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3-02 15:01: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一】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篇2

上午,王芳主任对英语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刻、清晰的解读,并结合文本进行剖析。

1.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心能力。语言能力是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这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居中,另外三个板块形成一个圈将语言能力包围在里面,说明语言能力是要放在这几个维度中去培养。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活动来培养的,把听说读写贯穿在语言能力中。现在新的学科素养除了听说读写还加进了“看”,即听、说、读、看、写,为什么要看呢,类似我们打开网站,除了读文字外还会跳出很多窗口信息,所以需要快速处理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有多层次的立体信息,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听、说、读、看、写。还有一点是要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理解与表达,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理解与表达。

3.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能力的培养,王老师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策略方面进行了很重要的点拨。她首先问大家什么是策略,策略是从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一项解决问题。这样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如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那就需要有足够多的方法来做支撑,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哪里来?那就需要我们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方法多了,策略自然也就有了。

4.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逻辑、批判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上的评价,那就要求我们老师们一定要具体、真实,贴近学生,而不能是为了评价而随意运用评价语言,不顾及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5.文化意识的培养

不论什么样的文本,都或多或少的有它的文化意识。通过一个个文本的剖析,让我们明白了,教文本不单单是为了教词、教句,更多的是深入挖掘文本没在的东西,特别是要放大中国文化意识。

篇3

“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浅层学习”,它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课堂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动等活动,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少教多学”,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呈现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足够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学会退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探究中,以往我会跟学生演示稀盐酸与碳酸钠、稀硫酸与碳酸钙的试管实验,然后告诉学生为什么不能选碳酸钠、稀硫酸的原因。但是现在,我会直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选择最合适的药品,那么学生就能在亲身体验中思考,印象更深刻。

(2)“多元参与”,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参与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要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式教学,我会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想一想:设计名片;说一说:化学式会说话,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做一做:拼一拼化学式的围观模拟示意图;写一写:通过观察球棍模型写出化学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深刻理性思维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论中,每一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不一样,对同一事物或者知识都有不同的认识,而且每种认识都可能是合理的、正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质疑,形成正確的判断,培养深刻的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综合表现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核心素养,非常适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而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这三方面的素养,必须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目标

“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浅层学习”,它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课堂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动等活动,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10个白萝卜、6个红萝卜、2个胡萝卜。接着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倍:胡萝卜有2个,圈起来,红萝卜有6个,是几个这样的2呢?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通过想和圈,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有3个2。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点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把白萝卜与胡萝卜的个数进行比较,通过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得出结论: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5倍。学生初步认识“倍”后,出示:小明有12朵黄花和4朵红花,小明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小丽有9朵黄花和3朵红花,小丽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问学生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引起学生质疑、思考:黄花和红花的朵数都不相同,为什么黄花的朵数都是红花的3倍? 像这样充满思维活动的数学课堂,数学活动真正发生了,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

二、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保证

“深度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深刻、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少教多学”,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呈现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足够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学会退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4时,老师出示三个学习任务:1. 说一说,例4已经知道什么?求什么?2. 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果汁还剩下多少克?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接着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这其中,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说话,只在关键处或者学生“卡壳”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讨论、质疑。

(二) “多元参与”,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参与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要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老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折出二分之一,并表示出来;动眼动脑(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动耳动脑(听一听,想一想)仔细听听同学是怎样说的?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三)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深刻理性思维

篇4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医院 吉林省通榆县 137200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低年资助产士新生儿复苏应急能力的处理情况调查分析,研究其产生的相关原因,探讨低年资助产士复苏能力的培训,为今年工作提供相关的经验。方法:根据我院目前的现状,针对低年资助产士的人员分布情况,采用集中上课的方式方法,对我院的低年资助产士进行分组训练,并采用专题讲课的形式,情景模拟训练等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结果:通过我们对低年资助产士对新生儿复苏应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低年资助产士新生儿复苏能力有明显提高。结论:实践证明,通过对低年资助产士的专题培训,能增强他们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从而能有效提高其新生儿复苏能力,保证对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 助产士;新生儿复苏;能力;培养

助产士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新生儿复苏的知识和技术,做好复苏的全程管理,是对助产士的基本要求。应对产科工作年限在5 年以下的助产士进行新生儿复苏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助产士的新生儿复苏能力,做法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低年资助产士的就业结构特点,选择5 年以下的护理人员12 名,均要选择发性,年龄在20 岁左右,工作年限要在3 个月至5 年的,并对学历做好记录,以便确定培训人员素质是否提升。

1.2 研究方法

根据低年资助产士的年龄特征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低年资助产士培训师资的选择。实践中选择那些具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熟练的抢救技术及较好的讲授辅导能力的临床骨干组成培训小组,主要职责是确定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助产士进行考核。

(2)针对低年资助产士确定适合的培训目标。根据新生儿窒息的特点及低年资助产士的具体情况;确立了培训目标,要求助产士具备较强的抢救意识,对新生儿窒息作出迅速判断,能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

(3)针对低年资助产士制定培训内容。临床实践中培训小组通过可以分析科内助产士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复苏原理综述,复苏的最初步骤,复苏气囊和面罩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药物治疗,脐静脉穿刺技术,注意事项等八方面内容。

(4)针对低年资助产士培训方法。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集中上课,分组训练,专题讲座,情景模拟训练方法。集中上课由培训小组出院讲课,学习新生儿复苏理论知识和复苏程序,课后发放新生儿复苏课程复苏资料进行自学,下节课前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理论测验,巩固学习知识;分组训练由培训小组成员对新生儿复苏流程各操作步骤进行具体讲解及操作演练,然后将学员分组进行练习,熟悉抢救设备、用物和抢救流程,达到熟练掌握复苏流程;专题讲课选择某一特殊的重症个案为主题,由培训小组成员介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发展和助产士在这一事件中所具备的正确思维方式,抢救程序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情节模拟训练,以假如新生儿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背景,即设置情景引导助产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让助产士学会识别和判断病情,掌握抢救程序,在模拟训练阶段,培训小组成员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然后让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助产士的模拟抢救操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反复的模拟操作,直至掌握抢救程序及要领为止;实践反思讨论法针对以往出现过的应急事件进行讨论,让护士反思在这一事件中的思维和处理的成败,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从而提高助产士的应急能力。

1.3 对低年资助产士评价方式

通过我们对低年资助产士临床上专业技能的培训情况,注重实效,对于他们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低年资助产士理论测试考核。通过口头提高和书面进行考核,测试助产士对新生儿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低年资助产士操作能力考核。通过对助产士模拟抢救过程的考核,测试其对抢救设备和抢救流程的掌握情况。

(3)通过对低年资助产士的观察法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助产士在实际抢救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助产士的实际应急能力及医生的配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分析

对于低年资助产士结果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 2010 结合spss 19.0 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配对T 检验。

2 研究结果

采用护士应急能力评价表由考核小组进行统一量化记分评价,对助产士培训前和培训后的人数、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能力、应急综合能力、急救动手能力进行比较,会发现经过培训,助产士的各种能力均有提高。通过学习培训并把培训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

篇5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重要问题;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指代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流程和模式以及情感和r值观等层面之上的具现化表现,是学生在接受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之后可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本学科特性的人文品质以及重要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之下来说是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以及综合性思维等因素构成的。

空间感知在这里指代的是不同维度之下人类生存空间的感性、理性认知流程,其中包含的是区域认知以及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在这里指代的是,在对各种类型的空间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中包含的位置、特征以及差异性等相关因素做出解释,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客观、准确的地理层面上行的认识;人地观念,指代的是针对人地关系形成的认知、理解,以及自此基础之上做出的判断。

历史意识指代的是在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形成认识的时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反应,其中包含的是历史理解、历史判断以及历史认同性等等。历史理解,在这里指代的就是在对史料展开判别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现象来做出有主观性的解释说明,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也就可以形成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了;历史评判,指代的是针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站在现实和价值观等层面之上做出评价抑或是判断工作;历史认同,指代的其实就是从历史的层面上对自己的国家、文化以及政治等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就是认识、情感以及态度层面之上的综合性表现。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教学重要问题指代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到的学科重难点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其实指代的也就是在社会与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抑或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解决掉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既是教学难点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问题)。

三、解决历史与社会教学重要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到的措施

教学重要问题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的,因此在找寻解决措施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到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具体点来说,综合性学习指代的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之下,学生将综合性学习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作为载体,在施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来主动的获得知识技能,使得综合性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图表应用措施。在对地图、图表等各种辅助认知工具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来使得学生本身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从地图和相关图表中得到有用信息,在从图表中找寻有效信息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另外一个层面之上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表示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呈现出来的特征,逐渐的对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也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了。

史料证明措施。在将史料作为依据的基础上来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认识并展开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使得史实可以构建在极为充分的证据之上,比方说针对“富庶的四川盆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展开教学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教师展示出来的图片、视频的基础上,逐渐使得学生对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形成明确的认识。其次在对历史性叙述展开解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形成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了,比方说引导学生在对史料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主观性结论,并在研究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将自己得到的主观性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念的理由阐述出来。

参考文献:

篇6

1.是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校是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业单位,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必然要按照法律、法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法治和纪律教育的熏陶,逐步建立起法治观念,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二要义。

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制定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必定具备较好的法治素养。

2.是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依法治校的进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近年,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下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违纪违法现象增多。高校的管理服务理念、各项规章制度及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已经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3.是辅导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政治、学历、业务三个方面,对辅导员的选聘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当前,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选聘辅导员都能够达到这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2014年4月,教育部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提出了具备“法律法规知识”的能力标准。但是在实际选聘工作中,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职业选聘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辅导员必须要有法学专业背景。现实中,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他们的学科背景比较杂乱,较少有辅导员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此外,个别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不高,成为大学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现今,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则要求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

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征和实际作用来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需要解决路径的问题。

1.学校要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实现法治环境的“和谐”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应该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实施操作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目标上,要激励教职员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现阶段,在校生人数增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学校实行的目标考核,对部门、学院、教职工,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目的是促进学校、单位、职工的联动发展。而现实中,教职员工却都在忙于“挣工分”,疏于教学、科研的真正进步,更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其中,调整高校与教师或辅导员关系的制度,不论是针对专职教师,还是针对辅导员,都必须能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否则,其一,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其二,影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若教职工在不良的规章制度下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成才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高校规章制度,使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法治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近年,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与高校发生法律纠纷的案例中,学校败诉的情况愈来愈多。从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的“田永起诉母校案”,一直到现在,出现了媒体所说的“高校处理学生为何屡遭败诉尴尬”。这些案例说明,现实工作的需要,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这既是辅导员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实际需要。同时,辅导员要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法治观,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成为合格人才;还要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应对水平,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依规依纪工作,做好学生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辅导员要通过依规依纪工作,落实这四项要求。辅导员爱岗敬业就是“爱国”,依规依纪工作就是“法治、敬业、诚信”,目标就是要实现师生“平等、友善”。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是辅导员在传统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主动侵权,但大多都是基于“为学生好”这种主观动机而造成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其余如高校的校风、学风不良等现象,与辅导员不能够依规依纪工作也有很大关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就必须重视辅导员的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不光看辅导员怎么说,更看重辅导员是怎么做的。在高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工作中要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尤其在学生奖惩评优等工作中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公正、公平、公开进行,既要关爱学生,以理服人,又要严格管理,制度先行。“学生管理的思路应当是:教育在先,管理从严,处分慎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作为。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那么学生工作实现法治化,就不是一句空话。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篇7

我校是北塘区政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过程中,投入上亿元资金,合并原无锡市社桥中学、梨庄中学、高长岸小学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虽地处城区,但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使得学区优秀生源大部分流入民办学校,学校新市民子女超半,家长缺乏正确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环境欠佳,生源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面对新课程改革显然观念落后,教育教学不良习惯颇多。如何让我们这样一所非资源型、普通型、甚至拥有许多薄弱因素的新学校从开始就瞄准“品质学校”的目标前行。

我们认为,学校应当有一种成长自觉,这种学校自觉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即确立自己的发展自信,追求学校发展自觉。于是我们确立了促进内涵性均衡发展,不断探索平民教育优质化新路。这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应该渗透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价值追求。

一、课程领导的自觉

所谓课程领导,就是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改变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的上级和外部提供驱动力的观念,从“经营”或是“领导”的功能出发,强调诉诸自身的创意与创造力,自律、自主地驱动组织本身的含义与韵味。学校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东西加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实践。

新课程实施以后,国家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空间,学校完全有可能探索实践和架构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从学生的成长需求的角度看,传统的课程样态对学生的成长也十分不利。它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忽视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一刀切,齐步走。尤其是学生身处应试教育浓烈的氛围中,在分数排名的重压之下,非常容易陷入非理智的泥沼,对已经不合理的课程进一步缩水,学生只能在应试科目中索然无味地备受煎熬,无法享受本有的学校生活的乐趣,不能彰显青少年青春勃发的力量。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全面而又重点地有选择性地建设丰富多样性的课程,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态,更充满活力。即严格贯彻江苏省关于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五严”规定,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实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在认真实施学校核心课程的同时,积极创建特色发展的校本模式。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我们呈现鲜明的特色:

1、机器人教育“人无我有”

凤翔实验学校将机器人教育列入学校八年级课程表常态实施,采用自主研发的简易机器人作品和教材,使机器人启蒙教育做到价格平民化、活动普及化。学校开发出迎奥运火炬接力、嫦娥奔月、爬雪山过草地等紧扣时代主题的机器人形象,真正实现机器人“人人动手做”。我校机器人的项目已经成为江苏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等三家省市比赛的指定项目,国家杂志《无线电》、中国教育报等八家国家、省、市级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

2、电子技师教育“人有我新”

青少年电子技师教育主要包括电子制作、电子百拼二个板块,均列入学校七年级课程常态开设。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设计出电路,充分体验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很受学生欢迎。目前,我们凤翔实验学校已经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教师培训基”“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单位”、先进单位、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3、研究性学习“人有我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调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学科,学校通过项目研究推进,联系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自主确立了“追寻北塘变迁的文化印迹”等特色研究主题,生成了寻访无锡码头、重建惠山古祠堂群等十五个研究课题。拓展了无锡古运河、无锡孤儿院等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团结合作、实践创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丰富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九年一贯的科学教育为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4、“少年女子军校”享誉全国

阳光课间是另一种课程。学校继承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少年女子军校”,不断放大军校教育功能,每年5―9年级全员军训,通过示范、达标班级的评选等多种方式,推进阳光课间的实施,军体拳等一系列项目实施,丰富了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青春与活力。

二、教学优质的自觉

人们历来把课堂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这对我校来说更具有意义,因为新校成立以后,中小学在一个不大的校园中,统一作息时间,初中的课堂也由原来的每节课45分值改为40分钟,这相当于每天少上一节课,这是一种挑战。我们通过引领教师学习、研讨,形成“抓质量就得从课堂抓起!”“问题在哪里,质量及在哪里”的新教学管理观,形成“工夫花在备课上,精力用在选题上,时间砸在课堂上,智慧用在讲评上”

的教学管理思路。学校把打造“优质课堂”作为切入点,将每周的办公会议直接开到了课堂上,为教师诊断把脉。走出传统的制度化集体备课的误区,强化新集体备课制度,力求让集体备课的流程为“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学校以“立足课堂,关注效益”为主题,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周开设一节公开课,由学科组长组织当堂考核、反馈,以赛促练,为教师提供观摩、展示的平台。学校还组织了“同题异构”课活动,分析每位教师在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对于教材处理、问题设计方面的独到之处,取长补短。活动历时一个学年,经历了筹划、启动、运行、反思、研讨和总结六个阶段,开设了近百节公开课,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实效。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初中每节课40分钟,完全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是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解决一个个自己的教学困惑就是不断占领了课堂的制高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最大困惑,就是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于是较多采用灌输的办法,多年如此,形成惯习,很难摆脱。为此,学校首先,提出了“20+20”的课堂教学要求,即教师课上讲授、点评、知识梳理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展示、研讨交流、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新课堂中,老师必须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认真落实“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合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为了减少决策风险,学校还特地推行了实验班先行试点,以期更好地为全校性推广提供科学的经验及可操作的范式。“20+20”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帮助、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努力实现“以教代学”走向“以学立教”,体现“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

在深入推进“20+20”课堂教学变革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的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良莠不分、“一锅煮”。必须着力研究解决“优生陪读”和“差生白读”的现状。学校加强学科组长的培训,培养学科骨干。分层次开展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评比,通过听课、评课、引领示范,为教师们支招鼓劲,切实提高了教师在新要求下的课堂的驾驭能力。

我们自去年以来,构建了以学为核心的“自学-互学-帮学-测学”的“本色课堂”模式。始终围绕“还权于学”,在课堂上,牢固地确立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学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能够在课堂上发生真正的学习,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我们的实验班通过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可喜地看到,我们的课堂上开始荡漾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命的涟漪。

三、教师发展的自觉

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学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伦理。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自觉无知和不断进取是自己以及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真正关爱应当体现在自己专业的进步和方法的不断改善,否则就是一种不道德。自觉把求知进取作为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学校的价值观。我们学校领导响亮地提出了“优秀的学校一定是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学校”的口号,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全体教师的必要发展和部分教师的充分发展”的教师发展战略,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合作,并成为基地学校,并成立了“教师发展研修中心”。点面结合,立体推进。

点的突破。“教师项目研修中心”以考试的形式严格选拔学员,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主要途径,以学科和项目为载体,每年围绕一个重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修,来激发一批中青年教师主动发展意识和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品牌教师的成长。学校计划通过三年一个周期,滚动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以点带面,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进而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中心的第一批36名研修学员按照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人文、科学、艺术六组。一年来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十余次活动,全体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人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三年内,学员将依托学校《学校主动发展实践中教师教学惯习转变的实践研究》主课题,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面上推进。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除了通过课堂积极锻造教师以外,还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开展“凤翔名师大讲堂”,和“教师项目研修中心”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到校开展“每月一课”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教师拥有阅读的生活,形成阅读的习惯,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学校进一步打造“悦读凤翔、书香凤翔、文化凤翔、品质凤翔”,努力营造读书氛围,使读书、教学、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学校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分别推荐了不同的读书目录并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让每位教职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出不同的书单,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年来,教师们先后有计划地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爱的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做最好的中层》、《致加西亚的信>、傲育是没有用的》、《中国最佳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教育碎思》、《守望教育》等书籍,并高质量的撰写了读书心得体会三百余篇。

此外,学校还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众多平台,如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让老师走出去,借石攻玉,广开眼界:通过国家、省、市级课题引领,在研究中发展教师。在教研组和备课组之外,我们设立了各种非行政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如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研学会、未名教育家沙龙、无庸读书会等一系列的形式,让老师在各种平台获得锻炼。我们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舆论引导、专家帮助,学校提供物质支持,让老师参加省内外各种大赛,如承办全国中语会的本色课堂研讨,组织教师参加“志公杯”、“杏坛杯”、“菁华杯”、“师陶杯”等各种奖项、赛课活动,近三年来,我校有二十余名教师获得全国、省一等奖,让老师不断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本知觉。通过这样大密度、大力度、多层次、有选择的方式,促进了老师的发展自觉。

教师自觉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领导。即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学校自觉创造条件,如年级管理委员会、校务执勤管理、学校名师治校咨询会等,培养教师有效班级管理、改善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学习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变革的

能力,搭建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及专业领导的能力。

四、学校德性的自觉

当下,学校有分数而无理想、无道德、无文化、无品位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校建得很漂亮,似乎很有文化气息,但是,建筑追求功能的科技化和形式化,制度追求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化,精神文化强调思想政治的僵化覆教或肤浅的口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自觉就是在优质均衡教育理念下,走出包装的狭隘,从伦理的视角建设校园,提升学校的伦理品性,要追问,在制度伦理上学校是否认真履行了它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是否完成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关系伦理上校园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融洽,是否体现了尊重和关怀。

成长是学生首要的道德义务和权利。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人的一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过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已在半路上。我们今天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回避分数,但是要分数,更要思考和懂得应当如何获取分数。获取分数的同时,要看分数后面的成本有多少。所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以“先懂事,后考试”为价值目标的新时期的养成教育。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养成学习生活好习惯不能再失去的重要的阶段,应当倍加珍惜。养成教育有基本的规律,养成教育是一项慢工细活,我们在“把一件事做到精致”的操作理念指导下,通过抓精确管理,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和自我激励的习惯四个方面推进养成教育。每一个层面、阶段都有具体的操作目标,按照操作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比方说在建校之初抓学生的文明行为,我们提出“把自行车摆成一道风景”,“排自行车我们要排出无锡第一!”,我们根据学校军校特点,每年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军训,训出我们的精气神。我们抓晨读,每天早晨到学校,就能够呈现出一种生活良好的状态,通过晨读,读出一天生活的情趣。通过不断的激发,努力追求“让孩子能够激情燃烧每一天!”通过养成教育向学生传递一种精神的能量。我们从去年开始尝试诚信考试,从点到面全面推开,全校1600多名孩子只出现一例作弊,其他孩子的表现比有老师在监考还要自觉,场面非常感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向老师们传递这样一种观念:不仅是考试要相信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所有教育过程,我们都应该相信学生、还权于学生。老师通过对孩子们的信任,然后让孩子们信任身边,信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通过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精神能量的传递,让他们对未来、对自己的家人、对社会也传递他们的精神能量。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被信任、被尊重和被解放。我们每年都会通过精心设计毕业典礼,让我们的毕业典礼能够成为孩子一生当中美好的记忆。在“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体面的再见、一个富有尊严的告别”的理念设计下的毕业典礼,场面是那样的热烈、那样的动人、那样的难忘。如果我们的教育都能够做到难忘,就是春风化雨。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我们的德育就是这样让孩子们懂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