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好人榜事迹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一)
“小医生”建造一座专业高峰
12月14日上午9点,梁益建身着白大褂走进了市三医院的一间小会议室,此时,已经有好几家媒体记者等在那里。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从12月5日启动网络投票,从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有记者前来采访,毕竟,他是今年四川唯一一个入选者。
“我只是一个小医生,我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手术室里给病人做手术。”梁益建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说,言语中充满真诚。因此他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仅有一个半小时,10:30,他将做一台难度较高的脊柱矫形手术。
虽然自我定位为“小医生”,但梁益建做出的却是大成就:他所接受的脊柱畸形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屡次被国内医院所拒绝的,他不仅让他们重获新生,而且在专业领域上,他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受尽挫折的病人,辛酸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梁益建的手机里存着一组照片: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婚纱,阳光投射在她脸上,她面露灿烂幸福的笑容。
女孩叫李湘宁(化名),25岁,两年前,她还是一个身高仅有138厘米的“驼背”,两年她来到市三医院求治,梁益建成功为她实施了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她现在身高160厘米,很多人不相信她曾经是个身体几乎折叠的‘驼背’!”李湘宁目前还没结婚,但她用拍摄婚纱照的方式昭示了对全新生活的态度。
比李湘宁病情严重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双流县一个叫黄波的31岁小伙,他的脊柱呈正侧位360度畸形,梁益建解释,“就像龙盘柱!疾病导致他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再不手术,命都难保。”黄波经过一年半的手术和康复训练,已经出院,不过他经常被梁益建请回医院,为“天线宝宝”们做呼吸训练示范。
黄波出院后已经恋爱结婚,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我和正常人一样,要感谢梁爸爸。”他叫梁益建为“梁爸爸”,因为是梁益建给他带来新生。
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有507名脊柱畸形患者在市三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这些病人,无一例外地奔走过国内多家医院,然而因为手术风险太高屡屡被拒,每一个病人,都能书写一段辛酸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梁益建这里戛然而止,剧情反转走向幸福。
他们大多数人来自贫穷家庭,因而面对高额医疗费,梁益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他们寻找资助,他的帮助,让曾经受尽磨难挫折的病人内心充满感动。
梁益建说:“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帮助了他们!”从目前来看,梁益建的病人们都做到了这些。
他创下一个专业高峰,让同行难以翻越
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这也是病人跑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医院仍被拒绝的原因。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在病房内,来自湖北的21岁女孩小欣(化名)对记者说,她被多家医院拒绝后,抱着一种悲凉的心情等待死亡的降临,在来到市三医院时,脊柱畸形导致的神经压迫已经彻底让她瘫痪了,“当我从网上查到梁益建老师的时候,我仿佛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小欣如今正在做脊柱的牵引,她已经恢复了行动能力,再过一段时间,她就可以接受手术,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直立的姿态重新迎接生活。
而梁益建正式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人,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去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国内,将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做到如此高难度、如此多例数,唯有市三医院骨科专家梁益建,因此有业内同行说:梁益建“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他把爱心做成一件平常事,连续坚持了8年多
梁益建看起来身体很单薄,尽管天气较冷,他依然穿得很少,他说:“我每天坚持锻炼,我必须身体好!”
如果身体不够好,动不动就是站立10小时的手术,是难以坚持下来的。因此梁益建每天在凌晨零点后打太极,除了健身,还养心,一颗波澜不惊的心能让他在手术台上从容面应对各种难题。他一部分是为自己锻炼,一部分是在为病人而锻炼。
2008年,梁益建从泸沽湖边将第一个叫伍才立的重度脊柱畸形带回成都并治好他后,源源不断的同类病人找到他,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经济穷困与身体痛苦的双重折磨中寻找治愈希望。从那时起,生为医生的梁益建同时做起了慈善者,他时常去为病人募集治疗经费、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向医院争取费用的减免、也常常将自己的钱掏出来补贴部分病人的生活费。
他对记者说:“他们是有希望站起来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就会失去最后那一线希望。”
记者从2008年便开始采访梁益建,病人的故事、手术的高难以及梁益建为病人四处筹资的事都构成非常好的报道元素,因而不断有新闻被报道出来,除了本报外,从中央媒体到省内媒体都在跟进。
然而新闻做到后来,那些类似的事情已经被梁益建做成了一件平常事,即便媒体少有报道,但他却将爱心坚持下来,一做就是8年多,他付出的爱,深深扎根在病人心里,难怪病人都将他叫做“梁爸爸”。
“付出爱心,目的不是让人关注,我只是希望,让病人能得到力量,看到希望,并让他们懂得感恩,让爱心从他们身上得到传递。”梁益建说。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二)
“感动中国”,是一年一度的中国“精神收成”。梁益建,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入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医者仁心,大爱情怀,在全国传递温暖、弘扬道德。而在前几天,歌手赵雷在湖南卫视《歌手》节目演唱一曲《成都》,曾打动无数国人,至今余波荡漾。2017年成都的春天,正从温暖和“感动”中徐徐向我们走来。
身为一名医生,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医患紧张关系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的当下,一边是对医生群体、职业道德的疏离和质疑,另一边却是对高尚医德的呼唤和热盼。这样的矛盾,凸显现实与内心的挣扎,折射舆论场的多元与分裂,但阻止不了我们追求美好情感、高尚德行、和谐族群的脚步。
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一位深入采访过梁益建的记者这样写道: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在央视网上,则如是“点评”梁益建的“感动”事迹: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短短一百来个字,浓缩了一位医者几十年的职业人生,是对其持业敬业、医者仁心的道德礼赞。
生活在沪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与其偶遇,当即说服其接受救治,并将其接往成都。13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不到1.3米、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小伙子能够平躺了,而且康复后身高达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庆璧山的肖强,脊柱向右侧弯达190°,世界罕见。从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为其施行三次手术。如今的他,已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河北沧州的于建红,患40年脊柱侧弯。2016年,他最终找到梁益建。从短信咨询、手机发送检测数据,到收治入院、手术,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楼梯、聊天。奇迹,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为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则大多为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些手术难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准再合适不过。看门诊,他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对病人不能轻易打发”,就是这个规矩的来由。每日在病区查房的随身医疗器械,就是各种规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对患者身体的调整、矫正,差不多就要耗时30分钟时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医疗流程的精细把控,对病人永不缺乏的伟大的同情心,成为患者生命曲线、精神曲线努力向上的“矫正天使”。梁益建有一个有300余名成员的“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与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为了纾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独,他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更有甚者,他还帮病人筹措手术费。从自己捐钱、找朋友帮助筹款,到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带动了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那么,在中国晋代《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活画出何谓“医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在这部中国语境的“医者”字典中,“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而“医者”,则必须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诠释的活标本。
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团队,其脚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以梁益建为标杆的成都人,正写就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场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这是成都的“软实力”,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动中国的宏大舞台接受颁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他带来的“感动”,则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荡涤蒙尘的心灵。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一)
“小医生”建造一座专业高峰
12月14日上午9点,梁益建身着白大褂走进了市三医院的一间小会议室,此时,已经有好几家媒体记者等在那里。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从12月5日启动网络投票,从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有记者前来采访,毕竟,他是今年四川唯一一个入选者。
“我只是一个小医生,我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手术室里给病人做手术。”梁益建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说,言语中充满真诚。因此他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仅有一个半小时,10:30,他将做一台难度较高的脊柱矫形手术。
虽然自我定位为“小医生”,但梁益建做出的却是大成就:他所接受的脊柱畸形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屡次被国内医院所拒绝的,他不仅让他们重获新生,而且在专业领域上,他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受尽挫折的病人,辛酸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梁益建的手机里存着一组照片: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婚纱,阳光投射在她脸上,她面露灿烂幸福的笑容。
女孩叫李湘宁(化名),25岁,两年前,她还是一个身高仅有138厘米的“驼背”,两年她来到市三医院求治,梁益建成功为她实施了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她现在身高160厘米,很多人不相信她曾经是个身体几乎折叠的‘驼背’!”李湘宁目前还没结婚,但她用拍摄婚纱照的方式昭示了对全新生活的态度。
比李湘宁病情严重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双流县一个叫黄波的31岁小伙,他的脊柱呈正侧位360度畸形,梁益建解释,“就像龙盘柱!疾病导致他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再不手术,命都难保。”黄波经过一年半的手术和康复训练,已经出院,不过他经常被梁益建请回医院,为“天线宝宝”们做呼吸训练示范。
黄波出院后已经恋爱结婚,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我和正常人一样,要感谢梁爸爸。”他叫梁益建为“梁爸爸”,因为是梁益建给他带来新生。
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有507名脊柱畸形患者在市三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这些病人,无一例外地奔走过国内多家医院,然而因为手术风险太高屡屡被拒,每一个病人,都能书写一段辛酸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梁益建这里戛然而止,剧情反转走向幸福。
他们大多数人来自贫穷家庭,因而面对高额医疗费,梁益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他们寻找资助,他的帮助,让曾经受尽磨难挫折的病人内心充满感动。
梁益建说:“我的努力,是让他们身体正常、心理正常,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那么多人默默地帮助了他们!”从目前来看,梁益建的病人们都做到了这些。
他创下一个专业高峰,让同行难以翻越
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这也是病人跑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医院仍被拒绝的原因。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在病房内,来自湖北的21岁女孩小欣(化名)对记者说,她被多家医院拒绝后,抱着一种悲凉的心情等待死亡的降临,在来到市三医院时,脊柱畸形导致的神经压迫已经彻底让她瘫痪了,“当我从网上查到梁益建老师的时候,我仿佛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小欣如今正在做脊柱的牵引,她已经恢复了行动能力,再过一段时间,她就可以接受手术,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直立的姿态重新迎接生活。
而梁益建正式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说”的人,从2008年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去年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国内,将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做到如此高难度、如此多例数,唯有市三医院骨科专家梁益建,因此有业内同行说:梁益建“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他把爱心做成一件平常事,连续坚持了8年多
梁益建看起来身体很单薄,尽管天气较冷,他依然穿得很少,他说:“我每天坚持锻炼,我必须身体好!”
如果身体不够好,动不动就是站立10小时的手术,是难以坚持下来的。因此梁益建每天在凌晨零点后打太极,除了健身,还养心,一颗波澜不惊的心能让他在手术台上从容面应对各种难题。他一部分是为自己锻炼,一部分是在为病人而锻炼。
2008年,梁益建从泸沽湖边将第一个叫伍才立的重度脊柱畸形带回成都并治好他后,源源不断的同类病人找到他,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经济穷困与身体痛苦的双重折磨中寻找治愈希望。从那时起,生为医生的梁益建同时做起了慈善者,他时常去为病人募集治疗经费、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向医院争取费用的减免、也常常将自己的钱掏出来补贴部分病人的生活费。
他对记者说:“他们是有希望站起来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就会失去最后那一线希望。”
记者从2008年便开始采访梁益建,病人的故事、手术的高难以及梁益建为病人四处筹资的事都构成非常好的报道元素,因而不断有新闻被报道出来,除了本报外,从中央媒体到省内媒体都在跟进。
然而新闻做到后来,那些类似的事情已经被梁益建做成了一件平常事,即便媒体少有报道,但他却将爱心坚持下来,一做就是8年多,他付出的爱,深深扎根在病人心里,难怪病人都将他叫做“梁爸爸”。
“付出爱心,目的不是让人关注,我只是希望,让病人能得到力量,看到希望,并让他们懂得感恩,让爱心从他们身上得到传递。”梁益建说。
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梁益建事迹材料(二)
“感动中国”,是一年一度的中国“精神收成”。梁益建,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入选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医者仁心,大爱情怀,在全国传递温暖、弘扬道德。而在前几天,歌手赵雷在湖南卫视《歌手》节目演唱一曲《成都》,曾打动无数国人,至今余波荡漾。2017年成都的春天,正从温暖和“感动”中徐徐向我们走来。
身为一名医生,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医患紧张关系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的当下,一边是对医生群体、职业道德的疏离和质疑,另一边却是对高尚医德的呼唤和热盼。这样的矛盾,凸显现实与内心的挣扎,折射舆论场的多元与分裂,但阻止不了我们追求美好情感、高尚德行、和谐族群的脚步。
梁益建为什么感动中国?一位深入采访过梁益建的记者这样写道:他像一束光,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之路;他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他更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奉献的热情。在央视网上,则如是“点评”梁益建的“感动”事迹: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为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短短一百来个字,浓缩了一位医者几十年的职业人生,是对其持业敬业、医者仁心的道德礼赞。
生活在沪沽湖畔的伍才林,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2005年,梁益建与其偶遇,当即说服其接受救治,并将其接往成都。13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不到1.3米、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小伙子能够平躺了,而且康复后身高达到1.78米。如今的伍才林已改名“伍才立”,微信名叫做“自由自在”。
重庆璧山的肖强,脊柱向右侧弯达190°,世界罕见。从2013年到2015年,梁益建为其施行三次手术。如今的他,已迎来了女儿的诞生。
河北沧州的于建红,患40年脊柱侧弯。2016年,他最终找到梁益建。从短信咨询、手机发送检测数据,到收治入院、手术,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楼梯、聊天。奇迹,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在同行的眼中,梁益建是一位“勇士”。因为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而梁益建收治的病人,则大多为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些手术难到什么程度?用梁益建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用“工匠精神”形容梁益建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准再合适不过。看门诊,他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对病人不能轻易打发”,就是这个规矩的来由。每日在病区查房的随身医疗器械,就是各种规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对患者身体的调整、矫正,差不多就要耗时30分钟时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每一个患者,梁益建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个医疗流程的精细把控,对病人永不缺乏的伟大的同情心,成为患者生命曲线、精神曲线努力向上的“矫正天使”。梁益建有一个有300余名成员的“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与群里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为了锻炼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来医院教病人唱歌;为了纾解常年卧床患者的孤独,他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更有甚者,他还帮病人筹措手术费。从自己捐钱、找朋友帮助筹款,到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合作,带动了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
如果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仪书,那么,在中国晋代《物理论·论医》则用中国人的言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活画出何谓“医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在这部中国语境的“医者”字典中,“仁爱”、“达理”是“医者”的必备条件,而“医者”,则必须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梁益建,就是这一“医者”诠释的活标本。
一个成都医生,一个成都好人。其背后,是他的团队,其脚下,是他生于斯、工作于斯、成就于斯的成都土壤。梁益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正如叶芝所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以梁益建为标杆的成都人,正写就一个个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场和境界,源起于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这是成都的“软实力”,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夜,梁益建站上感动中国的宏大舞台接受颁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他带来的“感动”,则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荡涤蒙尘的心灵。
刘金艳曾经有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她除了抚养自己的外孙之外,又先后收养了4个外地孤儿,她曾经有着最幸福的家庭: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一家人其乐融融,收养孤儿以后,一家人谁也没有一点反对意见。
一位邻居给刘金艳捡回一个5岁的女孩。她是一个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当时奶奶病危,看着这个脏兮兮的小女孩,一种母爱之情让她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个孩子。她给孩子洗了澡,从里到外地换了一身新衣服。到了上学的年龄,又把她送到了学校。如今,这个女孩已经成家立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当生活遇到困难时,她们总会得到养母刘金艳的无私帮助,让他们在度过难关时,感叹上苍对他们的眷顾。
在十年前的秋天,刘金艳收养了第二个孤儿。一名30多岁的男子,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刘金艳的小卖店。他一进门就要给刘金艳下跪:“大姐,您心肠好帮我带带孩子吧”。这个男子姓周,是外来务工人员,和妻子闹矛盾,妻子扔下他和孩子,一个人离家出走了。这个叫圆圆的女孩才四岁,善良的刘金艳又多了一个女儿。可过了不长时间,这名男子竟不辞而别。圆圆到了入学年龄,刘金艳又义无反顾地把她送到了学校读书,在圆圆读小学二年级时,一个自称是圆圆生母的女人出现了,要求领走孩子。虽然圆圆有四年多未曾见过自己的生母,但小圆圆还是搂着这个女人不愿意松开。圆圆要走了,刘金艳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那天正下着雨,刘金艳把这对母女一直送了很远,之后,刘金艳把唯一的一把伞送给了这对母女。临别时,孩子发自内心的说了一句话:“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回来看你的”。刘金艳强忍住内心的不舍之情,与小圆圆挥手道别。她知道,她再也见不到这个女儿了。如今,刘金艳再未见到圆圆,但她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圆圆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脑海中也时常浮现出圆圆的身影。
收养的第三个孤儿更具戏剧性。1998年,刘金艳因病住进了医院,同病房的还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叫淼淼,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其它病友不断地为这个小女孩塞钱,起初刘金艳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淼淼是个孤儿,在孤儿院生活。刘金艳这次住院前借了1000元的医疗费,但她眼中的淼淼更让刘金艳心酸,她暗下决定,一定要给这个苦命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刘金艳出院后便立即着手联系收养淼淼的事宜,但由于不懂政策,差一点被有关人员当成了人贩子,后有关单位经查证核实,孤儿院得到了证实,那就是:刘金艳是一个好人。如今上小学六年级的淼淼,在刘金艳的精心养育下,学习优良,品行端正。刘妈妈还省吃俭用,给淼淼买葫芦丝、口琴等小乐器,从淼淼的脸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她有多么的幸福。
第四个孤儿是三年前收养的平平,一对山东籍姓郑的父子俩,在村里靠捡破烂为生。2003年,孩子父亲突然病逝,在平平守着尸体哭了很长时间后,刘金艳立即帮助平平料理爸爸的后事。在这个过程中,刘金艳可以用“求爷爷告奶奶”来形容都不过分。办完事情后,刘金艳对平平说:“以后,我就你的妈妈了”。就这样,她又多了一个儿子。至今一言难尽的刘金艳一提起这件事就感慨万千:“就是给自己亲爹办事也没有这么难”!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刘金艳的亲生儿子和女婿先后死于车祸,老伴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家庭的突遭变故给刘金艳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村民们都说这是她收养孤儿带来的厄运,说她自己有儿女还收养别人的孩子。但面对自身生活的压力和别人的冷嘲热讽,她用那单薄的身体硬是挺住了压力,依然如故,宁可吃糠咽菜,捡拾柴草,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来维持一家十来口人的生计和供孩子上学读书。
尽管刘金艳的家庭不富裕,并且还收养了四个孤儿,但她从来没有向村委会、镇政府要求过什么。她一向认为,党和政府对她已经非常照顾了,她没有必要再提其它要求,她一定会靠自己的力量把家里的生活打理好的。平时,刘金艳就经常教育孩子们,做人一定要做个有骨气的人,有志气的人,有爱心的人,要懂得付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起勇气正确对待,要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真心帮助别人度过难关。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支撑着刘金艳走过了20多年的抚孤、育孤的坎坷之路。
献爱心,彰显大义巾帼本色。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8级大地震。刘金艳在电视中看到了灾区那种悲惨的景象时,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此时,她心中在想: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灾难,灾区的群众正在危难之中,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我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国家,帮助灾区的群众度过难关。就这样,她时刻在关注着周围有关抗震救灾的活动。在得知镇党委、政府正在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时,刘金艳原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却向灾区人民捐款800元。由此,再一次可以体现出她那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子孙所应具备的传统美德。在捐款的同时,她还要收养地震灾区的孤儿,她说:“有爱才有家,有家才有爱。如果政府允许,我要收养灾区的孤儿。虽然我家不富裕,但我会用慈祥的母爱去抚平受灾孤儿的创伤,让他们重新回到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再一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母亲的”。看似普通的话语,却体现出了刘金艳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和淳朴的母爱之情。
刘金艳的感人事迹被各媒体给予了广泛的、特殊的关注,辽阳电视台的《风采辽阳》、辽阳日报、北方晨报、辽沈晚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辽宁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给予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