何一件争端或纠纷做出裁决时应绝对遵循“自然正义”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项具体要求:第一,任何人均不得担任自己诉讼案件的法官;第二,法官在制作裁判时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原则,是指学生管理部门在做出影响大学生权利的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当事人,向当事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所做出的行为公开、公正、公平。高校的学生管理法制化要求管理部门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坚持涉及学生权利变更中的正当程序,避免因为侵犯学生程序权利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和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两案中,校方均以程序瑕疵被判败诉。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自觉性
我们党的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党的工作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必须认真学习有关重要论述,熟悉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我们社区少数民族工作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市、区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民族工作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大家认为,在新世纪,要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完成不同时期党的奋斗目标提供力量支持,提高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
二、建立健全组织,抓好基础工作,切实把少数民族工作落到实处。
做好民族工作,制度是保证。社区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根据基层民族工作群众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确定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工作有记录。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按照人员流动变化情况,社区每年都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人员、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及少数民族下岗失业情况等工作台帐,今年由于区域重新划分,xxx社区和红土桥社区合并,我们又对台帐进行了整理,较好地掌握了少数民族第一手资料,为做好这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落实民族政策,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民族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xxx社区是回族居民比较聚集的地方,如何及时、妥善处理好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事。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抓好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增进了民族感情,口碑较好。
针对具体实际,社区分析了少数民族家庭情况,采取了因人而异、分类帮扶的办法:一是对家庭确有困难,符合城市生活最低保障制度规定的少数民族家庭,我们及时申请让他们领到最低保障金,安定了生活,到目前为止,我社区已有19户少数民族家庭,共39人进入了低保,为了解决身体不好的回民看病难的问题,社区还为10名低保人员办理了医疗优惠卡。二是对生活有困难,但又达不到低保政策规定的少数民族家庭,除在重大节日上门慰问、给予经济补助外,把帮助他们再就业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夫妻双下岗的回族居民金泰民家庭收入少,孩子上学费用大,她找到了社区,要求帮助她再就业,我们争取到了辖区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介绍她去了中行城西支行当了保洁员,缓解了经济困难。回民火丽平一家人的生活也时时牵挂着我们的心,他家夫妻双下岗,妻子身体不好,女儿上初中,我们帮他女儿联系了南医大学生义务家教,申办了“春蕾计划”爱心工程政策,下发500元助学金,我们又帮助火丽平干上了保安,一家人很感激,象这样的情况是较多的,在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就业,如回民柏云强、马学敏、金小玲、金人保、马向方、李宽凤等,我们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排扰解难,尽心尽力安排他们再就业。三是对家庭确有困难而自己又无法解决的,我们尽心心力,帮助排扰解难,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到位,热情服务到位,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政策的温暖,回民马鸿喜居住的大院内,14户居民共用一只电表,负荷大,经常冒火花,他家多次建议增容,但多数住户指望拆迁不愿增容,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老马非常着急,社区知道这一情况后,及时上门做工作,白天家中无人,就晚上门找,一家一家做工作,挨家挨户收增容费,经过我们的努力,多年来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马家给社区送来了一面锦旗,表示感激之情,近两年来我们帮扶了20余家少数民族,再就业30余人,慰问金4000余元,由于我们真心实意送温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少少数民族家庭和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很多同志都成为社区的骨干力量。版权所有
四、充分利用民族资源,共同做好民族工作。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班本教育,主张以“班”为“本”,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班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呈现多样性和特色化,极大丰富和提升了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必将成为解决当前教育任务的一把“金钥匙”。
一、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班本教育
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利他的社会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本着面向“每一个”的理念,各地开始试点“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解决“每一个”的问题,必须以面向班级集体教育为前提,它不是个别化教育,更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它是既注重学生个性,又关注到集体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来组织学习和活动。班本教育理论认为:班级的学习生态是一种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同伴、课程、环境等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才能够解决、满足“每一个”的教育需求。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大多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本教育是“为了生本、在班本中、基于校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班级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为原则,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方向标。班本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是“教”与“学”之间的“灵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上主张“合作、高效、愉悦”的理念。只有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家长通力配合,班本教育的效益才能发挥最大化。高效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组织应该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要因人而异。南京的小班化课堂提出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小组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孩子都有收获。愉悦是传承琅小总校愉快教育、活力课堂的理念,快乐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学校将班本教育理念辐射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之中,构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创新点:班本课程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组成,这几十个生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到班级的,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会形成这个班级独有的生命现象。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呢?把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班级的实施,狭义的班本课程是指班级独立开发的课程的综合。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中间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本课程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性的和富有班级特色的。因为班级是众多的,每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投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实践的动态中构建起来的。特长学生当小老师,如书法、手工制作、教唱英语歌曲等;特长教师开设兴趣小组班,如舞蹈、器乐、篮球、健美操等;家长义工、大学生义工开设微型课堂,如预防传染病讲座、法律讲座、教学生包饺子、包粽子等;还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发隐性班级课程。其次,班本课程有着相对灵活的“课程表”,如通过早读、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中午看班、困难班等时间来实行。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班本课程资源,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以下选取班本课程四个维度加以阐述,个性化读书、公民法制教育是班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题,教学协作小队、个性化作业是班本课程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
1.个性化读书
语文新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读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个性化读书是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在阅读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各班自主开发“个性化读书”班本教材,读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学校以“阅读滨江、书香人生”为主题,开创了“三读—三共”读书形式,即早读——同伴共读,午读——师生共读,晚读——亲子共读。学校双月评选一次“读书星”,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好书推荐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美诗文诵读”、“故事大王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
2.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是国家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班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目前,学校实验班已成功开展《明发社区养狗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桥北马自达非法营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两项课题。
3.教学协作小队
所谓“教学协作小队”,是指由两名及以上同班级或不同班级、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班为本并不是束缚在班级之内,而是通过共同备课、施教及评估,提高教学效能,并全面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小队式备课、协作式上课、互动式反思、共同式管理的合理应用,对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这种“教学协作小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更大地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最佳教学效益,当然得益的肯定是学生。
4.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性作业,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作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知识水平而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作业效率。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还要体现趣味性和自主性,题目要使学生感兴趣,如生活题材、人文性知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班本管理
人与环境、与自身、与群体、与他人的温馨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反映到班级中来。当前,学校德育管理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相对忽视了班级层面的德育管理。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班本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班本德育就是积极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各种班本教育要素于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班本德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务委员会”和“德育协作小队”的功能,建设“个性化班风”的和谐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1.班务委员会
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是班主任,“全员德育”已表明,学校德育要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班务委员会”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班本德育的保障组织,班务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定期分析班本德育的动态,有效解决班本德育的问题,从而形成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2.德育协作小队
学校积极创新班本德育形式,“德育协作小队”主要指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正班主任,正班主任自主聘请本班几名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所形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并实行学校考核正、副班主任和正班主任考核副班主任的双重交叉考核方式的一种德育模式。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做到班级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创新、有记录、有考核,将学生德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两操、课间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全程跟踪,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学校对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副班主任的参与加大了班级管理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师生间的交往更加全面深入。“德育协作小队”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及时交流,集体为学生会诊,开出相应“处方”,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德育协作小队”团结协作,各司其责,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3.个性化班风
一个班级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真正的班集体往往拥有共同的精神。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引领和约束的功能。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有符合本班、切实可行的制度。“个性化班风”既是校训文化在班级的投影,也是本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化班风”包括由班级成员集体设计创作、讨论决定的班风、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以及班旗、班徽、班歌等。“个性化班风”建设对班本德育、学生成长举足轻重:民主、和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班级是全员和谐共处,学习、生活、道德、管理等生命品质充分发展的学习乐园和生活家园。
4.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废除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的“班级自治”制度,定期进行岗位竞选、任命和评议,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一个岗位,顺应了现代学生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极大的愉悦满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根据班情和生情,大家一起商讨岗位的设置和名称,如:小喇叭宣传员,同教师一起组织班级的晨会;课间巡逻兵,关注同学课间奔跑现象,并加以提醒和制止;节能小卫士,负责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的开关;护花使者,负责教室生态角植物的摆放与养护……每个学生都尽着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为班级服务,不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礼仪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走后不关灯、不关电扇的现象,就连以前的“卫生死角”抽屉现在也变得更整洁了。一段时间运行表明,“我的岗位我做主”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德育要求细化到了人头,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有锻炼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保证了班级日常管理有效运行,形成了学生参与充分、民主平等、有效运行的自主教育机制。
5.班级心理教育联盟
关键词:班本教育;班本课程;班本管理;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47-04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班本教育,主张以“班”为“本”,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班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呈现多样性和特色化,极大丰富和提升了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必将成为解决当前教育任务的一把“金钥匙”。
一、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班本教育
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利他的社会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本着面向“每一个”的理念,各地开始试点“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解决“每一个”的问题,必须以面向班级集体教育为前提,它不是个别化教育,更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它是既注重学生个性,又关注到集体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来组织学习和活动。班本教育理论认为:班级的学习生态是一种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同伴、课程、环境等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才能够解决、满足“每一个”的教育需求。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大多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本教育是“为了生本、在班本中、基于校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班级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为原则,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方向标。班本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是“教”与“学”之间的“灵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上主张“合作、高效、愉悦”的理念。只有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家长通力配合,班本教育的效益才能发挥最大化。高效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组织应该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要因人而异。南京的小班化课堂提出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小组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孩子都有收获。愉悦是传承琅小总校愉快教育、活力课堂的理念,快乐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学校将班本教育理念辐射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之中,构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创新点:班本课程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组成,这几十个生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到班级的,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会形成这个班级独有的生命现象。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呢?把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班级的实施,狭义的班本课程是指班级独立开发的课程的综合。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中间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本课程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性的和富有班级特色的。因为班级是众多的,每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投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实践的动态中构建起来的。特长学生当小老师,如书法、手工制作、教唱英语歌曲等;特长教师开设兴趣小组班,如舞蹈、器乐、篮球、健美操等;家长义工、大学生义工开设微型课堂,如预防传染病讲座、法律讲座、教学生包饺子、包粽子等;还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发隐性班级课程。其次,班本课程有着相对灵活的“课程表”,如通过早读、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中午看班、困难班等时间来实行。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班本课程资源,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以下选取班本课程四个维度加以阐述,个性化读书、公民法制教育是班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题,教学协作小队、个性化作业是班本课程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
1.个性化读书
语文新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读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个性化读书是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在阅读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各班自主开发“个性化读书”班本教材,读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学校以“阅读滨江、书香人生”为主题,开创了“三读—三共”读书形式,即早读——同伴共读,午读——师生共读,晚读——亲子共读。学校双月评选一次“读书星”,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好书推荐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美诗文诵读”、“故事大王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
2.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是国家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班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目前,学校实验班已成功开展《明发社区养狗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桥北马自达非法营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两项课题。
3.教学协作小队
所谓“教学协作小队”,是指由两名及以上同班级或不同班级、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班为本并不是束缚在班级之内,而是通过共同备课、施教及评估,提高教学效能,并全面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小队式备课、协作式上课、互动式反思、共同式管理的合理应用,对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这种“教学协作小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更大地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最佳教学效益,当然得益的肯定是学生。
4.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性作业,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作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知识水平而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作业效率。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还要体现趣味性和自主性,题目要使学生感兴趣,如生活题材、人文性知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班本管理
人与环境、与自身、与群体、与他人的温馨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反映到班级中来。当前,学校德育管理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相对忽视了班级层面的德育管理。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班本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班本德育就是积极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各种班本教育要素于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班本德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务委员会”和“德育协作小队”的功能,建设“个性化班风”的和谐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1.班务委员会
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是班主任,“全员德育”已表明,学校德育要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班务委员会”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班本德育的保障组织,班务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定期分析班本德育的动态,有效解决班本德育的问题,从而形成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2.德育协作小队
学校积极创新班本德育形式,“德育协作小队”主要指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正班主任,正班主任自主聘请本班几名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所形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并实行学校考核正、副班主任和正班主任考核副班主任的双重交叉考核方式的一种德育模式。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做到班级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创新、有记录、有考核,将学生德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两操、课间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全程跟踪,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学校对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副班主任的参与加大了班级管理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师生间的交往更加全面深入。“德育协作小队”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及时交流,集体为学生会诊,开出相应“处方”,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德育协作小队”团结协作,各司其责,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3.个性化班风
一个班级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真正的班集体往往拥有共同的精神。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引领和约束的功能。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有符合本班、切实可行的制度。“个性化班风”既是校训文化在班级的投影,也是本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化班风”包括由班级成员集体设计创作、讨论决定的班风、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以及班旗、班徽、班歌等。“个性化班风”建设对班本德育、学生成长举足轻重:民主、和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班级是全员和谐共处,学习、生活、道德、管理等生命品质充分发展的学习乐园和生活家园。
4.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废除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的“班级自治”制度,定期进行岗位竞选、任命和评议,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一个岗位,顺应了现代学生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极大的愉悦满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根据班情和生情,大家一起商讨岗位的设置和名称,如:小喇叭宣传员,同教师一起组织班级的晨会;课间巡逻兵,关注同学课间奔跑现象,并加以提醒和制止;节能小卫士,负责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的开关;护花使者,负责教室生态角植物的摆放与养护……每个学生都尽着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为班级服务,不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礼仪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走后不关灯、不关电扇的现象,就连以前的“卫生死角”抽屉现在也变得更整洁了。一段时间运行表明,“我的岗位我做主”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德育要求细化到了人头,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有锻炼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保证了班级日常管理有效运行,形成了学生参与充分、民主平等、有效运行的自主教育机制。
5.班级心理教育联盟
“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主要依托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心理专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组成,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以班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为平台,是基于班本的创新。“班级心理教育联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使孩子们在班内外、甚至校内外都有“知心朋友”,特别是遇到心理困惑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倾述、相互开导。
笔者认为,基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我们需要转换视角,需要走进班本,满足师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正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我们倡导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教育,并没有否定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进行班本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经历讨论、梳理、总结、再实施、再调整、再总结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Class-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yl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LI Zhao-wen & WANG Hao-long
(Langyalu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