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情景式教学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情境教学最直接地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则。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使情境创设多了一些手段,直观、形象的画面,愉悦的色彩和丰富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市场定位”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中国移动通信的三大品牌“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的海报,并给学生播放了三种产品的电视广告,然后让学生分析“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有什么特点,分别给消费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根据海报和电视广告,准确地总结出:“全球通”定位于高端市场,是中国移动最完备服务的产品,塑造了成功人士、白领所使用的市场形象。“动感地带”产品资费灵活,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精彩的数据业务,为年轻人营造了一个个性化、充满创新和趣味性的形象。“神州行”主要以低资费客户为主,适合电话和短信少的普通工薪大众。通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教学活动真实、生动、多姿多彩,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缩短了认知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故事情境,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成不变地全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对这门课程就很快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不脱离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讲一些经典故事,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点奠定基础,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市场营销核心概念之一的“需求”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宣传奇才哈利少年的时候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他采用向每一位观众赠送一包花生米的方法吸引观众,使马戏团的营业额比平常增加了十几倍。原来哈利在炒花生的时候加了少量的盐,虽然使花生变得更好吃了,但观众也会越吃越口渴,饮料的生意自然就好了起来。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一方面惊叹于哈利的奇思妙计,另一方面领悟到: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善于创造需求。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营销人员面对市场,要随机应变,透过市场表面现象去抓住潜在的机会,挖掘市场创造市场。用小故事来讲述营销的大道理,以轻松、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容易获得苦于学习枯燥理论学生的喜爱,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创设模拟情境,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创设模拟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从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内在含义。比如推销这一节,由于推销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技能,仅靠“说”和“听”是学不到真正本事的,要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必须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例如,我就曾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布置学生开展营销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举办四次“爱心大卖场”活动,学生在销售活动中赚取的利润要捐赠给学校专门救助困难学生的爱心基金会。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利用这个契机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采购商品,并对有关商品的交易地点、广告宣传、产品价格等进行决策。整个营销实践活动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指导。营销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还会主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精心安排筹划下次的营销实践活动。这样,课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和不足,迅速反馈回来,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通过多次反复,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相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迎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学得更自觉、更有趣,学得更好。
二、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了情境教学法后,我对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抽样的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3份,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被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下:在初中班级里的综合成绩处于优秀的0人,良好的16人,一般的15人,差的2人;对现在所学电子商务专业感兴趣的14人,感觉一般的19人,不感兴趣的0人。可见,学生学习基础不太好,缺乏学习兴趣。关于“市场营销课程喜好程度”的调查,21.2%的学生表示很喜欢,63.6%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15.2%的学生表示一般。根据前面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有42.4%,而喜欢市场营销这门课的学生达到了84.8%,可见情境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市场营销后的收获感”的调查,54.5%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多,42.4%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收获,3%的学生表示没有收获。对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调查显示,78.8%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注意,而且方法得当”;18.2%的学生认为“偶尔有,方法一般”;没有学生认为“从来没有”;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可见,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调查,63.6%的学生认为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方法灵活,课堂活动丰富多样;36.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照本宣科。可见,我所进行的情境教学的探索已经彻底解决了市场营销传统教学所存在的以课本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实践程度较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联系实际,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等问题。
目前,在物理课堂上我国教学太过呆板,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教学“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大背景,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具体可以这么做,一辆车在高速上运行,它的速度大概是十米每秒,但是前方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司机必须刹车减速,否则会发生交通事故。在一般路面情况下,刹车后减速运行的汽车大概是以每秒十米的加速度在运行,如果我们是司机,那么是不是应该先大概地预测一下在多久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是多少米,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交通事故。那么,现在老师希望知道6秒以后,汽车移动了多少,应该如何计算呢?这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在几组中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求每一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本组的基本讨论情况,然后汇总以后,帮助学生点评他们的讨论成果。最后,就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牢记住知识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讨论的成果正确与否,也是一种竞争,哪一组的答案是对的,哪一组的理解更清晰,哪一组相对知识薄弱,等等,教师都应有一个全面掌握。而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组比较优秀,故而在学习的时候会更认真和积极,希望超过比自己组厉害的组。
二、创设课外探究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物理知识是很多科目中最贴近现实生活的科目,物理知识很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是自然规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牢牢地记住这一特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彩虹虽美但它也是一种物理现象,筷子放到水里会变弯是因为光的折射作用,星星会闪烁也是同样的道理。物理课堂如果可以逐渐转变为课外课堂,就可以让学生慢慢习惯将理论转变为现实,再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转变为理论。学生通过实际感知掌握的知识,要比单方面接收讲解的知识记忆更牢固,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未来的生活和学科考试中,要更好地利用和拓展。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十分有好处,同时能帮助学生拓展在传统教育之中最缺乏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他们就能自觉地去专研去探索,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呢?
一、运用导语创设情境
导语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导入语言,好的导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着联系“新”、“旧”知识桥梁作用;好的导语,对学生起着思维定向的作用,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要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导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悬念式,通过导语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见过小壁虎吗?它有尾巴吗?既然有那他为什么还要借呢?借到了吗?学生听到这么一连串的新奇问题,急于想知道怎么回事,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解,这样的情景创设既生动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是切入式:这类课文一般课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词,根据课题直接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借”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从“借”导入新课: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借箭说明了什么?学生因这些未知问题,急切的想要了解课文内容。
第三种是竞争式,结合课文内容,设置有关问题,让学生引起争论。如教学《骆驼和羊》一文,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咱们班的学生有个子高的也有个子矮的,大家说说长得高好呢?还是长得矮好呢?同学们听了后产生争论,各抒己见。老师扭转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听听骆驼和羊是怎么说的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中。
二、借助电教平台创设情境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逐渐走入了课堂,充分利用电教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这样学生学生就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比如:
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将《秋日私语》等美妙的音乐和五彩缤纷的的秋景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配以教师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然后请学生用语言描绘出诗的画面,进而深刻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在《鲸》的教学中,运用VCD光盘,让学生在形象、科学的讲解中,理解了鲸的进化、种类、生活习性等,认识了鲸,知道了鲸的分类以及鲸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等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掌握到了正确的关于鲸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鲸吃小鱼的,有的吃大鱼?”“为什么有的鲸出现集体自杀现象?”“为什么人们要大量的捕杀鲸?”等问题,让我们的活动生成了一系列的分支,形成一个网,产生了一个新的主题网络活动,并超出了原来的活动范围,说明学生的思维随着音像的仿真效果得到了发展,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插图创设情境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多数课文都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插图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比如: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两幅表情想反得插图,当教师问及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那一天吗?”从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张大的嘴巴,可以想象的到孩子们一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时的喜悦心情,与此相反当老师问道:“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这时,从第二幅图中孩子们目瞪口呆张口结舌的表情,想象到这就是难得可贵的沉默。因为孩子们的沉默已经承认自己错了。通过直观的画面展开想象,突破了课文为什么说孩子的沉默是可贵的这一难点。
《小小的船》是一首儿童诗歌,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读来令人如浴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赏心悦目。在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导读时,首先出示插图,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弯弯的的月儿像什么呢?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美丽的童话故事)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弯弯的月儿)。坐在小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呢?(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体验孩子想象的丰富多彩,感受到童年生活是幸福快乐的,从而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用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四、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数控实训》教学中,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与否是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评分表来进行的,只要分数超过60分就通过。这将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区:以为在企业实际生产中也按照这种方法来确定零件加工的合格与否。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企业实际生产中,零件加工完成后,在检验时只要该零件的某一项尺寸不符合图纸要求,那就意味着报废;这将给企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以前的实训教学,侧重于考证训练,与现有模式有许多不同点,如表1所示。
二“、CMM”情境教学法的延伸效应
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逼着师生作相应改变。
1.以前给学生训练只需提供考试题库内相应的图纸即可,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训期间,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图纸提供给学生,且企业案例每年要有更新。这样就逼着教师下企业,与企业人员建立良好关系,方便收集企业案例。如图2所示为某企业生产的三角带轮铸件毛坯及成品,采用这个案例就能拓展学生加工铸件材料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2.实施“CMM”情境教学法是为了提升学生职场能力,提前体验职场氛围、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上岗,因而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是必需的。他们与专任教师一道融合企业与学校各自特点,开发出适合学生的实训案例,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和零件精密测量方法。
3.挑选合适的加工项目,与真实客户合作,为企业生产产品。类似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如图3所示为某缝纫机厂配件油泵体毛坯,这个零件的加工拓展了学生机床夹具设计能力。
4.采用企业案例进行加工训练,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接近一致,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地往“双师型”方向努力,成为真正的“双师”。
5.学生接了定单后,他就是责任主体,要自行准备工、量、刀具,填写工艺卡片,编程及零件加工,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协助、审核技术文件的作用。采用“CMM”情境教学法后,自然地贯彻了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实用性等教学原则。
1.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而且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便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可以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而且在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自然会大增,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2课堂学习生活化,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以应对考试为目的,主要强调英语的读写能力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开口说英语,学习到的只是“哑巴英语”。素质教育方针要求英语教学应当以教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为最终目的,英语的使用则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情景式教学法让课堂学习生活化,为学生提供了听和说英语的平台,是弥补传统教学缺陷的一种有效手段,听说能力的提高也会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
2.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还处于半幼稚的状态,上课内容如果枯燥无味,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创设情景时,应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熟悉且趣味性十足的场景。比如在介绍ourthings时,教师可以尽可能选取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为学生创造具有生活气息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pencil,sharpener,eraser等文具,或是sweater,blouse,shirt,dress等衣服,都可以让学生在看到实物的情况下理解词汇。再比如,在介绍Pets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养过或特别喜欢的宠物,然后通过展示图片或小短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优化教学方案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中途要因素,也是情景教学法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运用的关键。因此,为了保证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要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3运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对于情景教学来讲,多媒体也是非常合适的一类载体。多媒体能够把英语教学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传播,能够充分利用声音、图像的优势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所表达的内涵。比如在学习“Wherewouldyouliketovisit?”时,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创设美国白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等场景,引导学生回答“Doyouknowthenameofthefamousbuilding?Doyouknowwhereitislocated?”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国家名称和风景名胜的名字。教师接着可以选择播放旅游景点的影片,从视觉上带领学生进入旅游的情境之中,通过录音资料增强所学课文的语境。
3.结束语
1.1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热情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叛逆期。为此,要注重学生兴起的培养,将学生视为教学行为中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要培养他们主观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的高效。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用心去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善于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呈现真实、直接、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完全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情感饱满而丰富,同时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设计,保证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符,具有目的性,使课堂教学活力四射,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思想,为更好地学习垫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中,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和形象,情景引人入胜,以更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枯燥的历史知识被具体化和生动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深深感染,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明白道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2如何更好将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2.1教学情景要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准备充分,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形成生动、直接、形象的教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不断研究历史,深刻地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防止与主题不符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不能十分复杂,总之要掌握好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保证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2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历史教学情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历史学科的思维学很强,为此,要运行具有探究特点的教学情境,发挥其启发和引导的功能,增加思维的深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他们继续探究历史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堂情境进行分析,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讲解某些课程的时候,可以配合播放电影片段,让学校认真观看,根据电影片段分析总结,进行发问,探讨课堂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逐渐深入,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2.3教学情景的设计具有针对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要点和难点,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将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设为课堂教学内容及难题,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抓住重点和难点,扣住主题,实现教学互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现其主体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包含很多内容,如设置问题、播放声像、设置实物情境等,任何情境的运用都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其迅速带入课堂气氛,防止出现学生游离课堂的现象,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形成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学习责任感,认识到历史课的重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利用语言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
历史课的显著特征就是时代性,只有保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语言上的描述起到了引导学生认知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情感表现会带动学生的认识行为,只有以情动情才能产生师生共鸣。例如,在讲解一些英雄事迹的时候要满怀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真情实感,产生由衷的钦佩。教师的语言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已经孕育其中。
2.6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最能够被人接受的教学思想。尤其是时代的进步促使素质教育称为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教学课堂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于潜能的挖掘。表演情境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天分和能力,进入教学角色。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下,内心的体会加深,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角色的扮演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愉快,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使得其他同学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历史现象,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情境教学法;整体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02-02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
[3]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关键词: 算法导论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
一、引言
计算机算法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中处于核心地位。通俗地说,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定义了计算机指令执行的逻辑过程。虽然实际问题无穷无尽,但是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些基本问题(如排序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便得到了各种经典的计算机算法。在算法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指导和帮助算法的设计,并用于分析所设计算法的性能。算法导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经典计算机算法,掌握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和分析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算法导论课程是国内外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一直不好。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实现核心教学目标。笔者根据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期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算法导论课程是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通常被安排在《数据结构》课程之后,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多数教学方法是,以经典算法设计思路和策略为基本知识单元,先介绍各种算法设计和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然后以经典算法为例强化理解。此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好处是,教学脉络清晰,授课组织非常方便。但是,教学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各类方法的思想精髓,碰到新的问题还是无从下手,无法学以致用,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厌学。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太抽象,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在现有教学法中,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着各种用于算法设计和分析的成熟方法来组织,侧重于对方法本身的介绍。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在算法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已经脱离了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必须依靠自身的抽象能力来构建方法的应用场景。显然,对于缺乏算法研究经历的同学来说,这无形中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
2.授课过程属于单向过程,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互动性不强。在现有教学方法中,教师处于知识传播者和输出者的地位,学生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角色定位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相关方法,很少主动考虑各类方法出现的背景和可能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使得教师的讲课速度大大提高,学生更加缺乏主动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
3.课程考核方式不尽合理,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现有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作业、实验、考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和考试偏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但是,由于作业和考试的分值比较高,导致许多学生侧重于理论学习,忽略对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方便对学习效果实行量化考核,保证一定的公平性,但阻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本文提出了以问题为主导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其核心思路可概括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提供问题原型,指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理念的改变,促使教学方法必须跟着改变。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改变课程组织方式,由以经典算法设计思路和策略为基本知识单元,变为以实际问题为基本授课单元。构建一系列特定场景,让学生直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各种经典算法、算法设计和分析方法。从问题出发,教学内容将不再那么抽象,知识与学习的情境及学习者带入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2.改变课程授课方式,由以知识点讲授为主,变为以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为主。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像领域专家那样思考问题并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终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新的授课方式中,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知识获取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讨论完成。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察视角导致对相同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改变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由以独立的考试测验为主,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就是,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课程项目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或者协作完成课题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评估其学习效果。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估不仅仅看其最终结果,更要看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情况。
四、结语
针对现有《算法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本文探索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以强化课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可以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Vol.9 No.2,1995.
[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