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8篇

时间:2023-03-03 16:00: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岗位设置方案

篇1

同志们:

教育事业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今年我州乃至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从去年开始,省上陆续出台了《Xx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Xx省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管理试行办法》等五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文件;今年3月10日,州委州政府又召开了全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对全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对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以便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换用人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下面,我就全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教育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也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基础。这项工作的开展,必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广大教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心。

第一、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上来。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有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中去思考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作用、去认识岗位设置管理的深刻内涵、去把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按照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要求,对事业单位整体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其重点是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凝聚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一是充分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岗位设置中增加以岗位设置等级、鼓励人才冒尖,打破了身份界限;二是增强了单位的活力,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按需聘用人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事业单位,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配置;三是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事业单位岗位聘任上岗提供了前提条件,确定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用人机制。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在整个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判断在改革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切实提高认识,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增强自身活力,不断促进我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上来。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符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

在这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原则是:科学设岗,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科学设岗是,所设的岗位是不可替代的岗位,必须是以满负荷的工作量计算的岗位;优化组合,就是要保证各岗位高效低耗,必须是个体最优、整体最优,达到组合最优,必须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动态管理,就是岗位固定,人员动态,在原岗位上工作考核后无新的业绩就降低一级岗位使用,本次岗位设置入围后,按最低一级岗位对待,入围正常后,可申请晋升高一级岗位。

第三、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可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人才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在制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时,努力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将岗位设置管理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始终把促进入才队伍发展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留出足够的空间。通过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一是双肩挑职务。原则上一人不在两个岗位上任职,内设行政处(科)室的领导岗位不得兼任专业技术岗位;专业处(科)室领导岗位,由专业技术等级较高的人员担任;内设机构设置的党群组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其专职领导岗位按照规定设置,纳入管理岗位管理,且不得兼任专业技术岗位。二是新旧政策的衔接。本次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和人员是,《Xx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意见(试行)》第3、4、6条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中截至20**年7月21日的正式在册工作人员。我校核定的机构编制为180人,现在册人员177人。三是关于未聘用人员的安置。对于未聘用人员,原则上优先在本单位进行安置,本单位安置有困难的可在其他部门进行安置。四是关于聘用合同的签订。聘用合同统一使用省人事厅的范本,依法按程序进行,合同由单位法人与本人进行签订,签订合同时附有关附件材料。

二、吃透政策精神,周密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是我校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从3月中旬开始,我们已经着手开展这项工作。按照《Xx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成立了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校党总支书记、校长Xx同志任组长,副校长Xx、Xx、Xx同志任副组长,Xx、Xx、Xx、Xx、Xx、Xx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Xx任办公室副主任,并抽调了Xx、Xx、Xx、Xx、Xx、Xx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二是认真学习文件,吃透政策精神。党总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上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及考核等相关文件,特别是《Xx省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管理试行办法》、《Xx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全面正确地把握了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基本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限要求,对学校的性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三类人员数量以及职务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写出了《Xx师范岗位设置现状分析报告》;根据《Xx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内部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试行)》中的有关规定,整理收集了全校教职工的相关资料。

三是制定了《Xx师范岗位设置方案》。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Xx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我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任务、工作量大小、责任轻重以及三类岗位人员结构、文化素质、等因素制定了《Xx师范岗位设置方案》,现已上报州教育局审批。在《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了我校作为专业技术型单位的特点,在岗位设置中加大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按**5%设立了岗位。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顺利实施。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把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中来认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慎实施,组织精干人员,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二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考虑个人的意愿,保证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稳步实施。

篇2

关键词: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策略

我校为保证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如职业技能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一、适应性岗位的设置

适应性岗位是指基于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开设相关岗位。

1.初步评估,分析学生职业倾向

学校以“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为评量工具,评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了解学生适应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所显示的集中优势,确定学校岗位设定方向。

2.联合各方力量,提供资源支持

本研究的有效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应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1)社会资源。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丰富的社会资源不仅便利了本次研究的适应性岗位的设置,也为我校学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创造了可能性。

(2)家庭资源。学生家长乐意帮助学校分忧解难,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实践上岗机会。

(3)学校资源。我校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如学校的爱心小超市、食堂、洗车场等工作。我校成立的职业训练教师队伍,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培训。

二、适应性岗位设置的个别匹配

1.专业技能评估,按照实际岗位匹配

采用自编岗位技能检核表来评估学生的相关技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匹配中不断进行调试,以达到最佳安排。

2.结合学生的职业期望,确定轮流试岗岗位

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期望,让家长在评估出来的5个岗位中选取2~3个岗位作为重点训练岗位。

三、适应性岗位的实践跟进

1.二跟进,适应性岗位的实施阶段

每个岗位规定时间、地点、任务、人员开展锻炼。

第一阶段:轮流试岗阶段。通过评估确定学生岗位,从2~3个岗位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作为重点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

第二阶段:重点训练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奖罚制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重点训练阶段中,学生在岗位上面对无法适应的情况时及时调整。

2.三维激励,适应性岗位的运转保障

奖惩分明的奖励机制是适应性岗位高效运转的保障。本研究采取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度、适时待岗制三维奖惩制度,保障适应性岗位的顺利运转。

(1)星级员工制。综合岗位负责人每日评分、定期记录以及巡视教师察看的情况,每月评选出一名“校内星级员工”和“校外星级员工”。通过选拔先进个人激励其他职高在岗学生,并公示照片起到模范作用。

(2)代币奖励制。利用代币奖励制度,对每周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代币。代币在适应性岗位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资的作用,对学生理财意识的树立有所裨益。

(3)适时待岗制。讲究奖惩,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如若屡教不改,则暂时将他们列入待岗名单中,根据表现决定是否再返岗。二十多名研究对象并不是都认真遵守在岗纪律,此项制度主要针对个别学生。

四、适应性岗位的教学实践

1.演练指导,了解职场问题

将企业环境引入实际教学,由各种人员模拟实际岗位场景,让学生实践演习,应对突况。由家长、教师模拟工作中的各类冲突场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对帮扶,巩固操作过程

一对一帮扶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能独立行事,符合真实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主题实践,熟悉劳动环境

社会主题实践是我校活动类课程之一,该课程安排学生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各类型的工作岗位形成初步印象。

4.多元评价,展现快乐成果

根据学生的起点、性格秉性、智障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综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五、研究成果

1.层层把控,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大部分学生由最初完全没有工作愿望,到现在开始建立工作愿望,开始主动寻求工作机会。之前不服从安排,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也有了较大改观。

2.多方考量,形成了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设置方案

为规范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本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方案,它将作为设置学生适应性岗位的指导方案。

3.步步为营,构建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实践模式

逐步构建中重度职高智障生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的实践模式,涵盖评估、定岗、训练、上岗、评价反馈等过程。教师训练形式多样,多角度全程指导并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等制度与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发〔2015〕2号文和##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临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办发

[2016]

11号文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实施教师全员聘任制,优化师资结构,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实行“县管编制总数,学校按岗竞聘”人事管理机制。

二、竞聘原则

(一)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

(二)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注重实绩的原则。

(三)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

三、竞聘对象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前未到龄退休的在编在岗教职工。

四、竞聘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具有良好师德。

(二)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服从安排,完成岗位职责和任务。

(三)教师应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和规定学历。

(四)上年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

五、竞聘方式

竞聘上岗以学校为单位,按校内竞岗、片区内竞岗、跨片区学校竞岗顺序逐级进行。

校内竞岗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心小学指导各完全小学组织实施。

六、竞聘程序

(一)宣传动员

学校组织召开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使政策知晓率达100%。

(二)制定方案

学校根据人社局、教体局人事科核定的编制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中心小学小教师“县管校聘”工作竞聘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按照管理人员(附件二:管理干部竞聘方案)、科任教师、教辅人员及后勤人员分类公布竞聘岗位名称、岗位数、岗位条件及岗位职责。

学校竞聘方案,必须经学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并在校内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报区教体局批准后实施。

(三)组建机构

学校成立##中心小学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小组和##中心小学竞聘上岗争议调解委员会。

1、##中心小学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中心小学教职工竞聘上岗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四)岗位设置

1学校现有情况

我校2017—2018学年上期班额20个,学生1004人,现有教职工63人。

根据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并经区教体局同意,我校2017年编制设置为:管理岗位14个(其中13人兼职任课),专任教师和教辅后勤编制46个,动态编制3个。

2岗位设置及要求

根据教育局核定的编制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次共设管理岗位14个,专任教师和教辅后勤岗位46个,其中语文20个(含班主任),数学16个,英语4个,科学4个,体育2个,美术2个,音乐2个,信息技术1个,品德及生活2个,教辅岗位8个,后勤岗位4个(其中水电工岗位1个,财务管理岗位1个,后勤办事员岗位2个)。

3岗位职责

语文学科岗位:能按照小学语文学科课标要求完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具体见小学语文新课标),兼任所教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并完成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能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其他工作。

数学学科岗位:按照小学数学学科课标要求完成数学教育教学任务(具体见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授学校搭配的其他课程;兼任所教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并完成相关工作,能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其他工作。

体艺学科岗位:按照体艺相应学科课标要求完成本学科教育教学任务,教授学校搭配的其他课程;能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其他工作。

教辅、财务、校产管理员岗位:兼任6-10节学科教学,做好教辅工作,能按照财经管理要求完成学校会计出纳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服从学校安排完成临时性工作。

后勤岗位:按照后勤人员岗位职责完成学校各项工作,要求完成各项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工作,含修建维护(修)保养等的安全管理,服从学校安排完成临时性工作。

4学校管理干部由校长按照教体局干部管理要求聘任。

(五)组织竞聘

1 教职工向学校提出书面岗位竞聘申请,学校竞聘上岗工作小组审查竞聘人的应聘资格。

2组织竞聘会。由学校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小组实施,竞聘内容如下:

j个人任职能力

k师德考核

l工作绩效

m荣誉成果

n演讲答辩

o师生、家长共同评分

竞聘结束后按得分高低确定拟聘人员。竞聘工作中出现空缺岗位,学校及时面向在校教职工进行补岗。

3学校根据情况对已竞聘上岗人员可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确定其具体工作岗位,校内转岗由学校统筹安排。

(六)上报

学校完成岗位聘任工作后,聘用及分流情况报经教体局审定。

(七)未聘人员

校内竞聘的落聘人员,学校安置方式为:j分流,k支教,l待岗培训。

落聘人员可申请参加缺岗学校的第二轮竞聘,根据岗位要求,由用人学校确定考核方式,择优录用,签订学校岗位聘用合同。

(八)结果运用

学校竞聘工作结束后,将确定岗位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将拟聘人员报教体局审核,审核后通过竞聘上岗人员与学校签订《岗位聘用合同》,合同期满后,根据岗位职责履职及考核情况,进行竞岗和续签聘用合同。

七落聘管理

1自愿不参加竞聘人员或通过逐次竞聘仍未上岗人员,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由区教体局组织实施待岗培训,培训期不超过12个月,待岗期间只发放基础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不享受奖励性绩效工资。

2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可再次参加缺编学校竞聘或转岗;经培训和考核仍不能上岗的,按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解聘(辞聘)处理。

八争议处理

篇4

1.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模糊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教育定位为“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为“高技能人才”,这种粗线条的划分方法,无法体现人才培养定位本质上的区分。高职教育究竟“高”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标准衡量没有明确规定。以化工类专业为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相关课程的设计能不能来支撑和体现这个“高”字呢?从研究已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学校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化工类专业在定位方面都比较模糊,难以区分中高职的主要特点。

1.2中高职衔接的合作院校培养方案脱节、内容模糊

中高职衔接的合作院校培养方案应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使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但遗憾的是目前中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脱节,甚至出现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安排,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实际情况是中、高职的很多课程在名称、涵盖内容和教材上的区分度不大,甚至使用同一教材。例如:一些学校在安排五年制教学计划时,只是把过去中职的学制和教学内容做了延长和扩展,教学内容基本内涵无太大变化;有的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中高职阶段部分重复,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给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3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未体现技能培养的递进性

目前大多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和学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方面,只是根据课程的设置,单纯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2],或根据岗位能力设置相应的独立实践课程。未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定位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关实训和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安排,从而不能体现技能培养的递进性。因此,在探索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我院如能依据职业标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证书制度,遵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对准职业岗位,分析中、高职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对口自主招生中职院校开展教师活动,加强沟通,开发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技能标准,无疑能很好的实现“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2对中高职三二分段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2.1多方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初设计实证调查问卷对中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需要能力;对我省部分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省化工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及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现状等,与对口中职学校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教学计划、学生现状及实践教学情况,根据以上掌握的资源,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应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及化工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注重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并且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实施过程中,各参与学校对学生及行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3]。

2.2加强专业及课程的标准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中职课程应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工相关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化工产品生产及分析检测实践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操作及分析检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产品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

2.3定期和对口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可联合申报三二分段衔接有关教学改革项目,为定期举办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关于课程衔接及有效研究三二分段衔接的教研活动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三二分段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组织所有参与三二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4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岗位随之变化,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制度,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课程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

2.5中高职衔接需要规范管理

探索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中高职衔接涉及到高职和中职两类学校的组织和沟通,对口学校需提供政策、组织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做到计划周密、过程规范、监督有力、反馈及时,保证衔接工作高质量完成均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成立校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招就办、纪检监察、相关院系等部门领导,统筹协调指导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的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学院层面的三二分段分流方案、命题方案、考核方案、保密措施等制度。学院纪检监察处全程参与,确保监察工作到位,保证对口自主招生工作的规范有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院应和对口学校共同建立教学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教学检查,确保教学质量;中高职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有了基本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中高职衔接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结语

篇5

一、目标

近年来,子长学校党政领导积极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学校管理机制。这种管理共同体是由学校党、政、工领导、教代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团队。学校通过用“自主”的“认领”的方式或“招标”的方式,“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形成包括学校党政管理者在内的有共同愿景的“管理群体”,“管理群体”成员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彼此交流分享,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管理,以期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二、策划

比如“上海市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以管理共同体运作的典型案例,而且学校教师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此项改革,思想和工作总体平稳。岗位设置工作是人事制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职称的晋升和岗位工资的兑现,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导向。为此,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并采用管理共同体运作方式,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整个实践活动历时5个月,具体运作流程及成效表现小结如下:

三、流程

1、管理项目。将近期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岗位设置工作”的有关事项进行。

2、招募管理人员。围绕“岗位设置”这一焦点问题,以招标的方式,吸引广大感兴趣的自主教师报名,形成管理群体。于2010年10月8日,教工大会发放问卷调查表,具体采用参与意愿调查方式。经过统计,有31位教师对“岗位设置”这一问题感兴趣,有意向参与管理活动。

3、共同研讨问题。以沙龙、网络或座谈会等形式举办研讨活动。形成管理群体后,组织中小学多个场次的研讨活动,共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4、提出建议意见。进一步畅通渠道,开辟网络论坛,让那些自愿报名参与此项工作讨论的教师,除了可以参与学校座谈会,也可以在BBS上随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设性建议。

5、形成初步共识。在广泛听取这些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草拟出台相对合理、适合校情的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最后由教代会代表以票决制的方式通过方案。

6、制定通过方案。学校行政班子在听取群众意见和吸纳管理共同体的建议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实际,经过反复酝酿、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在形成岗位设置细则的情况下,于2月22日和24日又分别召开了小学段、初中段教职工代表的座谈会,再次听取群众意见。在拟定的方案中,将职称的年限作为考量之一,同时又考虑到学校今后的总体发展,加入改革的因素。这样,整个方案既符合教育局精神,又符合校情,既照顾到职称评聘时间较长的专技人员,同时也为青年专技人员的培养和学校今后发展作了一个引导。2月25日召开子长学校四届七次教代会,通过了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

四、成效

1、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由于参加者都是自愿参与的教师,又是和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讨论非常热烈。对于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谈出了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必须要顾及和权衡的因素。比如:中小学教师是否给予适当的比例问题、是否应适当照顾老教师的问题、是否也应考虑年轻同志,尤其是脱颖而出的年轻同志,他们符合条件,应适当给予机会、方案要体现局精神,也要适合校情,体现改革的元素等,讨论的思路相当活跃和开阔,反映出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相当高。

2、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根据学校重点工作和项目,组建由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管理工作的各类决策团队,广泛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共同进行决策过程中的利弊分析,既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又能发挥各类团队参与管理、民主治校的作用,增强学校管理工作透明度。在管理上,能发挥党政工集体智慧,积极开展管理共同体实践研究,尤其对于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岗位设置改革试点工作,能发挥广大教职员工作为群众利益表达的主体作用,通过座谈会、网络等形式畅通渠道,重视群众民主表达机制的建设,重视群众利益分配,在改革中凝聚群众开展学校工作。

3、弥补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性。在推行和落实学校重大工作时,学校一般采用“项目竞标”的方式来进行。即先由校长室把重要工作化成一个个项目,招募信息,项目竞标后,成立由分管领导为责任人的项目工作小组,参与招募的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这样不仅弥补了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而且能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实施,一个个项目的落实和完成,必然推进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

4、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针对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校级团队以及管理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开展实践示范活动。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倡导民主、合作、高效、服务等管理理念。如校长、书记参与决策与决定,扮演促进者和服务者,同时更要逐步从权威式领导方式向道德式领导方式转变,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领广大教师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事业共同体,推动管理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整体变革。

5、营造参与式的学校文化。共同参与式的决定是管理共同体十分重要的条件和特征。党政工、教代会代表、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管理的工作机制的探索。学校管理者鼓励家长、教师、社区代表或专家都来参与,与行政人员一起讨论与规划学校发展,或重大的改革事项。比如,我校在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的评审中,吸引专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共同诊断,提出建议。

篇6

二、组织领导

学校专门成立学校教师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组长: xx,成员:xx。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过程监督、结果审定、选拔教师代表参与工作小组的工作。

三、岗位设置四、竞聘对象

学校全体教职工(每位教职工可选以上其中三个岗位报名应聘(分第一岗位要求、第二岗位要求、第三岗位要求)。

五、竞聘顺序:

第一轮后勤人员竟聘 → 第一轮村校班主任竟聘

→ 专职教师竟聘 → 中心校幼儿园班主任竟聘

→中心校幼儿园副班主任竟聘→第二轮后勤人员竟聘

→第二轮村校班主任竟聘

竞聘程序

(一) 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进行竞聘工作总动员,组织学习《xx县xxx小学教师竞聘上岗方案》、《xx县xxx小学班主任竞聘上岗办法》;选拔教师代表参与教师竞聘工作。

(二)竞聘上岗领导小组公示固定岗位和竟聘岗位。固定岗位是由教育局任命或报教育局备案有职务人员的岗位,不在竟聘范围之内。竟聘岗位是本次全体教职工竟聘的岗位:

1、固定岗位如下:

竟聘岗位如下

(三) 教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学校递交岗位竟聘申请表;

(四)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根据老师的岗位竟聘申请表,审查参加竞聘的教师的资格,确定候选人。

(五)全体教职工和学校行政领导依次(按岗位设置顺序)对每个岗位竞聘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六)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根据《竞争上岗量化打分细则》给竟聘的老师打分。

(七)竞聘上岗领导小组依据<<竞争班主任量化细则>>打的分和学校的实际需要来综合考虑,依次确定六到一年级、幼儿园、村校的班主任。

(八) 如有班主任岗位没有聘满,则由竟聘上岗领导小组决定是否在落聘人员中进行第二轮竟聘。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引言

“订单培养”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提倡各行各业走向国际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职业教育更应该走在前列。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并且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良好的技能型人才1。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订单培养现状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订单培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2,3。

1.学校主导。

学校根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以及主要教学任务,企业在整体环节中根据学校的实训要求,指导学生参加与岗位相关的实践性学习。在此方案中,企业起被动辅助作用,无法实现就业与学习的“零距离”接触。

2.企业主导。

即为低层次的“订单培养”,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起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具体岗位的实践教学。此类合作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基础教育,通过企业实践主导培养了学历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3.校企联合。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教学,学校侧重基础文化的培养,企业提供岗位实践教学和训练,从而让学生既具备良好的学历教育,而且具备一线的工作实践。在此类方案中,高职院校既可以得到高就业率,企业也能使毕业生快速的融入工作环境中。

(二)订单培养的现状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用人协议,通过交替的方式在学校和企业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合作教育模式4。

根据学生专业与岗位的划分,目前订单培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班一单”和“一班多单”。如果一个企业规模较大,而且岗位种类较为齐全,这是该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进行订单教育。由订单企业对学生进行选拔考核组成订单班级,并对订单班学生进行厂内教育从而进行实训教学,这就是所谓的“一班一单”。另外,如果一个企业所需求的订单数量较少,这时可以在所属工业园区找多个企业接收订单,从而以地区的形式组成一个订单,这样就是所谓的“一班多单”,这种方法则需要学校指派相对管理教师来对学生们进行管理。

为了适应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订单式”地培养人才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也为毕业生更好的融入工作环境带来的很大的便利。

三、我校现行的培养方案及订单培养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

通过邀请相关企业中的主要技术人员参加培养方案的论证会来制定更适合学校及企业发展的培养方式,首先从专业设置上进行讨论,其次论证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

专业设置可以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对招生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样专业设置应随着社会发展来做出科学的调整。保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社会所需,更好的平衡专业的设置。应确保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职业性5。

为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加强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内涵的必要保证。

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定位及需求,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需求,使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平衡,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课程内容要与行业岗位需求同步,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可以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时刻贴近实际生产中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的特点

我校现行的培养方案主要特点为“2+0.5+0.5”的订单培养模式,保证学生2年在校的学习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实践技巧,培养学生们的知识及技能运用能力。

紧接着为第三学年第一个0.5年弹性企业实践,通过订单班的形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主要以一班一单的形式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订单班在0.5年中在目标企业完成专业综合实践、职前训练及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第二个0.5年为学生在企业中的顶岗实习,贴近工作岗位,掌握生产操作技能。

订单培养的方式。

1.录用方式。

订单班是由企业及学生本人通过双向选择组成的,一个订单班里有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应企业中的对应不同的岗位。

首先由学校联系合作企业提出制定订单班的计划,提出考核录用的流程,订单班的考核录用方式遵循以下特点:公平公正,程序十分规范,体现严谨的作风;考核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

以学生个人自愿报名订单班参加考核,学院就业部门根据企业的要求选拔推荐对应专业的学生,经企业考核、体检后进入订单班学习,第一个0.5年结束时由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留下参加第二个0.5年的定岗实习环节,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通过双向选择以及层层的考核指标,从而使学生们懂得要更好的努力,学以致用,充实自身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中。对于企业,一是给合作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也增强了企业本身的管理及培训经验,另外也自身引入了具备理论及实践技能的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后备企业员工。

2.管理模式。

我校合作企业遍布江苏各市,所以给订单班的管理带来了比较多的麻烦,经过一年的具体实施,现在的管理已经步入正规。

首先,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参加订单班开始,在学校中选取和目标企业所属相同专业的教师来负责同一个地点的一到两个订单班。在管理指导学生现场实践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学习企业中的生产工艺及流程。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将学校所学应用到生产中去。其次,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中为订单班设置指导人员,学生很大程度上由企业负责培训,与此同时,企业指导人员也可以获得指导学生的经验。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进入顶岗实习环节,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跟踪监测。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实习,增强职业素质,从跟踪监测的情况来看,订单班的学生在企业工作后都体现出上手快、学习能力强、职业素质好等长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进了毕业生就业。

四、 订单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订单培养与就业的问题

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由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或者企业的经营情况好坏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学生或者企业的违约。由于就业时节的原因,有可能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二)校企理念的融合问题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所以订单班有可能会和当初学校制定的0.5环节有差异,企业希望学生尽早适应并到相应工作岗位中,这就违背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校前期的培养方案中是给学生打基础,为了适应以后的各个岗位。但是订单培养中,只是培养学生向某个或者某几个具体的岗位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以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己发展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特别是高职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应适应社会需要,转变观念,面向社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6。

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加校企合作经验,从而在产学研结合中,提高学校及其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求得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以后在教学环节中尽早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从而为高职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 中南大学, 2010.

[2] 梁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8: 9-10.

[3] 王翠凤,徐宁.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订单培养模式改革浅探[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9, 02: 39-42.

[4] 钱鸣.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 09: 10-13.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一、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忽视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的差别,一味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是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定位的结果。

(二)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

不少中职学校的领导均懂得中职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轻学历而重技能,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有意向引进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岗位设置、相关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的人才,应聘者基本上是有着实际物流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但是却普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又欠缺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欠缺了解或了解片面,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根据自己的初步了解或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较片面,与市场实际脱节。

(三)对校企合作中教师进企业实训欠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中职院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包括聘请企业工作人员进校授课、派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学习相关技能等。其中,教师进入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了解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后,再返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是一项使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许多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而对企业而言,这批员工是来学习而不是来创造效益的,因此即使是在岗工作,这批“员工”也无法从企业拿到报酬。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此外,某些学校即使能够解决进企业实习教师薪酬待遇的问题,也会因为教师学习的成果很难进行量化考核衡量的原因而不愿“浪费精力和钱财”。教师、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真正市场需求存在距离。

二、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以物流行业市场调查为基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4)课程标准制定

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新生进校,见习物流沙盘模拟(出于实训室建设成本的考虑,可选择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参观见习),可增加对物流流程和相应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重构课程体系的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多样,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类别,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有方向性、有目的性的发展。核心课程的建设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课程内容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2)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

(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1.建设内容

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全面、实用、规范、连续、灵活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建设方法

基于实训课程对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应与意向就业的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指导等等,这方面的前提是企业与学校要有良好的薪酬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

当然,各中职学校因就业区域物流岗位分布特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际举措各不相同,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同的,即应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秉承这一宗旨,我们将会迎来中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chinawuliu.com.cn/oth/shuju/index.html.2007/02/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