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2: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技工作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技工院校 体育 结合型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基本目标,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笔者根据在学校内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在技工院校内推行结合型教育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根据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制订出一些有效的课外学习计划,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型教学模式是将传统三步骤学习法转换成六步骤学习法,即转变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联系―回答问题―示范讲解答疑―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等五个阶段,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提问:一些关键的篮球技术要领,如篮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可能比较多,如:配合、传球、运球等。或者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投篮更容易得分等问题。
2.学生探索联系阶段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对于篮球运动而言,需要找出最佳的投篮时间与投篮点。而后,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不断增加。
3.回答问题阶段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篮球运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对罚球线、篮圈正面以及45?角的认识。对于女生,需要将手举到胸前投篮,而男生则是将球举过肩投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示范讲解答疑阶段
教师需对整个投篮过程进行讲解,将每个动作进行示范,以便让学生完全明白动作要领,从而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
5.纠正错误、巩固提高阶段
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清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并且在练习巩固中提高运动技能。比如,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投篮的方法、关键性动作、如何进行投篮以及投篮角度等,让学生进行比对,然后在运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巩固提高投篮命中率。
三、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
笔者将结合型教学模式应用于2013届技校学生,经过实践后,对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校学生进行期末短跑测试中,整体合格率较上几届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男生千米跑步的及格率得到提升。二是在出勤率方面,与往届学生相比,体育课出勤率明显提高。三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更为活跃,结合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结合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主题内容,用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代替这部分传统的、通俗化的问题,使学生整体思维更为活跃。教师根据实际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也可以将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渗入其中。
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的篮球动作。对于篮球,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是做好篮球运动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动作对整个运动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兴趣小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选出一些典型案例,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展开交流。由于每个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方式与得出问题的答案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选出几种典型的答案,在全班进行展示。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摘要:如何在机械基础课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本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总结“整部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基础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整部结合
一、机械基础课教学中的困难
1.课程特点方面
机械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实用性强,涉及面广,它的知识涉及物理、数学、公差与配合等多学科知识,其内容零散,系统性较差,概念抽象,原理枯燥,历来的教学课堂都比较沉闷。
2.学生基础方面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自觉性差,纪律性差。加之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零件、机械设备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中难以理解本课程的知识内容。
3.教学条件方面
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相对缺乏,很多学校的教师还仅仅是依靠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加上一张嘴和粉笔就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致使一些学生产生怕学或弃学的情绪。
二、“整部结合”的教学方法
目前,技工院校使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大多数版本都是把各种传动机构从机械中抽离出来单独研究,教师很多时候也是照本宣科。如:在讲授带传动内容时,教材内容在开篇时就是简单讲述带传动机构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办公机械以及各种新型机械装备中,至于应用带传动的机器是怎样工作的?带传动在机器中是如何起到传动效果的等等情况都没有详尽提及。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把带传动知识内容掌握了,但对于带传动在具体机器的工作情况却没有什么感性认识。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电梯与蜗杆传动)。学生因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自然不能把知识回归到实际应用中来。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整部结合”的教学方法。“整”是指教者将各种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结合生活学识或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去充实教学素材。“部”即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如:齿轮传动机构、凸轮机构等。“整部结合”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多媒体工具深入浅出讲授课程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机构工作原理前,教师先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现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他们的思维。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接受能力较强,因而非常适合回到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理论知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的特点,教师在讲授完机构的一个小节或几个知识点内容后,应重新调出具体实例,详细描述该内容在实例中的具体工作情况。在整个机构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教师再把机构的原理在实例中如何运行,如何与其他部件协作发挥作用串联起来,让学生能轻易把机构原理回归到现实生活。即使某些知识点在课堂内不能完全消化,但当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相关的实例时也能联想起该机构的工作原理。
三、“整部结合”教学方法的实例运用
1.带传动机构实例运用
以生活实例中的建筑用夯土机(图1)为“整”,讲授带传动机构这一“部”。建筑用夯土机结构简单,通过两级带传动使带有偏心块的带轮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夯头以较大的冲击力夯实土壤。
整部结合法的具体运用过程是:向学生讲解完建筑用夯土机这一整体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实例的工作视频,当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时就回归带传动机构部分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内容的讲解;授课过程中随时留意学生的专注程度,发现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就穿插讲授该知识点在夯土机中的工作情况,待学生的兴趣再被提起时再讲授下一个知识点。
2.曲柄摇杆机构实例运用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的一种基本类型,由一些刚性构件用转动副或移动副相互连接而成,能够实现某些较为复杂的平面运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动力的传递或改变运动形式。由于该机构的三个构件是同时运动的,且相互制约,因而其运动形式较为复杂,学生较难通过想象掌握其运动原理,更无从了解机构在生活实例中的应用情况。
在讲授曲柄摇杆机构这一部件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颚式破碎机(图2),通过形象而具体的整体运作描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颚式破碎机由电动机驱动皮带和皮带轮,通过偏心轴使动颚上下运动,当动颚上升时肘板和动颚间夹角变大,从而推动动颚板向定颚板接近,与此同时物料被挤压、搓、碾等运动多重破碎;当动颚下行时,肘板和动颚间夹角变小,动颚板在拉杆、弹簧的作用下离开定颚板,此时已破碎物料从破碎腔下口排出,随着电动机连续转动破碎机动颚做周期性的压碎和排料,实现批量生产。
在讲解曲柄连杆机构这一“部分”前,教师可先播放颚式破碎机这一“整体”的工作视频(图3),让学生对曲柄连杆机构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播放工作视频时,教师运用“整部结合”法讲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原理,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实例与生活贴近,工作视频直观,整体与部分的运动情况明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这时就可以把教学的重心转回到曲柄摇杆机构这一知识内容上来,具体讲述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何与其他部件配合,如图4所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接受能力,还让学生较容易将曲柄连杆机构这一理性认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感性认识,同时消除学生对颚式破碎机的神秘感,解决了实际与理论脱离的问题。
四、小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65-01
一、前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被“就业难”和“技工荒”所困扰,一方而是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而是企业所需的技工无处可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而的,但直接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培养人才效益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而各白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学,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一般来说,学生是以在企业学徒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学徒期结束并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合格者,领取各州均予以承认的毕业证书。“双元制”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实行三重负责制。由于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学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机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节省办学成本。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二)澳大利亚TAFF模式
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全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简称TAFE学院。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其教学普遍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同时对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的相关专业技能也予以承认。TAFE学院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并与企业联系密切。为使开设的专业与所学内容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定期召集座谈会,随时听取各类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三)美国的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注重的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倡的是创新的学习和能力素4质的培养。社区学院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课占全部学时的40%-60%。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人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录用。有些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合作教育计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的工商企业等机构工作,使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并学到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不延长学习年限。
三、国外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学校为主,社会各界加以支持
尽管各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各异,但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发展,各国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工学结合的干预。除了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外,政府还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政府与行业的介入,使工学结合走向整合,产生“学校、企业、社会”整合模式。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工学结合教育。由于工学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高、能力强,有不错的经济收入,相应的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很尊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认为接受此类教育是低人一等,国外有些大学本科生在毕业后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中各方权益、义务界定分明
国外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都承担明确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必要的权益。不仅规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而且还专门写明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义务和权益。学校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积极开设公司急需的专业和课程,选派有一定技能、工作态度较好的学生到公司完成工作学期,设立效率高的合作教育执行机构;而享有的权益有:公司为学校提供专业开办费和所需物质,以合作教育为契机,扩大学校声望以及学生就业率。学生承担的义务则包括与公司很好合作,认真工作,按时提交“工作学期”报告;享有的权益除获得工作经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外,还可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场地,挑选就业单位,并可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
(三)工学结合中合作主体需要有自觉的态度行为
一、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认同度的下降和教育难度的上升。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着“高考热”,随着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建立,给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甚至使有些学校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很多学校只要学生愿意就读,基本就可以入学,导致了中职生源普遍较差。在学生心中,也往往认为进入中职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加上本身学习基础较差,缺乏成就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中职学生普遍产生厌学现象。所以教育、管理他们比起普高生来说,难度要大得多,班主任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也要多得多。
二、结合中职教育特点来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首先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对于中职学校班主任,人们还赋予了一些角色期望,如人生引路人、职业生涯指导者、就业或创业咨询师,所以作为职校班主任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定位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要生存、发展,必然走向市场、面向社会,同时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与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立场来思考和完成学校赋予的各项工作,做到执行有力,贯彻有效。面对中职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作为班主任要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同时注重强化道德养成的训练,并进行严格考核,记入学生档案。
三、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本质要求。所以在新时代的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应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认清自己,并在开发自身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正确掌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对自我和现实条件的分析,确立自身职业生涯理想。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等,明确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潜能;培养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并通过教育与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基础知识、形成设计自我职业生涯的能力以及职业抉择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最终让学生认清自我并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班级德育工作理念
德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助推着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基于德育这种特殊的作用,中职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要做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首先,德育应“以人为本”。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德育从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转变为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因为新时期的德育有其新的具体含义,它的出发点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去投入学习。
其次,德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德育涵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合。因此,我们必须还德育以本来面目,要使德育担负起全面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能力提升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006年12月,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研讨会上,河南省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应邀演讲。此前,刘朝瑞曾作为首位登上北大报告厅的县级市的市委书记,为北大学子讲解中部农区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在听惯了专家们的高谈阔论之后,刘朝瑞带来的基层工作的丰富实践与深刻思考让听众耳目一新。
“长得不帅,思想很帅”,一位老领导对刘朝瑞的这句“中肯”评语,在邓州乃至河南都流传甚广。外表朴实、农民出身的刘朝瑞在任何场合都不惮于谈他的农民情结,2001年,刘朝瑞针对基层工作提出“三问”,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震撼与共鸣。多年来,他对“三问”的思索与求解,以及发展县域经济独辟蹊径的做法,都让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问”
“2000年是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关系最为尖锐的时候,干群对立,积怨很深。”一次,刘朝瑞下属的车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这位下属拿着烟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车。老百姓问他:你们是不是乡干部?你们是不是来收税的?听说都不是,老百姓们才把车子推上来。有老百姓说,如果是乡干部或是来收税的,那我们还给你推个球!时任西峡县县长的刘朝瑞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非常感慨。
“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为什么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多了?”从民办教师、乡镇干部一步步干上来的刘朝瑞,对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总结的这“三问”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从微观上看,‘三问’的实质在于,很多基层干部对群众没有了真感情。”刘朝瑞告诉《决策》,通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讲抓大事,其实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边。有一次,刘朝瑞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个村子里的水坝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冲坏了,但一直到2000年还没有修复,致使当地很多田地无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盖房、能不能吃上干净的水、生病了有没钱去看、孩子长大能不能娶上媳妇等等,这些对农民来讲是天大的事,但我们恰恰没有去关心和解决,这样群众怎能没有意见?”刘朝瑞认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则,但许多地方正是打着这三个原则的旗号,去漠视、忽视甚至侵犯群众的具体利益。
2003年,在“7・1”讲话中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刘朝瑞反复琢磨这句话,困扰他多年的“三问”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
“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对‘三问’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们基层干部都能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群众利益再小的事都当作大事来慎重处理,那这‘三问’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刘朝瑞调任农业大县邓州,他开始在实践中破解“三问”。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邓州这几年就是抓住了这几个‘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个示范村开展以‘修路挖塘’为重点的村庄整治,修建村内道路,净化村内坑塘,并因地制宜兴建村级游园和文化茶馆,让有线电视和宽带进村入户等。”而这其中最让刘朝瑞感到满意的就是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
在农村,很多地方洗澡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农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给农村每家每户都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刘朝瑞很快把他的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经过测算,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加上配套设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补贴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筹集资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台后,出乎刘朝瑞意料的是,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非常受当地农民欢迎。截至2006年底,邓州共推广8738台。2007年,邓州市计划推广5000台,而到目前为止实际申报已达6500台。
“我们一定要带着真感情来做群众工作,我们是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为了干事而干事。”刘朝瑞经常告诫下属,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体,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时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讲道理”
为什么为群众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满意?这是让很多基层干部困惑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很多基层干部“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那么新时期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新办法”来做好基层工作?
刘朝瑞思考的结果是“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乡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乡村治理机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来,基本解决了民主选举的问题,村务公开解决了民主管理问题。但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刘朝瑞发现如果决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决策过程的民主才能带来管理和监督的民主。
在总结多年基层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2004年,刘朝瑞提出以民主决策为重点的“4+2”工作法。“4”即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就是决议公告和实施结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决策过程的民主,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完整、流畅的决策程序。”刘朝瑞认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决策一定比没程序的决策更民主,同时还培养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观念,程序的观念就是民主的观念之一。
“在农村,筹集资金搞建设是最难的事情。像邓州这样一个拥有578个行政村、百万农民的农业大市,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项公益事业能顺利进行,同时能妥善处理和化解基层中的各种矛盾,都和我们运用‘4+2’工作法密切相关。”据邓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洪志介绍,在“村村通”工程、村庄整治、推广“杨树经济”等基层工作中,通过“4+2”工作法,启动基层民主程序,村民纷纷自觉自愿出资投劳,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现是协商和妥协,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学会妥协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层工作,刘朝瑞把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为:第一,基层干部做好事也要讲道理,这是领导干部执政的出发点。不讲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动机不纯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让人。得理不让人就不是公务员,政府不能和群众论输赢,应该对老百姓宽点再宽点、厚点再厚点。第三,政府不能报复老百姓,不能怀着报复的心理来处理,惩治的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刘朝瑞告诉《决策》。
“三抓带动”
从西峡到邓州,刘朝瑞工作过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论断:贫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带来低储蓄,低储蓄带来低投入,低投入带来低效率,低效率带来低增长,低增长带来低收入。刘朝瑞对这个贫困恶性循环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个怪圈还派生出许多怪圈,如财政越穷吃财政饭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剧财政困难,财政越困难投入社会事业越少,就业更加困难,挤进机关的人就越多;行政乱收费造成经济环境恶劣,企业负担越重、办企业越少,就加剧了乱收费等等。而且一旦陷入这些贫困怪圈就会产生锁定效应,很难跳出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发展县域经济?
2004年初,刘朝瑞带队赴浙江几个比较发达的县市考察。浙江之行给了刘朝瑞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学浙江,要学其神而不只学其形,邓州与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业上,实质上是差在企业家群体上。
“从理论上讲,根据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即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刘朝瑞认为,农业大县困难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须从关键少数中寻求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口,农区的低水平恶性循环才会逐步打破。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刘朝瑞开始在邓州探索他的“三抓带动”战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资本积累、发展潜力强的人,即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给予鼓励政策,培育这三种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家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现有的企业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养成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具体做法上突出重点人群,也就是“五路大军”: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业家,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四是动员转业军人建功立业,五是调动市乡基层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实业。
“‘三抓’具有裂变效应,可以发挥关键少数的‘鲶鱼效应’来带动重要多数,从而一举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口子。”刘朝瑞认为邓州3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2006年,“三种人”对邓州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70%。
“‘三抓’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当成为催生县域经济裂变的大战略。”刘朝瑞认为,相比一些地方单纯靠招商引资而言,邓州的“三抓”战略关键在于培育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县域经济的四种现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刘朝瑞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颇具邓州特色的“五不”、“三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企业,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三为主”,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现在县域经济发展往往结构趋同、容易追风,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而看不上配套产业和传统行业。”刘朝瑞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导经济要务实,不能理想化,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县域的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刘朝瑞,特别善于观察和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各种会议上,刘朝瑞经常要求大家注意几种现象:第一种是骑自行车现象。要想保持稳定就要有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时,不能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不前进,必须边发展边解决问题,等经济社会发展了有些问题可能都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解决问题中,那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扑克现象。问题不在于牌好牌坏,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资源,所以区域经济发展要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
第三是大盖钉现象。要把面上的力集中到点上去突破。一个贫困地方,这也抓那也抓,肯定突破不了,必须集中精力培育优势产业,抓住关键带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