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宪政思想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3: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宪政思想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宪政思想论文

篇1

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群众路线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哲学根基是以人为本。我们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场合提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人本理念,这样的发展才是符合人的根本利益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理念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传统上,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为说教和灌输,这样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难以满足职工的需求,甚至引起职工的反感,导致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花费了巨大的成本,但是却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成为一种浪费。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职工的主观需求,职工需要什么,我们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供什么,思想政治工作不再表现为一种说教,而是表现为一种服务,这也是群众路线理念的积极体现。

二是体现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群众路线理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求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传统上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总是要求职工积极奉献,无私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这样的理念已经难以得到新时代国企职工的认同,尤其无法得到80后、90后职工的认同。新时代的国企职工同样需要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注重人与企业的发展,将职工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的发展又是职工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使职工认识到,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同样体现了群众路线理念,即凸显出职工自身发展的主管需求,但是应将这种需求凝聚到企业发展的洪流中,使两者之间能够寻找到平衡点。

三是体现国企的社会责任。1953年,被称作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霍华德•博文(HowardR.Bowen)出版的著作《企业人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书。博文认为,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做出相应的决定,以及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同,国有企业除了为社会提品和服务外,还执行党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力量中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不是简单地追逐经济利益的企业,同时还是有理想的企业,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国企的这一特殊使命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而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很大程度上应定位于对群众利益的发现和满足。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能够充分体现国企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措施

那么,究竟应如何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出群众路线理念呢?这是每一个国企政工工作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初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职工理想的塑造。国企的职工必须具有饱满的精神,充满战斗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国企的职工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而不能仅仅成为一个追逐经济利益的市井商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群众路线的贯彻,需要我们注重对职工理想的塑造,使他们能够具有雄心壮志,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是注重职工需求的发现。由于群众路线理念要求我们不要再将自己视作教育者,而是应将自己视作服务者,因此我们需要以服务理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职工的需求,应围绕职工的需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真正凸显出职工自身需求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我们真正成为职工的服务者。注重职工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善于从职工的言谈、举止等行为中发现职工需要什么,我们应和职工打成一片,善于捕捉职工的心理变动,聆听职工的倾诉,并引导职工主动坦露心声。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能够解决思想问题,并以饱满的精神投身于企业生产中。

三是注重职工利益的保障。国企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但是国企在改革中必然会引发阵痛,有可能会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并引发这部分群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误解。作为政工工作者,我们应注重职工利益的保障,善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并将职工利益保障和企业的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有效结合,充分贯彻群众路线理念下的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职工利益保障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职工的利益在哪里,并最大可能地保护职工的利益,如果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的冲突难以协调,则应以职工利益的满足为优先,职工的合理诉求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四是注重职工思想的变动。由于思想多元化特别是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一部分职工思想变动剧烈,极易对职工个人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因此,我们还应注重职工思想的变动,善于发现职工思想变动的蛛丝马迹,并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措施帮助职工改正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理念。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引导职工在思想上走上正确、健康的道路,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不良亚文化在职工群体中的扩散和传播,以建立良性的国企企业文化。

五是注重职工意见的反馈。传统上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表现为"我说我的,你听你的",双方之间的互动性严重不足,影响了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尤其在效果评估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群众路线理念要求我们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职工意见的反馈,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追求工作效果的最优化。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内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08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的提出反映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人性化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研究视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我们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

1、构建完善的社会机制。首先在经济机制上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争求更大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提供一个稳定而又牢固的经济基础的支持。其次要实现政治体制的成功变革。政治体制的变革目前而言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所最有启发的是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以服务求生存的政治体制模式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是必要的。最后在文化发展机制上,需要秉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理念,力争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比如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其他相关社会机制的构建也对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环境的实现起到支持作用。

2、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环境。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指出要构建融合机制、沟通机制、内化机制等等机制来力促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的确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实现不仅仅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支持就可以完成的,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环境的有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环境的支持作用的实现,主要在于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机制:构建融入社会生活的融合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有效交流机制、探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育人机制、搭建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等。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方法的有效连接,这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1、重塑人文关怀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理念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同人的思想观念、本质需要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指导人的行为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人文科学“之所以取得科学的地位,主要靠客观和公正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对观察进行控制和逻辑推理而进行的系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走出简单重复的旧有模式,需要将方法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而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黑格尔也认为,惟有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实质、世界的普遍力量和终极目的。“当精神一走上思想的道路,不陷入虚浮,而能保持着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勇气时,它可以立即发现,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

2、加大宣传力度和提升主体素质。从借鉴和吸收国外人本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首要目的。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思想政治工作在传统意义上讲就是宣传教育工作,即使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的实现,仍然是离不开宣传工作的支持。主要是加大国外人本思想、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民本思想和教育主体性思想的弘扬。在此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宣传和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有选择性内容的宣传。另一反面是提升主体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是人,是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他们的素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理念的全面树立是必要的。因此需要优化他们的知识、文化、能力、年龄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将他们培养关怀理念的有效接收者、理解者、接受者和行动者。

三、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用心理疏导代替强制灌输

篇3

1.1对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认知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全身心的服务。它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不但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方式,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并且现代企业在共青团、宣传教育、党建以及文化建设方面均归类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实际来讲,现代企业管理十分繁琐,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人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十分关键,也成为了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保障[1]。当前,已经逐步深入到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否则,企业管理就会受到较大的阻碍。在社会生产力当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不论是生产工具的变更,物质资源的改变,还是科学技能的使用,都要通过人来完成。所以,现代企业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可以将人和物科学的结合,才可以最大程度开发出人的潜力,提高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

1.2掌握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华

(1)在观念上强化时代感。将员工的思想从主观主义及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需要提高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内容、新途径。需要尽快加强科技意识,通过现代科技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效应。

(2)在思维上要将求实当做思考与处理问题、审核工作成果的标准。不但要放眼于潜在利益、间接利益以及长远利益,还应当放眼于眼前利益、现实利益以及局部利益当中。努力协助员工解决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

(3)在内容上通过改革发展稳定局势。正确看待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创建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生活,完善处理问题的责任机制。

2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法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理论修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其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进一步接受和掌握理论,并可以用在处理实际问题方面,而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所以,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本身的理论修养也具有全新的标准。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状况。大家的思想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例如:如何对公平和效率、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诚信与竞争等方面的原则性问题的关联给予理解。一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通过发展的新观念、新理论回答问题,就只能成为形式主义,是无法被人们肯定的。

2.2加强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说,还要做,在某些状况里,做远比说要便捷得多。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人心、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3]。在思想在教育的过程里,是和群众一同研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和呼吸、命运紧紧相连的过程。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对于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向员工交代清楚,阐明事实,讲清道理,就可以获得员工的支持与理解。比如:企业颁布一些制度或措施,如果按照以上内容进行,员工一定会给予理解与支持。所以,企业的创新在于为了解决员工“饭碗”。将这些情况和员工交底,员工才会真正的信任企业,并全身心的服务于企业。

2.3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绝非上课与听课的关系,教育者本身就要将自己变成受教育者,并且要以一个成功的受教育者身份出现在员工面前。这样才能够建立自身的魅力,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行为说服员工、教育员工、感召员工。

3实现和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不但要在形式上创新,还要综合企业建设发展的实际状况,持续丰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激发员工和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持续提升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更加重视企业文化方面的创新,通过全新的思想与精神对员工进行改造。解决员工在思想与利益方面的要求,掌控和重视员工的情绪,真正为员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激励员工对企业在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为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铺垫。

4结语

篇4

【关键词】激励思想政治工作应用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近年来,我们结合医院临床工作的规律特点,综合运用责任、目标、精神、形象、情感与奖惩等基本激励理论措施,指导临床管理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较好地调动了全院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进而推动了我院整体建设和发展。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现代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C理论、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实际的工作又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所有的激励理论。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而的工作。

1了解员工的需要是激励的前提

不同类型的员工,其主导性需求是不同的,处于不同层次。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激励,使之个性化,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医院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成就和成长需要占主导地位,就要从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入手,着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研究发现,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及专业设施良好的医疗机构之间联系机会也会提升医生的满意度[1]。对于较低层次的人员,可认为物质需求占主导地位,就要从多提供物质奖励入手。

2制定具体的激励标准

激励的方式既有褒奖,也有批评、处罚,医院要制定出具体的激励标准,使各级各类人员清楚地知道医院对他的期望是什么,他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才符合医院的需要,如何才能得到奖励;他的不足在哪里,并将得到批评和处罚,防止评功评奖中的感情照顾、平均主义、轮流做庄等不良现象,[2]客观公正的激励标准,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增强了奖励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对于鼓励先进,带动中间,鞭策后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制定富有特色的物质激励制度

在医院管理中,对医护人员的激励首先应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对其进行物质激励[3]。

物质报酬是重要的调节杠杆,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基本要求是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物质利益的激励要通过“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表现好、贡献人的职工给予增加收入、提高福利待遇(如提供住房)、颁发赠送实物等奖励。物质激励要重视公平,防止出现平均主义的奖励或凭领导者个人的好恶决定奖惩。

4注重精神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医院要通过开展争当技术能手、优秀医务工作人员、十佳工作人员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职工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鼓励医护员工积极钻研新技术、新项目、倡导医护员工文明服务,引导职工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创造力,使每个职工都成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约束、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者。同时医院要大力表彰和宣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人家人人赶先进、争先进、做先进的热情。

5把握好、运用好强化理论

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于医护员工的工作效果,医院要及时反馈。对于成绩,要进行认可表扬,改善其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对于在工作中发生重大责任医疗事故或做出有损于医德医风的不良行为,医院要及时制止、并妥善处理。强化理论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应以正强化为主,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予以惩罚,做到奖罚结合。在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还要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职工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目标不易一次定得太高,否则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6职工的工作兴趣是保持激励的关键

人的需求的满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链,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很快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激励不能一劳永逸,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使人们经常保持一种满足感。但是这里存在一大难题,就是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随着人们对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有限性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而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工作兴趣是非保健因素,具有激励作用。这就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医院要根据医护员工的专业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因素,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要逐步改变目前多数医院只在职工进院初,进行一次分配岗位的现状。只有对工作的兴趣才具有较强、持久的激励作用。

总之,激励是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者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恰到好处;激励要讲究艺术性,要因人而异,不仅要激励那些做出优异成绩者,也要激励尚未成功但不懈努力者,充分调动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科室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医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子君,林明建,杨辉,等.医生满意调查—医生为什么不满意[J].医院管理论坛.2003,76(2):18-19.

篇5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审判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司法公正是指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和作出正确的裁判,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平等充分的保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得到实现。它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广义的司法公正指的是公安、法院、检查院等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严格、公正执法。狭义的司法公正仅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要求。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要求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精神。不公正的裁判会损害民众对司法制度的期待和司法诉求的热情,加剧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影响社会稳定;而公正的司法,会增加人们对国家法津,对法院、法官的信任和期待,,消除人们对案件审判公正性的疑虑及对判决的抵触心理,使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的提出,司法公正已经成为社会民众和司法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也在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是人类在迈向法制社会的进程中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纠纷而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价值目标。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

司法公正,或公正司法,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在这里,司法活动主要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公正的含义包括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等。司法公正既要求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更要求参与审判的法官要以正直无私的态度,以尊重事实和遵守法律为准则,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笔者认为司法公正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和法律至上。司法公正的首要内容便是要求一切司法活动、司法行为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法律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党派、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超越其外,更不能凌驾其上。

(二)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实施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前提,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平等对待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没有平等对待司法公正便成了空谈。要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就必须禁止歧视,反对特权,不允许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允许任何人拥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法外特权”。

(三)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衡量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必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司法权运行规律的总结。如果不能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任意干涉司法,司法公正就无从谈起,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就难以实现。所以说独立的司法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保障。

(四)严格执法。严格执法就是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办案,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公正司法就是要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坚持实体、程序并重的理念,着力在执法的方式、方法、步骤、顺序和时限等方面实现执法、司法的公正。

(五)司法中立。司法中立分为三个层面:司法权中立;司法组织中立;法官中立。司法权是居中裁判性权力。司法权中立,只能居中裁判,不应偏袒任何一方,应当在官民之间保持中立;司法权和行政权应保持中立;在司法活动中,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态度必须保持中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排除不利于进行准确、公正判断的因素,以法律为准,严格依法办事。司法权是独立性权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

(六)及时高效。公正和效率是司法活动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公正离不开效率,因为迟到的公正就可能丧失公正的应有含义;而离开公正的效率是盲目的效率,这种效率产生的后果是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迟到的公正是非公正”这一法律谚语恰当地表明了司法效率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二、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

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所谓实体公正,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案件的准确认定和对实体法的正确适用。实体公正的标准是对事实的真实发现和对法律的正确适用,它是结果的公正,是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

所谓程序公正,是指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以确保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实现。程序公正体现了民主、法治、人权与平等的精神,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实体公正,即使程序上公正,司法公正也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也就不能实现,司法公正同样无从谈起。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价值追求,是司法活动追求的最终结果;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措施和保障,没有程序公正就难以保障实体公正。

在我国,过去重视实体公正,忽视程序公正。这些年来,这种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司法越来越追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但是,现阶段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重程序不重实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呢?其内在的动因就是要逃避责任。因为,程序不公正必然要受到监督和追究,而实体的公正与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判断,即使实体不公正,只要程序公正也容易推卸责任。这种倾向是要不得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都是司法公正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公正是前提,程序不公正就有可能导致实体不公正。但是实体公正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不少困难群众自救能力弱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程序公正、忽视实体公正就不可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有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平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三,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

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矛盾凸显期,法院一直是矛盾映射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造成司法权威下降,人民法院的公信度下降,司法不公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司法公正有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和因素。具体来说,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院管理地方化、行政化,无法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和宪法精神。它来源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在我国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在司法活动中吸纳了司法独立原则的一些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的干涉。由此可知,我国的司法权、审判权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下运行的,西方国家的司法不但独立于行政,也独立于立法。

实际上,在我国,人民法院及人事的管理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采取一种模式,这使得审判权的独立行使难于落实。法院管理的地方化、行政化,使法院不能专司审判,这必然会导致案件的审判不公。首先法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部门,但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方财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划拨经费,致使法院的审判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甚至不能展开正常的业务。其次由于在经济上、人事上依赖和受制于地方,法院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每年,法院都要完成地方政府分派的各种非业务性工作,常年被政府抽调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这不仅使法官的办案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侵占了有限的办案经费。一方面是审判人员少,审判任务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审判人员不能从事真正的审判业务,形成法官“种了政府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局面。

(二)法院机构设置和法院审判组织设置不够合理

从法院内部的审判管理来看,也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长期以来,实行“层层审批,层层把关”的审判管理机制,审与判分离。在我国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制,合议制所形成的判决是以法院名义作出的,与法官个人没有多大关系,法官个人的责任感无法体现。合议庭即使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议,也被当成疑难案件上报审判委员会加以解决。“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这样导致在庭上听取当事人全力陈述意见的法官对案件没有决断权,而有决断权的却不在庭上参与审理,法官的个人能力和作用被削弱。必须坚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独立不仅指不受外部的干涉,同时也应指不受内部的干涉。当把一个法官放在决断者的位置上并实行审判公开,才有可能引发法官的公正追求。决断人摆在明处,监督就会变得切实有力,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心理也会更加强烈。从上下级法院关系来看,人民法院上下级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往往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一样,有问题会主动请示上级,上级法院也会主动地对下级法院的审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所有这些,必然使司法权产生扭曲、变形,导致其偏离中立性、终极性的本质要求,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三)法官素质高低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定因素

法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法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上,司法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才能公正司法,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不可偏废。有的法官尽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但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依然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还有少数法官虽然业务水平很高,但职业道德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枉法裁判、搞权钱交易,破坏了司法公正,这种情况尽管为数甚少,但严重败坏了法官形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声誉,这是目前司法不公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法院案件数量和难度的不断上升与法官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的法官疏于学习,不注重了解和接受先进文化和司法理念,凭老经验、老方法办案;有的法官思维空间狭窄,工作方法简单,难以应付复杂案件;有的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民事轻刑事、重实体轻程序、重审判轻执行的思想。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司法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三、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

新上任的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分化和整合在一定程序上会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动。如何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如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是中国各级审判机关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科学理念指导司法活动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进一步改进司法理念,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司法队伍革命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着力点,是破解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司法活动中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司法机关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标准;恪尽职守,公正司法,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是司法机关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以司法公信赢得司法权威。要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把司法活动和履行职责行为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以公正的司法活动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存在于部分法官身上的、徇私枉法、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漠视群众利益,冷、横、硬、推等问题必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干警牢固树立司为民、保障人权、服务大局的理念,实体与程序并重,罪刑法定等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执法,如何执法、守法、护法、用法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法

(二)增强司法透明度,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

“阳光审判”是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的一剂良药。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依法将司法过程和环节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保障群众对司法工作知情权和监督权。司法工作的依法、及时、全面的的公开,最直观的好处就是缩短了司法与群众的距离,便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实现知情权,另一方面提高了司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抵御了不当干预,保证了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公正性,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曾经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道出了司法透明的不可或缺。

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法院审判过的案子,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但当事人就是不认可。只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序上是因为法院审理案件的透明度不高,案件当事人不了解办案情况。审判公开是判决公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公开、透明,才能让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真正做到胜败皆服。法官审案,代表的是国家法律、人民意志,除了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内容外,都应该向社会公开。这不仅便于公众监督法官的言行,而且是对公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的一种好形式,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需要。

(三)实行法院垂直管理体制,以司法独立促司法公正

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司法体制管理模式就是司法权力独立于政府行政权力之外,不受制于任何行政机关,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从现代法治观点来讲,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只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现行的法院管理体制是违反宪法的立法精神的,理应改革完善。按照管理和管人相结合,有利于法官选任上的优化及提高法官素质的目标出发,法院系统应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即由原来的地方党委管理为主、上级法院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上级法院管理为主、地方党委协助管理为辅的新体制。

另一方面,突出法官在独立审判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克服独立审判原则因缺乏直接的办案主体而难于实现的弊端,并杜绝法院内部那些“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等违背审判规律、独立审判原则的作法,真正使法官成为审理案件、决定案件性质是非的直接裁判者,从而促进法官追求法律价值,提高司法水平,公正司法。这一独立审判原则可以抵制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进行干涉,从而保证了法院在实体和程序上都按照法律规定,正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同时,这一独立审判原则也并没有使法院脱离党委、人大对法院的领导与监督。因为,党对法院的领导主要而且应该是政治领导、理念指导,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完全可以通过对法院的人事任免、错案追究等方式实行法定监督。由于法官明确成为独立审判的主体,就使法官的权、责相一致,有利于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履行错案追究制,从而促进法官严格执法。一句话,法官独立是法院独立的落实和保障,法官不独立法院就不可能独立。法官独立的标志是法官的地位一律平等,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而不用顾及所谓的“上级旨意”。

(四)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司法公正。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法官的素质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质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导。没有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就不会有法治国家的形成。

首先,必须加强政治学习,做到政治坚定。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办案指导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树立大局意识。其次,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业务精通。现在当事人上访、缠诉、闹事等事件的发生,深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法官的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所造成的。因此法官必须学好法律和法规,包括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除此之外,还要辅以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庭审观摩等其它形式,大力提高业务素质。第三,法官必须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具体地说,改进思想作风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进领导作风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勤政廉洁”;改进生活作风就是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改进学风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五)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促进法院司法公正。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因此,我们对之既要坚持,又要对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不断完善,做到扬长避短。首先,应制定专门的《人民陪审员法》,将陪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细化其相关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其次,建立健全考核激励与制约机制,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民陪审员队伍;第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陪审能力。人民陪审制度“借鉴了仲裁制度的某些特征,赋予了案件当事人是否选择人民陪审员的权利,无疑有助于更公正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制度通过让普通民众参加审判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凭借自身朴素的善恶感、是非观对案件做出判断,扩大了司法民主,监督了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彰显了司法公正,使得法律适用更加合情、合理、合法。

(六)强化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为了保障司法权的正确行使,及时有效的矫正司法不公现象,必要加强法院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要加大监督力度,勇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在监督过程中,要追根求源,严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还要不断规范和完善现有的党委监督、纪委的纪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方式。当前尤其应当强化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权力,也是人大的一项职责。应当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效力等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程序化。对司法工作的监督,除了对裁决结果的公正性监督外,更应当注重司法程序公正性的监督。权力缺乏监督,就会滋生腐败。

注释:

1、王胜俊:《以看得见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于2008年3月20日接受《人民法院报》记者专访时提出的观点;

2、汤维建著:《论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及其改革(一)》,载/article/default,于2008年4月26日访问;

篇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思想教育环节成为了我国文化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科学合理的实践认知以及政治思想的渗透为许多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进步以及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现状分析

2.1政治思想工作边缘化趋势明显

首先,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地位下降,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意识到政治思想工作对单位进步的指导作用,宣传部门等组织部门的地位提升,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其次,许多文化事业单位即使有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但是缺乏相应的组织教育人员以及活动开展资金,因此预计的计划行为都只能延后处理,限制了政治思想的发展传播。最后,在许多文化事业单位中,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将重心放在了经济最大化上,加上政治思想部门的员工不多,平日里需要负责许多不相关的事情,便失去了抓职工思想政治的时间与精力[1]。

2.2政治思想工作时代性有待提高

对于文化事业单位来说,政治思想教育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化输出产品的时代性特点十分重要,具有时代性观念的作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目前某些文化事业单位的时代性观念并不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内容与水平,教育过程也是偏重与形式化,并不注意其实际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导致政治思想教育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2]。

2.3新时期“以人为本”有待贯彻落实

现大部分人已经不需要担心生活出现物质匮乏的情况,于是人们的需求变为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传统时期对于员工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视为员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但却不符合新时期员工的追求。许多文化事业单位没有从现实出发,去体会观察员工的真实想法,而是简单的“一视同仁”,不能激发员工的斗志。

2.4政治思想工作实效性偏低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各种制度的限制,大部分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环境比较宽松,劳动强度较低,文化作品的产出周期很长,但是相应的设备却难以比得上同行业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学历以及专业程度较企业来说也没有优势,工资待遇也比较低,因此,许多有能力有才学的员工时常会出现跳槽倾向,让许多地方的文化事业单位人才缺口加大。

3提高文化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对策分析

3.1树立现代政治思想观念

对文化事业单位来说,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政治思想教育,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现代化政治思想观念,努力发挥其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应当鼓励所有员工积极摒弃传统的旧思想,接纳吸收新的政治思想观念,采用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群众需求的方式来进行工作。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成果输出的重要单位。更应当树立良好的现代观念,让政治思想为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以及引导作用,做到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竞争力[3]。

3.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文化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时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文化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更要做到关心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意愿,通过现代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来切实的保障员工利益,为人名群众创造更多的效益。首先,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引导员工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法扎能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3.3充分应用信息化平台传递思想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工作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是单位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的平台选择。对于文化事业单位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最新的政治思想动态,即使将新的指导传递给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联合其他的各种事业单位,共同推出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平台,将教学内容录制成短小的视频,并设定一系列视频思考题,每个单位的正式职工都需要完成一定课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保证思考题准确率高于60%,否则会影响绩效评估。通过这些信息平台,努力保证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前沿,及时传递最新知识内容。

3.4督促员工贯彻政治思想行动

对于文化事业单位来说,一方面需要举办一定数量质量有保障的思想政治活动,如培训,实地实践等,另一方面需要监督并督促职工积极的参与到政治思想活动中来,配合党政部门的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在职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管理档案,即使记录每个员工的思想转变以及当下需求,结合员工的现实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活动,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效率。

篇7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篇8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