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耕作制度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耕作制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耕作制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介绍了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繁育技术,主要包括轮作与地块耕作制度、合理施肥、种植方式、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东北优质大豆品种黑河44号,原代号:黑交01-1778,审定编号:黑审豆200701,审定时间:2007年,由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育成。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cm左右,无分枝,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长形,成熟时呈灰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39.31%,脂肪含量21.09%。接种鉴定中抗或感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期92d左右,需要≥10℃活动积温1 750℃左右。适应区域为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2005~200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 891.9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0.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962.1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0.6%。近年来在东北地区表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1 轮作与耕作制度

采取麦—豆或玉—豆的轮作制,尽量避免重茬。采用根茬底土混层犁进行土壤秸秆还田,建立以底土培肥为主的耕作体系统。播种前将氟乐灵(防阔叶杂草)1.5~2.5kg/hm2对水400~600kg和灭草猛混赛克律1.5kg/hm2+水400~600 kg施入土壤中深耕,以防除杂草。伏秋垄底超深耕45cm,3~4年深耕1次,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活化底土层,形成鼠洞层,消除板结层,建立上松中实下虚、左右虚实相间海绵层。

2 合理施肥

大豆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据资料介绍,每生产100kg大豆籽实,需要氮5.3~10.1kg,磷1.0~3.6kg,钾1.3~9.8kg,同时还需要微量元素钙、镁、硫、硼、锰、铜等。尤其是大豆原种,如果所需要的养分不能满足,大豆幼苗生育不正常,植株矮小、籽实不饱且产量低,影响原种产量。秋季开始对扩繁基地所有地块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在秋翻地前施入地表,然后翻到20cm深的土层。播种同时,深施磷酸二铵66kg/hm2,或磷素含量相当的大豆专用肥,混拌磷素活化剂15kg/hm2、生产钾肥15kg/hm2,杨复成活力素颗粒肥15 kg/hm2,深施到种下4~5cm。在施入底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种肥磷酸二铵150kg/hm2,然后起垄。

3 种植方式

主要采取2种方式:一是大豆垄三栽培,在垄上实行双条精量播种,垄体分层深施肥。种植密度为22~25万株/hm2;二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实施97.5cm大豆4行或130cm宽台上播种6行,种植密度35~45万株/hm2。各种种植方式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10~15日。起垄镇压后播深3~5cm。采用圆盘开沟穴播器机械播种,实行130cm垄上3行穴播,垄上行距40cm,穴距23cm,每穴3~4株。控制播深,覆土镇压后,种子埋深2~3cm。大豆拱土露头时,垄沟原层深耕35cm,3~4年进行1次。大豆真叶至第1片复叶期,用小拖牵引旋转锄,6档作业,破除苗带板结土壤,活土晒根,增加根瘤生长量。间隔3d,作业2遍,除草80%~90%。最后一遍中耕,加大分土板角度,将土推到苗根,培埋根茎4~5cm,诱发不定根,增加大豆植株养分和水分的供应量。

4 灌溉

大豆对水分非常敏感,尤其在大豆开花至结荚期干旱,易造成落花落荚,降低原种产量。本着既要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又要节约用水的原则,灌溉应根据降雨、土壤墒情和大豆生育情况决定,生育的适宜土壤湿度为:幼苗期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65%,分枝期为65%~70%,开花结荚期为70%~80%,鼓粒期为70%~80%。

5 病虫草害防治

由于采用抗性品种、合理轮作以及翻、松、耙结合的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对于蚜虫发生的年份,采用苦参碱(0.36水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根腐病等地下病害选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制的818生防菌剂和农垦研制的大豆根菌拌种进行防治。除草采用人工除草和机械中耕除草相结合。一般在大豆真叶期至第1叶片前,进行2次人工除草,始花期进行第3次人工除草,秋后再拿1次大草。大豆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次,第1次机械趟深15cm,第2次在分枝期前,机械趟深10~12cm,第3次在封垄前,机械趟深10cm,培土深度以达到子叶处为宜。

6 适时收获

于叶片全部落净、籽粒归圆时进行收获。收获要求割茬低,不留底荚。人工收割损失率小于2%,机械联合收割损失率小于3%。

参考文献

[1] 刘影.淮北地区大豆良种繁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163.

[2] 鲁卉,魏明星.无(低)病毒大豆种子的繁育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1):7.

[3] 吴楠,刘增金,梁旭东.浅谈大豆优良品种繁育技术[J].大豆通报,2002(4):15.

[4] 桂建华.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9(1):43.

篇2

论文摘要: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分析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科学防治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玉米一旦感病,单株产量损失达70%~100%,为毁灭性病害。2008年,宁国市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现将其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作一总结,供同行和农民朋友参考。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3.2选用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3.3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玉米则在5月底至6月上旬。

3.4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上茬作物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选择土壤处理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传毒。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篇3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九至十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发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正相关。在生产中,田间、田埂杂草多,生产管理粗放的玉米田发生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发病程度差异显著。播期决定了第1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叶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本地区5月中旬播种的玉米,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发病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因此应推迟播期,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三是品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郑单系列品种田间病株率平均为6%,发病率为10%左右,平均减产5%~10%;而掖单系列抗性很差,发病率为50%以上,减产达7成以上,因此在生产上应选择郑单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飞虱的发生基数与带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种方式会影响玉米的播期,间接地影响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耕作制度简单的发病轻,耕作制度相对复杂的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与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3.2选用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3.3调整播期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玉米则在5月底至6月上旬。

3.4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上茬作物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选择土壤处理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传毒。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3.5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播种时,采用种量2%的种衣剂拌种,可有效防止灰飞虱的危害,同时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抗病力。播种后选用芽前土壤处理剂40%乙莠水胶悬剂8250~8625mL/hm2,对水450kg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是喷药杀虫。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扑虱灵5000~5500倍液喷雾,在玉米五叶期左右,每隔5d喷1次,连喷2~3次,同时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对于个别苗前应用土壤处理除草剂效果差的地块,可在玉米行间定行喷灭生性除草剂20%克芜踪8250mL/hm2,对水450kg,要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克芜踪对杂草具有速杀性,喷药后52h杂草能全部枯死,可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田边地头可喷45%农达水剂,但在玉米行间尽量不用,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

篇4

论文关键词棉叶螨;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阐述了棉叶螨的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重的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棉叶螨又名棉花红蜘蛛,发生早、传播途径广、蔓延速度快,在防治过程中方法措施稍有不当,对棉花生产便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由于新疆气候干燥、风多雨量少,棉花叶内汁液浓缩,有利于给叶螨提供营养,所以棉叶螨常年发生且严重。因此,了解棉叶螨的发生规律,做好防治工作,是夺取棉花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

1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

我场主要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优势种群,以成螨和若螨在寄主背面结网,在网下刺吸寄主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初呈黄白色斑点,逐渐变为红色,蔓延到全叶,叶背面布满丝网,严重者造成棉株叶片变红脱落,使棉株生长停滞和延缓生长,造成大量减产,严重者甚至绝产。棉叶螨在我垦区1年发生9~11代,以雌成螨在寄主附近的土缝、枯枝败叶、杂草根部、铃壳、树缝等处吐丝结网,群集越冬。翌年早春,当平均气温达5~6℃时,越冬成螨便开始在萌芽较早田旋花、苦苣菜、独行草、小蓟等杂草上活动,进行孤雌生殖并产卵。气温达10℃以上时,卵相继孵化,在田边路旁的杂草上可见,当棉苗出土后,棉花叶螨便由邻近棉田边缘上的寄主转入棉田,在棉叶背面吐丝结网,并大量产卵繁殖。

棉叶螨的发生蔓延和繁殖速度与温、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土耳其斯坦叶螨是高温活动型,高温干燥对其发生有利。在15~30℃的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加快,而发育历期缩短。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产卵量就下降,升高到34℃时就停止产卵。当气温在23.0~27.5℃时,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生长、繁殖最有利。5月中下旬至6月初,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繁殖速度随之加快,并集中开始危害棉花,棉叶上很快出现红斑,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繁殖和传播蔓延速度最快,于是6月中旬至7月初便出现第1个危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会出现第2个高峰期。这2个时期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到8月下旬会使棉田呈现一片红,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9月份以后,随气温下降,棉株开始衰老,棉叶螨逐渐转移到杂草上为害,并准备进行越冬。土耳其斯坦叶螨要求的湿度范围在40%~65%最有利,当湿度超过78%以上时,对其繁殖不利。因此,大的降雨可以抑制棉叶螨的发生数量,如果连续下1~2场大雨或暴雨,可以抑制棉叶螨10~15d。

2发生原因

(1)气候因素变化。近年来,冬季气温逐年升高,给棉叶螨安全越冬提供了很好的温度条件,使越冬死亡率低,越冬基数大。

(2)种植结构单一,棉花连作年限长,棉田叶螨的基数逐年增大。

(3)耕作制度的变化。随着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干播湿出滴水出苗的面积增大,从而秋冬灌面积减少,给棉叶螨生存的环境提供了便利,增加了棉叶螨防治的难度。

(4)管理因素的影响。棉花水肥不足,长势弱,营养条件差,使棉叶渗透压小,受害严重。

(5)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棉花管理定额增大,调查不及时,插标记不仔细,部分职工不注意选择农药和施药方法,盲目用药,大量杀伤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叶螨的发生。

(6)天敌因素的影响。棉叶螨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是瓢虫类、食螨蓟马类、小花蝽、草蛉、食螨瘿蚊、食螨盲蝽、捕食性蜘蛛等,各种天敌在棉田有一定数量时,对棉叶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盲目用药,天敌数量减少,叶螨易暴发。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它可以减少虫源,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压低虫口基数,以减轻发生程度。土壤耕作层是叶螨越冬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秋耕冬灌,破坏其栖息环境,减少越冬基数。轮作倒茬,合理布局,做好清洁田园,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等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进行有机肥结合微肥的叶面施肥,增强棉株的抗性,以减轻为害。早春做好田边地头周围杂草上害螨的调查及时喷打保护带。3.2生物防治

早期利用“以螨治螨”防治技术投放捕食螨进行防治。

篇5

论文摘要 阐述了苏北稻麦连作区小麦条纹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产区,一年两熟制,农作物以稻麦连作为主。近几年来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灰飞虱越冬残留量大、带毒率高,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所致,2种病害相互影响,导致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楚州区小麦条纹病毒病发生面积达8 000hm2,占小麦种植面积20%左右,田间一般病株率1.7%~16.4%,重病田病株率高达53.9%,田间发病率和发生面积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小麦生产。

1发病症状

病害症状表现为整株性,主茎与分蘖同时发病。病株矮化不明显,分蘖减少,心叶淡黄白色,伸长不展开,严重时卷曲干枯。麦苗黄绿色似缺肥状,叶片沿叶脉处出现黄白色条纹。麦苗返青期开始表现症状,拔节期为发病高峰。重病株不能抽穗,提早枯死;轻病株能抽穗,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后期提早成熟。

2发生特点

2.1稻套麦田重于耕翻田

由于引起小麦条纹病毒病与水稻条纹叶枯病为同一病毒,传播媒介同为灰飞虱,稻套麦田在稻麦共生期,随着稻株的成熟枯黄,灰飞虱直接转移至麦株取食,增加传毒机会。

2.2近渠边、田埂及杂草丛生田发病较重

杂草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沟渠、田埂是灰飞虱的越冬栖息场所。因此,近虫源(毒源)及田边四周发病较重。

2.3冬性小麦品种重于春性小麦品种

调查表明,冬性小麦品种的小麦条纹病毒病明显重于春性小麦品种。冬性小麦品种中淮麦20、郑麦9023、温麦8号等发病较重,春性小麦品种扬麦中158、扬麦11等发病偏轻。

2.4稀播田块发病率高

播种密度较稀田块发病重,是因为麦苗密度稀的田块易吸收阳光增加地温,冬季地表温度偏高,有利灰飞虱的活动和取食。

3发生原因

3.1灰飞虱越冬基数大

自1999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淮地区暴发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飞虱越冬基数逐年增加。田间调查表明,灰飞虱越冬基数翻倍增长,2004年冬前灰飞虱残留虫口密度达27.0~124.5万头/hm2,平均61.5万头/hm2。小麦是灰飞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残留灰飞虱直接转移为害小麦。

3.2带毒率高

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发生,灰飞虱的带毒率也逐年提高,越冬代灰飞虱带毒率2002~2005年依次为15.4%、20.8%、28.3%、33.0%。带毒率远远地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标。

3.3气候因素

近几年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麦田无积雪,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与繁殖。气象学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导致灰飞虱发育进度提前,使灰飞虱发育进度与作物生长发育进度相吻合,诱发病害的流行。

3.4耕作制度的影响

楚州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为单一,以稻麦连作为主,且水稻、小麦以感病品种为主。麦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区稻套麦面积占三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两年来又示范推广麦田寄种水稻种植技术。这些新的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也引发了农作物病虫害新的变化。

3.5菊酯类农药的使用

近几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虫危害的需要,大量、多次使用有机磷及菊酯类杀虫剂,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杀虫剂均在7~8次以上,田间天敌(尤其是蜘蛛)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学研究表明,菊酯类杀虫剂会刺激稻飞虱的生殖系统发育,引起稻飞虱种群的再猖獗。传毒媒介昆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带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及有利发病的环境条件,导致了小麦条纹病毒病的流行发生。

4防治对策

治虫控病,重视稻麦两季防治,小麦苗期灰飞虱的防治不可忽视。生产实践证明,减少麦田灰飞虱虫量基数,既能控制小麦条纹病毒病,也能控制对水稻条纹叶枯病。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整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品种的种植比例。在耕作制度上,有规律地安排稻茬耕翻轮作,避开虫源、减少灰飞虱传毒几率。在栽培技术上,提倡健壮栽培,增强农作物自身抗病能力。还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篇6

一、发病规律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小麦黄花叶病毒或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单一侵染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为害程度与小麦品种、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播种时间相关,一般导致小麦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70%,甚至绝产,该病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小麦属的十多个品种,主要感染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参考山东农业大学魏姣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病菌主要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病株汁液摩擦传播,但对发病影响不大。小麦黄花叶病毒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都为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它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弱专性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内越夏,小麦秋播后随孢子囊萌发传至游动孢子,当游动孢子侵入小麦根部表皮细胞时,病毒即进入小麦体内进行再侵染。土壤中带毒的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极强,能够在土壤中存活20年以上,可随耕作、流水等方式扩大为害范围。该病在麦苗3叶1心期以前易带毒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显症(黄淮海麦区一般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开始表现症状,3月上中旬是发病盛期),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为8~15℃,气温达到20℃以上时停止发展。小麦感病后,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二、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苗期发病小麦植株先在心叶上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进入返青期后,心叶花叶症状更加明显,有的心叶伸展不开、扭曲;拔节后下部叶变黄枯死,严重者甚至主茎也枯死,中部叶片出现大量黄绿相间的斑块、条纹,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减少。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较快,对小麦生长发育十分不利,轻者主茎尚能成穗,重者整株不能拔节抽穗。田间一般开始点片发生,随耕作或浇水向四周逐步蔓延,未做任何处理2~3年后,严重者蔓延至全田发病。

三、易发病的主要原因

1. 毒源较多。前些年小麦黄花叶病只在个别地区零星发生,不是主要病害,没有引起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机械耕作和水流蔓延,病田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并且由于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存在多数村镇交叉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农户田间管理粗放,麦苗瘦弱、抵抗力差,造成小麦黄花叶病向四周蔓延迅速,带有该病的毒源因此增多。

2. 气象因素。麦播后的土壤温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麦播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小麦返青拔节后如遇春季气温回升缓慢,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8~15℃)且持续时间较长,则有利于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加重了该病的发生。

3. 小麦播期早,播量大,管理粗放。土壤地力差、基肥不足、早播滥播容易造成冬前麦苗瘦弱或旺长,抗病、耐病能力降低;早播的麦田土温适宜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麦苗返青后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农事操作不规范等,都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及蔓延。

四、防治措施

目前对小麦黄花叶病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杀菌剂和化学试剂对其防效甚微,但气温超过20℃病害可自行退去,并且病害的发生与品种关系密切,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在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主要采取选用抗病耐病品种、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等措施来减轻为害,挽回损失。

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综合分析山东省农科院2013~2014年两年的试验结果,山东省大田常规种植的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情况见附表。

2. 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是防治土壤传播病害的关键措施,通过与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麦、马铃薯、蚕豆等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可改变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条件,达到减少病原菌、减轻病害的目的。

篇7

论文摘要 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 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转贴于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着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篇8

论文关键词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著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4化学防治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