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描写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6:0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描写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教育论文

篇1

教育叙事即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

“教育”是这种写作形式的内容,“叙事”是这种写作形式的行文方式,理论思辨性的文章不属于“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写,因为它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只需要实事求是的客观描述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由“叙事”二字可以看出,这种写作方式写出的结果是故事。就故事的主体来说,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我们直面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真实描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最后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回味和反思,或者把自己的反思渗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这样,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还有对故事内涵的重新思考。

不是所有的教育故事都是教育叙事。要使叙事成为可能,还主要看所叙之事是否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否体现教育教学机智,或是揭示深刻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还是讲述其他教师的故事,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所叙之事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并回味、反思。真实是教育叙事的生命。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录音等手段保存教学记录,也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教学实录。当然,记录下来之后还要进行挑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我们说的真实是实有其事,但不排除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其次,应该有细节的刻画。教育内涵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汪中求先生认为细节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他指出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教学内容的处理、一个教学环节的改动等等都是细节。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事业心都表现在细节里,教育正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把一个个细节做好了,也就是把教育做好了。

第三,主题要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教育叙事要蕴含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有价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加一些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读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来领悟文章所要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叙事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日记、书信乃至课堂实录等体式。写教育叙事要把文体把握好,不能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可以以记叙文形式分叙事和反思两部分书写。前部分重点讲述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难忘的小故事,表达从事教师工作的幸福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或讲述当教师的酸甜苦辣,或展现自己独到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或记述与家长、同事、学生、名师(名人)之间真情交往的心得体会,或陈述自己在教坛上成长的哲理故事,或表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故事……充分表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无私的教育情怀。后部分对教育故事进行简短的反思,观点要正确鲜明,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避免单纯经验介绍,力求有新意。

篇2

大家好!

感谢附中让我们有缘在这块神圣的热土上相聚!感谢__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感谢领导的厚爱与栽培!感谢同仁的关心与支持!让我们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进行述职:

1、与时俱进,积极探讨作文教学新模式

如,2015年1月22日,在原初二14班(现在的初三14班)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动作描写专项训练》获好评;

2、关注中考,多次应邀承担__市专题讲座

2015年3月,在__市语文教研活[文秘站:]动中作了题为《初中语文如何备课》的讲座;

2015年10月28日在__校区语文组作了题为《关于中考及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

3.指导学生习作,多篇获奖及发表

2015年4月指导__同学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二等奖;5月,指导__同学在《晨报》上发表文章;11月,指导初三8班吴小燕在《读写月报》发表习作。

4、坚持上门家访,鼓励引导学生

经常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与__主任、__、__老师上门家访。2015年春节期间,与__主任一起走访了原初三8班钟文清等5位同学。

5、坚持与学生谈心,不断鼓励帮助学生

曾晓玥同学是初三8班的学生。在开学初及10月份的考试中语文成绩一直在85分左右徘徊,情绪比较低落,我根据她选择题及作文水平较弱的情况,建议她进行专项训练,在12月份的月考中,以__分名列语文单科年级第一名。

7、辛勤耕耘喜丰收

2015届中考,本人所带的8班、13班中考语文成绩:100分以上的人数,都在25人左右,其中__同学以116分的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年级第二名。无论平均分还是优秀率均是平行班第一名。

2015年12月,被学校政教处、团委评为:“最美身边人”。

初三8班语文成绩进步明显,2016年1月6日,在教务处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初三8班全体同学的好评。

1、在__任教时的部分科研成果:

2015年9月,作为主要参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语文学科“少教多学”课型研究》现已结题并获得优秀等级;

2、2015年发表的部分论文:

2015年4月撰写的《巧借文本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在__省教育厅主管的《开心素质教育》上发表;

2015年9月23日撰写的教育论文《__师大附中:做有责任的中国人》在《中国教师报》(第13版)发表。

3、教学设计及论文多次获奖

2015年4月,撰写的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获中语会二等奖;9月撰写的论文《巧借文本,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获__省一等奖;6月,撰写的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获校级二等奖。

(三)做备课组长,携手并进

经常和国飞、谢今、苟雯老师交流教学心得,抓实晚自习及周练,__语文成绩与老校区的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2015年10月,根据省教育工会的安排,指导培养了__市九中(乡镇中学)教师__。

(四)做年级宣传员,无怨无悔

据不完全

统计:2015年度,撰写校级新闻稿400余篇,市级新闻稿近百篇。(一)学理论、学方法 (如:进行“主题阅读”,参加业务培训等。)

1、观摩教学光盘,常年订阅各种期刊

2、多次参加教学、教研培训,参加省市中考语文研讨会,主动与老师们分享

(二)学他人之长

如:学习__、__、__等老师的热情豁达,学习__、__、__等老师的敬业奉献,学习__、__、__等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好学上进,学习我们全体老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1、努力耕耘:坚持每天早上6:50前到办公室,利用点滴时间抓学生背书、面改作文等。(说明:因为初二年级人气不足,他们强烈要求我在初二办公室,在楼下呆的时间反而更多些。)

2、努力做事:以校为家,寒暑假坚持值班,除夕仍坚守岗位;协助学校进行招生工作。

3、努力做人:常怀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学校。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领导的栽培、同事的支持、学生的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将取长补短,尽心尽责,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3

 那么,“难解”是否就等于“无解”了呢?笔者认为,“表达各体+应用文”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文体分类方法,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存在;虽然目前看来尚有分类标准不统一之弊,但其实只是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尚未被人认清而已。应用文既然也是人类思维心理的反映,怎么会没有其独立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如果说,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熔“叙述、议论、说明”于一炉的大杂烩,那么,在这大杂烩中总应有一种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根据这种主旋律,将其纳入“表达各体”;但是,应用文又如此历经数千年而顽固不化,不管何种文体分类方法,总会保留一个“+应用文”的尾巴,那么,这足以说明应用文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必有其独特规律存在,具有独立于文体之林的本质特性。因此,遵循“文心对应”的原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页),从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本质特性昭然大白于天下,使“表达各体+应用文”这种传统文体分类方法焕发出新的生命。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辞海》466、1198、2453页,简称“知、情、意”);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

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刘熙载《艺概·文概》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 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现代汉语词典》889页)。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 (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 (政论、文评、学术论著……) (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 说明文体 (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 (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表意文体 (公、私文书)

篇4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2-01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组段成文是写作的一般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和学者都或是凭经验、或是按要求完成。一方面教学过程呈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学者呈现绞尽脑汁的困惑。是否能够引入科学的作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将从知识分类理论进行探讨。

1.作文教学现状浅析

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与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相比,具有缺乏规律的特质,与音乐、美术相比,缺乏唯美的空间想象构建力和情怀的充分延展,因此被认为是难以充分驾驭的。而作文教学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学生苦于寻找观察的对象,并怠于发挥主观能动的想象力,那么遣词造句的表达往往是缺乏生动性。另一方面,教者疏于考察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流于经验,对于命题作文的统一设计不能因材施教,对非命题作文的评议五花八门,优点缺点的个性突出,难以让学生抓住主意。那么能否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2.知识分类理论的内容及评述

知识分类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理论将知识进行分类,分别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写作的具体对象,即内容的客观表象,是对客观世界是什么的陈述。例如,小明2010年9月进入某某中学以来,一直担任班级干部。程序性知识是指写作技巧的能力,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的理解剖析及解决问题过程。例如,表情达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排比、比喻、拟人的运用。策略性知识是指经过对客观对象的认知理解升华的思维领域的深化。例如,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我国理论界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设计,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能力和结果,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知识分类理论将科学地指导作文的教学活动。

3.知识分类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是指导写作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教者和学者都认为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或者统称为智力的发挥与体现决定了写作水平,但这只不过是对写作能力的表象所做的陈述。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是个体智力差异的原因。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写作过程从选题构思、制定目标和计划,到将目标形成观念,将记忆过程形成句、段、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标点的组合使用体现了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储备和转述性的释放。最后,对成文的整体推敲也仰仗于学生对文体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细节处理,而这也正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和推理式运用。

3.1陈述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能读千赋,则能为之”,陆游和杨雄的见解告诉我们,知识的累积是写作的关键。设身处地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教者可以通过创设人物、场景、事件,提高学生的体验度。例如,描写秀丽的风景可以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说明物理学中的浮力现象可以带领学生真实操作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吸收阅读中的语言搭配、文体选择、素材选用等,增强学生的记忆性知识积累,逐渐巩固、衍化升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实例的演示作用,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例实的演示数量绝不是仅限于一个,对比能够形象地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并且,适当的反例将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突破思维定势是在在实例演示别引导学生实现的,例如小商贩的叫卖声不仅是招徕顾客,还因时因地因人发生语言、眼神、动作的变化。

3.2程序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加涅的层级学习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认为,技能的分解和单个加强将有助于总体技能的提升。写作技能的单独训练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文体技能的展开: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诗歌、小品等;描写技能的展开:肖像、情景、心理、动作等。同时应训练写作过程的技能。例如:编写提纲、段落过渡、修辞手法等都应随着文体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训练。对分解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组合并达到自发式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对分解技能的组合训练应在确定的选题和文体结构中体现。

3.3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对通过对实例获得的概念和序列或者是秩序的演化思考。例如,阅读《社戏》,分析文中故事情节展开的主线,情境的转换,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意志情绪的表达,获得对此类文章规则的概念性认识和序列性思考。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展开可以从概念和秩序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但必须注意情境的变化。因此概念和秩序的分类引导是引入变化情境思考的前提。例如: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先后成文,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成文,按照空间的转移过程成文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变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的实质是对记忆性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并进行引申,准确地说,写作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结果。因此,知识分类理论所划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作文教学得到科学的指引。参考文献

[1]漆刚成. 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创新思维--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 考试周刊. 2010(21)

[2]卢爱新.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两种做法[J]. 江西教育. 2010(15)

[3]何恒军. 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 考试(教研). 2010(05)

篇5

1、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尝试互改自改独立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是职场应聘、与人交际,还是实际工作,都体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一个人,他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他在社会上简直是无所作为。但现今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人担忧,中学作文的教学更陷入尴尬中。

一、回顾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在每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写大作文六七篇,小作文自定。但学生一听说这堂课写作文时,他们就怨声载道,叫苦连天。或望着黑板不知如何下笔,或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或胡思乱想,乱编一通;或借用他人之作,蒙天过海。在学生眼中,写作课竟成了他们最不愿意上的课。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想写、不愿写、不会写。

其次,语文教师呕心沥血却收效甚微。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批改大约100本作文,要求教师每次都做到“精批细改”,是不大实际。一次大作文交上来,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批改完发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批改完。如此长时间才批改完,学生对此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作文本发下去时,学生大多只是看看分数和批语,不清楚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谓是白费功夫。正如圣陶所说的:“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一个学生,初中三年经老师修改的作文大约40篇,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甚至连通知、申请书、计划、海报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抒情叙事的散文、雄辩严谨的议论文。由此可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立足将来,大胆尝试

作文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只有将教师从“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作文教法和指导学生写作及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好作文,多半是改出来的。清代学者唐彪,做过一个贴切的比喻:“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不停),石尽而玉全出。作文亦然(也是这样),改窜(修改)旧文,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尝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学生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③。”学生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用的。这种既有实效又能减轻教师负担的做法,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早在二十年前已经试行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做法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我们为何要拒绝?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该大胆打破传统的“包办”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大胆创新,尝试采用多种批改方式,提高作文批改效益。

三、授之以渔,互改助之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即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④。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地学着走、独立走。

1、中上学生一改二

语文成绩中上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有一定,而且对于有关作文的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教师组织他们相互交换批改作文和修改中下成绩学生的作文,既能避免教师精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体地位。况且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作文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大都对别人的文章感兴趣,因此评语也写得相当认真;被批改者也会前所未有地关心起作文来,对它进行琢磨和研究。

在互批前,教师要指导他们每次修改作文时要分别注意哪些问题。例如批改中上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1)对优秀文章,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品味精美语言,领略写作技巧。(2)针对开头结尾模式问题,提醒他们发现同学作文中新颖的开头或结尾,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其分为开门见山直奔题开头、设置悬念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开头、景物描写渲染开头、提纲挈领作结论、借物抒情结尾、启发联想法结尾、言犹未尽结尾等开头、结尾法。经过多次有意识地指导和学习,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会百花齐放,新颖别出。(3)针对精彩语段,让学生对写作知识有更深的体会。如有学生习作中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批改者未必能很好地指出这两种写法的好处。事后教师可针对这两种描写方法对他们进行讲评和分析,让他们懂得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不同点。又如有学生习作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教师可在学生进行批改前指导他们理清各种修辞在文中不同语境下各自的作用。每次修改,只要求他们在某一两点上有收获。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如遇到任何的问题或不知从何下手修改,教师可逐一指点,直到他们找到突破口,寻到进入修改王国的钥匙为止。

又例如批改中下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在正行的旁批处记下符号:错别字、漏字、增删字词、病句、写得好的句子等,都要用与之相应的符号标出来。如旁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此处恰当否?”“此句能换个说法吗?试换一下。”“这个词用得好!”“句子生动感人。”等等。并且要求他们把作文本交回给本人时要提醒作者仔细阅读旁批,不明白的地方要当场提出来,共同努力,一一将其订正过来。修改完毕后,修改者与被修改者要亲自到教师那里汇报情况,如仍有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当场指导。整篇文章,同学批阅,自己订正,学生都很主动,兴趣很浓,动脑动手,查阅字典,认真修改,自己为自己负责,提高很快,以后作文就会减少重复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学生在修改别人的文章的时候,能从中得到启发,能取长补短。所以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作文的过程,是提高他们自身作文能力的过程。

2、四人小组集体修改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思路也是狭窄的,想法往往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凑到一块,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往往会使当事者如梦初醒、茅塞顿开。所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修改,也不外乎是一种好方法。

同样,在小组进行集体批改前,教师要明确每次作文修改的目的。可以针对字词的书写与运用、语句的通顺与否、各种修辞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的运用有无其它的亮点、开头结尾有何特色、材料能否很好地体现中心、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结构安排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等等。这些问题,可在每次的修改中要求学生做到一两点。在修改难度不大的前提下,学生还是很乐意去讨论。在小组成员针对作文进行修改前,可要求一个成员大声地朗诵自己手上的作文(要求不是自己的作文),其他成员专心听读。听读完后,先是朗诵者就作文中字词的对错与书写作出评价,然后其他成员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完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后,再商讨其它问题的看法。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不时地到每个小组查看情况:一是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批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确保学生在批改时每个问题都落到实处,集体修改不流于形式。这样,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学生既加强了作文的修改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从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可谓一石三鸟。

3、自己修改

当学生有了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一定经验后,就可以让他们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了。学生每次完成习作草稿时,先要求他们在原文中运用各种修改符号修改,修改后再抄写。教师在批阅时,则侧重给他们的批改提建议,肯定修改的成绩但暂不定分数。此后,要求学生再根据教师的批语及在小组批改时所学的知识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修改后再定分数。这样,教师的批改便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正如学生独立走路一样重要。教师,在学生作文修改中,主要起到引导和指点的作用,对于怎么改自己的作文,就由学生本人去决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轻改重评、面改、学生互改、自改等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些批改方式比较感兴趣,而且在作文批改后他们反馈每次都有收获。在作文教学中,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学会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运用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文字、修改润饰等写作基本功,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评人者又是被评者,这样才能主动探索,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模式的转变与尝试,必须向传统的“包办”模式发起宣战,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写、自改的能力为最终目的,使之成为既是写作的主人又是修改的主人,让学生与语文教师成为作文批改模式转变的受益者。

注释:

①智仁勇,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82

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2

③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296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教书篇《作文——学生互相批改》

2、《语文教学通讯》,2008,1B,第58页,《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

3、《语文教学通讯》,2008,3,第50,《作文的正区与误区》

篇7

一、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

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边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先说外界因素。

首先,应试是课堂排斥应用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高考为例,1951年—2000年半个世纪的作文题,共有3次要求写信,分别是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1985年“给好朋友回信”。1987年要求写“简讯”。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写作,一线的教师怎么可能坚持应用文写作教学?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尤其是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兴交流手段的冲击也是一个因素。书信、假条等一些以人际沟通为目的的实用类文本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了,使师生们产生了是否还需教学的疑问?

再说写作教学内部因素。

1.认识上的误差。以黄光硕的观点为代表,他说“学生如果有了基本的表达能力,记叙、说明、议论等基本表达方式都能运用,写应用文就只是一个格式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相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②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解释应用文写作被边缘化而传统文写作教学甚嚣尘上的原因。

2.传统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写作教学,甚至留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这样的名言。受文章学的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上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应用类文本的写作重视度不够。

3.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传统文章的写作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而应用文的写作常常与职业服务、学科探究等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难以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这也严重制约应用文写作的顺利开展。

4.语文教材的影响。目前通行的高中必修教材中,真正涉及应用文写作的很少,苏教版只在必修三第86页“积累运用”部分有一个撰写调查报告的作业。大部分一线教师与学生也几乎把这个作业忽视。王荣生也指出,中小学没有真正的“实用类阅读”。“实用类阅读教学”几乎是“空白”,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阅读能力普遍低下”③,应用文阅读教学情况的缺失也影响了应用文的写作教学。

二、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既然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这样的困境,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呼吁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呢?

因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类写作的弊端和应用类文本写作的价值。目前高中生写作教学所重视的记叙文、议论文为主的传统文类写作更多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培养,而应试的需要更容易使学生养成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的恶习,进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说,越是优秀的应试作文,越具有“言语的谄媚性”。“应试写作常使作文本身与自我、自由对立,重复一些所谓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世纪之问引起了所有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并引发了一些高校的一系列所谓“精英”培育计划。但这些教育行为笔者以为实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中学教育阶段没有培养起应有的科学素养,如何能培养出高端杰出人才?当然这话也是偏激之论,但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之外,作为母语教学的特殊性,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担负起重要责任。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对于学生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作用,其价值之大无可估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表达与交流”第2条做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但是要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仅靠传统文体的写作是不够的,只有加强应用类文本的写作教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新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第6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遗憾的是目前来看这些要求只能成为写在纸上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在高中开展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有其巨大价值,必须认真对待。那么,如何在高中开展应用文写作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呢?

三、阐释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的设想

1.转变理念,编写合适的教材大纲。

应用类文本的写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学有所思的习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文本的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这些都是传统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很难实现的教育目标,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适当开展应用类文本的写作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让学生“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虽然一线教师在应试压力与理想教育之间徘徊,已经做出了很多无奈的选择,但是笔者认为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以求无愧于教育者的良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6条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要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称之为“阐释应用类文本”⑤,这类文本种类较多,大部分有严格的格式规范,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一个格式规范的范文,把这些范文以及每种文体写作特点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教材大纲,这是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去完成也是可以去完成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对学生帮助较大的文体先训练,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展开。

2.根据需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阐释应用类文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些具体需要对书信、日记、请假条等文体进行指导。譬如:丢失或捡到物品,可以动员全班来一起写一个遗失(招领)启事,看谁写得最好;同学捡到物品还回来,写一封感谢信,看谁写得最得体;同学有事请假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写书面的请假条,然后利用写作教学课来对同学写的请假条进行点评;每学期从学校到班级肯定会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要求学生干部撰写计划方案,并按照方案去具体实施;就课堂上或生活中某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探究,从而写作调查报告。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三《老王》时,事件背景涉及到,但同学对了解较少,可发动同学收集资料,写一个关于中告密现象的调查报告,列举现象、分析成因以及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文很有用,从而产生急于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技巧的欲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改革教法,提升学生写作的效率。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郭家海老师开发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课堂教学参考标准”⑥,就涵盖了记叙类、描写抒情类、议论类、阐释应用类四大类文体,在传统的文体之外,把阐释应用类文本的写作训练也纳入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研究中。

更重要的是郭家海老师针对四大类文体开发出“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层级量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层级化”来实现教与学的可操作性。“这样一个流程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使评价的标准、升级的策略等过去模糊空泛的隐性知识显性化”,⑦譬如阐释应用类文本“阐释应用类写作‘语言与表达’”发展性评价层级表:

有了层级表以后,学生的写作可以做到“有例可证”“有例可依”,在有序的世界中写作,更容易获得成长的体验。

————————

注释:

①转引自《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1月。

②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③王荣生:《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5年第2期。

篇8

【关键词】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一、要更新阅读理念,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基于新的阅读理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注重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树立自主性的阅读无处不在的意识,自觉地把课外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只有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有益的报刊文集,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主动积极健康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尝试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学生都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课后我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要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有心人,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落实主导地位,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有意识的引进有关的课外知识、名家名篇,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

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教师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启发引导,及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中学教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多样性、综合化的趋势,语文学科也不能囿于一科,应该沟通其他学科,来不断补充完善自身,追求“大语文教育”的境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最忌教师既不指导,也不检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的做法。教师在方法上要给予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特别要强调“手到”的习惯。“手到”是指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的圈圈画画,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学法。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需要教师做出各自不同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课外阅读只要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读法完全可以因人而异,灵活自助。例如,“浏览法——读书时大量看书目、内容提要,了解书的概况;略读法——观书之大略,目的是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精读法——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认真阅读,对描写精彩、意蕴深刻的部分,更要细细品味。

再次,要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别阅读可以充分体现个性,随机性强;小组阅读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互相沟通,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而仅仅靠慢嚼细咽几十篇课文,无异于“源不深而求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能拓宽视野,在语文学习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推荐期刊
  • 方言
    刊号:11-1052/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情感读本
    刊号:42-1774/C
    级别:省级期刊
  • 啄木鸟
    刊号:11-1522/I
    级别:部级期刊
  • 语言研究
    刊号:42-1025/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