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9: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业之星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精准理念;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有效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开辟实验基地、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按照Timmons的创业管理要素分析,机会、团队、资源三要素来看,国家现行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环境基石,而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提高创新实践技能,实现团队有效建设,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措施。对机电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日常教育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机电学院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筹备,从2014年3月起成立“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将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新的途径,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实现双创教育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互动、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团队的持续传承和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开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渠道。
一、基本概况
机电学院“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采用虚拟班级的方式进行教学,入选该班的学生仍在原班级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涵盖大一至大三所有专业,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及指导教师,学生重点利用课外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每年,班级招收60余名学生,配备20余名校内外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按照能力提升、科研实训、企业实践、转化应用四个模块进行培养:
1.能力提升模块。班级建设的基础模块,重点通过专业知识的理论培训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开拓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2.科研实训模块。班级建设的重点模块,重点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动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3.企业实践模块。班级建设的特色模块,重点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实习,开展顶岗实习,促进学生与生产实际的接轨,提高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
4.D化应用模块。班级建设的关键模块,重点通过组织指导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大赛、申报项目,进一步提高卓越工程师班的吸引力,推动良性发展。
二、具体实践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按照培养模块,重点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工作:
1.聘任导师队伍。这是班级建设的前提。学院聘请党委副书记担任班级班主任,团委书记担任班级辅导员,负责班级日常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学生的管理;聘请了13位企业老总担任实践导师;聘请了学院教授、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精干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工程师班的健康发展。
2.开展学术讲座。这是班级建设的基础。自班级成立以来,学院大力开展学术沙龙及培训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班级学生的专业视野;邀请了7位优秀企业家到校做创业报告会,极大地浓厚了学院创业氛围,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创业意识。
3.举办沙龙活动。按照班级建设方案,每周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沙龙活动,进行创新创业研讨,内容涉及专业前沿、创业理论、科技竞赛、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开设了“创新创业大讲堂”,聘请了学生中的“科创达人”“创业牛人”做客班级开讲,内容涉及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高空飞行器等前沿科技,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传承与提升,开拓了班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4.组织课题双选活动。这是班级建设的特色。每年10月份,学院均开展“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进课题’师生双选活动”,班级学生均成功进入班级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双选,搭建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素养与能力。
5.赴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学院利用节假日,组织班级学生赴山东省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企业老总、工程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组织与生产,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创业经验;每年暑期,学院更是下大力气组织班级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应用的接轨,提高了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这也成了班级建设的另一大特色。
6.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进行课题申报。这是班级建设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试金石,也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衡量标准。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自班级成立以来,共组织班级成员参加了“机电之光”校级活动,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以及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十余项大赛;组织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T、发展性资助等课题,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团队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开辟班级专用活动场所。这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依托。学院开辟专门场所,作为班级的专用场所,加之学院的创新开放室,学院有三个场所用于保障班级学生的需求,极大地保障了班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质量保障
为了确保班级的有效运行,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学院还从组织、制度、条件、激励等四个方面制订了翔实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将班级建设列入学院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班级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2.条件保障。学院从师资配备、场地使用、投入经费等方向加强了班级的条件保障,切实提升了班级培养的效果。
3.制度保障。专门出台了“学生选拔制度”“导师评聘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淘汰制度”等,为班级建设提供了依据。
4.激励保障。对进入本班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式培养,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四、案例实效
1.组织参与了多项创新竞赛,取得了累累硕果。班级成立以来,2016年,班级学生共获得了9项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项省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优秀成绩的取得是对班级建设的真实也是最好的检验。
2.浓厚了氛围,促进了创新创业工作。班级学生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80%以上的学生已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学院创业团队孵化出仿生鱼、智能语音垃圾桶等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水平。
3.强化了成才导向,催生了明星学生。例如:班级成立以来,班长高琳j同学,成绩优异,曾获多项创新竞赛奖项,成功当选2014年学校“十佳大学生”,荣获2015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称号;班级学生王兴华,家境困难但意志坚定,热衷机器人研究,获得20余项创新奖励,被评为我校2014年“自强之星”,2015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班级同学孙文强,刻苦努力,成功当选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班级中像他们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既是班级建设的优秀成果,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
4.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争力。班级注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学生经过系统、循序渐进的培训,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工程素养,进一步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拓宽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实践教学新的路径。学院培养的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班级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总结与展望
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班自成立以来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两年来,班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平台、新的传承、新的抓手、新的氛围,取得了新实效。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的建立,更是贴合了这一思路,班级建设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还应继续完善,继续提升。
1.注重总结提升。进一步梳理班级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路径、活动内容等环节,进一步凝练班级的特色、文化等,进一步提升班级的软、硬实力。
2.加强与创新学分的结合。目前,班级主要靠团学进行发动、组织,学生参与的动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等还存在问题,下一步重点考虑与创新学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性,提升可持续能力。
3.争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班级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班级能够可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因此,下一步应探寻出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相互承认,相互促进,争取计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班级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学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积极响应,率先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课程开发和创新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转型路线确定后,课程的改革就成了关键。公共关系学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之一,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以桂林多家企业为实习场地,将“空乘之星大赛”“山水文化节”等大量实践项目带入课堂,为课程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积极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方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教育的发展来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都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应用型课程建设大部分重视形式,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受益,距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二)公共关系学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结构大同小异,课程组成都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形式,在课程最后阶段开展实验课。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属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也变成了“黑板公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三)师生教学观念急需改革。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教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教。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是民航专业知识,如客舱服务技能、空乘礼仪等,公共关系学学习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知识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要知道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最终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成主动,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课程开设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确定一家企业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与基地共同商讨公关项目,然后将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根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策划书》《活动方案》《活动分工》等。课程的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具体操作,最后提交报告,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报告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选定实践基地和项目。应用型课程改革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学融合的实践性课堂一定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项目。目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桂航公共关系学教学团队选择与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万达有限公司、桂林东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镇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基地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联合举办了多届“空乘之星大赛”和“山水文化节”“中国旅游日”等活动,综合多方面考虑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现实意义等。(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课程的分解与重组。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型的教学计划已不适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当穿行,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来评定成绩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边学边实践,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当然,项目的开展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等问题,如图1,以“空乘之星大赛”为例,将学科体系进行分解,然后重构行动体系,使课程之间不脱节,相互支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三)组织公关项目实践。应用型课程改革并不是将课程变成实习,而是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公关关系学课程理论知识仍旧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不过改革后的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际,强调了公关活动策划书的制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实践、调研并动手完成。如带有“空乘之星大赛”任务的学生就要完成公关“空乘之星大赛策划书”“赞助策划书”等,接着边学习公关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承担活动的一个子项目,讨论并列举活动需要的物品、活动具体的流程等内容。接近课程后四分之一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媒体报道,这样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反思与成绩评定。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报告,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完成情况自我评定;教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和课程总结报告评定成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形成课程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改革成果。
四、总结
应用型课程模式更注重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经验支撑,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帮助高校和企业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项目带入课堂是公共关系学在课程改革中新的尝试,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驱动下学习,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理论大于实践”转变为“知行合一”。然而,改革任重道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闫绪 熊越强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果林,李修清,廖桂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
[2]张莉莉.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8).
关键词:职业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开展具有某种行业典型精神特质的教育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笔者拟以大庆技师学院石油特色“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职业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探讨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及方法,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企业岗位标准达标训练、创业就业教育等,培育学生创业、创新、奉献、诚信和担当等企业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1 企业家进校园
实施“双师”工程,邀请企业家进校园,并聘为“石油讲坛”讲师和大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业经历、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品质培养、创业意识和就业观念引导。邀请社会和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培训及报告会,营造高职教育文化氛围。聘请企业家担任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建立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通过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职业经理人担任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在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精神、专业学习、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企业文化进校园
学庆石油优秀企业创业史,利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宣传顶级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使学生进入教学楼就能通过图文展示了解顶级企业的创业史和企业核心文化,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另外,可通过校企合作,结合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自行设计并参与管理的专业文化馆,收藏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资源。
学习创业榜样创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可帮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1)学习顶尖企业家的成功之道。(2)学习校内创业自强之星。为激励学生创业,可挖掘在校大学生创业明星,为广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学校精心打造了“石油创业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每年从在校大学生中挖掘创业典范,宣传报道学生的创业事迹,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评选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榜样作用得到彰显。
3 企业进校园
通过“两办两建”,引导企业进校园,架构校企合作育人桥梁。“两办、两建”即办企业人才班、办校园招聘会,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办企业人才班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联手开展订单培养,企业参与“人才班”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设计衔接、毕业指导,并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产学深度融合。
办校园招聘会通过办校园招聘会,将企业、人才市场引进校园。招聘会期间,企业开展宣讲、聘活动,毕业生进场应聘,非毕业生担任助聘员,并要求非毕业生到现场观摩,通过看企业简介、招聘条件和旁听企业主管与应聘人员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企业理念,了解企业用人标准,通过人才市场鲜活的就业教育,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学习目的、规划学业、规划职业生涯、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庆技师学院建有“校中厂”,“校中厂”又可称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既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又能实际生产产品出效益,学生在“校中厂”可以直接参与“ 经营”,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和“引企入教”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中厂”,学生通过“校中厂”的实践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企业家的精神也能得到历练。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有载体并且要科学规划、统一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临时起意、缺乏章法,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系统的载体和职业文化品牌,打造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担任组长,协调学院各部门力量开展职业特色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常态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开门办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文化活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企业通过开展校内活动可宣传企业品牌、招揽优秀人才,学校也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深入的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彬.论以服务为精神内核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一、云南工商学院特色办学的成功之基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既遵循普通高校办学规律,又注重特色办学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这是云南工商学院多年来的办学目标,也是学院获得成功的根本基石。
1999年,一群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凑了1.2万元,购买了12台旧电脑,租用20平方米的仓库,创办了云南爱因森计算机培训站;2004年,培训站升格为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2011年又升格并更名为云南工商学院,成为云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学院,填补了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空白。学院创办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帮助学生成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父母之心育人,坚持德育为先、立业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把特色教育和管理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活动之中。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仅13年,实现了从电脑培训站到专科,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三级跳”办学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工商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一直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放在核心地位,结合未来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精神好、职业技能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素养好”的“五好青年”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坚持创业精神追求教育梦想、紧扣社会需求探索专业发展、突出职业管理提升学生素质、强化考核标准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坚持创业精神追求教育梦想。短短13年时间,学院从创办之初6名学员到目前近万名学生,从租地办学到自建千亩大学校园,从12台旧电脑到近10亿元资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实现了最短时间从专科升格为本科。13年时间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云南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速度、新奇迹,这当中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全体云工商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理想抱负和创业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工商学院过去攻坚克难的法宝,也是工商学院未来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的原动力。
二是紧扣社会需求探索专业发展。学院人才培养坚持“五个匹配”,即性格特征与就业方向匹配、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匹配、学生管理与就业环境匹配、实训要求与就业能力匹配、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匹配。
在课程设置上,近3年,学院先后走访1 000多家企业,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实践课时达到了课程总学时的50%,将系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上,教务处积极起草《学分制实施原则指导意见》、《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推进步骤》等原则性文件,从2011学年开始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三声”教育效果,即课堂上要有学生快乐学习的欢笑声、有师生互动的讨论声、有对教师精彩教学的鼓掌声。同时将励志内容和学生演讲、表达、合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课堂中,促进“精彩课堂”的组织开展。
在师资方面,高薪聘请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实施“教师回炉计划”,组织专任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2个月的企业实训,确保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与实际运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实训方面,与微软、海尔等世界500强等企业共建实训室,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与中国电信、龙润集团、昆百大集团等36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112个校外实训基地。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17 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共设各类实验、实训室80多个,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 000万元,实现每个专业群均有匹配的实验实训室。
在科研方面,始终坚持经费向教学科研倾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经费及力量投入,从学院实际出发,围绕学院定位、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专业与课程、实习与实训等,大力开展应用科研和职称科研。“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 000万元,作为科研保障资金。截至目前,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已累计获得27项省教育厅立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三是突出职业管理提升学生素质。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的问题,学院创建了“职业素质教研部”,引进了职业行为评价软件(ESC),研发了200多个课时的职业素质体验式课程,对学生实行职业化管理,建设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将体育教学纳入素质教学体系,并增设了艺术修养必修课程。通过特色化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正直、诚实的职业操守,负责、感恩的职业态度,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加快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速度,使之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四是强化考核标准提升就业质量。学院坚持“把就业压力化解在就业之前”,为学生提供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服务。学生入学时首先通过北森CS大学生生涯规划系统测试,认知自我,做好专业选择;辅导员兼任学生职业规划导师,根据学生就业的家庭条件、职业倾向、性格特征、专业能力、才艺特长等,个性化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专职就业队伍、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帮助。
在创业传统的激励下,学院充分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采用“两级管理,双导师制”指导大学生创业,在学生中开展“创业与销售”课程、创业讲座、创业英雄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强化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借鉴国际劳工组织的KAB教育模式,教授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和经营技巧;匹配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帮扶;建立“知名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兰茂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区”和“兰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三级孵化体制。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荣获“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入围奖,“昆山杯”、“华夏银行希望之星杯”、“城投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一、二、三等奖等奖项;仅2012届毕业生中,就有380人拿到创业证,有59人实现自主创业。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障下,学院连续3年就业率在98%以上,连续3年获得省教育厅表彰。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2011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云南省2011年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称号。学院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提出了确保就业质量的“三个就业质量指标”,即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龙头企业就业率、平均起薪点,并建立了就业中心牵头、分院负责、学院考核、督导抽查的就业工作监督考核体系。
目前,综合的管理类职业行为模拟与观察评测实训在国内尚属空白,类似的只有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行为模拟与评测训练体系比较成熟。在航空管理、公共安全防范领域里面也有类似的行为模拟训练。心理学研究方面有类似的行为观察和评测体系,大多用于理论研究。在管理学科领域,商务礼仪的行为训练较为接近,但只限于形体表现,知识内蕴不足。既有的职业技能训练,大部分都是理工农医类的操作技能训练,而鲜见管理职业人才的行为训练。国内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训的模式和效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突出表现如下:
1.1企业实训基地建立困难
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的,是很多高校实训模式的首选,但是对于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来说,管理类专业的企业实习基地建设一直存在合作障碍,因为企业普遍不愿意承担此类社会责任,担心打扰日常运营,降低效益,有商业机密泄露风险。建立成本高,双方实训指导师资的合作困难,实训内容流于表面的参观和简单操作,效果欠佳。大部分的专业实习一直处于自由分散状态,不便直接指导和管理,人文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一直匮乏。
1.2校内模拟实训存在的局限
校内模拟实训包括跨专业类的综合实训和单项实训,分为实物沙盘推演和软件平台实训两类,有决策流程模拟和竞赛对抗的性质,以用友软的创业者沙盘、金蝶的经营之道和创业之星、上海派金公司的“商道”模拟软件、台湾的top-boss等等为代表,主要表现战略规划、融资、营销、研发、生产、采购、投资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决策流程,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这类实训平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注重以财务理念为核心,只能展现一个决策结果,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管理领域的管理理念和过程思考表现,整个过程只是一个数据结论,不涉及管理行为的训练。另一类是目前兴起的以3D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类的实训,例如物流与人力资源,在原来纯粹的平面单据操作平台放入仿真企业环境,以流程模拟为主。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代替了人的行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且所模拟的业务流程较为封闭、单一,未能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
1.3课堂教学中的实训问题
以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代表,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职业要求的人际合作与知识运用、思维训练,但缺乏一个较为真实的、有助于激发实践思维方式的环境背景,且不可重现,不利于积累、总结、改进。同时,单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展现综合知识的运用训练。
1.4既有的基于行为模拟的实训模式问题
以商务礼仪行为模拟教学为代表,但仅限于形象矫正等层次,所涉及的管理知识应用训练较为肤浅,同样不可重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领域,已经有心理测评和行为观察方面的探索,但注重于理论研究,离职业知识、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2基于行为模拟的管理类专业实践训练模式的目标
1)实训理念的改革
管理类专业的实训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操作技能,而是从视野、知识、经验的扩展到观念、思维、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2)实训目标的改革
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现场培训,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系统仿真环境培训,而是要通过知识运用策略和行为表现的训练使学生的素质更贴近真实的职业需求。
3)实训内容的改革
使实训内容不再是操作软件、案例讨论等虚幻的单方面思维的训练,而是综合了角色扮演、流程演绎、案例决策等内容的生动、直观的模拟现实的社会职业行为训练。
4)实训主体和对象的改革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校企师资的合作,对学生进行职前与职后的全方位指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
5)实训手段和平台的改革
充分利用录播系统和远程视频系统、案例库、流程库等信息化手段,改变原有单纯的教学软件、案例库利用率低的状况。
3基于行为模拟的管理类专业实践训练模式的设计内容
探索建立一个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模拟和评测的实训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既有的案例系统和各类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以管理案例和企业各层级工作流程为脚本,以仿真的办公设备和工作环境为背景,通过录播系统和远程视频系统对学生模拟的企业工作行为进行全程记录,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据此进行观察、评测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不断积累的模拟职业行为记录可以用来训练学生职业行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科研分析手段。例如:职业行为模拟与评测室的工作环境可以参照一个大型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布置,分别为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外贸部、行政部、总裁办公室等,均配置协同OA系统、ERP系统等,安装录播设备和远程视频控制系统。学生根据案例或工作流程分阶段进行基层、中层、高层的职员行为模拟,在课程知识运用中同时表现决策规划能力、执行协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职业形象等,兼顾了智商和情商的开发训练,各专业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通过视频监控进行观测和记录,以此作为评价和矫正知识运用和职业行为的基础。
1)建立管理行为模拟脚本库
作为行为模拟脚本的案例与流程储备,案例应该蕴含典型管理问题、项目、任务,案例可以撰写、编制、购买,但有情节的、原生态案例较少,需要花费时间与资金的代价获取。业务流程可参照典型企业和既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包含合理与不合理的流程,但流程的选择需要考虑可行性。案例与流程经常可以互相融合。学生行为模拟分类与组织:可以模拟问题的呈现过程,也可以根据问题或任务模拟解决策略,或两者相结合。模拟可以依据指定的脚本,也可以无脚本地临场发挥,取决于学生的演绎经验和指导教师的掌控能力。
2)制定行为模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评价可以基于结果导向,如解决问题的效果、代价,也可以基于过程,如某环节的知识运用、沟通技巧、时间效率等。评判标准应同时考虑封闭性和开放性。
3)行为模拟的录播与远程传输技术条件
在其中学生将亲身体验一个制造型企业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理解企业实际运做中各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深刻理解企业的“血液系统”———现金流控制的重要性,体验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流程、以及贷款、融资、资产回报率(ROA)、权益回报率(ROE)、速动比率等因素对绩效考核的作用。理解企业的“消化系统”—销售定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产、库存等物流管理的相互协调、以及产销排程、成本控制、合理开支、JIT 生产等概念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市场战略、分析与预测企业营销环境、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合理进行市场投入、品牌建设的作用,以及深刻剖析的竞争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重要性。理解企业的“神经系统”—各种基础数据信息的获得流程,以及信息流对企业决策的关键作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基本过程模拟经营一家企业六年,第一年根据市场的总体状况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首先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等方面的融资,其次是购置或租赁厂房,建造生产线,研发产品获得产品生产资格,在第四季度开发销售市场,研发ISO资格,最后编制三大报表。第二至六年的具体流程相同,首先是接受订单,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等方面的融资,其次是定购原材料,安排生产线生产产品,期间可能有应收款贴现等融资、紧急采购产品或原材料,间谍获取商业信息等,再次,按照接受的订单交货、再开拓销售市场,研发ISO资格等,最后编制三大报表;经过六年的经营以所有者权益的高低作为评判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
二、课程近年来实施效果分析阳光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从2009级开始就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课程,经过该课程实训的学生有6个年级约1500名学生,每年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由此进行总结分析。
1.该门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欢迎调查结果显示,65.8%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灵活应用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和在未来开展校外实习和就业很有帮助。超过60%的学生在实训期间,除上课时间外,每个小组的谈论和方案制定的时间每天超过4个小时,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开始此类课程很有必要。大部分的财会类课程主要是进行理论讲解和学生完成作业,在财务管理的一些课程中另有一定的案例讨论分析,但由于这些课程的信息学生参与感比较弱,学习完成后可能产生“无感”,无法对学到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难于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在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中,首先由于分组的存在,小组内的同学模拟经营了一家企业,组员必须全身心参与,因而参与性大大提高了,其次其中的充满趣味和仿真性让学生感到所学习的内容生动,因而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激情。2.在实训过程中存在学生“搭便车”现象由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软件设置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监管能力限制,在沙盘模拟过程中一个班尽量分成12个小组,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每个小组可能3-6人。在学生进行沙盘经营模拟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被动学习、不认真参与方案设计讨论和经营,装模作样参与,在实训过程中“搭便车”现象,而这在每个小组最终权益排名的结果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从调查结果上看,有50%左右的小组认为有1-2名组员未认真参与小组的经营,应由其承担的任务没有完成,影响了团队的运作,团队其他成员为了自己小组的竞争状况,就出现大规模承担搭便车成员的工作。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未全面巡查,可能搭便车同学最终成绩与其他认真参与的同学成绩相同,对此对其他认真参与的同学也不太公平。3.无法灵活应用已经学习过的课程知识在沙盘模拟实训过程中对初学者最关键的入门知识就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的知识。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模拟的方案可行,各小组首先应开展财务预算,包括填写综合管理费用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在指导学生报表填写过程中,学生竟然提出所经营的企业还有现金、厂房、生产线,为什么破产了;在交货完成后,形成应收账款,学生竟然提出款项还没收到,怎么形成收入呢。企业经营时先把一年所要购买的原材料全部购买入库,以免要使用原材料时不会短缺,不需要紧急采购原材料。缺乏对规则的全面了解,到底是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紧急采购产品进行交货还是选择违约订单等等一系列问题。4.组员分配团队组建存在争议在开展企业经营模拟的前几年,由于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大多采取教师提出总体分配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的方式。该方式出现了重大问题,可能以前参加过相关活动的同学在一起,且熟悉规则,因此在课程模拟经营和对抗过程进展顺利,且通过订单选择,竞争方案选择方式影响其他小组的经营状况,甚至导致其破产。后来为了提高模拟经营效果,采用男女生分别按学号分配的方式,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基本都能分配到一位男生,至少能分配到一位女生,从而促进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
三、改革创新的对策1.改善评分方式刚开始阶段阳光学院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的课程按照实训期间表现+沙盘模拟经营对抗结果+实验报告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实训期间表现包括报表错误扣分、填写是否规范、是否产生延时、盘面是否发生错误、每个组员在小组经营时的表现等方面构成,该部分占30%,沙盘模拟经营对抗结果按照每个小组经营两轮的名次计算分数,一轮第一名可得12分,最后一名为1 分,两轮的分数加总,24分对应为100分,使用100/24* 两轮积分之和算出经营模拟对抗结果得分,这部分占50%,最后为实验报告得分,占20%。参与的学生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评分方式,但可能由于一小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因此对于可能存在搭便车的同学采取结束时进行沙盘模拟经营规则考试的方式,将规则考试得分与企业经营模拟经营对抗得分比较,二者较低者为其得分,这样由于存在规则考试的威慑作用,搭便车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
2.每一轮沙盘对抗结束后用半天时间进行组间互评由于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是以教师主要是指导和点评工作,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几年下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学生在参加各类沙盘模拟经营竞赛的建议,每一轮结束后,增加临近小组间互评环节显得非常有必要,在互评环节,首先每个小组成员对本小组在本轮次经营情况全过程进行复盘,总结出本轮次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担任的角色均进行总结,总结完成后临近小组针对所总结的小组的经营情况进行做主点评,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邀请参加过全国总决赛或福建省省赛获得名次的主力成员参与点评,从而能够加强组间成员的沟通及组内成员的沟通,其次对于未认真参与的学生为了避免讲不出实质内容,避免被当众点评的尴尬,也可能增强在小组成员中的参与度,避免搭便车行为。
【关键词】 第二课堂 三位一体 工商管理专业 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
一、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综合教学理念,即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国家与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个体的理想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以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延伸和补充。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的平台,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阵地。第二课堂教学还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及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利于服务教学的综合制度结合体。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相对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话,那么第二课堂教学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企业和家庭。我们的研究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延伸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从夯实第一课堂教学着眼,探索第二课堂教学
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搞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发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延伸和“升华”教学效果的功能。
三本独立学院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高等教育力量,全国有近300多所院校,其中90%以上的院校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找准本专业的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一、二本院校,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要弱于一、二本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要优于一、二本院校。其次,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职业院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发展后劲要优于职业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专业适应性和迁移性要强于职业院校。
三、从四大能力的培养着手,践行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培养的定位思想指导下,为使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将此分步进行。
第一步: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从新生进校开始,通过推行“专业导师制”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基础素质。在学生的大一至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一、二本院校基本相同,旨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有步骤地引入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在计算机基础、统计学、数据应用、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中增加或单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在实训课程中布置一定量的课外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入社会和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如参加“市场调研与预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调查”、“行业展览会”、“企业参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了解企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学部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自发组建团队,成立相关的项目模拟公司,由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等,负责各自的专业运作的计划与策划工作,学生们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交创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等,同时在竞赛中,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解答和解决学生在竞赛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辅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展和计划书撰写。学部成立专门的竞赛评选组,并邀请企业的专家和院本部的指导教师参加竞赛评比活动,奖励优胜者,选拔学生参加省级竞赛。为使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学部从大二下学期假期开始直到大三,都要求专业教师拟定相关的调查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和假期调查,提交假期企业实习或调查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新学期的理论学习。
第三步: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进行凝练和提高。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部根据学生们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这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并加以创造性发挥,从而在竞赛获得好成绩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此阶段,学院还按专业开展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实习过程中派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生产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第四步: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并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固化。在大四阶段,主要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选修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学生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自选拟定毕业设计的研究项目和实习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固化为学生的实战能力。
通过以上四步,学部逐步形成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第一步:学习—认知,引入第二课堂;第二步:学习—初步实践,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三步:学习—实践,凝练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四步:再学习—再实践,检验和固化所学的内容。通过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的实施,学部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四、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确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外行为,相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作为第一课堂补充、延伸和升华的基础之上。
第一,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企业ERP经营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为了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部从2009年开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同时,于2010年开始,工商管理系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第二,从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创业学》这门课程;同时,还引进了“创业之星”模拟实训软件,为学生们提供了在校内机房中模拟社会创业的全流程培训。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派遣骨干教师课外指导学生,从2009年开始连续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我系KIWI大学生创业团队还成为了湖北省第一支取得湖北“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扶持的“重点关注企业”。
第三,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工作能力。学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引进了上海鼎捷公司的ERP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员工培训直接“搬”到了学校,真正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为保障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学部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寒、暑假的较长假期中安排学生赴企业实习;二是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同学们的企业实践能力。
五、从专业化、系统化着手,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程序
本课题所开展的各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明显有别于一般、普通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以追求管理科学真知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科技活动。学部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邀请相关公司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和项目的培训,全程活动中指定专职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并在工商管理系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ERP协会”,正式将ERP教学通过大学生社团的方式成功延伸至课外的第二课堂。
六、以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作为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载体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为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专业、规范的活动实施空间。自2007年以来,已建成“ERP企业管理物理沙盘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模拟管理实验室”两处校内实验中心,并与武钢集团公司、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成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还在校内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了配合创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与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近两年来学院成功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处,其中9处位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另外,还在长江经济带相联系的长江三角地区建成了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与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两处校外实习基地。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学部还建成了“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用友SCM供应链沙盘(含电子版)、金碟商道ERP沙盘(含电子版)、贝腾创业之星电子经营沙盘三大系统,将我院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训平台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学部还对原有的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了电脑网络化升级改造。为了便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校内实验室在活动期间对学生实行全日开放。
七、打造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的特色
学部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实现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一,强调独立学院与一、二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错位发展的思路。独立学院在师资力量与生源水平上与一、二本大学是存在客观差距的,我们在实践中应正视客观存在的差距,不片面强调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发展规律,而是应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错位发展”思想,即在狠抓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强调创新、创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实践与职业技术能力上的优势。
第二,大力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这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落实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并对第一课堂教学形成补充;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成绩,来客观检验教学效果。
第三,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强调“产、学、研”的动态有机结合与平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实地调研当地中小企业对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着手,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改革方案,并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八、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部工商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培育专业;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推动下,本专业学生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6项、省级铜奖8项;荣获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等优异成绩;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竞赛湖北省亚军;ITMC全国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竞赛三等奖;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大赛湖北省一等奖。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是独立院校教学的升华和拓展,是对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的有益探索,它夯实了第一课堂教学,为社会培养了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巍: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之所以说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特质具有创新性,是由于金融院校在其创业文化形成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精神品质。因此说,欲塑造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以及其文化体系,不仅应该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精华,还要结合我们的时代特点以及市场详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们的创业智慧以及具体的创业实践,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金融高校虽然校园文化丰富,却没有形成独特的创业文化,总结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创新意识。因此,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在理念和文化等谨慎方面进行创新,还应该加强其文化产品、载体等物质上的创新,因为,创新性塑造特色金融院校创业文化的出发点和必备要素,它贯穿于校园文化创业的整个过程,我们应该争取创新性研究。包容性很大。目前来说,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资源是非常稀缺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建立校园创业文化就要学会广纳百川,结合一切有利的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等等,尤其是先进的创业理念和项目,除此之外,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摒弃传统保守落后的文化观念以及不良风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迎接和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教育性持久。我们都知道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具有了很强的教育性,并且影响力持久,这种教育的影响力能够帮助金融高校的学生们激发创业意识和动力,培养其创业精神和行为,塑造其优质的创业品质。
根据金融院校的创业文化特质,笔者认为,欲打造其独特的创业文化,就要在宏观和微观上综合考虑,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依附于校园文化,立足专业文化,结合地方文化、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路径来塑造金融院校创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依附校园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一直以来,金融院校并不是非常重视创业文化,这也导致很多学校落后于市场的原因之一,但也有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很多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并结合市场情况独自开始了创业活动,从这些学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文化其实是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建设,突出创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期举办创业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学校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关于金融行业创业的文化事迹报告会、文化论坛、创业设计大赛等等具有金融行业创业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创设各种社团、协会,开办创业文化网站。建立创业文化社团,成立创业文化沙龙。在校报上开辟创业文化栏目(专版),系统介绍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者的先进事迹、国内外大学生的创业概况、政府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招投标常识、创业基本流程、典范的创业计划书等。此外,利用诸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创业主题教育活动,开展高品位的创业文化活动。树立良好的金融院校创业环境。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多为学生们进行创业的帮扶,比如邀请事业有为的校友以其自身创业经历为在校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和讨论,并开展相应的讲座,并建立较稳定的校友联络网,给在校学生传授创业哲学和创业文化理念。此外,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创业公司和产品进行文化包装,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打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开设创业制度性文化系列讲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聘请一些社会上的专业金融人士比如银行、税务、证券等等来为学生们讲解相关金融类创业知识,告诉学生们“创业有何优惠和扶持政策”“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此来丰富学校的创业文化制度建设,增强学生们的创业内涵,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市场营销、证券投资等等相应的文化培训、活动等来增强学生们的社会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的能力和意识,提升校园创业文化的品质。开展校内创业文化活动评比。学校可以大力引进金融企业文化进学生创业园,并结合现代企业文化以及金融市场的要求,进行学生创业文化评比,并对脱颖而出的创业之星进行宣传和奖励。
将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创业文化是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最终还应该融入学校的文化中去,比如,加强建设学校的创业园、实验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创业文化宣传,设置各种创业文化标志、创业文化宣传长廊、创业名人铜像和事迹展览,校园景观大道、实验实训中心、教学楼和创业园等场所都要凸显创业文化,要树立创业典型,规范创业园标识的制作和使用,让学校的各种雕塑、提示牌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创业精神和创业理念,增强其创业气息。立足专业文化,确定创业文化的主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紧张,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非常好的解决就业的途径。因此,金融学校应该加大对创业文化的投入,比如在专业上,使学生们的专业课程和文化都能与创业文化对接和统一上,发挥学生们的自身专业的优势和基础,增强学生们的创业资本,缩短学生们创业的距离和压力,同时,通过创业文化与学生们的金融专业的对接,还能够加深学生学习自身专业的热情,深化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原有的专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业文化通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平台上、领域里进行创业思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拓宽创业文化的广度,延伸创业文化的深度。此外,金融院校还可以将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创业文化等进行相应的拓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以及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等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形成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逐步构建学科课程、实训课程、活动课程的创业文化课程结构。同时,还应该引进以及组织教师编写各类适合学生的创业指导教科书,将本专业目前较为流行的创业理念、创业思路、创业项目等等纳入学生的专业书本当中,紧密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行情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创业经验,使学生们能够与社会接轨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为创业做准备,组织编写《如何创办小旅馆》《如何创办茶餐厅》《如何创办足疗店》《如何创办美容店》等校本教材,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来指导学生们的创业。
对地方典型的创业文化进行经验总结、分析、提升,将地方创业文化品牌引进校园,形成立足地方文化的金融院校创业文化的独特个性,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文化精品,增强文化的感召力。要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度,建立宣传地方文化的网络平台,包括地方资源、地方政策、地方知识、地方文化模式等内容;再次,构建金融院校创业文化体系要以工业文化和企业(公司)文化为依托。工业文化的核心,包括团队精神、守纪意识等对于创业者来说特别重要。因此,要大力倡导工业文化进入创业园。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都能与学校创业文化的结构与环节相对应,此外,在文化内涵上,企业文化与创业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融通性、互动性。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依附校园文化,立足专业文化,结合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塑造金融院校创业文化的路径充分体现了金融院校创业文化的“四位一体”特质,这是一条宽路径、多通道、立交桥式的路径。这条路径以创业文化为主题,通过挖掘、筛选、加工、对接等工作,创新性地把高职院的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它凝聚了金融院校的集体智慧,对创业者来说具有一种持久的影响力。
作者:郭爽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