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2: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术教育教学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样的改变,要感谢孩子们、家长、及班主任老师的配合。才能让我们的美术课这么顺利地完成。但是,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也有需要提高反思的地方。
每一学年的下学期都是忙碌的。本学期同样,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活动工作,一是最初的六年级毕业资料的收集,配合毕业班各项影像,资料的制作整理;二是迎接7个好习惯黄小琥老师的参观指导工作中,做好学生美术作品展示工作;三是家长开放日配合班级装饰,作品展览相关工作的安排;四是迎接7个好习惯世界各灯塔校区领导参观学习活动的课程设计,准备工作,认真上课,此次活动中孩子们表现非常优秀,孩子们在应对老师提出的相关活动的问题,回答准确灵活,是自己的想法,证明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都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是死记硬背的,能用自己理解的表述出来,表达能力很强的,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五是学校的六一汇演及毕业典礼活动的节目编排,本学期田老师我们选择的是一场亲子秀,这里面有很多人的支持与牺牲,两位舞蹈老师的帮助下,家长们能牺牲自己的工作来参与其中,孩子们的认真等使我们这场节目能完美的谢幕。
本学期是充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成长的一个学期。
在这样的一学期中也有不足之处,遗憾之处。回头反思,也有需要今后调整改正的地方。
①、专业知识的储备,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头脑。
②、对自己定下的计划继续实行,田教授给我们的作业是每天要练习绘画,他说美术跟以前的数学不一样,美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练习,才会在专业这方面有所提高,因此,自己给自己要求每天到校以后,在美术教室练习绘画到9:20。可是,后边的几周排练节目有所松懈。需要以后调整好自己工作安排,能坚持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转型发展 实施策略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媒”关系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范龙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出“人媒交互与共生”的观点,即认为“人与媒介,注定永远处在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交互生成’的关系之中:人通过使用媒介而使媒介成为‘媒介’,媒介则通过被人使用而使人成为‘人’——人与媒介各自本质的获取,是双方彼此赋予的结果”[1]。这种“人媒交互与共生”是“人—媒”关系应追寻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培养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媒介素养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当前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虽成长于媒介化社会,但由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故对媒介的认识与使用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对他们适应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于促使其成长为人性完整而丰富、超越时代、与“媒”共生的未来人。联系我国实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尚未普及,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学校较之于家庭、社区等更具现实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相继出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有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作出简要总结与评述。
一、研究背景
1.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待完善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至今国内外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英国学者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我国学者张开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通过教育手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体验媒体、解构媒体、分析媒介讯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养。”[3]媒介素养教育,即促使个体具备这种素养的教育,其在1997年由卜卫系统地介绍入我国。在这近二十年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数量——伴随媒介影响力的深入,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如表1);第二,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内容建构、施行原则、推行意义、问题反思、发展趋向等;第三,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思辨研究,又有实证调查研究;第四,研究思路——既有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又有对本土化理论构建与实施的思考;第五,研究视域——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初步体现跨学科视域的聚焦与融合;第六,研究对象——笔者通过整理2001年至今的460余篇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的主题,发现研究关注对象的多样化(如表2),特别是对于学生受众的研究,涵盖了“学前儿童”、“中小学生”、“青少年”、“高中生”、“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高职学生”、“军校学员”、“医学院学生”、“公安院校学生”等众多视角;第七,研究风格——选取的切入口较具体,贴近时代生活与研究热点;第八,研究呈现“不均衡态”——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关注“受众”较多,特别关注“大学生”与“青少年”群体。有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远多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即有关研究中具体到学校教育角度的较少,反映出研究“泛而不深”的特点;研究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开展起来。
表1 2001—2012年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表2 2001年以来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期刊论文的关注对象类型统计
2.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不仅是完善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大众传媒正在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4]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位。特别是在媒介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为其成长埋下隐忧——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媒介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下图);因“媒介问题”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增多等。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小学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性、持续性、强制性、制度化等特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展开了研究。
图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
数据来源: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于2004年11-12月所开展的“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
二、研究内容
1.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更为匮乏。因此,我国当前的研究仍在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媒介特点
媒介的形象化、娱乐化、商业化,同质化等特点[5],使青少年在面对媒介及信息时遭遇新的挑战。
(2)媒介接触状况
戴怡平提出:“媒介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是累积的,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影响其观念和行为的形成。”[6]当前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特别是接触新媒介的人数、渠道、频率等均明显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7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1.62亿网民当中,青少年学生比重已达35.8%。
(3)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小学生所处的心理时期是复杂的,表现为:他们的社会性与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但自制力欠缺,易受影响而盲信盲从;思想活跃、敏感,好奇心强;易偏激、冲动,产生逆反心理等。
(4)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表现为:在思辨层面,对媒介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及主体性批判意识,进而导致非理性认知及行为;在技术层面,片面使用媒介的娱乐化功能,沉迷于“追星”与“网络虚拟世界”,而利用媒介获取、加工、创造、传递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
(5)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政府认为:“如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基础教育正确结合,就能对他们成年后的‘公民性’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7]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8]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媒介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去中心化、意义碎片化、商业利益化的传播浪潮。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更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以促成自己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变。
(6)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伴随教育研究的深入,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真正作用不是让学生认识媒介并运用媒介,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主体自身及主体间的多向度理解,体验视域交融的生命质感与美感,进而收获全面而丰富的生命内涵。
2.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整体上仍处于准备阶段。尽管一些中小学作出了积极尝试,但是影响尚未扩大。主要问题有:重视程度不够——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或受限于眼界;概念界定不明——例如,将“媒介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素养”等,而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其实施方向;具体规范缺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仍未建立规范;机制保障欠缺——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估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资源匮乏——必要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与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等软件资源配置亟待完成;师资培养不足——教师在职培训与师范生教育缺少系统性;社会协力薄弱——缺少相关社会力量的配合,较之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团体及社区所发挥的显著作用,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显得力量单薄。
3.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宏观层面——引导与支持
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体系,从法律与制度的层面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予以保障。具体来说,应引导传媒产业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监督,从而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提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施行的宏观框架,建立媒介素养考核评估机制,支持完善相关资源配置,从而为其推行构建适宜的内部环境。
(2)中观层面——指导与辅助
①高校:应在研究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研究其本土化推行路径;积极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资源与理论指导。
②社会组织: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应加强[9],不仅调动媒介机构的力量,还应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与教育组织,以辅助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开展。
③社区:应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我国,社区在媒介素养教育推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伴随新媒体的出现,有学者还提出通过“实际社区方式”与“虚拟社区方式”共同推进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0],富有启发意义。
④中小学学校: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与高校、社会组织、社区等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在职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将教师与学生的媒介素养测评纳入到已有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媒介素养拓展平台,如,鼓励其参与校园广播台、校报、微博及网站管理等工作。
(3)微观层面——转变与交往
在“参与式文化”与“后喻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以真正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为前提,采取超越“保护主义”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往而非单纯的说教来实现,关注学生主体性反思意识及互识、共识的理解精神的生成。与此相关,周大勇提出青少年自主建构媒介识读体系的四个步骤:“知晓—分析—反思—行动”[11],对中小学教师具有启示意义。
4.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计
卜卫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即可概括为媒介的“认识”与“运用”两个层面。[12]戴怡平认为其包含五个方面:媒介结构;媒介类型;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受众。[13]张新明等认为其包含三个方面:媒介知识、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14]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讨论,还未具体到中小学层面,但均可体现教育内容对“媒介”本身的超越。
5.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
(1)独立模式
宫淑红认为:“随着媒介消费的日益增加,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也日益明显。”[15]张开等认为:“在小学阶段,媒介素养可以独立课程的姿态加入小学课程体系,这样既能达到小学阶段教学互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分辨力和综合素质,又能达到丰富小学生生活和减负的目的。”[16]有学者提出:“媒介素质教育的所有目标只有在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时才能有实现的保障。”[17]在该模式下,还可讨论课程类别,如主修、选修、辅修等。
(2)融合模式
有学者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融合在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推行。陶营田提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已经包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18]已有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所作出的研究——李海源谈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李凤芹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也有学者探讨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3)渗透模式
有学者认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可通过“隐性课程”渗透实现或是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例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等。
6.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模式
一是“网络型”,即由下而上自发推进;二是“纵向型”,即由上而下指引推进;三是“放射型”,即主要由个别机构推进,而后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目前,“纵向型”模式得到较多学者认可。即应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指导中小学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上下协力承担此教育重任。
7.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享有媒介自由的同时,不为这种“自由”所奴役;促成教育的理解性[19]——由师生主体间理解发展到主体与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由人对媒介的理解拓展到人与媒介的交融与共生;促成社会的和谐——在社会参与中享有理性的自由与自由的理性。
三、研究不足
我国就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表现为相关论文、专著、论坛会议、调查项目、研究机构等的出现。例如,中青网开设“媒介课堂”专栏;“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召开;深圳举办“媒介素养进百校”系列培训讲座;上海成立首个媒介素质“青少年教育基地”;张洁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团队与黑芝麻胡同小学展开合作;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中心在长春市四五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
但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起步晚,数量少,反映关注度较低;论述西方相关概况的理论研究较多,针对我国实际的实证研究较少;感性认识较多,批判性理论论证较少;热衷于关注新兴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忽视对传统媒介影响力的研究等。
四、研究趋势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在进一步明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以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为前提,其中包括正确对待媒介的发展趋势。鉴于其重要性与迫切性,相关研究可能呈现出数量上增长的趋势;并应增加更多的实证调查研究;伴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应逐渐转向重视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推行路径的构建;日后的相关研究会愈发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与优势,特别是心理学,其可能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开辟出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范龙.“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人媒交互与共生[J].国际新闻界,2011.7.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7][1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军林等.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6][13]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
[8][17]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9]刘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10]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周大勇.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12-7—9.
[1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14]张新明,朱祖林,王振.我国未成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M].中国电化教育,2006.6.
[15]宫淑红.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2.
1、重视艺术教育,注重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最佳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庆六一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联欢、“庆国庆师生书画展”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2、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锻炼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欣赏能力。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组织开展好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近年来,美术教学组织开展了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本小组不仅集中学习个种美术知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锻炼美术能力的课外活动,如教授他们如何画墙体画,制作高品质的黑板报等。集中活动时,地点主要是学校三楼美术教室。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果。
其次,我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每个人制定了学习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又能从美术兴趣小组这里找到快乐,也能学到知识。
活动开展的得与失
美术小组的成立,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了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但由于学生家庭困难,小组的开展很难要求学生购买绘画用品,兴趣小组整体的效果受到影响,但学生能从中学到真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二、不足之处
1、学校艺术活动室数量达不到上级要求。现在美术活动室只有一口,缺少书法活动室。
2、艺术活动的开展还有待加强,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增加摄影、手工等各具特色的比赛项目。
3、各具美术学具不够齐全。
三、努力方向
1、东校区建成后,可以解决活动室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 美术课堂 教学资源 学习兴趣 个体差异
自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美术教学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新的教学观念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线教师也在尝试学习新的理念进而分析教材,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然而,农村美术课堂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如何发挥农村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其具有闪光点成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农村和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农村美术课堂具体教育教学的时候,需要我们提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较大发展。笔者认为农村课堂教学要想具有闪光点,需要充分发现和利用农村和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具体的应用笔者将其总结为“抛、探、展、思”,“抛”就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的优势乡土教材;“探”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课堂中教育教学不能完全由教师制定,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应引导学生学习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展开主动探索;“展”就是指成果展览,因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生的教学存在差异,美术教学具有极强的表现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览,容易让其获得自信心,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思”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农村和身边的教学资源,针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上文我们也谈到,学生受家庭文化、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尊重,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见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课堂要具有闪光点,就应该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开放,在具体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和内心精神世界,给学生思考空间。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逐渐淡化美术学习中片面强调“像不像”的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增强美术课堂的吸引力,让其具有独特的闪光点。例如,让学生用树叶制作贴画,教师只是做引导,这样全班几十幅贴画表达出学生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也展现了不同的面貌和特点,其中有些学生的作品展现出的特点,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创造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1]
三、重视写生教学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高楼林立,而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但是城市的辅助设施资源却比农村要丰富。因此,写生对于农村美术教学来说,是一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的课程,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自然,了解本地方的生活状态和习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中,以自然环境为课堂,让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统的农村美术教育课堂十分古板,只是让学生在教室内进行绘画、描写,内容单一,而让学生将大自然作为课堂,能够让美术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课堂充满活力。
四、能够多维度审视教材
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把课上的精彩,备课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反复推敲,不断总结和反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备课即备学生。而多维度审视教材,这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素养更应该具备教育机智。那么,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闪光点究竟该如何备课呢?笔者根据自身备课的经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第二,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学生还需要明确教学效果希望达到的目标,根据具体设置的目标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第三,根据农村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开发农村美术课堂,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活力。总之,一线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优势以及自己所教农村学生的基础,创设生动、活力的课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探究、创新。
五、改变传统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注重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培养
传统观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教师依据自身主观想法给学生一个等级评价,学生去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问题又出在哪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美术评价是片面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灵和情感。首先,合理做出评价,获得学生信赖。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最好当堂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多鼓励,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课堂上注重观察学生,耐心倾听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收获,也提出对课堂不满意的地方以及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想法和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己的,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意在提高农村美术教育质量,使农村课堂具有闪光点,给予此,笔者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将其总结了四点,希望能够为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价值,也希望通过我国学者、专家等的努力不断改善我国农村美术教育问题,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许岩平.让农村美术课堂“丰满”起来[J].艺术教育研究,2010(10).
[2]罗艳喜.农村美术教育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6-5-12.
[3]王海青.让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活”得精彩[J].理论研究,2012(7).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 问题 建议
大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价值能够保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良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更能够塑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对金钱等物质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各种较为恶劣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社会风气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通过大学美术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有意义,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在对美术艺术的宣传,重在培养学生了解艺术和创造艺术的能力,因此,大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建筑建设、产品设计都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教给学生如何去利用艺术,发觉艺术,通过对艺术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是美术教育的中心思想,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提高学生情感交流能力
对于我国大学生情感交流能力普遍缺乏,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减少,生活环境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无法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使得人们的情感交流能力出现了非常大的障碍,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缺乏了情感交流,就容易造成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自杀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欣赏他人,懂得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这样,对于沟通交流活动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
二、现今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严重
政治、经济左右美术教育工作和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政治不属于艺术范畴,因此,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应该过多涉及到政治问题,也不应该由政治在左右艺术。然而,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美术教育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美术课程内容方面受到政治体系的严重制约,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展示,从而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的追捧,给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开始偏向对经济的服务,美术课程中逐渐加入了服务经济的相关课程,旨在通过美术艺术创作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危害相当严重的,严重挤压了优秀艺术作品的表现,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价值观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美术教育的理解问题
美术教育应该重在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然而,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非常大的误区。就我国大学美术专业生源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问题,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偏重对文化课的教育,部分大学美术生是迫于升学压力而进行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美术兴趣的低下,使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极为困难。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的教育,美术教育不该同考试成绩进行过多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态度,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画手”,因此,关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美术教育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美术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交流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多数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程,加上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程没有太多兴趣,最终导致美术教学意义的缺失。教师在进行大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尽量提升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从而提高美术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能力决定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于建设,将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加强院校间的教育工作交流,加强同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
美术教育不应该受经济、科学、政治等因素干涉,这些因素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太多有效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扭曲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争取大学美术教育的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对美术教育教学的干扰,让艺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工具,成为学生良好心灵的导师。
总结: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静. 浅析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改思路[J]. 音乐大观, 2011,(10) .
关键词:美术教师 课题选择
美术教师在选择美术课题研究时,有以下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第一,有的美术教师长期任教美术学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比较熟悉,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于是就认为搞美术学科的课题研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出个题目就可以搞研究。
第二,有的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平时执教美术课之余,更热衷于美术创作,对学科课题研究不太关心,一旦要搞课题研究,随意杜撰个题目,便自以为是地搞起研究来。
第三,中小学教学工作繁忙,个别美术教师为了赶一年一度的评职称之急需搞突击,匆忙之中借来课题资料,挑灯夜战寻课题。为了求快,有的甚至参考其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出个类似的题目,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第一类教师虽然熟悉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美术课题研究有着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日常教学经验的罗列和粗浅的专业知识,课题研究很可能变成教学经验的串联和总结。第二类教师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难以找准问题,更由于缺少课题研究兴趣,很难静下心来研究课题,所选课题往往大而空,不知扬长避短。第三类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单凭资料浮光掠影地选择课题,中途往往难以为继,即使东拼西凑勉强结题,也无实质性的研究新意,脱离了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特性与类型
1.课题研究的特性
美术教育学科课题研究是运用美术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学科教育教学领域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置身于基础教育的大背景,探索的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因而是一项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基础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它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1)它是属于基础教育的分支研究之一,其发生的对象是基础教育和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2)它是属于一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研究。探索与解决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美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这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在选择学科研究课题时的基本立足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今天的课题研究往往是在前人美术教育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或他人理论方法资料的借鉴,而且美术教育课题研究不是日常美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不同于一般论文的撰写。它是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一项美术课题研究的结束,其研究成果的产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揭示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
中小学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体现出美术教师的探索、创造精神。在实践某项课题研究时,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践的操作及成果的验证和评价等,都离不开研究者敏锐的课题构思、新颖的方案设计、创新的实验求证、艺术教学规律的探索揭示等等。可以说,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意义。
2.课题研究的类型
美术类课题与其他学科的课题在申报时其类型上没有较大区别,主要分基础性课题研究和应用性课题研究两大类。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艺术教育的学科特点,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有关环节。
第一类:基础性课题研究。
着重美术(艺术)教育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的规律问题以及美术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艺术教育理念的探索等基础理论性的实验研究。它又可根据课题对美术教育理论深入与突破的不同程度而分为若干等级。一般而言,三级课题涉及范围较小,研究也相对容易一些,初涉课题研究的美术教师可先选择。
第二类:应用性课题研究。
它是指运用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应用途径的研究课题。它通过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研究试图改造或改变美术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应用规律,达到深化美术教育学科改革的目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也根据所选内容涉及应用范围的大小和应用价值的多寡而分列不同的级别。
二、课题选择的策略
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美术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美术教育科研课题,但是最后能够申报成功的并不多。之所以落选,选题缺乏策略考虑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1.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本学科、本专业一定的理论根基,同时需要较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支撑,两者互补,当然不同的课题也各有侧重。尚缺乏理论研究而有实践经验者不妨侧重于应用性类型的课题选择;缺少经验者,一般不适宜选择研究面广、题大、内在环节复杂的课题,而选择从子课题做起,取得经验后再开展重大教学课题的研究。新教师缺少教学积累,课题研究容易“空对空”,搞研究除了邀请老教师参与外,选择相对面小、容易上手的美术学科的局部研究不失为明智之举。
2.课题研究的选择要适应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开展美术学科课题研究是为了满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需要,就个人来说,也是发展自己的教育职业研究能力的需要。要成功选择课题的内容,就需要研究者审时度势,根据当前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省市教育界某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做出自己的学科课题研究选择和计划,也可以根据上级科研部门每年下发的课题指南选择有关内容展开课题设计。
除了参与选择国家和省市重大课题之外,美术教师更多的是要根据需要,考虑选择当地县、区、校级的研究课题。研究要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和基础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服务于当地的艺术教育和经济文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2010(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05(4).
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9).
[2]徐利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