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业务工作方案8篇

时间:2023-03-02 15:0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业务工作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业务工作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服务效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宣教为先,加强主动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高质发展,增强企业温暖感和获得感,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奋力开创全县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服务企业的部署要求,坚持“服务”工作理念,让企业办理业务的环节减到最少、效率提到最高、结果达到最佳、服务实现最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安心发展。

三、服务内容

(一)了解企业资金需求等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措施,积极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互信共赢的平台。

(二)了解重点限上企业情况,认真听取企业对服务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计划新上项目的相关问题,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三)了解企业负担情况,认真梳理企业目前呼声大、反映突出的难点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四)了解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稳定市场的办法,降低库存,扩大销售,研究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涉企政策宣传,解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工业发展政策。

(六)帮助企业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四、服务措施

(一)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关注市场动态,推送市场信息,协助企业参加定货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类活动,组织企业经营者赴先进地区或试点企业观摩学习。帮助企业调整产能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水平,确保企业稳健、可持续质量发展。

(二)优化行政许可审批。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服务,缩短审查、审批期限,开展提醒告知、上门审查服务,对涉及酒类、成品油、二手车等相关经营许可延期的,实行年初和到期前三个月内双提醒告知。对于需要上级部门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专家意见,指导企业准备相关资料,跟踪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建立应急干部包抓重点企业制度,干部职工要每月至少深入包抓企业走访1次,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掌握企业实际困难和生产状况,现场开展指导帮扶,帮助企业建章立制,整改隐患问题,联系检测检验设备等,对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企业说明情况。

(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全面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对生产经营正常、订单需求充足、税收贡献大、成长性好的潜力需求企业,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题下,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税务局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服务企业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局服务企业行动的日常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局服务企业办公室按照统一安排,制定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各相关股室要结合自身职能,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服务活动,服务效果接受企业评议。

篇2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x委发〔2013〕x号)及上级相关会议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以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为重点,以创新创优为牵引,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一是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国家、省制定的新的《物业服务标准》即将下发,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构建多层次、多等级、多业态的服务标准体系,推行市场准入和分等级管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促进物业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二是支持智慧物业建设。贯彻落实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各县(市)区都要树立1-2个特色鲜明的智慧物业典型,试点、推广智慧物业小区应用系统,建设智能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和电子投票平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开展智能家居、公共设施管理、智能停车管理等智能化物业服务综合管理应用,拓展物业企业经营区域与范围;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已建成小区进行智慧物业改造,实现小区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物业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二)抓好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巩固老旧小区整治成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市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7﹞x号)精神,各区要认真研究分析整治后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基本保洁、基本保绿、基本保安、基本养护”的“四个基本”要求,对成片小区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物业管理模式,提高专业化物业(准物业)管理覆盖率,对个别散居楼群,可因地制宜实施社区、市场化保洁等多元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做好整治后检查考核工作。按照《关于调整xx市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有关内容的通知》(徐城管委发〔2017〕1号)规定和要求,把市区老旧小区整治后长效管理列入对主城区各区、街道办事处每月、年度专项考核重要内容,每月列入城市管理情况进行讲评通报,直接与主城区各区、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工作奖惩挂钩。我局将牵头组织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局,采用日常检查、随机检查、专项检查,明查或暗访等方式,对各区、街道办事处进行月度、年度考核评价,确保2017年、2017年主城区整治后的老旧小区竣工验收合格一个、列入考核一个。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有关县(市)区要积极做好铁路宿舍“三供一业”的物业移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营造老旧小区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指数和老旧小区管理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牢基础。

(三)强化前期物业招投标市场管理。严格执行普通住宅前期物业公共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做好前期物业管理招标备案工作和中标企业的备案工作,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xx市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评标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前期物业管理共用一个电子化招投标平台,共享评标专家库资源。要积极研究探索优化物业服务企业选聘机制,加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监管,改革物业项目招标中评标分值构成权重比例,加大投标物业企业业绩、诚信度、服务质量、品牌、企业及项目奖惩等在投标中的比重,优选好的物业服务企业进入物业市场,使物业服务企业在源头上优胜劣汰;鼓励政府购买物业服务和业主大会重新选聘物业企业进入物业招投标市场,规范物业服务招投标市场秩序。按照《xx市物业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与细则》(徐政办发﹝2013﹞224号附件2),加大对中标企业的物业项目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新建物业项目交付一个管好一个。

(四)做好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工作。认真做好维修资金的归集工作,科学规范搞好保值增值。按照市政府140号令的要求,做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管理工作。加快建立维修资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开设维修资金专题网页。健全完善使用维修资金工程企业备案库,解决申请人选择施工企业难、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多层面开展维修资金业务法规培训,引导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施工企业等规范使用维修资金。

(五)继续抓好平安物业创建工作。根据市综治委《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徐综治〔2017〕3号)《关于印发xx市平安物业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徐物创办发〔2017〕1号)等文件精神,2017年要在全市继续开展平安物业创建工作。各物业管理项目要以构建平安和谐小区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强化住宅物业小区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保障物业管理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和谐、稳定、文明、安全的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平安物业创建活动,物业小区内安全事故、治安和刑事案件等发生率逐年下降,不发生因物业服务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有重大影响的恶性事故、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按照2017-2018年三年创建方案要求,2017年,各县(市)区物业小区创建覆盖率要达到90%、达标率要达到85%%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平安建设的示范单位。

(六)继续做好省“931”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据省“931”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续接两年计划和市2017年“931”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续接工作考核细则(暂行),各县(市)区要按照与省、市签订的目标书任务,科学制订整治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抓住整治关键环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确保整治质量。按照市整治办统一部署和要求,局物业管理处要对各县(市)区2017年省“931”整治工作(老旧小区整治部分)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七)开展市区创建文明城市优秀物业小区评选活动,提高小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2017年,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最后一年,也是决定创建成败最关键的一年。为深入推进物业小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经研究,决定在市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物业管理小区评选活动。创建工作以《xx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市委市政府与房管局签订的责任状为依据,通过推动物业小区物业创优,促进小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进一步提升物业小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通过创建,物业管理小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氛围浓厚,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小区环境整洁优美,业主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带动全市小区创建的示范小区,并按照《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物业管理小区检查评分标准》,达到80分以上的物业管理小区占80%以上,物业费的收缴率80%以上,业主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80%以上。对创建获奖物业企业除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外,在获奖后的一年内参加招投标时分别给予一定加分,对创建不积极、服务质量差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相应处罚,记入物业服务行业“黑名单”。通过创优评选活动的开展,推动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组织示范物业项目评价工作。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开展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评价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江苏省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服务质量评价标准(试行)》(苏建厅公告〔2017〕45号)等相关行业规范,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 2017年在全市组织县(市)区、市、省三级示范物业项目评价工作。围绕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这一目标,突出“规范行为、诚信服务、质量提升”物业服务项目评价核心环节,自下而上开展物业服务项目评价工作。各县(市)区先行开展,评选出各县市区示范物业项目,参加xx市年度示范物业项目评选;评选出的市级示范物业项目,再择优申报江苏省年度示范物业项目。通过选树一批县(市)区、市、省三级示范物业项目,并充分发挥示范物业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跨越式提升。

(九)加强对物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研究探索。物业服务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关注度比较高。二级及以下物业企业资质审批取消后,物业服务行业如何健康规范良性发展,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县(市)区物业主管部门要研究探索二级及以下物业资质审批取消后,在国家、省有关监管的意见出台前,加强物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路子,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物业管理和物业行业发展健康有序。

三、要求及措施

(一)优化服务措施。今年,全市物业服务行业要把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各级物业管理部门要为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服务,为企业解难题,化解矛盾,要深入一线做调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新办法,为物业服务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要做好为业主服务工作,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强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措施,以服务赢得业主,以服务拓展市场。同时,各物业服务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在创新中推动发展。

(二)落实属地管理。物业属地管理是《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市委2013年42号文件及配套政策的重要内容。按照“市级指导、县(市)区级主抓、办事实施”的原则落实好各级物业管理责任,坚持社区日查、办事处周查、县(市)区(物业主管部门)月查并通报,把物业管理日常监管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要突出问题导向,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抓好物业企业退出项目管理和承接查验工作,杜绝“带病”交付;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指导,严格业主委员会成员资格审查,指导、规范小区公共收益管理,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物业企业与业主合法权益。

(三)加强物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约束是物业行业日常监管的重要抓手。要按照省、市有关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各领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研发建设物业行业信用监管平台,完善物业行业信用基本信息,研究制订《物业行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物业企业、物业项目和项目经理等信用档案,达到集信息录入(采集)、查询、汇总、通报(惩处)为一体的物业行业信用监管体系。要主动与市经信委(市信用办)、市场监管部门对接,纳入全社会信用建设、监管体系,使物业行业信息建立、奖惩与全市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各县(市)区可将所有物业项目及项目经理(含联系电话)的信息公开,实现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互联互通,将物业服务有效投诉纳入行业信用体系。

篇3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x委发〔2013〕x号)及上级相关会议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以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为重点,以创新创优为牵引,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一是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国家、省制定的新的《物业服务标准》即将下发,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构建多层次、多等级、多业态的服务标准体系,推行市场准入和分等级管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促进物业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二是支持智慧物业建设。贯彻落实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各县(市)区都要树立1-2个特色鲜明的智慧物业典型,试点、推广智慧物业小区应用系统,建设智能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和电子投票平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开展智能家居、公共设施管理、智能停车管理等智能化物业服务综合管理应用,拓展物业企业经营区域与范围;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已建成小区进行智慧物业改造,实现小区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物业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物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二)抓好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巩固老旧小区整治成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市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17﹞x号)精神,各区要认真研究分析整治后老旧小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基本保洁、基本保绿、基本保安、基本养护”的“四个基本”要求,对成片小区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物业管理模式,提高专业化物业(准物业)管理覆盖率,对个别散居楼群,可因地制宜实施社区、市场化保洁等多元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做好整治后检查考核工作。按照《关于调整xx市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有关内容的通知》(徐城管委发〔2017〕1号)规定和要求,把市区老旧小区整治后长效管理列入对主城区各区、街道办事处每月、年度专项考核重要内容,每月列入城市管理情况进行讲评通报,直接与主城区各区、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工作奖惩挂钩。我局将牵头组织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局,采用日常检查、随机检查、专项检查,明查或暗访等方式,对各区、街道办事处进行月度、年度考核评价,确保2017年、2017年主城区整治后的老旧小区竣工验收合格一个、列入考核一个。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有关县(市)区要积极做好铁路宿舍“三供一业”的物业移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营造老旧小区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指数和老旧小区管理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牢基础。

(三)强化前期物业招投标市场管理。严格执行普通住宅前期物业公共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做好前期物业管理招标备案工作和中标企业的备案工作,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xx市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评标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前期物业管理共用一个电子化招投标平台,共享评标专家库资源。要积极研究探索优化物业服务企业选聘机制,加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监管,改革物业项目招标中评标分值构成权重比例,加大投标物业企业业绩、诚信度、服务质量、品牌、企业及项目奖惩等在投标中的比重,优选好的物业服务企业进入物业市场,使物业服务企业在源头上优胜劣汰;鼓励政府购买物业服务和业主大会重新选聘物业企业进入物业招投标市场,规范物业服务招投标市场秩序。按照《xx市物业服务质量考核标准与细则》(徐政办发﹝2013﹞224号附件2),加大对中标企业的物业项目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新建物业项目交付一个管好一个。

(四)做好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工作。认真做好维修资金的归集工作,科学规范搞好保值增值。按照市政府140号令的要求,做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管理工作。加快建立维修资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开设维修资金专题网页。健全完善使用维修资金工程企业备案库,解决申请人选择施工企业难、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多层面开展维修资金业务法规培训,引导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施工企业等规范使用维修资金。

(五)继续抓好平安物业创建工作。根据市综治委《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徐综治〔2017〕3号)《关于印发xx市平安物业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徐物创办发〔2017〕1号)等文件精神,2017年要在全市继续开展平安物业创建工作。各物业管理项目要以构建平安和谐小区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强化住宅物业小区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保障物业管理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和谐、稳定、文明、安全的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平安物业创建活动,物业小区内安全事故、治安和刑事案件等发生率逐年下降,不发生因物业服务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有重大影响的恶性事故、案件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按照2017-2018年三年创建方案要求,2017年,各县(市)区物业小区创建覆盖率要达到90%、达标率要达到85%%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平安建设的示范单位。

(六)继续做好省“931”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据省“931”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续接两年计划和市2017年“931”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续接工作考核细则(暂行),各县(市)区要按照与省、市签订的目标书任务,科学制订整治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抓住整治关键环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确保整治质量。按照市整治办统一部署和要求,局物业管理处要对各县(市)区2017年省“931”整治工作(老旧小区整治部分)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七)开展市区创建文明城市优秀物业小区评选活动,提高小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2017年,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最后一年,也是决定创建成败最关键的一年。为深入推进物业小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经研究,决定在市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物业管理小区评选活动。创建工作以《xx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市委市政府与房管局签订的责任状为依据,通过推动物业小区物业创优,促进小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进一步提升物业小区物业管理整体水平。通过创建,物业管理小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氛围浓厚,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小区环境整洁优美,业主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带动全市小区创建的示范小区,并按照《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物业管理小区检查评分标准》,达到80分以上的物业管理小区占80%以上,物业费的收缴率80%以上,业主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80%以上。对创建获奖物业企业除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外,在获奖后的一年内参加招投标时分别给予一定加分,对创建不积极、服务质量差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相应处罚,记入物业服务行业“黑名单”。通过创优评选活动的开展,推动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组织示范物业项目评价工作。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开展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评价工作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江苏省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服务质量评价标准(试行)》(苏建厅公告〔2017〕45号)等相关行业规范,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 2017年在全市组织县(市)区、市、省三级示范物业项目评价工作。围绕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质量这一目标,突出“规范行为、诚信服务、质量提升”物业服务项目评价核心环节,自下而上开展物业服务项目评价工作。各县(市)区先行开展,评选出各县市区示范物业项目,参加xx市年度示范物业项目评选;评选出的市级示范物业项目,再择优申报江苏省年度示范物业项目。通过选树一批县(市)区、市、省三级示范物业项目,并充分发挥示范物业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跨越式提升。

(九)加强对物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研究探索。物业服务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关注度比较高。二级及以下物业企业资质审批取消后,物业服务行业如何健康规范良性发展,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县(市)区物业主管部门要研究探索二级及以下物业资质审批取消后,在国家、省有关监管的意见出台前,加强物业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路子,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物业管理和物业行业发展健康有序。

三、要求及措施

(一)优化服务措施。今年,全市物业服务行业要把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各级物业管理部门要为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服务,为企业解难题,化解矛盾,要深入一线做调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新办法,为物业服务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要做好为业主服务工作,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强化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措施,以服务赢得业主,以服务拓展市场。同时,各物业服务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在创新中推动发展。

(二)落实属地管理。物业属地管理是《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市委2013年42号文件及配套政策的重要内容。按照“市级指导、县(市)区级主抓、办事实施”的原则落实好各级物业管理责任,坚持社区日查、办事处周查、县(市)区(物业主管部门)月查并通报,把物业管理日常监管落到实处。各县(市)区要突出问题导向,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抓好物业企业退出项目管理和承接查验工作,杜绝“带病”交付;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指导,严格业主委员会成员资格审查,指导、规范小区公共收益管理,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物业企业与业主合法权益。

(三)加强物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约束是物业行业日常监管的重要抓手。要按照省、市有关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各领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研发建设物业行业信用监管平台,完善物业行业信用基本信息,研究制订《物业行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物业企业、物业项目和项目经理等信用档案,达到集信息录入(采集)、查询、汇总、通报(惩处)为一体的物业行业信用监管体系。要主动与市经信委(市信用办)、市场监管部门对接,纳入全社会信用建设、监管体系,使物业行业信息建立、奖惩与全市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各县(市)区可将所有物业项目及项目经理(含联系电话)的信息公开,实现与“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互联互通,将物业服务有效投诉纳入行业信用体系。

篇4

一、*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6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78.6%,年均增长12.3%。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35%,比20*年的49.1%增加了3.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9:44:49.1变为20*年的5:42.5:52.5。

2、生活和生产业竞相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崛起。

—会展业发展强劲。*会展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拥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展馆2个,总面积8.8万平方米,展览公司120多家,相继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大型会议和展览,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年,全市共举办会展103个,其中全国性展会3个,区域性展会19个,地方性展会36个,综合性展会12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现代物流业实现健康起步,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为标志的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物流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金融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保险已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和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高,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形成。20*年,*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达185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各项存款余额3599.70亿元,较年初增长16.7%。各项贷款余额2158.10亿元,较年初增长12%。保费收入44.94亿元,赔款和给付9.5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0.92%和139.9%;电子结算中心同城票据交换日均交易2.4万笔,交易额39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1.03倍和1.22倍。20*年区域票据交换业务不断扩大清算的覆盖面,清算网点增至532家,是2001年参加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网点的1.38倍。电子联行日均结算量15899笔112.1亿元。

—信息服务业市场逐步形成。*信息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逐步形成。20*年信息产业企业逾千家,邮政业务收入62.34亿元,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9.25万户,ADSL宽带网用户33.93万户。目前拥有各类信息通讯服务机构42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房地产业发展稳步、健康。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房屋施工面积403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房屋竣工面积1131.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7%。商品房施工面积2174.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1%。商品房销售面积497.3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71.30亿元,同比增长110.6%。

—商贸、餐饮业发展迅速。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4.2%,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餐饮业销售总额达到72.62亿元,同比增长11.8%。

—社区服务业崭露头角。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区服务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以利民、便民为框架的服务体系。截至20*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基础设施260多个,总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以上。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58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4.8万余人,安置下岗人员2万多人,收入达850多万元。

—中介服务业增势强劲。伴随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介服务业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律师、会计(审计)、房介、职介、广告设计、工程监理、工商、税务、出国留学咨询等为主体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3、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知名服务性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东亚银行等纷纷落户*,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增长。20*年,全市实际引进外资5.5亿美元,增长102%,增幅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

4、服务业人员队伍日渐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同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愈来愈多具有现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加入服务行业。2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4.3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9.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39.6%。服务业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5、服务业优化城市功能配置,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随着*一批标志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有效改善和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35.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1%。城建投资完成100亿元,累计完成57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电信通讯、市政道路、居住环境、购物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市民出行、居住和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二)主要问题

*服务业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主要城市尤其是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1、总量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不快。2004年,*市第三产业总值为540亿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增长速度为12.3%,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一位(见表2),这种状况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外发达城市差距更大。近年来,世界各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

2、门类不齐全,新兴服务业实力较弱。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还没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甚至有“断链”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链条无论是向上延长,如研发、咨询、金融、信息、培训,还是向下延长,如物流、会展、中介、商务服务等,都缺乏有实力的“航空母舰”。

3、基础设施不足,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我市服务业现有基础设施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发展后劲薄弱,特别是服务功能完备、经营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设施缺乏,无法吸引更多的具备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4、辐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集聚态势。由于产业规划制定滞后、市场监督机制缺失等因素,我市现有服务业横向联系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优势,特别是品牌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聚集、辐射作用和比较优势。

(三)机遇和挑战

1、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为我市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增加机会;国际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而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加入WT0过渡期的结束,将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四化”发展理念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树立了更高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确立了内陆中心—外向型城市—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模式,确立了把*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规划性、指向性和目标性。

3、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市不断拉大城市骨架,发展新区,为服务业扩大开放、加速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出现,将刺激教育、医疗、疗养、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以城市居民生活为中心的服务业带来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

4、关中城市群核心城市地位提升了*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陕西“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力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借助区位优势,挖掘比较优势,发挥后发效应,作为西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交通、信息中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

5、“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促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确立建强创佳的五大主导产业,各产业关联发展,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作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撑,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服务业既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不足的挑战和考验。区域经济圈内的城市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尤其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相继制定了加速发展的扶持政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加大力度、重点推进,实现全市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坚持生产性和生活业发展并举。重点发展相对滞后的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的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的规模,以产业化促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的形成,以社会化拓宽服务业的领域,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以法制化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使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为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更新经营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品牌形象。以会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以欧亚经济论坛、*国际港务区项目为切入点,做强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做大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足商贸、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使*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建成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

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⑴年均增长13.3,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

三、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

在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聚焦强势行业,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区,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一)构建区域性的会展中心

依托*国际展览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资源优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浐灞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设施,以举办国际性的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契机,培育和扶持品牌会议和展览,充分发挥会展业吸引力强、拉动力大的作用,着力打造“五大会展集聚区”⑵,使*会展业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和中西部会展之都。

(二)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

以*国际港务区项目⑶为龙头,重点推进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提升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运作水平,使*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物流平台和我国中西部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三)建设高新中央商务中心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结合高新区一期商业改造和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更大范围的吸纳国际知名的银行、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证券、律师、会计、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科技公司总部、国内外机构的办事处等进入区内,形成高新区一、二期和紫薇田园都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之一。

(四)建设新北城商务中心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行政中心北迁和铁路新客站设立为契机,以张家堡广场为中心,结合未央大道改造,突出抓好北城新区建设。围绕出口加工基地和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加快对生产制造业提供及时、全面服务的金融、中介和集团总部的引进步伐,促使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尽快形成。

(五)构筑盛唐文化的曲江新区

依托大雁塔旅游商贸区、大唐芙蓉园和大唐不夜城等项目,围绕唐文化,集中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广告、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商贸产业集聚区。

(六)建设新型专业化特色大市场

以现有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工业消费品、纺织服装、医药、粮食、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等专业特色批发市场。以康复路、长乐路为重点的纺织服装市场集群;以太华路、大明宫为重点的建材市场集群;以义乌商城、轻工市场为重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群;以汉城路为重点的医药市场集群;以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农副产品市场集群;以西部国际车城、*汽车自选市场为主的大庆路、三桥汽车销售集散地。

(七)完善商贸集聚区

根据*市四级商圈、多级中心的商业布局,打造突出特色的商贸流通企业集聚区。

1、中心商业区。以钟楼为核心,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解放路等主要街区为依托,形成行业齐全,功能完备,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的为一体的商贸服务集聚区。

2、区域性商业中心。开发建设二环商业带,重点推进小寨、土门、沙坡、张家堡、胡家庙、红庙坡等6个区域商业中心的建设。

3、浐灞三角洲商业中心。围绕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陕西国际会议中心及浐灞三角洲商务行政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建设集商务办公、总部经济、文化娱乐、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商务行政中心区,促进三角洲成为*东北方向的商业副中心。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强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思路,确立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同时,实施重点项目⑷带动战略:

(一)突出发展会展业

发展目标:

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做大会展业,培育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把*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展会,会展业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达50亿元,初步实现会展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重点工作:

1、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利用多渠道融资,科学布局,加快*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建设,启动*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

2、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争取并创建固定的品牌展会,形成*的特色和专业化方向。重点抓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展览,

3、加快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同时,重点加强与国外著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引进品牌展览公司和会展人才,申办高端会议和名牌展览,吸引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在*举办,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4、加强对会展业的规划和管理。出台*市会展管理条例,制定全市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我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5、营造良好的发展会展经济的舆论氛围。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开辟会展专栏,大力宣传会展经济、会展企业、会展人才,传播会展信息。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展目标:

以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物流体系为目标,做大现代物流业,使*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半径为500公里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产业重要枢纽。到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7%。社会物流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率达100%。

重点工作:

1、制定物流企业认定、市场准入、指导监督等地方规章条例,研究、出台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有竞争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引进3-5家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2、2006年全面启动*国际港务区、*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⑸审批、设立,完善重点项目的功能设置,建设内陆无水港口,实现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货运航线直接对接。

3、加快物流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升级和*物流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速度和外贸企业加工创汇能力,促使其不断提升物流经营的运作水平。

4、科学布局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建设。

5、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增强和完善贝斯特、欧亚等货运市场的物流经营能力和服务领域,为“四区一基地”提供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

(三)加强金融服务业

发展目标:

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步伐,使*成为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组织机构健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具有强大金融凝聚力和辐射能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到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2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加快组建西部开发银行。要提高金融机构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实现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突破与经营理念、经营行为的创新、

2、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争取发行市政债券,为市政建设发展融资。积极为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创造条件,鼓励在深沪两大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鼓励业内兼并重组,发挥规模效应。

3、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方式。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发展金融租赁,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4、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引导市民更新金融观念,树立合作、投资、创业的金融理念。

5、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信评估、信用担保、金融咨询、保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特别是为中小企业贷款搭建金融平台。

(四)提升信息服务业

发展目标: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自身突破。到2010年现代信息通讯服务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增长率20%-25%。实现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宽带用户接入比例达12%,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19%。

重点工作: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网络设施合理布局,拓展有线宽带网络与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2、积极促进各通信运营企业与信息服务需求紧密结合。推进各通信运营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网络服务功能,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全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网站为企业、市民服务改革。以陕西省CA中心和已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基础,推进CA认证,引进、整合国内外各类电子商务资源,建设*市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带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重点实施服务企业上网工程,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4、加快结构优化和调整。推进传统信息通讯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引导信息通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集团,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5、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搭建公共信息与专业化信息平台。大力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个性化增值业务,降低成本,使基础性信息服务资费水平不断贴近居民消费能力。

6、大力发展信息外包服务,不断丰富、拓展数字服务的内容和领域。重点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服务的发展,鼓励数字内容服务商在数字传媒、文化娱乐、电子商务应用等领域开发、利用,传播健康的数字信息,推动网络语言和文化多元化,建设“数字*”。

7、充分发挥高新区软件园的领军作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培养高水平的软件人才,扶持、壮大各具特色的品牌企业,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

(五)培植中介服务业

发展目标: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

重点工作:

发展中介服务业要在加强监管,提高信誉的基础上,确保其有序发展。

1、发挥中介组织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权威性的特点,提高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2、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规范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级中介机构及分部落户*,促进中介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3、扩大中介服务业与国内外的合作,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外部服务支持。

4、培育我市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企业。积极引导部分条件成熟的,经营规模、业绩、品牌等在行业排名前列的本地法律、会计、咨询、广告、招投标等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成若干个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六)开拓社区服务业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需要,走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服务效益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重点工作:

1、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做到专职、兼职和志愿相结合,通过培训,促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合理化和专业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3、分别按照200米半径设立早点快餐店、便利店,400米半径设立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的要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

4、发展以家政和休闲、娱乐为重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以及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重点的体育健身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七)提升商贸流通业

发展目标:

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6%,2010年总量1200——13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50亿元。连锁经营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到2010年,连锁经营销售达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0%。

重点工作:

1、根据新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我市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布局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营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网络。

2、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水平,加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

3、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国企退出步伐,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确保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企业经营运作规范、竞争有序。

4、稳步推进农村生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保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康进行,改变和提升农村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5、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以节造市、抓好假日经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培育和打造十条特色商业、餐饮街区。以突出*文化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培育和打造北院门民族风情街、德福巷咖啡茶秀街、南二环专业酒楼美食街和桃园路、纬二街、建设路、互助路等餐饮街,以及洒金桥、骡马市、大唐西市等休闲、购物、餐饮特色街区。

7、评选、培育十大餐饮品牌。从单体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连锁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150万元以上且菜品质量稳定、特色突出、服务规范、质量上乘的餐饮企业中评选出十大品牌餐饮企业,并采取措施扶持、培育其做大做强。

8、提升传统服务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加速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管理理念、新兴业态的应用、引进。

9、加大电子商务工作推广力度,研究确定点、线、面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试点体系,选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在实物配送、网上支付、企业信用等方面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引导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设施建设。

10、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规范化水平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争取尽快做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飞跃。

(八)做足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布局、有序运作、做足房地产服务业。到2010年,房地产增加值实现1*.68亿元,年均增长11%,新建房屋5000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2000万平方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

重点工作:

1、加强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九区四县及四个开发区的房地产交易登记网络系统,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积极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完成全市危旧公房改造工作;同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3、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不断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继续贯彻执行《*市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申报国家、省、市级文明小区50个。

5、加强对装饰装修行业市场监管,发挥协会作用,提倡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装饰装修市场行为。

五、*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服务业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围绕“机制创新、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组织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限时突破,整体推进。

(一)机制创新

1、所有制结构创新。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

2、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内部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经营成本。

3、经营业态创新。鼓励、引导服务类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加快现代组织形式、管理技术、新型业态推广应用步伐。

4、技术能力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促使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市场合作等实现微机联网,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

5、行业设置创新。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辟、设置新的服务行业,特别是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投资兴办咨询、中介、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提倡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等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二)政策激励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干,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干但现在已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可以试着干。要充分利用*城市骨架拉大、陕西省“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崛起的机遇,制定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优惠政策。

1、完善市场准入。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严格金融、保险业市场准入,加快通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大型市场、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规范土地使用。要对现代物流产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项目用地做出规划,对符合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3、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凡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均可享受15%税率⑹交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4、职能管理统一。劳动、质检、市政、交通等管理部门应对服务业实施统一的市场检查、管理。对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车辆停靠以及门头标识、业务培训等要根据实际、放宽政策、提供便利。

5、依法建立网点。要按照国家规范和规定,比例配建社区商业网点。新建住宅区必须按照每千人500-800平方米配置社区商业面积;同时,在新建社区应建设2.5-3万平方米的社区邻里型商业中心。

(三)资金扶持

要研究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办法,细化资金使用方向、投放规模、时间安排。资金扶持重点用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现代服务企业,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省、市及行业已出台的专项资金的政策;通过重新策划和包装,争取靠近、列入具有资金支持的各级各类产业,享受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2、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2010年,市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3、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疏通使用国家“旅游服务业专项资金”、“流通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西部鼓励类产业发展奖励”等渠道,加大与国家各部委联系、协调的工作力度,扩大我市使用各类专项资金范围和数额。

(四)环境优化

要紧紧围绕我市“四化”发展理念,通过制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市场协调透明度。各政府部门要增强法律意识,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速电子政务实施步伐,实现市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联网、提高行政透明度。

2、合理规划,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制定,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以引导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

3、加强考核,规范现代服务业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统计体系。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

4、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商业、中介、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要深化“一站式”服务,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5、培育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落实、完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提升从业人员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水平。

6、提倡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围绕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信用评级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等。清理与信用体系建设不相适应的现行政策法规,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规章,指导信用体系建设。

(五)组织保证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是确保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的关键。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完成。

1、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搞好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

2、实施区县联动。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系和工作推进制度。

篇5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实施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我市六大千亿产业发展,促进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为核心,把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营造积极主动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以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抓手,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及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本意见,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型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及煤电、制冷及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及传统优势产业等六大千亿产业推进工作初见成效,各级、各部门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10家,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得到办理,政策范围内问题办结率达到100%。

三、工作重点

(一)推动政策落实,实现企业服务常态化

一是培育各级重点服务企业。按照“重点扶持、动态管理”的要求,继续做好年度市级规模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指导各县(市)、区确定本级重点服务企业。鼓励各级各部门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培育本级重点服务企业的共商机制,集中各种要素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做好省企业服务网宣传推广工作,组织省、市、县三级重点服务企业做好企业服务网账号注册,真正实现企业问题网上受理、转办和答复,逐步实现企业融资、要素保障、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三是促进惠企政策落实。各县(市、区)、各责任分包部门,要继续落实围绕企业服务出台的土地、环保、财税、金融、社保等各项政策措施,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补充完善、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企业服务各项政策。组织涉企政策宣讲团,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政策解答,了解企业存在问题和诉求,推动政策落实。

(二)构建服务平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健全定点帮扶政策,帮助解决企业个性问题。注重共性问题研究,集中解决企业在融资、土地、煤电运等要素保障、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构建融资服务平台。深入调查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市企业服务活动办要会同政府金融办、银监局、人行等部门组织做好银企衔接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健的合作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强力推进企业上市,积极实施企业上市引导计划,推进新亚纸业、拓新生化、高远公路等企业尽快进入辅导;金龙铜管、日升数控、天丰节能板材等3家已申报在审企业争取年内发行上市;继续支持投资集团做大做强,推动其发展由“载体”向“实体”转型,全年新增融资15亿元以上;做大做强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实现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20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督促金融机构推出符合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融资方案。

二是构建建设用地保障服务平台。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目标,重点保障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等用地需求。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和考核体系,引导企业科学设计生产流程,优化厂房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三是构建煤电运要素保障服务平台。电煤供应上,继续加强与山西、内蒙煤炭供应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加强合作关系;积极取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省内重点煤炭企业对我市的支持,力争促成我市发电企业多签定省内电煤供应合同;积极争取省发改委、郑州铁路局尽量增加我市电煤运输车皮计划,最大限度保障火车电煤供应;电力供应上,优化有序用电方案,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保障城乡居民、医院、学校、基础设施等用电的基础上,确保重点企业的电力供应。

四是构建开拓市场服务平台。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信贷消费、网上购物、租赁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做好产销对接工作,认真分析我市工业产业链及产品特点,重点抓好装备制造、制冷、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等上下游企业产品供需衔接,建立上下游企业产供销对接长效机制。适时举办重点行业产品供需衔接活动,积极推动大型龙头企业同配套产品对接、重点项目同工业产品对接、品牌产品生产企业与大中型流通企业对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外经贸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五是构建企业用工服务平台。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围绕企业用工需求主动开展服务,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搞好劳动力资源和岗位信息收集,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制度,引导企业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形势,合理确定招工条件及合适的工资水平,扩大招工范围,改进用工行为,缓解供求矛盾;强化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对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效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高技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全国、全球高层次专业人才、高端专业实验室落户。

六是构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实施。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完成电池研究院筹建工作,以电池研究院为主体申报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争中科院煤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落户,筹建煤化工技术研究院。争取获得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家。专利申请量1200件以上,发明专利比重达到20%以上;用好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别以贷款贴息、资本金(股本金)投入等不同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做大基金规模。

(三)突出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新型电池与电动车方面,确保中科公司1亿平方米锂电隔膜等项目建成投产,抓好科隆集团年产3万套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年产2.5万辆电动专用车生产线等项目实施,基本建成全市范围内充换电网络,抓好电动车示范运营,加快完善新型电池与电动车产业链条;现代煤化工及煤电方面,确保永金化工20万吨乙二醇、银金达1.2万吨PET-G热收缩膜等项目建成投产,抓好中科化工180万吨甲醇深加工一体化、心连心年产80万吨尿素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形成乙二醇—聚酯—下游产品、甲醇—烯烃—下游产品产业链;生物与新医药方面,确保华兰生物年处理800吨血浆扩建改造、双鹭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强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华星药业研发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完善生物技术药物、化学成品药、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链。二是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持续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特别要对行动计划中明确的金龙集团、刘庄农工商、新亚集团、新飞电器、白鹭化纤、卫华起重、新航集团、心连心公司、科隆集团、环宇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十二五”规划列出的高成长性的、具有好的发展前景的中兵通信、天丰钢构、华兰生物、豫飞重工、高远公路等企业,强化要素保障,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外联重组、企业创新等措施做大做强,切实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好电池产业战略谋划,重塑中华牌电池品牌,挖掘发挥其商业潜力,做大做强干电池产业链条,打造“中国电池之都”。充分利用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名片,加快医用卫材产业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与国药控股的对接合作,提升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新型煤化工前沿技术名片,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落地。深入研究制冷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新飞、中航两大企业发展壮大,引进制冷终端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和制冷材料产业发展,努力恢复制冷产业名片。

(四)抓好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一是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我市电池、电动车、专用汽车、生物与新医药、煤化工下游产品、特色装备等优势支柱产业和压缩机等产业链缺项,认真摸排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上下游产业链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突出招大引强、二次招商,深入研究中兵、中航、中粮等已落地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结合我市产业实际和发展规划,制定大型企业集团后续招商的项目单子。二是着力打造开放高地。强力推进综合保税区、海关、商检局的申报建设工作,构建举市开放体制,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打造名片。深入研究郑州航空大都市建设、高铁车站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平原新区为支点,加快郑新一体化,积极承接郑州项目的溢出效应。确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市外内资292亿元,引资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三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把握“规模、质量、效益、成本”四个核心要素,依托新兴产业、战略支撑产业、产业集群等载体,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超10亿元、50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基地型项目。对重点推进的28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要逐个明确责任领导和单位,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实施。突出抓好中航高科技产业园二期、胜华电缆工业园一期、欧玛汽配工业园等50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施。确保中兵通信科技产业园一期、卫华重型装备产业园、豫飞重工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园、科隆集团年产10万吨高效节能换热器、中科锂电湿法隔膜等项目竣工投产。

(五)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强中小企业扶持

一是推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落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全省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我市配套措施及政策,筛选一批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推动落实中小企业创业、培训、融资、土地、信息化等优惠政策。重点抓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困难中小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等政策的落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二是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层级纵向到底、功能横向到边”的工作服务网络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各级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式服务,形成“政府推动引导、中介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健全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体系。落实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放宽企业登记、名称核定、出资额、经营场所等限制条件。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广泛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在信息咨询、创业辅导、行政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开展指导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解决困难。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到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四是着力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进一步落实产业集聚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完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省、市级融资平台与县域产业集聚区合作组建投融资机构,与商业银行开展定向融资。统筹协调各类产业集聚区为创业企业开辟专门的创业孵化园区,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功能。五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用足用好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筛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持,对升档进位明显的给予表彰。

(六)提高行政效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健全定期现场办公制度,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围绕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推进服务。组织对现有涉企行政审批项目继续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保留项目的运行管理,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固化流程,制定和公开操作规程,实行行政审批透明化运行,提高审批效能。二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深化“优化环境专项整治”和“三抓两促”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政府工作细则,规范了会议和议事规则,实施了重要难点问题集中处理攻坚行动;严格清理整顿涉企收费。继续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费制”,规范行政征收管理。严厉查处各种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行为,严禁违规强行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强制服务和强制收费。严格落实国家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凡未按规定审批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三是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各级公安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优化工作部署,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属地管理原则,由治安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警种协调配合,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强化企业内外部治安防范,集中打击整治干扰和破坏经济建设、发展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企业周边治安环境。

四、工作机制

继续延续以市政府市长同志任组长,市工信局、监察局、公安局、财政局、房管局、国土局、人社局等18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企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全市企业服务活动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日常衔接工作。

(一)实行定点分包服务机制

实行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定点分包服务机制。安排58个市直部门对100户市级重点服务企业实行定点分包服务,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各项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各工业园区,按照本办法要求,成立本级企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健全工作制度,保障工作经费,对本辖区内重点服务企业实行定点分包服务机制,实现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健全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各县(市、区)、各工业园区要设置企业服务热线电话,直接受理企业的情况反映,解答企业提出的问题。

(二)实行定期督查机制

进一步健全督查机制,市企业服务活动办组成督查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各工业园区及市直各部门分包服务情况进行督查,围绕政策落实、要素保障、项目建设、企业减负等关键环节,监督检查工作推进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督查例会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定期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集中协调解决;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总结企业服务活动工作情况,针对企业反映的资金、土地、财税、环保等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协调解决。

(三)实行企业服务反馈机制

实行企业问题解决跟踪回访制度,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各市直责任分包部门定期深入分包服务企业进行走访,对企业问题跟踪回访,防止问题反弹,收集企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和新建议,确保企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或答复,每月底定期上报企业服务活动进展情况;市、县两级企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要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各级重点服务企业了解分包服务情况,由企业对定点服务责任单位和市、县各级各职能部门服务情况、服务效果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纳入考评内容。

篇6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创业渠道,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

工作目标

通过创业贷款扩面、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平台巩固,使我镇居民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相关知识知晓率力争达到100%,符合条件的我镇创业者申请贷款放贷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参训率达到100%;全镇创业环境优良,创业氛围浓厚。

主要内容

1、实施“创业贷款扩面”

各单位要广泛宣传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凡在法定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复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残疾人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人员均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落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按同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上、500万元(含500万元)以内的,超出200万元部分再另外按照同期基准利率的25%给予贴息。

2、实施“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动员活动,包括“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培训”,发放政策宣传资料,用工岗位信息,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

3、实施“创业平台巩固”工程

镇社保所配备2名专职人员,各社居委、行政村、经济开发区要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和1名创业服务信息员;实行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开展创业服务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创业扶持政策宣传,提升辖区内居民创业环境满意度。

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提升创业环境满意度作为今年的重心工作来抓。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采取登门入户、小区门口张贴宣传材料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广播、报刊、互联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先进典型事迹,鼓励引导广大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篇7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突出重点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强化属地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防控”,实现农作物重大病虫全面、有效控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防控目标和防控策略

(一)防控目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中期预报达到90%以上,短期预报达到95%以上。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将水稻重大病虫、玉米螟等危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主要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二)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全面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注重关键防治技术的集成配套,协调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采取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措施,全面组织打好防控战役。

三、防控关键技术措施

(一)水稻重大病虫一是综合运用农艺控害措施。提倡水稻健身栽培,结合搁田、肥水管理等农艺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稻田生态环境。水稻螟虫严重发生区,应大力推广适期栽插避开螟虫大田产卵高峰期,以及灌水灭蛹等措施;稻瘟病、纹枯病等重发区应加强搁田和平衡施肥等措施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选用生物防治技术、性诱剂和灯光诱杀技术,保护和合理利用天敌,尽可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三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和各种病虫防治标准,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组织指导农民开展适期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农药以及菊脂类农药在稻田使用。四是组织打好关键时期防治战役。根据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如“两迁”害虫严重发生区应抓住低龄若(幼)虫高峰期、稻瘟病常发区应抓住水稻破口抽穗期、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区应抓住成虫向稻田迁移高峰期,采取专业化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措施,集中打好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战役,努力提高防治效果。

(二)蝗虫一是积极推行生态控制。适宜改造蝗区,应结合土地开发利用,继续大力推行种植棉花、香花槐、冬枣、苜蓿等蝗虫不喜食作物,逐步减少蝗虫发生面积。二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低密度蝗区,应尽可能优先选择使用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三是突出抓好应急防治。重点发生区,应根据拉网式普查结果,对高密度蝗蝻发生区域,采取飞机防治和地面专业队防治相结合措施,抓住蝗蝻3龄和4龄盛期,突出做好应急防治,确保蝗虫不起飞成灾。

(三)草地螟一是诱杀成虫,压低田间发生基数。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常年外来虫源迁入区,应提前安装杀虫灯。适时开灯诱杀成虫,尽可能压低发生基数。二是中耕除草,降低田间落卵量。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草地螟喜食的藜科、蓼科等主要杂草种类,尽可能清除田间卵量,并营造不利于发生危害的农田生态环境。三是挖沟阻截,防止幼虫迁入农田。严重发生区,应提前组织挖好杀虫沟或打好施药防虫隔离带,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以及退化草场大量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四是适时防治,努力提高防控效果。针对草地螟幼虫4龄后进入暴食危害的习性,以及耐药性强等特点,应抓住幼虫3龄及3龄期以前,选用高效、低毒、优质化学药剂,及时组织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确保防控效果。

(四)玉米螟一是充分利用农艺措施。合理安排茬口,设置早播密植诱虫带,诱集成虫产卵,进行集中防治。严重发生区,可利用幼虫集中在早期雄穗上危害特点,采取人工隔行去雄带出田外措施,减少田间虫量,减轻危害程度。二是积极推广成虫诱杀措施。利用玉米螟趋光、趋化性,根据监测预报结果,抓住成虫羽化期至产卵前这一关键时期,采取灯光诱杀和性诱剂诱控措施,有效杀灭成虫,尽可能减少田间虫卵量。三是大力推行生物防治措施。在做好白僵菌封垛,压低发生基数的基础上,抓住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组织农民大面积统一释放赤眼蜂,控制玉米螟发生和危害。四是适时采取化学防控措施。严重发生区,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在喇叭口施用辛硫磷颗粒剂等,防止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抓住幼虫喜食玉米雌穗花丝的习性,进行局部施药保护,降低危害损失。

(五)农区鼠害一是综合统一灭鼠技术。根据鼠情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区,以鼢鼠等地下鼠为优势鼠种的,采用弓箭射杀法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以褐家鼠等地上鼠为优势种群的,采用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迷等抗凝血杀鼠剂,配制成毒饵,组织灭鼠专业队伍统一投放灭鼠。二是设置灭鼠毒饵站。选择竹子、PVC管等材料制作毒饵站,以田埂、沟渠边、仓库、生畜圈等为摆放重点,毒饵站内投入毒饵30-50克,摆放时间1-2个月,杀灭害鼠。三是TBS(围栏+捕鼠器)灭鼠措施。害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或插秧前用铁丝网围成20×10米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一定数量的筒状捕鼠器,引诱捕杀害鼠,围栏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在加强系统监测调查的同时,做好大面积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发生消长情况,及时会商分析,准确预报信息。要明确专人负责病虫监控信息调度工作,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发生关键时期实行值班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同时,建立区域间信息及时沟通联系制度,随时掌握病虫流行、扩散动态,科学指导防控工作。

(二)广泛开展培训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田间学校、设置示范展示样板田、病虫电视预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普及防控技术,并根据病虫发生和防控工作的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治,有效提高预报信息和防控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三)积极筹措防控物资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根据今年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提前与农药、药械供应企业衔接,保证适销对路农药及防控器械供应。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支持,及早采购和储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及时组织做好杀虫灯、施药机械维修保养工作,切实做好防大灾、打硬战、保安全准备。

(四)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根据我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千方百计筹措物资资金,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组织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

(五)切实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我部“2009农药市场监管年”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切实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开展防治用药市场监督抽查行动,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农药市场,保障适销对路农药的有效供应,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

五、防控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作物病虫害有效防控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篇8

一、工作目标

根据市环保局的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安排,计划用二年时间全面拓展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并不断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建立排污申报长效管理机制。具体要求2012年我县完成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525家,2013年我县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

二、申报登记范围

我县辖区内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都应纳入排污申报登记的对象范围。

相关科室要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经济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工商登记注册数据,全面排查辖区内的应申报单位数量,确定本地排污申报数量、范围,做到不少报、漏报,确保全面完成排污申报登记、审查和核定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排污申报登记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局排污申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蒋明宝任组长,杨俊琦、丁锋、王荷女、王雪平、郑荣勤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排污申报登记的具体工作,由王雪平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坚胜、张智敏、王卫星为成员。

四、工作安排

此次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将围绕全面完成我县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的目标,从2012年4月开始至2013年12月31日止,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

(一)准备启动阶段(2012年4月一一6月)

在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借助统计年鉴、工商注册登记等数据进行排查,摸清我县排污申报对象及数量,并将有关情况在5月10日前上报市局。

(二)开展2012年度申报登记(2012年7月——2012年12月)

要采用通告、告知或上门申报登记等方法,要求筛选出的申报对象依法申报,并指导申报对象按照申报登记表格规定的内容和有关说明填写《全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试行)》(或《第三产业排污申报登记简表(试行)》、《畜禽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简表(试行)》、《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登记简表(试行)》),申报下一年度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等情况,并提供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资料。排污者申报下一年度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应当以本年度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和下一年度生产计划所需排放污染物情况为依据。

要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以及工商、技术监督、水厂、能源、电力、统计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排污单位填报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经审核、核定后,进行录入、汇总,并将电子数据于2012年12月31日前上报市局。

(三)组织阶段性总结(2013年1月——2013年3月)

要认真总结2012年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完成2013年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的措施和方法,提交2012年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四)开展2013年度申报登记(2013年4月——2013年12月)

要以县统计局2012年底各地工业企业数为基数摸清申报登记对象,做到不少报、不漏报、不瞒报。在总结上年申报登记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开展工作,完成2013年我县工业企业100%申报登记的目标,并努力提高申报登记质量,同时提出建立排污申报动态管理体系、促进排污费全面足额征收的措施和方法,完善排污申报长效机制。

(五)总结考核评比(2014年1月——2014年3月)

要对2012年度和2013年度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果进行总结,上报这二年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总结。对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优秀的个人予以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落实力量

各相关科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和《关于加强排污申报与核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排污申报与核定工作。各相关科室要将排污申报与核定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来抓,明确责任,集中力量负责排污申报与核定,申报机构及各相关科室站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目标,扎实推进

排污申报工作要以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有关配套规章为依据,以“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工具,按照“全面申报、准确核定、足额征收”的原则,分门别类、全面申报、稳步推进,完善排污申报核定与排污费征收管理体系,到2013年底我县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扩大监管面,实现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动态管理,确保基本实现排污费的全面足额征收。

(三)加强培训,规范申报

要开展对排污申报、审核、核定有关的法规进行培训,确保实际操作人员掌握国家有关排污申报核定与排污费征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各种工艺技术的污染物排放特点,确保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规定的法定程序开展排污申报、审核、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工作。

按照省局使用“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全面使用“排污申报与收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排污申报与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实现科学的动态监管。

加强对申报登记数据质量的控制,充分利用监测数据以及工商、技术监督、水厂、电力能源、统计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排污单位填报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特别是对重点污染源的基本情况、用水量及能源的使用量、生产工艺情况、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要逐一审核,对情况不清的应到排污单位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同时,要开展典型性抽查和复核,判断各项数据是否可靠,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发现差错要及时改正,并判别差错是否普遍。切实提高申报登记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加大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采用通告、告知等多种方法督促排污单位及时、如实申报,确保排污申报登记工作依法有效开展。

要采用自查、互查和直接核查等方式开展排污申报核定、核查,督促企业依法如实申报。对弄虚作假、拒报、漏报、少报、瞒报等问题,除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外,还要按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作出处理。对规定期限内未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的排污单位,要依法给予处罚;对超越法定期限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排污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必要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打击拒报行为专项活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