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6:0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地方文化事业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文化发展理念先进、文化管理能力突出、事业心强、作风过硬的文化管理人才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革命老区往往缺乏这些相关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引入,其中,艺术院校选派青年艺术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区,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从2006年开始,川音选派了超过20名年轻干部到南江县挂职,这些干部多数拥有音乐及其他艺术学科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又曾在学院担任科级及以上的职务,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文化建设与发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干部到南江县,担任副乡长、副书记、文体局副局长、县长助理、副县长等职务,大多负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政事务,直接参与南江县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结合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注入南江县的文化发展中,不仅直接提升了南江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南江县的文化长远发展思路和文化队伍。川音下派挂职干部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化发展宏观指导及现代文化发展理念等方面,比如深挖南江文化内涵、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创新南江文化发展和管理机制、强化南江文化发展基础、建设南江文化队伍等。近年来,南江县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其中川音下派挂职干部有着突出的贡献,正如南江县文体局负责人所说:“南江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与四川音乐学院的倾力帮扶分不开的”[2]。
二、艺术院校采取具体的举措,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还可以采取更加具体的举措,从细微处着手,切实的为革命老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开展艺术培训、举办文化活动、捐赠文化设备、等。1.开展艺术培训艺术院校拥有各种层次的艺术人才,可以广泛的在革命老区开展针对艺术考生的培训活动,能够减轻老区艺术考生的负担,提升艺术考生的水平。比如,通过调查,川音下派到南江县的干部发现,“南江每年参加艺术类的考生很多,但是被录取的人数较少”[2],主要原因是“南江县艺术类师资力量较薄弱,部分学生到外面去学习,外面去的也未进入正规机构学习”[2],因此,“既耽误了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2]。针对这种情况,川音下派干部立即开办了音乐高考免费培训班,由音乐专业的下派干部轮流上课,强化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琴法等。此外,川音还派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到南江第四中学,辅导音乐专业考生,加强专业知识。川音的这些艺术培训活动,既提升了考生的专业知识,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川音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举办文化活动艺术院校要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的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群众的文化热情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推动老区文化发展。比如,川音在南江县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小建立的音乐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槐树村地处偏僻,“由于多种原因,不仅整个乡村文化氛围淡薄,而且村小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学生想学音乐知识而无条件”[2],而且村民普遍缺乏文化意识。了解到这些情况,为了“培育乡村音乐文化土壤,营造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2],改善村民的文化条件,2010年5月,川音在槐树村建立了音乐教室,通过多种途径,为音乐教师配置了古筝、二胡、长笛、葫芦丝等音乐器材,同时每周到村小为学生讲授音乐课。此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村民的文化意识,对于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又如,川音协助南江县元潭乡字库村村委会主办的《字库鸣报》。2009年,川音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贫乏,对科技信息的了解极少,当即决定安排川音四名下派干部协助协助村支书办一份信息报,并亲自题写了报名———《字库鸣报》。栏目包括“政策咨询”、“字库新闻”、“种养技术”、“信息播报”、等,这份富有特色的报纸分送到每户村民家中,“村民们都是争着看,有的村民跑十多里路专门来拿报纸看……”[2]。3.捐赠文化设备艺术院校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设备资源,也能够组织、调动其他机构的一些文化设备,可以开展为革命老区捐赠文化设备的活动,帮助革命老区文化事业发展。比如,川音考虑到南江县文化设施设备严重匮乏的实际情况,多次向南江县相关机构进行了文化设备的捐赠活动。2011年3月,川音在南江挂职锻炼的7名干部代表川音院向南江四中捐赠了价值1.3万多元的古筝、单簧管、小号、长笛等乐器[3]。同年5月,川音组织筹备了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22件,价值13000余元,捐赠给南江县文化馆和老年大学[4]。2012年3月,川音下派干部协调多方关系,向南江教育系统捐赠了钢琴、古筝、吉他、葫芦丝、竹笛、竖笛等价值60000多元的音乐器材[5]。川音捐赠的文化设备,为南江县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施设备,使得相关地区有条件开展文化活动。
三、艺术院校充分发挥优势演出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拥有优势演出资源,比如表演人才、表演团体、演出设备和演出管理经验,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以宣扬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为主题的演出,达到宣传推广老区特色文化、培养老区表演人才、推动老区文化发展的目的。川音作为西南地区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院校,拥有大量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人才,成立了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多个演出团体,多年来积极参与南江县的文化演出活动,与南江县政府合作组织了多场大型文化演出,其中的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演出尤其有影响力。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10月23日,川音组织100余名师生到南江县光雾山参加“2008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暨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水平的演出“将先进文化送到了基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宣传了光雾山,提升了光雾山的文化品牌”[6],鼓舞了南江人民灾后重建家园后的信心。川音先后参加了6届光雾山红叶节的开幕式演出,多采取与南江县、巴中市本地歌舞团共同演出的方式。这些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南江县的文化活动,宣传推广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文化,还为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提供了与高水平演艺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近距离观摩高水平的演出,开拓专业视野,了解最新演出设施设备及信息,从而极大的提升其专业水平及演出管理能力,有利于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更好的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 科学发展 途径
一、前言
学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强化教育功能的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以人文本,将人放在核心地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将其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中去,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发挥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营造规范、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不断扩大、改进和完善。但是经过认真考查,发现校园文化在建设中仍旧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的动态性使得校园文化被染上了多种色彩,校园文化活动自发性也将不断加强。当校园文化活动自发性加强到一定程度而未被及时准确的规范和引导,就会产生盲目性。校园文化活动的盲目性会严重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学生在情商、智商、身心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学生缺乏对真假、是非、善恶的辨别力,难以抵御错误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常常表现出自我膨胀、价值观错位、人格分裂、精神萎靡不振、道德观较弱、政治淡漠等。
2.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效果不佳
目前,许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虽然具备专业色彩,但缺乏综合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许多院校开展的文化活动都局限在专业范围,很少涉及其他领域知识。文化活动跟专业相关虽然是校园文化特色,但是却缩小了知识面,使学生较少接触到其他领域知识,对校园外知识,如:传统文化、国内国外的时事、西方文化等方面知识知之甚少。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大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是停留在生活文化的层次上,内容单一、层次低。大部门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校园文化是娱乐活动、浅层次消费活动,因此较少开展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高雅性校园文化活动。
3.校园文化的载体匮乏
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载体,校园文化也不例外,校园文化载体不仅包括课堂,还包括标识、媒体、社团、活动等载体,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却未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在校园文化的载体使用上比较匮乏、单一,没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降低了文化传播对学生的积极效果。
4.校园文化的建设缺乏创新度
校园文化在建设中既要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为将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文化而提供强大的动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少高校在传承扬弃传统文化上较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出现品质低劣、思想空虚、道德出现滑坡的现象。
5.网络对校园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的出现不仅为高校宣传校园文化提供了便利,也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少学生已将网络视作自己的第三课堂,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的知识面和更新颖的知识结构。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正确使用网络,从而荒废了学业,断绝了外界沟通,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次数也逐渐减少。这样网络的出现也对校园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淡化了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意义。
三、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不仅担负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重要责任。也担负着建设校园先进文化特殊使命,要走在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列。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生活的方式、行为的模式、价值的观念、群体的意识等种种文化现象。它不仅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可以为学校、师生、员工起到辐射、激励、凝聚、约束和向导等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建设良好校园文化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精神、激励师生思想行动、培养师生群体意识、促进师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校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带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学校往现代化发展既是改革的必要要求。也是特殊使命。学校必须加强建设校园文化,掌握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文化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和示范区。
2.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意义
(1)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师生营造轻松愉快的物质精神环境,时刻尊重、关心、爱护他们。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另外。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学校办学的特色、明确办学的理念、创新办学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内涵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校品味和文化素养。
(2)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要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多元统一、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和协调有序的文化,它在传播理念、营造氛围、培育精神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了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提供了保证,为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要求
在原有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要具备思想教育、人格塑造、情感熏陶等三大育人功能。
(1)思想教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有效整合服务、管理、教学等育人载体,将人文精神从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教育教学实效性、生动性和感召力,从而创建良好育人环境,逐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人格塑造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畏挫折的心理,通过文化传统、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多种形式将校园文化根深蒂固到师生脑海中,从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爱好、兴趣以及积极性,促进学生情商、智商、身心的全面发展。
(3)情感熏陶的功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促进学生智慧的增进、视野的扩大和知识的获取。校园文化通过特定人文环境的渗透、熏陶和在观点碰撞、知识交锋、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中不断发展和更新,不断向高层次迈进。
三大育人功能是学校培养人才、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内在动力,科学
发展观在校园文化中的运用对校园文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建设做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四、校园文化科学发展的途径
1.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来牢牢抓住,规范化、制度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摆脱传统的单一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不仅成为校园的风景线,还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活动,创造了活跃的文化氛围,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活动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都需要社团精心策划和组织。为了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准确掌握社团活动的政治方向,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社团活动,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
3.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强化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学校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讲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宣传校园文化提供便利和为学生提高更广的知识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滋生各种低俗信息。为学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新课题就是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宣传健康、正确的文化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影响力。
4.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不仅要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还要增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场所;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环境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了熏陶、教化功能,为他们的精神文化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为保障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增强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5.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量
1.快速转型,加强专业学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以下简称“翡翠幼儿园”)项目启动于2010年,建设目标是“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为打造完美的生态校园,在筹建期,筹建教师快速从“教育人”向“建设人”转型,研读建筑图纸,认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细节,全程参与园所筹建。
2.关注细节,优化方案设计
项目动土后,为力求室内精装、景观、弱电等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我们精心搜集素材,和设计师谈未来办园方案、谈幼儿园孩子的活动特点,与其沟通、磨合、共同创意,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建设。
二、空间艺术表达和体验—校园文化的物化发展
1.空间的故事——优化形象标识翡翠幼儿园坐落在融汇科技灵感与生态灵性的生态示范区,幼儿园得名于园所旁美丽的翡翠湖湿地公园。园所的空间故事融入了幼儿园的标志设计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鸟倏地从翡翠湖面划过,带起了一弯美丽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湾中一群小船就像我们的孩子般,喧嚷着即将起航。
2.空间的情感——美化建筑设计
(1)视觉充分表达空间的文化张力
幼儿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的着意安排转化到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中。为表达积极的生命成长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的共生共荣,我们在基本空间视觉设计中采用了悦动明快与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号。葱郁欲滴的垂直绿化搭配鲜亮活泼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国红元素的大厅辅以绿色廊柱似的参天大树为每个可爱的生命举托着稳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儿园里,随处都能找到生命的欢乐色彩,和谐巧妙的搭配潜移默化地缔造了这个幼儿园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蕴。
(2)视听觉协奏曲
为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知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美妙,园所在大厅空间设计中,大胆运用涡旋状的天顶来刻画空间模糊性和流动感,轻揉着空旷大厅的曼妙回音,演奏着视听觉共鸣的协奏曲。置身其中,整个大厅充满着流动和想象的氛围,充分契合儿童的秉性,有利于释放他们的心灵。
(3)听觉和触觉的通感
我们充分展示“墙面文化”。在大厅的弧形墙上,可爱的卡通形象在视觉上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敢说敢唱的开放氛围。同时,我们将这种欢乐歌唱的情境谱写成园歌,从听觉上进一步将流动、活跃的氛围带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4)触觉和思维的互动
在幼儿园大厅,一个灿烂的巨幅孩童笑脸墙拉近了空间和孩子们的距离。巨幅笑脸墙是由几千张小照片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照片记录了翡翠幼儿园从奠基到建成、从首届新生报名到入园亲子体验……既有幼儿园的建设历史,又有孩子们的成长历程。这种展现方式有利于引导孩子们感受时间、体会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思考的习惯和兴趣。
(5)思维和心灵的启迪
空间的生命在于让孩子们释放各自的秉性与心灵。翡翠幼儿园通过多感官体验的精心安排与设计,最终要实现的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和培养,塑造孩子们活泼、开朗、温暖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与孩童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的精神继承
1.倡导环境育人,提高教育实效
作为国内首家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校园,翡翠幼儿园透过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内部空间和外部场地,一地多用、合理规划,使整个园所建设突出了空间共享、自然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整合的特点,让孩子从建筑本身随处感知生命的快乐。
2.构筑生态家园,初显文化特色
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论文关键词:后勤文化;学习型团队;细节工作文化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以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其宗旨是能更好地实践后勤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高校后勤是保证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而后勤文化更是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之一。后勤管理工作者要加强后勤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一、做到“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是当前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谐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的要求。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途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员工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后勤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以人为本”有双重含义。一是“以师生为本”。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师生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后勤服务的唯一标准,全心全意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是后勤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后勤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旦脱离师生需求,就背离了服务宗旨,后勤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把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二是“以后勤员工为本”。做好后勤服务,员工是第一要素,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在后勤管理中,要做到刚中带柔,严中带宽,关心员工,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尊严与权利,让员工在受到尊敬和尊重的过程中学会在工作中尊敬和尊重他们的服务对象;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尽量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欲望,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激发员工内心深处的干劲和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师创公司愿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院后勤事业更好地发展。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型团队创建活动中,要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必须更新观念,观念上的落后是打造学习型团队的最大障碍。要想方设法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一,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制度。要求员工把学习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养成每天不断地学习,终身坚持学习的习惯。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学习的作用。
其二,搞好培训是追求高雅的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三,要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能促使员工掌握技能,苦练内功,通过技能比武,展现员工应有的风采,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比武往往能使员工感到工作的幸福,让他们在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朝气。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人生价值,也为学院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要学安规,消除事故,在所有后勤服务内容面前,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如果不重视安规的学习和运用,隐患就会冒头。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安全的关系,就要靠员工的觉悟和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各项后勤服务来说,搞好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体制是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有力的渠道和措施。
其五,要以人为本,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各级管理者应该结合市场经济、学院、后勤服务和班组的特点,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班组管理的认识,重视支持班组工作,尊重员工的民利,让员工找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使班组成员在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下,潜移默化,自然感受,找出班组成员产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员工分清是非,端正认识,提高免疫能力,来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推行细节工作文化
在高校做后勤服务工作,在享受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要更加注重细节,细节是展示文化的窗口,细节是服务育人的过程。细节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水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后勤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细节管理。细节是后勤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有力表现,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是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滑坡。后勤服务只有细致入微地审视自己的管理过程,把握细节、精益求精,才能让服务日臻完美。
首先,应关注细节。对细节的关注首先是对人的关注。关注每一个师生,滋润每一片心扉。师生是学院的主体,作为后勤服务工作者,我们应首先热爱师生,始终把师生放在心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师生的生活,关注师生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学校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今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细节的竞争,作为后勤工作者,我们只有注重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为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其次,以体察凸显细节。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细节散落在草丛中,需要寻觅,它随时都等待后勤工作者来捧起。一是要时刻体察“民情”,用“促膝谈心”的方式深入师生中间,体验师生的情感,换位思考,理解师生的需要,掌握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洞察服务中的短板;二是要时刻体察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作风,勤勉自己践行职责和承诺情况,为学院多干实事、为师生多做益事。
最后,要细心对待每一项服务工作。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要始终热情倾听和努力解决困难,做到微笑、细致、周到服务;对于每一次停水停电,要做到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对于师生的每一次报修,要及时到位并解决问题;对于每一个工程,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的细小问题;对于师生的每一次善意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工作;对于每一次的服务,要主动检查自己能不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更好。
总之,作为后勤工作者要主动发现并研究后勤服务中的问题,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细节,从身边做起,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设和谐共进的团队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的,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在外不会主动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元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关于文化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自己所属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赋予其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笔者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从狭义的范畴中将文化定义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模式、态度取向、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总和,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
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源自于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目前,关于多元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多元文化意指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存在并相互联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狭义的多元文化则是指多种精神文化的集合体。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多元文化,是指古今中外多种文化交织、兼容、共存和发展的系统,其“多元”不仅指文化类型的不同,也指价值取向、道德趋向的差异。
多元文化对技工院校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由此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进取、竞争、民主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由于传统道德思想不再独占意识形态领域,而是与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给缺乏成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在道德素养的“知、情、意、信、行”几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道德认知偏差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识。部分学生价值观念迷失,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虚荣心强,不爱学习,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认同“及时行乐”的观念,出现了相互攀比、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的现象。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部分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不关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人对事总是抱怀疑、冷漠、怨恨或无所谓的态度,不明辨是非善恶,遇到不平不公之事奉行“明哲保身”的信条,袖手旁观,缺乏正义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部分学生性格缺陷较为明显,如任性、懒惰、固执、骄横、敏感、脆弱、耐挫力差、依赖性强、报复心强等,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困难就退却,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觉前途渺茫,生活没意义,甚至漠视生命。
道德信念危机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部分学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独立思考、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不能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他人的言行,没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无责任意识,在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个人和集体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部分学生缺少最起码的文明礼貌,粗言秽语,乱扔杂物,破坏公物,大声喧哗,浪费水电,纪律涣散,不服管理,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有的甚至触犯法律。
基于多元文化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内容构建
面对多元文化对学生道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技工院校在选择和确定道德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和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让不同文化所蕴含的高尚道德观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含、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等。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予以珍视并将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诚实守信、以义为上、正直善良、仁爱孝道、谦逊好礼、修身律己、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积极进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是非观、责任观、审美观、财富观、消费观,从而使学生在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中吮吸传统精华,滋养心性品德。
借鉴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 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大胆吸收借鉴之。纵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义利统一、自我完善、尊重生命、国际主义、种族和谐、生活准则、生态责任、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以及对自由的尊重、对个性的崇尚等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种族、国家人们的人格,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博爱精神,学会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开发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特殊的地域性。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不仅是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财富,其地方文化也为人的成长提供滋养。如利用地方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分裂,抵御外敌入侵,共创中华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重情尚义、谦和好礼的优秀社会公德资源;以质取人、履行契约、遵守诺言、热情服务的从商准则教育资源;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用各种禁忌、习俗和道德规范去引领人们积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利用文字诗词、戏曲表演、歌曲故事等各种载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予以充分挖掘。
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具有独特的激励、约束、凝聚、调适、教化、维系和辐射功能。如北京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这一理念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陶冶了员工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员工优秀的品质。吸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行业道德、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无疑体现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
应对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不分国界、地域的信息文化。它一方面以知识的丰富性、传播的快捷性、参与的直接性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又以传播的虚拟性、隐匿性和多元性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环境下生成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将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进行上网规则、网络礼仪、网络安全、网络道德规范、慎独思想、忠恕之道、心理健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确立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对策
直面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正视多元文化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的良好教育效果。
树立道德教育新理念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的一些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道德学习和教育的要求。为此,学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换位、合作、沟通、共赢、对话、分享、多元、自新、超越等道德新观念,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双主体”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批评学生转变为培养学生,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活动中领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的魅力和力量,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能力,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统一 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当今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将坚持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道德教育的内核和主题,将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精髓和主旋律,将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道德教育原则,加强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导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寻求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选中找优势,促进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建立实现一元主导多元融合的既反映人类共同愿望又符合世界文明进步的道德价值体系。
创建校园道德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诱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学校要通过构建涵盖价值目标、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校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校园网站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班级成员认可思想、行动、言论、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班级文化,创建包含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内容的能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园道德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营造出具有尊重、公正、平等、友爱、赞赏、协作、开放、和谐、积极、向上、健康和丰富等特点的良好道德教育环境。
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 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之中。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道德,其目标体系建构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学生摆脱狭隘自私的愿望,崇尚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以及献身真理的生活;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参与正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信仰、责任、诚实、民主、公正、良心、爱心、自由、平等、宽容、团结、尊重等普遍化道德。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认知和情感平衡发展、智力和道德协调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精神世界完整而丰富的人。
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 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在价值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其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对此,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要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正确的道德认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确立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澄清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从而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过失,善于发现蕴含在其道德失范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用深情提示、反面警示、心理疏导、变管教为交流的方法,为他们指点迷津,唤醒他们迷途知返,耐心期待和帮助他们内省、进步。
重构道德评价方式 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大都以社会对人才的最终道德要求为标准,按照具体的条目分段实施。此种评价方式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存在重他主、轻自主,重约束、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外显、轻动机,重知识再现、轻实践行为的缺陷,显然难以满足多元文化环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自主评价、反思性活动评价、情境评价、案例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新的更为有效的道德评价方式,是实现学生道德主动、自主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升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道德人格的典范性,教师优秀的道德人格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隐性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积极进取、淡泊名利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精良的教育教学艺术,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慈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等优秀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否实现全面发展是检验我国中职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采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给中职生全面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身心协调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均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体育文化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5
体育的精神是什么?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有一定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为高职院校输送优秀中职毕业生的重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搞好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实现自尊、自信、自强非常重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特色和积极向上、拼搏奋进氛围的大众文化,其集竞争、健身、健美、休闲、娱乐、消遣、交流、审美、文化传播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中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中职生全面发展创建平台
体育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在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状况积极开展,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中职生个性成长及特长发挥创建极好的平台,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亚文化的一种,长期的、浓厚的、具有一定底蕴的体育文化对中职生的成长非常有利,特别是对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也还处于较为脆弱的阶段,体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作用无可替代,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大力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充分利用体育手段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亲身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所以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效应
个性反映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个体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质,并通过语言、行为等表露出来,每个中职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中职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其个性的塑造及个性特长的发挥。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身体发育和个性成长都处于关键时期,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中职生个性的充分、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中职生个性的成长是在心理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通过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而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如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培养中职生勇敢的意志品质,使得中职生逐步形成遇到困难不服输的个性特征。“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校园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起到的促进中职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效应正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效应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的集体主义精神。中职生通过参与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趣味体育等运动项目竞赛,充分体验通过努力、团结、奋进获取成功的喜悦,通过自我价值实现变得更加自信,对于帮助个别有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的中职生更无异于一剂良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或校园网等宣传渠道营造出的健康、向上、拼搏、奋进的浓郁氛围可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培养浓厚的体育兴趣及激发强烈的体育参与欲望。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周、体育沙龙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中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效应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法规、行为以及学校的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中职生全面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达到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契合。中职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表现是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建设,可以为中职生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体育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们在收获奖牌的同时收获胜利的喜悦和自尊、自信的心态。体育不但可以对正在身体发育期的中职生的身体形态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健全心理的形成也有良好的效应。中职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而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精神的压抑,如果不通过引导或体育活动等方式将这种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自责等不良的心理,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和通过积极参与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从非良性的身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5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
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纪律作风;使之学会处理人与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作用正是基于体育运动的这些功能。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年代,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应对挑战,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即刻面对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工作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很难在事业上有一个成功的开始。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积极的体育参与,可以增强中职生的体魄,改善中职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得以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以提高,遵纪守法和自我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得以强化,这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职生主动求变,从容应对社会挑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为提高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中职生的积极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保持长期性,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以有力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班秀萍.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
[2]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