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03 15:56: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教育论文

篇1

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一方面,如上文述及,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表示,高职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却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从社会市场的角度看,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其对于英语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具体地说,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它进入社会和市场后快速学习,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市场与社会并不同于学校,其不具备高职院校中和谐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但要能够承受来自于社会和市场的压力,还要能够在市场的压力下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职场中。因此,高职专业英语必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角色转变,成为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1.是时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更进一步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没有针对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导致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无法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专业的本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相应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要能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里发挥职能,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高职英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培养具有能够针对某个职业领域的专业英语人才。

2.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一理念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也涵盖了更多的职业领域,为市场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时展的趋势为基础,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在此基础上,高职职业院校必须为市场培养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建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还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无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由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才能够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类人才,才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而培养更多能够迎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国家的政策方针就是对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最大保障。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师资力量等多种手段,培养优秀的市场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前提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其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力量的成熟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其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说,这些人才已经能够胜任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而保证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3.教材的供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面上已经开始流通多种专业英语的教材。这就表示,高职专业英语能够使用的教材已经具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能够使用的教材进一步增多,其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大出版社能够及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保证教材的质量,为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篇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教育要“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能有些空闲消化学问,并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尽管是针对儿童教育提出的,但这“六解放”更适合高职教育。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能力;解放学生的手、眼、嘴,培养实践能力;解放学生的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职业教育能力培养,就要从“微能力”入手。所谓微能力,不是讲很小的能力,而是讲个体相对于整体而言所具有的能力是微能力。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培养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只有提升“微能力”才能形成团队整体力量。

二、信息化应用技术发展是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的催化剂。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孕育了教育“微时代”发展环境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发职业教育的一场“微教育”革命。从教育史上看,没有语言的发展,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发明,没有这些技术的出现,就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革命。显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职业教育日益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音视频制作、移动互联网技术创设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的学习环境,使知识的传播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超越。

(二)学生对教学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微时代”的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对目前的教育不满意,上课学习提不起兴趣来,遇到问题也很少问教师,往往采取“百度”的方式解决。100%的学生持有智能化手机并喜欢观看网络视频,持续时间较短且以学习为主的较少。由此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课堂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越来越重。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60%的学生未接触过微课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的引导下会观看教学录像,却未等看完就产生了厌烦情绪等。很显然,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要求高职教育的“微时代”快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学习;二是丰富微课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教师对教育的更高追求促使职业教育“微时代”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同时,职业教育的生源参差不齐,对知识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显然,职业教育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年轻一点的教师都比较了解微课,甚至有些教师还参加了微课比赛。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微课还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90%以上的教师都表示愿意选择微课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提出制作微课会增加教学负担,尤其是教学设计环节难度较大。

三、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就是实施“微教育”。众所周知,教育是以课程为阵地的,无论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还是理实一体化课程,都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展开。因此,在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的背景下,开启“微教育”的正是“微课程”,它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地教学活动,并配套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一般时长在10-20分钟之间。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微课的制作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也都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微课时间虽短,但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一)“微时代”为“微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微课程,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具有教学知识结构微小,教学时间短小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微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追捧与喜爱,其高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可以说,微课程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微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个成功的微课程视频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制作微课面临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挑战。教学设计是微课的灵魂。需要根据学习对象设计学习目标,分解教学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同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科学评价形式。比如:操作性微课采取演示的实景教学,而解题类教学采用写字板的形式,逐步写出解题步骤,更能够引导学生思路。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形式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主要由教学设计及学习者的特点决定。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制作微课的关键支撑因素。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采取微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纷纷表现出制作微课的为难情绪。微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将音视频整合到一起的超小型视频课程。因此,制作微课需要对视频进行拍摄、后期剪辑制作等,涉及到AdobePremiere或是会声会影等软件的应用,甚至为了追求微课视频的完美效果用到更为复杂的Autodesk3DSMax或Macromedia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学习软件操作,掌握一定的音视频制作技术。

四、结束语

篇3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机高职教育是存在漏洞的,虽然想要跟上农机的发展潮流,向社会不断输送人才,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更要反思其中的问题,有反思才会有进步,那么目前农机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1)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没有权威的机构管制。由于受地方和个人利益限制,再加上没有政府的管理,学校,老师乃至学生自己都不会重视这种教育,学习意识不强,认为这种教育可有可无,不了解农机教育的本质意义,觉得不就是农业吗,不就是种地吗,谁不会啊这种可怕的想法。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明确的态度才可以下意识的去行动。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把教育抓起来。

(2)教师教学过于传统,忽略了技术技能教学。教师的意识不够超前,没有体会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今的社会是需要综合性人才的,对实践性要求更高一些,过去也许你只需要懂得这些知识就可以,但现在不是,你不仅要懂,还要会用,还要解决的了实际问题,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农机发展对机械的使用操作要求也很高,傲视你只懂之中的原理却不懂操作的方法,那你和不会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相当重要,这是目前教师们最重要的任务。

(3)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学水平相差甚远。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发展的,而我们农机高职教育懂得条件就没有那么先进了,实训工厂短缺,实验设备简陋等方面都是限制发展的因素,还有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教师们观念不更新,对产业及相关领域工业流程、管理技术的了解不够,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教书育人了。

二、改革高职课堂,适应农机发展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效率决定着人才的发展。所以改革高职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摒弃传统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新课改在全国激烈的开展着,我们农机高职教育业不能落后,看着各个学校逐渐开始了课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我们高职的老师也想快快的抛开传统的教学,实施课改,让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课堂中。众所周知的是,高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学习的重视度也不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老师的意识更新了,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听起来吸引人。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不被感染时不可能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效果会比老师硬性灌输好很多,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问,这个时候老师帮忙解答,这样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自己的问题得到解答,自然记得也就很清楚了。

(3)活跃课堂氛围,给予学生鼓励。农机高职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本身就很机械、枯燥。所以我们要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上课过程中讲一些机械机器的小笑话,在农业耕种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或名人的故事等都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总之不要过于强调课时任务的完成,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三、提高实践参与意识,学以致用,促进农机发展

篇4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深刻理解教育部16号文件的基础之上,学院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初见成效。“1+2N”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毕业时,在获得一个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多个岗位就业择业能力及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富有团队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有用之才。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坚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产学结合等原则,“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创造性地引导。尤其是职业技能板块课程设计从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出发,利用三年学制的有限时间,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核心能力设计课程和内容,把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对旅行社、风景区等机构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旅游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对于旅游酒店行业而言,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则主要为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康体娱乐部门工作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等。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情况: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旅游业综合性强,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生无法受到企业重用,灰心丧气,甚至频繁跳槽或最终离开旅游行业。学生职业能力没有完全达到企业需要,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是想用又不敢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并且,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

篇5

1.1国际合作管理规范性缺失

高职院校管理的规范性是其国际教育合作得以成功实现的基本前提,是培养国际化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规范性的缺失尤其凸显,大大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专业设置片面化。高职院校大都以经济管理或金融类专业为媒介建立国际合作,如对外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语言等,而很少涉及一些工科类专业,如机械制造、车辆工程、道路桥梁等高技术型专业。另一方面,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在对国际教育合作的教师进行招聘时,往往只是针对其学历水平的高低,而对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视野并没有做到严格的考核。因此,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并没有起到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就业能力的作用。另外,一些高职院校为减少资金的定向支出,临时聘任外籍人士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并没有受到过统一的职业培训,其教学水平完全不得而知,教学质量也无从保证。

1.2国际合作制度性监管的失调

教育的存在离不开政府相关制度的支持及科学有效的监管。只有对现行教育机制实施定向监管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然而,我国教育部门仅对具有国际办学资格的本科类高等院校进行了合理化评估与监管,鼓励措施的制定也是针对这些高校而言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教育合作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灵活且无序的环境中,导致这类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现有名无实。

1)教学资源引进的随意性。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高职院校在国外资源的引进中具有必然的主观性与自主性:往往选取名校、认证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而对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繁荣的网络媒体资源、跨国企业及在某专业领域内发展较好的私立高校视而不见。因此,就其资源而言,现有高职院校并没有抓住国际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合作办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缺失。

2)国家现有政策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的一些乱收费等现象并没有做到实时的监管,也没有制定相对完善的惩罚机制,相关管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

3)信息平台监管的缺失。国际交流对象、34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12月合作项目等都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完成。然而,现行教育部文件并未对这些加以规定,高职院校对此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导致其发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2国际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创新途径

2.1注重国际合作的内涵实现

1)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理念。一方面,管理者应在宏观上对国际办学的整体思路进行梳理与调控,具有国际性的发展眼光,引进较为先进的国际办学理念;同时也应全面认知国际合作教育的社会定位与存在价值,从根本上实现对国际化教育机制战略规划的完美构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具备国际化的教学思维,通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教学会议交流逐渐完善其教学理念,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国际化社会发展。此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理念进行一定的培养,使其主动地、自发地获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知识,并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其国际认知力及国际化就业能力。

2)全面贯彻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公益性实现。教育国际合作的提出适应了国际化社会大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趋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储备在于推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社会前沿性与社会公益性,而非任何功利性的观念引导而来。基于此,在现阶段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中应重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内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更多国际交流名额。同时政府也应为院校提供相关资金支持,切实做到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根本,发展公益性教学。

3)扩大合作对象的主体范围。改变原有国际合作间仅限于领导或管理者之间的探究式访问,为以学生走出去为主的交流与学习做出努力。还应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互派留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体会国际交流的存在价值。

2.2增强国际合作的教育管理

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在于以对外国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为基础,从我国本土教育的视角出发,创建适应于本国学校基本教学国情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本土文化及教育的融合而非一味模仿是最重要的。针对其管理弊端,应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将专业设置与我国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或发展需求相结合,改变不合整的专业设置,同时也要求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也要在合作专业中有着较好的教学资源,以供借鉴;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教师的引进中,应做到不以单纯的学历为评价标准进行教师资历的审核,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选择性地吸收优秀教育人才。同时,应对高校现有教师进行国际化教育视野与能力的定向培训,提升其国际教学能力。只有严格把握优秀教师引进与现有教师培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2.3推进国际合作的制度性监管步伐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高职院校的国际教育合作实现。政策的存在是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合作实现的基本前提与保障。科学的政策支撑不仅能够对国际教育合作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结合必要的媒体宣传确保国际教育的有力前进。

1)政府应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院校资源的引进做出明确的规定: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国外高校信息以供参考;另一方面,鼓励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在国际合作办学中,政府应对我国职业院校在合作中的地位进行监管,保证对基本的掌控。

3)构建国际合作反馈体系。对现有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政策规定,并对教育漏洞给予必要的弥补及惩罚措施。

4)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高效获取成为了高职院校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政府的科学监管下,在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高校与合作院校交流机制:一方面及时高效地掌握先进教学信息;另一方面促进三方的良性沟通,更加有利于国际合作的长足发展。

3结语

篇6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或为获取某种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历程。由于职业的属性不同,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方法以及使用工具,这是不同职业区分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课程开发也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上岗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充分调查不同岗位将来要面临的工作任务、使用工具、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法等,通过对某一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形成工作领域或综合职业领域,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建立相应的项目课程模块,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开发,转换成相应的各种职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课程。

(二)基于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推进“双证书”制度,大家一致认为,高职学生不仅需要获取学历证书,更要获取就业岗位能力并拥有某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职业标准体系,现有的工种标准和职业标准仅对应于某一职业特定技能标准,适应面相对较窄。因此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将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层,即分为:职业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

(三)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

基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的项目课程开发,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立足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在项目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标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价值判断,使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活动相结合的思想,尤其是将分层化职业标准的理念融入项目课程开发以后,在项目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

核心能力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最普适性和迁移性的能力,其影响性可以辐射学生整个行为能力范围,包括三大层次能力,即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职业能力。在项目课程模块中,核心能力并不是孤立的模块,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核心能力模块,比如在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的项目训练模块中不断融入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并充分利用各类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管理

(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理念的管理

1.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开发数据车床加工零件项目课程时,我们对江苏省及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环保设备业、汽车制造业、轻工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情况进行有关调研,使教学课程与相关制造业加工设计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对接,所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后能直接服务于相关的重点企业和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度仿真企业职业岗位的真实情境为使项目课程教学学习情境与企业生产岗位的真实情境相吻合,我们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组成教师与专家项目课程小组,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数控车床加工技术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职业素质要求,确立了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完成作为项目教学载体,使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3.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时刻关注学生某类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选择零件的加工技术标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较好感受企业真实环境,了解企业工作氛围并融入企业文化,增强安全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通过选取配合件和组件等教学载体,关注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小组教学形式实施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案的管理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主要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组织和管理项目教学内容。

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教学载体来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一道完整的生产工序,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我们根据零件真实加工要求进行对零件的加工生产教学项目化处理,使项目化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每个学习情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符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2.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都按照“项目引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制订生产工艺—进行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进行零件的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工作过程质量评价和工作过程质量优化”六个步骤来进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通过真实零件的加工训练,逐步加大工作任务的难度和综合度,使学生逐步提高企业数控车削技术岗位所需的真实职业技术岗位能力。

3.注意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的资源和条件,在VNUC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和数控基地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安排其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性的零件加工操作(工学交替的现场教学)。整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为期两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观的项目课程实施运行条件的保障

1.师资的保障开展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项目课程实施运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从国家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角度进行引导,以保障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实现教师素质培养专业化,注重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2.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保障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改革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岗位技能的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因此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即加强“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能保障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实施。

篇7

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深化发展,但高职教育理论由于缺乏自身具有的特色之处,不能够顺利地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研究对实践活动进行过度的干预。换句话来讲,就是超出理论可能解决的问题程度。因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目前,虽然有些著作中出现了一些先进的实践活动,但是却没有在理论中得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把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为目标,这就远离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实践活动的操作难度加大;高职教育的研究者有时急功近利,把国外的高职教育理论错误地嫁接到本国的理论之上,没有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引用完全没有考虑到国内的教育、市场环境。

2高职教育实践以及不足之处

高职教育实践是指在现实的高职教育中所感应到的职业行为方法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行为,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相关制度等物质活动方法。实践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而理论总是单调而简单的,对于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者都想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改变实践活动,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实践出现了多面性。在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感、资金紧张、就业形势不理想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中让教育实践严重脱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缺少完备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为主,各种专业结构发展方向具有趋同性。所以,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都希望用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论来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高职教育的实践者在刚性制度的指导下,让实践活动具有紧迫性,这就让实践者在规范面前屈服,慢慢的实践者就会排挤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3完善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对待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者和实践者具有不同的看法,理论者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起点,终极目标在于得知事物的根本,而实践者则不会。因此,理论和时间既需要各自分工,还需要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实践中的理论”与“理论中的实践”。

3.1重新建立高职教育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向着规模化发展,在硬件设施上也不断进行优化,但是还需要在制度安排上进行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在制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为了兼顾公平,保障不同人群都能够得到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良好的衔接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平台来做支撑。此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高职教育法》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3.2把握好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高职教育理论是由三个方面来构成的。首先,高职教育理论的目的和理论基础正是产生于解决高职教育问题的实践需要;其次,那些高职教育理论正要解决的问题,是由教育的实践者来感知的,该理论也是由高职教育的实践者来具体实施的。最后,实践者通过对理论运用解决了具体的实践问题,这些宝贵的经验又为高职教育理论提供了探究的题材,还提供了评价该理论的依据。因此,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要从我国高职教育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外先进想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所形成的理论进行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结论

篇8

(1)以案施教。

在危险品物品保管这一小节中,刚一开始我就给学生们讲述了2008年2月15日在广东佛山发生的烟花爆竹仓库爆炸事件。按照心理学常识,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高职的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课堂一开始,我便创设情境,导入图片,通过现实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出他们的求知欲。案例讲述完毕后,引出今天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仓储课的实践性非常强,单从理论教学来看无论是沟通能力还是人际能力,都是无法实现的。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质及所在。通过课堂上互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争辩、探究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合作公司送来为亚运准备的礼花炮200箱,汽油50桶,请设计储存计划方案,并完成这两种商品的入库操作。在案例分析这个环节我将主要知识点贯穿在案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以及课上有针对性的问题探讨,使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掌握本节的重点知识。

(3)案例模拟。

在掌握了本节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安排学生小组模拟相关实操内容,例如在讲授仓储从业人员岗位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身边看到的体会到的相关岗位内容表述出来。然后我再根据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查缺补漏,完善了以往讲授法教学的枯燥局面。

(4)撰写案例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思考与讨论后的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能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因此,案例教学后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既可以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如在仓储课教学中,可以这样运用项目教学法:

(1)确定项目任务

例如,在仓储合同这小节内容的学习中,首先我先布置案例任务并提出相关任务。接下来让学生们针对布置的任务,展开相关学习与文件制作。(2)学生分组。

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的方法,分组前首先对学生的授课情况与性格有初步了解,然后尽量根据授课状况好与一般的进行搭配,性格开朗的与外向的进行搭配的原则进行组组。

(3)师生共同完成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任务以及小组合作这种形式,然后按照确定的程序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对项目实施的步骤,要解释清楚,根据学生实施情况,及时提示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可以避免对项目内容接受力较差的学生耽误不必要的时间,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4)总结与评价项目。

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工作内容进行汇报和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其余小组对方案的内容进行答疑与提议。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掌握较好的内容简单提及,对普遍小组没有考虑到的知识要加以强调补充。

3、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