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7:10: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低头族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近八成白领患上手机依赖症
此前,智联招聘曾一份针对全国28个主要城市白领进行的手机指数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自身功能的加强,白领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机“控制”,近八成白领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手机时长最长,每天6.72个小时,其次为西安白领,为6.15个小时,其次为上海白领,5.45个小时。公关、营销等行业白领为了工作,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如果手机没电了,会心神不宁,怕漏掉客户重要的电话,也会觉得没意思了,手里没有玩儿的工具了。”
谷歌一项调查显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为亚洲第一。另一项调查显示,11%的香港人甚至频密到平均3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搭上港铁,环顾四周,十有八九都是低头玩手机、ipad。甚至在朋友聚餐、家人团聚的时候,仍有“低头族”忙于听音乐、查邮件、上社交网络、玩游戏,而懒得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就算说话也是敷衍了事。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香港人身体的一部分,没有手机就像缺胳膊少腿似得,浑身不自在。前不久,一个关于香港手机使用率的调查报告,有受访者认为手机比恋人还重要。
朋友聚会,给大家当面交流提供了机会,可是手机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最终演变为“无言的结局”。朋友相见时气氛热烈,但是落座之后没过一会,就开始有人低头戳手机了。一开始大家还聊得很热络,但是上菜以后,大家就开始边吃饭边玩手机。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低头看手机屏幕,刷微博、聊QQ、发微信、玩游戏。当一张桌子上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聚会的目的已经消失殆尽了,无怪乎有人曾经说想念没有手机的时代。
科技绑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技术是柄双刃剑,这是无需重申的常识。手机普及后,已经从纯粹的通讯工具演变为能体现人某种价值的器物,苹果手机的风靡,与其说人们所追求的是某类新款的手机,不如说是在追赶技术时代的某种符号、潮流。通俗而言,就是技术对人的绑架,使人养成了对工具的深度依赖。当然,手机依赖症也只是现代社会种种工具依赖症的缩影,现在很多人沉溺于电视节目,离开了键盘就不会写字,习惯了以车代步,人对技术的使用转变为技术对人的占据与控制,选择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和能力则逐步丧失。
人有各种心理需求,包括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手机中的社交网络使获取“自我实现”变得空前容易,发表个人观点、转发并评论、晒个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同时,窥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从而得到心理满足。此外,人们渴望拥有信息权,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查看资讯更为便捷,亦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手机病”背后是自我存在感的现实焦虑
在高节奏、加速度的社会运转节奏下,生活变成了适应,它是格式化了的,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某种既定流,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单位、家庭,教室、寝室,这种失控的生活状态下,人的价值被削弱,存在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深切的迷茫使得人们转向对技术工具的依赖,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的嘈杂、紧张隔离。在自我建构的狭小空间里,通过对工具的使用来找寻自我的价值,用玩手机、上网等低能耗方式获取宁静。现代人总是热衷于追逐流行,他们所追赶的,是依托于符号之上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乐不思蜀,则必然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隔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人就会无所适从。这实际上是人的社会能力的一种退化,“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应该被克服的“社会病”。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应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而错失和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应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成为“遗失的美好”,毕竟,“人机关系”永远取代不了“人际关系”。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
现代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人类工具”的角色。
关键词:手机入袋;手机依赖症;文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已经濒临泛滥的边缘,对于大中专学生群体尤甚。据调查,90%的学生认为,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基本“生存”需求: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经常看手机,走路的时候不时看手机,在宿舍大部分时间在玩手机,上课的时候会时不时摸手机,甚至偷偷聊天、看小说、玩游戏、发短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而且明知这是一种弊病却又难以有效控制。
一、高校学生手机上网情况调查
2014年5月,某学校在网上进行了一次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来自湖北高校的占92.14%,陕西高校的占1.52%,北京高校的占2.08%,山东高校的占0.66%,上海高校占1.32%,天津高校占0.81%,未知的占0.47%;被调查的学生大二的占69.21%,大一的占17.03%,大三占9.85%,大四占3.91%;理工类学生占64.32%,文科类占32.41%,艺术类占3.27%。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拥有手机的占98.46%,没有的1.54%。
2、上课经常玩手机的男生占35.78%,女生占17.67%;不玩的男生占31.18%,女生占15.37%。
3、玩手机做的最多的事,看新闻的占42.68%,看小说的占18.82%,聊天的占25.56%,查资料的占9.92%,玩游戏的占5.02%。
4、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小时的19.28%,2小时的占23.86%,3小时占 28.43%,4小时占13.86%,5小时占17.57%。
5、上网做的最多的事:看电影的占40.34%,看新闻的占23.4%,查资料的占16.49%,聊天的占13.02%,玩游戏的占7.74%。
笔者本人在大学做过一些暗查,大教室合班课(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教师讲课激情高昂,声音抑扬顿挫,台下学生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有的嗡嗡作响,有的虽一无人说话,但认真听课的只有前面几排少数学生,65%-70%的学生却在低头玩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某类高校的个别情况,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上网仍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武汉是全国乃至世界高校最多的地区,本地区高校学生玩手机现象的调查结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手机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占85%、休闲娱乐占73%、打发无聊占63%、应急查阅信息占58%。”
有记者调查了武汉8所大学发现,不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学院,不管是课业相对轻松的文科学生还是学习紧张的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结果显示,至少有1/3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上网。
二、不同角度看待上课用手机现象
(一)从教师角度看
大学的功能在于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评价高校和相互竞争的角度看, 科研和社会服务明显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带来实际利益。 而且决定教师命运的主要是科研,教学所占比重非常少,教师的职称一般只与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按照学校安排按时上课、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就花在科研上,花在教学上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显然会受影响。对于在课堂上上网的学生,大部分教师的态度较为“宽容”,只要不是过分影响课堂秩序,教师基本不会制止学生的行为。有教师反映,即使当时制止了,几分钟后学生又会重新拿出手机,教师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管教学生上面,所以就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而且与中学不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靠自主性,教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只要不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也不会多管。
(二)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认为上网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课玩手机,折射出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孤僻,与同学的关系相处的不是很融洽,缺乏自信;2、这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认识,心里产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业失去信心,从而感觉大学生活无聊,把这些精神压力通过在课堂上玩手机发泄出来,进行情绪迁移;3、有时候老师上课讲得很投入,却疏于对上课纪律的强调,这就使得很多同学认为上课玩手机很正常,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将手机排放在桌子上玩,丝毫没有避讳的意思;4、部分同学选择性的听课,他们认为有些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对未来就业没有用,所以没有必要学习。
三、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有效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武昌理工学院于2015年新学年开学初便开展了“文明课堂,手机入袋”活动,实行课堂上“人机分离”的管理办法(此举措始于2013年11月江苏大学课堂上出现的 “手机暂存袋”),要求大家进入教室后都把手机放入“手机收纳袋”一个专门在教室存放手机的袋子。为避免手机拿错,学校对“收纳袋”按照学号或宿舍号进行了编号,同学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将手机静音或关机放入手机袋。“手机入袋”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任课老师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但会影响学习,也会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现在课堂上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容易了许多,课上的学生开心,老师舒心。”
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手机没有被收纳前,课堂上大家都经常会不经意间把手机拿出来瞅瞅,几乎成了一种“生理”习惯,严重影响了听课的连贯性,一堂课下来课听得断断续续,对老师讲的似懂非懂,搞的自己心情也很郁闷、很苦恼、很困扰。现在好了,手机被放进“收纳袋”,再也没什么“心事”了,听课效果好多了,心情也晴朗多了。
参考文献:
[1]李文蕊.调查显示国内大学生上网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EB/OL].2011-01-1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17-01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问卷为主,同时针对某些典型的问题以访谈调查为辅。由于我校人数较多,问卷调查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且覆盖面较广,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了解他们上网的情况,使获得的数据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查找了一些相关文献,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说服力。
1.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总的样本数为123人,参与上网调查的人中,大一48人,占总的人数的39%,大二25人,占总人数的20%,大三45人,占总人数的37%,大四为5人,占4%。据调查样本显示,参与调查的女生有58人,男生有65人,各个年级的同学都参与了调查,男女比例均衡,本次选取的人群比较合理,所得出的数据有一定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是在初中就接触了网络,高中和小学所占的比例相近,而在大学才开始接触网络的仅占4%。这说明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就被调查者来说,目前仍沉迷于网络的占5%,11%人表示曾经沉迷于网络,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则体现在影响学业,造成部分大学生孤独抑郁引发心理疾病增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打乱大学生生活规律,影响身体健康。[1]而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沉迷于此,照这样来看,同学们对于网络的利用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以下问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2.大学生上网原因的调查
大学生上网都会有自己想做的事,不同的人对网络的利用程度不一样,对网络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无聊,只是通过网络来打发时间;有些同学认为网络就是用来学习的,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也有的人通过网络聊天、耍游戏。本题的调查采用多选的方式。据调查显示,有6人是为了赶时髦而上网,68人上网是为了聊天,把网络用于学习的有64人,受同学影响而上网的有17人,打发时间的有72人。在大学,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很大一部分同学过得很闲,所以上网成为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娱乐的方式。对于上网原因这方面,我做了更加深入的访问调查,调查发现,女生利用网络多以看电视为主,而男生则以打游戏为主。对于电视节目这一方面,我又做了相关的调查,通过比较发现,流行于学生群体的电视节目有以下的排行:超级演说家,爸爸去哪儿,快乐大本营,相亲类节目,各种电影和电视剧。很少同学会利用网络学习。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调查,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同学对网络的利用状况。
3.大学生上网时间和地点的调查
对网络的利用情况不一样,在上网的时间上也同样有差别。据调查显示,每天上网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的占20%,还有37%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2-3个小时,这些同学在上网时间上的控制还算合理。但仍有43%的同学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只有把上网时间控制合理,才能腾出时间去图书馆学习或者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
对于上网地点,通过调查和访问的方式得出以下结果:在网吧的只有2%,这些同学基本上都是耍游戏,他们认为在寝室里耍游戏没有在网吧里有氛围。在校园机房上网只占有4%的人,这些同学通常是没有电脑,想在网上查找资料,或者有时候需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计算机大赛时,需要到计算机房练习。37%的人愿意待在宿舍上网,57%的同学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上网。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一般会选在宿舍用电脑上网或者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上网,这也说明了移动网络对同学们的影响很大。
4.对优先使用软件的调查
网络高度的共享性使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的互联性使大学生沟通交流、娱乐等更加方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随着网络对他们生活的渗透发生着改变[2]。在我们的这次调查中,同学们最先使用的工具不外乎浏览器、游戏和聊天工具。而聊天工具(比如QQ和微信)的占比最大,达到68%!多数人最先打开聊天工具是因为他们想在第一时间得到新的消息,不管是关于工作的还是关于生活的。另一方面, 28%优先选择的是浏览器,人们打开浏览器的第一件事通常是进去自己关注的网站,查看新的消息和新闻。这也是网络发展之后带给人们的另一种生活习惯。还有4%的同学选择的是电子邮箱和网络游戏。
5.对多媒体教学意见的调查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被应用到了学习中,在大学里,上课基本上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这样可以传递更多的课外信息,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和认知在这次调查中部分地体现了出来。最主流的看法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占调查人数的47%。也有25%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有28%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赞成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它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并且没有多大用处。在我们的访问中,一些同学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实际意义的回答有:同学们在机房上课时很多不会听老师讲课而是自己玩自己的;老师用多媒体讲课吸引力不够,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听课的想法。这反映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6.对学生的建议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学校,通过网络学习的同学占的比例较小,而相比之下,各种休闲、娱乐的选项都占有较高的比率,这很直接地反映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对大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6.1 学习方面。大学生首先应该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学无止境,特别是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扪心自问,我们读过的名著中有几本是在大学期间看的?其次,还应该有一个目标,对自己的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决定自己在毕业之迹是考证、参加工作,还是考研,要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同时也可以多关注社会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和各个大学的研究生招收状况。最后,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运用是学习;对一个社会或经济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也是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能提升我们自身的实力,而且还能让我们养成主动学习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好习惯,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用得上的。
6.2 上网时间。很多学生上网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合理,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过多。网络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发展。在网络上花费过长时间的话,就会严重侵占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带来的"效应"比低头族还要深远。不仅如此,上网时间长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视力下降是最明显的例子,很多人近视都是因为长时间对着屏幕。因此,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上网时间,并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来转移自己在网络上的注意力也是值得推荐的。
6.3 上网目的。大学里由于课程较少,同学们会有很多闲暇的时间,上网成了大多数人的休闲方式,而很多同学都淡薄了这样一个意识:来到大学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更高层次学习的开始。我们在大学接受对以后职业生涯有帮助的教育,网络本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我们,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得不说,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增高,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上网目的很简单:休闲娱乐。网络是个快捷方便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去寻找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它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好帮手而不应被当成电视机,时刻都充斥着没有实际意义的节目。所以,大学里,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上网目的,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
7.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网站应以学生为本, 在为学生服务中树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大学生对目前多数高校网站的现状很不满意, 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且管理较乱。[3]所以一定程度上,学校在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对学校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7.1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对知网的利用会提高大学生的见解和科研水平,关注专业性较强的网站可以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并及时更正。
7.2 定期开展网络宣传,普及网络知识。大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可以定期普及网络知识,宣传网络正能量,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建和谐文明的上网环境,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地从网络中吸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7.3 坚持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面涵盖广,补充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质量。同时还应该针对典型的问题去改进教学方法,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进。有时候不恰当的授课方式会限制大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7.4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之后都会向其投入较多的时间,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设立更多的社团,举办一些更加细化的活动,转移同学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增强某一方面的能力。
8.总结
网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更应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求助?想要的资源如何获得?如何共享我们的资源来服务社会?正确和规范地使用网络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这不仅有助于工作的完成,也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明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14:51.
[2] 欧阳霞,沙勇忠.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比较分析.图书与情报,2005(3)
[3] 王栾生,李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学生角色 学习 合作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59-01
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而后它也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应用文写作中对学生角色意识的剖析就是要关注到对学生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以及对角色赋予的权利义务等的认知、理解与体验。一个合格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也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技能。应用文写作是基础课,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的功底才能够厚积而薄发,才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才能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生由于群体特征、课程特色、时代因素等使自己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一、文化课基础差,没有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构成复杂。他们是普通高考的学生和三校生。即使是读完普通高中,经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和其他高校录取的学生不存在招生录取上的形式差别,但是录取分数线非常低。而三校生学生的基础就更薄弱,识字能力差,很多常见字、常用字,学生不仅不会写,甚至不会读,更别说锤炼文章的能力了。这部分学生当初升学考试的时候语文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就是中考的难易程度,作文仅仅是不低于600字。他们学习被动,思维懒惰,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就是上课抱着手机的低头族,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待人接物的常识,只愿把热情和光阴消耗在手机上。更有个别学生宁愿整天在寝室睡觉也不愿意来上课;在课上瞪着空洞洞的大眼睛,无所事事的闲呆着,屏蔽老师所发出的一切教学信号,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坐着,没有严重违纪行为,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消解了学习的意义。
二、接受被动学习,又要学会主动学习
学生的本质含义就是承担学习任务的主体。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生一定要积极接受主动学习。应用文有很多的章法和规定,又需要基本的写作知识。所以应用写作的学习者,理应在课堂上积极努力学习,接收老师传递的学科知识。但是人又是有积极的能动性,调动一切要素来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得途径可以多样化,获得途径可以个性化。作为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比如有人喜欢读纸质书籍,比如有人喜欢看电子书籍,比如有人喜欢在有情节、有氛围的影视剧中感受应用文的效果,比如电视剧中的高频应用文:合同、市场调查报告、总结、人才招聘方案、开幕词、闭幕词、欢迎词、竞聘演讲、产品说明书、离婚协议书、求职信等等。学生课下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主动获得知识,弥补课堂的统一性教学的缺点,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内涵;可以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制定计划、灵活调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学会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必定与他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需要合作、离不开集体。这种关系主要就是合作或者是对抗,两者还可相互转化。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体都在按照社会赋予的身份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力求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为了处理各种公私事务而使用的具有使用价值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按照行文方向可以分为上行文和平行文和下行文。而应用文本身的这些内涵特色恰恰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应用文的时候,需要和多个部门打交道,需要他人的配合,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真实的处理一些人员、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信息时,学生间可以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填补信息的差别。学生要学会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树立团队思想,做到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进步,共享劳动成果。
四、积极实践,把理论转化为应用
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所以应用文的学习决不能纸上谈兵,也决不能闭门造车。学生要热情相应老师的号召,积极完成实习、实践的任务。
学生实习是在教师或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 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在校期间学到的应用文理论知识通过写作实践加以检验与强化,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缩短其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比如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会文种的选择,感受文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能在实践中感受到老师平时上课中反复强调的易错点是那么的突出,那么的高频率发生。比如公文版式的那些细碎的要素,那些必须遵守的格式规定,对于学生而言,单纯的反复记忆,是特别难以记住的,即使花了大量功夫记住了,也特别容易忘,而在实践中,因为有情况的真实性,就会让自己的神经特别警醒,即使是平时的理论学习中压根就没记住,恰恰是因为反复的操作,而强化了记忆。在实践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自己非常陌生的问题,一些模糊使用、界线不清问题,这些可能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细节,通过实践的,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应用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它内在的行为规范。应用文写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一种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作为学生理应根据时代形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改正自己的缺点,把应用文学会,会写,会用,使之成为工作学习中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角色理论和家庭儿童发展研究[M].2000年7月.
[关键词]项目主导;社会调查;应用型人才;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31-04
一、引言
很长一段时期,国内高校社会学专业采用学科分支的方式培养研究型人才。学生在修完各分支学科和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后,获得足额学分就能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按照知识结构,教学安排了学科分支的顺序和内容,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研究性。因其重视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结果,故能为学生求学深造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盛行。就其理念来看,它合乎两类高校研究型的发展定位,但其影响到了一般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对社会学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一些教学型高校从强化职业技能寻求改革方向,力争使培养的本科人才具有基层经验,掌握调查技能,符合市场要求。[1]一般本科院校社会学专业根据自身资源,较早提出和开展了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二、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适应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经过探索,初步形成了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创新了文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做中学”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完善和提升[2],在西方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型。这种模式被引入中国的职业教育,并逐步扩展到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项目教学法和具体学科结合,会产生特定学科的项目教学方式。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社会学学科顺应时代诉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探索和创新。这种探索创新立足于社会学的学科特色。基于学科发展的历程显示,实证研究是社会学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实证研究的优势日益突显,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基于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和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3]显示,掌握良好的社会调查技能有助于对社会现象和工作任务进行精准认知、分析和解释,进而开展相关工作。因此,社会调查被作为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
社会调查是使用科W方法,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及其相互关联,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或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基于一般社会调查的程序流程,其突出了社会调查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属性。
这种模式是在低年级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调查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教师意见和社会需求,选择有实用和研究意义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最终完成项目。[4]项目来源于各类组织实际运行中急待回应的现实问题,而非纯粹的学术探究。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促使其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5]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在低年级阶段,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的准备。这一阶段延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模式。学生主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调查技能方法,掌握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技巧、测量工具的设计规则、指标体系、组织管理等基本知识。教师应密切结合各分支社会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调查方法。
中年级阶段,学生自主选题,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学生成立的项目小组应结合社会需求和指导教师意见,甄选有应用意义、回应现实的选题,并查阅资料,分析选题的可操作程度。围绕选题,项目小组制定实施方案,通过设计完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实施抽样调查,发放回收问卷或完成调查访谈。
高年级阶段,项目小组形成数据分析和分析报告。项目小组整理、录入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审核、分组、汇总调查结果,探求相应应用问题的诊断和趋势。形成的相关调查报告能够呈送机构部门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初步的成效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在实施中已产生了良好效果。这种模式,立足于学生兴趣自主选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科学客观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探究动力。学生自主实施项目的全过程,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缩小了大学和未来职业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社会学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分段或分离。学生前期学习理论知识,后期进行技能实训,这样教学和职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模仿社会学本科从事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教育规律。二年级后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后,能够进行一定水平的专业探究。项目主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这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促进了学科体系的横向协同。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基础概论为根,以研究方法为干,分支社会学为枝,形成纵向的塔形结构。各分支社会学划定各自边界,缺少分支之间的横向关联。项目主导模式关注某一任务或问题,以求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提出了问题导向的应对方式,促成了分支学科的横向关联,盘活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3年和2015年广东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项目团队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生项目团队还获批了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资助项目14项,占全校文科类项目的45%;在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项目团队获优秀论文一等奖4篇,占学校一等奖名额的50%;学生项目团队从2013年至今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在学校的文科院系属前列。学生撰写的《广东海洋大学教师工作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都引起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因此及时调整了相关政策,提升了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项目主导模式在理念上将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转向了应用型,在操作上将研究方法转向了实践,在实践上将教学与职业紧密结合,师生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体系上增强了横向协同。可见,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对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四、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实施中的困境
(一)师资素质不能满足实施社会调查项目的需求
与学科本位的社会学教育体系相比,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强调学生主体,指导教师不再是居于中心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在准备阶段,师生共同进行项目选题、论证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形成工作小组,在心理、方法等层面实施引导,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总结阶段,教师是评价主体之一,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活动的目标、过程和绩效。
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要转变教学方式。实施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后,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这对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师资素质离满足实施社会调查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现有师资的职业成长以学科训练为主,从学校到学校的历程,使之缺乏企业阅历和实践经验,对技术性问题缺乏质性感受。多数教师精力有限,其更愿意将精力放在科研领域,缺乏应用型的项目开发经验。实践凸显了师资素质不能满足实施社会调查项目需求的窘境。
(二)教师对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理解存在偏差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实施一个完整的调查项目,实现学生技能训练的活动。一些教师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设有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与其没有太大差别,没有实施的必要。针对项目主导模式,一些教师认为须获批项目才能实施,这样他们就生硬地搬给学生一个项目(多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认为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就可以忽略甚至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上,一些教师认为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适应面广泛,在大多数课程中皆可以使用,从而导致课程设计的泛化雷同。
已开设的实践环节,多是在特定课程框架内检验和重复已知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如社会调查,是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市场调查,承接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社区实训,承接了社区管理课程等。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是多课程框架,甚至是全部专业课程的综合设计。如在校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项目,必须应用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青年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课程知识。项目主У纳缁岬鞑槭茄生在已有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这与检验和重复的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差异。
相比于已有实践环节对主题和方向的严格规定,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不局限于已有实践环节,其重点是突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有其使用的限度和范围。有些课程适用研讨教学,有些适用实训,不是每门课程都适用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来完成。
(三)社会调查的项目选择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积极的建构过程,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集合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外部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从而构建起社会共享和协商的知识、意义的过程。项目指导的社会调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选择和设计,创造出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分工完成任务的机会,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
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容易将主题局限在自己熟悉、有兴趣感知的一些领域,如大学生的情感、恋爱、占位、低头族等。这些主题和社会、市场所关注的问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达到训练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项目选择负有指导职责。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市场的经验,或在项目选择前能到企事业部门调研,就能选择典型和恰当的调查任务。但问题是教师关注的多是自己的研究领域,远离企业和市场所需,对企事业部门面临的问题缺少思考,这就难以在学生进行项目选择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四)配套教学资源不能满足社会调查项目的需求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方式实施。调查小组协作分工,学生掌握项目任务的不同阶段环节,彼此提供支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当前班级授课人数在40人以上,开展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就涉及配套教学资源不足的窘境。这具体表现在师资资源匮乏、项目成本约束等方面。以每个项目小组6-7人计算,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将有7-8个的项目小组,这至少需要4名指导教师。在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核算工作量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项目选择、实施也面临着成本硬约束。部分项目因其接近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问题因而能够获得经费支持,但相当一部分的项目缺少经费支持,具体实施时就会捉襟见肘;如果一味节省成本,一些环节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五)学生对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培养有待适应
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喜好、学业状况等自由组成合作小组,但这毕竟与学生习惯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同时,学生在选题、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及修改、调查实施、数据整理及录入、分析探讨等层面需要自主完成,这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更高。
学生内部差异明显,项目实施易出现两极分化。理解和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很适应这种方式,而那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初期面临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活动时,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在面临需要自我组织、自我决策、自我实施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小组甚至忽略了和指导教师的基本沟通。
五、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社会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在教学改革中,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也需要根据所在院系、专业的具体特性,根据可供利用的现实资源,加以改造、调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及其他相关专业都面临一个相似的问题,即如何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务实的应用型人才。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师生、管理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观念的系统转变。
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通过院系交流、座谈、会议等方式,确立新的师生观,全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学生学会学习,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师生互动。
(二)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
培养学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师资职业能力的前提。高校教师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时,只有自我增量提质,才能胜任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专业建设应结合师资队伍特点及规划要求,制定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师资培训计划;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尤其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机构、调查咨询公司,了解企事业运作;应着力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设计、实施的能力;应适时开展项目主导模式研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应适当参加一些学术及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学术动态;应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接受新技术培训,使之具备相应专业的技术水平,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6]
(三)拓展项目来源的领域
项目的来源需要有政府领域,更应有学生就业去向较多的企事业组织。[7]应用型人才需要胜任企事业组织的具体事务。因此,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需要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这类企业应包括调查公司、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企业市场部、客服部等。他们对企业、行业的问题、运作等十分清楚,能够合理有效地协助教师制定恰当的项目开发。
实施项目主导模式,可以建立有行业或企业人员、专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开发机制,专业和企业的联系,发挥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教材建设等环节的功能。
(四)建立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
在师资方面,需要建立激励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有序建立教师进入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企事业人员,应鼓励其成为校外导师,并给予其应有的名誉。
在资金筹措方面需要进行校外、校内的合理探求。校外方面,可以深入推广校企合作,借助企事业提供的资金;可以凭社会调查的前期成果,满足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从而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校内方面,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借助前期成果,学生可以申报主持或参与一些大学生创新等项目,有序推进项目主导模式。
六、结语
经过数年的实践,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境,但其可以作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良好平台,并具有向其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的拓展空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3):47-50.
[2] 任魏娟.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14.
[3] 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9):238-239.
[4] 宗亚妹,李建启.系列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44-47.
[5] 周静,刘勤.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18-120.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3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Ability in Self-media Platform
WU Qiaohao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Nowadays, w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has been infiltrated into all areas of society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the campus has become the most intensive area of the user communi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w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network enviro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use the media network platform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education ability.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w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随着网络与生活联系的日益加深,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化模式,其参与方式更加平民化,内容更加个性化,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运用自媒体平台或分享对任何问题的观点。这也是当前QQ、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微视、美拍等自媒体平台能够吸引广大用户群体的原因。
高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高校学生掌握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元素,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高校学生成为自媒体平台主要用户群体之一。而自媒体网络平台就像一把“双刃剑”,能积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拓宽知识面,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中,容易被网络信息所误导,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网络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 自媒体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是自媒体平台的特点所在,这让大学生用户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然而他们正处在自我道德判断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在自媒体平台中做出非理,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判断力减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平台,如QQ、贴吧、微博、微信上出现诸如“尼玛”、“潘俊薄“SB”等谐音的鄙俗词汇广泛流行,这些词汇还被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些鄙俗词汇的不断出现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得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缺失,长此以往会使他们迷失现实生活的方向。
1.2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变得更简单,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将交际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起话题,让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参与其中。虽然虚拟网络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结识到形形的人,但其交流的深度和质量难有保证。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课下各自沉溺在自己的媒体平台中,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就业。
1.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自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分享虚拟空间,而在大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容易传播一些负面信息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高等教育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道德自律,自我教育能力较差。那么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容易受到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导致行为不当,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2 自媒体平台中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2.1基于自媒体平台特性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加强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这一紧迫任务是基于自媒体平台自身特性之上的。虚拟是自媒体平台第一属性。自媒体平台中,人与人之间可以匿名交流,同时自媒体平台缺乏道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因而容易导致行为主体可能会逃避现实社会的责任,做出不当言行。再者,自媒体平台中信息泛滥、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信息,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总之,自媒体平台的复杂性要求行为主体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具备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2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主体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学生受网络平台的影响,而变得见多识广,他们不再一味地盲从,而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独立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教学中,他们往往对老师的某些说法、观点不屑一顾,“灌输”和“说教”等传统教学方式早已不受他们的欢迎。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和行为规律,让他们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基于自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是大学思政教育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面对复杂的自媒体平台环境,大学生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以实现他们良好的个性化发展。
3 体育高校网络自媒体平台下自我教育的实现
3.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只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自我教育意识,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接用自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信号借用自媒体平台诸如微信公众信号、微博、校内网建立信息平台,通过宣传推广获得学生用户的广泛关注,实时更新状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讨论话题;进行网络安全知识传播网络安全、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等当面的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开通专业的咨询通道,保持与学生的良性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实时动态,对他们出现的不良言行及时进行制止。其次,加强互联网信息传递的技术监督和检查,利用网络手段及时的剔除不良信息。体育高校学生相对其他高校而言,行为较散漫、个性更张扬,做事易冲动不顾及后果,增加高校在自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参与自媒体平台之中健康地参与自媒体平台建设之中。
3.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网络媒体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新任务,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这个任务的执行者,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首先,组建一支熟悉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加深理论修为,掌握自媒体平台的变化趋势。通过建设一支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自媒体平台规律的新型教工队伍,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媒体平台中的思政教育工作。
3.3 转变教育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的是传统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由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模式,是对当今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对中学生来说,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彻底转变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批评、自我更新,引导大学生安全健康地参与自媒体平台建设。
4 结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媒体平台,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中进行良性沟通交流,通过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利用自媒体平台。只有将现代教育与自媒体平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体育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其昂.教育与理论创新(第二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25-28.
[3] 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92.
[4]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金祖庆.网络社会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5.195(4):06-109.
[6] 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 宫向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2.4(4):24-27.
[8]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 祖嘉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7):9-11.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胡新华等.大学生网民群体的越轨及其社会控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2.21(9):30-36
[13] 吴翊华.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及高校德育创新[D].苏州大学,2007.
[14] 毕明生.试论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15] 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自主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意识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趋向低迷。中国作为一个跻身于世界经济前列的大国卷入这场风暴更是一个必然事件。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从“旧常态”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9%逐渐下降至6.7%,国内生产总值由30万亿元增长至70万亿元。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求进,但是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截止2016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病症逐一显现出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回落,投资乏力、出口疲软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不足,政府财政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艰难时期。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之后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05万。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不景气,高等教育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就业信息不称,就业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结构性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得益于政府高频率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部分大学生跳出了找工作大军之列,开始自主创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当年毕业总数的2.9%;智联招聘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6.3%。2016年的大学生创业趋向理性,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修订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提出高校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等一系列鼓励学生创业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这也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之中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中国创业数据统计: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业活不过一年,平均企业寿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二是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对其创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结论。然而对掌握更多商业知识的民族地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其他群体的差别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迄今为止,对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首推创业学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论著《创业者》中通过访谈、文献梳理等方法归纳了创业者所具备的特殊品质,指出了一名优秀的创业者所具备的两大方面的优秀品质,Chandler用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分析和构建了创业能力及其指标,他认为个体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角色的工作,及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术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国学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的创业能力及其构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高桂娟、苏洋(2013)通过概念与实证构建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三维结构图。但更多的研究及时开门见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层面。对于创业意识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略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进而重点落在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措施上,因此导致创业者不能对其创业意识进行全面地了解,进而不能对症下药。虽然有少部分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例如李凡、谢立仁、张明亲,2008;海丽其姑丽・亚森,2013;陆廷益,2015),但仅仅围绕某一民族地区展开调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区普遍状况。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经管类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现阶段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经管类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想法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二、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共发放卷500份,有效问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图表一,汉族有100人,占总人数23%,回族173人占总数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维吾尔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数民族共95人,占总数的22%。
三、经管类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一)就业观念片面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多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就业观念片面,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认为就业就是到国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当提到自主创业则认为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大多数人属于风险厌恶者,自然选择安于现状。在427个样本数据中,有153人毕业后选择自己找工作,占样本总数的35.83%,这一部分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盲目,或是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过于乐观,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有106人选择报考研究生,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未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更胜一筹,占总数的16.63%。有71毕业后选择稳定、可靠、稳妥公务员岗位,独立创业意识十分欠缺。在此次调查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有89人,占总体的20.84%(该数据为保守统计,调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对于自主创业并未全面、系统的了解,不够理性。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该数据会有下降趋势。)
(二)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盲目创业
截至目前,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创业决定前并未对结合自身状况进行仔细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创业机遇便草率决定创业,这些都可能是加剧了创业风险,导致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对大学生产生创业想法或选择创业的出发点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见表2),有33人表示创业只是为了赚钱,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5.83%。同样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将创业视为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途径,对于最终创业成功与否并不是很在意,还有23%的人之所以选择创业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或者是不适应被管理,选择自己开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调查者里面,仅有约33%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一面,并将自身能力和个人理想等综合考量最终选择创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创业想法的诞生太过轻率,风险意识和中长期规划意识薄弱,对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确理性的认识,抱着一种“创业成不成功,先试试再说,说不定就成功了呢”的侥幸心理。这种盲目性的创业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一部分人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对创业环境的了解程度不够
要想创业成功,首先得有市场意识并且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了解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消费者偏好及产品结构,知道哪些东西是在市场上所受欢迎的并且有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的。其次要想创业,必须要关注国家所出台的有关创业优惠政策,了解国家为创业者所提供的创业环境,有了好的创业平台和创业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为创业者创业保驾护航。但是,数据显示这两方面都未能引起许多创业者的重视。如表3,当问及是否经常关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67.68%的受访者都表示不经常主动去了解,3.28%的受访者回答一点也不关注,仅有10.54%的人经常关注并且很清楚国家政策。如表4,在问到是否每周都会去了解市场变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会去周边市场看看,了解某些a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变化等。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创业都对创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只知道埋头干,却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迎合市场需求,不知道国家对自己创业的领域是否鼓励支持,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这也是盲目创业的另一个体现。
四、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经管类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决定了他们是创业群体中最有潜力的一支队伍。研究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创业过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据此对经管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填补知识的空白,从而更好的为经管类学生创业服务。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创业能力划分为很多种,本文所研究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与技术才能、利益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人际关系和谈判能力、风险意识评估能力。
(一)能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管理与技术才能较强
管理技术与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税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数据所示,有50%左右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如熟悉基本做账流程,了解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程序,懂得资金筹集、运用和资金分配、了解商品仓储运输、运输环节及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操作平台进行商品销售工作等技能,通过创业将所学专业技能很好的运用于实践,从而很好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二)利益协调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见表6),在创业过程中约12%的被调查者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个人与团队的利益关系,32.32%的人觉得他们不确定能不能协调好个人与团队利益关系,仅有16%的学生对自己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很自信。这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协调个人与团队利益这一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加以培养和提升。
(三)缺乏创新创意能力,不善于变通思维
具备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关键,在关于创新能力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见表7),约18%的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创新能力,做事比较循规蹈矩,30%的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持中立态度,而仅有17%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头脑风暴”,做事常常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种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议多参加学校的创新活动,慢慢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四)缺乏人际交往和谈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由此可见人脉是一种资源和资本,创业者能否编制出一张高效和良好的人际网络也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见图2),除了近20%的人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差没有人脉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占35.6%,仅有近一半的人觉得自己的用于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谈判能力指能够有效的进行谈判,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他人的认可。掌握好的沟通技能亦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然而好的沟通能力与好的人际关系并不能画等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通讯工具逐渐代替传统的面对面交谈,大学生已然成为“低头族”中的主要成员,语言表达能力的每况愈下也成为导致创业者谈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体现在调查数据中(见表8),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5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谈判能力。因此经管类学生只有充分培养出谈判、说服的能力,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化解与周围的分歧与矛盾,助力创业成功。
(五)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但仍需加强培养
对于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时个人意识、国家政策、资金筹集、这些市场、知识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都是其在创业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他们创业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备一定的风险u估能力对于更好的规避创业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以资金筹集为例,我们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到通过何种渠道筹集创业初始资金时,数据显示(见表9),78.45%的学生选择政府设立的创业专项资金或优惠贷款,58:48%的人选择去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80%的人选择自由资金或父母亲友的资助,另有14.5%的人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取创业资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管类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知道哪些属于高风险投资,哪些属于稳健投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创业风险系数,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风险意识不强,评估风险的能力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五、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带动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也对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和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但是通过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非常低、创业意识薄弱,导致创业率低下。因此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继续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诉求中,首先呼声最高的仍是创业资金问题,90%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降低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让他们有钱可创。其次,政府还需出台更多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性政策以及能够降低创业风险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保障,让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创业。
(二)做好企业与高校大学生创业定向培养的有效对接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利字当头,考虑到培养大学生创业者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外流,因此他们不愿意承担起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社会责任,更不乐意与大学生创业者共享创业成功的秘笈。本文认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和企业可以达成如下协议:企业可以将其先进的创业技能和经验传授给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同时提供创业场所和一部分资金作为投资,让其尽情施展创业才能,然后达成协议,所创立公司必须为企业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独立。
(三)学校应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场所,以往高校的创业课程多为理论教育,学生往往纸上谈兵,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因此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是应注意:
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例如商务谈判、ERP沙盘模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等。
二是将创业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将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最后,创业课程应该只针对有兴趣创业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在校学生创业政策和创业知识的宣传,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大学毕业以后并非只有就业这一条路可选,还可以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