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县域工业经济8篇

时间:2022-11-25 07:5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县域工业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工业经济

篇1

关键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经济就发达,人民群众就富裕,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

篇2

    的发展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4、以存量调整为主。县级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因此,单凭增量的扩张难以达到优化存量资本的目的。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对现有县级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大企业的技

篇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对海安县工业经济升级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对县域工业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做了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海安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一)突出载体建设。海安县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板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海安县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海安县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片区,力求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功能区划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海安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力装备、电子、色织等特色产业园。海安省级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也纷纷在海安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海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重视新兴产业。海安县以优化结构驱动总量扩大,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初步建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欧贝黎太阳能电站、浚丰太阳能、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海安县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

 

(三)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海安县建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提高了对外总承包能力,率先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了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兴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力度,在进行配套生产的基础上,向整机生产方向发展。着力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鹰球集团、耀华玻璃、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亚太轻合金、润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

 

(四)加强升级创新。海安县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了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鑫缘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该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唯一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引导纺织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培优扶强成长企业

 

1鼓励企业争先做优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队伍;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大企业库,确定分年度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区域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3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2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结合地区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四)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同时,按照发展集群经济的要求,有序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2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认真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及链接,推进秸杆工业化综合利用,加快秸杆固化、成型、气化生产企业建设,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化工、建材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淘汰更新工作,整顿、关闭一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建材、化工企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推进企业完成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和工业企业完成锅炉改造合同能源管理。

篇4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篇5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篇6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篇7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区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域经济是由三次产业构成,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立足于合理的产业格局。合理布局县域经济,调整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县域工业化重要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工业发展落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

县域工业化不能仅靠城市大工业来支撑,还必须发展小城镇工业。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导致县域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中城市出现了扩散效应,产业转移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发展模式。

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工业与农业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模式,导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组织形式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过度平台,因为县域工业产品大多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大多为农业与农村所需要消费品与生产必须品。同时,县域工业担当起反哺农业,缓解谷贱伤农矛盾的重任。

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县域的城镇化自然离不开县域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县域工业化无疑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能仅靠大中城市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得依靠县域第二、第三产业来吸收。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是必经之路。同时,县域工业的发展,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弱化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县域工业化发展趋势

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仅发挥规范与引导的功能。尤其是在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市场来选择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才能使之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与壮大。

特色化。各县域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县域工业要形成县域特色与区域特色,才具备市场生存的能力。所以,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从县域比较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发展道路。

集聚化。县域工业的发展应尽量集中布局,才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交易费用,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制定县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从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考虑工业的布局,相对集中、功能互补,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规模化。尽管县域工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虑,规模太小,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弊端。因此,在集聚化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规模化问题,通过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效益。

县域工业化发展重点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基本路径就是走农业工业化之路。仅仅依靠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县域工业化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县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选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县域民营工业发展,活跃县域经济市场主体。县域民营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民营经济、民营工业发展的差距。因此,若想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县域民营工业是重要的发展主体。对于欠发达县而言,民营工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县域政府要为县域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氛围,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域外的资金加入到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来。

改善社会环境,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竞争的核心。为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与氛围,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活跃县域工业至关重要的环节。

篇8

 

0 引言

 

玉田县地处冀东,属环京津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全县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人口66万,辖20个乡镇。200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30强,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部财政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规模以上企业15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任务相当繁重,经济总量相对不足,经济结构亟需优化,工业化水平偏低,缺少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致使我县缺乏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

 

1 余姚经验的启示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5万,设14镇1乡6个街道,工业经济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等行业为主。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多年来,该市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纵观余姚发展历程,超常规的举措是奠定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几年来,余姚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重拳强攻经济领域,加快工业化进程。

 

1.1注重政策的制定。在政策扶持方面,余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也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振信心,不仅创优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也激发了企业创造活力。

 

1.2注重体制的创新。余姚敢于打破企业体制传统桎梏,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已组建股份制公司21家,纳入视野的企业达30家。

 

1.3注重品牌的塑造。产品品牌上,2008年创建国家级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项,国家行业标准5项。区域品牌上,2008年举办余姚榨菜节、家电博览会、塑料博览会、杨梅节等活动,品牌的塑造,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企业产品和余姚区域知名度,为工业产品市场开拓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1.4注重要素的破解。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用地、资金、用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实施了要素破解工程,解决了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余姚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也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启示。一个总面积略大于我县的县级市,GDP是我县两倍多,财政收入是我县的近9倍,余姚经验说明了一是在思想解放上,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每一次机遇,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坚持不保守、不争论、不扯皮,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都要去尝试、去探索,趟出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在经济发展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余姚针对区域特点,打造“区块经济”,把小城镇与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镇级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三是在管理模式上,创优环境、营造“洼地”。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正是由于以上三点,才为余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促进了余姚工业经济的跨越腾飞。

 

2 科学制定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余姚经验表明,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放手放胆,超常举措,就能够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因此。借鉴余姚经验,确定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几项措施。

 

2.1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税费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外客商落户玉田。对招进来的企业要搞好服务,形成“招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和“人人都是投资发展环境,人人都做最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的共识。

 

二是规范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一园三区、后湖工业聚集区、窝洛洁橡胶工业区、彩亭桥印机小区、散水头造纸小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一园三区和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继续加快园区项目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和传统产业优势引进一批立县的大项目,重点抓好技改大项目的实施和亿元以上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亩产效益”观念,着力引进占地少、能耗低、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技改项目和引进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2.2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首先,抓好产业优化升级。要抓住金融危机各行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在造纸、橡胶、玛钢、水泥四个行业按照“上大压小、增高减低、扶优汰劣”的总体思路,做好传统行业结构调整,鼓励同行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整和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同时,要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提高素质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

 

其次,提升支柱产业支撑力。在印机、电子、钢铁深加工三个行业上,着力扶持一批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努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印机行业,促进产品由印后向印中、印前发展,拉长产业链条;电子行业,抓住鑫兴电子工业园被确定为“河北省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和“唐山市电子民营产业基地”的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产品由单一的压电晶体向其他电子元器件和终端产品发展,拓宽、延伸产业链条;钢铁深加工行业,向下游产品发展,培养产品深加工能力,使我县成为唐山钢铁产业链的深加工基地。

 

2.3树立培育品牌意识,提高中小企业刨新能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创新和创牌能力,加大对自主刨新、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实施品牌培育步伐,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拥有自己品牌。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具体明确创牌(商标)目标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的鼓励力度,在巩固玉螺牌水泥、锯业大口径锯片省名牌产品,建支玛钢管件、胜利磨切机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打造印刷机械和玛钢管件两个区域品牌。引导玉印、胜利的磨切机、建支玛钢管件、晶源振荡器、谐振器争创省级明牌产品、著名商标,锯业大口径锯片和胜利印机争创国家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三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组建各类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健全技术创新平台,出台扶持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4搭建发展平台,努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银企洽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帮助银行了解重大工业项目、科技项目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但保公司的作用,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拓展服务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解决担保和融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融资需求。

 

二是搭建企业公平竞争平台。一方面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提高违归者的违归成本;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规范钢铁深加工、印刷机械、塑料制品、服装行业协会,筹建造纸、橡胶、玛钢行业协会,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自律自强,维护各行业企业有序、依法竞争,使我县传统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经济专家、著名企业家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等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老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和发达地区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厂长经理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并寻求合作机会。

 

四是搭建企业体制创新平台。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企业上市工作,出台企业上市和股份制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加快资本积累和积聚,进而做大做强企业,为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