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利与弊论文

篇1

(一)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的调查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学媒体,会使用的工具软件,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五个问题。

1、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通过教师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从调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学教师以纸质教案为主,少量使用电子教案,有30.08%的小学教师用纸质教案,说明电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师日常使用的课件有自己利用编辑工具制作的,这种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有教师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进行加工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借鉴他人课件的优点,但是目前优质的教学课件较少。调查表明:50.6%的小学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并修改,这样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鉴了他人课件的优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3、能操作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但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这样的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会使用计算机这样的现代教学媒体。

4、会使用的工具软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学教师会使用Word,55.8%的小学教师会使用Excel,69.2%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办公处理软件都应经会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学教师会使用Flash,对于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会使用的教师则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对于“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只有62.7%的教师认为还可以,说明部分教师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的调查包括对盗版软件态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利与弊四个问题。

1、对盗版软件态度。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人会使用盗版软件,这不仅危害了别人的利益,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盗版软件态度的调查,有30.3%的小学教师认为便宜经常购买,有66%的中小学教师会偶尔购买,只有3.7%的小学教师反对盗版绝不购买,说明部分小学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较弱。

2、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到处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学教师经常浏览,35.6%的小学教师很少浏览,59.4%的小学教师从不浏览,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态度。

3、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和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调查表明: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有86.2%的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严厉惩罚,有1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视情况而定,有1.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高超技术是能人。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但也有少数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待提高认识。

4、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告诉学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息道德观。调查分为三种情况:有55.8%的小学教师偶尔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有13.7%的小学教师表示从来不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只有30.50%的中小学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说明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欠缺。

(三)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包括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训的内容、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四个问题。

1、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这个问题是了解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情况,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结果显示:有85.8%的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只有14.2%的小学教师从没接受过培训。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是还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表现不积极。

2、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还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练习为辅,占67.6%,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比较单一。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因此,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才能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以“课件制作技能”为重点,占92.6%,有53.3%的小学教师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说明培训部门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还应该注意提升教师实际的课件制作能力。

二、结论

通过对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及相关县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关于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有74.2%的小学教师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硬件因素已经不是限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南湾风景区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且不均衡,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强。管理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资,购置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多层面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快速提升教师信息能力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3.6

中职卫生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传统教学法如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指导法等,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其自身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以逼真的形式有效地传播知识,它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传统的文字教学为形象显示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走向一个新的领域,这一教学模式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本篇论文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利与弊并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谈谈看法。

1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卫生学校应用的有利之处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迪生说:“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但是目前,中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后进生,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中职教师面对的一大课题。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教学模式。多媒体以不断变换的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地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讲授“图文混排”,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在上课过程中边讲授边演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这一制作过程,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技能与经验

中职卫生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医疗护理,在教授《基础护理》,仅靠课本和PPT是不能让学生充分获得相关技能和经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频文件,让学生有真实的现场体验。比如在讲授“常用抢救技术”,我们借助视频的特写镜头将医护人员每一动作行为真实展现出来,对于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加以分析,让学生观察到每一抢救技术点滴细节,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课件是必备的教学资料,课件是数字化的资料,是能够长久保存并可以通过网络或U盘等移动的资料,方便学生自学,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利用较低的现象。在传统教学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教师与教材,而在信息化的当下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开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获取知识,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现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4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写讲义,为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查阅大量书籍,这个过程占用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而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查阅一些资料时,只要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节约了大量时间。多媒体的应用将教师从书写讲义转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由于课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删减、增添具有可修改行,而且便于保存,在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节约大量备课时间。

2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卫生学校应用的弊端

2.1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课堂地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在大学院校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中职院校也被广大师生接受、认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它给师生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譬如,现在很多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不考虑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看着多媒体讲,甚至有些老师与其说是在讲莫不如是在对着多媒体课件念,这样的教师只是充当了课件解说员甚至是放映员,忽视了自身的职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职责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时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减弱了教师应具备的一些传统教学精华,比如卫生学校讲授《解剖学基础》,在以往的老教师们能够信手拈来在黑板上画出任意一器官的结构简图,学生不仅敬佩这样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学生也在学老师画的图,学生在画中学在画中记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2.2 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将动画、视频、图片、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对学生感官上的冲击的确很强并且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背景过于复杂,内容过于花哨。过多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声音,重点内容突出不明显,文字内容较小与背景之间反差不明显,上课过程中学生只注意图片内容和视频播放器中的声音,而忽视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课后复习脑海中只留下电子设备提供一些图画片段、语言片段,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多媒体教学受多媒体设备与教学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师制作优质合理的课件,更需要一套性能佳的多媒体设备、教室支持完成。有的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的知识,对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设备的功能和机器的性能不了解,在课堂上操作不熟练,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无从下手,只能停用,影响教学效果。每个班级教室是固定的,而授课教师是不固定的,轮流使用多媒体,容易造成病毒传播,危害计算机安全。很多学校安置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多媒体设备在运行中会产热,教室学生密集,空气流通差,学生容易打瞌睡,这些因素既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又影响学生听课效果。

3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做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并无冲突,两者在教学中应相辅相成,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多媒体教学在所有的课程都是合适的教学方法,有些课程中某些知识点通过老师的肢体语言、教学模型、板书等教学手段,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心脏的解剖结构》用模型效果要优于用多媒体。因此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但总体讲是利大于弊,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利用传统教学手法不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的重点、难点,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讲《计算机基础》中Exsel制作。所以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和心态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认清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让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我们教学帮手。

参考文献:

[1]史爱平.谈谈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科技博览,2010(13).

[2]符强.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科技创新导论,2012(33).

篇3

“班班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颜色、声音、动作时空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它充分满足了学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兼顾了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勿用置疑,利用课件凭借“班班通”模式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成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方面的传授方式,同时改变了交流方法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限制。

1 丰富了教育教学途径

我们教室的每台超大彩电既是电脑的另一个显示屏,又相互联通校园网和互联网。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1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卡通英语教学VCD,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培养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或动画节目,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当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

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2.1 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当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备课和制作课件,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在家中,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交流论坛栏目,一方面供自己调用,还可供互联网上的其他同仁共享。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2.2 改变了教师的上课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时,更可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学生答题后,教师点击按钮,大屏幕会出现各种鼓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若学生答错了,电脑还会出现“你准行,请再试一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倍增。

3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网络;网络教学;学习方式;自主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互联网环境。本文重点谈谈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提出我的一些观点。

一、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快捷

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交互方便、反馈迅速

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是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学法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环境问题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三、网络环境下创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对学习最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络中堪称“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网络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1.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数次甚至数十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问题讨论到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加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5

关键词:学习方式 激发兴趣

一、“班班通”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也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备课分工,然后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教案中心或课件中心,一方面供自己调用,还可供互联网上的其他同仁共享。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潍坊教网络研平台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第二,改变了教师的上课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有效地解决了规范办学行为与新课标内容过大而造成的时间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并且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比如,外研社的英语教材中,配备了一套动画软件,在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 兴奋中参与,其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第三,改变辅导批改方法。视频展示台的配备更有效地方便了教学。借助视频展示台,可把上课讲的内容,特别是作业讲解,只要把学生的作业放在上面,那么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作业格式、对错等。作文课上,可利用它来讲评或欣赏学生的作品,写字课时,可用来指导学生书写,教师先在上面范写,让学生看清字形、结构、注意点。然后学生自己写,写完后,可以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讲评。这样效果较好。学生容易把握,字也写得符合要求。另外,还可以利用它展示实物或图片。

二、“班班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开心

第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让网络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信息技术发展一泻千里的同时,不免泥沙俱下。不可否认,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夹杂着不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如何正确地对待网络,如何使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上。一方面,我们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讨论上网的利与弊。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建立QQ群、班级博客,从上学期起,我们就着手建立自己的学生网站,一方面作为班级工作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上网浏览外界的一个门户,还可通过开设的专栏,参与进行有关问题的网上讨论和进行网上学习与交流。

三、“班班通”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6

物理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社会化物理资源即报刊、互联网、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社区、农村、家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化物理课程资源是校内的物理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一类课程资源.当前学校物理教育对社会化的物理课程资源关注不够,造成大量的社会化的课程资源的浪费.

然而物理是一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的课程.家庭、学校、社区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若能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在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教师上课时若能巧妙地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这既能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应有强烈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物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如何将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就地取材”善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内容

“就地取材”可使物理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与实际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事例时应尽可能广泛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STS的思想,把家庭、旅途、游乐场、运动场等场所中的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现代科技、人文科学融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实验的设计中.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HJ1.35mm]

但在选择事例时,并不是所有事例都会有预期的效果,在事例的挖掘、收集、和选择上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还应注意选国外的,不如选国内的;选外地的,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不如选现在的.如

在上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实例.如:课前直接演示如图1在钉完衣服的扣子后要在扣子与衣服之间绕几圈线,将线集成一束,这样做比较牢固,为什么?上课时可用几根细线绑着学生用的大字典演示分力、合力及两者关系.

上日光灯的原理时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日光灯进行讲解,而不用示教板.学生既好奇又亲切更有兴趣.

用玩具汽车在教室里演示离心现象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雨天或雪天时,有一些车速较快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什么在转弯的地方会莫名其妙地摔到?

上完动能定理后可拿把如图2的伞让学生解释:图2是一种雨伞的骨架示意图,A、B为两个滑动轴套,它们之间有一个弹簧P.细钢杆AC与CD在C点连接在一起,A、B、C三处可看到铰链连接,这种伞一旦关闭,一按开关便能自动张开,为什么?

2 “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方式

“亲身体验”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使物理的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社会生活,更切实际.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认识物理学对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若能巧妙地利用社会化的课程资源,它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笔者通过五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化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的妙用.

2.1 感受: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社会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用一些学生耳闻目睹的娱乐游戏、运动、生活等的图片引入到概念、规律的讲解中.如:上“能量”时用荡秋千、玩弹弓、踢足球、点生日蜡烛等许多图片引入能量的概念,使学生觉得亲切生动、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运用多媒体与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上“天体运动”,先让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再结合电视中有关火箭发射、航天等有关的新闻资料和“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实录,播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有关片段,然后播放卫星发射和回地球的全程模拟动画.这既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又使学生更直接的、感性的理解卫星的发射、运行完全失重等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如:上“失重和超重”时可以让学生乘坐电梯、站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和起立的动作、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

2.2 解释: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解释,能增进学生对物理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并讨论新科技和物理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如:航天技术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及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成就.太阳能发电、低碳生活的意义等.

通过查找资料和研究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收集和研究盥洗室、厨房、游乐场等场所中的物理知识;日常用品中的如:热水瓶与热学、自行车等的物理知识并撰写小论文.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你身边的物理现象.当教室里的吊扇(或空调)打开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吊扇(或空调)工作时的情况.说出并解释吊扇(或空调)在工作时遵循哪些物理规律?

2.3 调查: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如:如图3,尼龙搭口整体不容易拉开,若从边缘逐渐分离就能拉开为什么?车站、飞机场中运送行李的传送带如何利用摩擦力输送物品.

调查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上传感器时可让学生收集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说明书或上网查阅传感器在这些用电器中的运用.小区楼道中节能开关的传感器的应用.

2.4 设计:增强学生把物理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廉价的器具和废弃的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仪器,这些仪器既简便、直观,又能解决仪器的短缺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如可用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乐瓶、易拉罐、饮料瓶、吸管、电视机、玩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如:(1)废品再利用如:①废弃的拉杆天线可以做: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实验;压缩气体做功的实验;运动物体受到法向的力作用而作曲线运动;“速度分解模型”的实验.②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反冲运动;水流星;静电除尘;音叉共鸣等.(2)利用玩具如:牛顿“秋千”、碰碰球等可以做碰撞实验.(3)利用家用电器如:电视机可以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电子的扫描和视觉暂留;电子的扫描的周期等.(4)利用新颖材料如:激光笔做奇妙的反射、衍射、干涉等.

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如图4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踏板,由于地面阻力,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一段路程后就会停止运动,你能设计出几个测量自行车在一段路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的实验方案?

创造发明的设计.如: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惯性原理制作的小发电机.

2.5 论述: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认清物理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论述物理定律对人类的作用.如:通过万有引力发现未知天体的事实,说明科学定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运用哲学的观点正确认清新科技带给人类的利和弊.如:评价电磁波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电磁波的污染问题;核能源的利用的利与弊.

3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优化物理教学的组织形式

“多渠道、多手段”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使物理教学在组织形式多样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物理的存在.

3.1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公共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科学期刊中的新闻版、体育版、娱乐版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社会化课程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并运用公共媒体把它们中的某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收纳进来与物理知识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成为社会化课[HJ]程资源的建设者.如:中央电视台中的科技频道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节目:我爱发明、科技之光等;军事频道中有许多飞机、武器等介绍;新闻频道中有许多国内外科技的新成果、新成就的报道及一些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许多事情的报道如交通事故、火灾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相关节目录制下来,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水平层次在学校、年级或班级进行播放,丰富学生的科技视野.

互联网既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媒体,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教育信息和认知的工具.互联网上的科学教学网站既可用于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又使课堂教学更具个性、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空不限性.教师和学生若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这种社会化的资源,将促使物理教学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地从这些地方收集有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信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如:航天发射、核电站、纳米技术、环境保护等;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教会学生从网上获取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化课程资源的能力.

3.2 广泛发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的活动

学生既是物理教学的主体,又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化的课程资源,他能对物理社会化课程资源加以理解和体验.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他既是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者又是开发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又能开发和积累更多的新的社会化课程资源.[BP)]

3.2.1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和工厂等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充分挖掘与高中物理知识相关的社会化课程资源,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上“交流电”前笔者带学生去参观了本地的桐柏电站和城东发电厂,使学生对交流电的产生和远距离输电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3.2.2 举办物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不定期开展物理讲座,如《科学家的故事》、《电子技术的发展》、《创新发明》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学发展史,阐述物理的重要作用及物理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等,这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更有助于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

3.2.3 开展趣味性、实用性、多样性的物理小活动

不定期将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强的物理小活动,如:物理游戏、物理模型制作、物理调查研究、物理板报、物理竞赛、物理辩论等有机的穿插到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磨练.

3.2.4 成立物理学习互助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活动

篇7

关键词: 电脑学生宿舍必然性利弊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2006年9月初,我校学生电脑全部搬进学生宿舍,并且学生宿舍的电脑成功地连入校园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为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1.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必然性

1.1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电脑知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际等领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只有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能很好地工作、学习。

1.2与时俱避。

随着电脑网络应用的全面展开,当今高校也把电脑网络技术充分融入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如现在CAJ课件代替了传统单纯的板书,很多学校还开设有远程教学、网上学习园地等,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也成为必然。

1.3高校的电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普遍设有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学机房等,但数量和所配置的软件有限,且开放的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高校现有的电脑配置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渴望拥有自己的电脑,实现专机专用。

1.4经济发展、电脑价格的下降、校园网的开通为电脑迁入学生宿舍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脑的普及。电脑价格的下跌,以及校园网的开通方便了学生上网,这些都加快了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步伐。

2.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利弊分析

2.1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和信息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

网络不但开阔了大学生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而且由于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渠道。学生的意见、要求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给学校、老师及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及时将工作安排、解决办法反馈给学生,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信息不畅、消息不灵的被动局面。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每个学期或学年的成绩,进行学分计算、成绩打印,这样既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人员的负担,又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举两得。

2.2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流。

校园网开通后,学院的系部和各个行政处室都建设了相应的网页,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学院的动态,开辟了天使论坛,学生在此论坛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下帖子。另外,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讨论区,里面有最新的课件,学生可以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种资源共享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2.3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又远离家人,缺乏自律性,因此他们渴望交流自由。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性别、年龄,人们不需要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但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等性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网上施骗抢劫的恶性案件时有报道,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担忧与思考。

2.4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到休息与睡眠,很多学生甚至因上网不按时就餐长期坐于电脑前接受过多的电脑辐射,以及长期的坐姿不正导致出现健康问题。电脑有损学生视力。一些眼科专家认为,学生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有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病。学生迷“网”易患失眠。另外,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与长时间的上网是分不开的。

3.管理好学生宿舍电脑的对策

从网络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相比较,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尖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同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摒弃和遏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学校的统一与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学校良好秩序的维持。例如,为了加强学校中学生电脑的管理,可以制订一些如最迟关机时间、一般情况下的最长上网时间等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在晚上12点定时关闭网络等。

3.2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和正确舆论导向。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教师要加强监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通过举办诸如“上网的利与弊”、“网聊无聊”等班际辩论,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3.3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信息选择,挡住信息垃圾。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规范网络行为外,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滤信息垃圾的目的。当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安装信息过滤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过滤软件会不断出现,到那时,信息垃圾就不会这么泛滥了。

3.4建立各层面的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可以成立由学生工作部、网络中心、团委、宿舍管理科、辅导员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次,可以成立由学生宿舍各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挑选一些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宏观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学校领导、教师严把学生网络开通的审批,学生公寓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并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各工作人员、学生干部监管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

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积极深入探讨大学生电脑使用管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电脑。学校要大力宣传电脑的积极作用,开展有益的电脑活动,引导“公寓电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把使用电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课外科技作品的开发上。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电脑和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电脑、用电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网络应用;大学生;数据分析;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进一步的增强,网络是人们目前获取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且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对于大学生面对网络存在的情况,为了促进网络健康校园的建立,帮助学校有效进行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上网效率我们开展了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由13个选择题和两个问答题构成,主要调查了上网的目的、上网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对网络道德的看法、上网的内容及对实现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见及建议。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500份问卷,实际收回490份,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94%,发放数量较大的问卷再加上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对于调查者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反映的情况也比较真实。

通过对衡水学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得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大学生的影响,运用得出的结论对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

(一)大学生上网目的

经过调查得出,部分同学通过上网是在消磨时间,进行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聊天,其比例分别为25%,23%,28%,40%;有的同学利用网络进行网购,比例为27%;37%少数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和查阅资料。其比例如图所示:(由于可能一个同学上网不止有一个目的,所以百分百之和大于1)

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中男女生的上网目的存在明显不同,男同学进行网络游戏的比例远大于女同学,而女同学网购的比例远大于男同学,我们认为这些现象是由于性别差异、爱好不同所导致的。

(二)大学生在上网对身体影响方面的认识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学习、生活、自身能力等,在面对网络的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经受着影响,电脑对我们的辐射不容小视。通过调查得出同学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不同的态度,在身体方面的态度分别有影响身体健康,无所谓,不影响身体健康,比例分别为63%,27%,10%。其比例如图所示:

(三)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

调查显示,90%大学生对当前的网络道德现状不满意;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应该具有知识产权,关于网络信息是否应该具有知识产权这一问题,97%大学生持同意意见,但却有80%大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个人总结、交流发言、思想汇报等作业或材料时,抄袭网络上的内容;在对待资源共享、盗版影音作品、学术转载、学术引用、人肉搜索等具体问题上,大部分同学的认识也不清楚。

二、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具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意识,但上网目的不明确

网络生活的合理性和计划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网络素质息息相关,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意识,能够使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网络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除37%查阅资料的情况,很多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为娱乐行为,网络行为相对单一,甚至有部分同学开着电脑不知道干什么,或者只是单纯的点击网页,对时间的消耗毫无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识行为,即指没有经过主观分析判断而做出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些表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意识较为薄弱,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不充分的,不能将网络真正的为己所用,在应用网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运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使用情况也略微简单,只是纯粹的查阅论文、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等内容,来获取知识内容,而网络的交流互动沟通作用被大大的忽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的合作越来越多。学生群体中很多喜欢使用微信,但基本应用于聊天和社交,对于微信付款、绑定银行卡等内容知之甚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着力互联网与线下商务发展,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多种功能以方便生活已成为基本网络素质之一。

(二)清楚网络的弊端,但缺乏自控力

网络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网络中,体会着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新奇和便利,如果合理使用网络,会使同学们在紧张的课余生活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仍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但是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上网不利于身体健康,这说明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识,时常想有计划的上网,但却不能合理执行,常常一整天挂在网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一些同学甚至情不自禁的上网,无意识逛着网页,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的现象,甚至只有在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都是网络依赖症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在调查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同学能够克制自己,但仍有同学有浏览不良网站的习惯,而且大学生缺乏相关责任意识,对于不良信息的举报有待提高。

(三)渴望具有信息甄别意识,但甄别能力较差

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构建它的主体仍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既然如此,在网络生活中就必然要遵守法律法规,增强道德意识,不传播虚假消息、不恶意攻击网站、不利用网络进行任何违法的行为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能力的养成与信息甄别的能力息息相关,信息甄别能力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但目前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调查中一些同学表示,有时传播虚假消息的主要原因是“同学转发,所以自己也随之转发”,这一问题说明面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很多同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性认识,人云亦云,常常容易听信传闻。这种情况容易诱发一些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的发生,是社会安全的隐患,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其构建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实现大学生正确上网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大学生正确、安全、有效上网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安全上网意识,形成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

(一)大学生自身需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明确上网目的

1.大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网络,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网络,正确、合理、有效的运用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发自内心的愿意积极应对网络所带来的弊端,努力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自身的努力改变网络的负面影响。

2. 大学生面对网络应该明确上网目的,要有积极的追求目标。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提升上网价值,增强网络运用主动性,积极寻求网络学习具体化、明确化,合理运用网络,提高网络运用的效率。

3.网络活动各式各样,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健康网络宣传活动,以自身的热情呼吁社会创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所带来的便捷更加有效的服务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学校优化网络资源,丰富校园网络生活

1. 丰富校园网络生活,创办独特网络活动。网络生活作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校园的活动中也应该被给予一席之地,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创办独特的网络交流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并且通过集中大家的思维更好的服务网络。在创办网络活动中可以发挥个人优势进行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程序的设计。

2. 整合优化网络资源,搭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学生乐于上网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这样的网络形式来加强和同学的互动,发挥网络的双向互动作用,既可以听取学生意见,也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学校还可以建立和改善相关网络机制,将校园网内的网络资源充分整合,避免分散。

3. 开设相关网络咨询部门。网络中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但部分学生仍存在认识不合理,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网络生活资讯室这样的方式以达到为同学的网络生活提供规划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的运用能力。

4. 开展多种活动加强网络认识。网络认识属于意识范畴,需要学校对学生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自律意识;通过开展签名活动使大学生进行相关承诺,来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5. 创建网络认识教育课堂。课堂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主要窗口,通过课堂教育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网络,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网络,从思想上正确的看待网络,正确对待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国家加强对网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在如今法制化的时代,网络建设也应该规划进入法治轨道,使网络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网络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个人隐私和个人知识产权被侵犯等问题,法律应该予以保护,这就要求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从而使网络良性发展。

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提升上网素质,自觉拒绝不良信息传播,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监督部门加强监管,严打不良网站,为网络注入纯净的风气。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上网打造良好的环境。

从影响范围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国家出台政策和颁布相关网络规范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并有约束力的措施。社会的约束,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有较强的影响力,社会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网络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资料平台,也为大学生的交往打开了更广泛的人际网络,科技通过网络这一介质也深刻的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些许弊端,如何改善由于网络自身滋生的诸如传播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病毒、黑客入侵等恶性问题,以及由此对大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每一个大学生、每一所学校以及全社会必须关注并且重视的问题,使得网络的发展规范化、制度化,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相光,伍珍贞.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指导方法、内容与原则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6).

[2] 李宇晴.“慎独”视角下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