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9: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二下学期化学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热爱祖国,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时事政治,思想健康进步。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劳动,先后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和宣传委员,能以一名团员和班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团结同学,配合老师工作,任职期间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勤学好问,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做到了各科的均衡发展。在完成课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化学学科的夏令营和竞赛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面。
我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高一时曾成功地主持了一次主题班会,在全校性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我爱好书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曾在高二年学校组织的“迎书法现场表演赛”中获三等奖,我创作的黑板报也曾在学校举办的黑板报设计比赛中获优秀奖。
我爱好文学,先后担任《青年文学报》和《南国诗报》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一些文学作品也曾在报上发表。高一、高二年时,我还在课余时间里担任校图书管理员。
课外知识丰富,曾在高二下学期学校举办的“迎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我热爱祖国,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时事政治,思想健康进步。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劳动,先后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和宣传委员,能以一名团员和班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团结同学,配合老师工作,任职期间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勤学好问,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做到了各科的均衡发展。在完成课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化学学科的夏令营和竞赛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面。
我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高一时曾成功地主持了一次主题班会,在全校性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我爱好书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曾在高二年学校组织的“迎书法现场表演赛”中获三等奖,我创作的黑板报也曾在学校举办的黑板报设计比赛中获优秀奖。
我爱好文学,先后担任《青年文学报》和《南国诗报》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一些文学作品也曾在报上发表。高一、高二年时,我还在课余时间里担任校图书管理员。课外知识丰富,曾在高二下学期学校举办的“迎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我热爱祖国,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时事政治,思想健康进步。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热爱劳动,先后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和宣传委员,能以一名团员和班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团结同学,配合老师工作,任职期间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我勤学好问,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取得了较大进步,并做到了各科的均衡发展。在完成课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我积极参加了化学学科的夏令营和竞赛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课外知识面。
我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高一时曾成功地主持了一次主题班会,在全校性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我爱好书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曾在高二年学校组织的“迎书法现场表演赛”中获三等奖,我创作的黑板报也曾在学校举办的黑板报设计比赛中获优秀奖。
我爱好文学,先后担任《青年文学报》和《南国诗报》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一些文学作品也曾在报上发表。高一、高二年时,我还在课余时间里担任校图书管理员。课外知识丰富,曾在高二下学期学校举办的“迎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在体育方面,我爱好球类运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高一年在
大家下午好。
在2005我们高二期末的时候(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们年级邀请了几位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上届学长给我们做报告。最后结束时每一个学长都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高三的感悟。我记得,姜白,一位保送清华自动化系的学长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
也是在2005年的暑假里面,我跟随胡永老师去合肥中科大参加物理竞赛的培训。一天晚上,胡永老师在我们宾馆的房间里面和我们聊天,从晚上8点一直到夜里1点多,聊了很多很多,但是他想表达的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
现在想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么多的记忆里面,在那么多勉励我们走过高中走过高三那段时光的话语里,我唯独对这两句话有着这么深的印象——但是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要对刚刚踏入高中门槛的你们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因为我很清楚,这两句话对于我的意义。
准确说来,在高中期间,有三件事情让我濒临绝望。
第一件是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们组建了一个竞赛班,三个强化班里面有竞赛意愿的同学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班级,由学校组织辅导。但是当我们刚刚适应这个班级的生活后不久,江苏省取消了竞赛加分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本来为了加分的目的而搞竞赛已经失去意义,如果我们继续搞下去,那么就只能是为了那仅有的几十个保送名额而奋斗。因为对自己抱着信心和希望,我选择了继续搞下去。事实上,在高二下学期这半年里面,我确实用了自己120%的努力在奋斗,我没有浪费自己的一点时间。但是到了5月份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学的方法有问题还是学的不扎实,总之我的水平始终停滞不前,甚至在一点点的下滑,原来会做的题目现在反而不会,原来不会的题目更是不知所措起来。当时我十分烦躁,不知如何是好。我甚至想要放弃继续做竞赛题目,放弃参加竞赛,把高三之前的这个暑假用于复习高中知识来赶上其他那些没有搞竞赛而直接进入总复习的同学。
但是就在这时,我连着听到了上面那两句话。
我开始正视自己的现状。我写了一张纸贴在墙上,告诉我自己:“如果你的竞赛继续做下去,成功,当然很好;如果失败,你损失的是半年的时间和付出的无数精力,但是得到的将是一次历练,从这次失败中的到的教训以及在物理学科上扎实的功底。但是如果现在放弃,你没有可能成功,你之前的付出将毫无意义。”我把这张纸贴在墙上,看了足足半小时,决定继续坚持下去。后来竞赛确实是失败了,但我因为已经对这件事情想的很清楚,所以很快的就从阴影中恢复了过来,投身于高考总复习之中。
第二次,是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时候。因为对程序不清楚,不知道可以自荐的事情,所以我们几乎都在等着学校的推荐。学校要求我们清华北大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所进行自主招生的报名。我犹豫再三,选择了清华。但是后来,因为名额不够,落选了。当班主任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过了报名的截止日期,就是说我已经没有机会进行自荐来获取机会。我的班主任安慰我的时候,我只是告诉他:“没有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能理解。”但当时我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我甚至不知道我当天中午是怎么走回到的。因为我清楚自己,因为少了那么多的复习时间,如果不靠自主招生的加分,在全省那么激烈的竞争中要有多么大的难度;我也在后悔,如果我选择的是北大,那么是不是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而且很多的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我要去考,都会关切的问我,什么时候动身或者准备的怎么样等等的问题,而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这样沮丧和懊悔的情绪缠绕我几天,直到我想起,不该因为这种事情放弃。我告诉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了,现在要做的是,只是安静的学习而已。
第三次,在2006年5月,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间。从3月份开始,我的模拟考试成绩就直线下滑,在5月初的苏锡常第二次模拟里面,我考出了进入高三以来的最低分,在班级和年级的名次也很低。以那种成绩,想进入清华北大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在之前,我遏制成绩下滑所作出的一系列的努力丝毫不起作用,所以,我真的已经濒临绝望:我数学成绩不稳定的;我的化学,始终在拖后腿;我的作文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写,总是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水准;我的英语,总是容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我一向自信并且很稳定的物理,却总是在细节上出现问题导致大题目丢大分。我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分数的底限在哪里,好像再出现什么样的低分都是一件可能的事情,真的是一片迷惘。不过我还是没有绝望,我只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考上清华或者是北大给自己增加压力,我也只是开始专心致志的做着更基础的复习,一遍遍的阅读课本,复习笔记,整理以前的试卷,总结和反思,用更轻松的心态迎接考试。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面,每当烦躁和对自己疑惑的时候总是告诫自己不要放弃,总能平静下来,重新的投入到复习当中。最后我取得的高考成绩,还是令我满意的,因为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绝望,没有放弃。
和大家讲了那么多,听起来好像是我一个人在发牢骚,忆苦思甜一样。我说这么多的原因只是想告诉大家,尽管我的经历有点特殊,可能你们不会有机会经历和我类似的事情,尽管你们现在不知道高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但是在你们今后的高中生活中甚至以后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会逼迫你们作出选择,甚至是你连选择都没有,但无论如何,我希望大家记住,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绝望,都不要放弃。这就是我,在高中这三年中的到的最大的收获。我们在最脆弱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这句话,就是我送给大家的,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不管是不是它有点空,有点傻,但是相信我,它一定是对的。
高考后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我人生中,截至目前,经历的最大转变即发生在我以学习竞赛为核心内容的高中三年生活中。这个转变发生在学习态度上。我从以往的“学着玩着”,变为现在的确立以学习为终生事业的人生价值。这个转变发生在个人层次上。高一时,我是个典型的“山大王”,每次考年级第一就兴奋得不得了,每在大学课本上看到一句话,就要四处炫耀(河南话,诡谲),而对实验中学以外的世界几乎没有了解,因而对外界就充满了困惑,恐惧乃至排斥;如今,我已经在全国的尖子生中发现了自己的位置,看出了自己的优势与差距,并比较清楚在大学里的努力方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个转变发生在个性上。初中三年、整个高一和高二刚开学时,我都张扬得找不到自己,做事不冷静,总认为自己了不起,知道的东西很多,而往往是掉板话说了一堆;我到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做有张有弛,什么叫做理智。我能有这个转变,根本在于我的心理发生了转变。我以前的心理,我称之为“山大王心理”,是很多在同龄人中表现出色的尖子生都会不经意流露出的一种心理。现在想来,我以前没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干沽名钓誉而得不偿失的事。但现在,我想我再也不会干了,因为经历过竞赛中各种压力下的挣扎,在冯老师、杜老师等很多老师以及周国平先生著作的引导下,我的心灵已经从平凡、狭隘,走向了高贵和博大。我的心态,兼有孩童的阳光,青年的蓬勃朝气和成人的细致审慎(当然,我习惯于自我感觉良好)。尽管,在真正迈进化学竞赛这个领域之前,我也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比如看大学教材,不按部就班地学习、不是特别扎实地做题、却在许昌市直考了第一,个性十分张扬……但引发、促使我完成这个转变的,我想,只有化学竞赛。
我上初二就开始学化学、做实验了,从初三下学期起,我就接触了竞赛,把《无机化学》当小说看,竞赛拿了全市第一,考上了郑州一中化学班。我没有去上,因为当时的认识是,竞赛仅仅是一张充满难题的卷子,和高考根本不搭边,是比高考更窄的独木桥。如果竞赛一失利,那就悲催完了。这种把高考与竞赛看成是完全对立两方面的观点,是局外人把竞赛妖魔化的认识,这却又是普遍存在的。于是我选择了留在许昌,安心地走高考的道路。但是我这么一个闲不住的人怎又忍心放弃这个挑战自己、激发兴趣、满足求知欲的机会。我从高一上学期期末开始看大学化学教材,看了半年,磕磕绊绊,化学没学到多少,实验却做得疯狂,求知欲也爆炸式地膨胀。这是竞赛给我的第一份馈赠。我的疯狂“事迹”很快传到了一高,传到了冯老师那里。父亲给我说,一高的冯老师想要无偿地给我辅导!
那时向来对一高持敌对态度的我,受宠若惊地迈进了一高的大门。当时我太不懂事,没有独立地生活过,没有直面过世间人情,没能体察到冯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是感觉到冯老师给予了我比他给予所有同学都多的关注、比所有老师给予我的都多的关注。同样是因为不懂事,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在头次竞赛失利后我便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险些走向堕落。我把化学竞赛遗忘了,也就迷失了自己。而这段时间,也是我高中三年退步最快、生活最空虚的一段时间。(补:所说的迷茫,就是满怀信心地参加竞赛后心里突然落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于是聪明就不再用到正地方。)XX年11月1日,我去了趟郑州,见到了杜老师,我的人生轨迹从此走向了另一条充满了挑挑战、也更伟大的道路。我在郑州学化学的学习生活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时期。从XX年11月8日到11月29日,我称之为迷途知返、幡然悔悟期。郑州之行刚刚开始,我身上还有不少山大王习气,甚至,那时去郑州的目的就是为了每周坐两次动车组。这种性格特征使得我在火车上,乃至杜老师家中没少说掉板话。11月29号,杜老师无意问到的几句话,我在回答中把我来郑州上课是为了坐动车的出发点暴露无遗。当时我就发现了自己流露出的这种情绪,我为这几句话后悔了整整一星期。至此,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性格中有诸多的缺点有待我去克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我比同龄人更成熟,我已经在迷途上走了两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事值得一提。11月13日,在杜老师看完我上一周做过的试卷后,说我做的“还可以”。此前,我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几乎完全靠自学,为何我还没入门就得到了杜老师的肯定?我直到今年的寒假才明白,我通过看书自学、做实验,尽管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训练,但获得了无形而且十分宝贵的化学方法、思想和化学素养,它让我在一个陌生的问题前,比较清楚地知道应该用什么理论去解答这个问题。比如有机反应中,我会自觉地用碳原子电性判断反应如何进行,用空间、能量、成键、机理判断产物类型;无机化学中,我会用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原理判断生成物的结构;分析化学中有的题很怪,这种滴定实验以往从未听说过,我就会想题上每一个步骤在滴定操作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化学的方法、思想、素养,是通过长期的学习积淀形成的化学能力,而做题只是能带来零碎的经验。
经过那一周痛苦的反思,接下来的一次课,即12月6日,我不仅带去了自己总结的酸碱滴定笔记,更是问了一个难倒了杜老师的问题。(我相当兴奋,回家就给爸爸说,我的问题杜老师没办法解答!)12月6日到XX年的3月初,是我的励志阶段。这一阶段,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我的日记中主要写我对学习状况、效率的反思,提高学习效率的创新思维、时间安排,对高二竞赛后迷失经历的反思,在郑州一中的竞赛班中对自己进行定位,在许昌高中对自己进行中学课程学习的定位,思考当时的处境及下一阶段学习的战略规划;其中也有站在人生角度上的思考,比如人生价值、生活理念。这一阶段,在逐渐进入最佳状态后,我感受到了学习任务太多带来的压力,开始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这一阶段,我也做出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XX年元旦,我头次列出了我的新年目标;牛年腊月二十八晚,离除夕两天,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也就是郑州过夜,因为前后两天杜老师安排的都有课;虎年正月初八,我第一次一个人出省,来到北京,在学长的伴随下参观了北师大、清华、人大、北大……那时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兴奋、激情、紧张、辛酸,至今还被我回味。
高二下学期开学到期末,是第三阶段。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在压力中挣扎。这半年里,我吃的苦要比以前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多。(补:具体有多少,我也说不清楚,因为纠结得不堪回首,而且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我想从容地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事,想深刻地改变自己,想无时无刻地挂念着学习,想让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为学习服务。但是,从现在看,我的这些想法是信奉工作至上的工作狂们的疯狂信条,违背了规律与常理。我这么做的结果出乎我当时的预料,却在理智、眼光放得远的人的预料之中。我没有哪一刻不念叨着学习,却也没有哪一刻真正地快乐过,就连我向来推崇的学习的乐趣也离我而去。我陷入了我给自己设下的僵局中。在我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着“我每次满怀信心地做完培训题后,看着一成不变甚至下降的成绩,我很自责,怪罪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对,甚至感觉那张试卷上滴着我的血……”我到最后,陷入了唯分是从的泥淖,而不断下滑的各科成绩,也在增加着我的压力。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在那封信中也写道“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强忍着伤痛,理智而冷静地审视这个伤口,想想怎么疗伤,否则,它将成为永久的伤痕……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得到的,就是生活最珍贵的礼物。”遇到困境时,往往就是我们需要突破的瓶颈,突破了它,海阔天空。区分强者和弱者的,不是命运,而是困境和苦难,当每个人都奋力反抗而没有成效之时,弱者选择屈从,强者决定在困境中换个方法继续努力,超越困难,站到更高的高度。于是,困境面前,弱者仍为弱者,强者更强!去年七月期末考试,我比你们学校年级第一胥森哲成绩低了60分,向来很阳光、忍住了高二下学期那么多折磨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崩溃。此时XX年高考已经结束,我已经是高三学生,而两个月后,化学竞赛就要举行。我开始悲观地考虑我高中三年上完后,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就在这个关头,我看到了周国平先生著的《灵魂只能独行》。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偏偏是我深陷困惑与困境、不知所措之时,我看到了一位超然尘世之外、俯察人世百态、探究人生真谛的哲人在宁静而深刻地思考着人生、社会、苦难,使得我能借他的文字,跳出了困境的桎梏,站在一个超越了当下的视角,来审视我所遇到的这一切,让我几乎在瞬间就走出了困境,占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到现在也不敢想,如果我没有买那本书,我现在会怎样。我不解为什么那本书会出现的那么及时、那么巧。为此,从不信神的我曾暗自感谢上苍,因为我偶然看到的这本书塑造了我高贵的心灵,助我完成了一个人生境界上最伟大的超越。
这之后到高三参加化学竞赛,是我竞赛生活的第四个阶段。这一段时间,我开始从人生的角度去审视竞赛生活,把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精神食粮,再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可以是一本好书,也可以是一位好老师。我很幸运,因为在参加竞赛这个事之前,我有了一本好书,和两个好老师。杜老师把我领进了化学的殿堂,而冯老师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8月8号晚上,冯老师来到我家,我们一开始讨论冯老师在北京听吴国庆讲课时的录音,随后冯老师就和我们全家讨论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因为在竞赛开始前一个月,我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机。等到讨论结束时,已经是十一点了,我和父亲下楼送冯老师。冯老师走后,父亲说:“如果我还会回到讲台上,那么冯老师就是我的榜样。他之所以那么关心你,就是因为他爱惜才子,也总想着如何才能为教育事业奉献更多。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他就是一个学者。”冯老师,谢谢您,请接受学生最为诚挚的感谢!
那个暑假,尽管压力很大,时间也很紧张,但就是在老师们的关心下,在精神食粮的滋养下,我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我的目光也超越了竞赛本身,超越了结果,从而能在竞赛前夕比较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
到了高三后,我就比较轻松了,但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竞赛得了一等奖,一模全市16名,保送考试狼狈落榜,自主招生考上北大,二模全市138名(全市第一670多,贵校第一严曾豪660多,我630多),三模25名。如果没有竞赛中那么多经历作支撑,我很难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幸存下来。我的高三上学期都在准备保送生考试,没想到到头扑了个空,直到高三下学期我才着手复习,而此时,按部就班地学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也及时的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制定了学习计划与策略,在80天里顶住压力,按计划去高效地学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在高考之前一点儿也没有浮躁,在考前七天决定:用9天的时间把高考题从XX年做到XX年。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参加竞赛的人难以拥有的。
高考后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我人生中,截至目前,经历的最大转变即发生在我以学习竞赛为核心内容的高中三年生活中。这个转变发生在学习态度上。我从以往的“学着玩着”,变为现在的确立以学习为终生事业的人生价值。这个转变发生在个人层次上。高一时,我是个典型的“山大王”,每次考年级第一就兴奋得不得了,每在大学课本上看到一句话,就要四处炫耀(河南话,诡谲),而对实验中学以外的世界几乎没有了解,因而对外界就充满了困惑,恐惧乃至排斥;如今,我已经在全国的尖子生中发现了自己的位置,看出了自己的优势与差距,并比较清楚在大学里的努力方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个转变发生在个性上。初中三年、整个高一和高二刚开学时,我都张扬得找不到自己,做事不冷静,总认为自己了不起,知道的东西很多,而往往是掉板话说了一堆;我到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做有张有弛,什么叫做理智。我能有这个转变,根本在于我的心理发生了转变。我以前的心理,我称之为“山大王心理”,是很多在同龄人中表现出色的尖子生都会不经意流露出的一种心理。现在想来,我以前没少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干沽名钓誉而得不偿失的事。但现在,我想我再也不会干了,因为经历过竞赛中各种压力下的挣扎,在冯老师、杜老师等很多老师以及周国平先生着作的引导下,我的心灵已经从平凡、狭隘,走向了高贵和博大。我的心态,兼有孩童的阳光,青年的蓬勃朝气和成人的细致审慎(当然,我习惯于自我感觉良好)。尽管,在真正迈进化学竞赛这个领域之前,我也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比如看大学教材,不按部就班地学习、不是特别扎实地做题、却在许昌市直考了第一,个性十分张扬……但引发、促使我完成这个转变的,我想,只有化学竞赛。
我上初二就开始学化学、做实验了,从初三下学期起,我就接触了竞赛,把《无机化学》当小说看,竞赛拿了全市第一,考上了郑州一中化学班。我没有去上,因为当时的认识是,竞赛仅仅是一张充满难题的卷子,和高考根本不搭边,是比高考更窄的独木桥。如果竞赛一失利,那就悲催完了。这种把高考与竞赛看成是完全对立两方面的观点,是局外人把竞赛妖魔化的认识,这却又是普遍存在的。于是我选择了留在许昌,安心地走高考的道路。但是我这么一个闲不住的人怎又忍心放弃这个挑战自己、激发兴趣、满足求知欲的机会。我从高一上学期期末开始看大学化学教材,看了半年,磕磕绊绊,化学没学到多少,实验却做得疯狂,求知欲也爆炸式地膨胀。这是竞赛给我的第一份馈赠。我的疯狂“事迹”很快传到了一高,传到了冯老师那里。父亲给我说,一高的冯老师想要无偿地给我辅导!
那时向来对一高持敌对态度的我,受宠若惊地迈进了一高的大门。当时我太不懂事,没有独立地生活过,没有直面过世间人情,没能体察到冯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是感觉到冯老师给予了我比他给予所有同学都多的关注、比所有老师给予我的都多的关注。同样是因为不懂事,没经历过大风大浪,在头次竞赛失利后我便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险些走向堕落。我把化学竞赛遗忘了,也就迷失了自己。而这段时间,也是我高中三年退步最快、生活最空虚的一段时间。(补:所说的迷茫,就是满怀信心地参加竞赛后心里突然落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于是聪明就不再用到正地方。)xx年11月1日,我去了趟郑州,见到了杜老师,我的人生轨迹从此走向了另一条充满了挑战、也更伟大的道路。
我在郑州学化学的学习生活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时期。从xx年11月8日到11月29日,我称之为迷途知返、幡然悔悟期。郑州之行刚刚开始,我身上还有不少山大王习气,甚至,那时去郑州的目的就是为了每周坐两次动车组。这种性格特征使得我在火车上,乃至杜老师家中没少说掉板话。11月29号,杜老师无意问到的几句话,我在回答中把我来郑州上课是为了坐动车的出发点暴露无遗。当时我就发现了自己流露出的这种情绪,我为这几句话后悔了整整一星期。至此,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性格中有诸多的缺点有待我去克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我比同龄人更成熟,我已经在迷途上走了两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事值得一提。11月13日,在杜老师看完我上一周做过的试卷后,说我做的“还可以”。此前,我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几乎完全靠自学,为何我还没入门就得到了杜老师的肯定?我直到今年的寒假才明白,我通过看书自学、做实验,尽管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训练,但获得了无形而且十分宝贵的化学方法、思想和化学素养,它让我在一个陌生的问题前,比较清楚地知道应该用什么理论去解答这个问题。比如有机反应中,我会自觉地用碳原子电性判断反应如何进行,用空间、能量、成键、机理判断产物类型;无机机化学中,我会用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原理判断生成物的结构;分析化学中有的题很怪,这种滴定实验以往从未听说过,我就会想题上每一个步骤在滴定操作中都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化学的方法、思想、素养,是通过长期的学习积淀形成的化学能力,而做题只是能带来零碎的经验。
经过那一周痛苦的反思,接下来的一次课,即12月6日,我不仅带去了自己总结的酸碱滴定笔记,更是问了一个难倒了杜老师的问题。(我相当兴奋,回家就给爸爸说,我的问题杜老师没办法解答!)12月6日到xx年的3月初,是我的励志阶段。这一阶段,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我的日记中主要写我对学习状况、效率的反思,提高学习效率的创新思维、时间安排,对高二竞赛后迷失经历的反思,在郑州一中的竞赛班中对自己进行定位,在许昌高中对自己进行中学课程学习的定位,思考当时的处境及下一阶段学习的战略规划;其中也有站在人生角度上的思考,比如人生价值、生活理念。这一阶段,在逐渐进入最佳状态后,我感受到了学习任务太多带来的压力,开始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这一阶段,我也做出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xx年元旦,我头次列出了我的新年目标;牛年腊月二十八晚,离除夕两天,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也就是郑州过夜,因为前后两天杜老师安排的都有课;虎年正月初八,我第一次一个人出省,来到北京,在学长的伴随下参观了北师大、清华、人大、北大……那时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兴奋、激情、紧张、辛酸,至今还被我回味。
高二下学期开学到期末,是第三阶段。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在压力中挣扎。这半年里,我吃的苦要比以前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多。(补:具体有多少,我也说不清楚,因为纠结得不堪回首,而且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我想从容地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事,想深刻地改变自己,想无时无刻地挂念着学习,想让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为学习服务。但是,从现在看,我的这些想法是信奉工作至上的工作狂们的疯狂信条,违背了规律与常理。我这么做的结果出乎我当时的预料,却在理智、眼光放得远的人的预料之中。我没有哪一刻不念叨着学习,却也没有哪一刻真正地快乐过,就连我向来推崇的学习的乐趣也离我而去。我陷入了我给自己设下的僵局中。在我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着“我每次满怀信心地做完培训题后,看着一成不变甚至下降的成绩,我很自责,怪罪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对,甚至感觉那张试卷上滴着我的血……”我到最后,陷入了唯分是从的泥淖,而不断下滑的各科成绩,也在增加着我的压力。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在那封信中也写道“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强忍着伤痛,理智而冷静地审视这个伤口,想想怎么疗伤,否则,它将成为永久的伤痕……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得到的,就是生活最珍贵的礼物。”遇到困境时,往往就是我们需要突破的瓶颈,突破了它,海阔天空。区分强者和弱者的,不是命运,而是困境和苦难,当每个人都奋力反抗而没有成效之时,弱者选择屈从,强者决定在困境中换个方法继续努力,超越困难,站到更高的高度。于是,困境面前,弱者仍为弱者,强者更强!
去年七月期末考试,我比你们学校年级第一胥森哲成绩低了60分,向来很阳光、忍住了高二下学期那么多折磨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崩溃。此时xx年高考已经结束,我已经是高三学生,而两个月后,化学竞赛就要举行。我开始悲观地考虑我高中三年上完后,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就在这个关头,我看到了周国平先生着的《灵魂只能独行》。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偏偏是我深陷困惑与困境、不知所措之时,我看到了一位超然尘世之外、俯察人世百态、探究人生真谛的哲人在宁静而深刻地思考着人生、社会、苦难,使得我能借他的文字,跳出了困境的桎梏,站在一个超越了当下的视角,来审视我所遇到的这一切,让我几乎在瞬间就走出了困境,占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到现在也不敢想,如果我没有买那本书,我现在会怎样。我不解为什么那本书会出现的那么及时、那么巧。为此,从不信神的我曾暗自感谢上苍,因为我偶然看到的这本书塑造了我高贵的心灵,助我完成了一个人生境界上最伟大的超越。
这之后到高三参加化学竞赛,是我竞赛生活的第四个阶段。这一段时间,我开始从人生的角度去审视竞赛生活,把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精神食粮,再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可以是一本好书,也可以是一位好老师。我很幸运,因为在参加竞赛这个事之前,我有了一本好书,和两个好老师。杜老师把我领进了化学的殿堂,而冯老师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8月8号晚上,冯老师来到我家,我们一开始讨论冯老师在北京听吴国庆讲课时的录音,随后冯老师就和我们全家讨论如何学习有机化学,因为在竞赛开始前一个月,我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机。等到讨论结束时,已经是十一点了,我和父亲下楼送冯老师。冯老师走后,父亲说:“如果我还会回到讲台上,那么冯老师就是我的榜样。他之所以那么关心你,就是因为他爱惜才子,也总想着如何才能为教育事业奉献更多。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他就是一个学者。”冯老师,谢谢您,请接受学生最为诚挚的感谢!
那个暑假,尽管压力很大,时间也很紧张,但就是在老师们的关心下,在精神食粮的滋养下,我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我的目光也超越了竞赛本身,超越了结果,从而能在竞赛前夕比较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
到了高三后,我就比较轻松了,但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竞赛得了一等奖,一模全市16名,保送考试狼狈落榜,自主招生考上北大,二模全市138名(全市第一670多,贵校第一严曾豪660多,我630多),三模25名。如果没有竞赛中那么多经历作支撑,我很难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幸存下来。我的高三上学期都在准备保送生考试,没想到到头扑了个空,直到高三下学期我才着手复习,而此时,按部就班地学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也及时的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制定了学习计划与策略,在80天里顶住压力,按计划去高效地学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在高考之前一点儿也没有浮躁,在考前七天决定:用9天的时间把高考题从xx年做到xx年。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参加竞赛的人难以拥有的。
【关 键 词】 高中有机化学;课程整合;教学反思
今年是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6年,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化为反思、总结与提升的新阶段。作为一线教师,从最初的努力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改革,逐步发展为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等现实要求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 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 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东. 必修与选修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角度与方法[J]. 文理导航(中旬),2013(z2).
《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型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联系,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学科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型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充足时间,切实减轻高二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在高二下学期我选择第八章合成材料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因为这章教学要求层次比较低,而且全章教学又没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本章不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章密切联系实际和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若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则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这一章还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学生看看书,肤浅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没有实际考察体验,那么这样的知识也并不丰满,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被激发。
将这一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进行开展,让学生走进商城、工厂,走进生活,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强对合成材料的亲切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生动活泼。
指导教师首先对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一些背景知识准备,如讲加聚反应,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想参与、想研究。
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后,提出总课题“认识合成材料”。
研究目标: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按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分别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每个大组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5人为宜),就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步骤,学生根据小组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开题报告(包括可行性验证,研究计划、方法、时间等),教师进行指导。第二步骤,在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资料,做好资料收集。第三步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工厂、商店实地考察。第四步骤,整理报告,实验研究,做出专题小论文或制作课件、展板、实物标本等,并在课堂交流汇报,相互学习。第五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总结。
研究成果采撷: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组的成员一边展示制作的课件,一边介绍塑料的历史、现状(包括利、弊)及对塑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这其间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现场教学生利用试验方法鉴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上台演示,课堂上出现预约的气氛。
“生活中的合成纤维”小组的学生以网页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合成纤维的来历、纺织纤维种类、常见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给学生介绍一些洗衣常识,鉴别化纤衣料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不同纤维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看。
“白色污染”小组的组长像专家一样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还给学生展示他们到白色污染严重的区域拍摄的照片。
在每一组汇报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