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8: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内部审计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一)培养单位
培养单位是MAud教育的开展单位。为实现向企业输送优秀内部审计人才的最终目的,培养单位应积极向审计硕士培养单位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提出对接资格申请,改革白身培养模式,并寻求与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1.参与资格评定对接资格的取得,首先需要培养单位依照白身情况向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提出申请。在规定的时问内,培养单位向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提交材料,由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审核培养单位的办学条件、招生规模、培养质量等,评估综合实力。考察结果分为通过、基本通过和未通过三个层次,通过者有效期分别为七年和四年,未通过者两年后才可再次申请。有效期内培养单位每年向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提交总结报告,作为审核依据。审核不通过将被停止对接资格,并限期一年整改,整改不合格者终止对接资格,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有效期限届满,由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决定是否予以延期。
2.创新培养模式。特色化培养方向的设置是对接的前提条件。培养单位可以按照行业属性不同设置培养方向,如企业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金融行业内部审计等。培养单位应在广泛了解社会需求后,持续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保证课程体系设计完整性的同时,融入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课程设置分理论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实践模块包括校外实习环节。学生在两个模块的课程加权平均成绩将报考核鉴定机构审核,由其根据成绩的高低作出是否发证的决定,其中岗位资格证可直接由鉴定机构授予,执业资格证则需学生参加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考试并合格后才可获得。
3.寻求校企合作。培养单位需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来推进对接。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等担任校外导师。校外导师负责为学生讲授实务性强的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并指导学生参与校外实习。培养单位应制定严格的校外导师选聘标准和管理制度,促使校外导师切实投入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在毕业论文环节,将校内外导师共同编入导师组,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写作和答辩等各个环节予以指导,使学生论文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培养单位MAud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对接实践模块的重要形式,培养单位应与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场所。同时,签订双方长期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企业提供岗位的名称、实践模块的评分细则、内部审计科研成果的转化、优秀毕业生的录用等,通过合作,实现双方资源共享。
(二)企业
企业既是对接的评价者,也是对接的受益方。吸纳来白培养单位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能显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和积极合作态度的企业才会得到培养单位的青睐。
1.营造内部审计环境对接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提出了要求,只有内部审计环境优良的企业才能在对接中被培养单位选作合作对象。因而企业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为对接做好准备。首先,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程序;再次,设立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做好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最后,加快内部审计机构内外部信息沟通,共享资源,确保内部审计机构高效运转。
2.构建合作体系。企业是对接的最大受益者,不仅要主动同培养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还要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体系。首先,成为培养单位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审计实习岗位。树立“使用和培养相结合”的人才观,推荐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师担任培养单位的校外导师。其次,参与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以满足企业切实需求。最后,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合同,选拔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进入企业工作,降低用人成本,同时积极引进培养单位的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三)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是连接对接各方的桥梁,通过设立对接管理机构、寻求政府支持、监督对接全程等来发挥纽带作用,行使管理职能。
1.设立对接管理机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对接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内部应设立考核鉴定机构和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考核鉴定机构下设由协会、教指委、培养单位和企业四方专家组成的出题小组,以企业为评价主体,公平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考试的出题工作。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分配对接过程中培养单位理论和实践模块的比例,并核算加权平均成绩,只有加权平均成绩为70分及以上者才可取得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除需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需要通过考核鉴定机构组织的考试。考核鉴定机构还负责岗位资格和执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以及资格证书的年检等工作。
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授权的对接资格认证机构,主要职责是评估培养单位的对接资格。审批对接资格采取增补制,即规定试点单位的数目,上限为全部培养单位数目的三分之一,仅在有培养单位退出后才予以增补,以确保试点单位的培养质量。对接资格由培养单位白行申请,资质认证评估委员会按照标准对申请单位进行综合考察,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批准后向内部审计协会备案。委员会定期对试点单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对培养质量不达标的单位勒令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对接资格。试点期满,开展新一轮对接资格评估,在总结经验和推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发挥纽带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应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问的桥梁作用。要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寻求政府政策支持,推动法律法规颁布,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培养单位和企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提高审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和证书的含金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3.行使管理职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白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持续开展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研究,制定对接管理办法和资格认证管理制度,组织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执业资格证书,对对接和资格认证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惩戒。对于对接过程中培养单位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应进行集中分析和评价,及时作出调整和处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拥有最终解释权。
(四)政府部门
对接过程中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要适当放权,转变职能,为对接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发挥宏观指引作用。
1.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为对接提供保障,积极倾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培养单位和企业的声音,了解内部审计职业界的真实需求。积极推动《内部审计法》的出台,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资格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快制定新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办法》,就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执业资格做出规定,为职业资格获取、考核、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全过程的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台职业资格相关配套管理规定,补充完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性政策(如教育部向培养单位提供对接专项资金,审计署将对接纳入对下属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考核等)。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简介
要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风险管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
第一是内控环境。主要是在企业中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营造一种风险管理文化,为其他风险管理要素打下基础。
第二是目标制定。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
第三是事项识别。下列事情可能给组织带来风险:因使用不正确、不及时、不完整、不可靠的资料而导致决策错误;记录有错误、会计核算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资产保护不当;顾客不满意,组织信誉受损;执行组织决策、计划、程序不力,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经济地获取或无效地利用资源;没有完成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
第四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对于风险的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
第五是风险反应。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企业都应考虑所有的风险反应方案。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第六是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第七是信息和沟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企业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
第八是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两种方式,来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企业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
从以上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所以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风险偏好来制订;2.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3.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4.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5.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第二是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在该方面的作用包括:1.进行控制和风险评估培训。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使每名员工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理。2.召开控制和风险评估专题讨论会。针对重大风险隐患,要集合企业内外部的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审计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者。3.开发自我评估工具。对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开发适合本企业的评估工具
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程序
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1.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该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2.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公司的战略性计划目标,并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机构的最新战略和方针。
3.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更新审计范围与计划的内容时,要反映管理层的方针、目标、工作重心出现的变化。在选择检测、证实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时,应该能够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
一、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能够“顶班上岗”的会计职业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是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复式记账科学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等手段,连续、系统、全面反映核算单位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会计核算能力具体表现为按一定会计核算程序,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将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进行登记,进而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最终向有关方面提供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是价值管理能力。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活动在价值方面表现为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活动。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进行管理,以实现以收抵支,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因此,价值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营运期前的财务分析能力,财务预算编制能力,长期和短期投资决策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营运期中的销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期末的利润分配能力;以及对伴随整个财务活动产生的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的财务关系和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下的财务关系进行协调的能力。
三是审计工作能力。市场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资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资源,而是将资源委托给人进行管理。这样,受托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向委托者证明自己管理责任的完成情况。应运而生的审计就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于委托和受托责任双方的第三者,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受托者可计量信息证据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标准程度的确认、鉴证能力;以及将审计结果向利害关系人的报告能力。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会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能力”的复合f生特征所决定的。尽管高校会计教育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而社会实践是复杂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免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实际发生差异。因此,为了提高就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
一是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可能到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对外贸易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而这些具体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悉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各种行业特征的学生,才能尽快“顶班上岗”,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行业应变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特征,以提高适应性的能力。
二是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中不仅会接触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而且会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种与会计本职工作相关联职业(无论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之沟通的能力,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关联职业沟通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关联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练就“知己知彼”的协调沟通能力,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是会计现代化能力,会计现代化是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其中会计方法的现代化是会计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会计手段的现代化是会计工具的自动化、网络化。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将有更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运用到会计工作中。21世纪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未来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计作为最基本的“商业语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存在实现会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不仅掌握现有会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洞察我国会计现代化脉搏,跟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人,才能胜任未来会计工作。因此,会计现代化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方法和手段,紧跟我国会计现代化趋势,以提高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会计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
一是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产生改善现有会计工作既定模式的冲动和“灵感”,进而思考提高会计工作科学性,更好完成会计任务新模式的能力。
二是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寻找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获得启迪,进而丰富补充自己,开拓研究视野的能力。
三是探索发现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敢于冲破前人思维定势,以会计职业判断,科学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创造和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二、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等途径。
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是学生运用教学阶段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等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各阶段,应对重点内容,不仅进行知识测评,更要以运用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模拟实训是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和财务、成本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应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以扩大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
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
毕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参加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保”的问题,为此,应努力做到: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对一些难以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予必要帮助;做好实习动员,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自觉性和掌握融入实习单位,扩大实习效果的方法;以折合工作量安排专业教师承担毕业实习的检查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国家职业技能考试不单是检验、认定考试者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活动。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诸如“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格”、“理财师”、“内部审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证书考试,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并通过获取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制造业外其他行业会计特点的学习。学校应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适应性。
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与会计相关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和与企业会计相关的外部管理部门或单位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应在开设各会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同时,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税制”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业务往来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针对会计现代化对会计方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要求和会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方法的“规范化”是指会计具有“标准性、统一性、一致性”要求,而这种规范化,又必然与体现“客观性、有效性、先进性”要求的“科学化”和体现有关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体现国际间“相应性、可比性、适应性”的“国际化”相结合。因此,学校应在开设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以增强学生在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适应性。
(三)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活动及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创新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奥秘的兴趣,树立科研意识。为此,应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清、讲懂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前提下,努力联系实际,介绍有关问题的当前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学生参与式或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识。
强化内部审计是所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成功的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管理审计发挥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基础前提包括,明确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及特殊的技术方法。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
强化内部审计是所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成功的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管理审计发挥着其他管理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基础前提包括,明确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标准及特殊的技术方法。
管理审计的实质目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内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责权限、工作内容和范围、审计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民营企业家终于确立了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增加企业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为绩效,它来自于过程。企业的运营过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断的链条,只有健康、高速运转,过程才能确保创造绩效。而过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职能,不是内部审计的职责,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介入管理又不参与管理,事实上很难严格做到。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医院里的专职外科门诊大夫,仅限于验病开方,不兼卖药品和参与手术开刀,以发现风险和转移风险为己任。内部审计找准切入点和摆正这个位置有三个必要条件应同时具备。第一,高度独立的体制。最适合国情的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企业的董事长领导,特点是确保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内部审计机构应确保有能力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第三,能够实现审计目标——增加效益,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基本条件和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较大且具杂乱感。这是由企业高层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权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常规审计很难进入规范化审计程序,企业高层也不关心你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只问结果。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但就管理审计而言,没有明确的审计对象和开展内部审计的基本条件,搞管理审计很难操作。一方面很难跳出常规财务审计的圈子,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很难开创新局面。因此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解决以下审计环境问题。
1、管理审计面对的是各级职业经理人,其优秀素质的集中表现是较强的管理意识和较高的工作效率。主观上理解、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的时间成本不会过高,工作沟通、配合、减少和解决矛盾都能在一个平台上顺利进行。
2、经营目标和考核认证标准明确。民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这是因为市场影响企业的生存决定的,在企业内部无论哪个主管、部门、负责人、总经理、总裁都有明确的责任目标和详尽的考核认证办法。但是,这种目标和考核认证之间有没有冲突,考核是否独立、严格进行,有无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是解决企业高层最关心问题的最好途径。
3、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断得到修正。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企业文化和发展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都能围绕企业效益来制定。但最容易被职业经理人“遗忘”也是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内控制度均缺乏“违约条款”或制度轻描淡写没有责任承担者,不具操作性,出了问题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东西,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这说明制度本身有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没有压力,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机构的工作效率。那么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根链条是否健全,有无死节、坏节、环节链是否有隐患和风险仅靠企业家一人是顾及不到的,靠各“环节”汇报仍存在报喜不报忧之嫌。管理审计的介入就不同了,因为内部审计与运营无直接利益关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以及从各种调度会、协调会、总经理办公会、总裁办公会、董事会议上反映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脱节、扯皮等负面信息均能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盲区和盲点。个别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作为暴露无疑。
4、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职工的凝聚力,内容包括生存观、责任感、归宿感、诚信和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从内心彻底认同该企业文化的合格的称职的具备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以诚信为前提的充分授权激发出创新的动力,使各级职业经理人时刻铭记民营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职业经理人要想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付出对企业忠诚的代价。
5、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标准。管理审计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是通过独立的评价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要制定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审计标准、有效生产成本审计标准、资金预算审计标准、应收账款审计标准、特殊风险审计标准、部门尽责程度审计标准等。
计划、实施与报告
管理审计必须制定计划。审计计划应尽可能编制详细。经高层批准的审计计划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最高指示,应该全部
落实。
1、突出重点。管理审计计划编制前应尽力争取企业高层,尤其是董事长本人明确(或暗示)的重点风险领域,并将之列为重点对象,切忌自作主张确定非必要重点,即浪费审计资源又劳而无功。
2、明确目标。就是施实管理审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审计报告要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原因及责任是什么?目标必须具体,不能似是而非。
3、确定工作范围。管理审计范围的确定要看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或企业高层所要求的审查深度来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重点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怎样?
(2)财务和经营管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
(3)对重点审计对象的考核评价、兑现利益是哪个部门进行的?有无利益关系或职责关联相容关系?
(4)经营者(或项目)的责任经济目标是否完成,薪资、奖惩是否按规定执行。
实施审计。实施审计的过程就是内部审计机构代表企业所有者对审计对象就审目标进行测试、评估、认证的过程。
报告结果。民营企业管理审计报告最好直接报告给董事长,因为民营企业(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权或资本都是董事长直接或间接所有。如果董事长认为有必要让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重视这份报告,可建议董事长已批转报告的方式周知或举行小范围审计听证会。管理审计报告的格式不宜统一。根据审计计划或高层指派就某一项目或某一部门进行审计,报告的重点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审计对象的风险。突出效益、效率影响,明确原因和责任承担者,并从内部审计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审计意见。
审计标准与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管理审计建立起来的审计标准不同,其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效益标准和效率标准的建立是民营企业从职业经理人量化了的任务指标和部门职责两大平台所构成,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管理审计的介入就是通过独特的方法向企业高层提供独立的客观保证,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的效率。
管理审计的标准和技术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采购成本的审计标准
1、采购计划标准。从内部审计掌握的信息资源中,审查目标期内的采购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产业公司目标期的生产计划期内总成本,生产计划总成本是否超过营销公司同期销售目标所需成本。根据各品种的单位成本逐一审核并加权计算采购总成本,扣减有效库存后编制当期必购物资计划和采购预算即可作为管理审计的标准。
2、比价标准。民营企业确定供货商是同过比质比价来进行的。比价会议应该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负责。报价、比价过程一般在互联网或各自局域网上进行。原则为随行就市同质优价,老客户与新客户机会均等一视同仁。供货合同必须报内部审计部门就采购数量、价格、结算办法、付款方式和违约条款等内容进行审核通过方可盖章生效。
3、无效库存标准。所有采购物料均设立库存时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库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视为无效库存,计算损失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承担者。实行责任上划,连带追究制度,即下级责任上级主管负责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上级承担责任后追究连带责任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
4、调整计划标准。市场决定企业生存,民营企业的经营政策有不确定性特点,对审计标准的及时调整必须加强。平衡和解决经营政策变化与内控目标的矛盾关键在于决策信息系统的快速反馈。管理审计要凭借总裁会议、董事会决议信息将不确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时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标准,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审计标准。民营企业发展到集团化阶段,随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一般情况下,大批量的订单生产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成本定额,为管理审计解剖生产成本提供了基础。管理审计认为生产成本应区分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开工的第一天。综合部门就知道批量产品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人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这为管理审计的介入创造了切入点和审计标准。批量产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应产出未产生(废品损失)的原因、数额就是审计对象,是什么原因?应明确到班组、个人;产出来的产品经检验为不合格不能销售的产品也必须明确责任;已产出的合格产品在成品库超限存放占用资金的原因是什么,哪个部门或哪个责任人对此应承担责任必须明确。问题的原因要区分主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必须处罚。客观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内控制度衔接有问题,部门之间扯皮等情况。比如设备出了问题应该找出是动力部门问题还是车间操作问
题还是维修部门的问题。责任无法落实的,要将损失量化后视同非有效成本上划到连带部门的共同上级管理责任人,并由其承担责任。
三、资金预算审计标准。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的私人资本,因此实行资金预算制度非常重要。
1、资金预算必须经企业有权批准人的批准方能执行。
2、经批准了的预算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谁应对此负责。
3、经批准了的预算支出在资金上是否有数量上的保证,资金调拨环节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预算批准了,而资金到不了位影响生产、经营运转的问题,什么原因,内控制度本身有无漏动,谁应负责任。
4、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批准人是谁?有无追加预算的审批手续或最高层授权,内控制度是否还应明确。
四、应收账款的审计标准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在民营企业有其鲜明的特点。即对所有应收账款设立限额和限时制度。比如对同一经销商所欠货款超过发货总额的10%到合同期满不能划回,或单笔应收账款超过45天不能收回即应视为“坏帐”进行风险管理。凡是进入“坏帐”程序的应收账款不能计算经营业绩并与提成、奖励脱钩,已发放的奖金、提成均应追回。超过发货总额30%超过60天仍不能划回的应收账款记入营销公司期间费用落实责任。
五、尽责程度的审计标准
民营企业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即诚信和能力。管理审计对各职能部门或其负责人尽责程度的评估认证是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设立评估项目打分进行。
1、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工作讲实效,服从上级并正确向上级报告,精通业务内容,熟练掌握职务要点,正确领会上级指示并全面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2、能力。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岗位创新能力。
3、责任感。任务有排期、工作有计划,预测过失的可能性,并有预防对策,有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实际行动,知错必改。
4、全局观念,不以我为中心,突出部门协调,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为了市场。
5、忠诚。对企业忠诚,知恩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