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学设计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技术性活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备课。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学设计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传统教学设计作一番审视。
一、 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分析
传统教学设计曾经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左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从教材出发,确立教学目标;
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三步,综合考虑教师自身的优势制订教学策略(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四步,安排教学活动进程;
第五步,形成教学实施方案。
应当承认,这种教学设计与以往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脉相承的,它反映了一定时期教学的原则和要求,在当时的特定条件和背景下,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其表现形式(或者说模式)本身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它应该有也必须有各种各样的模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一定教学思想观念的载体,是教学思想观念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所要看重的并非模式本身,而是模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三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为标志的传统教学理念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
1、以“教”为转移,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于怎样做使教师好“教”,而不是去考虑怎样做使学生好“学”;
2、从教材出发,教学设计的内容更多的是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而忽略了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分析和研究;
3、课堂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在意怎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无遗漏的实施通盘教学计划,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情况。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设计曾经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左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这种设计理念从今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准来看,无疑已经不能胜任了,更何况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和角色作用并不是足够充分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上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 教学设计模式的新思维
㈠ 新模式的提出
看到了这种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弊端,我校大胆改革,创造了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在原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这一整个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用表格的方式增加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设计意图。
其基本架构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这一基本架构,大体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逻辑思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同期。
㈡ 新模式的优势分析
这一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相比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设计的理念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并且有很大的进步。近几年来,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我国当前开展的大规模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程结构上有所突破,更倾向于综合性课程。“二期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表现,更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也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我校在看到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后而做出的大胆改革,无疑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与“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首先,新的表格式教学设计模式细化了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使备课进一步具体化、精细化。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到教学过程这里,基本上就是一系列问题的罗列,虽然有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意图,但还没有系统化。而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教学过程细化成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设计意图、教学反思这六个环节,使备课内容不再是许多问题的罗列,更是一种有的放矢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新的教学设计则是将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放到了同等的地位,不仅是“备课”,更是“备学生”。如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教师就要根据教师活动的内容考虑相应的学生活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钻研于教材,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钻研学生。并且,用“活动”一词,从侧面可以反映新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纯的教授,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这在适应现代教育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第三,新的教学设计真正的将课堂教学融入教案的写作当中,“预测与对策”这一环节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虑,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所谓“预测”,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安排的活动可能作出的反应;而“对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所采取的对应措施。在以往教案的设计中,教师很少将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反应考虑进去,这就导致在课堂中,教师盲目的问,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出反应,或者回答的跟教师预想的不一样时,就不得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讨,这就使学生一味的跟着教师的问题转,无法将思维充分打开,真正通过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二期课改”中的一个标志性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一统天下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重开放式的学习结果。传统的教学设计无疑跟“二期课改”的精神在有些方面是不符合的,而新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一改原先的盲目教学。使教师更好的把握课堂,全面的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也使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第四,“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所做的活动有强烈的目的性,避免了问题的盲目性。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想成功的上好一堂课,也必须让每一个问题和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扎实的完成教学目标。“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就把每个问题和活动紧紧的扣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在是孤立的个体,带着学生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
新的教学设计模式除了上述优点以外,这种设计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更加清晰、明了,这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我校将其作为电子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这样就让老师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案,如果想有改动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提交到网上,更加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在教学方面进行更全面、有效的交流。
三、新模式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改革也一样,我校在教学设计模式上所做出的重大改革,无疑是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
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备课方式在将备课细化的同时,也容易走上教条、生搬硬套的歧路,有时还会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
关键词 微型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esign Mode of Micro Teaching
FENG Yuping, GAO Yong, LI Pengfei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 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Daily topic teaching mode is more complex, micro-lesson generation, can effectively decompose its simplification, through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create a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trainers. Micro-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i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n the basi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is paper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Key words micro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mode
1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组成微课的关键是教学视频。视频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选用,微课的课长一般都是5~8分钟左右,时间不适合过长,不要超过10分钟。我们平常传统的课长都是40~45分钟,相比较而言,微课还可以称之“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教学内容较少:对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问题比较集中,主题更为突出,更符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在课堂中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主题的教学,相对于传统课程一节课需要完成的多且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会非常精简,所以又可以叫做“微课堂”。(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通常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必须要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多媒体格式(如wmv,rm,flv等),可让师生流畅地在线观看课例,查看课件、教案等辅助教学资源;而且也可以很方便地将教学资料下载和保存到移动设备(如U盘、MP4、手机等)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非常适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讨论和研究。(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使用资源方便。“微课”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突出主题,明确指向,“微课”的内容要尽量完整。它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将教学学案,课堂上的多媒课件,课后的反思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专家的点评等和本节有关系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创造一个内容丰富,多样化的“课堂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2 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
2.1 目标控制原理
教学设计方向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教学目标影响更甚,教学目标在指导教学活动设计的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微课教学训练中的任一项教学内容都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从上文分析可知,微课教学目标不同于平常科目的教学目标,它具有双重目标,即: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微课教学的目的,即实现第一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活学活用,灵活掌握教学技能。所以,微课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系统设计原理
教师、学生、课程、物质是组成微课信息的主要条件,它是比较复杂的课堂教学的子系统,其中包含很多教学要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微观层次的教学系统即是微课教学,微观的教学传播过程即是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与思想在所有的学科中是最为关键和最受重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要重视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思想。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以系统分析技术—形成制定—选择教学策略这个模式,最后再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优化技术及评价调控技术,最终得出最优教学方案,此方案能高效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2.3 优选决策原理
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学策略,即对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全方面考核。教学策略不刻板相对比较灵活,具有指导作用,没有硬性规定,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更好的发挥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最快的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2.4 反馈评价原理
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过程,是单纯的教育传播,而反馈与评价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得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情况,并作出相对应的评价,改进原有的传播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当微课结束后,授课者根据自己的课堂记录和同学、指导老师做深一步的讨论,从中反馈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努力的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将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的原理正确的运用到微课设计中,这样就会提高微课的使用效果。
3 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将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融合其中,通过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创设初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模式则更加符合微课的教学技能训练。微课的教学设计的步骤一般是以普通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基础模式,再与微课的教学特点相结合,
微课教学的设计模式分为前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微课试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为根据对教材和大纲的分析,分析教学内容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人,说明教学和训练的目标;第二阶段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策略进行确定,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制作教学媒体,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为所设计的微课要进行试行,通过及时的反馈进行相应的修改。可根据以下四点进行操作:
3.1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微课教学的技能训练,围绕教材内容,客观有目的组织训练内容。受训者对教材内容上的理解、认知和探究的能力是确定教学设计的好坏的关键。
3.2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整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在整理时要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突出重点,以便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甚至是超越预期的效果。微课的教学虽然只是涉及了一个问题,或者一个过程,但是这一教学内容也是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一问题在其中的重要性。
3.3 学习者分析
教学设计要有着重点,突出学习者分析,并且,在这过程要注意分析教学内容,不能忽略任何一个要素:确定目标体系、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分析制定。微课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课堂师生互相作用的模拟训练,微课教学训练时的学习者由受训师范生的同伴来扮演,学习者分析的重要性不亚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
3.4 教学目标和训练目标的阐明
教与学日常活动的重要评价都要参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也是需要参考教学目标。微型课有两个技能训练的目标,一是把知识点根据教学的内容分为若干个,要想每个知识点都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可以根据行为动词的描述来完成。二是训练的技能目标要明确。
4 总结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高校的教学中富有很大影响力和特色。建构并运用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丰富了微课教学的理论支持,实践结合理论,把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合理地进行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微课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是专业模块课程,围绕提升学生木质产品设计以及处理产品与用户、环境关系的专业设计能力,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企业产品设计师岗位职业标准,基于学情分析,组织教学。课程以合作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木质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设置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前导课程学习具备三维参数化软件(Creo)、三维造型软件(Rhino)和渲染软件(Keyshot)绘图技能,掌握设计基础理论、造型方法和材料工艺知识,但未进行以任务为导向、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综合设计实训,无法将木质产品的造型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有机融合。基于上述内容,制订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如图1)。教学实施方案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在职教云平台上教案和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按照教案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观看微课、预习课件、参与测试、反馈疑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划分课堂学习内容,整合知识点制作微课,设计任务和试题,并上传到职教云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特别是要求其及时反馈疑惑。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收集常见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或方法。例如,“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观察并总结上传常用木质产品的结构设计。根据学生的在线反馈,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案例,还可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进行相应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并以学生反馈疑惑中常见的问题为例进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分组反思和讨论问题,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创意木质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堂学习中,各组学生进行设计汇报,由其他小组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后,学生要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互评,再由教师和企业专家评分,其中优秀的木制品设计案例可以再次分享。同时,针对学生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师生可以一起讨论,并作为教学资源不断拓展。
一、教学资源
(一)教学环境企业化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建有打样实训基地、生产技术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教学资源多样化
根据项目化教学实际需求,团队与企业专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成果为导向”共同编写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将木质产品设计师的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以适应企业木质产品设计加工新变化。结合慕课资源“家具结构设计”“木家具制造工艺学”和虚拟仿真软件(榫卯App/榫卯工艺App),相互补充,促进项目化教学落地。
二、教学策略
(1)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适度调整学生课前慕课学习的任务量,着重任务驱动下的现场教学。(2)教学设计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以真实工作为导向开展教学。利用虚拟仿真软件、专业绘图软件,有效突破课程重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核心能力。(3)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设计调研和产品汇报会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三、教学评价
基于木质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将教学评价方式由期末考核转变为提升能力的过程性考核,采用企业导师主评、专业教师辅评、学生组间互评、学生自评的全过程考评方式,依托网上课程平台,严格按照企业验收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和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依据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木制品国家标准制定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最终形成多元有效、可评可测的整体评价方案。
四、教学效果
立足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实施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木质产品的核心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素质表现均有显著提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真实的项目任务入手,可以提高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于探索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之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基于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对接合作企业,开拓整体产品开发设计思维,提高设计实战能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终,学生的设计能力会受到校企合作企业的一致认可。
五、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针对具体学情和课情,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及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依据ADDLE模型,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每一阶段包含具有不同目的和作用的子步骤,构建了一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一)任务驱动线上学习
利用职教云平台,在课前上传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清单及相应的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任务清单包含学习目标和建议、具体要求、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问题反馈等,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可以提前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程度。常见学习问题的反馈会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给予重点解答,个别问题也可以在线上或线下单独解答。
(二)讨论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首要任务,关注学生在线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一些难以通过线上指导的问题,可以在线下课堂解决。在课堂上,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探索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经验的交流,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反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三)课后形成教学闭环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对策探讨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人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lO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lO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1 教师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课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由浅到深系统地进行系统性讲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但是这种讲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可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师讲授模式可创新的部分不多,即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一事实。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刚接触一个知识点的时或者复结时候使用。
3.2 师生问答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另一种便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进行解答。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运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另外一种情况则可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苏科版的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在习题的环节也安排的较为科学,例如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给出环节和不同的版块让学生亲自做题,独立思考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对书上的例题举一反三向学生提问,同样的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自行设问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是授课者也成了解惑者。在这种模式里,老师的答案并不是绝对权威,同学给出的多种解题思路,老师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确实比标准化答案简便就全班推广,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指出,这样方便同学们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师生问答模式适合在已经接触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
3.3 学生互助模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往更高,要求学生更多的时候能够协同自主学习,而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主持人,主持学生之间的讨论,安排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这是一种发展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的题目。通常要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这种小规模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能在成员互相帮助下解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不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人也获得了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经验。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可以观察和监督,如果有小组讨论的有些沉闷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小组的任意一位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将全部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再进行评述。这种教学方式有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在讲授一些抽象问题时进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问题老师给出的解答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理解,而通过讨论,学生在倾听其他人的看法时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充分体现了互助式学习的好处。
参考文献: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教学设计中,这个恰当的“支点”就是有效的教学情景.数学新课程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以我的体会和做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三维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已有的教学经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这样一个“支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的探究心态,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组织积极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探究源于问题”.在数学课教学设计中,探究活动的 “切入点”是什么?何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那些是有效的合作探究?以及如何调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等?无疑都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我的体会和做法是:设计恰当的探究性题目,在学生有疑,而又不能释疑的时候,组织合作探究,是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高效学习的“切入点”.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例1 如图1,四边形ABCD中,点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依次连接E、F、G、H,得到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1)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形?(3)当四边形ABCD变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又是 形?(4)根据观察探究,请你总结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四边形的什么决定的?
学生对(1)、(2)的证明都不存在问题,可在解决(3)时出现了困惑,此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而且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加深了理解.我们常看到一些探究课,教师的引导漫无目的,学生的探究抓不住重点,课堂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因此,探究课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这一环节的研究和设计.
三、灵活及时的当堂训练,引领学生挑战成功
当堂训练是探究课教学中,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环节,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促使知识的内化和正迁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的做法和体会是,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训练题组,引领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学“比例的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训练题组,对等比性质进行了训练检测.
1.如果 a b=
c d= e f=2,那么
a+c+e b+d+f= .
2.如果 a b=
c d
= e f且b+d+f≠0,那么 a+c+e b+d+f=
a b成立吗?
学生对题目(1)容易完成,但对于题目(2)老师只要稍加点拨,也容易完成,此时可引导学生总结证明的方法,为解决题目(3)奠定基础.
3.如果a b=
c d= e f…
m n
且(b+d+f+…+m≠0),那么
a+c+e+…+m b+d+f+…+n= a b
也成立吗?
若在解决题目(3)的过程中,能
让学生经过探究总结出“K值法”这一巧解比例问题的方法,那么对解答题目(4)、(5)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4.若5x∶y∶z=2∶3∶4且2x+3y+4z=36求x、y、z各是多少?
通过设计训练题组,不仅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吃得饱,而且还可以让另一部分学生学会跳起来摘着吃.我们也常看到一些数学探究课,由于训练题目设计不恰当,简单的简单,复杂的复杂,没有梯度,缺乏针对性,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抓好这一环节.
【关键词】先练后教;教学设计;语法学习
教材分析
被动语态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点,要求初中生能够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能够简单应用。本课是在结束了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2-Module4的被动语态学习而进行的一节语法复习课。本节课内容采用“先练后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练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并掌握被动语态的用法。
学情分析
我校根据班级学生数少,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试行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练后教”的模式,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进一步熟练被动语态用法的基础上,突破被动语态用法中的特殊使用。
(2)能力目标:准确把握被动语态的结构和主要用法,熟练恰当地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4)学习策略目标:学会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英语各时态的被动语态的结构及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使用这五种被动语态。
教学过程
Step1 Show the aims 展示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①熟悉五种被动语态的构成。②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使用这五种被动语态。
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整节课的方向,教学目标的直接呈现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有重点,有目的地性的进行学习。
Step2 Preview预习练习:
1.自主复习,发现问题
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句子:
(1)Many people read Confucius’ works.――Confucius’ works are read by many people. 请同学们认真归纳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
设计说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己归纳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归纳情况,并予以适当的辅导。
2 .复习自测
(1)将下列句子变为被动语态,每空一词:
We can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The work _____ _____ _____ in two days.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语态:
They make machines in that factory. ________________ __ _
(3)选择填空:
The reading room ________ yesterday afternoon.
A. cleaned B. is cleaned C. was cleaning D. was cleaned
3.通过之前的自我复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说明:教师在旁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批改每小组组长的练习,之后由组长负责批改组员的练习,并且帮助组员订正,辅导学习。通过复习自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五种基本被动语态的掌握情况。同时小组的合作也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帮助,也有利于基础好的同学在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时自身得到更大的提升。“小班化”的教学也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充分的实施,不会流于形式。
Step3 Progress拓展提升:
(1)讨论自主复习情况,解决发现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在使用被动语态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根据语境提示正确使用被动语态。设计说明:此环节由师生共同完成,有了之前的复习自测,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这时候适当的解析就使被动语态的完整用法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更明确学习内容。
Step4 practice练习反馈:
用动词的正确语态填空。The students _____ often _____(tell) to take care of their desks and chairs.
设计说明:复习成果的检测是本堂课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好检验,经过自主复习与拓展提升之后学生对于被动语态都已基本掌握,需要的是辅以练习加以巩固,同时对比两种基本语态,在具体语境中判断被动语态的运用。
Step5 Summary总结:
课堂小结:①五种基本的被动语态结构;②在使用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③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判断方法。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再次梳理,通过此环节,学生对被动语 态的结构,使用注意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与主动语态的区别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IIO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从“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及是否能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们之间能力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学习。对于一个班来讲,教学目标应该是统一的,全体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提高技能、技巧方面都必须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二、设计好“Input-Internalization-Output”的教学环节
“Input”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输入,学生需要专心认真地听讲。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学会专注地聆听教师的讲课,同时教师也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在词语教学课时,教师示范单词或短语的发音后,应多提供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操练、准确地模仿语音语调。教师在“Input”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基础;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做好铺垫,促进能力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多以形象思维记忆为主。他们多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联想式的记忆思维,而且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Internalization”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的眼、耳、口、脑以及手和脚都动用起来,将所学知识融于活动中,让他们在宽松的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和动作,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完Let's_____.的祈使句后,可以让学生随着动词的变化,边说边做出draw,dance等动作;在学完elephant,panda等动物名称后,可以让学生扮演相应的动物形象或者动作,或者也可以让他们做“东南西北”的折纸玩具,在里面画出动物的简图,写上动物的名称,与同桌一起玩游戏;又例如在学完“travle”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从课文中提炼有用的句子写分旅游计划书,介绍不同国家的首都是什么、主要城市有哪些、著名景点也是什么等等……这样一节课的教学中有“Input-Internalization-Output”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顺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三、设计灵活的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安排不同的场地进行教学。教学中室内教学是最多数,也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扎实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室外教学则是室内教学的延伸。它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更真实的英语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逐步养成用英语进行交流、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具有室内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另外,由于教学场地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把室外教学作为一种尝新的形式,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课型中安排一些室外教学。例如:学了Myschool一课后,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校园去认识校园的各个功能室和场地,与同学用Howmanyclassroomsarethereinourschool?和Whereisthecanteen?等进行问答练习。再如:学生在学习“Famouspeople”后,可以带他们走进学校的长廊,让他们去认识和介绍一些中外名人,并用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互互相交流。这种室内外互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把学生教“活”了,也把知识教“活”了,使学生体验到了交际成功的喜悦和学习英语的乐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