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06:3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油茶为常绿小乔木。叶厚革质,树皮光滑,能起到防火作用;喜光但幼龄具有一定的耐荫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寿命多在百年以上,盛果期一般60a左右。属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具有萌蘖性,再生能力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立地选择
油茶造林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山地红壤、黄红壤地或pH值在5~6.5、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海拔500m以下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在山区谷地宽度不足50m的两侧山坡不宜造林。为便于经营管理,造林地宜相对集中。凡土壤含石灰质的地区,油茶生长不良,忌选为油茶造林地。
2整地
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40cm×40cm×50cm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因地制宜确定栽植密度,一般采用的密度为2.5m×2.5m、2m×2.5m和2m×3m。
3栽植
冬季和春季均可栽植。在立春至惊蛰之间的2~4月雨季的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为宜,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要求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一年生苗高20cm以上,地径0.15cm;二年生苗高35cm,地径0.3cm以上。苗木应保持根系湿润,切忌风吹日晒,起苗时多带宿土,栽前适当修剪主根,栽植时先把整好的树穴挖松,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度的穴,去除草根和石子,将油茶苗放入穴中使根系舒展,栽后踩实,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略为深栽,栽植深度比苗木根径高1~3cm左右,栽后要注意浇透定根水,用松土将基茎部分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降水渍死苗。
4抚育管理
4.1幼林抚育管理
新栽油茶要通过抚育管理促进成活,造林的头3a每年中耕除草2次,分别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进行,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扩穴,逐步连成带;第三年后,每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每3a垦复深挖1次,可进行农林间作,以中耕施肥代替抚育。当树高70~80cm时,要进行幼树整形修剪,幼林的修剪要轻,一般在采摘茶籽后或翌年3~4月进行,主要是剪去萌芽枝,控制徒长枝,选留数个生长强壮的主枝,适当修剪脚枝,以形成低矮的自然圆形冠形。4~5a以后,中、下部内膛枝可让其着生适当果实,把上部花芽抹去。
4.2成林的抚育管理
一是垦复:垦复的方法有带垦、穴垦和壕沟垦。分冬垦和夏垦,一般采取“三年一大垦,一年一中垦”的方法,深度15~25cm。二是施肥:肥料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要配合使用,才能对油茶每个生长发育阶段起到协调作用,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的肥料,幼林以施氮肥为主,成林以施磷、钾肥为主,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采用沟施或穴施。三是修剪:因树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保持单枝清脚亮心,大年轻剪,小年重剪,使林内通风透光,增大结果面而提高产量。阳坡宜轻剪,阴坡酌情多剪;冠下适当重剪,中上部不剪。总之,不能修剪过度,以免树体失去平衡而导致枝条过多萌发,影响生长发育。同时,油茶一般是顶梢开花结实,所以只宜疏删,不要短截。
5病虫害防治
5.1油茶炭疽病
易发生于湿度大、温度高条件下,4~5月发病,7~9月蔓延最快,落果也多,在整个生育期内病原菌反复多次侵染叶芽、枝梢、叶和果实。防治方法:一是结合营林措施,清除病源;二是3~4月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喷2次,发病高峰期的7~9月,用20%的茶麸水15d喷1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2油茶煤烟病
在叶正面及枝条表面产生黑色煤尘状物,并在枝叶表面形成覆盖层,使光合作用受阻,病株衰弱至死。油茶煤圬病菌利用棉介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并由介壳虫来传播,因此本病常和棉介壳虫共同猖獗。3~6月和10~11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一是适当修枝疏伐,加强营林管理,改善林内通风透光条件;二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500~1000倍液杀死介壳虫。
5.3茶梢蛾
以幼虫为害叶肉和蛀食春梢,危害率达10%~20%,严重的高达30%,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一是成虫盛期,人工剪除被害叶、梢集中处理;二是药剂防治,在严重为害林分病虫转移时期喷敌百虫500~6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液,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4茶籽象甲
又名象鼻虫。成虫为害果实,幼虫蛀食种仁,一般6~7月为危害盛期。防治方法:一是捕捉法,利用茶籽象甲有假死的习性和飞翔能力弱的特点,进行人工捕捉;二是8~11月幼虫出果入土越冬期间,定期收集落果烧毁;三是5~7月成虫羽化出土期,用40%氧化乐果和80%的敌敌畏1∶1对水配成1000倍液,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
论文摘要从林地选择、苗木选择、整地挖穴、造林密度、造林方法、幼林抚育、松土除草、肥水管理、整形与修枝、间伐等方面介绍了杨树栽培技术,以期为杨树的速生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为了让杨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棵“摇钱树”,应推广先进实用的杨树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把杨树发展的重点从扩大面积转到提高单产和质量上来,变望天收的粗放式生产为集约经营方式,以提高杨树经济效益。
1林地选择
科学研究表明,杨树要求生长季节雨量充沛,土壤有效层厚度在1m以上、地下水位1.5~2m是最适宜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80~100cm、地下水位1m左右的为中等立地条件;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cm以下、地下水位长期在50cm以上,如无排水条件,则不宜栽植杨树。
2苗木选择
一是杨树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生长状况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按照“适地适树适品种”的栽培原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切不可盲目引进推广新品种。二是杨树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长有重要关系。一般选择二年生的苗木,即2年的根1年的干。要选择苗木高度3.5m以上、胸径4cm以上、梢不弯曲的壮苗。
3整地挖穴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宜采用“三大一深”栽植技术,即要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这样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杨树根系发育,增强抗旱、抗风能力,有利于培育圆满通直的无节良材。造林密度在造林前进行细致地深翻整地能使低产的林地转变为丰产林。深翻整地能降低土壤的紧实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根据造林密度,在定植点上挖80cm×80cm×80cm以上的大穴。
4造林密度
根据杨树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种,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培育大径级材,在一个轮伐期内不主张间疏伐,通常稀植,并实行农林间作,以保证每株树有充分的受光条件。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间作5年左右;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规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种植形式,间作农作物6~7年。在这种密度下,轮伐期为10~12年,成材胸径40cm,每公顷立木蓄积可达到180~240m3。培育中小径级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轮伐期可短些,约5年左右,胸径20cm,每公顷立木蓄积100m3。在杨树片林栽培中,密度偏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但通过调查对比可知,栽植密度过大,不但费用增加,且生产的木材径阶小、价格低、效益相对较差,而培育大径材效益则较高。
5造林方法
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即首先在80cm见方的大穴中回填1/3左右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标直;然后再填土一部分,轻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接着踩实浇2桶左右的定根水,等水渗透后再填土踩实、培起风堆等。
6幼林抚育
抚育杨树幼林,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是实行林粮间作。实行林粮间作不但在栽植后的几年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间作,抚育了幼林,给幼林生态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林粮间作应以矮杆豆科作物为主,如花生、黄豆等。
7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促进林木生长效果十分明显。每年夏冬两季都要翻耕土壤,除掉杂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让杨树根系生长发育更良好。在沿河土壤比较粘重的地区尤其需要推广这种技术,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施肥。实践证明,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使用材产量提高1倍。
8肥水管理
杨树对水分的要求很高,一般每年应灌水3~4次。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芽前灌返青水;5~6月灌促生水,促枝叶扩展;11月灌防冻水,促进根系生长。施肥后遇天气干旱亦应浇透水。施肥分基肥和追肥。基肥是在植树时施入穴中,一般株施有机肥5~10kg或过磷酸钙250g,将所施肥料与熟土掺匀,回填于30~60cm的根系活动层内。施追肥在树冠边缘下开施肥沟,沟长80cm、宽20cm、深20~30cm,株施尿素250g。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中耕除草。
9整形与修枝
整形与修枝应在秋冬与初春树木停止生长时进行。幼树的修枝,如果用大苗造林,苗高在6m以上,3年之内不进行修枝,3年后6m高处直径达10cm以上时修枝1次,把无侧枝的主干再提高3~4m,以培育较高的无节良材,但修枝绝对不能过度。应当强调的是,整形应在第1年生长结束后或第2年春天就开始,直到3~5年树高10~14m已形成通直的主干时为止。整形的方法是剪去影响顶部主梢生长的竞争侧枝,随着树木长高还要修去树冠下部和中部粗大的竞争枝,直到8m以下通直无枝。8m以下树干上侧枝着生处直径达到10cm时即应修去侧枝,由下而上修枝直到干高8m为止,以保证干材芯10cm以外没节。修枝高度大致是1~3年少量修枝,4~5年修枝到树高1/3处,6年以后修枝到树高的1/2~2/3处。主干上发出的萌条应及时除去。
论文摘要阐述苍术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苗床管理、种苗冬季管理、田间管理、病害防治、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苍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1特征特性
1.1植物形态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又名南苍术、茅苍术,为菊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肥呈结节状,外皮棕黑色。主茎直立,株高25~80cm,圆形,有纵棱,上部分枝。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3.0cm,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多层总苞片。瘦果长圆形,密生白色柔毛,冠毛长约8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1.2药理作用
苍术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辟秽功能,用于湿阴脾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寒湿吐泻、胃腹胀满、风寒湿痹、水肿等症。烧烟辟秽气。药理试验证明:苍术挥发油对109食管癌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苍术醇、β-桉油醇有较强的催眠作用,苍术浸膏对家兔有降低血糖作用,对蟾蜍有减低心脏搏动及使心律就慢作用。
1.3生长习性
苍术性喜温暖、通气、凉爽、较干燥的气候,耐寒,怕高温高湿。苍术喜生于向阳山坡,最适生长温度为15~22℃。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生长最佳,其次是轻黏土。丘陵山区半阴半阳荒坡地为最好的种植场地,低洼地不易种植。苍术不能连作。野生于干燥草丛中及疏林边缘。忌水浸,水浸后根易腐烂,易发病。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海拔偏高的通风、凉爽、土质深厚肥活疏松的土壤,有一定坡度或排水良好的地块、疏林、林缘荒坡或者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前茬的田块。移栽地选择海拔500~1000m的山坡地、带状地或梯地,宜东晒避西晒,生荒地、抛荒地好于熟地,最低海拔高度不宜低于300m。海拔300~500m高度的种植地宜选阴面;海拔500m以上地区逐渐向阳,700m以上宜选阳坡,山峡两边坡地,通风好的山坡地有利防病。土质以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好。大面积的坡地应开厢成1.3m左右宽的地块,以利于排水和管理。打垄种植,垄宽30cm,沟深15~20cm,沟宽20cm。垄向南北最好,通风透光,但不是绝对的,要依据地势而定。带状地、梯地均应在靠上一块崖面处开沟,过长的带状地应在适当的地方横向开沟,以利排水。秋冬播种与移栽的田块,应及早翻秋坑;春播、春栽,宜早冬耕地,以利疏松土壤和减少病虫害。播种或移栽前再翻耕1次。苍术是喜肥植物,施足底肥是保证苍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底肥以腐熟的土渣肥为主,厩肥、草木灰等均可,施15~30t/hm2,一般结合整地时施下。土渣肥特别要注意腐熟透,杀灭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
2.2种子选择与处理
应选颗粒饱满、色泽新鲜、成熟度一致的无病虫害的种子作种。苍术的种子属低温萌发型,发芽快,发芽势强,种子的吸水力高(达干种子的3~4倍),田间出苗时间15d左右。因此,播种前用25℃温水浸种,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严格掌握温度在10~20℃。待种子萌动、胚根露白,立即播种。
2.3播种
利用秋末三年生植株采集的种子,用种量60~75kg/hm2。秋播优于春播。秋播时间10月底至11月初,气温仍在10℃左右,种子可萌发生根,翌春气温回升达10℃即可出苗,且出苗整齐一致。比春播2月底至3月播种的可提前出苗25d以上,且出苗率高,比春播出苗率增加1/3。条播为主。株行距15~20cm,播幅5~10cm,开2~3cm深的浅沟,沟底宜平整,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1层火土,以淹没种子为度,施入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或复合肥料,再行覆土。上盖茅草、稻草遮荫,保温保湿,提高出苗率。为防止伏旱、阳光曝晒,可以沟边植玉米遮荫。
2.4苗床管理
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拔除杂草,间去过密苗、弱苗、病苗,当苗高2~3片真叶时,地下根茎开始形成,按株距3cm定苗,保证幼苗生长迅速,平衡健壮。及早进行第1次速效肥料的追施。幼苗期,如遇干旱,早、晚用清洁水浇灌。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防止水分过多。根据苗情,在7~8月再进行第2次追肥,注意不能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生长过旺,提早抽薹,若有抽薹者应及时摘除。遇干旱、日照过强干燥气候,没有遮荫植物的,可以在厢面用遮阳布或树枝等材料遮荫,遮荫能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2.5种苗冬季管理
在地上部分枯萎后,挖起根茎,剪去茎蒂及须根,剔除病株,置于室内通气阴凉处摊晾3~5d,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室内。在地面上先铺1层清洁的3~5cm厚的砂,整齐放上种苗,厚约15cm,盖上1层薄砂,再铺种苗,如此层层堆放,高不超过50cm为宜。最后盖上5~10cm厚细砂。堆积前,按照种苗一定级别,分别堆放,以利分别移栽和堆积过程中经常检查。如果堆积面积过大,可在堆中间插上几束草把,通气散热,防止种苗霉烂。种苗耐寒性较强,可以田间越冬。越冬前,应清除地上部分残枝落叶和杂草,适当培土,保护根芽。翌年2月下旬,种芽开始萌动,3月上旬边起苗边移栽,安全方便。操作时,务必不要挖伤、碰伤种芽。栽种时,按种苗级别种植。
2.6田间管理
2.6.1中耕除草。5~7月杂草丛生,应及早除草松土,先深后浅,不要伤及根部,靠苗周围边杂草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后,浅锄除草,适当培土。
2.6.2追肥。“早施苗肥,重施蕾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是指4月上旬施速效氮肥1次,以促进幼苗迅速健壮生长;5~7月植株由营养生长盛期进入孕蕾期,可以适当增施1次氮肥,保持植株茂盛。7~8月,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下根茎迅速膨大增加,这段时期是苍术需肥量最大的时候,主要施钾肥,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如施用过多,则植株生长过旺,降低植株抗病能力。开花结果期,可用1%~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进行根外施肥,增施磷、钾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对根茎膨大十分有利。
2.6.3摘蕾。孕蕾开花,消耗养分。在植株现蕾尚未开花之前,选择晴天,分期分批摘蕾。摘蕾时防止摘去叶片和摇动根系,宜一手握茎,一手摘蕾。除留下顶端2~3朵花蕾外,其余均应摘掉。
2.7病害防治
苍术地下部分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天气,目前危害苍术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白绢病、根腐病、铁叶病,苍术一旦染病,治疗较为困难,因此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主要预防措施有:轮作;开沟排渍;栽种前用多菌灵浸种;注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论文摘要从播种前准备、施足基肥、合理密植、覆膜栽培、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仲恺花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仲恺花1号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
仲恺花1号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新选育的花生新品种,2005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产干荚果3916.8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7.9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仁量为2598.75kg/hm2,比对照种增产7.3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春季复试,产干荚果3818.4kg/hm2,比对照种增产4.51%,增产达显著水平;产仁量为2647.5kg/hm2,比对照种增产4.94%,增产达显著水平。仲恺花1号为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春植全生育期126~129d,与汕油523相当。株高中等、生势强。主茎高47.9~52.7cm,分枝长52.3~57.6cm,总分枝数6.7~7.6条,有效分枝5.3~5.8条。主茎叶数17.2~19.1片,收获时主茎青叶数6.9~8.8片,叶片大小中等,叶色绿。单株果数14.8~16.2个,饱果率79.0%~80.0%,双仁果率77.8%~82.4%,百果重157.0~177.2g,斤果数345.4~387.9个,出仁率为66.3%~69.3%。含油率为49.7%~51.4%,蛋白质25.82%~26.31%。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叶斑病(2.5~3.1级),高抗锈病(2.4级);抗倒性、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2006~2007年罗坑引进仲恺花1号,并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成功,通过摸索、探讨,总结出一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现将其介绍如下。
1播种前准备
1.1选地
花生为圆椎根系,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要求深、活、松的土体构造和上松下实的土层结构。应选择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气性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砂壤土,并经2年轮作、隔年犁冬晒白的中上肥田。
1.2深翻晒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冬耕,深耕20~23cm,熟化耕作层。早春浅耕,及时耙匀耙细,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
1.3土壤消毒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生石灰375kg/hm2,于犁地前撒施。土壤深翻后,石灰与土壤充分接触,既可消毒土壤,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
1.4种子处理
仲恺花1号花生剥壳前在阳光下晒2d,种植前1d或当天再剥壳,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选饱满的籽粒作种子,每1kg仲恺花1号花生种仁用2g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1.5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是高产的关键。春播要根据当地春季的气候条件,以5cm土温连续5d稳定通过12℃(昼夜平均温度)为标准。一般在4月底播完。立秋至处暑是秋花生的播种适宜期。旱坡地种植要适当提早播种,可在大暑前后播种,减少秋旱影响。若过早播种,容易引起徒长,病虫害又较多,不利于开花结荚;若过迟播种,由于后期低温干旱,荚果结实发育不良,空果多,产量低。
2施足基肥
土壤消毒3~5d后,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施腐熟农家肥15t/hm2、花生专用复合肥750kg/hm2或国产复合肥1125kg/hm2,加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硼砂15kg/hm2,于犁翻前全层均匀施下;并耙碎耙平,使土壤全层熟化,然后起畦播种。
3合理密植
采用小畦深沟,宽行窄株密植的播种方法,可以发挥边行优势,充分利用光能,为仲恺花1号花生建立一个优良的丰产群体结构。即每畦1.6m包沟,沟宽30cm,每畦种植5行,每穴播2粒种仁,行距25cm、株距18cm。播种密度为28.5~34.5万粒/hm2。
4覆膜栽培
春植仲恺花1号花生采用覆膜栽培不仅可使花生的播种期提早10~15d,而且可以达到保温保湿以及保肥的目的。经覆膜的地块,可保持整个生长期土层疏松,有利于花生根系的生长,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运转;而且覆膜地对太阳的反射光,能增加花生叶背对光能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花生的结实率和饱满率。在播种完毕,覆膜前,应淋1次薄水后即行盖膜,畦边地膜用泥土压紧,使其密封;畦面应在适当位置用泥块压好,以免地膜被风吹开、撕裂。当花生幼苗长出显绿时,应及时进行人工打孔助苗长出。秋植仲恺花1号花生可露地栽培。
5施肥管理
仲恺花1号花生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植株生长所需的氮素需要土壤供应,因此必须早施速效氮肥,促进早生快发,早分枝,保证苗期生长良好,一般在齐苗后主茎具3~4片叶时施尿素60~75kg/hm2。具体用量视植株生长情况而定。花针期不用追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应结合培土撒施草木灰300kg/hm2和氯化钾375kg/hm2。每次施肥后要即时扫落粘附在叶片上的肥料颗粒,以免灼伤叶片。施肥时间一般于晴天下午4时后。硼是花生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它能促进花生对钙素的吸收,使花生正常生长发育,加速花粉萌发,有利于受精和种子的形成,提高产量,而且能促进根瘤菌的发育形成,加快花生的生长速度。因此,在花生的始花期或充实期喷施效果最好。一般于无风的晴天下午3时后喷施,用硼砂1.50~2.25kg/hm2对水1050~1200kg喷施1次。还可于结荚期以后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施0.5%的尿素溶液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1~2次。
6水分管理
仲恺花1号花生是比较耐旱的作物,需水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要保持土壤干爽,一般播种后至盛花前中午如大部分植株不出现因旱反叶就不需要灌水,即采取不旱不灌的原则,通过制水来促苗矮生节密;盛花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开花结荚;后期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止雨后渍水。但各生育阶段遇到干旱,对产量均有影响,以结荚期干旱影响最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确定灌溉水平或浇水的程度,确保取得高产。
7田间管理
仲恺花1号高产花生田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清棵蹲苗,在播后10~12d,当大部分幼苗有2片真叶展开时,及时把埋在土壤中的2片肥大子叶清出,促进1~2对侧枝早发、快发,实现多花、多针、多果的目的;其次是注意做好中耕培土,中耕能防除杂草,疏松表面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再次是要科学控苗,花生始花后40~50d即花生结荚前期,当植株长至30cm时,应及时叶面喷施70~100mg/LPP333水溶液,用液750~1125L/hm2,可使花生植株矮化,防止徒长倒伏。喷后若生长仍过于旺盛,可隔10d左右再喷施1次,确保植株高度控制在30~40cm。
8病虫害的防治
延长仲恺花1号花生生育期,保持收获期有一定数量的青叶数,是达到高产的关键。而要达到青棵活熟,防治病虫害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①病害。仲恺花1号花生有零星发生茎腐病、根腐病、青枯病、黑霉病、白绢病及叶斑病、病毒病,但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防治的药剂及时间是花针期后用1∶1∶100倍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倍液,隔10d使用1次,轮换使用,共喷施2~3次。②虫害。仲恺花1号花生全生育期都有虫害,苗期一般以小地老虎、蓟马、蚜虫为多,中后期以斜纹夜蛾、菜青虫为主。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采取诱杀,方法是用青菜叶75kg/hm2切成碎片,加入醋精1.5kg/hm2,敌百虫1.5kg/hm2混匀于傍晚放在畦面,每1m放一小堆。也可喷杀,方法是用辛硫磷800倍液或用52.25%农地乐1000倍液于傍晚全畦喷杀;防治蓟马、蚜虫可分别用20%好年冬1500倍液、10%吡虫啉1500倍液喷杀;菜青虫、斜纹夜蛾可用48%的乐斯本1000倍液、2.5%功夫菊酯2500倍液、5%锐劲特3000倍液等农药傍晚时喷杀。
9适时收获
仲恺花1号春秋植的生育期都在110~115d,顶端2~3片复叶明显变小,茎叶转黄,中部逐渐枯黄脱落,地下荚果果壳变硬,内果皮极度干缩变薄,中果皮由黄褐转黑褐,此期即可收获。在完熟期及时收获,可避免营养物质倒流损失和产量损失,获得最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
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介绍荞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合理轮作、种子处理及播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的内容,以供参考。
荞麦,为双子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蓼科(polygonalceae)荞麦属(Fagopyrum),有15个种,我国有9个种。栽培种有甜荞(F.Esculentum)、苦荞(F.tarfaricum)和有翅荞麦(F.emrainatum)3个种。由于有翅荞的籽实较小,品质又差,栽培较少。生产上,主要栽种甜荞和苦荞2种。这两个栽培种形态性状有较大的差异。①幼苗:甜荞子叶大,真叶呈三角形、戟形;苦荞子叶小,真叶较圆。②茎:甜荞的茎常有棱角,淡红绿色;苦荞的茎光滑绿色。③根:甜荞的根无菌根;苦荞的根有菌根。④花序:甜荞为伞房总状花序;苦荞为稀疏总状花序。⑤花:甜荞的花朵较大,白红色,有密脉(有香味),雌雄蕊不等长,适于异花授粉,自交不育;苦荞花朵较小,淡黄绿色,无密腺(无香味),雌雄蕊等长,能自花授粉。⑥果实:均为瘦果、三棱形,但甜荞果实较大,表面与边缘平滑光亮,棱角明显;苦荞果实较小,表面甚粗糙,棱成波纹,中间有深的凹线,果实有苦味。
荞麦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常作为避灾多种、增加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填闲复种作物。荞麦花多具有蜜腺,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作物。荞麦茎叶厚嫩,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牲畜的饲料。
1荞麦的生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荞麦的生育特点
荞麦生长发育与禾谷类作物有很大的不同,植株的生长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而花蕾的形成则在出苗后8~10d即开始,花期长达25~40d。因此,整个成热期拉得很长,在开花的同时,又进行灌浆及绿叶的继续生长。荞麦随品种、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就全生育期而言,60~70d为早熟品种,70~90d为中熟品种,90~120d为晚熟品种,甜荞品种一般为早熟品种,苦荞一般为晚熟品种。因此,甜荞可分秋荞与春荞两季栽培,而苦荞一般仅种一季,但苦荞单产明显高于甜荞。
1.2荞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荞麦喜凉爽而稍湿润的气候环境。4℃以下的温度就会造成叶片严重受害,0℃以下则整株死亡,8~9℃时种子开始萌发,但生长缓慢,在15~22℃时出苗最整齐。在荞麦的开花期,21~26℃的温度授粉率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受精结实而使产量下降。另外,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2)光照。荞麦为短日照非专业化型作物,光照时数增加时,能延缓茎生长锥分化速度,使生长发育过程减慢,但仍能正常发育、开花结实。荞麦对光照强度很敏感。在光照强度低于750Lx时,植株瘦弱,花序和小花的分化受影响,花序数减少,花序长度变短,小花减少,在雌雄蕊原基形成阶段至四分体形成期,光照不足必然使光合作用下降,造成养分供应不足而产生不育花粉和不正常子房。
(3)水分。荞麦生长全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分,荞麦种子播种后需吸水达干重的40%~50%,才能顺利萌发,否则会严重影响出苗率。幼苗期,由于其有庞大的根系,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水分不足,但土壤持水量需保持在70%左右才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分化。开花结实期荞麦对水分的需求很高,此时要求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80%,空气湿度应在70%~80%较为适宜。但水分过多,阴雨连绵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和影响授粉结实。
(4)土壤及养分。荞麦根系发达,有一定的耐瘠薄能力,但荞麦生长过程却需大量的营养。每生产1kg荞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33g、五氧化二磷15g、氧化钾43g,此外,锌、锰、铜、硼、钼等微量元素在其受精结实过程中亦是很重要的。荞麦有较强的耐酸性土能力,在土壤pH值4~5时也能生长,以pH值6~7最适宜。荞麦子叶大,出土、顶土能力差,要求土壤疏松,深耕土地以增加耕作层厚度,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播种覆土不宜过厚。
2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2.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荞麦高产栽培措施之一。在高海拔地区采取荞麦、燕麦、马铃薯轮作较好;在2000m以下的地区,采取大豆、荞麦轮作的方式。豆科作物作为荞麦的前作,能使荞麦的产量提高15%~30%。
2.2种子处理及播种
荞麦种子成熟不一致,成熟不完全的种子发芽率低,一般种子中有20%~40%的未完全成熟,为了保证全苗,种子收获时应进行充分的晒种处理,以促使未成熟种子后熟并晒死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在播种前需进行清水或泥水选种,泥水比重大,能更好地漂去不成熟种子,提高发芽率3%~7%,且有利于形成壮苗。播前用35~40℃的温汤浸种10~15min,不但可减少附着在种壳上的病原菌,还能提高发芽率,也可采用0.1%~0.5%硼酸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种,采用种子量的0.1%~0.5%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量的0.3%~0.5%的2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0.5%的甲拌磷乳油拌种,能防治疫病、凋萎病、灰腐病和蛾姑、蛴螬等地下害虫。
播种应选择在终霜期后4~5d的冷尾暖头进行,我县的终霜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播种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霜期到来前收获,播种量苦荞一般为52.5~75.0kg/hm2,以保证150~225万株/hm2,根据土坡的肥力状况,肥地宜少播,瘦地宜多播密植,更瘠薄的土地还可考虑240万株/hm2以上;甜荞叶面积较大,播种量应控制在105~135万株/hm2,用种量45~60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与点播3种,采用条播和点播有利于荞麦密度均匀,通风透光,可比撒播增产20%左右。播种深度以5~6cm为宜,栽培秋荞一般应在7~8月播种。
2.3合理施肥
荞麦生育期短,生长迅速,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含种肥),适时追肥为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在土壤酸性过大的地区,由于大量的有效营养易被土壤固定,应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是提高荞麦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基肥一般可在农家肥中配上300~375kg/hm2钙镁磷肥、45~75kg/hm2尿素作为基肥。荞麦灌浆期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日平均氮吸收量为450~1065g/hm2,此外,对磷、钾的需量也很大,所以此期间应适时追肥,并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荞麦为拒氯作物,施用的钾肥最好采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一般不用氯化钾,氯常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在土壤强酸性的地区,采用在开花期根外追肥,喷尿素12.75kg/hm2、磷酸二氢钾4.5kg/hm2可增产20%以上。
2.4田间管理
荞麦长出1片真叶后,即可进行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幼苗生长。中耕可进行1~2次,但必须在开花前完成,以免损伤植株。中耕常结合追肥进行,追施75kg/hm2尿素,有利于培育壮苗。荞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特别是开花结实灌浆期,缺水会引起花败育,受精果实也会停止发育而造成籽粒减少和秕壳增多,此时若遇干旱,加之土壤保墒能力弱,就会大大减产,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浇水抗旱。
2.5病虫害防治
荞麦病虫害主要有轮纹病、褐斑病、霜霉病、立枯病和菌核病等,虫害危害较大的有粘虫、钩刺蛾等。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农田预防为主,在生产上进行合理轮作、清洁田园以减少病虫来源,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加植株的抗病虫能力。一旦发现病虫应及时用药剂防治,减少损失。
关键词:巴旦木(扁桃)、定植、栽培、管理
巴旦木学名为扁桃,属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按植物分类学归类,巴旦木(下称扁桃)不是杏,而是桃属中扁桃亚属的植物,其果小,扁圆,果肉干涩无汁不能食,主要食用部位是发达的仁。扁桃习性喜光、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好栽易管。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适宜栽培。其栽培要点如下:
一、定植建园
扁桃耐贫瘠、耐旱、耐寒,喜光性强。据研究统计结果,扁桃的土壤临界含水量为5%~6%,萎蔫系数为2%~3%。在生产上最好选择土层深厚、通气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的地块种植。由于扁桃极易遭受晚霜危害,要注意选择山坡中部和开阔的平地、谷地和避风向阳的南山坡建园,并且注意不要在主风向的迎风面建园,有无灌溉条件并不重要。
二、品种选择和栽培密度。选择品种应特别注意其习性和当地的气候资源条件,最好是在当地经过一定时间栽培试验证明优良的品种。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扁桃园,在能够满足主栽品种授粉的前提下,品种不要太多,一般为2个品种或三个品种,其他为搭配品种。目前那普瑞尔和那普拉斯是两个较好的品种。扁桃属喜光性强的果树,不宜栽植过密。根据当地土壤和地理条件,扁桃定植株行距以3米×4米或4米×5米为宜,亩栽植33—55株。密植园每亩可栽植83—111株,定植苗木采用成品苗和芽苗均可。定植前挖深和直径均为60厘米的定植坑,栽植时根与地面持平,边栽边踏实土壤,然后灌透水。
在干旱地区或山陵薄地可适当密些,而在肥沃的平原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宜适当稀植。
三、定植时间与授粉。扁桃定植分为秋季定植和春季定植。秋季定植在落叶后封冻前进行,即11月中下旬,定植后埋土防寒。春季定植在土壤解冻后进行。扁桃自花不实,一定要配植授粉树,可以每隔2-3行配置1行授粉品种,一个果园栽植3-5个品种,保证有效授粉。扁桃喜光,不宜栽植过密,株行距可选用3-4m×4-5m、3-4m×4-6m,亩栽27-44株;干旱地区适当密植,肥沃的灌区可稀植。
四、肥水土管理。扁桃定植后一般2~3年开始结果,6~7年进入盛果期。扁桃园每年应进行秋耕,行间播种绿肥。生长季节内果园保持疏松无杂草状态。幼树每年施基肥一次,成年树2-3年施一次。幼树株施基肥15-25kg,中年树为20-25kg,大树为50-100kg。干旱地区春季栽植时,要浇足水,苗根覆盖1平方米塑料膜,增温保墒,提高成活率。定植当年新叶初展后,每隔10-15天要喷一次0.3%的尿素水溶液,共喷3-4次,每年株施基肥每次15公斤;成年树2-3年株施50-100公斤基肥一次;结果树应加强肥水管理,每年施肥3次,即萌芽期、硬壳期和果实采收后结合浇水进行。在生长后期,应对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以促进枝条充实。秋后降雨偏多时要及时排涝,封冻前要浇一次封冻水。
在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的地区,扁桃可以实施无灌溉栽培。而在春夏雨水不足或降雨分布不均的地区,应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灌溉,才能保证扁桃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应在开花前结合追肥和果实膨大期灌水2次,入冬前再进行1次冬灌,基本能够满足扁桃生长发对水分的需求。夏季雨水较多的地区,扁桃园要注意及时排水,免遭涝害。
五、整形修剪。扁桃成枝力强,易于整形修剪。扁桃栽植当年即开始整形。矮干矮冠、骨架牢固、树冠开张、通风透光的树形易丰产,一般采用自然圆头形、分层形、开心形、杯状形等几种。对幼树和在初果期生长旺盛的树,当新梢长至50-60厘米时应及时摘心,促发副梢、增加结果枝,同时疏除多余枝;对背上枝、直立枝进行拿枝或扭梢,使枝条合理占据空间,达到结果和生长协调一致的目的。扁桃以疏剪为主,也应适当进行短截。保留较多的中短果枝,不能像桃一样过重短截。
六、病虫害防治。扁桃总体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生产上危害扁桃生长发育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和红蜘蛛,苗期常发生立枯病,成龄树发生树干流胶病等。3月上旬要彻底清除枯枝,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可以消灭穿孔病、叶枯病等越冬菌源,兼灭梨小食心虫、球坚介壳虫、桃蚜等虫源。一般在萌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的虫卵;谢花后,树上喷1次30%的菊马乳油2500倍液或50%甲胺磷2000倍液,可兼治梨小食心虫和各种蚜虫。5月上中旬,喷65%代森锌600倍加30%的菊马乳油2000倍液,可兼治桃穿孔病、梨小食心虫、球坚介壳虫等种病虫害。自6月上旬开始每隔20天左右喷1次杀菌剂,2~3次,使用药剂有65%代森锌600倍液,50%退菌特700倍液,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可防治多种病害。为防治红蜘蛛可选用20%的扫螨净4000-5000倍液进行喷杀。
七、采收。扁桃果实成熟不同于其他水果或作物,果皮沿缝合线部分开裂或全部开裂,果核外露为成熟标志。当树冠内部果实开裂成熟时,即可实施采收。如果采收过早,品质差,果皮也不易剥落。采收过迟,果皮干缩硬化,特别是纸壳类型的品种,核壳变黑,影响核仁品质。因此,需适时采收,采收方式主要为长竿敲打、摇动树枝,使果实落下。打果前先在树下铺布,果实落在布上,便于收集处理。打果时要注意,尽量不损伤枝叶,以免影响翌年产量。采收的果实要立即将果皮剥掉,及时晾晒。壳果晾干后,用硫磺熏蒸消毒,使核壳保护光亮的色泽,并存放于干燥(湿度在10%以下)、冷凉、通风的条件下。
参考文献:
[1]KesterDE,KaderA.Almondsencyclopediaoffoodscience[M].London:Academic,2004
论文摘要介绍了脱毒甘薯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选好品种、选地深耕、培育壮苗、适时扦插、合理密植、田间管理、平衡施肥、防病除虫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指导脱毒甘薯的推广种植。
1选好品种
根据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用途等选择相应的脱毒甘薯品种。对灌溉条件较好、肥力较高的土地,可选用徐薯18等品种;对肥力较差的旱薄地,选用鲁薯7号等品种。高产淀粉型品种有徐薯18、皖薯1号、皖薯7号、鲁薯7号、豫薯7号、苏薯7号等;优质食用型品种有北京553、苏薯8号、皖薯8号、徐薯43-14等。
2选地深耕
甘薯具有抗旱特性,应选择疏松透气、上层深厚、蓄水保肥、排灌良好、耕作层深30cm左右的沙质壤上,pH值以5.2~6.7为宜。深耕30cm左右,起垄规格为垄高20cm,垄宽50~60cm,垄距80~100cm,做垄要求土壤宁干勿湿。起垄目的是加大昼夜温差,促进薯地膨大和养分积累,土层松软,减少气生根,一般可增产10%以上。
3培育壮苗
壮苗一般比弱苗增产10%以上,是高产的基础。壮苗的标准是:茎粗壮节间短,叶片肥厚、大小适中,项叶平齐,苗高20~25cm,苗龄25~30d,组织充实、老嫩适度,苗重5g以上,无病虫无白根,断口白浆多,栽后缓苗快。
甘薯育苗方法有塑料薄膜育苗、火炕育苗、酿热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苗床管理主要是“以催为主、以炼为辅,先催后炼、催炼结合”来达到早出苗、多出苗、育壮苗。
苗床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排种到出苗阶段,即前期高温催芽期,排好种薯后浇透水,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种薯进行消毒,种苗上床3~4d内温度保持35~38℃,而后降至29~31℃进行催芽;二是平温长苗期,当苗高10cm后,将温度稳定在25~28℃,苗出齐时浇1次透水;三是低温炼苗期,当苗高15~18cm时可采苗移栽,采苗前3~4d温度降低至18~20℃进行炼苗处理,采苗后第1天浇1次透水,再次转入以催为主,追施适量的肥料。
4适时扦插
春甘薯在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每早栽ld,产量可提高1.0%~1.2%;夏薯每早栽1d,产量可提高2.5%~3.0%。扦插时应选用苗龄在30d左右,苗长20cm,茎粗节短的壮苗进行栽插。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留3叶方法进行水平扦较好,栽插深度以5cm为好;在干旱和丘陵地区则以留3叶方法进行斜插为好,深度为10cm左右。
5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以较好地发挥群体增产潜力。春薯4月下旬至5月中旬栽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丘陵地一般为7.50万株/hm2。土层深厚,肥水条件较好,可适当稀植;耕作层浅,肥水条件较差,则适当密些,以协调个体和群体间结构,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有效提高甘薯产量。
6田间管理
6.1中耕培垄
春薯栽后30~35d开始封垄,应及时中耕松土培垄,用地膜覆盖的只锄垄沟。夏薯栽后20~25d培垄。
6.2及时化控
对茎叶徒长田块,应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营养生长叶盛期)化控2~3次,喷施多效唑、膨大素或助壮素,也可提蔓1~2次,以控制茎叶徒长,促进块根膨大,提高产量。
6.3浇水排涝
甘薯抗旱性较强,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50%~70%,封垄前中耕除草2~3遍,栽后20~30d遇旱浇1次缓苗水。中后期遇旱顺垄轻浇小水。甘薯怕涝,雨水大要排水。
7平衡施肥
甘薯是地下结果的块根作物,对肥料的吸收以钾素最多,其次是氮,而磷最少,吸钾数量为氮的2~3倍。据测定,高产甘薯每生产1000kg鲜薯需吸收纯氮4.9kg、纯磷1.34kg、纯钾11.5kg,其比例为1∶0.3∶2.3。
根据甘薯的需肥特点,总的施肥原则就是控氮,稳磷,增施钾,补施锌硼肥。中等肥力地块,施肥用量为纯氮105~150kg/hm2、纯磷75~120kg/hm2、纯钾225~300kg/hm2。在缺锌硼的田块,需施硫酸锌和硼砂各15.0~22.5kg/hm2。
提倡深施、分层施。70%的有机肥结合深耕施入,化肥和30%的有机肥在做垄时集中施于垄下。栽后30d看长势追施5~10kg/hm2尿素,9月中下旬可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kg/hm2。
8防病除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