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语负迁移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6:0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语负迁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负迁移论文

篇1

关键词:偏误分析;正迁移;负迁移;f[f];对比性偏误

一、引言

中韩同属汉文化圈,中国和韩国从历史到文化的关联又是十分紧密的。在韩国语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汉字词。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词原有的意义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发音上,极其相似,又有所不同 。汉语拼音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韵母主要由元音和元音与一部分辅音的组合构成。韩语由“子音(即辅音)+母音(即元音或元音+子音)”组成。汉语拼音和韩语在音节的大体结构上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

根据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 ,在对韩国人的语音教学中,韩国人较其他国籍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在音素的具体形态、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韩国人经常有意无意地用韩国语语的近似音来代替汉语拼音,从而造成较难纠正的发音偏误。

二、综述

文艳(2009)指出学生将唇齿音f[f],误发为汉语双唇b[p]或者韩语的?[p‘],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唇齿音f[f],即用汉语的双唇b[p]或者韩语的?[p‘]来代替。

余诗隽(2007)分析认为,韩国学生唇齿清擦音f[f],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p]和双唇送气塞音p[p‘]相混淆,误以为“f]和b[P]、pip‘]音值相等,在该读f[f]的时候,读成了b[p]或pip‘];而在该读b[P]、P[P‘]时又读成了f[f],似乎f[f]和b[p]、pip‘]不分。所以常发生上述的错误。其在解释原因的时候说韩国的《训民正音》中就没有唇齿音[f],只有双唇音[p]、[P‘]、[P’]、[b]。更进一步指出,这种错误的源头。是由于汉语古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韩国自古使用汉字。后又取汉字的音训标记自己的语言,直到现在,韩语仍然保持了“古无轻唇音”的传统,所以韩国人总是f[f]、b[P]、PIP‘]不分了。

林基杰(2010)认为:韩国李朝世宗大王创制的《训民正音》是韩国的语音规范,但没有[f]这个音,所以,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常用P[p]来代替声母f[f]。经老师讲解、示范,学生一般都能发出来,但碰到具体的汉字时。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又常常用双唇音来代替f[f]。其进一步指出:f[f]键是,发音时上齿轻抵下唇,让气流从唇齿之间出去,韩国学生常不能做到上齿抵下唇,(他们在英语发音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说professor里的[f]。

许佳思(2014)文指出韩国学生之所以把汉语中的 f[f] 等同于b[p]、p[p?],是因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f[f],并且很多汉源词都是用b[p]、p[p?] 来代替 f[f], 因此韩国学生对于 f[f] 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常与双唇音 b[p]、p[p?] 混淆所以产生偏误。

赵林林(2014)认为韩国成年人学习汉语出现“f”、“b”、“p”之间的偏误是由主要是于,韩国语的《训民正音》语音系统中并没有唇齿音“f”,受母语语音系统的影响,头脑中都是韩国语的思维模式,所以很容易发出母语系统中的相似音。

王捷(2014)将这个偏误分析为:现代汉语拼音中有些发音是韩语中所没有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将所学汉语发音混淆 例如:法国(faguo),学生常常读成“paguo”受第一语言影响,误读汉语的声母学生会将豆腐(dofu),为“dobu”。

洪小熙(2008)指出韩语中没有轻唇音f[f]。初学汉语的韩国人感到发f[f]很困难,往往把它发成双唇音送气清塞擦音P[P‘],因为韩语中也有一个音“?"[ P‘],发音部位、音方法和汉语的P[P‘]相同。由于韩语没有双唇和齿唇两套声母的不同,容易拿母语的P[P‘]来代替汉语的f[f]。

崔玉波(2007)经过汉韩的辅音系统的比较指出,韩国语中自古以来便没有轻唇音 f,所以韩国学生发这个音必然感到陌生。而且受汉字音的干扰经常将这个音与双唇音 b 或 p 相混淆。

王菲(2014)指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f,因而f的发音就成为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的难点。韩国人常以p音来代替f音,有的也会用f音代替p音,所以常常可以听到他们说咖啡(kāpēi)飞机(pēijī)朋友(féngyou)。

洪凯云(2011)指出,韩语中没有唇齿音的概念,因此韩国学生对于f音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而常与双唇音 b、p 混淆。

三、结语

这样的论文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学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是由于,韩语中没有,而汉语中有,在母语的干扰下产生了负迁移。自己的母语系统中没有,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难点,因为这个音的发音方法、部位都是从没有过的,甚至舌头都不知道往哪儿摆。而当自己语言中有一个似乎,且听起来比较近似的时候,相似但是又很难区分,就很容易用它来替代。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知道发音位置,但是没掌握发音方法,或者知道发音方法,但不知道发音位置,就会发生偏误 。要发好这个音并不难,关键是:1、把握好发音部位。2、发音方法。建立韩国学生最对唇齿音的概念,向学生说明并演示这个音的发音部位。这个音可以采用夸张演示、手势模拟、图示、对比辨听等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很先进的现在,应该加强这方面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制作Flas,以及音波对比图就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G,韩国人汉语语音偏误研究概述及命题要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

[2]余诗隽,韩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及其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林基杰,韩国人学汉语时在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林区教学,2010.

[4]许佳思,对韩汉语语音教学技巧探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赵林林,韩国成人汉语语音学习的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王捷,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洪小熙,汉韩双向语言教学解难.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崔玉波,汉韩语音对比和汉字音分析及对韩汉语语音教学研究.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7.

篇2

论文摘 要:国际间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探讨了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篇3

关键词:日本学生;中日同形词;母语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中日同形词是中日共有的,有相同或相似形体(只有少数笔画或繁简差异)的词,本文大致分为同形同义词汇、同形近义词汇和同形异义词汇。据李泉的分析统计,在中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个汉语常用词中,日语词义完全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占53%,完全不同的仅占4%。可见汉日同形词中词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占多数,词义完全不同的占少数。自然,对于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尤其是中日同形词的学习方面,势必会较之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易受到母语迁移作用的影响。中日同形词中“同”的部分,会给日本学习者带来一些正迁移,而“异”的部分,会带来负迁移。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他们无意识地受自己母语的影响,混淆了汉语与日语的区别,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他们学习上的障碍。

这些负迁移现象造成的偏误在本文中分为四种:词义偏误、搭配偏误、词类偏误、语用偏误。据黄晓君的预料统计这种负迁移在三类中日同形词中的分布:

从表1看出,同形似义词偏误句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同形同义词,最后是同形异义词。因此,同形似义词的偏误应该是同形词研究的重点。

从表2看出,词义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受到母语干扰的影响,不了解近义词的区别等造成词义偏误。其中,同形似义词的词义偏误所占比例最高。搭配偏误所占比例仅次于词义偏误,汉日同形词各自搭配的对象词语不同往往容易造成搭配偏误。语用偏误在同形词偏误表现中所占比例次于搭配,学习者常出现因不了解同形词的褒贬色彩和近义词的重复使用造成用词累赘等造成偏误。

对于同形异义的中日同形词,它们仅有相同的形式,而意义在现在看来没有任何关系。如我们很熟悉的“手”却是“信”的意思,“嫁”却是“儿媳,妻子”的意思。这类词按照难度等级理论的研究,其难度等级并不高,因区别大而更受学习者注意,不易被母语负迁移所影响,故不易引起偏误。不作赘述。

对于同形近义的中日同形词,日本人在接触到相同的词形这一信号时,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日语中相同或相似汉字词的意思,不可避免地会条件反射到他们的脑海中,与汉语形成模糊的重影,干扰着他们对汉语的正确理解。分类例析如下:

1、词义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我梦中地听着一首中文歌曲。

“梦中”在汉语中的意义是做梦的时候。而在日语中的意义:①做梦的时候。②拼命的样子( 例如:中でびむ)③热衷于一件事情,对其他事情心无旁贷 (例如:中になって研究する)。很显然,这位日本学生把日语中的第三个义项迁移进了汉语的该词汇,他想表达的是“沉醉”“陶醉”的意思。

陈绂先生的论文中还提到复合词后加宾语或补语不得当的一些问题,如汉语动宾结构的复合词和具有不及物动词性质的复合词,它们的后面不能带宾语。在日语里虽然也用相似或相同的两个汉字书写的词,其意义也与汉语中的与之相对应的动宾结构的复合词的意义基本一致,但是,日语中的词不是复合词,更不具有动宾关系,它们往往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如“毕业”,日语写作“卒(そつぎよう)”,是名词,但它又是さ变动词,又可以以“卒する”的形式用到句中。如“彼女は北京大学を卒した”(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日本学生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了汉语与日语的区别,误把日语词用到汉语的句子里了,因而出现了不该带宾语的带上了宾语、不该带补语的带上了补语的错误。“会面老师”、“毕业大学”等都属于不了解这一特点而产生的错误。

2、词语搭配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他身体有故障,所以请假不上课了。

我们知道汉语里“故障”只专指机械、仪器等发生的不能顺利运转的情况。而日语的“故障”不仅可以与机器搭配,还可以与人体搭配,因学生不了解“故障”在汉语和日语里有不同的使用对象而造出来的错误句子。

3、词类偏误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公交车里的乘客混乱了公交车。

“混乱”在汉语中是形容词,在日语里是动词「混乱する。这是词类上的母语负迁移,错误的运用了日语中动词用法。

4、语用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我暗算给他一个生日的惊喜。

汉语词和日语词的同形词中,有很多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褒贬意义不同。有的汉语是褒义词,日语为贬义词;汉语是贬义词,日语为褒义词;汉语是中性词,日语却是贬义词。所以中日同形词不能完全去对应它的褒贬语义,否则就会因不当的迁移造成偏误。汉语中的“暗算”原义指“私下计数”。但在现代汉语中常指暗中算计伤害,图谋伤害或陷害,含有贬义色彩。而日语的“暗算”只有心算的意思,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教师要判断偏误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前做详细的对比,预见迁移会产生的偏误,把汉日比较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3]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4] 大河内康宪.日本と中国の同形[A].日本と中国の照研究文集,1997.

[5] 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的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日本学生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6).

篇4

【关键词】开放远程教育 英语学习者 母语 负迁移 对策

一、 引言

语言迁移是指“由于目的语与先期习得的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似点或差异而产生的影响”。(Odlin,1989)迁移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先期习得的语言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这种影响称为正迁移。如果先期习得的语言干扰或阻碍了目的语的学习,这种影响则称为负迁移。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对成人英语学习者而言尤其如此。在多年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问题极为突出。他们往往缺乏英汉思维方式差异的基本概念,难以摆脱汉语思维定势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其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文献回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母语迁移研究者们借助于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李柯平(2005)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母语思维对二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尤其集中在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关系的研究上。王文宇、文秋芳(2002)采用有声思维、回顾、访谈等方法,记录了 16名中国大学生在一次英语写作任务中的思维过程,对此过程中的母语思维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王文宇、文秋芳(2002)在论文《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中计算了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量,对母语思维量与外语作文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母语思维量与作文总体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由于外语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直接观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关于母语思维与二语阅读关系的研究很少。

虽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以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的针对性研究有限。

三、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搜集写作文本与口语作业、个人访谈等方法,对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失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出现频率如何? 2)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应对母语负迁移现象有哪些对策?

参加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电视大学2009级(秋季)、2010级(秋季)开放专科商务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学员以及2009级(秋季)开放本科英语专业的部分学员。学生共计70人,写作文本与口语作业共计130份。口语作业的主题有My College Life,How to Stay Healthy, My Favorite Foods等,作文题目有Shopping,Mass Media等。

首先,将样本中母语负迁移的错误全部挑出,然后进行归类和分析。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语言错误较多,集中表现在词汇、词法、句法等方面。其次,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从而对样本的分析研究进行补充。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词汇层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总计44处。错误主要表现在词语搭配与词性使用等方面,词语搭配方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更为严重。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但是,由于成人学习者英语水平有限,不能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此用英语遣词造句时他们往往采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这造成了词语搭配方面频频出现母语负迁移的错误。如:

I've determined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该句是母语负迁移的典型错误。学习者往往想当然地将“学习知识”翻译成“learn the knowledge”,殊不知英语中与knowledge搭配的动词应该是acquire、obtain、gain等。

词性变化时,由于英语单词需要改变词形而汉语词汇的词形常常不变,因此学习者在词性使用方面经常出现母语负迁移的错误。如:

Cell phones can keep us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very convenient.

(二)词法层面的负迁移

据不完全统计,词法层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总计36处。错误主要表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使用、介词的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连词的使用等方面。其中,非谓语动词的使用和介词的使用等方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尤为突出。

在时态方面,汉语是通过状语来体现,而英语则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变化来体现。由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常常忽视时态变化或时态使用不当。例如:

He was a soldier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此外,由于汉语句子多用主动语态而英语中多用被动语态,学习者在语态方面也容易出现母语负迁移的错误。例如:

The fridge must put into the kitchen.

非谓语动词在英语中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它与汉语动词的使用习惯大相径庭,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颇为明显。例如:

I often go to shop with my good friends.

(三) 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结构形式严谨,注重运用各种显形的关联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常使用连词将句子衔接起来,并特别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平行、从属等关系。而汉语结构形式比较松弛,关联手段是隐性的。由于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也极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句法层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总计67处。错误主要表现在主语的使用、谓语的使用、句子结构、主谓语一致等方面。其中,句子结构方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非常突出。

在汉语中无主句比比皆是,但是在英语里句子一般都需要主语。学习者常常写出或说出英语的“无主句”,正是受到汉语的负面影响。如:

And also spend some time reading books.

句子结构方面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极为严重。受汉语影响,学习者经常写出多个谓语并列的句子。如:

We can use it watch some entertainment news.

(四)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母语负迁移减少

根据个人访谈,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频繁地使用汉语思维,并且经常出现错误。显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了干扰或阻碍,母语负迁移现象更加明显。相比而言,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英语语感,能够避免常见的母语负迁移的错误。

五、教学对策

(一) 增加语言输入,培养英语语感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外语学习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师的任务是提供这种输入,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语言就会自然习得。”对英语非母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环境以汉语为主。除了课堂,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这导致英语输入不足。他们需要经常接触地道的英语原版材料,保证大量的语言输入,从而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形成英语的思维习惯。语料库也有助于学习者增加地道英语的输入。BNC和Brown等英语本族语语料库能使学习者感受到本族语者使用的英语,强化学习者对地道英语的感知和记忆,从而减少负迁移错误的产生。

(二)注重英汉语言对比,减少母语负迁移

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英语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固然有工学矛盾突出、机械记忆力减退等劣势,但是也具有理解力强的优势。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明确地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而在英语表达中减少母语负迁移的现象。

(三) 提高汉语水平,促进母语正迁移

虽然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问题极为突出,极大地干扰了其英语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就此否认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母语表达能力出众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应该归功于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母语能力可以迁移到二语写作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汉语水平,从而促进母语的正迁移。

结语

通过搜集写作文本与口语作业、个人访谈等方法,本次研究对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失误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较为突出。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词法层面与句法层面。笔者尝试提出若干对策,旨在帮助学习者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促进母语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Kras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2]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蒋冰清. 成人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论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8):185-186.

[4]李柯平. 中国学习者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5).

篇5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语法错误,英语教学

 

一、迁移理论相关研究

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母语的影响和作用。母语的迁移有正负之分,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前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种积极推进的影响;反之,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一种干扰、阻碍的作用。负向迁移又叫做干扰(interference)(Richards,J. C. , 2005)。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母语语言习惯强加于外语上,于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便层出不穷。这些负迁移现象通常表现在文化因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对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过研究。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Lado(1957)在其代表作《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就已经指出:与本族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成分难学;学习语言的困难来自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可以预测外语学习的困难,从而改进外语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汉英对比的方法来寻找两种语言的发展规律,寻求两种语言的异同,使学生明确这些差异,掌握难点,用心领会那些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知识,解除母语的束缚,克服母语的干扰,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产出可接受的英语语言。

Krashen(1981)对二语习得理论有过具有影响力的阐述,他认为,第一语言的影响可以看作是目标语获得程度低的一种标志。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断增强该语言语感的同时不断排除母语干扰的过程。外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形成外语语感,而排除母语干扰就是学习外语的手段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亦即排除母语的干扰可促进语感的形成,提高外语水平,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母语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小。

甘利(2004)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干扰是多方面的,涉及语音、语义、句法结构等各个层面,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受母语负迁移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较多侧重于词法和句法的学习和使用,而缺少对语法整体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作者从学生的作业中抽取一些较为典型的语句,发现了一些错误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归类:被动语态错误、完成时的使用错误、代词的部分否定与全部否定错误、连词和关联词错误和形式主语错误。甘利分析认为:学生掌握不了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分句本身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导致其主次不分;汉语中很少使用被动语态,且被动句中通常含有被动标志词如“被”、“由”等,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且被动意义有时是单纯的通过句子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英语中用“it ”做形式主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句型,而汉语中则缺少这一现象。这些语法错误都是因为汉语的影响即汉语的负迁移所导致的。

赵靖辉(2006)在“中学英语学习中语法负迁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也涉及到了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笔者对某高中两个高二年级120人的汉译英和英语作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中所出现的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对上述错误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冠词使用问题

名词单复数问题

名词和代词格的问题

动词的使用和时态问题

疑问句词序问题

否定句语序问题

二、大学生因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语法错误分类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做为研究主体,以2008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作为测试题目,所有受试被要求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作文,因此可以预测在这些作文中的词汇和语法实用较为集中且具有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20篇英语作文中语法错误的出现频率很高,在总数为13583字的作文中,总共出现1109次语法错误,平均每篇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高达9次之多。在对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这些错误主要包括:名词、主谓一致、介词、时态、被动语态等几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大学生因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语法错误的具体表现及出错原因,笔者又对每一种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分类后的一些典型的语法错误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英语中的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英语的复数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① 在名词后加“s”或者是“es”;② 名词的单复数不变,即以其原形出现;③ 不规则变化,如 tooth变化之后为teeth。而汉语当中的单复数变化则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加具体数字或者是加某些特定定语来实现,如:两个苹果、很多书。另外汉语还可以通过在名词后加一个“们”字来实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如:老师们。

冠词方面,英语中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分,不定冠词又分为a和an两个,而且还会有零冠词的情况出现。。而汉语当中则没有冠词,所以受母语影响,学生在冠词方面容易犯以下的几种错误:①该使用冠词的时候不使用冠词;②应该使用a/an的时候使用the;③应该使用the的时候使用a/an;④不该使用冠词的时候使用冠词。

汉语中对代词的使用很简单,主格和宾格一样,所属格在词尾直接加一个“的”就可以实现,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样,反身代词也是通过在词尾加“自己”就可以实现;而英语中每一种格的对应着不同的形式。

在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使用方面,汉语和英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得差异:汉语是通过在某个形容词前面加个“更”字来实现,而英语则是通过对形容词本身变形来实现,而且形容词变比较级也有几种不同形式。。

至于主谓一致,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可以说:你吃、我吃、他吃。而英语则必须表达成:You eat, I eat, and he eats. 换句话说,汉语中主谓一致并不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英语中主语的变化则会导致谓语形式的变化。

动词时态方面,汉语对时态的表现形式并无严谨的格式限制,如:①他正在写作业。和② 昨天下午五点,他正在写作业。两句话中都使用了“正在”,但因语境不同。第一句是现在进行时而第二句是过去进行时。英语中对时态的表示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上面两句话在英文中的表达应为:①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now).② 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 at five o’clockyesterday.

汉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相对简单,主要表现形式为在位于动词前加一个“被”字。如:他正在被审问。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则较为复杂,包括对be动词的使用和把动词变为过去分词,如:The apple is being eaten.

汉语中缺少非谓语这一概念,因此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非谓语一直是个难点。汉语中可以这样表达:

我喜欢踢足球。

你认识那个睡觉的男孩吗?

我不要别人吃过的苹果。

成为一名医生是我的梦想。

上面三个句子中都包含两个动词,但是动词的形式并没有产生变化,而如果用英语表达上面三个句子,动词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Do you know the sleeping boy?

I don’t want an eaten apple.

To be a doctor is my dream.

关于否定句和疑问句语序方面的错误,究其原因,汉语中否定句的表达式通过在动词前加一个“不”或者是“没有”来实现;疑问句则直接通过在词尾加一个“吗”字或者是直接加一个问号来实现。而英语中的否定和疑问往往通过使用助动词来实现,汉语中没有助动词,所以学生会在否定句和疑问句的语序问题上出现问题,继而产生错误。

三、对今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研究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大多是母语负迁移导致,这种错误如果不经过教师的指引和一些教学策略的帮助,学生很难通过自己改正这些错误。本研究使笔者得到以下启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存在于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之间的不同点,意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所存在的干扰,并努力找出解决办法来消除和避免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语法错误。如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法系统之间的对比来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程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法意识。

本文仅以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所出现的因母语负迁移产生的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有一些相关问题未能涉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甘 利(2004),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4):28-30。

[2]郭晓玲(2001),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及策略[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报》16(4):302-305。

[3]郭钟庆(2004), 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概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4):58-62。

[4]赵靖辉(2006), 中学英语学习中语法负迁移问题的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5] Krashen, S. D. 1981.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England: Pergamum.

[6]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7] Richard, J. 2005. A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篇6

关键词:写作 负向迁移 词汇 句法 语篇

1.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指原来习得的某种语言知识应用于另一种语言中。迁移这个术语一度和行为主义密不可分,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归结为习惯是不合适的。Odlin(2001,p27)在总结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研究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

迁移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前者指在一种语言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另一种语言学习,后者则指在一种语言中学会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的学习(Brown,2002,p.90)

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一种常见现象。当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尝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许多形式与本族语的某些形式很相似。这种把本族语的规则不恰当地应用于目的语的状况,就是负向迁移的一种表现。所谓负向迁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把已经掌握的有关完成第一任务的知识迁移到完成另一相似的任务。但是在还没有了解这两项任务之间的区别之前,他对新的任务的性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就一定会借助自己所熟识的唯一方式来完成第一项任务,也就是说,他会把第二项任务也当作第一项任务来对待。在需要应用新规则的地方,他依然会应用旧的规则。这样,他当然会犯错误。在运用第二语言时之所以会犯错误,部分原因可用迁移这一概念来解释。尽管现在外语界对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迁移问题,意见纷纷,褒贬不一,但本族语的迁移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毋庸置疑的。

2.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方式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但是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对二十名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调查,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论述母语对英语写作过程的干扰。

调查的对象为二十名桂林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收集的作业是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中所写的作文,其中形式多样,有日记、主题作文、随想等等。

2.1词汇使用上的负迁移

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词汇时不知不觉地把母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中的词汇机械地等同起来,造成了目的语词汇使用和含义理解上的错误。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国语言的词汇,词汇量极为丰富。而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词汇丰富,含义也相当丰富。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即使是相同的词语,内容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存在词汇和词义空缺。中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具体使用词汇时往往认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造成词汇学习上的负迁移。

在样本的作文中,笔者发现,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词汇错误出现率非常高。以下只作部分列举:

(1)My mother is a kindhearted people.

(2)I will remember her at first and let she help me.

如在句子(1)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My mother is a kindhearted person.在汉语里,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而people和person的汉语意思都是“人”,因此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混淆。

从句子(2)可以看出:这是很明显的中国式英语。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会首先想起她并让她来帮我。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will think of her first and ask her to help. 句子(5)作者的错误在于把母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中的词汇机械地等同起来。

2.2 句法上的负迁移

当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句法受挫时,会使用母语的句法结构。对其而言,用母语结构来组织语言、加工语言很便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习者作文中的句法错误不胜枚举。

(1) The date approach Christmas.

(2) She very like to help others.

(3) You will surely surprise the changes.

(4) People think save money.

(5) Now is winter.

在句法上,英语和汉语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 英语是一种形合(hypotaxical)的语言,主要依靠语法手段表明句与句的关系;而汉语是一种意合(parataxical)的语言,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省略形式常在汉语中出现,而英语则比较少见。

2. 汉语属无曲折变化的语言,不存在主谓一致的问题;而英语中的动词必须与其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3. 英语的基本词序是SVO,词序较固定,而汉语既有SVO又有SOV的特性,因为其词序在很大程度上受语用和语义而非语法的制约。Dulay, Burt和Krashen(1982)认为次序方面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学习者生成目标语句子是逐字翻译本族语的表面结构引起的。句子(1)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

4. 汉语无曲折变化,有时其被动形式由介词被、叫、让、给、受等词汇手段表达,句法或形态无须变化;而英语的被动通常由表示被动的助动词be和主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形态和句法都需变化。句子(3)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错句。

5.汉语中的兼语结构表示谓项之间许多不同的关系;而英语受形态规则的限制,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项。在句子(4)里,学习者错误地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两个谓语动词放在一起。

6. 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而英语却是注重主语的语言。英语中动作的方向是从主语到宾语,而汉语中动作的方向则不一定是从主题到述题。如在(6)中要表达的中文意思“现在是冬天”,在汉语里,“现在”是主题,“冬天”述题,句子的主语(季节)被省略。但在英语中,就必须有个虚位主语。

2.3 汉语的语篇模式的负迁移

有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写出的文章已没有明显的语内或语际错误,但读起来总感到有所欠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英语惯用的语篇模式,采用了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进行英文写作所造成的。有学生写道:

...Maybe we were so tired, we did not find our mobile phone were stolen. When we woke up, we found our mobile phones were stolen. In fact, when I found my mobile phone was stolen. My heart was broken. Because my mobile phone was bought by myself, not by my parents. I hate the thief.

语篇语言学者Beaugrande & 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在七项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其中衔接,也称为“粘连”,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从语句衔接手法上看,英语多用“形合法” 往往需要借助大量有形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体现语篇中语义的关联,以求达到深层语义上的连贯,因此,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宛如节节相连的竹子。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依赖连接词语,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顺序,注重以神统行。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汉语句子的“流水句法”,即少用乃至不用连词仍行文流畅,读者不难从上下文加以推测。因此中国学生往往不习惯将上下文关系用连接词紧密联系起来,所写的英语文章往往存在结构松散、意义连贯不紧密、逻辑关系不明晰等问题。

3.调查结果

通过对二十名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学习者的作文,母语负迁移的程度也不同;英语水平越高的学习者,其英语作文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越少。

4.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一些建议

要使学生写出正确而地道的英语,教师应设法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掌握汉语和英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差异,弄清英语的语言规律及表述特征。另外,教师应经常督促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且背诵一些英语范文,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培养英语语感。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尽量克服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 de & 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1981.

[2]Brown,H,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2002.

[3]Dulay,H; Burt,M; & Krashen,SLanguage Two,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82.

[4]Odlin,T Language Transfer.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顾碧君.英语写作中母语干扰的表现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8.

[6]商琳琳.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协作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7] 王红,周秀霞.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方面的母语干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篇7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反映,但母语干扰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各种错误。论文主要从语篇层面分析了中专生英语写作教学中母语干扰产生的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学习; 语言迁移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反映。但在中专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母语的干扰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因此产生母语干扰现象。学生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写作时不自觉地在选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直接套用汉语思维模式,出现许多错误。本文从学生英语作文在语篇上受母语干扰的表现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减少母语干扰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汉语对中专学生英语学习负迁移的表现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形式。在英语学习中,正迁移是指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起到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汉语对中专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表述的角度问题。英美人通常客观地去看待一切事物,崇尚“物我分立”,语言客观、公正、严密,在他们看来,客观事实和现象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作文中,英语多用被动句,如“It is necessary that?”“,It can be argued that?”等地道的句型结构。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他们崇尚主观性思维,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在写作中多以“人”作主语,因此,用“I/We think/believe?”,“I estimate?”等主观性较强的句子。在两种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常常写出“英语形式+汉语思维模式”的文章。

2.语言表达层次的习惯问题。英语语篇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缺乏主题句通常是汉语文章的特点,段落的思想内容无固定格式。相比之下,英语文章多采用“直线型”思维方式,往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句,之后一一阐明。然而,三段论是标准的英语文章对段落的要求,段前就提出观点,最后再进行强调,这样的结构清晰明了。

3.语意的逻辑关系问题。在语意连接方面,英语重形合,语篇主要是通过一些过渡词(如并列连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等)来保持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的。因此,英语的句子相对而言较长也较复杂。汉语重意合,主要通过语义的手段取得语篇的连贯和衔接,很少使用连接词。因此,受汉语逻辑思维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过多注重语法,忽视过渡词的使用,常常写出许多简单的短句,缺乏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

二、中专英语写作的改进办法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言语表义单位,是相互衔接的连贯语句,并且能够传递特定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

1.培养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习惯,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讲解归纳典型的汉式英语的纠正和避免方法。

2.对学生进行语篇分析训练。在英语写作中,五种基本句式结构的应用和训练是写作的基础,然而,只用孤立的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思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众多的句子围绕某一主题组合起来形成篇章。其中篇章的布局、层次的安排、如何遣词造句等都需要考虑。因此,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学生要了解的首要内容,帮助学生用英语的思维特点去构思文章。

3.进行段落主题句的写作训练。英语段落主题句大都置于句首,主要问题在段首提出。主题句是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它不仅确定段落的主题思想,而且限定了该段落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整个段落要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举例、描写细节、说明理由、类比对比等论证方式来展开。段落主题句的写作要注意:(1)句子结构完整;(2)句子逻辑严密;(3)观点鲜明;(4)作文观点要前后一致。教师要根据以上四点要求来训练学生。

4.经常指导学生背诵地道的英语句型和段落。英语经典句型的翻译和套用练习也是帮助学生写作中摆脱母语干扰的好方法。中专生英语基础较弱,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后,让学生去模仿地写,久而久之,就会摆脱母语的影响,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综上所述,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中专生来说,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学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面进行有效训练,而且贵在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红菊.大学生英语写作常见语言错误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1-122.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晓惠.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中美英语教学,2006,(10).

篇8

诸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张书桌”的组词的汉译英a desk,这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现象相一致的,学生学这类组词无多大困难。但在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 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示和启发。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 

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因此,学习英语,在对待与汉语语言现象相一致或虽不尽一致而未超出习惯允许范围的英语语言,应充分利用其正迁移,在对与汉语语言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包括英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的英语语言,应设法防止负迁移,以期收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