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8篇

时间:2023-03-03 15:56: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逆境出人才的事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篇1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了吗?阅读是一种自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各项能力是我们现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课堂留白无疑是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法。

一、答案留白,展现个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于留出答案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可能与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但自主学习的劲头却异常高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这不正是教育所期待的目的吗?特别是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而不发,疑而不答”,则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如这样一则案例,学生在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逆境人才”的观点,觉得“顺境才能出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师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拿身边的事例和自己课内外搜集的资料进行唇枪舌剑的“厮杀”,而教师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再如《孔乙己》一文,对“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开启学生大胆的想象,一部分学生认为肯定死了。理由是:他被打断了腿,丧失生活能力,在当时冷漠的社会现实下,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一部分则认为没死,理由是:当时社会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其中肯定也有一些当官的,他可能也像范进一样遇到了“伯乐”,飞黄腾达了。此时,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具体的答案已不再重要。问题的设置已经让学生充分享有了想象创新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只要有理就应肯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又是引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出现了偏激的或阴暗的思想,我们还是要及时加以疏导和指引的,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感悟留白,放飞思绪

“踏花归来马蹄香”,因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而成为国画中著名的布白之作。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想象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如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最后一道题基本上都是感悟题,不要顾忌学生答不准,考虑不全,而要给学生树立充足的信心,确信自己是可以做出标准答案的。起初,学生肯定不自信,存有疑惑。我们要试着引领学生读起来,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自然会获得真切的感受。明确了答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便被放飞,精辟的见解便会喷涌而出。这样的学思结合,才能不“罔”、不“殆”,才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感悟空间,更为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思”的平台。感悟留白,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只有学生的内心与课文产生了共鸣,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激跃学生的思绪。

三、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实际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适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向生活学习“语文”。

篇2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篇3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篇4

一、用微笑鼓励学生

微笑是一种风度,是具有热情和友善、接纳和体贴、宽容和豁达、乐观和轻松的风度。要知道,班主任具有双重身份,班主任同样不能离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班主任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朋友、伙伴式的新型关系,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时候在提问学生问题时,看到有个别学生胆小,我会微笑地走到他的身边,鼓励学生说:“你会回答得好,大家都是同学,没人会笑你的,我们相信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经常叫胆小的学生起来回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老师的微笑中释放压抑,由畏惧到敢问。像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因此,我经常对自己说: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尽量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多表扬多激励学生,这种做法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更加融洽了。

二、用耐心鼓舞学生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我班有一个女学生,是个脾气大、很不好管的孩子。刚进学校时,她经常莫名其妙地哭,同学忍不住说她几句,她哭得更利害,老师劝说也无济于事。后来,我通过别人和她的家人才知道这个学生从小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公主”。我耐心地做她的工作,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及人际情感教育,教她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尊重人、如何学习等。同时我还与家长沟通,希望他们改变对她“有求必应”的做法。这样通过多方引导使她逐步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多次教育后我总结出: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根据其特点,拿出比对别人更多的耐心。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尽量让自己说话的语调轻松自如,把讲道理变成聊天式的谈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用行动感染学生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有时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一根火柴,把学生失落的心灵重新点燃。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班级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往往率先垂范。记得开学的一次大扫除中,我们班分配的卫生区是校门两边,杂草丛生,劳动量大,又缺乏工具,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我看到这种情况后,没有批评学生,挽起袖子就干了起来,几分钟后,全体学生也一起干了起来。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是如此,刚开始时,老是有人乱丢垃圾,我看见了心里非常生气,可我还是默默地拿起扫帚把它扫干净,慢慢地,教室就总是干干净净的了。我虽然付出了一点劳动,但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班主任必须时刻律己,用健康向上的心灵净化育人环境,用认真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灵。

四、用爱心温暖学生

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不应偏信偏爱。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如:我班有一个男生,性格古怪,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说话,看人总是带着仇视的眼光。后来我了解到:他因父母离婚很小就跟着爷爷奶奶,是一个缺乏母爱父爱的孩子。针对他的情况,我给他讲了许多逆境出人才的事例,教育他应感恩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感恩爷爷奶奶,只有好好读书,自己好好做人,才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经过我的不断教育,这个男生有了很大转变。

五、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实践告诉我们,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育才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育效果。“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走进学生的内心,才会让学生相信他和信服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好的班主任不会用自己的威严、恐吓来降服学生,而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方,以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的崇高人格,就像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作为现代的班主任更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用多样的管理手段,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的艺术殿堂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篇5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理论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新鲜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组织学习上的探索活动,做教学游戏、开展学习方面的争论等各种活动;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录音、录像、投影、挂图、统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课外学习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组织多个兴趣小组和课外讲座,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学生课外活动来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情感,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感是创造的动因,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间人际情感的交流过程。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取得心灵沟通,使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可能无顾忌地质疑,才敢于独立思考,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个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冷若冰霜、不尊重学生、动辄训斥挖苦讽刺的教师是无法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然而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则是开展创造性教育的绊脚石。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的新型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同教师进行争论,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而且与其自身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最近一次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存在诸多问题,如不会“爱人”,缺乏顽强的意志,这些都制约着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的中心是义务感,即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情感,道德感和义务感是创造冲动的源泉。只有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社会,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引导学生不断突破小我的狭小圈子,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投身创造实践。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性格。

三、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巧妙的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之一。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巧妙的设问导入新课往往能够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设问的方法很多,如可用流行歌曲设问,可用漫画情境设问,也可根据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设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问题,创设一个“愤”、“悱”的情境,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课堂提问中,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综合性。所谓发散性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蕴涵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灵活、迅速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使人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次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6

关键词:情感教育;科学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75-02

我从事生物教学已十几个年头,起初的时候,自己限于让学生吃透教材,学会知识,别遗漏知识点。慢慢地总觉得自己的课堂少了些什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课堂没有升华,少了情感教育、励志教育等。后来,我一直不间断地多学习,多读书。现在我除了在课堂上和我的同学们共同学习知识,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外,还渗透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教育。这让我的课堂又有了第二次生机,使我的课堂变得饱满。几个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案例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科学史教育: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发现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可能需要几个世纪,更多的则是没有终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没有国界,知识是共享的;需要继承,需要合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有些只能称为学说之类的。后人要对其不断地修正、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能动摇。

再次相遇。促胰液素的发现(具体内容不再一一列举)。(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法国学者)。(2)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英国科学家,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3)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的感慨(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案例二: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设想。这在当时世界上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而我国科学家不怕苦,不怕累,没说一句泄劲的话。终于在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经历了将近7年的时间。更令人振奋的是,合成的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具有一样的生物活性!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人工首次合成蛋白质这项艰巨的任务,摘取了这项技术方面的桂冠。

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知道了这个真实的案例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只要我们有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让设想变成现实。就能抬起我们民族高贵的头颅。也许我们现在在某些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比如,先进的科技。但是大家可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重大发明。而且这些发明也慢慢传到了西方。这是我们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进步得慢了,慢了就落后了,这时候西方一些国家强大了,他们就来,欺凌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后来中国又经历了浩浩荡荡的内战。我们真的落后了。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让自己的命运一直这样下去。中国人民觉醒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同心同德,再次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出的美丽。中国梦要靠自己努力去实现。

身边的事例: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中,教材引用了一张图片(诞生在我国山东曹县的5头体细胞克隆牛)。(备注:曹县是山东菏泽地区的一个县,而同学们大都是菏泽地区的。)这里面涉及一个人物――王银香,她原来在曹县的一个镇上工作。这里偏僻落后,非常贫困。她带领干部群众租地创建当地的集团。从国外引进一些优质奶牛品种,同时利用我们菏泽当地的鲁西南大黄牛进行核移植技术。王银香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当有了一个目标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经过多次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使中国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突破零的历史。我们当地人也喝上了归一牛奶。这是同学们家乡身边的人物,让同学们体会到,高科技离他们并不是很远,也并不是只有国外科学家才能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可见我们国家之前进在于人人勤奋、奋发、向上。

案例三: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

挫折教育: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易卜生说过“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案例共享:中央新闻报道过的舟舟。他是21-三体综合征,即先天性愚型儿(21号染色体多一条,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舟舟对音乐指挥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不顾刮风下雨,路途远近,都会随着乐团排练演出形影不离……经过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他成功了。我们可想而知,他和他的家人经历了多少挫折与困难。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碰到困难就低头,太不应该了。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案例四: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生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就在阅读本文的时候,我们身体内就有细胞在分裂,有细胞在生长,有细胞在变老,有细胞刚刚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都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皆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

篇7

一、正确理解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我国莫雷等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 

否定。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由此可见,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自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力的层次看,技校学生的创造力以初级创造力为主,中级创造力为辅。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并且不同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正是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发挥作用的依据。因此,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必修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保证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释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也普遍认为,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人愿意开动脑筋;紧张令人害怕的课堂让人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为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自制能力相对薄弱,课堂纪律比较散漫。在笔者任教初期,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够安静地听课不要捅娄子,所以课堂上采用了比较专制的灌输式教学,只容许笔者进行讲授,尽量避免学生讨论发问,企图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然而事与愿违,结果教室里学生不是闹哄哄的就是睡倒一片,更别提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了。通过反思,笔者认识到技校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烈,传统的师道尊严,限制了他们学习活动的自由,对其学习热情造成了伤害。于是,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调整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置一系列难度不一的任务,通过个体或合作的形式完成。在他们动脑动手完成后,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我能行,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给予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逐步产生了积极的体验,激发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由消极被动的服从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求知者。作为政治课教师,笔者进一步探索,不再把教材的讲授作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开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活动。笔者也逐步由单向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转变。在师生平等的课堂中,笔者体会到运用鼓励、赞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造的火花。 

三、整合教育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好的教学方法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改革过去陈旧的政治式教条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心理趋向,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选用有时代感的事例,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触与共鸣。 

例如新课开头,引用新闻或图片,巧妙地设置情景,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授“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根据上下文的关系,笔者引用两则新闻:一则为著名歌星的儿子李某某的刑事案例,另一则为小学三年级女生曾某某的暑期实践课——从深圳徒步走到700公里外的家乡湖南邵阳的故事。教师先后展示投影、加以说明、附设提问,让学生触景生情去思考。学生能通过真实的新闻照片,进一步思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人的灵魂,使人们不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造学习,促进他们将已有的各方面知识有效重组,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效果。

2.学会置疑、大胆发问,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技校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用正问、反问、曲问等方法,大胆提出假设,引起学生思考,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工人到资本家所开办的工厂劳动一天,资本家给工人工资,这公平吗?为什么?课本中“一条看不见的锁链”是指什么?学习中倡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又如在教“商品的含义”时,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首先,提到商品,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其次,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再次,医院给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然后,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最后,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关键看什么?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 

训练。 

3.引导想象、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联想,鼓励学生求异,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任意驰骋。技工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往往浮于表面,不善于提出独特见解,只会按照老师设计的“圈套”按部就班,一问一答,答完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创造力也就随之丧失了。当然,学生的想象也会产生一些离奇的想法,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心理加以引导和鼓励,决不能因其想法离奇而进行讽刺训斥,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感,浇灭他们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笔者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辩证关系”时,笔者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笔者把这说成“真理”,借此引发学生思考。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并说出成语“出淤泥而不染”作为理由。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环境与人才”的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辩论。正方辩题“逆境出人才”,反方辩题“顺境出人才”。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和创造力自然也就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注重实践、开展活动,提供手脑并用的创造机会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造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政治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笔者就尝试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培养其发散思维,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提高。例如讲授投资方式,笔者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按照任务书的步骤方法完成规定内容的学习,并在全班展示小组成果;讲授面试技巧,采用了小品表演的活动方式来体现、分析和解决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讲授职业道德,则要求学生到社会上了解某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并根据学习内容,拟定宣传提纲,书写宣传标语,到街道、企业部门进行宣传。思想政治课中有许多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容易形成一种不信任心理,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出。但事实证明,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这样将会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独创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补充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网络信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篇8

 

结合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和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背景、可能性、策略及做法,谈谈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热情、活泼开朗、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坚定顽强、有恒心、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胆量、富于想象等。本文主要是从利用教育教学中一切可能的因素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笔者在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世界的本质看法。因此,哲学与学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准教材中哲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如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节课中,根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构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引入,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及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讲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可引入“甲同学与乙同学在讨论问题,甲同学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乙同学则坚持与甲同学相反的观点,双方互不相让,两个好朋友从此反目。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待?” 有的学生回答:“他们都有不对之处,当认识正确与否很难判断时,应该把它回归到实践,由实践来检验!”有些则认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是正确的,当发生分歧时应该据理力争!”从学生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时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

 

在总结不同看法的基础上,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两位坚持自己意见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真理并不是仅由自己的认识来检验的,而要由实践来检验。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和谐的关系,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只是列举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个别事例,教材中还有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和发挥的地方,值得我们研究。

 

二、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心理素质

 

1.进行时政播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在授课班级进行时政播报活动,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收到不错的效果。时政播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近期发生的时事政治进行播报,并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的活动。具体做法是:第一,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但人数最好控制在3-6人之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收集资料,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第二,合理安排。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负责收集相关的时政资料,周末组员讨论、修改,下周一上课时让该组成员或其代表在课堂上用3-5分钟时间进行播报、分析。(每周抽出一节课进行)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协调好人际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自我调节能力和胆量。

 

有些学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播报时,情绪很紧张,言行举止很拘谨,而在第二次、第三次的播报活动中,这些学生渐渐适应,情绪和心理状态都有所好转。这说明时政播报在锻炼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及胆量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播报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时政播报的内容主要以最近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为主,除此以外,一些与哲学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寓言、成语、故事、文章等,也在我们播报的范围之列。时政播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本组人员或时政材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形式进行。如有些播报组模仿一些新闻栏目的形式,一个组员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另一个组员扮演专家的角色,用访谈或对话的形式进行;有些播报组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把寓言、成语故事很直观地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然后由点评员进行点评。这些形式都是由组员自己设计、想象,然后讨论决定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提升。

 

2.举行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辩论赛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有一种独立思辨的能力,不能先入为主,靠喜好,凭感觉,无根无据,胡言乱语;不能不尊重对方观点,肆意歪曲,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辩论赛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养成一个习惯,一种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一种本领,一种通过分析、思辨找到真理的本领。它要求辩手不能只是装有一些固定软件的机器人,而是具有强烈求知欲望,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尊重他人的不同的个体。在哲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一次在某个班级,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顺境易出

 

人才”还是“逆境易出人才”的辩论,在自由辩论的阶段双方辩手情绪都很激动,眼看一场辩论赛即将演变为吵架赛,这时笔者马上让主持人提醒辩手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超越规则。经过主持人提醒,辩手们恢复了冷静,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使辩论赛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辩论赛在锻炼辩手心理素质和情绪调控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三、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

 

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及时、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疏导,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课外交流可采用与学生个别谈心或通过周记、纸条等方式进行交流。有一学生,因父母吵架准备离婚而遭受重大创伤,她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一种极端消沉的情绪,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父母都不要自己了,不关心自己了,正是这种心理支配下,原本比较喜欢政治课的她上课老是走神,成天精神恍惚,毫无活力。后来在与她的一次课后交谈中她讲出了反常的原因,并希望老师帮帮她。在征得她的同意后,笔者把这件事告诉了该班班主任,班主任和笔者通过给她父亲做工作,让她父亲多关心她,此后该生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在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而且要在贯彻执行教育赋予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基础上,注重和正确处理好社会赋予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情感影响、道德教育等多层面的教育功能和角色,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的人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