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排产计划8篇

时间:2023-03-02 15:0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排产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排产计划

篇1

1.1具有开发价值的题材种类多,形成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少

柳州三江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柳州三江侗族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民间艺术品,例如,风雨桥、侗族刺绣、鼓楼、侗戏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柳州三江侗族人民的智慧。而其他的民间艺术品基本上都是由侗族妇女在家中闲暇时制作,基本上是用于日常生活中,或者用于零散的市场出售。真正作为旅游纪念品被投入市场出售的民间艺术品却很少,因此,这就造成三江县的旅游纪念品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更不用说形成一定的品牌。

1.2旅游纪念品的加工简单粗放,材料和工艺单一

很多旅游纪念品都是当地人们手工制作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结构,使得产品设计和制作相对落后,甚少会用到高新技术进行生产。这些产品的保鲜期较短,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很多游客因此不怎么会购买此类产品。再以观赏纪念品中的编织物、背带盖为例,这些手工作品的设计比较落后,形势较为单一,生产制作工艺也较为原始,缺乏现代气息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取向。此外,也有小贩在游区景点兜售现代饰品,虽然是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物价格较为低廉,但是缺乏当地特色,款式也较为局限,设计不够新颖,因此游客也不会驻足选购。

1.3旅游纪念品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内涵欠丰富

三江县作为一大旅游景区,其纪念品从设计到生产和销售都是独立分开的,产品整体缺乏协调性和统一管理。各部之间的信息传递滞后,造成新产品研发滞后现象。当前售卖的纪念品本土特色较少、人文含量较低,品牌效应和设计品味也有待提高。此外,虽然也曾多次举办纪念品设计评优比赛,但是那些优胜的侗族纪念品并没有得到大规模重视和投入生产。究其原因,制造企业和协管部门的合作不力为主,导致了制造上市落后于市场销售进度。

2柳州三江侗族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对策

2.1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题材和形式,加大开发力度

不管是器具、衣饰,还是食品、民间工艺品,只要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研究利用。柳州三江侗族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而且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可见,柳州三江侗族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国外也有很多以此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项目。比如,在马来西亚的双子塔上,其包含的旅游纪念品就多达上百种,材料工艺涉及面很广泛,包括木雕、牙雕、金属工艺、玻璃雕刻、激光制品以及印刷等等,这些纪念品可以是观赏式的摆件,也可以是方便携带的一些小挂件,并且价格的浮动范围也很大。另外,侗族的建筑文化符号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木质模型、金属模型、智力拼图玩具、纪念本以及钥匙扣等等。

2.2提升旅游纪念品品位,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内外的旅游商品市场都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如何在旅游商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唯有让当地的旅游商品涵盖地方特色,这就必须要让其商品的档次及文化内涵得以提高,要摒弃原本只是以仿造为主的经营模式。旅游纪念品本身就应该是代表这一旅游地区的,是作为向全世界推广自身特色的窗口,因此,需要能够将三江县侗族文化底蕴与侗族的风俗向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一款极具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当然其品位也需要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

2.3创新合作模式,拓宽旅游品牌设计渠道

对于纪念品的开发,地区可以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利用高校对艺术上的设计及对于研发方面等的优势,让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被研发出来。比如在柳州市的一座职业学院中,其就根据对侗族传统的建筑的了解,设计出了融合当地特色的茶具。这组茶具在外形上是根据风雨桥和鼓楼的外形来设计的,又融入了茶具所特有的功效,使得其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艺术性也很强,还能具有实用性,因此,这一产品刚出世就受到了旅游界相关活动的注视,荣获了很多的奖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要在外表上吸引游客的注意,让游客能够通过纪念品的包装和文字说明来了解柳州三江侗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要具备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底蕴,通过精巧的设计来形成独特的地域品牌形象。在推广手段上,可以借助民间艺人的影响力,将那些本民族的能工巧匠所制作的工艺品统一进行包装设计,形成统一的风格。在流通领域和市场营销方面,可以外包给专门的市场策划公司来进行推广,将民族品牌的构建引入良性循环。

篇2

论文关键词:文化品牌;文化品牌锻造;文化品牌战略:文化产业

论文提要: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走向文化品牌竞争新阶段。本文以实现高起点的文化品牌战略为目标,从文化品牌战略规划入手,根据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目标要求,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详尽分析,为实现文化品牌战略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信息化和科技化、人文化和知识化的创造与消费的社会背景下所建构起来的新理念和新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在文化与经济实现相融互渗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新实践与新发现。它以创新为灵魂、以广涵为特点、以提升为手段、以增值为目的,通过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为经济注入文化的内涵,对多种产业进行整合与提升,从而在二三产业的衔接、融合、易质与再生中实现创意化、高端化和增值服务化:它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并通过文化这个介质的特殊作用而在全社会推动精神与智能的发展,实现社会机理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升值。上述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均衡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时代选择,文化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使我们觅得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发展之路: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位的。因为文化不仅涵寓着知识、技能、科学、伦理、道德与人文,而且也越来越主宰着经济的运行机制、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代表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郑州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但是,人们对它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一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三是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四是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五是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需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六是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它应该具有提升人类生存,尤其是生活品质的内涵,更应该注重于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的内涵;二是它应该具有可以进行商品性生产、流通以提供人们消费的特性;三是它应该与虽然可以提供人们消费但同时又具有商品性特征的某些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相区别。

二、郑州发展文化产业品牌中的问题

2006年郑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增长12.2%(现价速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高于全省近一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9%。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2006年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实际增长50.8%,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5.4%,共有从业人员4.3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5.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实际增长5.0%,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7%,共有从业人员9.2万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4.6%。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在该层次中最多,同时从业人员以2.9万人领先。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5.4:10.9:53.7,从业人员之比为25.9:19.5:54.6。可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可喜,增长幅度较大。无论是实现的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增长迅速,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增长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在增大。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系统的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观念。在品牌建设方面,品牌定位不准确、形象模糊,再加上品牌延伸不足,内涵缺失。如郑州,该市的文化品牌大多是孤立的,绵延3,600余年的商文化所赋予郑州的不止是一个少林寺那么简单,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却被人为地忽视了。宝马这样一个顶级的汽车品牌,竟然与服装、表、眼镜、领带、笔,甚至化妆盒等这些时尚产品紧密相连。宝马品牌下的系列生活用品,与宝马车一同诠释出了完整的宝马世界:华贵,同时也是亲近的。阐释品牌精神的意义远远大于现实的商业利益。正确的品牌延伸要建立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上,比如几乎所有大牌时装都会推出自己品牌的香水,因为香水往往被看作“服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但同时,品牌规划缺失、推进无助,加上品牌设计滞后、人才不足,这些影响了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

2、文化产业品牌推广方法陈旧,推广策略不当。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一座文明城市更应当是文化建设高度繁荣的地方,而文化高度繁荣的地方,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这是由文化品牌的作用及影响所决定的。文化品牌是文化精华的浓缩,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多种文化品牌的叠加效应,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新形象。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依托历史文化的品牌,因历史文化植根于本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品牌推广上,缺乏对文化品牌内涵的深入挖掘、找不准宣传的切入点、感染力和影响力均不强成了文化品牌推广的绊脚石。而在宣传推广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应用是其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郑州文化产业品牌的对策

振兴文化产业,应从高起点的文化品牌战略出发,从品牌的核心价值中提炼出品牌战略主体思路,在锻造文化品牌中构建郑州文化品牌的基本框架,形成以低成本锻造文化品牌、高起点构建品牌的战略。

1、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贴近时代和生活。锻造文化品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兴市”等发展要求出发,树立文化产业品牌意识。要注意本地市场的培育,依靠本地优势把市场做强做大,更要注意开拓外地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只有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文化产业化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化品牌的锻造要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要立足本土市场,放眼全球,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又要面向本民族、本地区,把这些都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产业。

2、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文化品牌的锻造应遵循品牌管理所形成的系统联系,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品牌的市场定位,找出品牌的目标市场,并对目标市场作出具体的细分,借助于品牌锻造固存的模式创新来锻造文化品牌。有价值的文化品牌是具有灵魂而富有变化的,它以文化企业所具有的特质和条件进行量身订做,因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品牌的锻造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它通过成功的市场定位,给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消费群。所以,文化品牌的锻造,一定要以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前提。

篇3

1.缘起――只见现象,不见幕后系统

大多数找工业设计公司合作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因为产品面临了威胁或者是遇到了问题(如外观问题)。此类企业对产品设计的时间要求短,并且大多数都认为产品设计为表面的外观设计,或者更远一步是使产品外观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企业为何这么匆忙的需要产品设计?这样去设计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7这种现象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工业设计公司需要做些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我们都知道,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表面现象,就能诊断病人内部机能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分析可以断定,企业产品出现问题的背后定牵涉到个系统。所以要解决企业的产品问题,要站到系统的层面,即站到定的高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出发。作为工业设计企业,需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看到问题背后系统的问题,

步步的按照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来进行解决。

为什么我们要从产品策划的角度出发呢?产品策划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基于上面的分析与实践我们发现,工业设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也发现工业设计公司的迷茫以及迷茫背后所采取的盲目进攻方式。例如,少数工业设计公司通过延伸工业设计服务线,即延伸至工业设计的上下游。然而我们发现,他们将工业设计拉伸的面太广,有些脱离了工业设计的本质,同时也增加了工业设计的负担,也势必会让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过广,影响了企业的接受度与效益的产生。从另

方面来说也增加了工业设计公司的负担,让工业设计公司承担了从产品概念的产生到设计再到生产以及到市场流通各个环节的资源投入,分散了资源,减缓了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速度,或许也扭曲了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我们提倡让工业设计回归到真实状态(去伪存真),用真诚与实际行动将力量集中起来,为企业产品设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回归真实状态的关键点在于企业产品诊断与企业资源整合,同时以设计公司的资源与企业的资源最大化为要点。通过产品策划进行资源连接,集中各方优势,发挥产品设计的最大效益。

2.产品策划――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诊断阶段)

工业设计是交叉性极强的边缘学科,这也指明工业设计的关键点在于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最大化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研究发现,企业关注的是品牌整体影响力,却忽略了产品力是企业所有竞争力的核心。殊不知品牌运作并不能完全与消费者心智资源建立稳定关联,消费者是认识了产品,对产品产生了依赖与需求才会认识品牌,品牌并不能给予消费者带来体验。也就是说企业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的品牌,是由消费者体验了产品,对产品产生的体验来感受企业的品牌定位的,这个定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的。所以企业如果不重视产品所传达的消费者使用体验(产品设计),很难成功树立好的品牌。举个例子,一个客户将自己企业定位于科技,直致力于向消费者传达科技方面的诉求,却发现销量上不去。设计公司调研发现,真正购买与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都是中老年人,并且集中在二三级市场。该类消费者认为该产品实用且性价比高,是大众农村品牌。所以产品给消费者的体验价值定位,才是企业的品牌定位。因此品牌定位与产品定位是相互关联的,同等重要的。由此,我们制定出了更适合工业设计公司与企业使用的战略――产品策划。

那么产品策划与品牌策划有什么关系呢?与产品设计又有何关系呢?产品策划――构建品牌策划与产品设计的桥梁。

这里就涉及到了优势资源互补整合的效果。即互补到了企业原有的品牌策划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与设计公司以及外界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所有资源,从而使得产品策划效益更高。

接下来就需要按照图1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把脉,诊断企业所面临的产品方面的问题背后是什么问题7是品牌策划的问题?还是产品策划(产品策划与产品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的问题?诊断方法如下:

首先从企业遇到产品问题所表现的现象进行提问,主要围绕产品来提问。该阶段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了解,沟通并概括分析出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系统问题,理清企业与设计公司之问的合作思路。初步找到与病因相连的整个系统之问的相互影响关系,找到主要矛盾,从而产生杠杆效应。诊断问题举例:

1)是目前产品外观不满足公司发展要求?

2)是目前产品外观与竞争对手未形成竞争优势?

5)是目前产品外观形象不突出,难以占据消费者心智?

4)……

接着需要对企业的品牌策划方面进行诊断,确保了品牌策划的方向性,才能确保产品策划大方向的正确性。主要问题围绕企业目前战略定位、企业过去战略定位和企业未来战略方向展开。从而初步判断企业产品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否由品牌策划不当引起。诊断问题举例:

A、目前类

1)企业的哪些产品与服务种类最具独特性?

2)企业的哪些产品与服务种类利润最丰富?

5)企业的哪些顾客最感到满意?

4)哪些顾客、经销渠道或者购物场所提供的利润最丰富?

5)……

B、过去类

1)企业创始人的愿景是什么?

2)与目前是否相符?

5)企业原来的战略是什么?是否可行?

4)战略与当今技术和时间方式有何不同?

5)……

然后需要详细的对企业产品方面进行诊断,即检验产品(或者产品设计)是否与品牌策划(品牌整体战略)

致。问题主要围绕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认识展开,诊断产品与消费者心智的关系在哪个阶段。诊断问题举例:

1)企业给消费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哪些人在购买企业的产品?

5)他们为什么购买企业的产品?

4)他们还购买别的哪些品牌的产品?

5)他们是如何看待竞争品牌的产品的?

6)他们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7)他们对企业的产品是否满意?

8)他们的消费特征是什么样的?

9)他们的需求如何?

10)他们的审美习惯如何?

11)……

最后环节,即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已经完全诊断出了企业产品背后的系统问题。从而进行全面的产品策划工作。

3.产品策划――作用与工作内容

产品策划是什么?产品策划是品牌策划的深化落实:是对品牌策划的检查与完善:是品牌策划与产品设计之问的桥梁:是能与竞品形成差异,并且有独特的表现的策略;是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良好关系的剂。

产品策划能解决的不只是外观问题,更是外观背后隐藏的战略性问题,即外观承载者它的独特使命。

产品策划后的产品是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问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传达各自思想的桥梁。该产品承载了企业的各种策略、承载了对消费者的态度。因此产品是具有其独特的使命感的,通过产品策划,可以将企业与消费者的诉求进行良好的融合与承载,产品是占据消费者心智资源最有力的方式。因此,产品背后所承载的使命是伟大的,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策划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从产品为核心,对企业战略、消费者、竞品进行分解与分析,从而指导并完成产品设计。这其中需要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双方已有资源,从而做到精准、精简、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项目或企业,所采取的方法与内容略有不同。产品策划一定要围绕着指导产品设计而展开。

4.产品策划――实践案例

万利达豆浆机产品策划。

首先进行企业品牌战略方面的分解:万利达是以研发、制造及销售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扩张需求,产品延伸至小家电产品。设计公司借助万利达在电子信息领域方面的品牌成功效应,将万利达所积累的品牌方面的优势集中起来,从产品的角度对其品牌进行分解。锁定在科技所带来的体验感受方面,确立万利达豆浆机应该具备操作舒适、使用体验具有科技感等方面。

然后对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研究。通过与企业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初步选择以OND豆浆机产品背后的系统进行研究。

其次,对豆浆机市场九阳、美的以及东菱等主流品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确立此次豆浆机设计在符合万利达品牌定位的同时,具有市场特色与竞争力。

接着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深化前面所提到的产品诊断问题,并且进行实际的使用体验。

经过诊断与分析后,就可以进行理念方面的提取了,此时也将产品设计指导建议制作出来。最后我们确定万利达豆浆机所表达的理念为:平衡、纯粹、关爱。产品理念推导,设计指导。

最后按照上述产品策划所给予的理念以及设计指导,进行产品设计。

5.结语

篇4

关键词:给排水;卫生间;厨房

中图分类号: TB4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要点

1.1在每一幢建筑物里,应为每幢建筑设计一个独立给水系统,对于给水加压区采用水箱-水泵一用水点的方式进行供应。此为高层建筑供水较为节能、节地、又方便管理的方案。其不仅能解决市政基础设施跟不上高层建筑发展速度所带来的弊端,防止对市政的给水管网产生冲击;而且能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当中对于消防的前期贮水量要求。同时多幢建筑可合用加压系统,并将设备及水箱设在地下车库,从而具有灵活、独立、方便管理及有利销售的优点。且水箱供水是解决高层建筑的给水系统节能的问题的一项有效途径。

在给水管顶部设置一些自闭阀门,虽能达到水流控制的目的,但是对气流的控制却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在系统断水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空气聚集在给水管内,当系统重新供水时,给水管内的气流就会被水流排挤到给水管的顶部,从而形成一个被压缩了的空气聚集区。此时如果人为地打开自闭阀门的开关时,给水管内的气流由于具有较强的压力,就会瞬间随着水流喷射出来,最终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者损坏设备的严重后果。设计中通常采用在给水立管顶部设置自动排气阀,来避免这种危害。

1.2对于排水系统来说,传统的楼板下排水,会造成上下户维修的不便,及物业的不明晰,如何实现同层排水就显得尤为重要。厨房的排水横支管可以在本层楼板上接入排水立管,这样整个厨房的排水支管就不会落在下层空间,既可增大厨房的使用空间,也便于住户维修。在卫生间,排水横支管在本层敷设具体措施:a.卫生间楼板下沉,污水横管设于下沉室内。这种方式对排水管适的施上较为方便,但检修管适则十分不易。在实际上程使用过程,经常发生下层住户靠卫生问处楼板及侧墙发生渗漏现象。由于无法查找出漏水的原因,上层住户只能将整个卫生间地面凿开重新翻修。因此,应严格做好卫生间地面的防水处理及下沉室四周的防水处理;卫生间内所有给排水管适应经严格试压注水试验后方可暗封管适。建议在下沉室侧面设置侧排地漏,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积水。

b.卫生间采用后出水式的座便器,同时使用侧排地漏,垫高淋浴房或浴盆,各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横支管应沿卫生间的地面墙脚引到外墙,然后接人立的排水管。在采用这种设计安装时应该注意:必须将卫生器具尤其是座便器设置在靠外墙处。在另一方面,对于此类住宅的上下楼层之间有厨房、卫生间不对应的情况,或者部分客厅和卧室的上方正是厨房或卫生间,以及厨房或卫生间的下方是露台或阳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允许在下层的空间上部安装横的排水管,同时还不能对卫生间的地坪进行降低处理,此时,对横的排水管的设置需要做特殊方式处理:将排水管安装在卫生问的靠外墙面上,并使用后出水式的坐便器和采用侧墙式地漏或者出墙式排水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1.3建筑给排水工程中UPVC管道消防的设计质量通病当建筑物中发生火灾时,如果建筑的设计结构不能对烟气和火焰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阻止作用,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但是,无数的工程实践证明建筑给排水的工程管道经常会在火灾发生时成为建筑的消防薄弱点。由此可知,当建筑物在采用明的设立管并且管的直径较大时(d≥1lcm),立管在穿越楼板的位置时应该运用避免火灾的措施进行贯穿;当建筑物采用明设排水横支管且其管径较大时(d≥1lcm),在其与管窿或管井内的立管相连接的位置也均应采取措施避免火灾的贯穿;而当建筑物的横干管必须穿越防火墙或者防火分区的隔墙时,则在其管道穿越墙置的两侧也应当采取相同的措施以达到避免火灾贯穿的效果。除此之外,当UPVC管道采用防火套管乃至阻火圈来进行消防保护措施时,其防火套管乃至阻火圈的耐火极限至少不能小于该UPVC管道穿越位置所在的建筑物结构构件的自身材料耐火极限。

2、给排水立管的敷设设计

立管宜布置在用水量大的卫生器具或设备附近。在住宅设计中多采用明装或暗装两种方式。给水管是暗装、一般是放在公共管道井内;排水立管是明装,安装在厨房、卫生间的墙角处,尽可能减少对厨房、卫生间使用的影响。3、给水支管的敷设设计

住宅室内给水支管管径小,且热稳定性差,所以住宅室内给水支管提倡采用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或在楼地面的垫层内敷设,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管材不能用卡套或卡环式等接口,且管径不得大于25mm。管道外侧表面的砂浆保护层不得小于10mm,必要时可加装套管,柔性塑料管、复合管敷设在楼地面垫层内或墙面管槽内时,宜采用分水器向各用水点配管,配管应为中间无连接管件的整支管道,以最短长度进行连接,且两端接口明露。如给水支管敷设的墙面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可采取管道贴于墙表面,用管卡子固定于墙面,待土建墙面施工时,用水泥砂浆抹平的方法进行敷设。

4、屋面及阳台雨水的系统设计

屋面雨水排出应优先选用既安全又经济的雨水系统。高层住宅建筑由于汇水面积小,故一般采用重力流。屋面一般应采用87型雨水斗屋面雨水系统,对于处在住户上部的屋面,宜采用侧墙式雨水斗。为杜绝屋面雨水从阳台溢出,阳台雨水系统应单独设置,而不应该接到屋面雨水立管上,且为防止阳台地漏泛臭,阳台雨水排水系统不应与庭院雨水排水管渠直接相接,应采用间接排水。当阳台设有洗衣机时,可利用洗衣机地漏兼做地面排水地漏,可减少阳台的排水立管和地漏数量,但排水立管应接入污水管道。

5、空调冷凝水系统设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空调也越来越普及,在现代高层住宅建筑中,大多数都会在室外设置空调挂机,如果在前期的给排水设计中没有考虑空调冷凝水统一排放,则会造成空调冷凝水无序排放,势必会污染建筑外墙,影响美观,所以在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设置排水管统一排放空调冷凝水。一般做法是在室外预留空调外挂机的地方设置一根排水立管,同时预留排水三通,当住户安装空调外挂机时便能将空调机的排水软管直接接入预留的排水三通,或在空调隔板上预留地漏,通过排水立管直接排至地面或雨水管道系统。

篇5

1、十月一日前对所有填表申报的单位,要各单位的填报资料进行全面的抽查;

2、十月中旬对各街道的普查工作进行评比,对完成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质量不到的必须进行反工。

二、积极开展安全技术人员的专培训工作:

从使月份开始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全区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未达到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上岗要求的,一率安排参加市安监局组织的上岗培训。对已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岗位自学及有组织的业务培训,以达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

三、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1、根据冬季特点,认真抓好各生产单位的防冬保暖工作,开展有真对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2、认真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及大形商场、超市、市场等安全防火工作;

3、认真开展“元旦”前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以确保节日之间的安全工作。

四、认真抓好全区安全生产的年终评比工作:

1、从十一月份起,对各街道、各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资料进行汇总,收集各单位的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填写好相关报表,统计好相关的数据,为年度评比工作做好准备;

3、拟定XX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办法;

4、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必须自下而上的开展;

5、认真总结全区XX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拟草全区XX年度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篇6

关键词:农地产权;产权排他性;产权冲突;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1)D1-0089―05

产权的本质就是权利的排他性与否。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而言,最重要和最紧迫的莫过于农地产权。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直接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和资源低效配置,以致国家实施的众多政策均未能使农业获得长期而快速的发展。所以,深入阐明产权排他性与产权制度变迁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规律,明确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实现农地产权制度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一、排他性权利为核心的产权结构解析

由于权利的价值决定了所交换的物品的价值,因此,藏于理之后的排他性权利争夺才是交易的本质。既然产权是物掩盖下的排他性的权利关系,是不同所有者不出让除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占有、使用、控制某物的能力,所以,“产权是所有者和所有权的各项权利的法律安排”(Posner,1971)。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产权明晰的程度不同,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就不同。由于权利关系即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相对应,交易成本拓展为经济制度运行的费用,因此,制度变迁至关重要。

但制度并非都以效率的方式演进。权利在本质上是利用资源影响他人的力量。权利结构的变动过程就是资源分配和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姜军松,2010)。权利主体的权利资源运用就是成本与收益比较的理性选择。既然资源配置直接关联利益与效率,那么,人们总是努力确立有利于自身最大化的权利规则。当排他性权利结构与利益格局相吻合时,社会就达至稳定和效率。但由于诸多历时和共时期间社会财富并非处于最大化创造状态,财产、企业和国家权利制度就应运而生且不断调整,内生的权利及其相互关系便规范和制约人们的竞争、合作方式以及利益差别。可见,资源配置取决于制度,而制度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权利行为能力。制度均衡是权利主体关于排他性权利结构的暂时性妥协安排。权利人持有资源越多,就越能制定出有利于自身的剩余控制和分配的权利制度,弱势主体的应然权利就越有可能被无端剥夺,得到的排他性实然权利也就越少。正式权利制度和非正式权利制度的供给都是如此。现实非对等的权利结构决定了非排他性的社会权利合约,也决定了权利制度以非效率方式演化。

既然权利主体期望增强权利的排他性程度,那么,产权制度变迁就应当以排他性权利的形成为核心。人们通常认为产权只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转让性3个特征。然而,将收益性从产权特性整体中排除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排他性平等权利结构与公平利益结构及效率变动方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国外学者如波斯纳、阿尔钦和平乔维奇都认为,排他性产权人有动力去使用资源是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西方学者忽略了现实经济中强者对弱者收益权的干扰和侵蚀。也有人驳称科斯定理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产权的财富效应,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产权变动必然招致社会福利的改善(吴玲,2005)。此观点并不全面和周延,因为全面性产权效率与整体性社会福利改善具有一致性,部分利益集团的产权收益实现只能达至部分效率的提升,而对非排他性权利主体的激励是不够的。忽视收益性的产权结构不是公平正义性产权安排。现代产权应当将公平收益性纳入其基本特征范围,否则,现代产权理论难以言之圆满。

既然产权是基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割的排他性权利的安排,那么,排他性权利界分就是产权构建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排他性产权是特定权利人对具体产权的唯一享有,因此,完整的产权首先是排他性权利。但产权是权利束,因而完整的产权必须包括排他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产权的分解性和转让性,既是产权排他性的合乎逻辑的具体延伸,也是产权主体行使排他性权利的直接结果。就产权的分解性而言,它是基于排他性权利的分解性,也是行使支配性和处分性排他权的具体表现;就产权的转让性而言,它是基于排他性产权而形成的产权交易性,也是实现排他性主体利益目的的手段,还是排他性产权运行的具体表现样式。产权的排他性、分解性、转让性和收益性都是产权的基本特征,共同构成产权的完整内涵。排他性是产权的核心特征,分解性是排他性的具体表征,转让性是排他性行使的直接手段,收益性是排他性的最终目的。既然排他性是产权结构及其特征中的基础性范畴,产权制度变迁就应当以构建排他性为关键突破点。农地产权制度变革无疑应当恪守排他性产权运行逻辑。

二、中国农地产权的弱排他性

排他性农地产权结构需要产权主体独享排他性产权及其相关权能,但中国的农地产权由于受到多重强势权利主体的侵犯,不仅农地所有权排他性有限,而且农地产权权能也存其弱排他性机制传导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排他性。

农地所有权缺少排他性。现行法律规定导致农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宪法》笼统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民法通则》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物权法》却将农地界定为两级或三级农民集体所有。由此,农地到底归属何种主体所有不得而知。又由于农村地权缺少完善登记制度,国家和农村土地边界模糊,农地所有权非排他性问题不可避免。同时,农民集体并非民法所确立的3个民事主体之一,农地所有权在实践中受到地方政府和村组干部的实际控制而无排他性可言。所有权、经营权和股份权属于不同的产权范畴和权利安排,且相关法律也规定农民集体是农地产权的所有者,但《民法通则》却规定乡(镇)农民集体可以拥有土地所有权。这就为乡镇干部对本应由农民享有的排他性所有权实施实际控制权留下了制度缺口。最后,几乎所有涉及农地所有权的法律都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从事对农村土地进行的租卖交易行为,农地交易只能通过征用方式完成。这为国家侵入排他性所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地使用权排他性较弱。依据现行法律,政府享有超限农地开发权和用途管制权,农民的使用决策权遭受法律和情境性行政公权的双重伤害。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开发权,农民无法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自主使用土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属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不同利益主体,但现行法律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规定,村组干部作为“内部人”拥有农地的绝对控制权,农民个体难以行使决策性农地使用权;“社区成员权”的制度内核在于以行政而非市场手段配置农地资源,故农地承包经营权虽然其期限延长至三十年,但不得不依人口变动而进行周期性平分调整,情境性行政

控制趁机干预农地承包经营合同,并使弱物权性农地承包经营权更显债权特性,农民难以获得真正的农地财产保障权;国家静态性粮食安全行为偏好使得现行法明令禁止农民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从而缩小了农地使用范围,干预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理性选择,从而大大压缩了农地使用空间。在残缺不全的农地产权结构中,农地使用权排他性不强。

农地处分权排他性不强。在农地所有权处分权能上,《土地管理法》规定农地所有权交易只能通过行政征用方式让渡,农民集体及个人不得买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农地所有权。这样,农民集体无法排他性地决定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命运,其处置权必然单方向转归国家所有,农民集体也就不能同商业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化过程中展开理易,排他性处分权权能的缺失成为农民贫困的制度性根源。农地承包经营权处分权能,因具有定限物权性质,理当具有足够排他特性,经强劲吸收后具有准所有权的品质。然而,现行法对农地承包处分权亦给予相当限定,农民在农地承包经营中的处分权不够充分。《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之外的市场主体承包经营的须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须经发包方同意。这就使得农地处分权排他性在行政公权和村组干部的干预下大为降低,并成为目前农地流转成本居高不下的产权根源。

农地收益权排他性有限。农民的剩余索取权无完全排他性而言。国家土地征用产权安排使农民无法与国家及城市商业集团进行平等自由交易而获取所有权收益,也无法进行非农建设获取农地所有权增殖收益,还无法同其他农民集体自由交易而获取农地所有权的财产性和经营性收益;农民因“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在征地收益权方面遭受伤害;农地承包者无偿或低偿使用土地的安排致使农地所有权收益受损,并增加了集体公共产品供给成本,造成农民收益的隐性流失。农民社保权缺失和农地使用中专用性投资的沉没成本使得农民难以通过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获取更多潜在收益;农民在农业经营企业中因企业控制权常归于村镇干部和外来投资者共享而难获排他性剩余收益。农民宅基地产权既不能抵押,也不能卖给市民,导致农民无法获取财产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

三、农地产权弱排他性下的产权冲突

既然中国现行非均衡农地产权制度是一个全面性的非排他性产权结构,是非对等权利行为能力结构现实的必然结果,那么,在农地非排他性的产权博弈中,强势一方势必侵蚀弱势一方的利益,进而引发产权冲突。中国农地产权非排他性产生的产权冲突集中表现在征地交易中权益各方对利益的抗争上。

城市化使土地和地产的价值不断飙升,日趋巨大的利益开发空间成为权利主体争夺的“公共领域”(Barzel,1989)。财产权利是产权人“自己直接努力、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Barzel,1989)。因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四大权利主体对公共利益势必展开激烈的争夺。为保证农地利用的整体效用最大化,尤其是为保证国家战略资源粮食的安全,中央政府必须对农地非农化和土地开发产权严加控制,并通过土地开发收益的分割,弥补农地使用正外部性的漏损。但中央政府并未恪尽职守,虽然农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在于中央“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的财政改革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而农地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弱排他性,使得强势的地方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征地交易来规模化地攫取置于公共领域的开发收益,而且可以采取对土地开发中弱势主体的产权挤压来寻求替代财源,形成当下扭f}i1的“土地财政”,农民的地权收益由此而被严重侵犯和剥夺。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没有对农地产权的外部性进行补偿。从理论上说,任何农地都有非农化的潜在开发收益,因而,任何土地都有非农化开发的要求。只要出现非农开发收益大于农地使用收益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农地的非农开发就会启动,而要限制农地的非农开发就必须对农地使用进行补贴或提高农地的使用权收益来消除它们之间的“利益诱因”。受农地使用权收益排他性微弱的影响,中央政府弃用这一产权平衡机制。结果,低下的农地使用权收益使得农民集体和个人都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开发农村房地产,争夺置于公共领域的财富。中央政府由于没有构建农地产权结构的排他性,导致权益各方对公共产权的激烈争夺。

地方政府拥有从征地交易中攫取农地发展权收益的特权。土地从农村用途转变为城市用途、从农业用地转为工业和商业用地、从集体用地转为国有用地时价值大增。改变土地使用属性的权利即“土地发展权”本该属于农民,但由于农地使用权和处置权的非排他性,政府垄断了土地征收权,也就垄断了土地在不同属性之间配置的权利,从而也就拥有了直接进入公共领域攫取公共产权的特权,将开发权及其附着其上的收益据为己有。作为中央政府的人,地方政府与农民交易土地无可厚非,但前提条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且给予公正合理的产权补偿。而地方政府的征地交易恰恰就在于这一前提的缺失。农地所有权的弱排他性使得地方政府的强制征地畅通无阻,而农地收益权的弱排他性,又使得政府对被征土地可以实行统一的低价补偿(钱忠好等,2007)。农民虽有正当的权益要求,但由于农地产权残缺,排他性微弱,权益诉求被断然拒绝,而地方政府则因其权威而对征地“合理合法”,得以独自攫取农地产权属性重新配置所带来的巨额外在收益。并且,地方政府还因这一收益的异常丰厚,反复产生低价征地的产权激励,不断限制、挤压和剥夺农地的集体和私人产权,从而表现出“与民争利”的产权冲突。

对于农村集体特别是城郊集体土地,由于农地的使用权收益远低于非农使用权收益,这就强烈促使农村集体改变农地产权属性;另一方面,土地征用后,使用权和开发权(处分权)属于政府,额外的发展权收益权被政府完全攫取。这就自然要问: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是否应该包括土地发展权?农村集体土地的潜在开发权收益是否应该被承认?如何实现?依据城市蔓延、精明增长理论,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和多商业中心的情况下,农村尤其是城镇郊区土地价值同样重要。所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开发和实现应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应通过财产税、城市规划和开发许可等手段加以控制,以实现土地开发利益,均衡土地增值收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现在的问题是,农村尤其是城郊集体土地要么被政府低价征收,发展权收益悉数落入政府囊中;要么土地被限制开发,对其潜在的开发权收益不予承认和补偿,其结果必然是农村集体自行开发来实现其产权收益,比如农村小产权房的过度开发等。从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来说,农村集体开发房地产是违法的,但从权益实现来看,这种开发又是产权主体对财产权利加以保护的正当抗争。农民集体违法捍卫其产权的努力,完全由农地产权结构的弱排他性所导致。

尽管《土地管理法》规定政府征地交易对农民造成的产权损失必须补偿,但法律对补偿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使地方政府在产权补偿的决策上拥有超量的自由裁量权,在农地发展权收益弱排他性的条件下,农民只能得到极低的产权补偿。随着产权冲突的日趋激烈和升级,中央在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中大幅提高了产权损失的补偿标准,但由于《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款归集体所有”,因此,农民能够获得多少征地补偿取决于农村的治理机制。受产权博弈力低下的制约,农民获得的补偿远少于村集体。为提高农地产权损失的补偿,中央政府在2004年首次提出被征用土地补偿主要用于农民而不是村集体的决定。但即便如此,土地产权补偿仍然是按照土地原有用途进行简单的倍数补偿,由政府单独规定并强制执行,体现政府意志,没有体现农地发展权要求,农地发展权收益仍呈弱排他性。因此,在产权补偿谈判中,农民只获得征地补偿的5%~10%,村级集体得25%~30%,而60%~70%为各级政府部门获得(温铁军等,2006)。这就导致各级政府部门受益、农民权益严重受损的局面。据估算,中国20多年来的低价征地,至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陈锡文,2002),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民的产权抗争。抗争之激烈程度,可从无数农民向上级政府上访投诉、对当地政府诉诸法院以及暴力抗争中得到诠释(王道勇,2008)。

四、中国农地产权排他性优化变迁路径

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弱排他性,使得产权冲突异常激烈。为消除农地产权冲突,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农民低成本运用市场机制,农地制度变迁应当以排他性权利的构建为核心而展开。

(一)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解决农地产权非排他性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农地所有权主体归属。目前农村土地主要归属于村民小组所有,这应成为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主要形式,村级集体因持有土地有限而只是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次要形式;取消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凡已归属国有的农地仍旧由国家所有。我国目前农民集体虽被赋予名义农地所有权,但它不是现行法律所确立的民事主体,也完全不是一个具有自治机制的法人组织。因此,应当通过修订法律明确农民集体的法人主体地位,允许农民集体进行农地所有权买卖和互换,实现农地所有权的平等交易。对于集体成员不愿、不宜和放弃承包及有偿转移原有承包的土地,农民集体有权拍卖、招标和公开协商等交给农民集体内外成员或单位承包,亦可自己直接经营。农村集体可将农地使用权集中转包和入股,但不得违反现有农地承包产权主体的意愿。法律应当对两种公有土地所有权在物权法上实施同等保护措施,构建农地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农地所有权的物权保护方式,切实加强对农地集体所有权排他性的保护。

(二)明晰排他性的农地发展权

农地产权冲突源于没有明晰农地发展权,本该属于农民的发展权收益被强势的他方攫取。因此,在农地产权的优化变迁中,应当设置“土地发展权”,将这一权利属性显性化。土地发展权引入后,应将土地发展权和直接开发权两种属性分开。土地发展权属于农民,农民依此产权属性获取农地开发的增值收益,从而永久确立农地发展权收益的排他性。中国正是由于农地发展权的缺失,才导致征地交易中农地发展权收益被严重低估。这样既不能对公共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也不能对政府征地交易形成成本约束,从而引发激烈的产权冲突。农地公共产权被过度攫取不仅在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征收权,更在于中国土地发展权的缺失。通过土地发展权收益的实现和分割,一方面可以确立农地发展权收益的排他性,显著增加农地征收成本,遏制农地公共产权的过度攫取,有效消除产权冲突;另一方面,通过明晰农地发展权,可以强化农民行使土地产权的能力,削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农地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的权能,从而消除因土地属性转换而产生“暴利一暴损”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开发的比例和时序。

(三)构建物权性农地承包经营产权制度

农地承包经营产权难以与公权和农地所有权相行不悖。立法应当赋予农地承包权以物权性质,使其结构具有近乎所有权的全部产权权能。为此,应当将农地承包经营权名称适时变更为集体农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享名分;建立永久且有偿的农地承包经营产权制度以消除其久存的非排他性,通过取消预留地制度彻底物化农地承包经营产权,适时取消农地承包经营期限制度;通过构建农地有偿使用制度,使之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相呼应,真正实现农地集体所有者权益,并克服目前集体组织在自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全面赋予农地承包经营产权权能,明确农地经营规模的最高具体限额,取消有关转让须经发包人和政府同意的规定以消除其非排他性;明确规定城乡男女平等享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权,允许农民享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能,适时取消农地优先承包权以降低道德风险等社会交易成本;待条件成熟时,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升格为典型合同。

篇7

1、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把我镇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我镇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进一步落实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继续做好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工作,签订率达到100%,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按规范完成厂区安全设施的布置工作,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同时把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立足防范,狠抓“三违”行为并做好镇内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统计工作。

4、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抓好各项安全整治措施的落实。

5、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在企业中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上半年计划组织一期电工培训班。

6、加强消防管理,计划组织一次消防安全专项大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企业财产损失提供保障,同时加强重点防火区域的消防管理工作,做到勤发现、勤解决,以消除各项消防隐患。

7、认真按照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各类安全生产检查,下半年开展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并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各类安全隐患的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8、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督促企业对特种设备进行自检,严防特种设备带病作业,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8

[关键词]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产业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5.23.110

文化品牌是对特定文化载体高度抽象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能够将文化现象中包含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准确表达出来。文化品牌可以不受时空的禁锢,蕴含消费者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人们在消费文化品牌时也对其形成特定的认同和感情依恋,从而表现出对特定品牌的一贯忠诚和持续消费。文化品牌可以引发人们对相应文化背景的关注,这种关注又可转变为品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品牌的发展最终将促进产业的兴起。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进展,传统的文化品牌在核心精神不变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百姓口中日常的老品牌、老字号也开始拥有符合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内涵,逐渐成为具备经济学意义的文化品牌。这种随着经济的发展依靠文化形成特殊品牌进而带动以此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的现象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定的文化品牌往往凝结着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文化诉求,也能引导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品牌的形成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又能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1 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商品的牌子,也就是商品的商标。品牌可以明示商品的来源,区别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品牌是消费者与商品的中介,当同类商品物质属性的差异越来越小时,品牌就具有排他性,成为消费者购买特定商品的纽带,引导消费者形成消费倾向性。例如消费者买凉茶时,不说“来瓶凉茶”而说“来瓶加多宝”或“来瓶王老吉”,选择可乐时说“百事”、“可口”,喝牛奶时要“蒙牛”、“伊利”、“特仑苏”。商家与商家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变成了打造专属品牌,尽快建立好品牌的知名度,就能换来产品销售量。一方面宣传了商品背后的企业,另一方面也为创设新的品牌打下基础。

进入21世纪后,品牌的作用更加明显,商品经济时代品牌可以快捷和牢固锁定用户群,品牌可以兴起一个产业。目前每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标志,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的象征。“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展现美国的富裕,也见证着美国进入工业化以来的文化和发展脚步;“海信”、“海尔”、“澳柯玛”印证着青岛经济的飞跃,也记录着百姓生活逐渐好起来、丰富起来的过程。品牌代表着商品,品牌展现背后的企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也都寓于品牌之中。

2 文化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2.1 品牌的基本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品牌是能够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目标顾客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浅显地说,消费者能够始终忠诚如一地选择某商品的理由就是品牌。优秀的品牌拥有很高知名度、具备较高价值,最核心的因素是他能够与顾客构建深层次的关系,顾客和消费者能通过选择这个品牌而反映出自己的身价。通过这种隐秘的关系,消费者与品牌的显性和隐形价值紧密绑定为共同体,自然消费者将会长久主动的购买并忠诚于这个品牌,即使价格高昂消费者也情愿选购。所以,品牌价值是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之中。优势品牌自身价值很高,它的价值也能提升消费者的身价,为选择它的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利益。

品牌能在顾客的印象中产生认知和倾向性,可以缩减人们在购买同类产品时的时间成本和精力。钱颖一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学的核心应当是研究人类的选择行为。消费者面对诸多同质化的商品,他们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大多是靠品牌的效力来选择差异趋于零的各商品和服务。品牌能传达专门的信息,锁定目标顾客,帮助他们降低选择成本。尚有研究认为,品牌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诉求,表现出一段历史、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的变化。例如济南的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从最早的城市西部的杂货市场开始,凝聚几代济南人消费习惯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逐渐形成以“西市场”这个深入人心的品牌为名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使这个历经沧桑的市场逐渐产业化,生机勃勃。品牌就是能够这样以深人人心的形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吸引着目标消费者,使他们形成选择这个商品的倾向性。品牌认知和品牌倾向性造就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品牌所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在消费者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消费者也对品牌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意义,心口相传,逐渐兴起一个以品牌为先锋的产业。总之,品牌反映出消费者心里的购买态度,如果顾客对某个品牌具有良好的态度和忠诚,当面对诸多差异化极小的同类产品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品牌靶向性。即使顾客不会每一次都选择同一个品牌,至少他们在选购时不会忽视它的价值。

2.2 文化品牌

品牌的类型有很多种,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个品牌的文字表述都反映自身历史和诞生的理由,因此,所有的品牌归根结底属于文化的范畴,也即本文述及的文化品牌。与明显透露着商业气息的商品品牌相比,文化品牌更多融合了具有历史或现实意义的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处于国际上领头羊地位的强势品牌走人我国,冲击国内市场。起初,他们以优秀产品质量和先进营销理念占据一定市场,获取了高额利润。随后,这些品牌开始扩大生产增加规模,不得不面对与我国同类品牌的竞争。我国的制造业在90代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迫使国际品牌不得不构思新的营销理念,当他们发现这些国际品牌所代表的文化历史因素缺乏中国消费者的代入感时,立刻着手打造符合我国消费者胃口的文化理念,例如肯德基喊出“打造中国人的健康早餐”这一口号,而麦当劳则推出最富含中国人饮食情感的“麦当劳豆浆、油条”等菜品。一个产业的发展会经历卖产品、卖概念、卖情感三个阶段,产品和概念是某件商品的外在属性,易被模仿,而情感则是把目标顾客的文化历史心理因素和情感追求当做产品的形象推出,引起与目标顾客的情感共鸣,具有不可复制性。国际品牌进入我国市场往往在卖产品和卖概念阶段拔得头筹,但随后必然迎来商品的同质化和商家的优胜劣汰。当一个品牌进入卖情感的阶段,就到了树立起一个文化品牌的起点。只有树立起这个具有目标消费者代入感的文化品牌,才能真正树立起品牌,并成为长盛不衰的优势品牌,形成产业。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这些以文化为依托的品牌也会不断被赋予更多内涵,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经济学界认为,当今经济社会已经历了从商品经济时代过渡到资本经营时代,又进入品牌经营时代的三个时期,而品牌经营也从经济领域发展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社会文化有两重性:第一是非商品性、非商标性,它的本原是公共资源,属于社会集体,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处于自发和共享的地位。第二是转化性和商品性。文化本来就具有经济成分,可以被用来消费。它受到商品经济的驱动后能转化为商品,转化为名副其实商品行为,加以经营后成为文化品牌形成产业,也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内容品牌化后,文化本身的特性、象征功能以及人们的追求都会一步步地促使它变为名牌,获得稳固而长期的具体形象,人们都会向这个名牌代入自己的生活方式、荣誉感和体验感,强烈认同这个文化品牌,造就人群的消费倾向,关注的人多了自然有助于其兴起一个产业。举例广西桂林刘三姐,文学作品中她代表了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机智、勇敢、善良、美丽,能歌善舞,敢于同欺压百姓的恶势力作斗争的优秀品质。经过戏剧《刘三姐》和《印象刘三姐》的演绎,刘三姐的形象更加鲜明具体深入人心,她不仅继续受广西人民的热爱,而且逐步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欣赏的优美的艺术形象。经过文化的宣传,作品中的刘三姐逐渐变成“刘三姐”这个品牌,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例如广西桂林推出很多以“刘三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和纪念品,南宁烟草集团更是推出“刘三姐”牌香烟,成为广西最大的烟草品牌。因此,文化品牌是一种潜在资本,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可兴起巨大的产业,这种隐形的价值往往大大超越有形资产。

3 文化品牌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1 打造文化品牌是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

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且丰富,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许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整合和培育。另外还有一些文化资源已萌发文化产品的迹象,但仍比较零散而粗放,多是在某一地区内深人人心或是心口相传,缺乏与品牌的关联,因此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都较为一般。如前述广西桂林“刘三姐”品牌,本是广西各族人民喜爱的形象,经多种形式打造后和她相关的文化资源得以激活和整合,“刘三姐”逐渐由一个地区级文化品牌上升到国家范围的文化产品,后加以引导则培育出一系列的文化产业,以文化形成品牌,以文化品牌带来产业效益。

3.2 构建文化品牌是规范文化市场、指引文化消费的首要途径

文化品牌是规范文化市场、指引文化消费的必经之路。某个文化形象和称号在一个地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汲取不同时期百姓的思想诉求,经久不衰,成为现象级的文化品牌。如山东的“帆船之都”、“天下泉城”、“中华泰山”甚至如现在的“青岛啤酒”,都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或一个企业,而是齐鲁大地人民典型思想和风貌的凝聚体,这些品牌散发出的气息已远远超越其有形表观,对勤劳、仁义、时尚的山东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有很深的影响。因此,帆船、泉水、泰山、青啤这些品牌足以引起人们的景仰和崇尚,对省内和省外的民众形成强大的心理感召。文化市场以这些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化品牌为发展路径,必然得到统一和规范,顾客在文化品牌的指引下理性和深入消费,品牌经济有序发展最终形成产业。

3.3 文化品牌能够形成品牌效应,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文化品牌为主题进行项目建设时,必然打造出某某品牌片区形成品牌效应,周边土地和房产将持续升温,其他公司也会因该品牌的吸引力对其注资,他们都因为贴上了品牌的牌子而吸引眼球。雪球逐渐滚大,以品牌为核心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另外,强势品牌因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应,能吸引其他优秀品牌的合作和共赢,例如青岛啤酒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北京奥运会与可口可乐,双方都超越了各自的饮料或体育的范畴,品牌背后的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此外,如“帆船之都”、“中华泰山”等将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品牌,除品牌主角获得产业效益外,与之配套的旅游副产品、餐饮、停车场、酒店业配套设施也得以开发,甚至还自发形成啤酒节、博物馆等衍生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更重在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规模发展,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更加宜居。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