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教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学会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加强培训班学员的企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北京法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德国DMG公司给学院投入实训设备,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训方案,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铸造二厂等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培训方案,参与教学培训的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职教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得到培训班学员和派出学校的高度认可,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赴相关国培基地开展学习调研
组织调研小组赴省内外相关国培基地参观、学习和交流,积极开展对外学习和调研活动。先后多次赴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电子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调研和专项交流。赴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东风汽车公司专题调研,了解企业基地对学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本科、高职、中职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国培基地进行走访交流和学习调研,对改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搞好师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地。
二、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一)启动专业点建设项目
学院基地申报的“2013年度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中央财政给予200万元支持建设,学院配套680万元。学院焊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原有设备160台套,设备总值480余万元,但先进、高端焊接设备数量偏少,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训和社会培训的需要。以购置高端设备为主,建成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训练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内涵的立体式实训体系。
(二)推进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项目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数控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两个专业的培训包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完成相关培训资源建设,通过陕西省教育厅的项目结题验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度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陕西省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划拨项目经费3万元,学院配套3万元。该课题已经完成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结题验收。
(四)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两年以来,学院基地共承办了十期各类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学员859名。承办三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四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两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两期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期西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班,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三、提升水平,凝练特色
(一)强化组织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学院师资培训办公室全面负责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各二级学院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每期培训班均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建班委会,形成三级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管理。
(二)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
学院基地始终坚持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研,每年选数10所中职院校,与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和派出学校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教师现状和培训的需求,形成培训工作反馈机制,为提高培训质量打下坚持的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任务要求,精心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三)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培训效果
在教学实施上,坚持把技能训练放到第一位,重点突出实践应用,依托学院实训基地优越的训练条件和精良的设备,加大实践教学课时,讲练结合,强化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学员实际,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开展分层培训。组织学员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企业实践,增加生产实际经验,保证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培训学员的安全教育和督导,强化安全意识。根据培训学员的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提早落实学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事宜,并组织会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强化训练。
(四)加强信息反馈,满足学员需求
每期培训班开班后,及时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教学安排和生活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课后交流,了解学员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满足学员需要,为学员办理图书阅读卡,申请专用上网账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四、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在职教园艺实践教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要实践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让职教学生带着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展开讨论,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课堂新知掌握得更好,又能够促进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我们再给出答案,并进行有效的强调。现在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上我校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职教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掌握。
2.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并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虽然工作量增大了,教学任务重了,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有效实现自主创新,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安排方面,应严格把关,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5.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有些职校企业能够依靠优势继续发展,但是也有许多职校的校办企业由于管理手段、经营方式以及产生的效益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而因种种问题自生自灭,原有的校办企业或者承包出去,或者变成了出租房屋,只收租、不育人;有些校企虽然在办,也达不到中职校企应该实现的育人目标,“产教结合”浮于表面,名存实亡,提高人才质量大受影响。这对于职教发展和实现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极为不利。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为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生源,是科学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更加高质量化的重要支撑。
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使学生相应地掌握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达到熟练应用本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在本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兴办校办企业,实行“产教结合”必不可少。因而,专业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校办企业,就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就成为“产教结合”的重要依托。
中等职教校办企业的存在有无必要,怎样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作用,这是关系职教生存、发展和保证质量的重要问题。
中职校办企业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各类教育层次中,都有校办企业,普通高校的企业,主要是为了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教育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学校创收;而中等职教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中职的校办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校的企业,与教学挂钩,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这个任务,在实习教室、在校外实习基地都不能完成,因为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距离;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施展才能。在校期间,获得真正的实践能力,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锻炼,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固然,实习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场所,但那只是实习过程的第一步,没有校办企业的过程,就不能完全落实培养目标。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一线紧缺实用人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农业、工业、服务业,大批高素质新增劳动者的涌现,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校办企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职校办企业是富民兴国的实验田
搞好校办企业,必须把教育目的和经济目的有机结合。企业不能脱离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管理;教学必须依靠企业,既把企业当做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要为企业提供人力的支持。因此,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近年,北京昌平农村职业学校把校办企业的建设,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企业隶属于专业,专业实行7位一体:即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创收,统一于专业之下,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主任参与企业领导工作,协调教学与实习性生产的关系,从而,既能加强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又能充实企业的人员;既把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教学和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事情教学支持,教学的事情企业解决,相得益彰。
几年来,我校汽车修理专业办的汽修厂以及园林花卉专业办的园艺场都已初具规模,在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两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把必要的实习课程分别安排到生产车间和温室进行,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车间、教室合一,师傅、教师合一,产品、作品合一,经营、实习合一”。由于是自己的企业,在“产教结合”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全面、系统、实用地把企业的创办、管理、经营、法规、程序、渠道等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生动、直观地开展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仅我校园林花卉专业毕业生中(有些还在实习中)已有很多人单独或合作,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花店或花场。有的毕业生,不仅在本地开办了花场,还在外地办起了分店。它的直接效果是,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不仅使自己的家庭富裕了,而且带动、富裕了上百户农民,使每亩地的收入从原来的200元上升到千元以上。周围农民热心种花植树,改变了种植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我们的园艺场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园林设计、施工、维护、核算……合同接踵而至。
“产教结合”给企业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农民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今年春节期间,园艺场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汽修厂的年利润已有30余万元。这两个企业,近年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实践能力并经国家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才近千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不断地得到了改善。
职业技术学校,有着天然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职校办企业,应该办好而且必须办好。学生不能富,怎能富民?一校不能兴,何以兴国?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是富民兴国的实验田,我们应该努力办好它。
下一步,我校要改革校办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企业在决策、管理及用人机制上更加符合发展的需要。要利用世行贷款,把最新的汽车修理设备和技术引入企业、引进课堂,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
我们的实践证明,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产教结合”的路能够越走越宽。校办企业不能丢。
编后
“校办企业不能丢”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是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结合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就能办好。
曾经红火一时的众多校办企业,现在的确有不少已经偃旗息鼓,究其原因,要么是与专业优势脱钩,要么是管理人员不力,因而缺乏面向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而在竞争中采取逃避态度,不办了事。但同是一个市场,为什么有的企业甚至个体的企业都能发展,而有些职校的业却近水楼台不得月呢?关键是怎么办,谁来办。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
1.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教学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职前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人员,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前教育性将无从谈起,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2.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跟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原理,更要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原理,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不断地创新知识、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创新专业知识、原理则更是无从谈起,科研自然也就无能为力。3.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保障。高职教师履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形式包括通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现实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之中等方式。对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服务形式最终都离不开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其社会服务将是一句空话。
(二)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
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还应掌握一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高职教师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问题。1.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理论教学的依据。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的教学是其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才能真正遵守“能用、够用”的原则,科学而合理地选择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的根本。所谓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较好地掌握了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能够较好较快地胜任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直接承担者,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示范者和培养者,因此,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仅是胜任其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胜任其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也不断发展变化,加强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培养为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其所需的高
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实践表明,高职教师原有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内以帮助高职教师发展,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成立专业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以便从本校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职教师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从而方便行业、企业走出“无人可用”的困境。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教师培养上已开始了一些尝试,采取选派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调研等途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理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顶岗锻炼难落实、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国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的实践表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多方努力,与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机制,鼓励创新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高职院校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还是校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难于落到实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法律作保障,更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应从相关机制着手,以保证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让各方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中来,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同,其教育教学也不尽相同。否则,“千校一面”的现象仍将继续,“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也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对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坚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因校而异
产业升级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其服务的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其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加强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要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不仅不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高职院校其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立足高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个人的实际,灵活安排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国家级培训为期三个月,按环节可划分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五个阶段。按照不同阶段学习任务与学员心理变化特点,找准工作着力点,提纲挈领,统领全局。
(1)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围绕学员“安下心”“转换角色”。一是安排好学员食宿,安居才能乐业;二是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员尽快相互熟络,借以弥补情感的落差;三是推介陕西历史文化名胜,引导学员双休日登临游历,借以排遣闲暇时的寂寞;四是严格考勤,以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培养遵纪守纪的良好班风。
(2)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成立班委会,集中精力抓学风,抓纪律。成立班委会。班委会拟由3人组成。班委成员的条件是曾任或现任学校领导职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所学所教与培训专业相符,专业能力较强;年龄稍长,性格沉稳,为人热情;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班委会的产生,可通过全体学员选举或班主任任命的方法。要明确班委会职责与班委成员分工,使之在开学第二周便能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抓学习。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的不同,按水平高低搭配原则,或学员自主组合,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将基础差的学员组织起来,请任课教师按需求进行辅导,分类施教。以有所求、有所教、有所得吸引学员,渡过情绪波动关,稳定班级大局。抓纪律。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度,一天两次考勤,一周一汇总一公布。实行请销假制度,请假三天以上者,必须经单位同意,如学员回家或参加单位活动,返校须补交单位证明。要从严控制请假,请假必须有假条。要将纪律考勤情况与评优、结业鉴定挂钩,累计请假超过五天或无故旷课一个教学日者,不得评为优秀学员;累计请假超过10天或无故旷课两个教学日者,不予结业。纪律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不得因人而使其失去严肃性和公正性。此外,要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优化培训方案,召开好教学意见征求会,组织好对学员的学习测评。监督任课教师到岗情况,严格监控教学质量。
(3)校内实训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督促学员完成实训科目,协助解决实验实训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提前检查实验实训准备情况。协助指导老师分组,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注意观察学员现场表现,对零起步或动手能力差的学员,降低实验实训要求,安排专人予以指导。协助指导老师召开好实验实训总结会与作品讲评会,注意收集考评资料。
(4)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落实实践计划,协助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督促学员做好下阶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准备。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实训方案的制订,协助做好实训岗位的安排和岗位的轮换,组织好技术报告会、座谈交流会。教育学员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督促学员广泛收集企业信息,积累教学资料。协助做好企业对学员实践的鉴定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学员在学校实验实训或企业实践期间,班主任要大力协助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做好组织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跟班管理,按照安全要求,叮嘱学员注意安全,反复巡视检查劳动保护措施,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防范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5)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学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组织好学员说课、论文答辩、教学演练活动,办理学员结业手续。一是提前收集学员电子课件及论文;二是收集学员的企业实践报告、培训总结、实训作品;三是评选优秀学员,撰写学员培训鉴定;四是做好学员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优秀学员证书等的发放工作;五是做好学员离校的送站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方法
顾全大局,维护培训工作正常秩序。每期培训不止一个专业班,培训周期相同,培训环节大体一致。作为班主任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安排,要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班,只顾自己班的利益,而影响培训工作全局,影响其他班的教学秩序。如学院临时调整教学计划,班主任要服从,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与学员。再如,与别的班在教学资源方面发生冲撞时,要做到礼让当先,主动回避冲突。再如,与其他班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或文化体育活动,要注意班主任之间、班委之间的协作,管理要打破班级界限,使班与班之间和谐相处。充分发挥班委作用。班委成员与学员接地气,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至关重要。树立班委形象与权威。要明确规定学员请假经由班主任批准后,必须报告班长;学员利用双休日在培训学校地区之外游览的、回家的必须报告班委;一切教学活动班委参与组织管理,召开班会或研讨会,由班委组织且确定主题;班委参与优秀学员审定、学员结业评价等。压实班委的责任,将班委推到班级管理最前沿。班委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学习组织管理和生活组织管理等工作。班长主要抓班风的形成;学习委员主要做好学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收集且反映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学员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征求学员对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等。他们各负责一方面,分工又协作。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委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排解各种问题,为班委工作铺平道路。要注意弥补班委的弱点,譬如考勤,班委不愿得罪人,班主任就要亲力亲为,双方工作互补,合力管好班级。参训学员来自全国,其中不乏饮食、水土不服或情况特殊者,班主任要予以特别关照。譬如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员,生活费发现金,指点他们到清真餐厅或学校周边清真饭店就餐,常问其饮食情况;学习上要安排与专业基础好的学员结对子,帮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譬如,参训期间有的女学员怀有身孕,班主任除经常询问外,还要特意安排年龄稍大的女学员与其住在一起,以便于照顾,确保其安全。学员利用周末去西安以外地区旅游,班主任要心系学员安全,叮咛带队学员照顾好大家,时时发短信报平安,还要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学员家人来探亲,或来治病,或来旅游,或其他,如果学员有求,班主任应在住宿、生活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员生病住院,或在校休养,班主任要及时带班委去看望,并安排班委多予以照顾。时常询问学员住宿情况,对学员反映的问题,主动与宾馆(招待所`)负责人沟通,促其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外出实践,要选好宾馆(酒店),若条件太差,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及时更换住处。学员违反纪律,可通过不点名的提醒,或发短信告诫,或开玩笑的口气暗示予以教育,忌讳当众批评。对屡教不改者,要耐心与其促膝谈心,并动员班委或与其相处较亲近的学员配合做工作,千万不可以用通知其学校或不予结业等简单方式解决问题。管理工作要打好提前量,思虑要缜密。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一、高职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但目前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上,依然存在三种误区:一是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三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显然,以上三种认识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对专业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时做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协调。在专业构成上,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缓慢。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扎堆,而企业却苦于找不到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大相径庭,形成就业上的“专业浪费”。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定位应该是职业教育,但有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保持其固有的“教育惯性”,形成着重学科建设、强调理论体系的“学科本位”。不顾经济发展形势和岗位的需求,“你发展你的,我教我的”,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一般都有职业培养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职业技术标准,没有细化到岗位工作规范,以至课程实际上难以摆脱传统学科性课程的痕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销不对路,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势必造成就业压力。有的高职院校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偏重于“能力本位”,仅仅把学校当成职业培训机构。个别学校也正好挂着安排学生实训实习的名义到工厂企业顶岗就业,之后不再安排教学,也不再进行跟踪指导,美其名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就业导向,其实质是占领就业市场、降低教学成本。
(四)缺乏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我过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生数量的扩大上来,因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学校的规模,招生数量关系的学校的效益,所以,学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这两方面上来,其中更是把招生工作当作学校的常规I生大事来抓,而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远未及招生工作引起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却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老师人手少,不够专业,主要忙于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率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难以展开具体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实施有效的变革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截止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已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将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还要靠高职教育,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主要还是从事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事实上,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才有生
命力。因为高职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学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不可能与普通本科院校相竞争,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研究方面,却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随时把握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对这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应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是高职升本科,也不是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丢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劳务市场的合作,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二是培育并提高为地方或行业服务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突出职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实现“产销”链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区域经济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关注城市功能的转变,重视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成由学科带头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论证、评议、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设置与否。
高职院校还要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有效地调节各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保证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吻合,避免因“专业过剩”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此外,还要着眼长远,对于已经成为学校优势、有特色的专业,要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1.实行多元化的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必然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
这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定单”合作伙关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定”所需人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使学校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尤其是“定单”式课程开发,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2.实行以“岗位就业目标”的课程目标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是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隔离开来,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以及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瞄准某种职业,具体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只要专业设置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确实为社会所需,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得到贯彻,就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而无须再培训提供条件。
3.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技术能力通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性结构。同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高职课程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职业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间恰当的平衡。综合化课程内容要选择与专业核心要
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打破学科体系,将某些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搭建新的内容框架构成一门或一类新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技能操作环节上的时间保障。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相对于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是,课程模块化仍有一个如何设计和选择结构的问题;一组缺乏内在联系的模块,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多向选择课程结构模式,可能是处理好模块课程之间灵活性与系统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统一的理想方案。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这种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加快课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以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选择学习方案和就业方向,最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目的。
5.实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在现代课程观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是“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现代课程观认为,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只有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的统一,才能共同构成课程的完整的概念。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行为层面,如学生问的交往、师生关系等;观念层面,主要有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校风等;制度层面,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以及班级运行方式等。笼统地讲,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及专业教育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人格结构和价值体系”。为了谋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及较为单一的层面上,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比较散乱,缺乏系统化。因此,组建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人本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系统是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
1.构建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组织架构模式
为提升对市场变化响应的灵敏度,有必要使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纵向进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可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协调委员会——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系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信息员的体系化组织运作模式。各系专兼职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以及行业企业关系,和辅导员一起成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基层提供者。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各系所构成的双道命令系统共同作用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并通过其“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实施统合。
2.科学划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子系统模块
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信息采集处理中心、教育产品研发中心、行为价值评价中心、职业咨询服务中心及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心。可考虑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模块,即对外的就业市场模块(服务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与生源市场模块(服务考生、家长等);对内的教活动主题模块(服务提供教活动的个人与部门)与学活动主题模块(服务学生);相对独立的信息平台(社会需求模板库)建设与服务模块。使这些模块既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又能相互协调。
3.发挥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的作用,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高职院校要利用产业、企业庞大的资源,从一般性韵参与合作走向协的介入合作,探索互动性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补。
我国高职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其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缺位是一个关键问题。只有科学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中把握好方向和重点,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缺位主要表现为过于以“就业”为导向。当然,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一味追求“能就业、好就业、高就业率”就过犹不及了。这具体表现在:
1.1专业设置过于追求实用性。当前市场急需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未能充分考虑将本校的特色及教学师资能力,专业设置的功利性过重,导致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有限,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未来学生发展空间有限。
1.2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狭窄,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品质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高职院校简单认为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技术,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课知识往往是学些皮毛,素质课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忽略,实践操作往往是手把手教学生掌握步骤一二三,甚至直接“下放”到某些急需工人的工厂去以实习的名义做“短工”。导致的结果是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的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强、个人修养不高。
1.3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毕业把关过于宽松。很多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在处理学生无故旷课、长期缺课、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水平极低等问题的过程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放水”现象。
1.4鼓励学生盲目考证。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一些高职院校花费很大精力动员学生去考证,让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实际上学生花费重金得到的这些证书对提高动手能力并无多大裨益。
1.5将学生就业压力分摊在授课教师身上。同样是在就业导向下,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明确将推荐学生就业作为对授课教师的考核指标之一,较大程度束缚了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的发挥。
2高职教育院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从教育部的发文精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期望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正是社会上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缺位,造成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偏激的行为,导致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产生了这样的偏见:高职毕业生属于低层次人才、人文素质偏低、个人修养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等等。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认识和清晰定位,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和规划设计。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和群众期待呢?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和能力:
2.1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引导学生摒弃社会上过度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强调个人价值的思想,在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中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保有一颗仁爱之心、谦让之心。
2.2培养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当今时代,随着科学、经济和社会观念的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复合性人才,知识的综合、学科的交叉、文理的交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成为专才,更要求他们成为全才、通才;不仅要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在人才的成长、成熟过程中,较高的文化素养往往是“厚积薄发”的强大助动力,有利于提高个人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对培养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2.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前者必须从学校教育时抓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必要的教育与训练来培养学生树立公正廉洁、踏实诚信、高度责任感的职业道德和勤奋爱岗、乐于奉献、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4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社会上竞争日趋紧张激烈,但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尤其作为竞争团队,成员间各自为政、个人英雄主义、一盘散沙是无法取得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竞争意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培养谋求共赢、共同发展的优良品质。
2.5培养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各方面的自立性欠缺;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名牌高校的学生时,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因而更容易滋生不思进取、随波逐流、羞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倾向。高职院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敢于争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2.6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般善于创新者,都有独立主见,善于思考,敢于弃旧图新,勇于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恰恰是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重实训、强操作的优势,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7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即在与他人沟通时,良好的表达自己、恰当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协调合作、融洽相处的能力。现在许多大学生在陌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场合讲话脸红,甚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有的说话做事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无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别说与他人密切合作了。
2.8培养善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各种知识、技术、观念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自学书本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学无止境,只有会学习、善学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2.9培养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环境的适应、学业的竞争、社会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困惑等,在各种压力之下容易产生心理挫折,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和调适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