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物理模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因此,物理模型具备实物或图画的形态结构与真实事物相似、本质非常接近,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二、物理模型建构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模型建构活动是满足学生所需的一个理想课堂。
不久前笔者对所教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学生心中理想的生物课堂是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的课堂。而高中生物相较于初中生物理论性更强,涉及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很多理论抽象、晦涩,学生很难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知想像去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降低。模型建构活动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发展需求的一个课堂。学生通过在模型建构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将在生物体中存在的结构或发生的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的生理变化通过所建构的模型直观呈现,在动手中不断思考、探索,最终在愉悦的心情中建构新的知识。
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适合进行物理模型建构活动的内容归纳。
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可进行建构物理模型活动的内容。
3.物理模型建构活动教学的实例及分析。
相对于传统电子商务线上与线下业务职能较为清晰的划分,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更加注重突破线上与线下的业务界限,将交易、物流等信息进行共享,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物流服务中心来对各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质是为各方物流提供了与自身物流属性相匹配的信息配对服务,解决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者与供应方的双向信息孤岛问题,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一体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还可以实现对于交易者、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统一信誉资质认证功能,并以参与人保证金制度为依托,进一步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概率降至较低水平。从电子商务交易标的物的规模构成来看,B2B电子商务与B2C、C2C电子商务对于物流资源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进行差异化交易与物流管理固然是较为妥协折衷的方案,然而却因人为分割商品资源属性而造成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与供应链资源管理的混乱,而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以B2B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为例,其对于物流稳定性、专业性、信息化程度以及可视化特性的要求均较高,包括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阿里巴巴采购批发平台、欧浦钢网等国内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均开始尝试利用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来应对B2B电子商务的较高发展需求,进而逐渐衍生出“物流模式变革引致因素”这一问题,对此,本文构建了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集成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将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界限清晰的传统电子商务物流向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转变的驱动力量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内部驱动力量以电子商务相关创新元素为主,而外部力量则包括社会环境、技术以及理念变革等元素。
2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动力作用机理
由图2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动力模型可知,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变革驱动是多方外部因素和电子商务自身发展、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差异化元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说:
2.1外部驱动力量(1)企业商品购销模式变革驱动。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供应链上的企业购销活动往往采取分散和单一的交易模式,买卖主体对于实体市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网络市场,而在全国性大宗商品网络化交易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企业单一购销模式逐渐向追求效率、安全、便捷与集合竞价优势的一体化联合购销转变,因此对于具备标准化服务特征和一站式工作优势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管理诉求日益高涨,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参与者和物流需求者的角色来驱动传统电子商务物流向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渡。(2)创新理念和技术等因素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物流管控中的数字化特征愈发突出,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激光镭射编码等电子科技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结合,进一步突出了物流业务各环节互相打通、连线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特征,而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则为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推出与发展提供了及时的引导,外生技术冲击再一次显示了对于产业经济变革与微观业务流程重组的影响与作用能力,并与管理思想演绎互为依托,共同推进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革新。(3)经济与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环境对于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驱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走势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方面,电子商务物流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中,微观参与者通过构建竞争联盟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控制交易成本的需求也会变得愈发强烈,而法律制度因素则渗透到电子商务物流的双边和多边诚信管理、安全约束等方方面面,只有统一化和集中化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建设,才能应对参与者的竞争联盟需求,同时迎合法律约束范围的经济安全特征。
2.2内部驱动力量(1)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创新。在实货对接已经不能满足部分经济主体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需求的背景下,具有金融衍生品特征的电子商务仓单交易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完备的仓单标的物监督制度与保证金制度,可交易仓单电子商务模式获得迅速发展,然而,仓单交易所对应的现货在进入交割库后要求对其数量、品质以及监管控制都实现一体化管理,此时仅仅依靠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物流资源系统很难满足这种要求,这为能够纳入外部企业和物流资源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基础。(2)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创新。作为电子商务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交易支付功能逐渐突破单一的功能模式,现金资源管理和资金调拨等“准银行”功能愈发突出,早期B2B电子商务的银行转账和票据支付途径也开始向第三方支付工具渗透,而B2C、C2C等依托第三方支付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具有寻求创新支付的内在需求,基于电子商务物流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为支付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业务节点,以货易货、分期支付等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3)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创新。在途资金滞压始终是困扰电子商务交易者的主要问题之一,买方和卖方主体均具有进行电子商务短期融资的内在需求,但是都面临着静态融资难和资金时效性差的难题,而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则为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了基于供应链节点的动态融资平台,商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一体化特征使得资金融通的风险更加透明,并实现了基于电商平台、物流节点和买卖双方的多方分散,供应链融资进一步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低成本,高效率。
3研究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五力模型
据国家有关部门分析,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将出现四个变化:房地产业将从沿海向内地推进;在城镇体系中将由中心城市向其卫星城和小城市推进;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化。随着WTO各项有关条款的兑现和落实,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我国经济各方面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为房地产业提供了高速发展的机会,也使房地产业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一个行业除了受到总体环境的影响外,还受自己特殊的行业环境影响。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竞争环境结构作了研究,提出了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即五力模型。波特认为五种竞争力量决定某一行业的吸引力。这五种力量是: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五力模型是用来确定某一行业的竞争程度,其理论假设是行业获利能力不是由产品属性或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的,而是由行业的市场结构决定的。从战略形成的角度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行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但不同的行业或某一行业的不同时期,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某一种力量或两种力量起支配性作用,其它竞争力量处于较次要的地位。
房地产业五力模型分析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该行业环境包括这样一组因素;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在现有的条件下几乎不存在这种威胁,本文暂不予分析)及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它们直接影响到房地产行业和它的竞争行为。总的来说,这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利润能力。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1.进入障碍。加入WTO导致外资、外商进入我国房地产业的壁垒降低,从而对我国房地产发展商构成极大威胁。由于对所有外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国外房地产企业及其相关联的建筑安装、中介服务企业以及金融、保险机构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全面引进,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扩张力,势必被迫退出房地产市场,而更大的市场分额可能被外资、外商所拥有。这对多数发展商来说,不只是一种挑战,而是面临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
2.产品差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会渐渐相信一个企业的产品是独特的。这种认知会给企业带来进一步服务的机会,使广告变得有效,企业也将可以领先其他公司向顾客提品和服务。通常新进入者要分配很多资源用于消除顾客对原先产品的忠诚,它们经常采用更低的价格相抗衡,随之企业利润相应减少。我国房地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不管是新加入者还是在位竞争者,采用差异化都尤为重要,而要实现差异化战略,企业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特色经营是必由之路,同样的商品,附加不同的服务其特色就不一样,对顾客的吸引程度也就不一样。特色的商品再加上特色的服务,比较优势就转化为竞争优势,或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资本要求。在新的行业竞争,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即使新的行业很有吸引力,企业也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本成功进入市场,寻求合适的市场机会。而房地产业就是这样的企业,它要求企业有足够、大量的资源投入,否则要进入房地产业也是很困难的。
4.政府政策。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运行与操作规则给予了相应的规定,作为新进入者要密切关注政府的政策法规,从中权衡轻重,依政策办事。
(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我国的住宅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是国外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是材料、产品的供应商,都密切关注这一市场。当关税降低之后,外国木材进口量将加大,用于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使用大量建材(如钢筋)、机电产品(如空调、电梯)和卫生洁具,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各类进入产品限制条件的放宽,国外产品将大量充斥国内市场,并对国内产品产生巨大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导致国产商品的价格下降。单就房地产产业来说,这或许是有利的。
(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企业作为供给方,总是想方设法提高价格,而买方会尽量压低价格。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再加之在我国收入分配的特点上,我国财富分配贫富悬殊,并且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开发商看准的是这些人的需求。因此我国房地产市场偏向档次高的客户,普通的低档房盖得很少,即便盖了低档房,也很难卖出,低收入者无能力买。这些原因决定了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于开发商来说是较弱的。
(四)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行业内的企业相互制约,一个企业的行为必然会引发竞争反应。因此,企业为了追求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必然积极投身竞争。如果某企业受到挑战,或者有一个显著的改善市场地位的机会,本行业内激烈的竞争行为就不可避免。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很少有完全相同的,他们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并努力使自己与竞争者不同。通常地,企业会在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方面,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与有竞争能力者的不同。价格、质量和创意等都是展开竞争的主要方面,当然不同的行业展开竞争的方面不同。
1.同行企业的数量。有很多公司参与竞争的行业,竞争通常很激烈。但在另一方面,一个行业如果只有几个规模和力量相当的企业,也会有竞争。房地产行业应该就属于后者。一般情况下,某地房地产行业都是由房地产市场上几个巨头垄断着,那么或许能够把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对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与单纯依赖某一主导战略的企业相比,能够成功地执行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整合的企业,会处于一种更加有利的位置。
2.行业增长程度。当一个市场正在成长的时候,企业会尽量将资源用在有效地满足不断扩充的顾客群的需要上。在成长的市场中,企业有相对少的压力去竞争对手那里争夺顾客。房地产业市场处于成长之中,在争夺顾客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竞争的压力往往来自于楼盘的位置、环境、设计、物管,当然也有价格。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这几个的因素偏好不同,由此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3.高额固定成本。房地产是个特殊的行业,它的“产品”就是固定资产,耗资大,风险大。一般而言,这一点阻止了进入此行业的企业的数量,使得该行业相对其他行业竞争程度小。
4.高的退出成本。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旦进入这个行业,特别是已经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想半途而退,成本是相当大的,人、财、物已经投入,真正的“产成品”还没有出来,这是个两难的境界。如经常看到的“烂尾楼”,就是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就要进行周密的开发前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
通过对房地产五种力量的分析,投资主体应该能够对该行业的吸引力做出判断,看是否有机会获得足够的甚至超常的投资回报。一般来说,竞争力量越强,行业中的投资者能够获得的回报就会越低。相反,有吸引力的行业通常具有高的进入障碍,供应商和买方没有什么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竞争很弱,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程度中等。从文中对房地产业的五力模型分析可知,房地产业是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行业,这也是房地产业成为热点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
设计任务教学时安排任务活动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中由浅入深。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我每模块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要把“学生带任务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准备到点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意识,做到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通过任务型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创造和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2、划分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探究,进一步锻炼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又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动中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此,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根据不同问题,小组成员可多可少,有时让大家自行解决分组,完成任务。加强学生的活动,并能及时给予个别辅导。经过几年的任务型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作用。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表现在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参与上,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发展。第二部分:以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一单元TASK板块为例,探讨高中英语课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本节课的写作目的即为公司的ChocoLocoBar写一则广告的最终目标,在课开始的时候,迎合许多学生喜欢音乐的兴趣爱好,我在网上找到了学生喜欢吃的德芙巧克力的音乐广告,虽然学生可能没有听过,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歌曲赏析和辨析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然后通过对德芙广告的中英文广告标语的介绍和在网上找到的市场调查数字报告自然导入,帮助学生复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达方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后的数字的正确读法并对数据变化的各种表达方式如增加、减少、变化、范围和限度通过条形图表的形式出现,形式相对新颖,让学生在读图中自然而然的学会各种数字的句子表达方式,然后再进行该部分的词块总结呈现。在第二次听力活动前,让学生用以上相关词块进行句子翻译练习,学生四人小组操练,老师将一张有六句中文句子的练习纸发给每个小组,由一人说出中文句子,其他三人抢译。由复习与总结如何说各种各样的数字到用所学词块进行翻译练习,此时学生们已经对听力内容中所要涉及到的句型比较熟悉,接着适时进行听力练习。听力任务过程中,适时地停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各个数字的表达和书写,然后再抽取个别同学汇报答案,这种做法提高了最后答案的正确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连词的用法,训练学生能够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对练习对话,通过同桌做采访的活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句子结构陈述理由,表达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帮助学生辨别不同形式的句子并要求连线以辩识不同形式句子的能力,再通过阅读书上三则广告并总结广告中所阅读到的广告用语词块,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写作模仿,并为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写作模版和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了写作的素材,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行发挥,广告文章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最有说服力的图片和语言向全班同学展示和推销自己的广告产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咨询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是活动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型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方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与之前的教学活动相比,该教学难度降低,但能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层度的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个体的活动则给整个课堂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学生回答精准之处无不增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论文关键词 物理问题 模型思维 模型分类 模型转换
高中阶段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就在于不能随着物理情景的变化而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从而寻找适合的物理规律。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拿到实际题目后不能从审题中确定准确的物理图景,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而是想当然的和以往的题目做比较,熟悉的就套公式,不熟悉的就无从下手,长期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没有兴趣,不知来龙去脉,更谈不上从解题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理模型思维方法的培养。
一、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区别,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功能模型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
(一)对象模型
在具体的物质组成的地方使用,被称为代表实体对象系统的对象模型。这种类型的模型是最常见的,在高中物理中刚体、杠杆,轻弹簧,质子、单摆、弹簧振子、分子模型,绝缘材料、黑体、理想导体、绝缘体、理想电表、纯电阻、无限长螺线管,薄透镜原子的核结构模型等。
(二)过程模型
具体的物理过程理想化,抽象的纯物理过程,被称为过程模型。事情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各种路径是极其复杂的,在物理学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是区分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然后忽略次要因素,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变化结果,以便只留下的主要因素。理想的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运动过程,都是以突出某一方面的主要特点,忽略一些二次加工后的过程而抽象成为理想的过程。这些都是一个过程模型。
(三)状态模型(也称为有条件的模型)
研究的外部条件是处于理想状态中,排除在外部条件的次要因素的干扰是研究运动的本质特征,突出的外部条件,是我们之所以建立物理模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而建立的模型被称为状态模型。如光滑平面,灯杆,灯绳,均匀介质,均匀的电场,等等,都属于有条件的模型。有条件的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一种理想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它的运动模式。
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物理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的诸多特点而建立的上述三种模式,事实上,在相同的物理问题,往往需要创建多个模型,多种模型往往利用集成的物理问题的研究不可分离的模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对知识的学习,应基于物理的思维方式,注意方法的渗透,自觉学习,注意加强意识的模型,选择适当的模式来解决物理问题。
二、模式转型
理想的模式是不仅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路,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用于物理。物理模型是有限的,但客观事物是无限的,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由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数学能力的限制,约束,许多物理模型不能直接抽象为学生熟悉与模型。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某些类型的操作,他们是熟悉另外一个陌生的模型的替代模型,只要在该模型的前提下,同样的效果转换,往往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掌握。
(一)变换研究对象进行模型转换
一个物理问题中总会涉及到很多物体,解决问题时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对于解题过程是否顺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研究对象选单个物体,有时选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还有时在同一个问题中须根据研究过程情景的变化灵活变换研究对象来解决问题。
(二)认真分析运动过程进行模型转换
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方面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只有深刻透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所按照规律,以便选择适当的物理公式,解决未知的参数和未知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恰当选择参考系进行模型转换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之前必须首先选定参考系,习惯上大家都选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但是,有时这样选择后却使得问题特别复杂而难以解决。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也可以视问题的具体情况巧妙的选用其他物体做参考系(如两车的追及问题、同时开始的自由落体问题等),从而可简化求解过程。
(四)利用等效思维转换模型
物理等效思维意味着从同等效力的研究和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思维方式之间的事情,并分析物理问题和运用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形式。使用物理问题简化为相当于实际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的思维,并转换为等效的理想和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来研究和处理。
(五)适当运用逆向思维建立模型,化繁为简,提高解题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善于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例如,法拉第在“电能生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萌发了“磁能否生电”的想法,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诞生。
(六)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建立模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所谓理想化,就是把客体抽象成模型的思维方法。为了剖析复杂繁琐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家通常取用简单化的方法,对客体进行科学化、逻辑化的抽象。在制约着研究对象的众多主次因素里,把作用小并且不影响本质的次要因素予以删略,将事物抽象成只具有不影响原事物功能和特质的核心因素的模型。理想化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中学物理教材几乎全都是在理想化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强电场等等,无一不是理想化的过程或模型。
(七)巧妙类比,迁移知识建立模型,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类比是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关系的思维方法,它的本质的、深刻的特征,就在于要求突出地抓住类比对象之间的“关系”相似,根据两个对象部分属性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联想类比作为一种策略,在引导学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解决具有创新能力的新题型时,要通过对题设信息的分析,探索出试题设问的实际问题与中学物理学科知识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通过联想类比,可以唤醒记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生疏为熟悉,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八)运用估算法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3]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4]吴春容.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2(3):113.
何光敏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200)
摘 要: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考试的分数)
来体现教学成就。任务型学习的理论认为:以功能为接触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于真实生活,最多只能是准交际,而要
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谈一谈在外语
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学习;社会文化;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2-0002-01
第一部分:英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任务型学习与英语教学。
一、主要观点
任务型学习的主要原则有交际为核心,意义为灵魂,强调通
过语言交流来学习语言;将语言运用于真实情境的机会,将真实
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以及把课内的语言学习和社会的语
言活动结合起来;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互动来
完成任务。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辩论、相互问答、分
角色表演、采访等形式,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以起到
小组成员间知识能力的相互促进。在这种课堂组织下,学生不再
是被动的学习者,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教师
是导演、咨询者和参与者。
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分为:任务准备阶段,即输入
阶段;任务实施阶段,即习得学习过程阶段;任务后阶段。Willis
(1996)称之为三段式教学法:任务准备阶段———介绍教学主题并
说明任务内容;任务执行阶段———学生执行任务———计划报告内
容———发表成果;语言加强阶段———进行语言结构分析与练习。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任务教学时安排任务活
动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中由浅入
深。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我每模块的每个单元都有
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
动。要把“学生带任务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从准备到点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意识,做到鼓
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通过任务型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这
种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
自己的创造和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2、划分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
习情况,自主探究,进一步锻炼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创新实践
能力,又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动中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此,
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根据不同问题,小组成员可多可少,有时
让大家自行解决分组,完成任务。加强学生的活动,并能及时给
予个别辅导。
经过几年的任务型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仅提高
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
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作用。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表
现在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参与上,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达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以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一单元TASK板块为
例,探讨高中英语课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根据本节课的写作目的即为公司的ChocoLocoBar写一则广
告的最终目标,在课开始的时候,迎合许多学生喜欢音乐的兴趣
爱好,我在网上找到了学生喜欢吃的德芙巧克力的音乐广告,虽
然学生可能没有听过,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歌曲赏析和
辨析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然后通过对德芙广告的中英文广告标语的介绍和在网上找
到的市场调查数字报告自然导入,帮助学生复习分数,小数和百
分数的表达方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后的数字的正确读法并
对数据变化的各种表达方式如增加、减少、变化、范围和限度通过
条形图表的形式出现,形式相对新颖,让学生在读图中自然而然
的学会各种数字的句子表达方式,然后再进行该部分的词块总结
呈现。
在第二次听力活动前,让学生用以上相关词块进行句子翻译
练习,学生四人小组操练,老师将一张有六句中文句子的练习纸
发给每个小组,由一人说出中文句子,其他三人抢译。由复习与
总结如何说各种各样的数字到用所学词块进行翻译练习,此时学
生们已经对听力内容中所要涉及到的句型比较熟悉,接着适时进
行听力练习。听力任务过程中,适时地停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各
个数字的表达和书写,然后再抽取个别同学汇报答案,这种做法
提高了最后答案的正确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连词的用法,训练学生能够有条理地
陈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对练习对话,
通过同桌做采访的活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句子
结构陈述理由,表达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帮助学生辨别不同形式的句子并要求连线以辩识不同
形式句子的能力,再通过阅读书上三则广告并总结广告中所阅读
到的广告用语词块,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写作模仿,并为一些基
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写作模版和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了写作
的素材,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行发挥,广告文章的写作也就水
到渠成。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最有说服力的图片和语言向全班同学
展示和推销自己的广告产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咨询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是
活动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型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
方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与之前的教学活动相比,该教学难度
降低,但能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层度的提升。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个体的活动则
给整个课堂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学生回答精准之处无不增添了学
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贾冠杰.二语习得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4]林立,王之江.任务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语言学;原型模型论;原型范畴论;共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25-07
引言
原型模型论是张今先生根据东方辩证法关于内外部矛盾相互关系的理论于1997年在他的专著《思想模块假说――我的语言生成观》中提出的。之后,张先生对该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多次增补和发展其内容,使其更加完善。原型模型论研究的是“物理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精神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及物理系统和物理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原理”,“既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尤其适用于语言研究”。该理论自创立以来,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对其进行理论阐述,有人运用该理论对词汇、句法和翻译进行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ROSCh在概括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实验和研究发现并首先提出的。Taylor、Un―gerer&Schmid等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不能以一套必要和充分条件来定义;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同,彼此间存在隶属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通过相似性形成网状结构,范畴的边界模糊。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理论传人中国以后,其研究在中国经久不衰,有的引进、介绍、总结和评述国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有的运用该理论分析解释词义的历史演变、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以及句法归属问题;有的讨论该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解释力,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拟对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一、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共性
1.型与范畴
原型模型论研究的对象是“型”。原型模型论认为,“任何相对独立的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以‘型’为其本体论特征的”。“换句话说,物质、意识、思维、行为、生物、非生物、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都以‘型’为本体特征”。“一切均为‘型’,型就是一切”。“型”包括“原型”和“模型”。就语言来说,语言和言语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是型,语言中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词素、音标、字母、句子、名词、主语、修辞格等也都是型。一种事物(比如桌子)可以是型,一类事物(比如家具)也可以是型。
原型范畴论虽然没有明确论述,但从其研究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研究对象是“范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是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由范畴组成的,范畴包括自然范畴、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自然范畴是指自然界自然存在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认知范畴通常是指主观世界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社会、法律、概念、判断等。语言范畴是指语言中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词素、名词、主语等。范畴也可以分为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在基本层次范畴等级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认知结构与客观世界的重要关联,因此在此等级上,人们更容易感知、学习、记忆事物的非连续体。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向下扩展为下属范畴。比如,树是基本层次范畴,植物是其上位范畴,松树、桃树、梨树等是其下属范畴。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从基本层次范畴开始的,儿童学习语言也是从表示基本层次范畴的词语开始的。所有范畴都是原型范畴,都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比如,多义词paper的意义范畴就是原型范畴。该词有四个意义,即纸、报纸、文件和学术论文。这四个意义中的原型是“纸”,并引申为“写上字的东西”,所以,paper才具有了另外三个意义。正是有了“纸”这个原型意义,paper的四个义项才能够一起依附在同一个语言符号上。
原型模型论的“型”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具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因为它们都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一切都表现为“型”或者“范畴”,无一例外。
2.模拟与范畴化
原型模型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对原型进行模拟的结果。“不同的系统(物理系统或精神系统)是由相同的原型,按照不同模拟规范,或由不同的原型,按照相同的模拟规范,经过模拟和演替而形成的”。语言和言语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模拟,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语言和言语是模型。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与语言和言语属于不同的系统,客观物质世界属于物理系统,精神世界属于精神系统,语言和言语属于言语系统。人类在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模拟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而创造了语言来表达世界。
原型范畴论主要是关于范畴化的理论。根据原型范畴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人类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的结构的过程,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范畴化的过程包括识别或区分、概括和抽象这三种形式。识别或区分过程是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类别的刺激进行区分;概括过程是指人们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归成一类;抽象过程是指人们将某一个范畴中的物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提取出来”。范畴化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即“概念化”的过程。人类通过范畴化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概括,形成概念。范畴化以原型性为依据,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到范畴的边缘成员,一直到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机能高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对语言进行研究,就是对语言进行范畴化,透过语言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本质,对语言及语言的各个要素进行识别、分类和解释,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不同范畴,并对这些范畴继续识别、分类和解释,也就是继续范畴化。比如,语言中的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类。典型的名词具有格、数、性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名词是非典型的名词;典型的动词具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肯定式、主动态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典型的形容词是表示性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因为这类形容词出现频率最高,最为人们所熟悉。
原型模型论的“模拟”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化”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手段。
3.相似性
“原型模型论的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轭相生原理。这就是说,原型和模型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相似性或某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这种相似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形状、功能等具体的客观相似性以及诸如感觉相似性、知觉相似性、概念相似性和想象相似性等心理相似性和经验相似性。心理相似性建立在生理感受和身体体验基础上,例如,英语中可以用I’m flying up和I’m feeling down分别表示高兴和沮丧,原因是人们高兴时身体挺立向上,而沮丧时身体往往弯曲向下。所以,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想象的结果,是思维的创造性产物,是“创造相似性”(creative resemblance)。所有语言中的象声词都是对客观现实中具体声音的模拟,都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相似,例如,汉语中用“扑通”模拟跳水声,用“咚咚”模拟打鼓声,用“滴答”模拟钟摆声音,用“布谷”模拟布谷鸟叫声,等等;英语中用miaow模拟猫叫声,用chick模拟鸡叫声,用quack模拟鸭子的叫声,用ringing、jingling、dinging、dingling、tinkling、tingling、ding、dingdong、ding-a-ling模拟钟/铃声,等等。同样,句法的结构也和客观现实的情况具有相似性或者说一致性,比如,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和事件的时间顺序通常一致;客观现实中的实体相接近,表达它们的语言成分也相接近;客观现实中可以分离的实体与属性在语言中也可以分离,客观现实中不可分离的实体与属性在语言中也不能分离。
原型范畴论认为,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认知主体根据认知对象与原型的相似性大小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该范畴。对相似性进行判断时,外观、功能和出现频率虽然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物的属性。属性是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对事物特征的分解。在对鸟范畴进行识别时,可以发现很多属性,比如,生蛋、有啄、有双翼、有双腿和会飞等,但“会飞”可能是鸟范畴的根本属性,因为鸟范畴的大多数成员都具有飞的能力,只有少数鸟范畴的动物(如鸵鸟)不具有这一属性和极少数不是鸟范畴的动物(如蝙蝠)具有这一属性。相似性在词义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相似性(或者相关性)的作用,指称某一事物的词语可以用来指称另一事物,该词语的指称范围扩大了,它的义项也就多了。同样,语言中的隐喻也来源于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是客观相似性,或者是主观相似性。没有相似性做基础,就不可能把一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
相似性在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相似性,就没有办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当然,如果人类认识不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就不可能把它们归为一类,认知为同一范畴。
4.模拟主体与认知主体
原型模型论研究原型、模型和模拟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模拟主体特别是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选择能力的动物,他在对客观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和科学观,从而在最终的模拟结果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不同的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体系,因为不同的民族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切分方式不同,各民族的词汇系统都是在本民族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特别是本民族文化和逻辑一心理结构的影响下,对客观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不同的识别和切分而形成的。如果两个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小,这两个民族的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就会小一些,如印欧语系各语言之间在词汇体系上的差异就小一些。如果两个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大,这两个民族的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就会大一些。英语民族和汉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英汉语言的词汇体系也具有巨大差异。比如,汉民族把家庭内部同辈人的关系划分为四种情况:兄、弟、姐、妹,而英语民族则把家庭内部同辈人的关系划分为两种情况:brother和sister。也就是说,汉民族既注重性别的不同,也注重长幼的差异;而英语民族只重视性别的不同,不重视长幼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和美德以及英语民族自由平等的思想。同样,爱斯基摩人生活在极度寒冷的北极地区,在他们眼中,雪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就会出现多个表示不同类型的雪的词汇。
原型范畴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同样重视认知主体在范畴化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范畴化受制于人类感知及运动机能的特性及心智的想象能力,体现在图式组织、隐喻、转喻、心理意象等方面。事实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参与,认知是不可能的,对世界的认知不能独立于人和人的认知体系。所以,无论象声词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多么相似,它们都不可能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完全相同。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象声词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例如,汉语中用“汪汪”、“狺狺”表示狗叫声,英语中却用yelp、bark、whine、growl、howl等表示狗叫声。
模拟主体和认知主体都是语言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知(模拟或者范畴化)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通过认知形成的语言表征更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所以,对语言进行研究必须和使用语言的人及其认知联系起来。
5.原模转化与次原型化
原型模型论的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轭相生原理。“从这一根本性的原理中,又派生出若干小的原理,包括原模互模原理”。根据原模互模原理,原型经过模拟形成模型之后,该模型可以转化为新的原型,模拟主体可以对其进行模拟,形成新的模型,依次类推,不断往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以人为原型为他画画,也可以以人的照片为原型为他画画,而照片显然是人的模型。这里,照片就从模型转化成了原型。语言的模拟也是这样,语言中的基本句型都是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方式进行模拟形成的。SVO句型是模拟事物的作用只涉及一个作用对象的通用模型,其原型主语通常是表现人类的名词,其原型宾语通常是表现人类或者事物的名词。这个模型一旦形成又可以转化成原型成为其他模型的模拟对象,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模拟句型和隐喻句型。比如,英语句子Mary sawthem at the summit是一个原型句,句子的主语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原型主语;句子的宾语也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原型宾语。而The fifth day Sawthem at the summit则是一个模拟句,因为句子的主语不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模型主语。
同样,原型范畴论认为,范畴具有多原型结构,范畴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同一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各个原型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整个范畴在原型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地次范畴化。各次范畴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为次原型再进行范畴化,以此类推,从而构成整个范畴的层级结构或同一层面的辐射。因此,次原型既是主范畴的成员又是次范畴的原型,成员角色的双重性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原型范畴”。例如,名词的原型通常是一个具有三维属性的离散的实体,是具体的事物,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因为名词通常出现在主语、宾语、补语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就成了名词的表征形式,获得了原型意义,能出现在这些位置上的词语都是名词。因此,在A new dignity creptinto his walk中walk是名词,因为它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
模型和非典型成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原型。正是因为模型和非典型成员都可以转化为原型,人类才能够通过已知的事物认识未知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认识不熟悉的事物,从而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一步一步扩大人类认知的范围,从自身走向他者,从本土走向世界,从地球走向太空,从事物的现象走向本质。
二、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差异
1.原型
原型模型论把“原型”定义为“一个表征与指代、刻划与描述型的(或型态发生的)初始的、边界的、先决的、支配的、主导的作用、条件、因素、影响的内涵的范畴”。根据原型模型论,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因为它们是初始的、先决的型;语言和言语都是模拟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模型,语言的所有子系统――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也都是模型。从本质上来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语言是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也符合哲学“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所以,原型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历时范畴,原型往往早于模型。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的定义不完全相同。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Reed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实体并非原型,只是原型的个例。但是,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原型”是对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原型是范畴中的最好、最典型代表,是“好”的成员和样本,与其他成员有更多的共性,是范畴的中心成员,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重要基点和认知参照点,是范畴扩展的源点,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简洁的认知框架,体现认知行为和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原型是范畴化的重要依据。比如,在鸟范畴中,知更鸟是原型,其它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其相似性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归人鸟类,其相似性程度越低越不容易被归入鸟类。在语法范畴中,主语的原型是施事,宾语的原型是受事,状语的原型是处所和工具。过去时的原型是指某动作发生于讲话之前,它的非原型用法即过去时有时也可用来表示现在和将来,常用来表示虚拟或委婉语气。主从复合句的原型用法是主句表达主要信息,从句表达次要信息,但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所以,尽管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它们对原型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相同。原型模型论强调原型的原始的、先决的、支配的、主导的作用,通常在时间上早于模型,尽管也可以与模型同时存在。而原型范畴论的原型通常是共时的范畴,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成员。
2.可变性
根据原型模型论,“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模拟主体对原型的认知通常是相同的。“原型”一般都是最初形成的、最初始的范畴,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事物的原型已经模糊了。比如daisy一词的原型是day’s eye,表示像太阳的圆盘花;dandelion(蒲公英)来自法语lion’s tooth,表示叶子上有像狮子牙齿形状的带刺的花。这就要求我们对词源、语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在语言的研究和使用中不能望文生义和主观臆断,而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
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虽然相对稳定,但有时是不固定的,可能会因情景的变化、文化背景的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Ungerer&Schmid研究发现,由于语境不同,“狗”的原型就会不同。在打猎的语境中,“狗”的原型是一种猎犬;在比赛的场景中,“狗”的原型一种身体细长、善于奔跑的赛狗;而在家庭场景里,“狗”的原型是体形较小、温驯可爱的宠物狗。
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影响原型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范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的原型通常不同。例如,中国人关于杯子的原型与西方人关于杯子的原型可能是有差异的。北美人认为鸟类的原型是知更鸟,但中国人却认为鸟类的原型是麻雀。中国人认为书桌的原型是学生用的课桌,而日本人则可能认为书桌的原型是摆在榻榻米上、腿很短、跟茶几差不多的小桌子。
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影响人们对原型的认知。例如,50年前的汽车和自行车的原型和现在的肯定大不相同,它们很有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各自范畴的边缘性成员。同样,英语中的动词arrive原义为船“到岸”,现在它的语义范畴扩大了,指以任何方式“到达某一地点”。由于运输工具的变化,arrive的原型意义已成为“乘车到达”,而“到岸”只能是边缘意义了。
原型模型论中的“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而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有时是不固定的。两种理论中“原型”的变与不变是与它们的意义和内涵密切相关的。
3.模型与非典型
在原型模型论中,与“原型”相对的概念是“模型”。模型是“一个表征与指代、刻划与描述型的(或型态发生的)初始后、边界后、后验性的、从属性的、比照的、反映性的(后发的、后瞻的、演变的、延续的、承接的、比拟的、仿照的、连续的、对照的、比较的)作用、条件、因素、影响的内涵的范畴”。原型与模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原型与模型可以属于相同的系统,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系统。比照房子建造模型时,原型房子和模型房子都属于物质系统;而用“房子”一词表述房子时,语言模型的“房子”则属于语言系统。原型与模型之间的相似性程度高时原型容易识别,反之,原型则难以识别。
在原型范畴论中,与“原型”相对的概念是非典型成员或者边缘成员。原型和非典型成员之间有资格等级的差异,有比较典型的成员,有比较边缘的成员。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比较典型的成员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非典型成员的原型特征不明显,边界比较模糊,有时甚至不固定,存在跨范畴现象。比如,西红柿既是蔬菜范畴,也是水果范畴。所以,原型与非典型成员通常属于同一范畴,也可以属于不同范畴。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边界词,用来表示范畴内成员的不同地位和不同等级。比如,strictlyspeaking(严格地说)严格地界定范畴内的成员,把不属于该范畴的成员排除掉。而100sely speaking(不那么严格地说)又模糊了范畴的边界,突出边界的伸缩性,把某些边缘成员纳入该范畴。又如,英语中典型的动词具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肯定式、主动态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所以,在学习英语词语和语法时,学习者可先掌握词语和语法的原型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向词义和语法范畴的边缘发展,并推导出词汇和语法的多个意义和多个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和语法。只有这样,学习者对英语词汇和语法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更加全面,长时记忆的效果才会更好,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巩固提高过程才会更加有效。
“模型”和非典型虽然都和原型相对,但它们的意义并不相同。模型是后发的、演变的范畴,而非典型是不典型的和比较边缘的成员。
4.生成性
原型模型论认为,“由原型到模型有一个形态发生学过程,即生成过程。如果原型和模型之间没有形态发生学关系,两者之间就必然有某种逻辑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仿生学,飞机是对鸟类的模拟,轮船是对鱼类的模拟,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动物的爪子,水母的顺风耳是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电子蛙眼是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的,盲人用的“探路仪”是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仿制的。语言中的典型例子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在比拟自然界的山河日月和飞沙走石的品性形貌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汉语中的日()等。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汉语中的“活雷锋”、“小诸葛”、“阿Q”等表达方式,都是把所描述的人当作模型来比照那些原型生成的。
原型范畴论则是静态地描写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原型是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与原型之间具有相似性。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相似性程度越低越远离原型,麻雀就比鸵鸟更属于鸟类。但是,原型和非典型成员之间有时也隐含着一定的历时关系,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生成性。比如,词义范畴中的中心义项通常是最先产生的,最基本的,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这里的原型是基本词义,同时也是最先产生的词义,只是认知语言学通常关注的是基本词义范畴。同样,隐喻范畴的源范畴也是先认知的具体范畴,而目标范畴则是后认知的具体范畴或者抽象范畴。一般来讲,源范畴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经验。
原型与模型之间具有生成性,原型生成模型;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一般没有生成性,但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成性。
结语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是不同语言学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但二者都注重语言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作用,二者都借助原型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有许多共性,也有一些差异。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二者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它们都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研究;二是二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基本相同,无论是模拟还是范畴化,都涉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概括、抽象和分类;三是二者对世界的认知都依赖相似性,相似性在两种理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二者都强调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认知的主体是人,人在认知世界和表征世界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五是模型和非典型成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