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唱歌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3-03-03 15:58: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唱歌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唱歌学习计划

篇1

一、本人情况分析

2012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8年了。在8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认真工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工作。

二、教育方向分析

近年来,日本教育理论家佐藤学教授所提倡的学习共同体构想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形成的相互联系、休戚与共的整体。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的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学习共同体的两个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和倾听,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根本点。在共同体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们团结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行教改的需要,我为自己制定的发展目标为:认真学习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使自己逐步成为优秀的教师。 

目标:

1.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2.积极参加各类进修、本体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积极参加各类听课活动(尤其是名师课),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4.尝试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给学生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5.主动地整合课程资源,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有很好的把握。

成果形式:

1.每天至少安排1个小时阅读学习共同体相关著作;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

2.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现场或录像),听课后写下听课体会并进行交流;

3.能整合教材,备好本年级任教的课。

4.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截取自己教学中成功或须改进的环节进行案例分析;

四、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及自我检测措施:

困难预测:

(1)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上难以保证。

(2)自己的惰性也可能影响到目标的完成。

(3)有的目标的完成还需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完成。

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定短期和长远计划表。

(2)改进课堂教学,建立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家长变“难管”为“擅管”。

(3)认真学习名师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认真作案例分析。

(4)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使所教的学生有较大提高。

篇2

    1 试剂用量生成的“意外”及应对

    化学反应中试剂用量不同常常会引起产物的改变。量变引起质变是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化学教学中的疑难点。通过实验的方式改变物质的用量,巧妙地预设“意外”,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案例1 Fe2+离子的检验

    在Fe2+离子检验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常采用验证性的实验操作,步骤为(1)取适量FeCl2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3~4滴的KSCN溶液,溶液未变血红色;(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新制氯水或双氧水,溶液变血红色。结论是:少量新制氯水或双氧水将Fe2+氧化成Fe3+,Fe3+与SCN-结合使溶液变成血红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各实验小组在滴加氧化剂时试剂用量控制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滴加3~4滴双氧水,溶液变红后马上停止滴加双氧水,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的小组滴加双氧水至溶液出现红色后继续滴加,加至溶液红色变淡时担心反应不充分又进行了振荡,导致红色完全褪去,最后只能两眼注视着溶液,显出一脸的无奈;有的小组直接取过量双氧水于试管中,然后将双氧水直接倒入预先配好的含KSCN的FeCl溶液混合,溶液出现红色又迅速褪去。这些操作方法及操作所产生的“异常”现象打乱了学生的正常的思维秩序,激活了课堂的氛围,强烈的好奇感驱使着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这却正是笔者所希望看到的。通过讨论,学生最后形成两种假设:假设一,可能是过量的双氧水将Fe3+氧化成更高的价态;假设二,可能是过量的双氧水将SCN-氧化。在这两种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又进一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学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中继续进行,学生体验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现象,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2 操作顺序生成的“意外”及应对

    在实验时试剂的操作顺序改变也会引起现象乃至结果的改变。

    案例2 碳酸钠与盐酸的实验探究

    进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实验教学时,笔者先定好学生实验仪器与药品,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各取少量的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将两溶液迅速混合,溶液中有气体生成;(2)取少量碳酸钠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中开始时无气体生成,后来慢慢有气体生成;(3)取少量的盐酸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中马上就有大量的气体生成。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操作顺序,三种操作出现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的。学生似乎对此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思维上出现暂时的“混乱”。此时笔者让学生改变实验的操作顺序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通过对实验三种操作出现的不同现象的分析比较,学生意识到碳酸钠属于正盐,在滴加盐酸过程中会先生成碳酸氢钠:Na2CO3+HCl=NaHCO3+NaCl,当碳酸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钠时继续加盐酸,碳酸氢钠与过量盐酸反应产生CO2:NaHCO3+HCl=NaCl+CO2+ H2O。而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到盐酸中时,盐酸过量会迅速生成CO2:Na2CO3+2HCl=2NaCl+CO2+H2O。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盐酸与碳酸氢钠互滴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如何改变二者的滴加顺序,反应现象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第二次进行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实验时,细心的学生还发现:当将盐酸逐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时,溶液中就有少量气体在向上扩散时渐渐消失。仔细分析上述变化过程后学生提出解释:加入盐酸瞬间,局部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向上扩散,但CO2 会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所以气体渐渐消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和比较步步为营,使思维上的“混乱”逐个化解。

    本案例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真知,真正体现事实胜于雄辩,从而确立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4 误用试剂生成的“意外”及应对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这呼应了时下教育界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教为不教,学为创造。

    案例4 Al和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Al和CuSO4溶液反应是实验化学中典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时笔者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感受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都很高,很快就有学生陆续报告:溶液中有气泡;溶液变蓝;试管很烫;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等现象。当笔者询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时,学生都能作出正确的解释。然而有的学生却很困惑,因为几分钟过后还没有见到明显的现象,笔者询问他们是否将铝表面的氧化膜除去时,学生回答说:没有。笔者说暂时没有现象再等等看。没到两分钟听学生甲喊:有现象了。马上学生乙跑过去查看,自[本文转载 lunwen.1Kejian.com]言自语道:我们俩的都没有除氧化膜,为什么他的发生反应了,我的到现在还没有呢?笔者安慰道:你再等等看,时间长了会反应的。然后笔者把甲乙两位学生操作的试管放到一起,问学生甲:你用的是硫酸铜溶液吗?学生甲看了看自己刚才实验用的溶液,回答说:我把氯化铜溶液当成硫酸铜溶液了。这时学生乙不解的问:老师,为什么他误用氯化铜溶液与未除去氧化膜的铝却能反应,而按照实验要求用硫酸铜溶液却不可以呢?这个问题正好是笔者想要学生来解决的。当笔者一提出这一问题,就马上有学生亮出观点:(1)氯化铜溶液中的氯离子对铝片表面的氧化膜有腐蚀作用;(2)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根对氧化膜有保护作用。接着学生根据两种假设设计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氯离子对铝氧化膜有腐蚀作用,而这一结论与必修1中铝制容器不宜存放食盐水的事实是一致的。

    本案例由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学生对反应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能够真切地感受、体验,并能够准确地作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知行合一,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善于预设情境,生成“意外”,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萌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活动变得富有开放性、丰富性和灵活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4]。”教师要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交流、探究、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生长,使课堂教学实现双赢:教师不断增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专业化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完善,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地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梁亚凤.注重实验过程 构建有效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16~17.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5-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同)中的许多实验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一些概念、原理,体现反应的规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中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我们不能忽略而不加以探究。下面笔者列举学生或老师在实验中常遇到的“异常”现象,并对这些“异常”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现象一: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加热至沸,沉淀不会变黑。

[成因分析]向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几滴硫酸铜溶液,此时有三种情况:①氢氧化钠溶液过量;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③硫酸铜过量。

若氢氧化钠过量,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后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氢氧化钠恰好与硫酸铜完全反应,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沉淀,久置后上层清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若硫酸铜过量,则会发生反应:4CuSO4+6NaOH

=Cu4(OH)6SO4+3Na2SO4,该反应生成的是溶解度极小的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该碱式硫酸铜也可写成CuSO4・3Cu(OH)2,对碱式硫酸铜加热煮沸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对沉淀加热至沸时沉淀不会变黑。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稀的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稍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只要注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滴加的量,就可看到预料中的现象了。

现象二:硫酸铜与碳酸钠混合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碳酸铜吗?

[成因分析]实际上,碳酸铜在水中是不存在的,目前尚未制出纯净的碳酸铜。原因是:碳酸钠和硫酸铜溶液接触后进行了双水解。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硫酸铜是强酸弱碱盐。碳酸钠溶液里是碳酸根水解,产生的是OH-和HCO3-,而硫酸铜溶液,是Cu2+水解,产生H+和氢氧化铜胶体,两溶液混合,则由于发生的中和作用,使溶液中的[CO3][2-]和Cu2+的水解程度得到大大提高,这样氢氧化铜就聚集成沉淀,而HCO3-与H+结合成H2CO3,再分解成CO2气体,所以生成沉淀的同时也有气泡产生。总的方程式为:2CuSO4+2Na2CO3+

H2O=Cu2(OH)2CO3+2Na2SO4+CO2,所以在溶液中,不存在碳酸铜,而是以氢氧化铜为主,以及少量的碱式碳酸铜的形式存在。

由于这里涉及水解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宜进行深入拓展。因此,笔者建议:在解释此类现象时宜采取个别提问、个别解释的做法。

现象三: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后,一会儿,红色变浅甚至消失。

[成因分析]要弄明白产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我们先得从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说起。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它的变色范围是pH为8.0~10.0,酚酞的结构在pH>8及pH

因此,做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要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超过24%。

现象四:紫色石蕊溶液遇到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变蓝色,但该现象很不明显。

[成因分析]石蕊的主要成分为石蕊精(又名石蕊素)和红石蕊精的碱金属化合物,还有生物碱、红粉苔酸、苔红素等,再从地衣中得到蓝色着色剂。由于石蕊试剂中红色素杂质的干扰,使颜色偏紫,现象不明显。

做法是这样的:取1g石蕊颗粒,研碎转移至100mL烧杯内,加入50mL95%的乙醇溶液,边加热边搅拌,刚沸腾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得到滤渣,这样乙醇溶解了部分杂质,进而消除部分干扰。取该滤渣于烧杯中,加入100mL水搅拌过滤,所得滤液为蓝紫色,用pH试纸测得pH=9(说明市售石蕊中含有碱性杂质,干扰了石蕊的变色反应),这时取0.2g无水乙酸于烧杯中,加入50mL水配成稀乙酸,向该pH为9的滤液滴加稀乙酸,边滴边搅拌,调至pH=6时即可。用这些调成弱酸性的石蕊溶液滴到稀HCl中,呈明显红色,滴到水中显紫色,滴到稀NaOH溶液中呈明显蓝色,从试管口俯视现象更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先把市售的石蕊经上述处理,然后再做实验,就不会有异常现象发生了。

现象五:把鲜鸡蛋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不会出现自动沉浮的现象。

这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8页中的一道习题。在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是说“鸡蛋能上下移动,自动沉浮”。但经过我和学生做该实验后,得出了与课本不同的现象和结论。我们的理由是:蛋壳中除了碳酸钙之外还有蛋白质纤维和粘多糖类。这些物质形成的胶状物把产生的CO2“包裹”起来,使CO2不能轻易地脱离蛋壳。这时需要用药匙把表面的气泡刮掉,浮在液面上的鸡蛋才会下沉,所以鸡蛋放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并不会“主动”下沉。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所用的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1%~2%之间比较合适。而且要人为地刮掉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才会下沉。

由于习题描述的现象与事实有出入,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这道题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在家里完成下列实验):将一个洗干净的鸡蛋完整地放入玻璃杯中,再向杯中倒入食醋,使液面高于鸡蛋约1cm。

(1)30秒后观察,鸡蛋表面聚集了很多小气泡,并不断增多、变大,小气泡中的气体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大约4分钟后,可观察到鸡蛋自动上浮,浮出水面后部分气泡消失,轻轻刮掉附在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随即下沉。在讨论鸡蛋为什么上浮时,三名学生分别说出了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甲:生成的气体聚集在鸡蛋的表面,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

乙: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鸡蛋的质量减轻。

丙: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使溶液的密度减小。

篇4

这个学期的生活已经结束了,紧张的学习和考试也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向往已久的快乐暑假。

暑假过去了三天,爸爸说为力奖励我的学习进步,打算下个周六和全家一起去KTV庆祝一下。从那天起,我就日夜不停的和爸爸妈妈谈论着这件事,吃饭的时候谈,走路的时候谈,甚至学习时间都在想这事,连爷爷奶奶两位老人让我打扫卫生的时候都在想它。这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在散步,我和往常一样粘着妈妈爸爸谈论KTV的事。在我说的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的暴脾气终于发泄了出来,爸爸很愤怒的说:“你不准谈论KTV的事了,现在你的精力主要是在学习上,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我们那天说好了去KTV,连学习计划都不做了,作业挤了一大堆,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在生活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不要遇到一点小事,而把大的事请给耽搁了,这多不好呀?你说是不是?所以为了惩罚你,明天的KTV不去了。”晚上回家后,我躺在床上,静静的想了一想这件事,我那天写作业的时候都在想KTV。对呀,我是做得不对。

从那时起,我每天不停的学习,直到把学习计划补完了。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晚上,爸爸对我说:”孩子还生我的气?”我说:”不,爸爸,我那天在床上想了很久,我终于认识到了错误,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把以前的学习计划都补完了,看在我这么用功的份上,去KTV唱歌吧!爸爸说:”我也看到了你的努力,我让你去!我一听,高兴的又蹦又跳。快乐的走上了KTV的路。

篇5

第一,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是要夯实基础,还是要提高答题能力;是要应付即将到来的一次会考,还是面向高考等远期目标,这一切,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底。

第二,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掌握了哪些,欠缺了哪些,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

第三,时间的允许。最主要的应该是让学习计划有时间可执行,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要充分地利用时间搞好学习,离不开制订学习计划和日程表。计划是指对学习的长期打算和安排,而日程表是指处理现在的学习任务较具体的逐日计划。

要制定学习计划,不仅要遵循上述的一些基本准则,还要体现如下一些具体要求:

1)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做什么都要讲究实效,要量力而行。在制订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突出重点。目标任务不要订的太高,否则还不如不订。对那些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可以多分配一些时间;对自己不大困难的,则相对少花点时间。

2)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协调

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是为了帮助自己学习,因此要处处与老师的教学配合协调、同步,只有这样才会促进自己的学习。

3)要张弛有度,留有余地

计划毕竟是一种设想,并不等于现实,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突况的影响,因此要留有适度、灵活机动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

4)要留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人的大脑活动是有一定限度的,用长了会产生厌倦、疲劳的感觉,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在安排时间表时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那么连续学习两小时,就会出现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和对学习内容不满的情绪。所以在安排时间时,应设计出相应的休息时间。总的来说,在学习25-35分钟后,中学生在学习40-50分钟后,即应休息一会儿,休息时间可确定在5分钟左右,太长了也不好,否则会使学习劲头丧失,不利于继续学习。

篇6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认识对情绪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考生同时也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要纠正对考试的种种过高的、不现实的想法,客观地、理性地分析自身状况,定位于适当的位置,放平心态去迎接,效果会更佳。

此外,阅读一些有关应对考试的技巧等文章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使考生感到踏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考生跃跃欲试的动机。

二、注意作息与饮食

即使在备考期间,日常生活也要有序化,每天要保证相对固定的起床、睡觉、吃饭、运动、娱乐、工作的时间以及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从而形成人体的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以期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有些考生为了能考出好成绩,往往连续“开夜车”,不注意必要的休息,结果常常适得其反。由于睡眠严重不足,大脑负荷超载,致使兴奋和抑制失调,考生出现头昏耳鸣,记忆减退,情绪波动等状况,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保证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在临考中,保持大脑清醒灵活,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另外,特别要提醒的是,考生在考前几天要注意饮食,切莫吃太冷,太辣,或太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出现腹泻或其他一些症状,耽误下面的考试。如果考生在考前几天睡不着,可在睡前喝杯牛奶,这样有利于考生尽快地入眠。

三、适度安排学习内容

有些考生紧张焦虑的原因是看着手头的很多资料,还有很多没有看过,没有复习到,于是将每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而学习时间又不够,每天的计划往往难以完成,心理压力随之越来越大。

学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否则易引起紧张甚至慌乱情绪。每段时间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如遇到难题等障碍导致没有完成学习计划,要学会放弃,并进入下一段时间的复习,否则不仅信心受挫,而且打乱了学习计划。只要学习有计划,又学会放弃,就能基本保证每天学习计划圆满完成,从而在心态上保持充实感与满意感。

四、适当放松

进行必要的运动、文娱活动也能帮助考生调节心情,适当运动,可消除疲劳,愉悦精神;适当的娱乐活动,如唱歌,听音乐,看轻快的电视节目等对调节生活、缓解紧张情绪都有意义。但建议考生最好不要选取耗时耗力的排遣活动,如网络游戏等,往往适得其反。

五、树立信心

篇7

亲爱的同学和家长们你们好!

很荣幸作为学啥代表在此发言,很多家长都为自己孩子的成绩发愁,一味盲目的让孩子学习,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并不是要靠家长催,逼,而要靠自己的自觉。如果家长步步紧逼的话,可能会使孩子更不爱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兴趣,他就算学的再好也是不开心的。而且没有兴趣他有怎能学好呢?所以,家长要看看自己的孩子学习程度,制度符合孩子能力的学习计划。也不能只让孩子学习,而变成只会学习的学生,这是一定不可行的。

除了学习,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其它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唱歌,跳舞,画画等等。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之余放松自己,从而使他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这样又可以让孩子开心,又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效率,何乐不为呢?

所以,学习方法并不只是只要学习,还要注重其它方面。

篇8

浙江宁波一家长来信咨询:女儿从小喜欢听歌,两岁就能跟着音乐起舞。现在快上初中了,她一直说自己的梦想是当歌星、音乐家,我该全力支持女儿的音乐梦想吗?

答:唱歌既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一项职业技能。您的孩子有明确的音乐梦想是好事,做父母的应该支持。但是,“全力支持”不仅是精神上、物质上的给予,还要以专业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希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免走入误区。

1、对音乐梦想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说到音乐梦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歌星。事实上,在音乐从业者中,成名成家者毕竟是少数。如果只把目光盯在明星上,恐怕超过99%的人都会失败和失望。因此,家长和孩子对音乐梦想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一是成名成家的几率很低,不要把心思和希望放在当明星的幻想上。二是除了当歌星以外,音乐人还有很宽泛的从业道路可供选择,如作词、作曲、音乐制作人、驻唱歌手、音乐老师、音乐治疗师、乐评人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更多地了解音乐行业,从而让孩子更清楚自己音乐梦想的具体方向。

2、评估孩子的资质和能力。孩子现在还小,你也不必急着下结论,等她中考或高考时,可再找一位信得过的音乐老师,对孩子进行专业评估。如果孩子确实有天赋,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考取艺术院校做准备。资质普通,则将唱歌当成业余爱好或特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让孩子全面发展。时间允许,也可以适当参加兴趣班,提高音乐素养。

3、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艺考生文化课要求低,因此放松文化课的学习,这种观念很危险。从2014年开始,国家大大调高了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线,这给艺考生的学习带来更大挑战。如果从初中阶段开始专业课学习,家长更要引导孩子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学能力,在不影响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学好专业课。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的音乐梦想也才能顺利走出第一步。

7岁儿子做事总手忙脚乱,怎么办?

江苏淮安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7岁了,上一年级,做事的时候老是手忙脚乱,不懂得区分轻重缓急,请问该怎么引导儿子做事有条理呢?

答:7岁孩子开始有作业了,学校的活动也多了,也许还要参加课外班,以及要学做一些日常事务,如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等。孩子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手忙脚乱是必然现象。此时,正是家长培养孩子计划性的最佳时期。

1、帮助孩子制定合理计划。家长要认真与孩子交流,根据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孩子明确每天的学习目标。在制定计划时,要给孩子预留自由时间,让孩子适当休息、娱乐。计划制定后,定期检查孩子的执行情况,逐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2、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首先完成作业,再看课外书或动画片。事情多了要一件一件地去做,每件事都要限定一个时间,并督促孩子专心,不边做边玩。给父母一个实用的妙招,可放一个闹钟在孩子书桌上,限定一定时间内完成,时间一到就不准再写。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3、教给孩子应对特殊情况的办法。家长带孩子出门走亲戚、旅游等会打乱原本的生活节奏。此时,父母要做好表率,提前安排好计划,并将计划告诉孩子,督促孩子执行。

4、用耐心培养孩子的耐心。孩子一开始肯定不会做得很好,家长不要催促抱怨,静下心来帮孩子理清头绪。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如果没有按时完成,要及时提醒,并鼓励孩子动脑筋,改进做事的方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