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就业导向8篇

时间:2023-03-03 15:57: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就业导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导向

篇1

【关键词】就业观;择业;“白纸”

1、“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提出

1.1就业市场的趋势

1.1.1从就业形势上看,职业院校毕业生求职时不要把所找的第一个岗位作为终身职位来考虑和看待。因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日趋频繁,在这种社会趋势的导引下,人的“单位”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而所谓的“打长工”、“打短工”却越来越盛行。因此,低学历毕业生应在毕业后尽快找到职位,应把欲望放低,先找一块暂且栖身的地方安顿下来再说,以后再寻求机会谋求新的发展。

1.1.2虽然,历年来各类人才交流市场举办人才交流会很多,但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却少之又少,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还需要学校的推荐,那么推荐的工作不可能适合全部毕业生,这就需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1.2毕业生的动向

近日,媒体相继报道一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怀揣高等教育的文凭却不能就业,为了拿到就业的“钥匙”,又到当地职业院校“回炉”学习技能。随着取消就业分配和近年来不断的扩招,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昔日的“天之骄子”已经风光不再。不但不再是“香饽饽”,不少大学毕业生更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过去,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着“好马配好鞍”,在就业选择时两眼只盯着“白领”岗位,对技术工类的“蓝领”岗位往往没有兴趣。结果是处处碰壁,长时间不能就业,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在,这些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不再自视清高,放下架子,到职业院校学习提高技能以谋出路,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选择。这就说明现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也以“就业”为前提,就业观念正日趋理性成熟。

2、“先就业后择业”为导向的就业的优势

2.1缓解就业压力

“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理念的产生与目前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或者就可以说,正是就业难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催生了就业新理念的产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不到工作时都以“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为理由。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自己认为适合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而刚刚迈出学校的毕业生们想一出校门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份自己称心满意的工作,那就更难了。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理性择业心态和适合市场新形势的择业新观念。应该面对人才供求关系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彻底转变那种单一的择业观念,千万别奢望“一步登天”,不妨先就业后择业,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先做起来为好。

2.2给出一段时间来设定职业生涯

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最好途径――先就业后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择业趋向还并不成熟,因为刚踏出校园的毕业生很多只是凭一时兴趣择业,并不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有多大,只有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需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接触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突出能力。

2.3“骑着马找马”成为成功择业的必经之路

当今,各类职业院校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趋于多元化,不光只是单一工种的技能培训,还讲究技能人才的知识化。这就给职业院校毕业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给他们提供碰到“千里马”的良好机遇。各类毕业生在毕业时很难一下就能碰到“千里马”,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在等待机遇的同时也需要你有抓住机遇的“本领”,这也就是需要你更多的社会实践所得来的经验。

2.4给“白纸”填字

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对于社会这个“大染缸”来讲就是一张“白纸”,每张白纸上的字都是通过社会经历来得出的。很多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的招牌,这也是应届毕业就业难的一个原因。那么不就业何来工作经验之说呢?就业也就成为择业的前提。

3、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3.1在就业路上“扬已所长,避已所短”。

技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的探索和积累方面不如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在思想上就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要正确审视自己,做好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贪大求全,把求职目标最好先设定在较低档次上,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更容易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成功就业的概率反而会更高。要从山脚下开始跋涉,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工作做起。

3.2发挥自身技能优势,用真才实学亮出本色。

很显然,与高学历者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竞争岗位上必然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指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那些学历较低的但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求。说实在的,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就是那些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操作却一筹莫展的平庸之辈,这也正是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高职生供不应求的原因。以此为鉴,奉告那些在读的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应该珍惜自己宝贵学习的时间,刻苦钻研,掌握一技之长,用技能之长,去补学历之短,以致在将来的就业道路上“出奇制胜”。

3.3竖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技能毕业生刚从校园迈入社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这是好事,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眼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毕竟,愿望是一码事,现实又是一码事。不要太多地指望就业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与一步到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之所以将“就业”两字放在“择业”前面,只想表明:择业远比就业要艰难得多,只有先学会就业,才会有更多的资本去择业。就初出茅庐而言,“碗筷”尚未到位,太多的挑肥拣瘦显然是对自己缺乏把握的表现。

3.4正确对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世事千头万绪,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作为;人生载沉载浮,认定目标才能少走弯路。因此,求职还得从实际出发,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种理念面前,不能丧失了自己的原则,整天这山看着那山高,一心想着跳槽,也就谈不上个人的锻炼、成长与进步了。这里所说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是指导毕业学生适时的根据当前技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调节自己就业心态,达到成功就业后再适当考虑个人择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竞争的压力,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找一块落脚石,以后再寻找机会谋求新的发展为上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艺术类高校;新思路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模式,开始转向不同途径。这其实与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艺术类人才,还要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艺术类高校常常开设的专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传媒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对艺术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导向就业下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阐述,从而为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新的思路。

一、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严峻。这就更加要求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社会实践是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常常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进行社会实践,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即将步入社会,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社会实践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这时创新实践就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加强社会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在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操作;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提问;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发挥”,那么,这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仅如此,创新社会实践还是综合考验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个途径,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创新思维和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目的的创新型社会实践

人们对于不同途径所获得的认知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根据记忆曲线的原理可知,人们通过体验的方式所获得的认知程度是最深的,记忆也是最牢固的。这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和意境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这恰巧就是社会实践最直观的效果。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与课堂所学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习音乐知识,还要多接触跟音乐相关的乐器、舞蹈等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或者通过自弹自唱,或者通过创作演奏曲目来实践自己的音乐理论,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适合的曲目来设计与之适应的舞蹈动作,来加深对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等着老师进行讲解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感情,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课堂所学内容结合起来[3]。这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又一次升华,还给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和灵感,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的内涵,让自己成为学习和工作的主人。

三、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来增加社会实践的形式

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移动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3G/4G业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凭借其便携性、移动性、多媒体融合性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微博、微信等均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即时信息通讯技术平台,它通过手机和网络用户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等方式传递信息。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艺术鉴赏主要是欣赏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人与艺术的共鸣合一。如我们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以深刻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感情,体会爱情的真谛。而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或方式去欣赏艺术博大精深,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学课堂上。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音乐、蒙古国的长调、美国的乡村音乐、以及富于变化和多声部配合的非洲黑人音乐,都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很难有接触的机会,运用各种通讯设备欣赏了解,深刻体会其中蕴藏的艺术理念,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

学生作为我们祖国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是多元化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社会实践作为联接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一条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对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发展自身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对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艺术类高校应继续在创新大学生实践的方式方法上大胆革新,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 社会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与有效形式探讨――以艺术类院校为例[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2

[2]周宝松、李齐建、朱蕾. 艺术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 艺术教育,2012,01

[3]刘宁、盛洁. 到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 从实践中育人 努力构建艺术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J]. 大众文艺,2010,17

篇3

论文摘要:文中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招生数量逐年增长。有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如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高职学生如何就业的话题备受关注。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关心的 热点,也是家长们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2004年 12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济部长在会议上强调:2005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政策、健全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关 键一年。周济部长要求,各类高等学校都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 制;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针对职业教育,周济 部长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

高职院校办得成功与否,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 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一是院系分级管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刚刚建立而尚未实现有效运转, 还没有探索出相适应的全程化、全员化的工作模式,更无法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现场招聘、提供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是就业指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对就业指导研究还停留在初浅阶段,缺乏高质量的适合就业指导的教材。

三是社会对高职学生在认同上存在偏差。当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人为地加大了高职 毕业生就业难度。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也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许多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 动者,而大批高职毕业生却找不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的现象。

四是高职毕业生还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就业心理,如只注重自身需求,不考虑社会实 际,不愿从事基层工作,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经受不住择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情绪失控等。许多高职学生对自身无法合理定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职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没有做好从—个普通劳动者干起或是独立创业的准备,不适应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找工作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结果是从“有业不就”到“无业可就”。

二、就业工作思路及对策

鉴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及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工 作总体思路中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工作,把就业作 为系部领导、就业干事和辅导员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任务,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人员 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就业指导理念人本化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人本化理念要求我们在就 业指导工作中,树立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变“就业安置”为“就业辅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应以人的发展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 潜能;应做好择业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应对社会选择。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 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这 也是深层意义上的人本理念人本服务的标志就是要体现“亲情、周到、温暖”,全体教职员工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学生提供 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从而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

1.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要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人手。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 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紊、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 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才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才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 定性,应及时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办 出特色。首先,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 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地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第三,专业建设应坚持“就业主导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 就业为主导,形成有利予就业的教学链。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书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毕业时与社会零距离。

2.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做出努力:

1)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可以是“2+1”的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 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2)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高职院校可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 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 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也减少了企业在岗前培训所需花费的人财物方面的投入。

3)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4)建立多证培养制度。高职教育要锁定“两强”(比普通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比中专生知识能力强)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多证书”可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它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多变性需求。因此,应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实际成效。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3.学院统筹、系部负责,搞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划、管理和考核

就业工作是否做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的良性运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协调统筹全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系部应 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小组,由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就业干事、辅导员组成,具体承担系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院系两级协作运行的就业指导及服务体 系,理顺关系,既保证院级统一管理和考核,便于宏观调控,又直接面向系部学生,便于微观搞活。

(三)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

拥有 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是开展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应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学院师资队伍建 设之中,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劳动人事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

(四)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

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因此就业指导不应该局限在临近毕业阶段,应贯穿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一年级 开始,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全面的、详细的、具体的规划,向各个年级的学生介绍就业的最新动态,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毕业生。通过三年的就业指导过程,逐 步构建“入学初引导教育、入学后渗透教育、实习中跟踪教育、毕业前强化教育”的全程化服务体系。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提早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明白国家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让学生明白学生是就业的主体,使学生树立起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2.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为了明天的就业,今天要努力学习”的良好心态,确立奋斗目标和今后职业理想;

3.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在就业和人生方面得到科学规划,启发学生认识自我,从性格、能力、专长、价值观、事业兴趣、心理测试等提出人生规划;

4.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传授学生求职技巧,包括应聘信、面试、服装、社交仪态、化妆、角色体验等得到必要的培训,使学生能真正做到面向市场,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五)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也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途径有:

1.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职业辅导专家对学生做就业形势政策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素质。

2.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还应该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状况的分析和调查,建立校友会。

3.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随着经济与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业单位既有国家机关、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 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 精神,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4.了解市场需要,掌握用人动态,举办人才招聘会。

(六)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

篇4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校内实习;就业导向;教学技能

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最有效环节,也是师范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作为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是高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当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校内实习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初步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的校外实习乃至就业起到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实习指导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师范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校内实习中现存的问题为背景,就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高师院校进一步改革校内实习工作,进而做好校外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一、校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工作面临着“三多两难”的困境。“三多”表现为实习生急剧增多,需要的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多;“两难”是实习组织安排难,保证实习质量难。目前,实习工作分两部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的第二阶段,时间为四周。从近期校内实习情况来看,实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实习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一些学生准备考研,校内实习只是应付,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能面面俱到;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没有具体要求,师生间缺乏沟通;对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不够严格,只要学生参加就能过关等等。除以上几点之外,使实习未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学生自身压力——就业。

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的市场化,学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出应聘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许多学生利用校内实习时间外出找工作。因此,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校内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上,不能善始善终,而且实习和就业严重脱节,各自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要改变现状,做好校内实习工作,就必须进行改进。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新的校内实习模式。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组织方式

思路的调整必然会给校内实习工作带来新的亮点,按照现代就业理念,就业包括“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考上研究生”四种形式。我们的校内须以这四种形式为导同,积极组织实习。如果校内实习恰好可以适应就业的要求,积极创造实习岗位,以“实习+就业”的新思路,可以提前和用人单位“互动”。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创造了一个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基于就业导向更新设计了校内实习的内容(如图1)。

(一)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组织实习

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新思路,要求实习集体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例如,自主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各中小学校期望的教师素质和形象目标如何;公务员考试的要求、面试的要求是什么,考研需要怎样的专业训练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校内实习工作的导向当中。只有在实习中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对学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根据各单位用人意向,规划参加校内实习的各专业人数,师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规范的,专业化的实践活动。这种建立在用人意向上的实习模式,能够挖掘用人单位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范毕业生,同时实习学生也将会给就业单位的教学工作注入活力,促进教学相长,保障用人单位招聘教师的质量,毕业生能够较早地了解招聘单位的文化和环境,也有利于将来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多赢局面。

最后,学校可以选择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每个人最后实习成绩如何,实习效果怎样,需要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实习生活的信心。学生可以在这个模拟过程中,以自己实力,检验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从而看清未来的方向。

(二)重视校内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在校内实习中,实习前的动员尤为重要,实习动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如果轻视这一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在实习中一头雾水,无法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动员可从整体上对学生实习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传、帮、带”。首先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校内实习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为教师职业的起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一个端点。

在这个重要阶段,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点实事,重点放在学会如何培养自己在专业上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教学技能训练的实习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所布置的课程量,被动地进行实习,而应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发掘教材的深度,真正理解教育学和教学法的深刻内涵、揭示的规律、概括的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三,让学生感受到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给课堂带来的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变化。第四,在校内实习中,实习生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所面对的学生,感动评委。

无论是自主创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立志考取公务员,还是报考研究生,都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仅努力做到敬业、爱业、乐业,塑造自己良好职业形象,而且善于沟通,热衷学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创新型的人才;在实习过程中,学会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总之,动员工作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实习,并且尽快投入实践。动员学生把校内实习的着眼点放在培养自己长远发展的能力上,树立起稳定的专业思想,为自己的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作个良好的铺垫。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这三种就业形式的校内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模拟实习训练,在这里重点谈一谈教师技能的培养。

我们应该改变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与传统,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应先从微观处着手,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见习讲习、微格教学、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组织指导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师范生逐一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单项及综合的训练与考核,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可通过实地参观、见习观摩、优质课堂录像分析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可见,仅有大三第二阶段的校内实习对提高学生教育实习前的实践能力是不够充分的,实习的概念与实践应该更早地渗透在学生的平时专业学习之中,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习时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教学才会放心,才不会担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们应该注重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能训练,举办“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课件设计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模拟研究生面试”、“公务员素质大赛”等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分层次比赛,表彰激励。这样,许多学生在校内是课件制作高手,实习时就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强手,毕业后就会很快成为教学能手和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就会受到中学和社会的认可。

篇5

【关键词】中专德育;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而社会上很多中专和技校毕业生都存在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对于在校的中专生来说,一方面受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倾斜,而中专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因此,在德育课上加强对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为加强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在校的中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专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授课时, 我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等方式精心创设道德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技工荒”现象和2011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破解“技工荒”》一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发达”的秘密,让学生们感觉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一样大有作为。其次,我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各专业、各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探讨的八九不离十,比如:文秘需要对同事尊重、对领导服从、对下级关心、对访客耐心;财会人员需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进而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课前,我还把从我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毕业生事迹制作成了“从脚下走出来的成才之路”的专辑,在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做报告等。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我又让学生观看电影《法官妈妈》,并思考从影片中所看到的职业道德作为课后作业。通过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通俗直观的教学方式,摆脱“高、大、空、远”式的说教,让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并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时代活水

目前中专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且,中专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从而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畏缩不前、迷失方向等。面对这些形形的学生,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例如,我在讲授《职业理想》这一章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的动力是什么?孔子授徒三千,开创儒家学派,其精神来源是什么?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职业理想的精髓。课后,我又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让学生搜集周杰伦自强不息的成材经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靠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我还带领学生进工厂实地参观实习,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实践,下工地体验生活,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封闭的校园搬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体验百味人生,让生活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最有力的老师。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中专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且,长期以来的德育课教学,是一种封闭、鼓励的模式,也影响到中专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因此,我在德育课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社会调查,参加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或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到工厂体验专业实践等,不仅训练专业技能,而且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具备什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提供实践的条件,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这些学生职业道德最生动的一堂课。学生走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变成一种习惯而内化为职业修养,继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才能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有现实的体验和真实的理解。

四、结语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军。我们中专德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就业导向 创业教育 内涵目标 原则 途径 措施

职业院校应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原则”,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背景与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日渐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引导的根本要求,更成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已经从知识教育升级到素质教育,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以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正涵盖了当前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所需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而对职业教育来说,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落实到创业上去,创业素质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正是符合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趋势。

2.“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伴随中西社会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尤其是,他们相对于老一辈人,在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更关注自我价值实现与否。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完全能帮助中职学生事业走向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

3.“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开展择业就业教育的需要

当前,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好好读书―拿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这一传统意义中的“最佳出路”已成为“第二选择”。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80后、90后的学生认为,“老路子”已经不适应这个开放、自由、独立的社会,也不适应活跃、百变的市场经济。因此,“创业”也成为当代中职学生更青睐的“就业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念,了解就业与创业的有关知识,掌握必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增强参与竞争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培育健康的就业与创业心理,正确地择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从而成功地走向社会。

4.“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是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创业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技能,这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就业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竞争和学会适应,一方面培养学生找到适合自我发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和激烈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下,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竞争。

二、“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

1.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所谓创业,是指创造、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创业能力,就是创造、创设或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正确择业,顺利谋职就业,还要敢于面向市场去自己创业,即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要在已有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创业教育,不断变革“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内涵和形式,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服务。

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特别是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能力培养相比,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的特征十分明显。第一,契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即服务地方企业,接轨区域发展,对接行业经济,培养适应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就业是学校办学导向,也是创业教育的第一守则。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合体道路。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的人才对市场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够迅速适应市场,迅速找到创业方向。第三,创业教育重实践,重过程,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多元的教育平台,支撑学生的创业点子,实现有效创业。

2.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主要目标

第一,重在专业教育和专业拓展。如果创业者没有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创业就无从谈起。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在原来教育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因此,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做好专业教育和专业拓展工作。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进行专业拓展,如教育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明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产品质量要求及其检测手段,教育学生学习专业产品的设计技巧与思路方法及手段,教育学生市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产品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与分析处理方法等。

第二,重在创业心理品质和素养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素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克制性、坚韧性和使用性六种因素。这六种个性心理品质和素养的核心是意志特征和情感特征,是从特定的角度反映意识和情感要素的。学生有了这良好的六种心理品质和素养,就具备了基本的创业“基因”。

第三,重在创业技能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创业技能主要指从业和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也包括交往、公关与协商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驾驭变化的能力等,它是一种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

三、“就业导向”的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其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工程建设。

1.打造一支队伍――“就业导向”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责任。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上好创业教育课、做好创业活动的指导,还应深入企业了解熟悉企业的运行管理,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更应做好创业咨询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的从教人员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一般的职业素质要求,更应具备创业教育特有的对任课教师的特殊要求。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首先应坚持专兼职队伍相结合,专职队伍主要包括讲授创业或就业指导相关任课教师、辅导员,兼职队伍则包括从事专业课教学特别是科研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文化素质基础课的校内教师。同时,通过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壮大教师队伍。

2.构建一套体系――“就业导向”的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全面体现创业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有一套融创业精神培育、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3大板块课程体系。创业精神可以催生出不懈的创业动力,创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在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与模拟。

根据3大板块课程体系设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首先,在校本教材建设上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建设相一致,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纳入到教材之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创新性。其次,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程性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这样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基础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创业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营造一种氛围――“就业导向”的浓厚创业教育环境氛围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不断创造有利的制度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与机制保障有力的良好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管理环境、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

首先,应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有关制度。学校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如《学生科技活动和创业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等,各部门形成合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应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创业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增加设备投入。

再次,应给予人力支持,提供队伍辅导。学校要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业能力强的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

另外,应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机制和教师指导奖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重奖。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作为年终工作考核时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搭建一个平台――“就业导向”的开放式创业教育活动平台

学校应积极搭建一个“就业导向”的开放式创业教育活动平台,广泛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活动,应把开放式的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应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积极扶持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如开设一条学生创业长廊,故名创业街。创业街将结合专业及学生生活可以为学生开设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专区。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等手段开展代购团购活动,充分迎合当代学生的消费习惯,既可以解决学生课余活动难题,又可以通过对专区的管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养成节省的良好习惯。

(2)物流专区。在物流专区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储、运输等实训设备实现校内的自给自足。可以组织自己的物流队伍,对每天学校的邮件发送与接收给予有力的支持,既方便了师生,也让参与其中的同学感受到物流的实质。

(3)格子铺专区。学校可以有更浓的商业气氛,建立格子铺专区,尽可能地让学生实现格子铺创业、珍珠奶茶创业、旧物交换创业等更多成本小但平日必需的商业活动。

(4)生活配套服务。学校引导学生开展以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提供便利为主的实践活动,比如洗衣代办等,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商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5.开辟一条路子――“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之路

学校是创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企业是就业的载体,学校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否有效就业和创业,最终要看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否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学校应提高校企合作、做好就业和创业指导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调动校企双方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改革职教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举办诸如“校企合作走进课堂,联手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巩固“企业冠名班”的办学模式,拓展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冯峰.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

[2]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创业教学[J].职教论坛,1998(7).

[3]舒涛,李军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篇7

摘要: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令人担忧,目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问题很多。本文对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课改革进行探索,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应主要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中职语文课教学的实效,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 :就业导向中职语文课

一、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

关于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从笔者学校的在校生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96名学生,专门对语文能力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95%的学生写不出一张完整的请假条

笔者就两个班共96名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要求学生把自己最近一次向老师请假的请假条重新写出来。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因有事需要请假,请批准”。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知道请假条这样一种文体的基本格式,常常是漏写或表述不清。以下是我们的统计结果:60%的学生没有写标题;59%的学生没有写请假对象;90%的学生对请假事由陈述不清楚(或许是有意掩盖,不想让老师知道);有60%的学生虽然写出了请假天数,但其中,未写明请假的起止时间的多达80%;不知道写祝颂语的则高达93%;30%的学生没有落款(28%的学生没有签名,25%的学生没有留下请假时间)。

2.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匮乏。许多学生不会自我表达,做自我介绍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更不清楚面对具体情境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曾向笔者描述我们的一位学生,面试时她让学生做自我介绍,结果学生站起来说:“我叫张三,俺家是洛阳的”,然后就站着不动了,介绍完了。二是羞涩、胆怯。许多学生站起来后抓耳挠腮地不敢张口说话,或者战战兢兢地说不出完整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面试官面前两腿打颤说不出话,结果被拒。还有一次,上海一家企业通过远程视频面试我们的学生,学生在面试前还有说有笑的,但往摄像头前一站,突然就张口结舌了。

3.50%的学生不会讲普通话

今年的在校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多为以前的民师,老师不讲普通话,家里不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也不讲普通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说的是谁也听不懂的方言。

4.近乎10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写错别字

笔者曾经让学生在黑板上听写一段话,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完全把字写正确,有的10个字竟然出现4个错别字,还有不会写的,有的说会写但想不起来。一般情况下,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大约应该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但进入职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能掌握2000个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互联网时代读得多、写得少,日常手写汉字的机会更少。

5.70%的学生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很难识别

70%的学生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很难识别,这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所致。一是写字姿势。这是个习惯问题,许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坐姿、握笔姿势可谓是形态万千,有些学生边说话边写字,眼睛看着别的地方写字,以致写出的字七扭八歪。二是笔顺规则。许多学生根本不懂笔顺规则,写出的字自然也难上台面。三是间架结构。不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不在书写过程中去体会、琢磨汉字的间架结构,写出的汉字让人看着不自然、不舒服。

二、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现状

1.教学大纲脱离学生实际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但是当前中职学生实际语文水平真的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了吗?因此其目标定位脱离了现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编写的语文教材也肯定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要求脱离学校实际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前两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92~216学时。但在学校的实际教学安排上,既要考虑加强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又要兼顾其他基础课程,还要考虑在企业用人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将部分专业课前置以保证学生在到岗前学到一定的岗位技能。这就导致规定的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规定的三分之二,那么大纲规定的基础教学内容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更别提拓展模块的教学了。

3.教学内容偏离社会需要

统编教材确实费了一番工夫,但往往是编者考虑的因素过多,诸如系统性、广泛性、难易度等,对“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到底是必需的,还是可有可无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此外,编者还要考虑显示自己的水平,往往搞得篇幅过大、内容过难、要求偏高,而忽视了一些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掌握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需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后,一张完整的请假条不会写,一张履历表填得丢三落四,张口说话语无伦次,一口方言谁都听不懂,写个总结一大堆错别字,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4.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

目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到底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倒是用上了一些电子设备,上课时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和名师优质课。这样老师倒是轻松了,遗憾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什么都不会。有些教师只考虑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却不重视教学效果,不讲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更不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实用语文能力拓展。

三、中职语文课改革策略

1.课程建设方面

在中职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在课程建设上,必须坚持“必须、够用、兼顾发展”的宗旨,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1)必须。“必须”是学生生活、工作中应该和必须掌握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一再强调的普通话教学,普通话讲得可以不标准,但起码要让大多数人听得懂。再比如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比较清晰地作自我介绍,能够用简练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基本的写作能力,写张请假条、个人简介、总结等不犯怵,不用请人帮忙。

(2)够用。“够用”是考虑到知识浩如烟海,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语文教学的课时数有限,语文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以学生的岗位工作和生活所需为出发点。

(3)兼顾发展。“兼顾发展”是为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和进修需要所考虑。这是在“必须”和“够用”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

2.课程内容方面

(1)要重视普通话和语言表达教学。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和农村,多数不会讲普通话,同学之间不好交流,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使用了方言,引起哄堂大笑,致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话。而中职学生将来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他们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思想,而且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境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让他们敢于和准确表达自己。

(2)要重视汉字书写教学。要重视两个基本要求:一要正确,二要工整。“正确”就是不写错别字,现代人电脑、手机用得多了,许多人往往提笔忘字。“工整”就是要确保自己写的字,不但要自己认识,还要让别人也认识。

(3)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这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要经常遇到的东西,比如请假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工作总结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能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3.教学方法方面

语文教学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要配合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拓展手段,更新学生对语文和生活的认知,为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1)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要有充分了解。语文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并通过教学使他们语文水平有所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岗位需要提供必需的帮助和指导。

(2)教学方法要注意多样性。“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下开口说话,表达思想、阐述观点。

(3)要重视教学做一体。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把社团活动、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作为学生锻炼的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训练,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雷正光.“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发展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5]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6]卢洁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J].职教论坛,2008(9).

篇8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从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就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对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业。

2、有利于学生生存。通过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活动、情景训练、挫折模拟等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进而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

3、有利于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职业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产现场或实际生活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有其独特性。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它高于基本能力,是基本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离开了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学者又把它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在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还包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经济观念等职业能力。方法能力指人们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方法能力要求科学的思维模式,它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能力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培养受教育者情商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强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对职业能力的层次重视不够。

本文尝试着克服以上观念的不足,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方向定位,给出职业能力两层三要素结构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能力教育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职业能力的性质和形成规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职业能力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1、专业设置“动态化”。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针对学科。由于社会需求具有多变性,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是高职专业设置的重点和难点。只通过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培养通才,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状况,结果会出现为了适应性而牺牲针对性的情况,这样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设置专业时,如何将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预见性,显然不能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而要面向市场,针对社会需求,从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院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适应社会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积累、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学校应重视研究、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二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方案,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调研、分析、论证和创新。三要构建若干基本的专业模块,使专业建立在不同专业模块的组合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若干个专业模块,根据不同的职业和岗位群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这种专业设置的动态化,使高职专业的变动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