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3-03-06 15:5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02-01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实施不谋而合,问题情境教学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经验总结出了情境教学总体原则,提出了情境教学具体方法。

一、问题情境教学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的实施必须以理论原则为指导,以保证其教学下面效果的正常发挥,依据笔者教学经验,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兴趣性原则。问题情境教学中需考虑兴趣因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若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采取一些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例如,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做一做”和“科学漫步”中的物理学史的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适宜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以服务于教学任务为中心,即明确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是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但是又不失一定的挑战性,即难度适宜;提出的问题应能反映新知识本质,即合乎重点。实现这一原则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设出合理、高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承认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其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进而真正吸收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这一原则要求较高,它要求要能够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联系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并将原有知识顺利迁移到新知识中去。而且有些启发性问题,要注重在学生心中设置“悬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思考。

4.逻辑性原则。构建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新知识和原有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提出的问题要按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以相应的物理思维方法为主线,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具有内在关系的问题体系。第一个问题是最基本的,而且要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唤起学生对掌握新知识的迫切需要,而随后的一切问题都要为继续学习新知识而服务。

5.延伸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满足于能解决当前学习问题,又要蕴含对后续内容的把握,要运用新知识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来激发学生,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究。

6.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差异性是必然的,都有学习过程的强弱。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置有层次的、逐渐递进的问题,实现同班教学、分层提高、共同发展、分层达标。这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够抱着一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1.生活呈现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所以物理学是一门生活科学,物理学的正确理论对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家研究新领域的过程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根本依据。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让学生考虑人骑自行车、人推自行车时,前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在“惯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想乘坐汽车的情景,当汽车突然启动或刹车时,乘客运动状态的变化;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乘坐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感觉来创设情境。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知、却未曾深究的。当教师将其呈现在课堂上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法。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实验足够重视,因为恰当的实验场景可以把那些抽象、晦涩的知识直观有趣的展现出来。例如,在“电容器与电容”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上“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这一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提供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3.实践体验法。物理学的概念及规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必须使这些概念及规律形象化。而将概念与规律通过实践情境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能促进他们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建构。另外,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最终能学以致用,从实践情境出发更能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情境化。利用实践创设情境,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亲身体验,学习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点在现行教材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后有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实践操作中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多媒体技术法。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再现的学习环境,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微观、宏观世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宏观过程中的天体运动;微观过程中的布朗运动、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原子结构组成、原子核的人工衰变;瞬态过程中的电磁感应、楞次定律、链式反应、光电效应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教学;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8-01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物理作为一门理科课程,相比初中物理,其知识点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充。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发展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高中物理的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高中物理的兴趣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室,教师的高效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来说非常有利,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个教师自身的知识容量是否渊博,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有些教师专业物理知识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也会相对较为轻松,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物理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起来就容易出问题,要么是讲解得比较肤浅,浮于表面,要么是讲解的进度时快时慢,把握不好节奏,容易出现教学错误。因此,为了优化物理课堂教学,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物理课程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已初具雏形,但是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来说还是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时刻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学习环境虽然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外在条件,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质变,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集中精神,也容易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因此,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需要十分注意。

再者,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繁多复杂,为了使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精简,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逻辑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提前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准备。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提前进行备课,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讲授的物理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消化,以较为简洁的风格预先演示所要讲授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有条理,清晰明了,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系统的为学生进行讲解,打消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针对即将讲授的内容,积极地进行准备,力图让学生学习物理更加有动力,更加有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最后,高中物理教师要完善讲课技巧。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讲课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学风格或者严肃或者风趣,但是学生学起来往往很有效率。因此,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讲课技巧,多向老教师取经问道,互相交流自己的教学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方法不但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轻松,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紧密联系生活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无论是知识广度、知识范围、知识难度相比初中物理来说,都得到了提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高中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很紧密的。针对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影响较大,而日常生活又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事例进行举例,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高中物理这门课程。

高中物理教师紧密联系生活来进行兴趣教学,需要教师对物理知识概念与生活的联系进行总结,使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有趣生动。众所周知,高中物理课本中的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有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关联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不再畏惧物理,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相互运动与运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力的各种分类,了解力的属性以及胡克定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涉及这些相互运动的事例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让学生相互讨论生活中与力相关的事例外,物理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教学话题。例如冬季天气较冷,换衣服的时候人们身上容易产生静电,或者是天空中的闪电有时候是球形的,教师在教授静电场等内容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库仑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等内容。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概念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更加有激情和动力,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扩展物理知识面

高中物理的兴趣教学还需要教师注重扩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物理与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有着相互的交融,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科交融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进行讲解,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新课改对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就需要老师既要通过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这些不仅仅是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更是为了学生能够实现长久的个人发展。

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较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不仅要掌握课本上一些基础知识,完成高考大纲的应试练习,还要了解物理学是如何在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于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图文并茂,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老师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一线的物理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理论素质方面的修养,实现更高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的主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愿望在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长期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忽视会导致教师不断说教,而学生并没有进入状态,导致教学效率十分低下的状况。所以,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全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的知识掌握程度来制订课堂的教学计划。

比如说,在进行“重力加速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简单举例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概念产生一个基础的认知,然后就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直接引入一些相关的公式和数值,学生只能够硬性地接受,而并不能真正把这个概念同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学道具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分析影响重力加速度的因素,探究出重力加速度的几个常规数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对“g”产生一个实际性的认知。

2.教学生活化策略

高中物理虽然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理科学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应用到很多物理学知识,同时很多高中物理教学案例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多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不仅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容易,也会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注意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自身的观察力。

3.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了教学有效性,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要讲解的不同物理原理,老师应该注意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讲解。

比如,在学习加速度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很难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现场展示这一物理概念,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先给出加速度的定义,然后带领学生一步步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而进行加速度相关习题的强化练习。

4.创建相关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觉物理原理难于理解,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相关的问题情境来解决,情境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简化学习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老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汽车急刹车的情境,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座位上的人会在急刹车时继续向前运动?”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获取对于“惯性”的生活化认知。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带动下,高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老师一方面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习热情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充分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高度实践性与贴近生活性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用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实例、教学情境,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公式的印象,深刻理解物理的定律及公理,从而在热爱物理、愿意学习物理、善于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形成强劲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重力加速度、牛顿定律、万有引力等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理性的知识用实验的方式、生活的教学情境加强其与学生感性认识的沟通,并通过合理、深入浅出的教学推理、科学的课堂讨论等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物理结论层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科学引导作用,在终身教育观念之下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启迪规范作用,重在培养学生会学、愿意学、积极学的态度,使他们学会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找到物理学习的捷径。

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科学钻研能力。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激发研究动力、增强自主获取物理信息、增强处理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只有注重强化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自主验证、自主实验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并促进物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该定律的精髓,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现有设备制订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并按照方案步骤进行演示操作,令学生配合教师记录实验数据,并组织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验算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几组展开自主实验及记录数据,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在实验教学前先引入假设教学法,使学生全面展开对假设结论的实验验证,在不断的实验失败与经验总结中自主创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从而形成综合的物理学习素养。

二、把严肃的物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能增进课堂亲和力,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理。当学生认识到某项知识和某种技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主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充分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实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打消学生对学好物理的畏难情绪,提升物理的亲和力。这一教学视角具有素材多、感性认识多、好奇与兴趣点多等诸多特点。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如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入,印象肤浅,不仅容易忘记,而且很难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借助物理实验创设实践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促进了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有效转化,不仅加深了每一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形成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学习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专业语言与智慧的融合贯通,是一种全身心学习品质的综合架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顺利并成功地完成了物理实践活动,实现了自我的逐步提升,在积极参与、共享探究、实践思考、勤奋探索中掌握了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发生了创新的改变,教师更注重来源于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并科学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探究能力、综合的物理技能、忘我的钻研精神,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科书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在数量上和可行性上,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这要求教师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的素材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堂的内涵,从多个维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更加丰富的途径。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中物理教师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科学、全面与合理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及学习的科学态度等环节入手,运用一定的评价技巧与多样性、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赞扬,少给学生一些批评与指责,从而使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与支持下、科学引导与正面激励中提高自主学习物理的热情,并最终以终身学习观念带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终身学习观念是高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塑造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只有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科学发展观念,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自如,形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贡献服务价值。

篇5

1.知识点要求多层次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

2.整体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篇6

1.知识点要求多层次

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有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要求和B级要求,其中A级要求是较为低层次的要求,例如质点、参考系等,而B级要求则是较为高层次的要求,是需要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A级要求就全是简单的浅层学习,选修3-3和选修3-5都属于A级要求,但这里面的一些知识需要加深了解或需要综合理解才能掌握.

2.注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教学讲究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也就是利用理论知识,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在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流程,从而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得以系统化,并能有效的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

3.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

许多高中生都发自内心的觉得物理太难了,可是纵观物理各大习题的答案,却十分简短,看似十分容易,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物理要去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你想明白想懂了,就不难了.高中物理在解决问题上以及不仅仅停留于一些物理概念的表面了,而是要利用这些理论结合自身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物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依赖较高的思维能力.

4.知识系统性强

许多高中生都觉得高中物理的内容好多啊,就江苏而言,就需要学习6本人教版的教材,包括2本必修和4本选修,不同的学校在教材选取上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么多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更难以把握要点.其实,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有一些明确的主干知识点,但详细的内容介绍是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例如,“曲线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与直线运动相联系,同时引入切向力和法向力,也就是将力的作用也放在一起讲解,再比如“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力、运动等力学知识,还包括电路、能量等电学知识,这些要点需要相互贯通起来理解.

5.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

都说数理化不分家,的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会运用到一些数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明显的,就是物理上的一些复杂的推导公式就需要结合数学上所讲的知识,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具体可以参考选修3-3和选修3-5中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策略

1.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深度学习的一大基本要点要求学生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一个概念下的同类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都是按照章节进行讲解的,但是各个章节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掌握好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些联系性知识点的讲解.例如,物理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电场,因为电场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电场和重力场加以比较,进行比较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从表1中可以发现,重力场与电场在概念和规律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教师采用这种比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电场知识,不仅可以将电场知识的一些虚拟化的东西加以现实化描述,还可以顺带给学生复习以下重力场的知识,一举两得.

除了上述讲到的比较教学,对于一些类型不同的知识点,则可以采取差异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就是发现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为例,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整体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造思维能力 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要多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要多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