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导游知识点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游基础课程 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39-02
导游基础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笔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鉴于此,该课程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课程以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分析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以及提高考证的通过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一)课程特点。导游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面广、内容翔实细致。为了和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接轨,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凡开设了导游基础课程的,大多都会选择由各省旅游局牵头出版的考试用书作为教材。这套考试用书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修订出版,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需要了解多领域的知识。导游基础考试用书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中国饮食、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典园林及中国主要客源国等知识。这些章节均从旅游活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导游人员带团时在上述领域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涉及领域众多,且大多翔实细致。这一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尽管教材中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少部分知识进行了汇总,但是绝大部分知识的汇总还需要学生在通观某个或者几个章节,甚至是在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后,才能总结得出。
2.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进行知识补充。教材中有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些知识和学生在小学及中学阶段在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学生印象较深,比较好掌握。而有的知识则比较抽象,如宗教、民族民俗及中国风物特产等,如果教师不做知识补充,学生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
3.考试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广西为例,以前的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导游基础与广西导游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题和综合题;改革之后,只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从题型上看,难度似乎是降低了,但是从考题涉及的知识面来看,其实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教材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出现在考题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吃透教材,不能给学生划出所谓的“重点”,以免误导学生;同时,要求教师把握好各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就要求其在学习中对所有章节的知识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的。鉴于导游基础在国家级导游资格证考试和导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主要有:让学生通过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以致用,使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以课本为基础,进行知识辐射,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认识其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对于导游基础课程相当重视,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导游基础课程中选用国家级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为教材,以便和考证接轨。但该书内容信息量大,且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编排。而每次考试用书重新编排并出版的时间几乎都在下半年,正好与教师备课发生冲突。不少教师都是在即将授课前才拿到课本,使得教师在吃透教材,领悟教材新变化方面存在难度。
(二)教师欠缺实践经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导游基础这样一门内容丰富且细致的课程来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由于受到经费、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的专业教师不多。不少教师并没有导游工作的从业经历,对导游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对于和教材中知识点有关的旅游资源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对导游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在讲授中较书面化和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丰富的内容和较宽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应试中本来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他们就极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多数教师在授课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能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但是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仍很难和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实训经费短缺,实训形式受限。不管是进行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对经费都有一定的要求。作为校内实训,通过成立专门的导游实训室来开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配备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一般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建设好。作为校外实训,立足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建立实训基地是最为多见的形式。在进行校外实训时,需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旅游景区、景点中,给学生切身的体验。这种形式涉及车辆的使用,景区、景点的门票费用,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中,由于经费的限制或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以校内实训为主。而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导游实训室,使得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
基于高职院校导游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该课程教学效果优化的途径,对于增加考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导游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水平。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必须就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和进修,尽可能亲身体验知识点所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并把握教材的新动向。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鼓励旅游类专业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和考察实践,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教师的理论教学真正实现与实践的接轨。
(二)立足于教材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目标。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中较抽象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1.体验式教学法应建立在对教材的合理分析之上。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吃透教材,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对教材的各章节进行分析,确定授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搜集并积累体验式教学中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根据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的情况,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确立体验式教学的实训地点。对于能够和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相联系的知识,以现场参观为主,进行现场授课;对于其他知识,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校内体验式教学。
2.体验活动应有明确的内容设计。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到中国民族民俗这一章时,可带学生去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去之前应对照课本找出学生在博物馆能够体验到的相关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制作实训指导方案,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并撰写实训报告。这样可有效避免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也可把体验式教学活动和一般性的参观游览区分开。
课堂教学内容主体是所有师生极重视的部分,因一堂课知识习得的多少主要依靠主体部分,有效的导入和总结犹如“凤头”和“豹尾”,对学生快速有效地吸收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讲解主体内容前,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并为主体内容的讲解做铺垫的一种教学行为。出彩的导入,能激发思维,产生灵感,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课堂知识点的解析做好铺垫。那么,课堂导入如何出彩呢?出语不凡,即课堂导入时注意抓住学生兴奋面的触发点,如果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尚处于散漫状态时便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些知识会被学生“束之高阁”或早已“烟消云散”。如此这般,教师的劳动仅是徒劳而已。鉴于导入作用之大,教师应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恰切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重点内容的解析蓄势。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导游课程的导入与总结方式:
1.悬念切入。“学贵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引发思考,一节课的开头,如果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就能刺激学生敏感的神经,迅速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对上好这堂课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职学生好奇心强,导入内容能否迅速聚集学生注意力,关键在于导入问题的新异和实用。导游教学中旅行社和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内容复杂而繁多,学生望而生畏。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前需消除学生心中的畏惧感,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如课堂上,我这样导入“李先生所属单位与旅行社签约,按合同规定,旅游景点有千佛山、兴国寺、齐烟九点坊等。但因旅行社接待人员业务不熟,将其中一个千佛崖景点错写成千佛洞,导致游客未能见到想象中的彩塑佛像和大型壁画等,进而状告旅行社违约……如果你是该导游,你将如何处理此事?”,此问题可能是学生日后会遇到的棘手之事,有其实用性,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堂课有此良好开场,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2.多媒体导入。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与多媒体接轨,它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特别适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好奇的个性特点。导游课程因其特殊性,需要借助视频等直观材料来展示,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直观真切地感受,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相媲美的。视频《北京故宫》,明朗、壮观的画面加上曼妙的背景音乐,学生的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随着视频走向课堂《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宫殿和坛庙建筑深处。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也时常在课前把相关的课件资料,如音乐、flash短片或者一些相关视频搜集好,用于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既方便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导游基础知识时,播放平时搜集的民风民俗的视频及文字材料,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各地文化的差异。有时,播放视听材料比教师纯粹的口头相授更有效。
3.古诗引进。“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古诗追求唯美的意境,简单几笔勾勒,便能营造诗意的氛围。导游课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需要具备高深的文化艺术修养,课堂上方能信手拈来,在自己的引领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作为未来“信口开河”的导游人员,需要储备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然而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文化根基薄弱,大多无法明晰诗文内涵,此时需要教师适当地讲解。有时以他们学过的经典诗句导入,唤醒他们似曾相识之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红”和“绿”相衬,色彩鲜艳明丽,以明亮的颜色展现江南春天春意阑珊的画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本已营造凄清氛围,奈何寒气满天,更是给江南水乡添上伤感的一笔,游子心中是满满的落寞,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更是触景生情,愁绪满怀……古诗词中明亮的颜色、斑斓的画面、唯美的意境,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它的诗情画意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实古诗词不单给我们诗情画意之感,亦有诸多深刻哲理蕴含其中,可陶冶和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古诗引进,既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发挥想象,领悟哲理,展开横向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4.故事引入。中职学生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教师需抓住学生如此心理,在适当时候以富有趣味性、悬念性等特点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想象力。在分析古典诗词、游记及楹联中的旅游景点时,我特地选用故事引入: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改革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为排解内心激愤之情,常轻车(舟)简从,于僻静环境中探访山水,以山奇水异来慰藉自己受伤的灵魂,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成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精彩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将课堂渐渐引入《导游基础知识》中的古代游记名篇赏析。学生在了解人物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能更快地追随老师赏析游记内容,为将来的景点解说蓄势。故而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选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生活实例,从故事中引入,为出彩的课堂教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此,还有开门见山式、回顾旧知式、情境设置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变换导入方式。导入虽至关重要,但也需注意几个细节:导入时间要简短,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依据不同内容、不同学情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让导入为主体教学、学生主体服务;尽量选用简练的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导入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从多方面斟酌。
引人入胜的导入“生见生爱”,而耐人寻味的总结同样留有余味,如此课堂便有了高效的保证。出彩的总结,能够唤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1.适当留白。用问句结束课堂,或者在最后设置悬念,留有余地,从而更有回味无穷之感。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学得了多少知识,练就了多少技能,更应在学生心里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2.巧设“镜头”。如果课堂的总结像电影镜头一样来一个特写定格,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肖像、语言或者动作急刹车一般戛然而止并定格在学生眼前,必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导入方式对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能起到良好作用。像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振兴、加强国民团结、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民族文化内涵和外延相当广泛,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以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相关内容为例,因国家沦陷,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残酷的现实让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课堂在悲怆的气氛中结束,这个悲怆的“镜头”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此实现本堂课的教学初衷。
3.建构框架。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根基薄弱,注意力易分散,对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全部吸收,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该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寻找丢失的知识,并建立整堂课的知识框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在思维的缜密性、语言表达、概括等综合能力方面也得到锻炼。待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后,教师即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初始学生容易把握不住方向,教师适当引导,并给予肯定,给学生以信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巧设习题。习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反馈,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是为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未来导游人员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的。能打动学生内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习题,应该是形式新颖多变、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习题。习题的设计需要注意――知识点的训练很重要,但千万不能只注重知识点,而忽视导游专业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意能引起学生对导游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巧妙地延伸到导游实践中。
导游教学的导入与总结都是一种教学艺术,都是导游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必须精心设计。鉴于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师需要好好斟酌如何让导入与总结出彩,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课堂的乐趣,使学生在吸收导游基础知识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如此,我们的中职学生在每一分钟内都有求知的欲望,对导游课程学习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参考文献:
[1]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8.
[2]蒋炳辉.旅游案例分析与启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堂教学;小品表演;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突出其“职业”特色,同样要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归属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导游业务》是一门以导游服务规范、业务操作、专业技能、突发问题处理、旅行常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具有职业特色明显和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大的特点,以现场实操教学无疑是理想的教学手段。然而,过度依赖现场实训教学,存在成本高,离校外出频繁,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实操课以外的教学任务。但是,中职学生讨厌课堂教学,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师课堂填鸭式教学等诸多难题,一直以来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永恒课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如何让课堂教学成为《导游业务》实操课的得力助手呢?笔者在旅游企业从事导游带团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9年多专业教学经验,总结一套适用于《导游业务》课程的小品表演教学法,能有效地解决了《导游业务》课堂教学难题,让学生爱上《导游业务课》实训场以外的课堂教学阵地。
一、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概念
小品表演法符合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四段法教学规律。赫尔巴特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统觉论和兴趣说,认为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包括“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小品表演法,就是依据统觉过程,在遵循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组织、参与,以小品表演的形式,系统形象地再现学习内容,模拟知识运用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二、小品表演教学对《导游业务》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小品表演属于文艺表演形式,形象直观、生动鲜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极性。将《导游业务内》课程内容专业知识融入到剧本当中,让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自己去思索、组织、表演,有利于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模拟导游工作环境,有效对接职业要求
小品表演,是对环境的再现。通过以《导游业务》内容为主要的小品表演,能再现导游职业工作的时空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让学生在职业环境模拟的状态下去学习、思索,有效对接导游职业要求。
(三)有利整合旅游专业课程,拓展学生专业知识
小品表演艺术形式,能较大广度、深度的再现人物、场景、环境,是一个综合再现的过程。以导游工作环境为主要背景,以导游和游客为主要人物,以导游常遇到的问题为矛盾点的小品表演,能整合同专业甚至是跨专业的知识内容。如《模拟导游》、《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英语》、才艺表演等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面的延展和运用,大有裨益。
三、如何在《导游业务》课堂中运用小品表演开展教学
笔者将以中国出版集团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的《导游业务》第四章导游员的带团技能第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
(一)分设“剧组”――分组竞争
通过分组,将载有不同专业知识点的表演任务进行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引导学生以更大的专注力投入到小品的组织、表演中去。以30至40人班级为例,将学生分为3个组,即10至13人为一个组。若班级人数较少,分组后表演人手不足时,可以由剧组向其他剧组“借”人,但要给出借的剧组适当加分以作“片酬”。
老师可以将本节内容中分解为“将强化服务意识”、“导游树立权威”、“树立良好形容”、“合理安排活动节奏”、“协调各方”、“引导游审美”6个知识点,每两个知识点为一组,由学生抽签决定表演任务。
(二)创作“剧本”――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分组,三个小组根据自己抽到有知识点的表演任务后,将知识点整合进行小品创编,要求各组创作的内容在5-7分钟内表演完毕。
以“将强化服务意识”、“导游树立权威”任务点为例,先让学生在课本中预习该节知识,既可以引导学生塑造一个骄横、缺乏服务意识,导致游客不听导游指挥发生旅游事故并被游客投诉的导游形象;也可引导学生塑造一个服务意识强,有能力,在游览过程中冷静解决突发问题的好导游形象。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融入时尚、热点新闻、户外生存技巧、音乐等多种元素,丰满人物形象,加剧人物矛盾冲突。
(三)后台“排戏”――课下排练
表演内容抽签是在上一堂课结束前完成,让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创作和编排。期间,老师要在课后给予指导,对学生表演内容的展示角度和方式进行指导,保证表演质量,防止跑题。
(四)好戏“上演”――学生展示
第一节课,老师先利用5分钟对上次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简要回顾,再由各组“导演”对出场顺序抽签,各组表演时间为5―7分钟,“编剧”解说知识时间为3至5分钟。学生表演过程中,老师要对各组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应包括表演效果、知识展示、学生解说、小组合作四个部分,教师评分成绩建议占总绩的70%。
(五)观众“品戏”――学习新知
第二节课,先由各剧组派代表点评其他剧组表演情况并打分,占总成绩的30%,再由老师对各组进行点评,由学生助手将各组成绩由学生登记入册,该环节耗时控制在15-20分钟。最后结合学生表演讲授新课内容,该环节耗时控制在25――30分钟。
(六)新“通告”――布置新任务
最后,布置作业,并由各组“导演”抽取下一场演出任务内容。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课堂失控,核心在于学习
老师要严格把控时间,初期要关注、参与学生创作并及时给出意见,防止表演内容跑题,避免将学习课堂变质为单纯综艺舞台。
(二)把握小品表演频率,及时指导,保证质量,避免泛滥乏味
不建议每堂课都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隔周开展,对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进行指导,保证表演有一定的品质,树立学生开展活动的信心,避免活动频率过高或质量差导致学生乏味。
参考文献
[1] 何晓玲.《导游业务》情景模拟教学解读[J]. 教育,2015.
[2] 韩卢,敏陆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创新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构建贯穿地理课堂的知识结构主线,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各种载体的地理信息,使课堂结构更加丰满、科学、合理,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以空间为主线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在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四个温度带。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了横向知识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节为主线使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想办法使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
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以逻辑为主线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中,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本课从新疆景观图片入手,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序,逻辑性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知识体系完整。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基础知识》;兴趣教学
一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多且细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但是往往了解不深,一知半解,因此,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继而转移话题,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官职)来主持,所以有了“公主”之称,后世继承。满清入关,为仿效明制,接近汉人的习惯,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大小乘佛教的区别,等等,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二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开拓思路,不断创新,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不能以偏概全,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不能天马行空,想到哪讲到哪,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模式,以兴趣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为旅游行业输送有头脑、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海蓉.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S1).
关键词:景点教学法;知识储量任务;文化过渡;教学评价
西藏职业教学旅游国语导游专业人才是要具备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而旅游导游专业最独特的地方是它包含在知识基础为框架,以内涵、文化储量、具备高深文化底蕴为能力扩展,需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知识融通并能够在两种文化的知识点上具有驾驭语言能力,将语言学习能力与知识培养能力合并兼容构成较强基础文化层次,全面了解本土文化更懂得在文化跨越中很好的衔接异域知识层面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在学习能力中有较好的人际沟通与应变能力、具备娴熟的语言技能与翻译技巧。西藏旅游国语导游人才培养首先要将情景+实景教学过程性、实战性、教学在企业文化中实现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西藏旅游的独特性、区域另类性、专业性结合掌握职业教学的核心技能,开展职业特色教学内容。
1 教学方法
实景教学法是将情景教学转移到实战中的一种教学途径,是在旅游景点工作环节中的。例如:授课内容以西藏拉萨地区大昭寺为景点,授课中师生通过具体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实地教学内容,实施一个完整的导游讲解工作,进行实战性的教学活动。实景教学指以具体的建筑个体、佛堂、组合实物佛像、壁画、唐卡等等具体文物、具有实践教学材料分析储存应用知识的产品为目的的过程任务,将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点,跨越时空、深入了解并从了解知识的层次角度将传统的文化概念用现在的教学技能分解、整理、归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战性教学,在行动中储存内化知识,并能够通过跨越语言隔阂、文化隔离,将课程的授课变成教学实战性、能用性、掌握和运用性。
2 教学的能动性
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在教学中情景教学起到的教学效果是在实景教学中得以完成或得以提高,实景教学通过把情景教学知识内涵化、动能化、实用化、实战化储存和积累在实战教学中则侧重将双轨教学组织、策划、进程、完成、总结。在教学中将情景教学和实景实战教学计划互通、交叉、协作在一个教学计划中从双轨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换位通过知识的认知过程,在实战性教学中完成理论过渡到实践过程中。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讲,双轨教学侧重的是将职业职能的认识换位到职业技能的掌握认识,把西藏旅游知识层次化,将理论知识行动化、演示化,这种知识掌握和实用知识是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总结、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从浩瀚的全文化知识中摄取精辟实用的知识,为岗位职能知识服务,用知识点对点的技巧和运用驾驭语言技能组织语言的动听、语言的美妙化、语言的实用化、学会用专业知识内涵说话、体现个体在独立完成工作整个过程积累的知识内涵化,将凝练的文化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得以体现,并通过个人的内涵修养展示到工作过程的每个层面上。
3 特色教学的构架
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西藏景点知识、拆解在教学工作项目中、运用在实战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学内容重组、教学知识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点上完成过程。分解工作过程尤其在西藏旅游自身具备独特性。在西藏众多的旅游过程中,西藏本身的自然气候地貌特点,独特的文化风貌已经具备旅游需求的各个环节上的魅力。但在涵盖的旅游各方式中西藏较普遍旅游行为其侧重点在文化旅游上:如拉萨地区的古城旅游、西藏三至七日游中旅游精品设计线路都是以西藏的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旅游者在感受和领略西藏绮丽风光带来的新奇同时,对跨越不同文化知识的求知欲紧密伴随,作为职业教育为主的教学课程的设置,亟待设置:“既具备旅游教学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也必须从内地的本科体系化得课程中摆脱出来,西特的旅游文化差异因素,找到点衔接两种文化点的文化课程的设置。”笔者认为西藏职业教学应突出学习的能用性、够用性、实战性。过多的设置向理论课程我们将受到过重的本科教学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走在本科教学的道路上,高喊职业教学改革,其结果更多的是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断点的学生:既不具备本科学生的优势,又缺少职业实战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核心课程设计中往往出现本科课程占优势、压缩职业教学,往往既不能体现教学系统化也不能在毕业生学历上抗衡,更不能在职业特色上有鲜明的特点。旅游市场非常成熟的今天我们往往是不能将教学课程设计的很好,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动上脱节,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岗位操作或现实旅游经营活动直接捆绑教学。学生在完成岗位认知后培养独立制定实用计划,学校的责任是帮助他抓住能够实施的机会,就拿西藏旅游导游培训课程来讲它需要的人才是拿到接待计划开始,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店服务、参观游览服务、送行服务等全过程。课程中应把认知知识分解在具体项目中学习。如细节上礼节礼貌在学校文化中培养、景点讲解课程通过跨文化课程从语言关、文化涵养关点到面的层次培养。导游知识包括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整合并将行业规定、操作守则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熟知专业操作,培养出工作人。
4 实践教学说明和解释
西藏存在众多的天然的实践教学环境,这是任何地方都羡慕的教学条件,它本身的价值不需要我们耗财力去建设,如何能合理的运用这些教学条件,如:拉萨地区旅游景点实景教学场所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布宫博物馆、雪城、自治区博物馆等等诸多的实践教学课堂。如何将这些非常有利的教学条件结合在职业教学中,摆脱单纯的学校为本位的情景教学,利用实景教学的独特的教学特点明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环节构成单个教学环节,专门设计岗位前期实战教学,按项目工作找出困难和问题,就可以很好的将旅游情景教学+实景教学在西藏旅游教学中进行。通过实战训练学生接触的是整个带团过程中对景区景点知识的讲解,通过知识点的需求积累文化,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相关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潜移默化从兴趣转变成责任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情景教学中,总结学生的知识点,教师调换角色使灌输者成为引导者、执行者变成指导者、监督者。岗位工作任务决定教师应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能手。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完成部分情景教学的理论、文化支撑知识点培训后,作为独立的工作者将课本知识按照项目实景点进行换点换位的工作点知识演绎,此工作侧重完成教学模拟内容工作环节和实景的工作点,并在旅游实战过程中完成本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掌握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将课堂知识扩展工作实用化,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实战工作成果。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项目化课程 导游英语 教学设计
1 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分析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置相应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各具体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职业技能。①笔者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在导游英语中进行教学研究并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二的学生和任课教师。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英语基础、学习动机、课外学习、教学模式及职业英语技能提高情况及改革建议等。
1.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组织都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学生按照实际岗位的组织形式安排角色,明确责任。教学经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做学一体的各个教学环节。调查中56%的学生在项目教学的小组学习中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动机更强了,愿意花课下时间准备项目任务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项目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导游服务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25%的同学反应英语基础差或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会特别吃力。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顾全大局,又无法进行个性化教学。
1.2 英语导游服务的职业技能
通过调查,项目目课程充分将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情境真实化,学生在导游英语项目课程学习中体会到实际工作场景(入境团地接和出境团领队服务操作),关于项目教学对英语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的提高方面,45%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英语听说译能力,3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实际工作场景的英语沟通交际能力。但是,由于项目教学实施时间较长,部分学生任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尚不能清楚认识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统一能带给他们现实的经验。
1.3 双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导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达到项目课程预期的效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英语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即既有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从业经验,又有扎实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教学能力的教师。在对任课教师访谈中,有75%的教师取得英语导游证并有相关的行业工作经历,并且在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上有七年以上教学经验。
2 翻转课堂概述
2.1 起源与定义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将PPT 演示和讲解制作成视频作为家庭作业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②到2011年,萨尔曼・汗(Salman khan)创立的汗学院(Khan Academy)将视频教学与课堂练习结合开发的系统进一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践,③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④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方式是学生在上课前就通过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上课时师生一同利用课堂来答疑解惑、交流讨论、知识运用与成果展示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⑤
2.2 教学优势
实践中国内外探索利用视频教学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在20世纪50年代,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广播电视教育。但为什么只有翻转课堂才打破了传统教育呢?翻转课堂的鲜明优势有哪些?
(1)微课视频要点明确。大部分微课视频控制在5到10分钟,该时间段正好是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在知识点讲授中重难点突出,讲授方式多样,增强趣味性。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自主学习。(2)学习过程被颠覆。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点学习放在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和人机互动系统在线监督辅导完成;课堂上师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3)复习考查更便捷。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后再通过一个线上人机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情况。学员的练习完成进度及正确情况会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教师也就能宏观了解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同时,微课视频方便学员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3 典型任务教学设计案例
根据对项目化课程导游英语教学改革分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翻转课堂与项目教学模式可以相互补充,有机融合,构建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项目化课程的翻转。笔者以导游英语课程中典型任务自然景区讲解的教学设计为例,尝试教学设计流程“二块三步六环节”,探讨导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设计。“二块”是学生学习分为两个模块:自学训练和讨论展示;“三步”指教师教学准备的三个步骤:分配学时、编制教案和微课录制;“六环节”则是两个模块的细分。自学训练是课前老师安排学生完成微课学习,具体分为三个环节:微课学习、线上人机互动系统知识点练习和疑难汇总。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展示包括:疑难讨论、成果展示和总结反馈。
以英语导游服务自然景区讲解为例,重点介绍教师课前准备和课上操作。
3.1 教师教学准备的三个步骤
(1)分配学时。总学时为4,课前2学时,课上2学时,课前和课上教师准备两套教案。课前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按照同寝室成员分配)在寝室上网学习微课视频,了解讲解思路,游览安排和互动环节;视频学习后学生完成智慧树开发的Tell Me More平台的练习。课上学生教师的指导工作由全面指导发展到强化学生以小组单位合作完成该典型任务。这样教师就合理的安排了翻转教学时间。
(2)编制教案。典型任务确定为海南三亚天涯海角自然景区介绍。在微课教案的设计中,教师先将该话题维度分为:对游客问候和欢迎、自我介绍、景观慨况(位置、结构、特色、评价)、游览活动安排介绍、问答环节和自由活动注意事项(防晒、海边游泳安全事项、防止游客走失和海蜇叮咬急救),然后根据教案设计录制脚本;在课堂教学的教案中,教师主要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提问与讨论,教师先预测学生的疑难点,然后设计模拟讲解任务,明确小组分工,转换师生角色。教师为游客,学生为英语导游。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景区的相关背景信息,学生网上搜索并撰写英文导游词。
(3)微课录制。微课视频制作的质量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剪辑视频制作都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要求教师在五到十分钟内将核心内容讲完,并且讲解要生动活波,强调视觉效果。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传到人机互动的网络平台上,该平台辅以教学课件、笔记、练习、讨论区、测试、学习调查、提问区等。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
3.2 典型任务
自然景区讲解的课堂讨论展示在导游讲解实训室进行。第一个环节疑难讨论,学生将自主学习汇总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自然景区景点介绍的要点后讨论如何丰富讲解,既要有创新点也要有特色。第二个环节成果展示,教师鼓励学生融入角色按照小组依次根据抽到的景点进行实地导游讲解展示。第三个环节,总结反馈,教师针肯定各小组的努力成果,找出各小组讲解中的亮点,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讨论展示给学生机会自主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提升了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
4 结语
有文章提到,微课视频不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⑥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带来的主动学习。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教学新理论研究,而是需要教育者们在实践中去丰富完善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项目课程教学中以来,解决了项目教学模式中原有的项目实施时间长,教学情景难以仿真、项目知识难以消化等诸多难题,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互动度,课前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笔者在项目化课程导游英语教学中进行了该模式的实践尝试也希望有更多高职教师将该模式付诸实践,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作出贡献。同时,项目化课程的翻转课堂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注释
① 管秀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
②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③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④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
⑤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关键词 导游基础知识 现场体验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F590-4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研究评述
1.1国内研究状况
1.1.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方法研究
体验式教学概念涉及的关键词为体验、实践、环境和经历。赵晓晖设置了模拟现场法、户外拓展训练法、体验交流法、社会实践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口教学法、学生讲课法体验式培训和教育方法等。
1.1.2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建议
姜学法指出情境的设置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毛静娣强调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姚晓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体验式教学情景。王亮指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体验缺失”,“徒有其表”的现象。张思明提出必须改变旧的评价方式。
1.1.3相应学科的体验式教学试探
张同乐等认为体验式教学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赵远莲,江智霞等对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何琼等研究了专科护士体验式教学。王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音乐教学进行了研究。
1.2国外研究状况
体验教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Knapp ,1994),并且与室外教育和源于杜威的进步教育运动享有共同的哲学基础。Kurt Hahn进一步强调了个人体验的重要性,促进了相似教育机构的发展。杜威把真实的学校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重点关注体验式教学的流程模式。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发表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强调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和因材施教。1996,日本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培养“生存能力”的高度。2000年6月,法国教育部颁布了“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实施方案和在实践中全面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
总之,体验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在思想教育上应用较多。针对对文化类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涉足较少,且具体的现场体验环节研究很少,本课题旨在构建文化类课程的现场体验模型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课程在导游考试中的地位及新的导游考试方式要求走出课堂
2015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完善“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核发”行政审批事项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2016年导游考试进行改革,并对笔试科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政策法规”、 “导游业务”合并测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合并测试。新的考试方式提高了导游证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的比重,客观上要求对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导游基础知识是笔试考试中相对难度较大的课程,得分高低直接影响导游考证的通过率,而且作为知识储备,也影响面试讲解的效果和档次。本课题组成员多年导游考试面试的考评员经验发现,学生面试讲解中对基本文化类知识点缺乏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顺应课程的主要要求
本课程是本校旅游管理、旅游英语、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他外语专业全校公选课,选课人数较多。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考点多,记忆难度大;且涉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不易消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实训与课堂教学脱节。纯理论的讲授,以老师为主,忽略学生主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尝试,且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都是让学生参观,没有将课堂直接搬到现场,实训与课程教学脱节。这显然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不符,不利于培养对学生文化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符合导游工作的实际要求。
2.3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知识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运用与认识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距离。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及构景手法章节中,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及应用,导游面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园林的基本构景手法来讲解沈园。笔者曾经对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与现场体验式教学方式学生理解及运用效果进行跟踪,现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现场实地讲授,既避免单纯的景点讲授,又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提高讲解效果,提高学生对文化类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4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讲解能力
本校学生为本科第二批,与第一批学生相比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传统的课堂讲授效果不是太理想,采用实地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上是一个良好的试探,笔者曾经多次尝试同一内容两种不同授课方式,结果显示实地讲解方式效果明显。现场授课氛围更加有利于展开学生参与互动活动,有利于学生现场讲解能力的提高。
3基于体验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改革对策
绍兴当地多处旅游景点为我校正式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带学生到现场讲解、学生实践提供了方便。主要景区离学校距离近,交通便利,实施方便,大禹陵景区,香炉峰景区就在学校旁边,鲁迅故里,沈园也在市中区,约3公里里程,有直达公交车。绍兴地区旅游景点针对学生有专门的学生卡,可以多次游览景区,价格实惠。结合绍兴本地的主要旅游资源,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到实践教学基地及相关旅游景点进行现场讲解,采用教师现场授课、景点讲解员现场讲解与学生现场体验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录像、学生自己拍摄照片等方式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通过现场讲解体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现场讲解中文化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提升讲解效果。以建立一个符合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师教学的现场体验模型。
3.1各个章节现场体验教学实践
中国古典园林章节到沈园讲解园林的基本构成,实地观察捕捉构景手法镜头。
中国古代建筑章节通过学校旁边的大禹陵景点的游览讲解,了解中国陵园的基本特点;通过鲁迅故里参观,对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进行讲解,了解古建筑群落的布局特点。
中国四大宗教章节课堂讲授与实地讲解结合,以香炉峰为实地讲解佛教点,了解佛教的基本的神及基本教义,掌握佛教殿堂的布局结构。
中国饮食文化章节可以实地参观著名的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自品尝一些特色菜及特色小吃,增强体验。
中国著名风物特产章节在讲解的基础上,现场了解绍兴传统的小吃,参观中国黄酒博物馆,现场讲解绍兴黄酒的生产流程,品尝绍兴黄酒,增加学生对传统风物特产的了解。
3.2分期实施基础上建立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型
以一学期为例进行为期四轮的现场讲解,先两轮重点是对教师对现场授课的掌控上的提高,后两轮在之前两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在现场听课的互动参与提高。通过多轮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Wha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EB/0L].Feb.23,2004.
[3] Creating experience Value in tourism[M].CAB Internationa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