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行车组织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具备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无论是行车调度还是车站值班员,都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能,为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课程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兼具理论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起支撑作用的课程[1]。该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岗位需要的行车技能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及时妥善地处理行车过程中的突况,具备行车调度员、车站行车值班员和信号楼值班员的基本工作能力[2]。
2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适当增加思政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德育资源渗透到教学活动中[3]。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的正能量,培养学科精神。知识目标:了解行车组织工作要求与特点;熟悉调车作业的基本要求;掌握轨道交通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的基本方法;掌握行车指挥和调度工作的方法,会编制列车运行图。技能目标:具备各行车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及时妥善行车过程中的事故处理工作;能进行各种情况下的调车、行车指挥和调度;能排列进路,办理接发车作业;能够进行各项施工计划的组织;能熟练使用各类行车设备,规范完成正常情况下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能根据已知资料编制列车运行图(手工绘制列车运行图和电脑生成列车运行图)素养目标: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敏锐的问题识别及处理能力。
2.2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职业岗位定位对知识点进行重构整合,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确定了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段递进式思政主线。例如在学习行车设备时,让学生了解设备制造工艺,利用中国城轨发展史,中国城轨设备国际地位,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在讲解行车事故案例时,可以从2011年上海地铁十号线的列车相撞事故等真实案例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4]。在行车调度指挥的章节中,嵌入优秀的行车调度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3重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知识能力评价基础上增加思政评价,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全过程的数据化信息采集[5],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评价,建立一个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如下:一是形成性考核,占总分比例为30%,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出勤和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进行评价;二是过程性考核,总占比为40%,将学生的实训过程、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由学生互评和企业导师进行评价;三是终结性考核,总占比为30%,将学生的最终卷面成绩和大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润物细无声为思政融入原则,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点自然带入,既不会打破课程本身的教学思路,也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难以接受。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选择的思政点的融合度要高,学生没有被说教的感觉,能够自然而然地吸收和理解。本课程通过案例法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育人目的[6]。课程的整体思政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在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三段式授课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中引学和课后拓学三个环节。课前结合课程内容以了解行业内的模范事迹作为思政导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查阅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游戏通关、角色扮演和仿真训练等情境教学中,贯穿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7]。课后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开拓眼界,通过一线企业导师的讲解,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下面以“电话闭塞法”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课前感思政,教师通过课程平台,下发课前学习任务单,了解电话闭塞法的基本内容,嵌入优秀的调度员和值班员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引发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课中教师点评学生的线上预习情况,并进行总结,随后通过一段动画,引入知识点电话闭塞法,通过真实事故案例,引起学生对于行车安全性的重视,引发学生对于事故原因和如何避免事故发生进行讨论。随后结合导入部分的真实案例,课堂上采用游戏通关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梳理出电话闭塞法的程序,最后结合学生的游戏通关情况,教师展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程序。电话闭塞法会涉及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站务员和司机等岗位,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各小组演示电话闭塞法的作业过程。小组间互相拍摄视频、记录,对比总结相互评比。学生通过以上课堂体验式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8]。课后拓思政,为深化认知,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反思回味模拟演练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通过去地铁运营公司参观实习,亲临现场,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切身体会电话闭塞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过程。通过以上活动环节,学生与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沟通渠道,在交流中不断加深思政育人的效果。
4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
为配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实施,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对资源内容进行开发。对于理论课程,应结合课程知识点所涉及的岗位、行业、国内和国际等角度。挖掘视频、图片、动画、案例等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深度,拓宽认知广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以过程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内涵。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中,依据国家高职城轨运营专业的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规范,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围绕讲好身边榜样的故事,讲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以视频、动画和案例等载体形式,融入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优秀行业者的模范事迹、行业真实案例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现场的流程和规范,体会轨道交通行业者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锤炼劳模、工匠品质,德技双修[9]。
5结语
课堂思政对专业课教学是一种新的体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而思政相当于是教师、学生和专业知识三者之间的融合,教师的智慧、爱心和耐心是课程思政得以实现的根本。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课程思政的探索道路还有很长,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做同向同行的榜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珍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分析[J].大学教育,2018(10):3.
[2]李俊辉,黎新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5(7):3.
[3]史小俊,宋烺.城市轨道交通电话闭塞法行车组织优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7(7):4.
[4]刘梅.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例[J].农家参谋,2020,No.663(15):158-158.
[5]田惠,曹炯.高职公共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4.
[6]李俊辉,夏宇.高职课程思政“四维五解六步法”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3-57.
[7]朱明秀.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下《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35):3.
[8]宋茜.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为例[J].作家天地,2019(19):2.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10-01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工学结合的效果:是大学但又像企业,是教师但又像师傅,是学生但又像员工,是课堂但又像车间。
铁路行车组织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是建立在相关铁路规章规范基础上,再融入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法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时候,不可能生搬硬套其他课程的方法,而是要探寻符合本门课程的方法。
1.课程的特点
1.1 课程内容抽象。铁路行车组织课程的内容学生以前接触的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接触过,而不像其他有些课程的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容易理解。除此之外,课程内容大多数是用文字描述的规章规范和硬性规定,很难具体操作,学生理解起来也会乏味,容易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教学组织难度大。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几乎涉及到行车岗位的各个工种,而且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个工种共同合作完成,所以,在教学组织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组织的思路
针对课程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时候,必须探寻符合本门课程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原则,尽量使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的生产过程,教师不再单纯的讲解知识,而是要带领学生做事,学生在自己动手做事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对于规章规范和硬性规定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它的枯燥和难懂,最好结合实际的案例,借助于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车站作业计划,由于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所以建议先由真实的车站班计划、车站技术作业图表及调车作业计划引入,引起学生兴趣,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何来编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但应以学生为主。
对于接发列车,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不仅符合车站实际练习接发列车的情况,也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
3.对每一次课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要对每一次课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里是,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教师要从直观的实例入手,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下面以车站作业计划这部分内容的一次课来具体说明:
阶段计划1
(1)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作用
(2)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内容
(3)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填记方法
(4) 给学生举例子
(5) 给学生展示车站技术作业表实物
(6)布置作业
课程教学设计点评:课程的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技术作业表的填记方法)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这里所说的 “练”不是概念提问,不是知识巩固,也不是做习题,而是训练运用知识做事(学了之后能做什么)的能力。
同样的内容,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方法做,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
阶段计划2
能力目标:能根据车站实际正确的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及合理的安排调车机车的运用。
课程的引入:从直观的棋盘站《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开始,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中心,提出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任务。
完成本次课程任务:查阅课本和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工学任务、分组设计、结果讨论。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从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引入。为了指挥车站的日常生产,必须编制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怎么编,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编制方法、符号表示等)。
系统知识的引出,归纳上升(内容、编制原则、符号表示、方法)、总结熟记。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完成或由教师自己完成。
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对细节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课程教学设计点评: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直观的实例引入,以具体工学任务(来源于实际)为载体,以编制方法为中心,学生有实际操作。学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能力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另外,知识的引入不是有知识体系引出的,而是由实际需要引起的。
4.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在进行分组讨论或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督促;
4.2 把课程评价从以“老师讲过”、“老师讲得好”、“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参考文献
[1] 铁路行车组织.[M].赵矿英.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 铁路行车组织 学习情境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面向技术、面向应用,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针。《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作为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最为紧密。目前,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已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如何对现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铁路行车组织》实践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校《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受传统教育严重,该课程的设置,从计划、大纲、内容到教学方式还是没有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课虽然占很大比例,但内容跟不上,不够充实。
2.与同专业其他实践课程间缺乏系统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课从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实验内容与其他课程缺乏有机联系,有些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本课程的主要实训场地是运输综合演练场,很多设备已老化,不能很好与铁路实际结合。用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年轻化层次居多,结构不尽合理,与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的下降产生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原则。以铁路对行车工作人才需求为依据,深入分析行车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以各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1]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教学内容既有基层工种,又包含高等级工种,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以中级工为起点,要求毕业时所有学生获得所考对应工种的技能鉴定合格证。
3.独立性原则。摆脱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束缚,改变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与该理论课程相协调又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4.系统性原则。实践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从基础工种到高级工种进行晋升实践考核,充分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
5.过程考核原则。采取个人总结与小组评议相结合,教师过程考核与企业专家考核相对应,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构建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企业专用线就业,根据就业去向对多家铁路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铁路行车组织在铁路站段就业的岗位群: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岗位群。根据该课程对各岗位群在人才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及具备从事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及调度指挥岗位的专业能力,具备团队协作交流、班组管理、对人身安全与作业安全的把控等方法能力,具备对学习新技术、获取与分析信息、优化运输组织、执行与调整计划及运用办公自动化的社会能力[3]。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组成实践课程模块
据上述岗位群,将实践课程优化整合成四个模块,分别是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实践模块。其中前两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后两个模块是专业综合能力模块。
接发列车实践模块分为4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自动站间闭塞法接发列车、半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及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助理值班员、值班员和信号员。通过6502控制台、微机联锁设备、闭塞电话、调度命令、调度指挥中心等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考核,掌握3个岗位人员的工作程序,培养彼此相互配合的默契。
调车实践模块分为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牵出线调车、机械化驼峰调车及自动化驼峰调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调车长、连接员和制动员。这3个学习情境除了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外,还去铁路现场进行参观和操作。其中牵出线调车是通过在西安西站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制动软管、真实人力制动机的操作示范及学生的演练来完成,机械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在西安东站驼峰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提钩杆、铁鞋、调车设备的操作示范完成,自动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参观新丰镇车站自动化驼峰设备及师傅的操作、讲解来完成。
车站统计实践模块分为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现在车统计、装卸车统计及货车停留时间统计,利用现在车报表、18点重车去向报表、运统1、装卸车报表、运统8、运统9、《货车统计规则》等资料,考核学生掌握各种报表的填写方法。
调度指挥实践模块分为4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编制技术计划、车流调整及调度指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室、运行图图表等资料、西安铁路局调度所参观使学生掌握运行图编制、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重车、空车及备用车车流调整的方法,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调度工作,掌握日班计划的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洋.论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致富导向,2011,18:129.
[2]谭安雄.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构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11,5(19):1020-1021.
关键词:实践技能;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由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但是于此同时对高职院校也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胜任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作为众多高职院校的一员,也在大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到各个铁路局、地方铁路、厂矿企业等,从事铁路客货运组织、行车组织工作等,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操作层面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遇到各种故障的随机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形成。
1 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环节现状分析
近年来,本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模式下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总结如下。
1.1 教材更新与规章变化不能同步
铁路运输工作是由车、机、工、电、辆五大系统共同协调、配合来完成生产任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每个系统的每个部门、岗位都有自己的作业标准、工作规范,必须严格按章操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铁路运输企业也要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其工作内容及作业规范,所以其规章更新或变化较多,而且比较频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材恰恰是以现场工作的规章、作业标准等为范本来编制的,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印刷到发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所以我们教学所用的教材无法跟得上规章的变化,很难第一时间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1.2 实训设备、资源不足,实训效果不显著
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大的联动机,只有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人员才能胜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的训练才行。可现有的情况是简单的设备模型缺少动态过程,达不到实践的效果,仿真设备投资又较大,很难实现运输生产过程的全仿真,只能“以静代动,以点代面”,效果并不明显。
1.3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其次,由于实践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等因素,教师一般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再次,由于种种原因,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从事实践教学,而且和校内专任教师一样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1]。
1.4 实践技能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
近些年来,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但实作考核部分实际运作起来难度加大,一是因为实作考核的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二是进行实作考核要有详细的考核计划、实施方法及考核标准等的要求,必须要提起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三是考核的项目还不能难度太大或涉及设备过多,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考核不合格或无法实现等问题。所以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成绩及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的考核内容过于简单或形式化,达不到或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提高实践教学改革意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基于上面提到的有碍实践技能提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结合专业特点,在借鉴其他院校及国内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以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1 由校企合作编制校本教材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更新变化较快,传统教材的内容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学院可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学年开始前由专业部和企业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项目,根据企业提供的更新变化后的规章内容,由校企共同编制校本教材,并在每个学期开始前进行校本教材的更新,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2 进行实训资源整合,提高实训条件
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涉及对机车、车辆设备的运用,又涉及对铁路线路、通信信号、站房等设备的运用,尽管在我院这些实训设施或多或少都有,但是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甚至一些设备陈旧,不能跟上铁路现场上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但在当地的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那却有着先进的设备,仿真的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我们可以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使用实训资源,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达到了为学生提供实训条件的目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2]。
2.3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关键,应建立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学院和铁路局或铁路车站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
2.4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由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以我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学制三年,前2.5或前2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后0.5年或后1年被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即便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想再回学校进行弥补已经来不及来,所以实习效果并不显著。我们可以把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时间进行拆分,分散到各个学期中去,使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带着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到企业去实习,带着实习中遇到的疑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这样学生学习就具有目的性,又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目的。
3 结论
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一直致力研究与探索的工作,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的情况又有所差异,我们因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改革操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22―03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骤增的趋势,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综合调度能力是其核心岗位技能要求,承担着列车行车组织、调度指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证乘客安全运输的重任。由于运营调度过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必须对运营调度各方面的内容及具体实施细节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调度指挥的实际能力,这些只有通过日常调度指挥训练来实现。
在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课程教学中,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等自身特点,仅依靠现有理论教学和硬件仿真实验的教学手段,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大局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现实中运输生产单位出于安全和作业效率的考虑,学生即使在企业现场实习,也很难有机会参与调度指挥方面的实际操作。如何实现学生调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是保证落实“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基础平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实训特点及岗位能力需求,从虚实结合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基于计算机软件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性设备虚实结合的方式,模拟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等,为科学研究、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过程提供实训平台: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既经济又有效的一种途径。
一、实训平台功能定位
作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技能,运营调度能力实训在整个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调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根据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过程中已开设多门与综合调度能力养成相关的课程,并通过与长春轻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建成了列车自动控制、模拟运营沙盘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实训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缺乏岗位系统性、生产环境真实性等不足,只能简单地演示调度工作的相关流程,不能充分地锻炼出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此,在现有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以虚拟仿真形式再现长春轻轨实际线路的真实生产调度场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实训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调度的岗位核心能力;二是能够满足教师、学生的科研、实验、实践需要,能够为职业大赛、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提供运行平台,服务于教学;三是能够为地方区域乃至东三省轻轨、地铁、铁路等相关企业运营调度人员提供人员培训平台,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型设备虚实结合方式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实训平台,提高生产性实训的仿真化程度,为学生提供“具有企业生产真实产品”的虚实相关的教学环境,可有效保障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大型工作流程、技术密集型岗位的核心技术的培养。
二、实训平台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的功能定位,结合前期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生产型设备,该实训平台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与建设。
(一)行车调度指挥实训子系统开发
按照长春轻轨某条具体线路(例如4号线),模拟全线车站的车站值班员系统和调度控制中心(OCC)中控系统,能够模拟全线不少于30辆车的正线运营,并且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实现技能考核。为操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逼真、稳定的操作环境,同时可进行教学培训和考试使用,可使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得到更直观、有效、全面快速提高,实现OCC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局域操作工作站(LOW)等重要岗位职能的实训。
(二)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子系统开发
该系统与长春轻轨4号线相同,可以实现站场显示、列车显示和调度过程中的报警显示,可以模拟站场操作,可以模拟列车操作、列车自动驾驶与防护,可以模拟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修改及实迹运行图的自动生成操作。
(三)环境控制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模拟长春轻轨4号线地下部分的三个站点:长春站北广场站一北亚泰大街站一伪皇宫站的环境控制系统。模拟内容包括:大系统、A端小系统、公共区、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模式控制、系统状态图、控制方式切换等功能。能够模拟编制和执行环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教师控制中心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在故障情况下训练学生指挥整个环控系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处理的能力。训练学生对事故、报警认真确认并分析情况,及时通报,迅速指挥事故现场按灾害模式运行。
(四)电力调度指挥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电力调度系统与长春轻轨线路(4号线)电力调度系统(PSCADA)界面和操作逻辑完全一致。模拟内容包括一次主接线图、通信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告警显示、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归档和统计报表功能等系统功能。
(五)视频监控仿真子系统开发
调度员可以切换监视器所显示的内容,并可以调节监视器所显示场景的水平视角。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熟悉视频监控原理和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
(六)教师控制服务器搭建
教师服务器主要用于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可以模拟多种角色。功能包括:查看和控制学员使用状态,手动设置各类应急故障和模拟事故,设置和维护各类基础数据,管理学生成绩等功能,是整个系统中为教师设置的操作终端。
(七)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模拟轻轨调度控制中心及站控中心,采用寿命较高的液晶显示屏幕,显示行车、电调、环调、中央监控(CCTV)的实时动态。
(八)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集成与评估
在系统硬件配置的基础上,将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各子系统软硬件实现集成,并完成功能测试,并对调度系统平台的职业性、情境性、过程性、交互性与智能性进行评估。
三、实训平台特色体现
当前,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系统由于建设时间短、建设经费制约等原因,存在实训系统岗位针对性、工位配置完整性、工作过程导向性、实训情境创设系统性、功能性与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实训效果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
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调度实训平台,除了具有成本低(软件即设备)、功能全(克服传统设备品种、数量限制)、效果好(学生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其创新性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实现与地铁运营公司(长春轻轨4号线)实际现场完全一致的现场化教学,包括控制软件、技能要求、标准化工作流程等,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二是可实现理论知识和专业内容的实训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实际运营过程中,调度指挥系统的所有专业术语及其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控制过程和原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实现调度应急和非常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调度指挥过程中的各种应急状况的处理,如火灾疏散、电话闭塞、车站设备故障、停电、列车故障等应急状况处理,实训流程遵循地铁地铁运营公司的应急预案,与实际运营现场完全一致,能够到现场就上岗。四是可实现学生现场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和操作地铁实际线路的调度指挥系统软件,完成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可实现学生全面熟练掌握地铁运营管理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结构、内容、网络状况和工作原理,能站在理论高度,对运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
四、实训平台建设途径
采用模块化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行车调度指挥、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环境控制仿真、电力调度指挥仿真、视频监控仿真以及大屏幕显示等六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开发集成。同时,以现有运营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为接口,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将ATC系统、模拟运营沙盘等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进行接口并人开发。平台分模块开发流程如图l所示。
关键词: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40-03
市场分析
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地下铁道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至今,轨道交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等优点,轨道交通日渐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共有13个城市拥有49条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达1425.5公里。据悉,按照规划,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猛增至6994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员工数为50~80人,按照到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计算,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员工数为28~45万人,每年平均新增从业人数为2.8~4.5万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3。由此可以确定,全国城市轨道行业运营管理人员每年的需求约为0.9~1.5万人。根据各城市最新规划,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大量的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
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大 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按照《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西安市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地铁二号线已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营,一号线2013年通车运营,三号线2015年通车运营,规划新建的地铁四、五、六号三条线路总长为95.7公里,规划年限为2012~2018年。预计到2018年,西安市将建成6条地铁线路,通车里程达到191.7公里,目前正式通车运营的地铁二号线全长仅有20.5公里。按照到2018年规划新增171.2公里计算,到2018年,西安市所需城市轨道行业员工总数为8560~13696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的需求为2853~4565人。为适应大西安规划发展需要,西安市的远期规划是建设15条地铁线路,总长约550公里。可见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
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人才需求数量大,但同时对轨道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对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更高。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办相关专业的学校还不是很多,已开办的专业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没有形成真正体现高职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开办城轨交通类专业时间不长,没有现成可参考的模式借鉴,所以课程设置体系基本遵循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培养目标无法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学校专业教学与职业要求结合不够紧密 城轨交通行业的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快,职业标准不统一,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学科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相关的课程少,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专业课程设置难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城轨交通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交通行业领域,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相近的交通运输专业教师转换而来,深入轨道交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水平有限。
学校难以承担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费用 由于轨道交通实训条件投资费用大,学生的实训主要依靠到轨道交通企业现场进行实习参观、培训,或者通过模拟设备培训。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学生的收费标准与现行的学费标准有较大差距,学校在实施实训过程中的经费困难较大。
缺乏与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相适应的配套教材 作为新兴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引进的技术、管理理念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相适应的教材,没有切合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培养目标
由于上述原因,应着力解决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适应轨道交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尤为重要。
在充分了解国内高职院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地铁公司及相关企业中高职学生所能胜任的轨道交通工作领域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态度: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基础的专业英语识读、会话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成、车站设备、牵引供电、车辆的系统知识;具有车站客运服务、客运组织、票务管理的能力;具有行车设备管理、行车安全管理及施工检修作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车站运行组织及行车事故先期处置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有安全管理和操作环境控制设备的能力。
岗位定位
在明确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从业所需技能、知识、素质的基础上,依据城轨运营管理的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的需求,充分涵盖行车运营技术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特点,可确定“梯度推进”的三个层次、七个岗位的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所培养的学生应从站务岗位做起,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达到胜任车站值班岗位的目标,最终以行车调度岗位作为可持续发展方向,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对地铁日常运作过程中各岗位工作任务的总结,可归纳出与站务员、车站值班员、车站值班站长、行车调度员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站务员主要工作职责 (1)售票处售票、检票、处理坏票、补票;(2)从售票机收集票款和更换票盒,从出站检票机收票及更换票盒;(3)站厅和站台等处的站务工作,向需要帮助的乘客提供服务;(4)车站售票设备和其他设备的操作;(5)监视乘客客流情况,巡查出入口、站厅和站台;(6)监控设备的维修情况;(7)处理乘客问询;(8)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员主要工作职责 (1)车站车票管理、现金管理、台账报表填写;(2)检查车站控制室摆放的客运服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3)AFC系统设备状况和票务处情况监控;(4)自动售检票系统操作,出现故障时,配合故障的检查、维修;(5)检查票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6)监控车站客流情况、采取措施疏导大客流、及时增设临时售票处;(7)回答乘客询问、乘客事务处理及站台广播;(8)车站施工作业登记、施工安全监控;(9)监控当班员工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站长主要工作职责 (1)ATC出现故障而联锁正常时的车站组织;(2)联锁出现故障时的车站组织;(3)日常及特殊情况下的票务管理;(4)日常车站客运服务;(5)换乘站、突发大客流客运组织;(6)当班站务员、值班员的管理;(7)处理、记录乘客投诉;(8)消防安全管理;(9)车站相关报表填写;(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行车调度员主要工作职责 (1)行车系统运营监控;(2)组织列车投入正线运营、监督列车由入库线回库;(3)调整晚点列车运行方案使列车恢复正点运行;(4)各类列车按照运行图要求,运行终止或完成入库作业;(5)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安全距离的确定、施工实施步骤的制定;(6)核对施工信息,确认各项准备到位;(7)施工令的、施工检修实施过程监控;(8)触网停电、人工点、动车调试、重大施工组织;(9)核对施工检修作业的各项因素,施工现场清除,注销命令号;(10)突发事件处理,恢复按图行车的运行秩序。
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研究分析是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大发展、交通职业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通过分析研究,解决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定位等问题,可以为国内同类院校在开设同类专业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1-174.
[2]尚伟,黄兆媛,杨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52-154.
[3]于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平衡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1-112.
[4]仲岩.中国与北美国家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54-155.
[5]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2):12-14.
[6]谢莉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32):43-47.
[7]黄元亮,严冬松.系统仿真促进列车牵引供电技术的发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8):5040.
[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10.
[9]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1-139.
[10]王成涛,张健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5):14-16.
[11]Jose A.Some insights on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9,9(2):8.
[12]Rob M P Goverde.Railway timetable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max-plus system the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B,2007,41(2):179-201.
作者简介:
薛倩(1978—),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卫小伟(1975—),男,西安蓝田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交通智能控制。
赵晨(1982—),女,河北辛集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与高职教育。
[关键词]专业定位 行业现状 职业岗位 课程标准开发 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51-02
现代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体现在城市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强力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人员数为50―80人计算,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人员数为28―45万人,这样每年平均新增就业人数为2.8―4.5万人,运营管理人才占1/3。由此可见,运营管理人才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中每年需求量大约为0.9―1.5万人。根据城市最新规划,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在全国城市轨道行业的基层岗位都是大量急缺。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规划的“十二五”中强调了两个重点问题:一是民生,二是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是每个大中城市将面临的严峻问题,解决交通拥堵则成为每个大中城市的重要民生问题。轨道交通以其快速、大运量、污染小、效率高、运行时间稳定、乘坐安全等优点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表1 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及运营情况表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2015年,长春轻轨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计划全线开通17个车站,按每个轻轨车站配备站务以及票务人员20名,则就需340名左右。此外,还将需求大量站务人员在3号线和4号线。
把握地方轨道交通运营的发展机遇,2011年1月,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确定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2010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将为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供电与维修专业100名学生,到2015年,将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票务、站务等专业为企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1.政府主导型为主。当前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是由政府出面规划负责进行的,在建设中也是由政府组织负责资金的筹措,工程的实施和建成后的运营工作。
2.轨道交通线路既没有形成网络,也未和现有的公交系统,大交通系统形成联系,无缝连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上是单线路方式行驶。
3.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设备需求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轨道交通车辆和信号在国产化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国产化率比较低。
4.从资金角度上来分析市场上融资的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三、企业调研的主要内容
序号 就业岗位 职业面向
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使所制定的2013版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专业团队采用访谈、网络交流、专题研讨、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专家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专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上都很短缺,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等各环节都缺乏高素质的群体,对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长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综合规划中确定:市区基本建立以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长春市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的。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5条放射线为地铁线(1、2、5、6、7号线)和2条半环线为轻轨线(3、4号线)组成放射式的线网。线网总长度256.9公里,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0.38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城区线网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
按铁路劳资部门的劳动定额计算,轨道交通的职工配置为每公里16名职工,按技能型人才占职工的2/3计算,届时仅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就需技能型人才1909人。加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规划目标,必将带来对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
六、学校毕业生从业的岗位群及岗位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设施,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具备客运组织与服务、接发列车、调车及列车调度指挥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根据调研,企业反映目前毕业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有: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批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建议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企业调研分析
结合专业调研分析结果,由学院领导、企业工程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结合学院和本专业的师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调研结果的基础研究讨论,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标准。
调研中总结企业员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高级管理人员;二是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是高级技能人员;第四部分是普通工人和后勤保障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人员。先进制造技术企业这部分人才的比例越高,其企业运营成本越低,效益效率越高。
综上,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在服务于轨道交通运营行业和轨道车辆生产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八、结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量的不断高涨,各校纷纷开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是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员的配备标准,每一公里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轨道交通专业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员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2]招晓菊,李健艺,葛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3]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4]姚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2010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学校应该变“闭门造车”——向“市场适应型”求变,加强校企、校地联络,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形成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推进国际铁路大建设的机遇,寻求参与海外铁路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之路。经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同类专业的重点本科院校定位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专科高职学院定位的是培养“操作型”人才,而该校应以如何调整专业培养计划、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将专业定位为:轨道交通为主,道路交通与物流管理为辅,把学生培养成“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的特色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分不足
当前实施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年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总学分仅31-32学分(2014年培养计划),占培养总学分的18.6%,距离学校要求的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应提升至25%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及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多种形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早日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创办较新,专业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运作体制。目前,实验室才初具一个较为简单的“设备模型陈列室”,缺乏核心的列车接发系统、CASD站场辅助设计软件等实验条件,这些实验现阶段只能借助母体“同济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同时,实践环节内容较少,实践环节开发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外动手、实践锻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方案设计与试运行,为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实践课程的完善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三、“创新创业”实践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多种形式。本次研究的目标: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遵循“懂规划、善管理、会操作”特色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入调研我国主要交通运输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争取的条件,探索提出“课内与课外实践环节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建立适应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培养的“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五大应用能力”,并逐步形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新的四年不断线实践培养模式。
1.梳理主要专业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除核心专业课程(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等)有配套的课程设计相辅助外,其他专业类课程如运输规划、线路工程、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货运组织技术等,仍多采用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的机会。因此,调整这类课程的教授模式,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主题的大型实践作业,甚至增设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改变教条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训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以仿真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践平台
该校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技术人才。由于真实的实验环境系统耗资巨大,目前全国同类高校都以建立校内的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开展多类专业实验教学活动。在借鉴相近高校交通运输实验系统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和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一整套适应该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单元,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专业认知—仿真实训”,提高自身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理顺实验、实习项目,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及多媒体课件等
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仅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验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内实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课内实验、校外列车接发仿真实验。实习学时相对偏少,学校应探索更多途径的实习形式,而且实习实验虽已开展过,但未形成正式完整的指导书及相关多媒体课件、考核标准等。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外实验室模型设备来开展实验实习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内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外联,争取与行业相关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道路、物流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前进入现场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提供合适的场所,使学生提前对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生产运营组织管理及相关设备等有切实的了解、体会,同时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要求,提前弥补自身知识与技能的不足。
5.组建课外专业兴趣小组,拓展学生课外研学途径
大学生初进校往往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对未来职业定位的偏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重要。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认为在实践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的挖掘,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设计组建若干课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专业所在系部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委会,由专业教师拟定专业课题和大致方向,从大一学生中报名筛选合适的人选参加兴趣小组,从事课题的自主研究。这样从大一至大四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学生会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所研究的专业知识会有更扎实的基础,建立更强的自信心。
6.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钻研精神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新常态,省市各级层面均已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加强与嘉兴青年创业中心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培训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青创中心,感受青年企业家的风采,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立足本专业特色,深入思考研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条件成熟的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