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三年级册科学8篇

时间:2023-03-03 15:57: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三年级册科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年级册科学

篇1

一、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⒉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⒊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蚕豆、毛豆、玉米、稻谷、凤仙花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观察种子⒈观察种子⒉推测种子发芽时的样子二、了解中变成芽的过程⒈出示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⒉设计观察方案⒊选择方案⒋实施观察并记录⒌每组比较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不同⒍三、猜测发芽后的发展投影仪出示种子、出示表格出示几种方案投影举例发芽表格出示种子的发芽导入: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变化?(入题)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巡视引导问:你想象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猜猜这是什么种子的发芽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呢?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较好让学生观察问: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想象以后会怎牙膏内变化分辨、识认用放大镜观察用语言、手比划、身体动作、画画都可以每组一种种子分组讨论、制定表格发表看法、自主评选学生观察、记录从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学生想象或回忆思绪集中到种子让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铺垫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主要是让学生了芽与种子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记录的科学研究习惯从整体上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对种子变成芽后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课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⒈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

⒉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

⒊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

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交流凤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长变化⒈观察种苗一周期的样子⒉观察苗二周期的样子⒊⒊观察苗三周期的样子⒋找出不同⒌二、了解凤仙花苗的成长过程三、猜测以后几周的变化出示凤仙花苗投影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图问:与赏赐的猜测一样吗?入题每组一个系列苗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同上他们有什么不同问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觉得凤仙花苗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回顾想象是否与猜测一样学生观察,用尺量、用放大镜看、用笔画同上同上小结观察记录学生观察记录学生猜测发展与芽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苗的幼时特点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结果有汇总的习惯。自主探究发挥想象能力

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⒈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⒉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地进行课外观察;

⒊指⒋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

⒌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⒍成;

⒎指⒏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难点: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

材料准备

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师生一起种植的凤仙花⒈今天老师站在这鲜花盛开的教室里,⒉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⒊你知道为什么吗?⒋大家说地真好!因为老师看到你们亲手栽种的凤仙花终于开花了,⒌真为你们感到自豪。⒍那么,⒎大家有没有对凤仙花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察记录,⒏好吗?⒈学生猜测老师高兴的原因。⒊学生回答。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凤仙花的种植⒊和观察记录。

二、交流过去几周观察的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多媒体投影片⒈谁来回答上节课我们预测的三个问题?(⑴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⑵花会长在什么位置?⑶什么时候开花呢?多媒体出示)⒉通过我们的汇报,⒊我们发现前两个问题的预测和实际结果相一致,⒋你们真了不⒌起!但第三个问题,⒍好象我们的回答各不⒎相同⒏。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⒐到其他小组去了解开花的情况,⒑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⒈现在请大家谈谈交流结果。⒉让我们为最先发现花芽、最早出现花蕾和开出第一朵花的小组鼓掌。因为如果没有他们认真及时的观察、记录,⒊我们就不⒋会有那么多的发现。⒌现在,⒍我们的凤仙花还在继续长高吗?⒎你知道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一下。⒐分组汇报。⒈学生根据记录回答实际情况。⒉各小组间交流观察记录。⒊学生回答。⒋学生鼓掌。⒌学生回答。⒍各小组讨论后回答。⒈教会学生通过预测前和预测后相对比的方法了解事实。⒉通过“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⒊又能促进学生及时积极的进行观察记录。

三、观察凤仙花学生花盆里的花、实物投影仪、放大镜⒈你知道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⒉现在请大家从花盆里采一朵花,⒊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的结构好吗?⒋先说说你准备⒌怎样观察花?⒍我们可以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⒎粘贴到学生活动手册上后,⒏认识花的结构。分组活动。⒐谁来说说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⒑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关系,⒈请各小组讨论以下?⒉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回答?⒊凤仙花的果实长在哪里?⒋我们用手轻轻挑开干枯了的花瓣,⒌就看到果实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采下凤仙花。⒊学生回答。⒋学生解剖花,⒌认识花的结构。⒍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讲解。⒎小组讨论。⒏学生汇报讨论结果。⒐学生回答。⒑学生动手观察。⒈教会学生花的解剖方法。⒉通过小组讨论、实物观察,⒊突破重点雌蕊发育成了果实。

四、课外延续⒈你对果实的观察又有什么发现?⒉果实没有明显变化的小组可以到其他小组观察。⒊回去以后,⒋请大家密切⒌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⒍并做好记录。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自由的到其他小组观察果实。一方面指导学生及时发现果实颜色变化,另一方面果实成熟就可以教学下一课时。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⒈指⒉导学生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⒊从中理解植⒋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⒌整理记录资料,⒍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长周期、植⒎株高度变化特点以及凤仙花身体的部分;

⒏通过“阅读与扩展”,⒐引领学生认识凤仙花种植⒑的真正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

科学文件夹、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科学文件夹⒈教师让大家回去以后密切⒉关注果实颜色的变化,⒊你们观察到了吗?⒋除了颜色的变化,⒌还看到了什么?⒍有些果实已经开裂了,⒎它们的种子到哪里去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督促学生及时、认真观察。

二、估算种子,理解“繁殖”意义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⒈轻轻捏一棵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⒉有什么现象发生?⒊大家都来试一下。⒋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⒌那么,⒍一棵凤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⒎数一数一棵凤仙花上共有多少个果实?(包括已经开裂的果实,⒏接近成熟的果实,⒐将要长成的果实)⒑请大家计算一下你们小组的凤仙花大约长出了多少粒种子。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估算结果。⒉我们亲手种下一粒种子,⒊尽然长出了那么多的种子,⒋真了不⒌起!如果我们再把它们种下去,⒍那么将来就会产生更多的种子,⒎这个过程就是植⒏物的繁殖。⒈学生回答。⒉学生动手实验。⒊学生数出一个果实里的种子。⒋学生猜测。⒌学生数出果实个数。⒍学生进行估算。⒎学生汇报。学生经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又通过自己对种子的估算,将会更好的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三、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⒈生长过程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⒈大家都把记录资料带来了吧,⒉请把不同⒊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拿到老师这儿来,⒋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⒌给它们排列一下。⒍谁能根据排列图描述它的生长过程?⒎大家的本领真大,⒏一个比一个讲地好。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过程是凤仙花在长身体。从花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凤仙花是在繁殖后代。⒈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排列。⒉学生分别进行描述。学生以观察记录为基础,通过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认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⒉生长周期科学文件夹⒈根据你们对凤仙花生长日期的记录,⒉你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吗?(生长周期就是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的时间)⒊让我们任选一组一起来计算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⒈学生回答。⒉师生一起计算生长周期。通过计算认识生长周期。

⒊高度变化特点科学文件夹、多媒体幻灯⒈在我们的记录中,⒉还收集到了凤仙花不同⒊时期的生长高度,⒋如果我们把它画成折线图,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⒍教师通过多媒体绘画折线图。⒎请大家从课桌下拿出折线图把凤仙花的高度用折线画出。⒏认真观察折线图,⒐你有什么发现?⒑凤仙花在哪一段时间里生长最快?长出花蕾以后不⒈再长高同⒉什么有关?⒈学生回答。⒉学生学习画折线图的方法。⒊学生画折线图。⒋学生回答高度变化特点。⒌学生回答。⒈三年级学生画折线图还是第一次,⒉教师通过多媒体指⒊导学生怎样画,⒋可使学生较快画出。⒌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⒍可使学生容易认识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特点。

篇2

了解空气

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

教学目标:

⒈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⒉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谜语导入二、感觉空气塑料袋、气球⒈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⒉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⒊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⒈收集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⒉感觉空气。⒊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⒋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⒈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⒉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⒍课外活动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⒈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⒉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⒊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⒈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⒉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⒊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⒈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引入。⒈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⒉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瓶里的空气。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⒈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⒉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⒋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称称空气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⒈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⒉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⒊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文件夹⒈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⒉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⒊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⒋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附:科学文件夹

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

石头

空气

被压缩的空气

惠民镇中心小学边疆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⒉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⒊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⒋压缩空气有弹性,⒌会产生弹力。

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材料准备:

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三)日常运用(四)整理器材小皮球注射器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空气枪⒈(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⒉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⒊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⒋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⒌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⒈(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⒉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⒊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⒉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观察、记录。⒊学生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⒌生讨论,⒍汇报,⒎交流。⒈分组探究,⒉记录,⒊上台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⒈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⒉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

范泾小学陆海飞

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

⒉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⒊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实物投影⒈出示谜语;⒉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⒈了解风⒈播放关于风的;⒉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⒉游戏⒈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⒉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⒊实验⑴烟的实验实物投影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⒉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⑵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嘉善县下甸庙小学陆根生

一、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⒉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⒊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

⒈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⒉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学生回答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游戏:憋气比赛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出示:漫画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篇3

教学目标: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2.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热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材料准备:每组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冷热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教学内容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结教学媒体一壶热水,一壶冷水,几只杯子.小塑料袋,红墨水,冷水和热水教学媒体气球皮,试管,小秤,皮筋或线绳.教师行为.引入:今天感觉教室外边冷还是热?.准备.好热水与冷水.给热水分类4.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教师行为研究吗?.提出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行为1.学生到教室外体验一下.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先猜后摸摸两种水.3.用一瓶热水和一壶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热不同的水.描述和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课本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学生互相说说,.反馈.1.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学生行为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自己互相讨论,.实验..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热水中,.又发现了什么?教学思路1.初步感受冷热的变化.2.强调冷热是用触觉感受..具体感受惹热水热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应用到实际..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与热水的其他不同.教学思路点.对水的体积的变化的观察,认识到热水上浮的原因。学生互相说说。

教学反思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热胀冷缩的现象。⒈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⒉举证:试管装水用橡皮蒙紧,放入冷水或热水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吗?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思考如何改进实验。给学生空间,尝试进行探究思考、学习。

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加红水?想一想:用一根细玻璃管有什么好处?

⒉提供热水,进行水的热胀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热水。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提供冷水,进行水的冷缩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冷水。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说说装水的平底烧瓶放进冷热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质。什么条件下水体积膨胀?什么条件下水体积缩小?进行实验总结。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趣味问答:(有条件可以配图)⒈由于太忙,⒉老师做好实验,⒊平底烧瓶放在实验室讲台上好几天没动有位同⒋学天天来看发现细玻璃管中的红色水柱早晨下降,⒌中午又上升了,⒍天天如此。这位同⒎学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吗?⒏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⒐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⒑口渴时打开一看,⒈一瓶是满满的,⒉一瓶少了很多,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⒋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⒌可高兴了,⒍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⒎准备⒏烧水给客人泡茶,⒐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⒈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其它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利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⒈水能热胀冷缩,⒉酒精、食油、醋、等液体,⒊也能热胀冷缩吗其它液体呢?⒋小组讨论,⒌你们准备⒍选择什么液体进行验证?⒎分领材料,⒏分组实验。学生讨论、猜想、实验验证。尽量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总结。说说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固体、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热胀冷缩(第二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新课。出示空平底烧瓶等。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

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

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

⒈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

⒊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⒉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⒈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⒉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⒊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你能证明吗?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

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五、总结,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自制教具:(原文转录)

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心理的发展。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的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径为长为的护套线,剥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学生做实验时可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弹珠(通不过),在洒精灯上加热铜铜环受热膨胀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弹珠(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教师制作方便,学生能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兴趣高,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效果好。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卫东

××年月日

温度和温度计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

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同学的研讨发现温度计的构造,尝试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⒊通过比较发现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⒋在比较中发现正确读、写摄氏温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三、材料准备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红色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干湿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温度计模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引入。⒉观察几种温度计。⒊了解温度计的原理。⒋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⒍课外延伸。实物实物投影片或课件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引出课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出示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分发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大家的观察结果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再一次仔细观察来解决你们的不同意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的个)”,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分发几种不同的温度计,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出个题目考考你:“℃”,你会读吗?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摄氏度”怎么写?“零下摄氏度”怎么写?观察温度计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记下自己观察到的读数。交流一下: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呢?出示三种从不同角度看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认为正确的一种并说说理由。小组讨论概括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回家找个温度计,尝试测量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带来交流。猜测。思考,验证。猜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学生交流。通过再次观察解决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学生实验,观察。学生讨论。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试读。学生回忆。写一写。读一读。学生观察,记录。学生思考,交流。学生选择,说理由。学生讨论概括。学生课外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活动。通过猜测冷热和验证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作一次强化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兴趣。重视学生对温度的读写感受。引发学生对不同认读结果的思考。及时给予必要的材料辅助。将活动引向课外,为下一次活动作准备。

测量物体的温度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测量液体(水)、气体(空气)、固体(沙子)的温度的过程。

⒉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⒊尝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尝试小组内相互评价。

⒋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温度测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测量空气时的耐心等待。开水的测量。

三、材料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用:温度计只、开水、热水、温水、冷水,各种装水的器皿。

四、教学过程

篇4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共76个题。答案详见教材和教师用书。

1.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朝气蓬勃的(

)。

2.

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

)。

3.

)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

)开始,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

)、(

)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4.

一个人的(

)与(

)意味着他(她)将要更加自觉地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厘米和(

)厘米,体重增长更为迅速,男、女生分别达到了(

)千克和(

)千克。

6.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个人卫生方面要(

)、(

)、(

)。

7.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方面要注意(

)、(

)、(

)。

8.

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在加强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可以(

)、(

)、(

)。

9.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0.

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

)。

11.

)和(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3.

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大概在10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发生(

),从而长出四片叶子。

14.

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就是对(

)的生动描述。

15.

欧洲人相信四叶草的叶子中包含了人生想要的四样东西:(

)、(

)、(

)、(

)。商人们抓住了这一商机,以四叶草为主题,制成了(

)出售。

16.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

)。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称为(

)。

17.

)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18.

)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

用(

)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用(

)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

)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20.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

)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21.

)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死亡生物的(

)或(

),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2.

)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

)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23.

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在地球已经不存在了如:(

)、(

)、(

)。科学家们发现,现在一些生物与(

)很相似,变化不大。

24.

我们称为“活化石”如(

)、(

)、(

)、(

)。

25.

科学家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

)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

)、(

)和(

)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26.

科学家发现,(

)和(

)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27.

)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

)。达尔文的关于(

)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8.

达尔文认为:①生物最初是由(

)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

)的祖先。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下来,而(

)则被淘汰掉,这就是(

)。

③生物正是通过(

)、(

)和(

),从低级到(

),从简单到(

),种类由少到(

)地发展着、进化着。

29.

1850年左右,英国曼彻斯特城地区的黑色尺蠖蛾数量要比浅色的数量多,这是(

)的结果。

30.

)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祖先的化石。它们生活的时代为(

)的寒武纪。

31.

)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32.

科学家在(

)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宝库。

33.

我们蓝色的地球是生物的(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

),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34.

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的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

)、(

)和(

)所必须的(

)、(

)、(

)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

)。

35.

一棵树可以成为(

)的栖息地。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之间会形成(

)关系或(

)关系。

36.

合作关系的生物有:(

)、(

)、(

)(

)、(

)。

37.

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

)关系。

38.

敌对关系的生物有:(

)、(

)、(

)。

39.

)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美丽的条纹引起了动物学家的研究兴趣。

40.

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

)的“伙伴”,有的时(

)的“竞争者”。

41.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

)的关系,这种关系像(

)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

)。

42.

食物链的源头在(

),终点是(

)。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

)。

43.

分解者有(

)、(

)、(

)、(

)等。

44.

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

)。

45.

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

)。

46.

通过(

),就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47.

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

)、(

)及(

)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

)。

48.

自然界长期形成的(

)和(

)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49.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有:(

)、(

)、(

)等。

50.

)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有(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

)的野生动物和(

)的高等植物种类,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

),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51.

保护生态平衡、珍惜动物的途径有(

)、(

)等。

52.

)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53.

能够使物体(

)或(

)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有(

)、(

)(

)、(

)、(

)、(

)或(

)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4.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

)和(

)。

55.

)可以使植物生长,(

)可以将水烧开,(

)可以使电灯发亮,(

)可以使我们的身体运动,(

)可以使纸片振动。

56.

如果没有(

),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57.

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

)成另一种形式。

58.

打开电视机,电能就转换成了(

)和(

);搓一搓手,动能就转换成了(

)和(

)。

59.

家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

)、(

)、(

)等矿物燃料,它们是(

),因此被称为(

);还有一些能源是(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

)。

60.

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

)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要经过(

)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

)的消耗速度极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61.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

),面对日益枯竭的(

)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62.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

)。

63.

)是人类的“能量之母”。无穷无尽的(

64.

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65.

)的利用已经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66.

几种有开发前景的的新能源:(

)、(

)、(

)。

67.

)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

)就是在海水的涨落过程中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们因此称(

)为“蓝色的煤海”。

68.

)也叫原子能,它的巨大能量是从小小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1000克铀核发生裂变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利用(

)发电的电厂叫核电站。

69.

)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例如,沼气是由(

)转换的一种可燃气体,通常可以供农家用来烧饭、照明。

70.

)来自于地球内部,越往里面温度越高。在距地而20-50千米的地球深处,温度为200

℃-1000℃。地热发电是开发(

)的有效途径。

71.

我们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

)到日常生活中去,(

)更多的现象,(

)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

),本领(

)。

72.

不要将(

)对着人。一旦(

)就停止实验。

73.

)是一种本领,能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74.

张衡利用(

)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75.

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

)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蒸汽机。

76.

篇5

一、各个章节之间进行区别比较、分门别类:

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理解与运用。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讲解。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先主动的理清知识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找出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平时课堂中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重点强调、讲解、复习。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框架。

五、复习目标:

1、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在头脑中更加扎实、稳固。

篇6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1.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2.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篇7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比较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又生于农村知识面窄,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共19 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 课时,一册书安排40 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的分析主要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背景三方面着手。

(一)文化背景

文本中出现的动物都是学生们熟知的小动物,比如:monkey, horse等,他们也可以在动物园中见到:gorilla, wolf, zebra等。所有同学都知道panda是我们中国的特有的动物,也有小部分同学或许在电视上看到过koala, kangaroo, eagle, beaver等动物,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这些动物所属的国家。虽然这是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但在开学初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其调整在第三单元故事教学中完成。

(二)知识背景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会了部分的动物类单词,并在本单元A,B部分学会了如何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

(三)生活背景

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都饲养小动物,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体貌特征更为的熟悉,也更为亲和,十分喜爱动物。有的学生能将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从内心中愿意保护它们。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一)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已知起点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3) 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

人的回答。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演:能为故事配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文化意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2.难点: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交际教学法

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本节课中,全程为英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结构的知识,同时又通过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将语言结构知识应用到功能话题的表达当中,学生在交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任务也是通过学生的口头英语输出为途径实现的,这体现了交际教学法。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点读笔的使用,能更方便学生跟读、模仿,能及时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技术教学手段,能够演示图片,PPT课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两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将教学法细化为四个方面: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待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的两个活动任务(猜谜和游戏)都是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

2.TPR全身反应法

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教师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使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更直观的在游戏中学习,使英语生活化。本节课设计的“认读单词”比赛和“给动画配音” ,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3.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在话题方面,学生已经学过部分动物单词,以及描述小动物体貌特征的语句。本单元新知识为认识新动物,运用新句型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类比,学会知识迁移,用描述已知动物的方法来描述新动物。

六、教学资源的分析

自制PPT课件,动物图片,让学生准备动物的玩具,并充分利用点读笔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描述、介绍动物的情境,使学生能有尽量多的机会耳听、口说,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认读的能力。

七、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本单元的第六课时Part C Story time,本课的任务是能运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任务教学法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

整个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学生们通过说唱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上口快,节奏感强,轻松有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接着进行谜语式故事的导入,通过猜谜活动引出核心词“animal”,猜谜中出现了arm, leg, milk, ice, apple, nine六个相互本不关联的词汇,但通过我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核心词的引出,可使我和学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通过运用本课核心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此后,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言;I know all the animals. 接着,通过创设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在此,我巧妙的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了我“故事中”的教学。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Step3. Practice

1.认读单词比赛

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单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跟读、模仿

接着,我将故事文本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的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复述故事

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复述故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4. Production

通过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的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我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分析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九、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教师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授课结束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了如下反思:

一方面,教学中有一些精彩之处。

1.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动物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猜谜和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本节课通过“谜语式懒羊羊觅食的故事”和“看图片猜动物单词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率。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在学生掌握动物的词汇和介绍小动物的句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积极投入,身临其境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知识并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本节课虽然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但却把“表演”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3.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的紧凑,单词animal, zoo,bear的出现,都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我创设了多个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语言交流。上课时,我尽量用英语贯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师课堂用语,以便于学生模仿。堂上的教学手段也应灵活机动,以学生为主,创设英语交流平台。这样的形式能够比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共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的授课过程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该收的地方没有及时收,导致占用的时间过长。在讲到有关动物的拓展词汇时,拓展得有些过多,导致这部分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应该加强“重点意识”,教学不离重点,拓展不离不偏,紧抓课标内容。

2.Group work小组活动组织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几个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本节课的小组是学生自愿组队的,而不是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划分,这样导致有的小组活动特别成功,而有个别小组由于包括几个学困生导致活动实施不够顺畅。在以后的授课中,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组织小组活动,使小组活动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

3.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讲课的过程中,因为总怕学生听不懂或是出错,所以自己的课堂指导性语言可能嗦了一些。应该更大胆的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4.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再丰富一些,尤其对于表现特别出众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评价语言。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再设计本节课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项全班性介绍动物的交流活动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消化和巩固课堂内容。

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职业追求。英语课堂的高实效性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要求和衡量标准,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设计活动时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为主要指导方法,在对教情和学情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

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不同活动中,既考查了掌握的情况又巩固了新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过听、说、读、写等环节了解教学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辅助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