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q1:你有喜欢的明星吗?
有 没有
q2:你是怎样知道ta的?
在杂志上看到的 在电视剧里知道的 在娱乐接节目上发现的 其他
q3:你为什么喜欢ta?
长的帅(漂亮) 演戏演的棒 其他
q4:你喜欢ta多长时间了?
( )
q5:你在什么时候了解ta的情况?
课余时间 任何时候
q6:如果ta要在杭州开个人演唱会,而那天又恰巧在学校,你会怎么办?
课题题目:网络文化字“?濉备?业钠羰
指导老师:钟永彦
组长:李莹
组员:戚孝程付学聪郭林林李艳 李楠 钟维利漆明智热依沙
班级:高一(4)班
主导课程:语文
相关课程:数学、历史、信息技术
背景说明: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4500年了。从甲骨文开始,发展到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以及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还有现在人们所用的仿宋体,都表现出了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汉字慢慢被视为废字。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网虫”又将这些怪字重新拾起,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那么,这些怪字从何而来呢?
目的与意义:
1. 在对汉字的调查、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更深层的知识积累;
2. 提高自身对汉子的认识,加强汉字的练习;
3. 通过网络文化,了解更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底蕴;
4. 对中华悠久的文字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活动计划:
1小组分工:
a总体:李莹
b前期资料查询:戚孝程李楠热依沙
c材料准备:付学聪
d深入调查:漆明智钟维利
e数据资料统计:李艳郭林林李楠热依沙
f后期资料制作:戚孝程
i社会调查:全体
j活动记录:郭林林李楠李艳
2活动步骤:
阶段一
前期资料、工具准备
(2008.11。29——12.18左右 即三周)
目标:前期资料准备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大量的一手资料,需要了解文字的发展历程、缘由;汉字的意义;网络文化字究竟从何而来。这样有利于进行更细致的推敲和研究。
阶段二
了解身边的新词文化、网络文化。
(2008.12.20——12.31左右即两周)
目标:亲自实践,了解新兴文化。
阶段三
结合前期所得到的资料,运用汉字史,进行简要评析
(1.1——1.11左右 )
目标:更深一层的了解网络新兴文化的来源。
阶段四
调整阶段
目标:调整完善失误
阶段五
综合实践,整理阶段
(2009.1.21——2.15左右 即三周半)
目标:这时正处于寒假,时间充足,可以充分进行社会调查,拜访专家,做更细致、准确的了解,收集好各项统计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阶段六
结题阶段
(2009.2.16——2.27左右 即两周)
目标:整理、完善各项活动总结,编辑资料、幻灯片等音像资料,准备结题。
大致结题时间:2009.1.28左右
预期结果:论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说,应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关键词:初中教育 研究性学习 实施
近些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愈来愈感觉到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性。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初中现行的课外活动及活动课难以发挥其课程价值,难以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尚存在薄弱环节。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规定从2000年9月起开始在初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切实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5年多的探究,笔者初步摸索出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流程
1.确定课题,制订方案
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
2.获取信息,选择方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是科学的选择。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行为的、静态的成果、动态的实践、外在的形象、内在的体验、物质形态的、精神状态的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而且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综合研究,解决问题
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4.成果展示,总结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方法
1.选题
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选题不仅决定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完成课题研究应该采取的方法与途径。选题恰当,将会使研究活动事半功倍;选题不当,可能使研究活动步步被动,甚至一事无成。
(1)选题的基本原则
①实际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2)确定研究问题
①要善于观察和思考;②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③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
(3)确定研究方向
将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以后,会发现可供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所以需要把问题变为课题,进而确定研究方向。
2.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开题是指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订一个可行的工作计划,为即将开始的研究提供一个工作框架。开题报告是指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1)开题报告的设计
①内容设计
在开题报告中要扼要地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有时可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这部分内容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开题报告中要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具体工作程序,包括任务分工的情况、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计划访问的专家及研究所须的条件(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另外,还要把时间安排好。
在研究方法的说明中,要写明是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等。若是调查研究,那么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叙述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的内容,是为了阐明“怎么做”的问题。
成果形式设想是指预计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做成什么”的问题。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物模型、网页等。
②形式设计
开题报告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可以写成文章,还可以设计成表格,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研究者都必须回答开题报告中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即: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
(2)开题评审
开题报告是否可行,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在正式开题研究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论证。
3.结题与成果交流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概括,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思想碰撞,提升认识和情感;学会选用适合自己研究课题的形式来展示表达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掌握撰写结题报告的方法,从而增强归纳、总结、推理和论述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常用实践方法
1.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微缩胶片等。研究文献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类课题的研究,都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都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研究。
2.观察和实验方法
(1)科学观察法
(2)科学实验法
3.社会调查
(1)制订调查方案
(2)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
①问卷调查
②访问调查
③实地调查
4.信息处理
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无序的、原始的,深度不一,层次混乱。要想使这些资料能在研究中派上用场,必须要进行一番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素材。这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研究的结论。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点
(1)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
(2)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第一,改变以往评价主体的贵族化、领导化和少数化倾向,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型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或途径收集信息。第三,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可行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如过多的“填表学习”等。
(3)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知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没有反思的过程,只能说有经历而无体验。
2.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构成
(1)过程性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主要评价学生参与课时量、参与态度、在活动中情感体验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和活动的收获与成果等方面内容。
(2)终结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就是对研究成果的评价。通常研究成果通过结题报告来展示,所以,终结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结题报告质量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的具体方法上,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自评、小组(互评)评和教师评的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有交互式、同步式、间断式三种参与方式。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