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志愿者培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学志愿者;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
一、大学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的组织与管理
(一)大型体育赛事前的组织与管理
1. 大学志愿者招募。招募是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最初环节,它的内容包括具体的大学志愿者来源、报名方式、时间和招募流程等。立足于最小努力原则,一般主要招收以举办方所在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少量招收各地志愿者,以确保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及时性与便捷性,便于组织管理,同时节省经费。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主要招收北京地区的大学志愿者,同时也面向全国各地居民招收定量赛会志愿者。
报名方式一般有下面几种:(1)利用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志愿者的报名;(2)利用大学志愿者生源所在学校相关部门或学生团体组织负责接受报名;(3)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报名。
大学生志愿者的报名时间由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和性质定,短则1―3个月,长则6―12个月。确定好以上内容后,则可开始拟定招募流程,主要包括材料审核、面试、测试、岗位分配、背景审核、录用通知书派发等。
2. 赛前培训。大学志愿者招募结束后,则进行赛前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等。通用培训为一般的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专业培训指大学志愿者志愿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所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场馆培训指体育赛事举办场馆功能、场馆内比赛基础知识、场馆内部设施、组织结构等内容;岗位培训主要指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
3. 培训方式。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时间不固定,因此可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组委会就与高校紧密联系,有组织、有规划地在学校内部培训大学志愿者,让他们在奥运会期间负责通讯联络、网络交流、环境监督等技术性工作。
(二)大型体育赛事时的组织与管理
1. 项目管理。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范围广,因此,必须要做好赛事项目的人员组织管理,明确赛时志愿者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先分解赛事和所需的实际工作内容,如确定好是财务、营销还是人力资源、志愿者工作分类;再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分成可直接管理的任务,如迎宾接待、沟通翻译、交通服务、安全保卫、医疗卫生、通讯联络、场馆支持、宣传报道等。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可采取“最后期限”的安排方法,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合适的团队或人员,要求他们在最后完成时间前必须确保每项工作顺利完成,不拖慢整个体育赛事的进度。
2. 制定工作进度表。工作进度表应包括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整个周期的日程表,将所有重要任务都列入日程表中,并明确每一任务完成的日期和时间。这就要求工作进度安排必须全面考虑各任务间的联系与顺序,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实施任务安排。如安排大学生志愿者的赛时管理,应先深入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再考虑任务执行时的具体人员数量分配,确保志愿者的一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满足该项任务的基本需求。
3. 阶段性总结。由于大型体育赛事一般具有确切的举办时间,常为7―30天,时间较短;而且,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的志愿活动较多,为此,志愿工作负责人应在每天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做好当天任务的小结,对赛事进行期间志愿工作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及时指导,避免同样错误再次发生。
(三)大型体育赛事后的组织与管理
1. 赛后总结。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都是首次参与大型志愿者活动,难免会缺少工作经验造成或大或小的工作错误,但大学生志愿者又有较强适应力,因此,应重视赛后志愿工作的总结,让大学生能吸取经验,在往后的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赛后总结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归纳总结个人表现,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省,对个人优秀之处进行肯定鼓励;再由小组负责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小组今后需要改进努力的地方,让大学生志愿者在轻松严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展自我,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2. 赛后表彰。为激发和维护大学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可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进行赛后表彰活动,如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大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预演机会、发送纪念品、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等。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志愿者,可授予荣誉称号,而各高校也应将本校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纳入其个人年度考评中,并为大学生志愿者适当增加一定学分,以示鼓励与表扬。
3. 赛后宣传。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积极宣传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服务精神面貌,利用志愿者专栏报道宣扬大学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志愿服务,进而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另外,为激励志愿者参与,可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让志愿者享受特殊待遇,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还可以获得免费培训、外出考察、工作补贴等物质鼓励,以激励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
二、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基础,借助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质服务,能有效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而我国在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动贡献下,会举办越来越多的优质大型体育赛事,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倦怠情绪
随着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各地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推广不断深入,公共图书馆服务日益延伸,图书馆工作日趋繁重,而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由于学生自身在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优势,志愿者为图书馆的工作带来活力,图书馆志愿者成为图书馆员工的有益补充,各地图书馆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业务工作成为一种潮流。但是最近几年,许多图书馆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倦怠情绪,阅读推广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笔者试分析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以此总结出应对问题的策略。
1 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
总体上来看,如今图书馆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消极应付工作的现象,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服务态度不热情,服务缺乏激情;经常出现迟到,旷工等现象;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很少能够坚持做很长时间的志愿者,一段时间就会有志愿者退出。笔者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出造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实际工作与志愿者期望不符
大多数学生志愿者是为了在服务的过程中收获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丰富社会阅历,但是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些目的,只是简单的图书馆日常工作,现实与期望值差的太多,造成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1.2 图书馆工作岗位设置单调
大多数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比如打扫卫生、整理图书资料、图书排架、上架等,这些工作岗位的设定忽略了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实质上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枯燥、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必然造成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1.3 学生志愿者缺乏真正的奉献精神
从学生参加志愿者的动机来看,许多志愿者并不是真正具有奉献精神,志愿者自身缺乏奉献精神就会造成在服务中的倦怠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容易半途而废,退出志愿者的队伍。
2 应对策略
具体分析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参与志愿者的动机和学生自身发展特点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1 合理设置图书馆志愿者岗位
图书馆志愿者的岗位设置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理想等相关信息,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设置出具有层次性的岗位,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进行双向选择,最大程度的达到双赢。对于真正具有奉献精神、热爱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志愿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出适合的岗位,比如图书咨询、图书编目等岗位;对于目标不明确,没有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先从基础的图书上架、卫生等岗位做起,再进行其他岗位的尝试。在岗位选择上要进行双向选择,双方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志愿者岗位的增加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各个岗位锻炼自身的能力,学生就会投入到志愿者事业中,从而减少志愿者人员的流失。
2.2 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
培训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图书馆岗位培训就是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培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使学生志愿者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培训不能仅仅是老员工带领新志愿者熟悉工作流程,培训应针对当下学生志愿者服务奉献精神缺失这一现状,努力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志愿者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服务礼仪,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还可以加上一些图书管理专业技能和知识,例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编目等实用技术,新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加工作积极性。
2.3 制定志愿者激励措施
虽然志愿者活动是无偿的,是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公益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应该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制定图书馆学生志愿者考核评价标准,定期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志愿者给予适当的表彰,表彰形式可以是证书、奖章、表扬信、推荐书等,这些精神激励是对志愿者工作的极大认同,使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感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倦怠情绪。
2.4 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
建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使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加规范化、规模化。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协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大,就会吸引更多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也会留住更多学生志愿者。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交流活动,增进协会会员之间的友谊,增强学生志愿者协会的活力。在这样有组织、充满活力的团队里,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会大大减少。
3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的倦怠情绪,应该找到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志愿者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岗位,加强志愿者岗位培训,制定学生志愿者激励措施,组织学生志愿者交流活动,促进图书馆和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荣芳.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培训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08):88-90.
[2]宋志强.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4.
关键词: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转化;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46-0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世界级大型赛会的举办权不断增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从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到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无不彰显着我国举办大型赛会的卓越能力和经济实力,令世界为之赞叹。在赛事的筹备、举办中,赛会志愿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各大赛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赛会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向赛会选送优秀的志愿者,对赛会的顺利召开与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宣传、召募、选拔、培训、考核、上岗的各个环节中,都要遵循严肃对待、严格挑选、严明纪律、从严训练的原则,培养出素质优良、服务高效的志愿者队伍。
一、当代高校赛事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扩大与专业志愿者组织稀缺的矛盾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志愿者这一社会公益性极强的身份走进了各大高校校园。当代大学生有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气质与创造性的思维,他们渴望并愿意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奉献,但是专业性很强的志愿者培训组织却四处难觅。即便在高校中志愿者社团层出不穷,但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仍然是此类社团的软肋,也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的瓶颈。
(二)高校学生年级的逐渐增长与自身日渐消退的激情之间的矛盾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难发现,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参与程度最高的往往是低年级学生。由于考虑到自身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志愿服务与参加活动的热情逐渐被消磨殆尽。但高年级学生中不乏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优秀人才,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流失。在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后,这些人才往往很难在校内找到一个属于志愿者的交流平台,无法与后来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所以,建立一个具有官方性质的志愿者交流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交流得更加广泛,可以以省为单位,省内几家高校可以联合开设这样的一个平台,做到资源共享,为志愿者大家庭的新成员铺路。
二、大型赛会志愿者队伍建设
高校志愿者不同于社会志愿者,由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主要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在待人接物、社交礼仪、团队协作等方面均需培训提高。所以在建设高校志愿者队伍时,务必根据赛会要求,针对志愿者队伍实际,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应志愿者健康成长的新路子,保证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健康成长,以利于志愿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服务品质,提高服务效能。
(一)组建青年教师志愿者领导小组
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在筹备建设志愿者队伍时,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建由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志愿者领导小组。该组织的配置人数应为学校选派学生志愿者人数的1/15~1/20,并且在组内推举出一位有志愿服务经验的教师作为小组组长。同时建立层层管理机制,从而做到专人专项、专人负责的高效率网络辐射式管理模式。在筹备成立领导小组的过程中,应多选派各大高校各个院系的政治辅导员,增强队伍的朝气与亲和力,提高服务效率。小组工作职责包括:在各高校宣传大型赛会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赛会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志愿服务时的自豪感与集体荣誉感;收集上报的志愿者报名表,针对各小组具体工作职责,结合学生的报名志愿与意向,初步确定志愿者初试时间;对志愿者进行测试,以志愿服务、无私奉献为基本指导方针,对志愿者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拔测试。筛选出具有吃苦耐劳、肯于奉献、善于合作的人才,并针对志愿者的个体特点与优势做进一步测试;以增强队伍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为目标,对最终确定的志愿者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实战演习,消除志愿者之间的陌生感,融为一体,增强志愿者队伍的整体合力。
(二)志愿者的动员与招募
在对志愿者进行动员工作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网站、展板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全校性的宣传与广泛的动员。在动员时要重点宣传举办赛会的背景、意义,增强学生踊跃报名的热情,并充分调动每一位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为日后高效率的志愿工作做铺垫。在学校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发放志愿者工作报名表。在报名表上不仅要体现报名人员的个人经历、爱好、特长等基本信息等,更要推陈出新,增加诸如志愿感言等主观板块,增强报名表的立体感,尽可能从表格中获取反应填表人更多的个性特点的相关信息。此外,可以联合各学院的政治辅导员,获取重点推荐名单。对于政治素质高、综合素质全面、大局意识强、服务水平高、服务经验丰富的学生,在日后的培训阶段可以重点培养,可逐渐承担相应的具体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三)志愿者的筛选与培训、考核
在确定志愿者报名人数后,学校志愿者领导小组可以进行志愿者的初步测试。测试应结合各高校配置状况与报名人数,以筛选出具有更高服务精神、更优个人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的。此环节可以在各学院中统一进行。在确定志愿者名单后,要积极引导志愿者走向实践的道路。高校志愿者领导小组要主动创造实践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把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由单一的传统的讲座式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注重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如模拟操作式、实战演练式和实习训练式等。从而把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并不断反思总结,积累实践经验,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与提升。在此环节中可以邀请心理学专业相关老师,与志愿者一同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团队训练),增强团队凝聚力,消除志愿者之间的陌生感,尽快融合整支队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志愿者领导小组要对志愿者近期的培训内容进行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验收考核,旨在强化队员特殊技能的掌握熟练度。考核后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对培训内容、方式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领导小组要把握志愿者在培训期间的训练效果与心理变化,对稍有懈怠的队员要进行个别谈话,必要时可以重新选择一名志愿者,确保每一位队员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领导小组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举办志愿者交流会,探讨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交流总结经验,共同引导青年志愿者进步与提高,确保志愿者队伍建设高效性。
三、大型赛会后的资源转化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服务经验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如何在完成赛会志愿服务后,把精神资源转化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如何在校园中树立以优秀志愿者为榜样,引领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学习这种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赛会志愿者服务后高校应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采用“分派式”方式,将优秀人才安排在各种志愿服务之中
经过正规的、大规模的志愿服务的历练后,志愿者会对志愿服务的意义有着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志愿服务后,学校可以将有经验、有能力的志愿者,安排在学校组织的支教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志愿服务中,辅助带队老师,引导缺少志愿服务经验的同学高效服务、认真工作。在学校的志愿者培训组织建设中,也可以选取在志愿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队员担任教师助理的角色,也可以请他们现身说法,形成优秀资源的有效生成和高效利用,发挥承上启下的持续发展的链接作用。
(二)采用表彰等方式,把先进人物事迹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中去
把优秀志愿者在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收益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熔铸在一起,利用表彰奖励、校园媒体宣传等方式,把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广大学生与人沟通、相处、配合、团队协作能力,把志愿服务中维护集体利益的宝贵精神应用到学习、生活、学生工作中去;坚持并发扬各团队中民主、团结、协作的特色,坚持实事求是、坦诚相待的处事风格,坚持多沟通、多反思、多总结的工作方法,努力将志愿者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变为高校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家乡人才培育、公益事业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作出贡献,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做时展的承担者。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麻涌镇图书馆;志愿者;志愿服务
志愿是指在没有强制的前提下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随着我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不断发展和创新,市内多间镇级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麻涌镇图书馆作为镇级公共图书馆,自2008年建馆起招募第一批志愿者,至今已成功举办数十项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麻涌镇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麻涌镇图书馆志愿服务从开始至今已有四年多,在这几年里,该馆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使馆内志愿服务深入民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下面,从麻涌镇图书馆志愿者的人员结构及服务时间、岗前培训、工作要求及内容、档案管理和激励措施五个方面介绍该馆志愿服务的现状。
1.1人员结构及服务时间
麻涌镇图书馆自2008年招募第一批志愿者,往后每年志愿者人数及服务的总时间都不断增加(详见表一)。
表一:麻涌镇图书馆2008年至2011年志愿者基本情况
年份(年)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到,志愿者的人员结构单一,且据统计,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均在每年7-8月。
1.2岗前培训
麻涌镇图书馆对每期招募的志愿者均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图书馆邀请镇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对志愿者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再由馆内工作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分散培训,现场讲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技巧等等。
1.3工作要求及内容
麻涌镇图书馆自行印制了简单的服务章程,于培训期间派发给每一位志愿者。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时要佩戴印有志愿者标识的工作证,按规定签到及填写服务时间。在工作中,馆内工作人员要求每一位志愿者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在对待读者服务上要做到热情、周到、谦虚。
在工作分配方面,我们会根据志愿者的年龄、特长、个人意向等把志愿者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从事志愿服务,其中包括:参考咨询、书库整理、图书上架和排架及协助图书馆开展展览、学术活动等。
1.4档案管理
麻涌镇图书馆对每一位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存档。信息内容包含:姓名、性别、年龄、特长、服务意向等等。同时,馆内工作人员对志愿者每天的服务时间进行审核,并把服务时间也归纳到存档资料中。
1.5激励措施
麻涌镇图书馆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参与活动的次数,每年评出星级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奖励与表彰,奖励方式除了一般的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免费图书证及小礼品外,还组织他们去参观东莞市图书馆、东莞市科技馆、广东科技馆等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让他们在参观游玩中增长见识。
2 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积极意义
2.1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紧张问题
据了解,镇级图书馆读者群体主要是学生,每到假期,馆内读者人数剧增。麻涌镇图书馆现只有工作人员七名,馆内分四层,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每年暑假,志愿服务很好地缓解了图书馆因工作人员不足而造成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2.2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为窗口单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一直是一项要求时刻抓紧抓好的工作。志愿者的到来让所有在岗的服务人员有了约束自身行为的要求。工作人员在带领志愿者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志愿者们了解工作的意义。
2.3志愿者成为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纽带
志愿者,同时具有服务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可以为图书馆搜集读者意见,反映读者阅读需求,及时传递、交流、反馈信息。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也能了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苦,帮助图书馆与读者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渠道。
2.4志愿者是图书馆最好的宣传者
麻涌镇图书馆位于麻涌镇大步村,远离热闹的镇中心区,在刚开馆的时候,读者不知道图书馆的位置、不了解图书馆的性质,因此,读者人数较少。在宣传方面,麻涌镇图书馆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志愿者的宣传效果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通过志愿者向亲朋好友讲述他们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推介图书馆的服务,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图书馆的读者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另外,如“志愿者义教活动”、“快乐读书会”等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麻涌镇图书馆作为一个规模相对不大的镇级图书馆,每年图书的借阅量能位居全市32个镇街图书馆的前列,这其中,志愿者的宣传起了不少的作用。
2.5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本身有积极意义
麻涌镇图书馆的志愿者均为在校学生,图书馆的志愿服务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志愿者的服务理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力求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志愿服务培养了志愿者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自我生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乐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乐于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品格。
3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制度化管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引入和开展志愿服务时可参照的相关管理条例非常有限。少数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要求,制定了本馆志愿者管理条例,麻涌镇图书馆在志愿者工作中制定了简单的志愿服务章程,但是,这些简单的规章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志愿者工作的需要,缺乏制度化的管理,志愿服务操作不规范,志愿者工作得不到保障,也因此难以深入开展下去。
关键词: 博物馆志愿者 培训机制 激励机制
一、研究目的
博物馆的展览除了常设展览外,还有不定期的特别展览。博物馆志愿者为观众提供的义务讲解服务一般都是常设展览,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提供特展讲解服务。苏州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览外,每年都会有几个特别展览。从2011年的“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特展开始启动志愿者讲解服务,目前志愿者的特展服务已经形成从招募到培训、考核、服务、总结的流程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苏州博物馆,讲解岗位的志愿者每周都有自己的固定服务时间,为观众提供常设展览的义务讲解服务。如果某一特展需要志愿者提供讲解服务,馆方会在展览前半年左右开始在志愿者中进行招募和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在展览期间为观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为保证正常的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特展服务的志愿者,其特展讲解服务不能与常设展览讲解服务冲突。也即是说,志愿者必须在保证每周一次的日常服务工作完成之后才能进行特展服务。不仅如此,在年终志愿者服务工作审核时,特展讲解服务不计算工作量只计算服务时间。这就意味着参加特展讲解服务的志愿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还面临特展讲解记忆、考核的压力。特展服务结束后,会有一个总结大会,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对于展览工作和服务工作相互进行一些交流和小结。每个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会领到馆方特制的一枚特展纪念小勋章,一本特展介绍的书籍或是一套特展纪念明信片。
这看似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特展讲解服务规则不仅在苏州博物馆已成为一项制度,而且每次的特展志愿者讲解招募,志愿者们都踊跃参与,服务热情高涨。显然,物质回报并非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的目的,那么他们积极参与的动力来自哪里?他们所获得的非物质回报有哪些呢?这正是本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苏州博物馆的实践和研究
2015年11月10日――12月20日,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这是苏州博物馆举办的“明四家系列展”的最后一个展览。
这次特展共有24位志愿者参与了讲解服务,既有2007年苏州博物馆志愿社第一批招募的志愿者,又有2015年最新招募的第十一批志愿者,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超过70岁。志愿者们在展厅为观众提供了143场义务讲解,其中的7名志愿者先后去了苏州大学、钮家巷社区、三元小学等学校和社区,提供了15场仇英特展的社区专题讲座。
调查中在谈及参与仇英特展志愿服务的动机时,所有志愿者的回答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回答都是一样的,但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其实每个人的初衷和收获却并不相同。
我们将志愿者们按参与动机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获取知识型
这类志愿者参与特展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展览前,他们的相关知识储备很少,甚至是空白。为了获取新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他们积极报名参加特展服务,认真参加培训和学习。这类志愿者虽然在培训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往往是收获很大、进步最快的。对这类志愿者来说,知识的获得是他们最大的回报和激励所在。
志愿者A就是这一动机类型的典型代表。她是2015年的新志愿者,刚刚退休,退休前是苏州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新志愿者的培训课程中,由于文史知识爆炸性地增长,这大大地激发了她的求知欲,因此在仇英特展志愿者招募公告时,刚刚通过常设展览讲解考核的她毫不犹豫就报名了。由于对仇英及其作品了解并不多,她是准备报名蹭课的。
虽然之前的明四家展览,她作为观众也来参观过,但是由于对中国古代书画知识的储备不足,培训时老师提到的很多人名和技法对她来说都很陌生,所以每次培训课结束,她都要花上好几天时间消化培训内容,不仅回家上网查资料恶补,有的还需要向其他志愿者请教。尽管如此,当培训课程结束,拿到特展讲解词时,她仍然感觉要顺畅地看完一遍讲解词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参加讲解考试。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她打印了讲解词,把问题一一列出,去网络和其他志愿者那里寻找解答。她把答案都认真记录在讲解词空白处,写不下就重新整理后再打印一次。问题一一求解,讲解词越加越长,她突然发现讲解考核好像不难通过了。突击用一周的时间准备,她果然顺利通过了讲解考试。
仇英特展开幕后,由于是第一次参加中国书画作品讲解,她不仅很认真地展厅看展品,而且在服务之余,反复听其他志愿者的讲解。到仇英特展即将结束时,她说:“给观众讲解的时间越来越长,要讲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怕观众提问题了。”
她坦言,自从退休来到苏州博物馆做志愿者后,似乎比上班时还要忙碌。特别是报名参加仇英特展服务后,半年多的时间都主要是围绕这个展览在忙碌。上课、查资料、背讲解词……因此,当特展落幕时,心里很不舍。虽然辛苦、忙碌,但是“收获满满,而且感觉每一天都非常开心,非常充实”。
她的个案并非特例,很多参加过特展服务的志愿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对志愿者们来说,参与特展服务犹如打开一扇新知的大门,展览培训能让他们快速地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为此,志愿者们对一个个即将落幕的特展都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对即将开启的特展都急不可耐,翘首以盼。
一、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一)高校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注册志愿者人数庞大。大学生树立了较强的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化。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缺少前期策划、安排,仅仅对原有服务进行简单重复,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影响力。
(三)高校志愿服务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偶然性的志愿服务给予服务对象短期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稳定性较差,大学生志愿者难以提供专业性更高、需要长期投入的志愿服务。
(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的消费者,本身没有收入,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资金问题也是高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五)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不同高校以及高校内志愿者分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有时会造成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冲突,同时也造成了志愿服务力量的浪费。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缺陷
(一)招募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繁冗,各院系、各社团的志愿分队分开招募,造成人员的分散,不利于人员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招募完成后未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登记存档,不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延续与志愿精神的传承。
(二)培训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较为欠缺,志愿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便开展服务。通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缺乏基本素养,不能在给受助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理念培训的缺失造成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肤浅理解,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削弱服务热情。
(三)组织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未对所服务的片区、定点进行归类,服务范围不确定。未对常设服务项目与短期活动进行分类、规划,服务时间、频率不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的项目设计与周密的事前预测,导致最终服务效果实际成效不大。
(四)保障制度的缺失。保障制度包括资金保障与人身保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合理运用资金?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志愿者们服务过程中的人身权益与安全?这是目前志愿者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招募制度。志愿组织招募制度可参考如下招募机制。招募初,进行项目设计,制订招募规划、标准和方式;招募信息,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行为、志愿者发展等,明确志愿者在志愿组织中的任务;确定录取并进行注册登记。
(二)完善培训制度。通常培训内容可分为认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部分。认识培训即向志愿者介绍基本的组织内部概况;技能培训针对志愿者特定岗位服务的要求,通过讲解和示范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理念培训则注重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优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境界。
培训队伍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中选拔专职的指导教师,并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师资培训。专业教师队伍,让教师结合本专业学习,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一.活动前准备。
活动之前先与敬老院院长取得联系,在得到院长的允许后。我们开始准备关爱活动的细节。由康大志愿者干事组织康大学院25名志愿者参与关爱敬老院活动,由志愿者干事们和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上培训课。让志愿者了解镇龙敬老院的环境并教导如何和老人沟通等关于敬老院的培训知识。我们策划者会通知康大志愿者服务总队演绎部的志愿者干事组织表演节目。还组织采购探望老人家所需的食品。在活动前一天晚,我们的干事会组织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开会,再次强调活动时间和集中时间和说明去敬老院的注意事项。并为志愿者们分为两大组。
二.活动进行时。
出发时间到,我们会在康大学院正门出发,约步行25分钟。到达敬老院我们两位志愿者干事先进敬老院并询问院长。在得到准许,我们志愿者分为两组进入敬老院。每组人负责一栋老人宿舍。进入宿舍和老人聊天并邀请老人到楼下的大院观看由康大志愿者表演的节目歌曲。并分发山楂饼,陈皮丹等食品,让老人馋下。我们关爱活动主要就是和老人家聊天,老人家们都很健谈,有些老人还高兴地唱起革命歌和我们一齐互动。然后我们和老人家一齐照相留影,有些老人们还摆出姿势让我们照相,笑得合不拢嘴。最后我们志愿者集中一齐大合唱,带动老家们的气氛。
三.活动结束。
近年来,短期支教以其灵活性、短暂性、可操作性而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尤其是支教组织团体在招募、选拔、培训、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得支教效果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人力资源管理即通过对支教团队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志愿者间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支教意义。在这之中,选拔和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选拔负责筛选合适对象,激励则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使其充分?l挥潜能,为组织目标而贡献力量。
1调研设计
本文以支教大学生为本位进行微观研究,多视角结合,将人力资源视角与社会学视角的角色认知理论结合,分析和解释支教团队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
以烟台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支教动机、人员选拔、人员培训等六方面进行研究。
2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果并进行分析。
21前期选拔:无人力资源规划,未设置相应条件要求,门槛低,人员素质无保证
第一,志愿者专业构成:志愿者中几乎没有师范类学生,文史类、理工类和语言类学生的总人数只占支教人数的23%左右。因为短期支教的授课内容多为基础课程和相关趣味手工类课程,所以志愿者们在前期自己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支教水平难以确保。
第二,志愿者选拔:支教活动的组织方多为学校社团,设置的门槛很低,无具体、统一的人员要求。即使有一定的选拔程序,但大都是象征性的,志愿者的专业素质不一。因此,选拔没有从源头保证支教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让后期支教活动的开展大打折扣。
22中期管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一,组织培训。仅有不到1/4的志愿者曾接受过系统培训,大部分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因为缺乏培训,志愿者对支教的内容和要求一无所知,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支教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志愿者缺乏对支教当地的认识,对当地的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了解甚少,难以较快地适应当地环境,影响支教进程和成效。
第二,团队管理。大部分支教团队不注重管理建设,没有严格明晰的规章制度或是形同虚设。而卡方检验表明,管理制度与成员对支教的态度有较大的关系。缺乏管理制度会极大地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缺乏鞭策和动力,行动散漫,影响支教的成效。管理制度与成员对支教的态度的卡方分析见下表。
这也加大了志愿者的流动性。因为缺乏制度管理,常有志愿者中途离开,影响支教进程。同时,支教团队建设被忽视。整个团队没有统一的目标和行动方向,凝聚力和向心力差,成员间相互不了解,大大降低了影响了短期支教的质量。
第三,内部激励。支教团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志愿者没有提高专业能力和支教水平的动力,会逐渐丧失支教热情。同时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支教水平也难以持续。接近60%的支教人员表示后期不会再参与支教地区的活动或关注当地动态。
23后期总结:缺乏反思和回馈,总体上未形成较完善可行的系统,可持续性差
第一,支教评估。大部分团队在支教结束后未组织评估工作,这使得支教活动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同时,不对个人支教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不将评估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使得志愿者的后期积极性不足。
第二,反馈总结。大部分团队没有及时召开内部会议进行活动总结和经验交流,组织成员交流心得,未能很好地做好后期激励工作。同时短期支教的持久性存在很大问题,多数支教团队离开后没有再与支教地区联系,也未收到支教结果的反馈,双向信息呈现“真空”状态。
3可行性建议
要想让短期支教有差强人意的结果,需要良好并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支教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31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良好开端
支教活动开展前,团队要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明确支教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人员选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根据支教地区的具体需求制定明晰的选拔条件。同时记录支教成员信息以便后期联系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32相关的培训活动是有力保障
支教团队应加强相关培训,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流程。要加强专业的技能培训,教授支教技巧,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要让志愿者更深入地了解支教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以便更快地适应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支教活动。
33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持续动力
支教团队时要强化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可挑选出团队负责人,向志愿者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以便约束和规范志愿者遵守管理规范。
同时注重激励制度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管理和激励措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体系应在保障志愿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给予较高层次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可通过提高生活待遇、增加福利补贴等措施,精神方面可用赞赏、表扬等形式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会认同感。同时可以将激励机制与后期的支教评估相“挂钩”,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及时赞赏,激发其支教的热情,也对其他志愿者起到了鞭策和激励作用。
34完整的体系是重要支撑
只有将支教活动体系化,才能保证支教的可持续发展。可根据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体系,做到有规可依并可反复施行。要注意后期的总结反思和支教评估。总结支教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对支教活动进行评估、绩效考核,以评估支教活动的价值。
同时注重其他配套制度的建立,促进支教可持续发展。支教团队应当记录志愿者档案以便后期的活动开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开发,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支教地区建立长期联系,以便后期获得支教效果的反馈,也可实现支教活动的定期开展,保证了支教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