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场强度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学案导学;物理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63-3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稿不同,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所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案。好的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笔者尝试用“学案导学”进行物理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管中之见与老师们交流。
1 “学案导学”提供心理安全,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卡尔・R・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学案的使用改变了学生面对的提问对象,教师成了帮助者与引导者,这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场”很不理解。但他们由于害怕答不好问题被老师批评或者担心遭到同学的取笑而保持沉默,课堂往往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说教。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课前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概念”环节,取得较好效果。片断如下:
【问题1】 初中时学过磁场的特点是什么?磁场的方向如何规定?小磁针有什么作用?如何判定空间有磁场?
【问题 2】 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简单、快捷地判断空间中是否存在电场?
【问题 3】 要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无论放置什么样的带电体都可以吗?
【问题 4】 试探电荷q在某点受到的静电力大小为F,则该点的电场强度E= 。电场强度简称 ,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 ,符号为 。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
【问题 5】 小组讨论:
甲同学说:“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跟F成正比,E跟q成反比。”
乙同学说:“电场强度E跟q、F无关。”
请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如果以z验电荷q的带电量值为横轴,它在电场中A点受到的静电力F为纵轴画出直角坐标系,你认为F与q的关系图线应是什么样的?
【问题6】 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有关吗?如果取走试探电荷,该点的电场强度会为零吗?
例 1 在电场中某点用+q测得场强E,当撤去+q而放入-q/2时,则该点的场强( )
A.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同
B.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反
C.大小为E,方向和E相同
D.大小为E,方向和E相反
导学案中问题1和问题2是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磁场知识,温故知新。问题3和问题4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得到电场的性质,并提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问题5和问题6是知识的升华,要求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电场强度的特点,属较高要求。例1是用来巩固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使学生更有信心,也就有了课堂上的心理安全感。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查阅、讨论、思考等,他们就有机会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充分的准备,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考验。学生对于学案上的问题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为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2 “学案导学”凸显学生主体,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让其他人来替代,只有学生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才最深刻,理解才最透彻。
“学案导学”让学生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学生利用导学案可以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学习,这使得学习有了目标性,学生也可以就“学案”在课堂上提问,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学习――探究电场线”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小组讨论: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初中时学习了磁感线,那么,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什么特点?
【问题 2】 小组讨论:电场强度是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
【问题3】 学生实验: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能模拟电场线的分布情况吗?(盛在容器中的蓖麻油,头发屑,电源)
【问题4】 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你看到了头发屑排列成的形状,请问电场中真的存在这样的线吗?
【问题 5】 小组讨论:电场线的定义是什么?你能概括电场线的特点吗?
【问题 6】 小组讨论:两条电场线在空间能相交吗?为什么?
本例以导学案为脚本的教学中,无论参与小组讨论还是操作实验,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很顺利地掌握了电场强度的概念与电场线的特点。
“学案导学”的教学能够较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也会给老师以启迪, 同时也给老师带来惊喜和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发展,这也成为物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学案导学”肯定教师引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外因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学案”是把内外因结合起来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仍然负有监控的责任,要在关键的时候对学生的方向性错误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课内自主探究――电场强度的叠加”环节,片断如下:
【问题1】 矢量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举例说明。
【问题2】 如图1所示,图中P点的电场强度怎么求?
【问题3】 如图2(a)所示,真空中,带电荷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相距r,则:
(1)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的场强多大?
(2)由O沿中垂线向外场强如何变化?
(3)中垂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B、B'场强有何关系?
(4)两点电荷连线上场强有何变化?
(5)两点电荷连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A、A'场强有何关系?
【问题4】 把问题3中电荷改为等量同种电荷,如图2(b)所示,电荷量均为+Q,上面五问的答案又是什么?
例2 如图3所示,M、N为两个等量同种电荷,电荷量为+Q,在其连线的中垂线上的P点放一静止的点电荷q(负电荷),不计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大
B.点电荷在从P到O的过程中,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C.点电荷运动到O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最大值
D.点电荷越过O点后,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直到粒子速度为零
该片断设计中,问题1和问题2回顾了矢量合成的方法,问题3和问题4分别分五步分析了等量异种、等量同种电荷周围电场的特点,这五步紧密联系、环环紧扣,充分体现了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通过例题巩固,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然,导学案中通过问题进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4 教学反思
“学案导学”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方案。所以,它既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师需要做更多、更、更深的工作去把导学案变得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性,以此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13(6):88―90.
长期以来,由于物理抽象难学的特点,物理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以精心预设的课堂取得教学的精彩是许多教师的目标.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单向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教学活动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求更具合理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由学生激发的超越预设的精彩常常会不约而至,我们的教学也会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案例描述】
在“动态生成”教学观念指导下,笔者重新研究教学方法、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论方面有了新的感悟,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将生成课堂教学下的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请同行指正.
在2013年高三复习时,通过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我捕获了一个特别的案例,现与同行们分享.高三第一轮复习先学后教的过程中,电场章节训练时一道电场题很多学生不会做,这道题也成为了学生小组选教的内容,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方向平行于坐标平面的匀强电场,其中坐标原点O处的电势为0 V,点A处的电势为6 V,点B处的电势为3 V,则电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甲代表所在的小组选了这道题目,并上台教同学们,他是这样讲的.
学生甲:由于φA=6 V、φB=3 V、φO=0 V,利用匀强电场中的一个推论,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一条直线,经过相等距离电势升降的相等,故OA的中点电势与B点等电势(图2),设该点为C,则点C(3,0)处的电势为3 V.则连接BC为3 V等势面,匀强电场的方向垂直于点C与B点的连线,由几何关系可得直角三角形BOC中∠BCO=30°,再过O作BC的垂线,方向指向O,设垂足为D,UDO=3 V,OD=OCsin30°=1.5 cm, 故场强E=UDO/OD=200 V/m,答案A.
点评 这道题其实是2012年安徽高考第18题,练习册上并未标明,学生并不知道,但学生甲研究给出的解答过程与高考给出的标准答案基本一致.这道题考查的是匀强电场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及等势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个知识积累.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如“等势面”是2012年《考试说明》新增内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由过去的Ⅰ级要求改为当年年的Ⅱ级要求;此题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HJ1.55mm]尤其是公式中d的理解,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都比较高.学生的解答基本也就是老师想讲的,能让学生把老师该讲的讲出来,我当时认为已经足够了,这也是我预期达到的效果.但我还是习惯性的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物理教学一题多解的特点与动态生成课堂非常契合,习惯的追问也成为一种潜意识.
学生乙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的办法.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但当时我自认为学生甲给出的过程已经比较标准了,学生乙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学生乙是这样讲的.
点评 学生乙讲完后,我当时惊呆了,完全被震憾了.学生乙的讲法与高考给出的标准答案完全不同,与高考标准答案相比要简单太多了,原来高考题还有这种解法.学生乙给出的解答过程不需要作图,也不需要利用推论,不需要利用几何知识,几乎不需要计算,这种解答方法只用到了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及矢量合成的知识.这种方法完全颠覆了电学题目的常规思维,一道电学题几乎完全被学生用力学思维解答,一道中等难度的高考选择题被学生乙变成一道简单的口算题了,真是让人太惊喜了.通过这道题解答,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物理的精妙,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关联,感受到课堂生成的妙处,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境界.这道题是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的第18题,但时至今日,各地试题选编附带的答案仍是复杂的第一种.
针对物理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力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这两者的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物理学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物理学是机电、土木、信息等专业必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很多理工类大学生对它望而却步[2],提不起学好这门课的兴趣,深深地影响了物理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单一、时空限制等不足[3]。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增强物理学文化素养,是每个从事高等物理学教师现在所面临的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其优势互补,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物理学教学的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学教学无法靠简单的人类语言来完整地表达及传递信息,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大量的写”、“大量的计算、画图”等[5]。物理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例如:已知运动学方程,求质点的速度、加速度矢量式、速率表达式,变力的功、电势的计算,从定义、定理理解再到灵活运用等等都要用一系列的定理定律公式符号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读出来、讲出其意义、应用,还必须在黑板上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的推导、演算、分析出来,才能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再比如:讲解变力的功时,总是习惯从中学物理对功的定义入手,再到质点沿曲线轨道运动,作用的力是变力问题,需要画曲线图分割便于再转化为直线上恒力做功问题。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理解、公式推导、例题分析几乎都离不开图形分析,用图形表达思想是物理学教学的特色,因而课堂上要“画的多”、“写得多”,但学生有时还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抽象难懂。
二、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和不足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优势
教师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文字说明、动画模拟、符号控制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实现人机交互式的教学过程[6]。多媒体的投影演示能为教师的板书、画图节省大量的时间,形成一种“教学单位时间相对延长”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间少的矛盾。(1)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当鼠标一点就展现出来授课的图形或定理定律公式,节省了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花好长的时间去作图、写公式,也能更好地向同学们呈现规范工整、清晰的“板书”,多媒体的投影演示能为教师的板书、画图节省大量的时间,形成一种“教学单位时间相对延长”的效应。课堂信息量明显增加等等,教学效率从而有明显提高。(2)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用实验证明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来自味觉[7]。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意识,克服了传统教学带来的抽象枯燥的理解困难弊端。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吸收率、理解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3)突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制作CAI课件时增删都很容易,携带方便,保存持久,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8]。教师间、师生间的交流共享可以利用一张光盘、一个U盘、E-mail、QQ、微信等来获得。对学生来说,再现听课过程中的难点疑点及考前复习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与同行相互借鉴学习的好办法。(4)减少粉尘污染,有利于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大部分的电子课件、板书和“小蜜蜂”扩音器取代了粉笔板书,减少了粉尘污染,给师生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多媒体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价值的同时也存在了问题和弊端,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和解决。(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吸收消化困难一些青年教师还没完全吃透教学内容、把握不好教学规律的情况下,耗费大量时间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内容的摄取上,这就本末倒置了;还有一些教师直接拷贝他人的课件、电子教案,自己不去研究,还习惯坐着上课,照着PPT宣读,课堂教学演变为枯燥乏味的“报告式教学”。学生感觉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进度偏快,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学生还来不及理解、课件就一闪而过;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惰性形成,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教师和学生互动受到限制,授课环境不尽人意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都是课前准备好的,相对程序化,难以临时去调整教案内容。再说多媒体教室一般都是封闭的,需要窗帘拉严实,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投射到屏幕上文字、图像才能被看清。加上幻灯片的不断切换等因素,会影响师生的视力下降。如果在物理学课堂上只纯粹地依赖教师点点鼠标、使用翻页笔讲课,大屏幕就会成为上课的“主角”。课堂上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气氛会很沉闷,学生听课效果也不会很好。
三、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缺点分析
1.传统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虽然优势于其它的一些教学手段,但不能做到完全摒弃于“黑板+粉笔+教案”的传统教学。纵观教育发展的基础,传统教学很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是高校物理学教学的基础。(1)引导督促教师博览群书、备课充分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制于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便捷地从网络上获得所需的各类知识和学科前沿信息,但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上掌握地比较到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各种文字资料,长期思考总结教学心得,研究课程,积累经验。很多教师能精确到某个定理定律在哪一页哪一行。(2)注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板书的美观性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都习惯站着上课,写文字画图满满的擦了一黑板又一黑板,练就出很过硬的“基本功”。教师不但要注重自身语言能力的表述清晰、流利。而且要注重通过手势、表情、目光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来丰富有声语言;不但注重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突出,而且注重板书合理、大方;不但注重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和教学进度情况,而且注重学生的整体听课效果;不但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注重课后辅导答疑情况。(3)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传统教学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学习相关章节的重、难点的把握理解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增删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传统教学的教风也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真才实学,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一般都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预习、复习巩固知识点,认真做作业,钻研探究新的知识点。这更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交流。
2.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教师的劳动强度较大,加重职业病的发病率比如,教师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有难度,耗时耗力,这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是大大不利的;再比如:公式、定理定律、作图、例题等教学方面的板书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课程进度、内容容量和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擦下来的粉尘四处纷扬也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加重教师的职业病的发病率如咽炎、喉炎等。(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授课方式单一相关资料的匮乏和不能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导致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板书”为主,主宰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单调、死板、枯燥,缺少生机、直观地教学方式,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惫”和“厌学”情绪,就是教师也觉得教得“吃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学效果难以被提高。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会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一种正能量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即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弥补另一方的不足。将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实现师生互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1.树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模式。更好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全面优化、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的精华融入到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实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人”、“人机”的关系,从而扩大二者教学的优势,缩小其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性影响。
2.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钻研制作电子教案;授课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数,重难点突出。充分了解哪些内容适合于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于“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式。不赞同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全程都是“坐着不动”的,应适当地站立或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例如:讲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具有球对称性问题时,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现场源电荷为正或负时所形成的场强中,每一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沿着该点径矢还是指向该点径矢方向。生动形象、一步步地显示出来,再总结点电荷的场强方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在计算电偶极子中垂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时,利用多媒体作图可直观显示正负电荷在某点电场强度矢量的叠加,有助于分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矢量关系,便于求解某点的电场强度(包括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重在实效,据授课内容来灵活选择教学手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粉笔+黑板”的教学不能完全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例如:讲解物理学公式的推导、解题方法技巧时,多媒体教学显得相当呆板、机械化,无法表现出教师自己的讲解思路。如果教师此时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思路、方法,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定理公式的证明适合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析、证明,然后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分层呈现完整的证明步骤。对避免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播音员和解说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避免学生连续长时间看屏幕,被光刺激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把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避二者教学之短,扬它们教学之长。再如:讲解毕奥—萨伐尔定律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公式太复杂,不好判断磁感强度B的方向。我们临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述式。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各电流元在点所产生的磁感强度dB的矢量和。用右手弯曲,四指从Idl方向沿小于角转向r时,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dB的方向,最后,根据磁感强度叠加原理求出B的方向。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良方。
五、结束语
教学本身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文中探析了大学物理学教学的特点,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优势,克服其不足。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更大地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作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作者:梁金荣 王善勤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王威.浅谈高校英语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应对和提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6):265-265.
[2]姜立南.如何激发工科大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J].新课程•下旬,2013(9):129-129.
[3]罗益民.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111-113.
[4]张兴鹤.传统教学与多媒体体教学优势互补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3(11):239-239.
[5]郜伟雪,等.高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优略探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1):239-240.
[6]路莉贞.概率统计多媒体教学[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7):117-118.
关键词:中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0-01
1.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 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学生则忙于画勾打杈。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主要建立在生产者个体主动行为基础之上,并且以生产者个体参与经济竞争的积极性和效益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为此,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须知,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并加以正确引导。
2.鼓励学生提出探索性的新颖问题,发表独到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不是教得学生没问题,而是启发、训练学生提出更深刻、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例如,物理学上许多问题都具有对称性,如自然界存在正电荷,也存在负电荷,于是有学生提出既然存在质子,是否也存在负质子,既然存在电子,是否也存在正电子,既然存在物质,是否也存在反物质,既然在我们这个宇宙中存在地球,是否在另一个宇宙中也存在一个反地球呢?既然电荷间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磁极间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那么物质间存在万有引力,是否也存在万有斥力呢?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激励出智慧的火花,呈现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又例如,带电量为Q的平行板电容器,在两间距离d增大或减小后,两板间电势差U改变而场强E保持不变的结论,一般学生难以理解,数学证明学生也觉得说服力不足,受到教材上用电场线的疏密程度来形象地表示电场强度大小的启发,有学生对此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设任一极板带电量Q都等于Ne,设想每一个e都发出一条电场线,则两板间共有N条电场线,其疏密程度为N/S(S为平行板的面积),距离d增大或减小,引起变化的只是电场线的长度,并没有改变它的密度,所以它应保持不变,又因为沿电场线方向电降低,所以当距离d增大或减小,电场线变长或变短,两极间的电势差U=Ed就增大或减小。
在教学中,学生不拘泥于已有结论,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向权威挑战,以及经常提出一些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探索的欲望,这些正是一种创造意识,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
3.精心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一、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普遍使用,因它有易掌握、费时短、见效快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作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演示文稿,达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教师在制作和应用Powerpoint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遵循多媒体选择和组合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目标性原则: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应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的选用要恰到好处。要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将“课本搬家”、从人灌到“机械电灌”,这不利于学生发展。
(2)多感官配合的原则: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Powerpoint具有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因此可以适当选择图形、声音、视频、动画,来调动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3)参与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制作Powerpoint讲稿时应考虑新颖性和趣味性,同时应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讨论题,供学生讨论分析。切不可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幻灯片一幅幅播放,这样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动画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种动画课件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遍被教师与学生所接受。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个误区――用动画课件替代真实的物理实验。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不仅学到许多物理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而且因为实验的真实感和客观性,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熏陶。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的显著特点,这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学课件对有些物理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教学软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用Flas制作平台。
时下在网络上风靡的Flas非常适合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它具有交互性强、容量小、易移植等特点,成为当前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特别适合于制作单个独立的小课件,这类物理课件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例如“游标卡尺的原理与读数”是教学的难点,靠实物模型或教师的板图很难讲清。用Flas制作的游标卡尺有10分度、20分度、50分度,动画可以适当把重点部分放大,并任意滑动,交互性极强,课堂教学效率能得到明显提升。
2.物理仿真实验平台。
“物理仿真实验平台”是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特定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后由计算机根据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计算,由初始的条件,自动生成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由于“物理仿真实验平台”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物理仿真实验”虽然不能替代真实的物理实验,但有些方面应用仿真实验反而优于真实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如“光滑”“无空气阻力”“完全弹性”等;任何数据可以及时测定,如速度、加速度、电量、磁感应强度等;可以模拟一些无法完成的实验,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天体的运动等;仿真实验虽然是“仿真”,但它也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如恒定电流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练习,搞懂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仿真实验平台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平时的教学也只能通过理论分析或图片展示。应用仿真物理实验平台制作的回旋加速器课件交互性强,可以任意改变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让学生观察在不同电场强度与不同磁感应强度中的粒子的运动特征。通过该课件,学生很容易理解回旋加速器的原理,理解粒子加速的能量为什么与加速电压无关,而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有关。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趋势。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资源杂乱无章,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整合成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库,下面介绍几种资源库建设的方式。
(1)教学案的建设:教学案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料,在网上这类资源相对较多。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案。教学案既是学生课前的学习资料,又是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资料,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高中物理的每一节内容,对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进行优选,建立一个与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文件夹,并通过Powerpoint将收集的资源串成课堂电子讲稿进行资源共享。
(3)创建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教学所需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制作物理课件,拍摄实验视频,逐步积累自己的教学资源。
2.充分发挥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作用。
今年江苏省启动了百所学校的e学习计划。各试点学校在宽带网进校园、多媒体进教室的基础上,将做到试点班级学生一人一机,建设多样化学习终端,探索突破时间、空间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
平板电脑介于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可以支持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教材、播放声音与视频,有些还支持手写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颇多,但真正能服务于教学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重理论研究,忽视教学现状。要真正使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才能充分显示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笔者在用平板电脑教学的实践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资源共享:如电子教材、提供给学生的预习材料、课堂教学视频、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师的教学电子讲稿、图片、动画、视频等)。以上资源可以师生共享。
(2)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备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播放电子教案、电子板书、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师生交流等模块)、课堂同步录制系统。运用该系统,学生自主时间多;师生、生生交流方便(因教师可以快速切换学生屏,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全班同学交流或得到教师的及时点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将问题通过客观题的形式分发给学生,电脑网络能及时作出统计),方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整;可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过程性评价(因学生课堂学习笔记很方便上交,教师根据学习笔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课堂同步录制是将整个课堂录制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参考。
(3)学生课后练习系统:包括教学出题系统、学生网上答题系统、教师在线的批阅系统、作业的管理系统(成绩的统计、错题的收集、作业完成情况的统计等)、微视频录制系统(主要用于对错题的讲解)。该系统服务于常规教学,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对学生练习的管理、评价。
关键字:教学 创新 能力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更需要知识面宽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要创新机制,教师要创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我步入教坛已有二十多年,主要担任《电工基础》和《继电保护》的授课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新在“学”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性积极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要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设:
(1)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景
针对职高生学习持久性差,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如果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电工基础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实验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上电磁感应关于椤次定律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将一个空心线圈和一个检流计串接起来,将永久磁铁N插入或者S极从线圈中拔出,看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是一致的,而用S极插入或者N极拔出看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与前者相反,这一现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使学生产生学习创新的动机。
(2)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景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渗透和迁移,适时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能有效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有“220V,25W”和“220V,100W”两盏灯,为什么把它们并联接到220V的电源是100W的灯亮,而把它们串联接到220V的电源上是25W的灯亮?这一问题犹如投入水中的雨花石,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吸引着学生去探索。
2.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并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思维活动如何进一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得到积极开发,在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1)重视“过程”的教学
教学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知识的建立、推广、发展过程;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有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不要急于将最终的结果告诉学生,在学生思维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排除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电桥电路”的导入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提问:“用伏安法测电阻有什么缺点?”学生经过思考后指出:“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存在的内阻,把它们接入电路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电路本身,所以这种测量方法势必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然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要求设计能从方法上保证测量准确度的电路。”学生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为了避免电压表分流、电流表分压给测量带来的影响,在设计电路中应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启发,逐步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采用将待测电阻和已知电阻相比较的方法上来,从而导出电桥电路。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了思维的整个过程,使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积极性,集中精力于创造构想之中。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的结论,又明确了原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进行多向、立体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针对《电工基础》课程特点,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好方法。例如: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既可以采用分段法求出;也可以通过先求出这两点的电位,再根据电压等于电位差求出这两点间的电压。又如:复杂电路的计算,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全方面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同时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比较,作出选择,渗透了优化解题策略的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注重课堂练习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从某一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由一点向四周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某一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应该说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长期按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就只会按照老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模仿,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创新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结构,着力改革课堂巩固练习教学,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寻思解题方案。
例如在学习《电场和电场强度》一节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电场中任意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经启发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判断电场强度的大小:
方法一:由定义式E=F/q决定;
方法二: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处处相等;
方法三:在点电荷电场中,;
方法四:电力线密处场强大,电力线疏处场强小。
同时能回答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规定,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场强的方向;
方法二:电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场强的方向;
方法三: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
又如复杂电路支路电流求解时可采用支路电流法、叠加法、戴维宁定理等不同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通过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材中“串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电路”内容学习起来感到比较繁琐,则可以采取让学生从电路结构、谐振条件、谐振频率、谐振时总阻抗、谐振时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及相位关系等方面组合对比学习,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一目了然,不易混淆,不易忘记,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在“教”
1.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要改变现有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陈述性排列结构为小课题探索研究性矩阵结构,强化知识点的建立过程教学,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方法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权威论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如我在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定性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教案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设计导体运动、磁场不动的实验和磁场运动、导体不动的实验,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把操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自主探索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让学生分享创新发现的成功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介绍陈述性的知识答案,而是努力创设“望梅止渴”的情境教学,把“梅子”(知识点)打扮得引人注目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环境,启发引导学生在列举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会遇到几种情况,分析比较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纪灯片、录像带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在讲解短路时,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布置简单的用户电路,突然将两根电线短接,这时导线发热、冒烟、建筑物燃烧,出现一个火灾场面,在此画面播出的同时,伴随画外音及电流声,这时图、声、光并同,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到有趣,产生强烈的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思考怎样短路的?短路有怎样危害。有怎样的特点?所以选择适合的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系统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每一堂课均必须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在实验中,只设定题目或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对没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给出参考文献,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可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进行教学评价创新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我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20%-30%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让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潜力分或教师的心理期待发展分,从而保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上进心,通过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电工基础》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电工基础教育应从“学”与“教”两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
[4]张辉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3).
[5]王小扬.《将创新教育融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一、充分备课,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师细致备课,是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教师在课前对上课与学生的互动细节考虑得越周到,就越能依照课前准备的教学步骤即兴发挥,就能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情况.教师要备好一节课,首先应深刻解读教材,研究教学任务及学生情况,明了教学难点与重点.其次,教师要有效地、合理地整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出最能突破教学难点及突出教学重点的手段及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及经验情况,设计出最优教案.笔者认为,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充满生机、生动而富有实效的物理课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依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教学实效性.
如,在讲“气体的内能及性质”时,气体压强的微观机制及压强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与力学章节中的牛顿定律、力的平衡关系密切,气体压强的计算也是本节的重点.备课时,笔者凭借经验觉得学生对枯燥的、抽象的气体知识缺乏兴趣,于是准备采用表演魔术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学活动刚一开始,我请两个学生协助我表演魔术,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求参与.学生对魔术中出现的神奇现象很感兴趣,不停地问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趁机告诉他们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最终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学实效性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二、创设习题,习题设计要讲究实
效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对巩固课堂新知识,深化与活化学生已具备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都有重大作用.恰当的习题,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习题过于严肃,显得乏味、枯燥,再加上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没有下工夫创设习题情境,这就影响了学生做习题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好的习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物理习题课逐渐趋向有效、真实、开放,让智慧与情感在习题课上快速、共同生成.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上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感到好奇,如果习题的设计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如果能构建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习题情境,就能在学生与环境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快速发展.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程中,要想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习题的素材源于生活,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常见现象,能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第二,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动脑,在生活中用实验的方式验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容小觑的,在实验教学中应强调社会、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指导他们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革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体验现实生活,并选取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创建物理习题的客体,并辅助必要的加工,才能展现给学生学习.
三、创新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
实效性
高中物理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课程中,每一个概念的归纳、每一个定律的揭示,都是以多次实验为基础的.所以,实验在高中物理学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见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展示物理过程,还能展示实验技能.新颖别致的导入实验课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一下拉回到课堂中来,为提高物理课堂实效性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学生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与能力的最佳途径.课前准备充分、易于操作的学生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要求与技巧
1、明确与连贯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问域明确、恰当。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应从实验现象或日常生活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确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提问题要恰当中肯,确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其次,所提问题要求表达连贯清晰、简明扼要,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一类问题。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
2、合理性。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3、提示与探询性。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必要的手段。提示是指由帮助学生而给出的暗示所组成;探询则是引导学生更深入考虑他的最初答案,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物理课堂提问中要用提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对这些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释疑、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
二、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1、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集中学生对这一学习课题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使其主动投身予物理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
2、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学合理性提问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
4、培养作用。在提问中,为深入展开思路进行追问与反驳,通过再次追问,促使学生加深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5、促进相互学习。通过对话刺激学生对教师或其它同学发问,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同时通过对话,让学生得到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来相互学习的机会。
6、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种类与实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结合当前物理目标教学的实际,可以把提问分为六类:
1、回忆性提问:主要是使学生联想所见所闻的事或回忆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如:回忆日常经验:“我们坐在汽车上,当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哪方向倾倒?”。是与否的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运动?”。
2、理解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至今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叙述、比较、说明等。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试叙述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你能讲述一下表明光的粒子性的一主要特征吗?”。对比:“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应用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如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试用惯性的概念解释一下为什么当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人身体会向后倾倒?”
4、分析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推断事物或现象的动机与原因,援引有说服力的例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为什么农民常说雪是小麦被子?”
5、综合性提问:主要是让学生寻求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如:要学生预见问题“假如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敏捷地表达思想和印象:“物体以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和在光滑平面上运动分别会怎样,如果水平光滑无摩擦,物体将会做怎样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