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8篇

时间:2023-03-02 15:0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篇1

关键词:测控类;专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1-03

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并且是高考学生报考时进行学校或专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在校生进行课程选修或学业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优质教学资源对本科特色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质量工程”和“十二五”期间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本质上都是加强培育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并努力增强其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近年来,我们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总体指导思想为统领,瞄准当前影响和制约测控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测控类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执行能力为关键、以提升测控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创新教学管理以协调和优化系统各环节的关系,努力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市级和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在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

一、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

自从“十一五”教育部“质量工程”实施以来,我们以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等测控类本科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资源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优良为目标,按照“追求卓越、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满足需求”的原则,前后经历了6年“提炼突出问题—解决方案—建设与实践—总结、创新与完善”的探索过程,通过建设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的实践,突出了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全面推动了本单位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回答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普遍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对相关专门人才巨大社会需求的问题。

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提出了“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目标驱动、过程优化、务求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并以“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即“四点法”)为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系统建立了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①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本单位的教学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管理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以此作为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行动统领;在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注重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工作的绩效性作为核心考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形成“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相关链。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形成经实践证明较行之有效的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了本单位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教学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高。②创新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并完善管理制度。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努力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优秀教学团队等;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数十个教学管理办法,对本单位教学工作予以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激励。

2.以“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和“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高效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及时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①优秀教学团队类资源: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以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建设为重点,实施课程“首席教师制度”,从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内涵两方面互相关地加强建设,通过教学改革、多模式进修培训和“科研转化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综合锻炼培养,确保了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并从教研部、课程群和实验教学的角度建成“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群”、“测控技术实验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等四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8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资源保障。②精品课程类资源: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我们以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市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以前沿技术提升课程内涵,注意课程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课件、教学案例、媒体素材、专家讲座、学生作品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了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为代表的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建设了较为完备的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③特色教材类资源:教材作为体现知识与能力训练要素的基本载体,是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资源。为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特色教材建设工作,注意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授课体会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映与需求,并借鉴已有同类教材的建设经验,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了多个系列的特色教材,其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已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重庆市“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并被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选用,相应的PPT等教学资源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700余所高校的教师下载,显示出优质教材资源良好的辐射效应和共享特性。④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类资源: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基本考量,结合测控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基础,面向应用,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等模式,建成了“测控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增强测控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因材施教等准备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学生多样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可使学生受到接近生产实际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全景式、系统性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学生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多种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机械产品的项目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设计制作、在线检测、装配、产品性能测试、成品入库、工业现场管理等过程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方面也可得到训练,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自信心,有力促进学生课业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

3.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加强了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持续显现出高素质工程应用创新型测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广泛调研和内部诊断基础上,分别按照国家级特色专业、市级特色专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制造业的测控类特色专业定位,进一步对本单位所开办的测控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凝练和优化,通过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分模块多层次的课程平台设置、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等,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多种课外科技活动途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形成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示范性实验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出一套对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积极发挥“以赛代练”、“课赛结合”和综合实验平台的作用,通过竞争性课外科技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已在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才培养效果在同层次高校中优势明显。如近年来所培养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成效显著,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2项;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3个队、二等奖5个队;“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小车比赛全国二等奖10项;有10人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二、建设成效与影响

以培育优质教学资源为途径,以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经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积累,已取得了多项重要建设成果并表现出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1.对校内的影响与作用。以制度、文件等形式融入了本单位的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成为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多次通过会议交流、督导简报报道、拓展为各种校级学生竞赛交流活动等方式得以推广借鉴。并以市级和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巨大影响来推动单位间的交流、学习与借鉴。

该做法指导本单位教学管理工作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特别在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提升计划”等具有综合性考量指标的工作中遥遥领先,积累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如本单位已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市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多个校级“专业提升计划”实施效果明显。

2.对社会的影响和辐射。基于所培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其共享特性,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展示出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效应。如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典型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共享,因此受益的单位达到700余家;不断有国内高校的代表到学校参观学习所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平台;精品课程首席教师和教材主编还在教育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详细报告了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所取得的成绩和建设方法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赞赏。部分高校的任课教师专程到校交流学习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优质教学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以“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以测控类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培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批市级或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润华,刘广孚,任旭虎.“电工电子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3-14.

[2]李俊,薄翠梅,王鑫国,等.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81-82.

篇2

关键词:JSP;教学方法;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

作者简介:张志锋,男,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社会对Web技术发展的需要,现在许多高校开设了Java Web方向的本/专科教育。JSP技术以其本身独特的优势受到软件界的青睐。企业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然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滞后性”加上缺少项目经验等原因,导致了高校JSP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所以作为学校来说,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上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1理论知识项目化

理论知识是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知识体系,而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首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它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有序前行。

传统的JSP程序设计课程理论性强。为了改变传统的J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状况,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引进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JSP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项目经验,从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满足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师。

怎样能够使理论知识项目化,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软件工程师一直是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质量工程”中重点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理论知识项目化,笔者在教学中把讲解的理论知识点分解到项目中,根据理论知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讲解项目,为了完成项目,学生会主动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理论知识。

下面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JSP程序设计技术教程》(甘勇主编)教材为例,说明理论知识项目化的过程。教材结构如下:

第1章对Java Web技术进行综述。

第2章对开发Java Web技术所需的开发环境进行介绍。

第3章对开发静态页面所需的常用技术HTML、CSS和JavaScript进行讲解。

第4章在前3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项目规划以及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可在讲解第3章以前讲解本章实训内容,根据本章实训内容结合第3章相关理论知识开发静态页面,通过与项目的结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结合本章实训内容讲解第3章知识。

第5章介绍JSP的基础语法,使学生了解JSP页面的构成和使用。

第6章介绍JSP的常用内置对象。

第7章讲解JDBC的使用,学生通过第7章的学习学会使用连接数据库的基本技能,为第8章和第12章的项目实训奠定基础。

第8章的项目实训是对前面7章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实训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项目开发经验,可以在讲解第5~7章以前讲解本章项目实训内容,也可结合本章内容讲解第5~7章的知识点。

第9章介绍JavaBean的思想,在软件行业代码重用一直都是软件人员追随的目标也是业界人士一个梦想,JavaBean技术是代码重用的关键性技术。

第10章主要讲解Servlet技术,Servlet是MVC设计模式和Web框架中关键性技术。

第11章介绍了JSP提供的标签库。

第12章是基于MVC的项目实训,是对以上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项目实训,通过项目实训,能够很好地综合掌握和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可以在讲解第9~11章知识点以前讲解本章项目实训内容;也可结合本章内容讲解第9~11章的知识点。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项目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欲望,这就是所提倡的理论知识项目化。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通过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又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改革原有的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原有教材进行改革,这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能够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

2理论实践结合化

理论知识应当发挥的作用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改革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在讲解理论知识以前,先讲解项目的开发以及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在JSP程序设计中,把理论知识根据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知识点用一个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讲解。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3]。

目前,软件培训行业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暴露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教育部提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的教学模式仅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软件行业的需求,需要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怎样吸取IT培训的优点,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软件人才是高等教育应当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

在JSP程序设计课程“质量工程”中[1],将具体的项目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采用项目驱动的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实验内容以项目形式体现,尽量使用较大案例,这样既可以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也能通过项目对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理论实践结合化教学法可以改变原来在实验中只编写小例子的实验模式,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中的主要关键步骤[2]。

3实训项目专业化

课程实训是指学习完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后,集中1~3周的时间进行项目实训,完成对该专业技术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综合能力训练。我院大部分专业技术课程都有实训环节。JSP程序设计课程是课程结束后进行一周的实训(5天8小时=40小时)。

在实训项目选择上,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以及个人自学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实训项目,如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电信资费管理系统。通过项目训练模拟软件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对选择的实训项目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

为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应采取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实训,以项目组为单位,每组6~10人。

按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外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使学生在校4年期间,至少有多门专业课由具有多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承担。建立并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考核和专项激励政策[1-2]。

项目实训老师肩负技术指导老师和项目经理双重角色;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准员工”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3]。

实训项目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模拟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实训项目的引入既改进原来的实训过程,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这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培养学生综合项目开发和实践能力,实现“质量工程”的主题思想,同时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导理念。

4课程过程实训化

以企业模式指导学生学习,以“准员工”标准管理学生,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在高校学期期间,为了能够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师,在课程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理论知识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及理论实践结合化教学方法中,都按照实训项目专业化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开发。

JSP程序设计课程通过3~5个既能概括课程知识点又能对知识扩展的项目的开发,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开发能力。如果该专业的课程都按照上述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学习期间能够通过20~30个项目的训练,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满足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5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高校探索出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我们以软件工程专业JSP程序设计课程为出发点,探索符合我院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我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基础。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培养模式一定会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智.“质量工程”项目总体情况介绍及专业建设[R]. 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天津,2010-06-23.

[2]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R]. 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题报告会,北京清华大学,2010-10.

[3] 张志锋,王文冰.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改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1):99-101.

The Implementation of JSP Programming Course in Excellent Engineer Plan

ZHANG Zhifeng, LIU Yuxi

(Software College , Zhe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专业课计算机技术

[作者简介]陈娜(1979-),女,辽宁辽阳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邸书灵(1964-),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段淑凤(1980-),女,辽宁辽阳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河北石家庄050043)

[课题项目]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机械类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04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8-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类学科方向的本科专业之一,它具有知识体系更新快、数学理论知识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培养对象。2011年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年缺口高达100万,科技企业对IT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如何将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于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背景,如何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提高人才质量,如何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将成为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首先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出发,再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课外科技活动和教研结合等几个角度探讨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方式和策略,以期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一、解读“卓越工程师”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项目拟使用10年的时间,为我国培养出百余万名高质量、各种类型、各个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了深入理解卓越计划的实质,从本质上理清该项目中各要点之间的关联,分析高校在落实人才培养时的目标,我们首先尝试从下面的关系图中解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一些内涵,以便从最科学、最清晰的角度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如左下图所示,在卓越计划书中,重点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因为卓越工程师面对的培养对象就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所以,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有理论水平、熟知实践的工程师;而且更加强调创新性的人才,因为创新性是保障我国工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前提。然后从“实践性”和“创新性”两个关键要点分析该计划的内涵,卓越工程师计划落实到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就是为国家工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这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最好的标准。

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夯实基础理论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我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更加合理的专业课基本体系,并且根据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实时动态修改培养方案,以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变动。由此,我们提出了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应当系统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界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规划和设计、开发、维护能力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校安排了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可见,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细致的规划,从教学的“源头”规范了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要遵行“三重”原则,即“重深度、重实用、重实践”。只有本着这样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工程实践的需要,才能从根源上保证培养效果的有效性。

三、科技活动遍地开花,锤炼动手能力

为充实大学学生的生活、重塑知识体系,课外的科技活动可谓是一个很好的由“理论到实践”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应当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组织各类计算机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似乎强调的是用“竞赛”自身的力量来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整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上来看,在所有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已并非只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简单关系,那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来说,也并非只是授予基本理论与接受应用技巧的简单过程。在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时,教师应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和真实的科研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课本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将课外科技活动的功效真切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来,这才是卓越工程师对高校培养提出的要求。

四、嵌入科研实践,提升教学品质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有着“杂、难、繁”的特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较难理解、较难深入、较难应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适当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补充扩展到教学课程中,架起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培养卓越工程师高层次人才的指导方针。其实,科研工作遇到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大学生所学的课程,在大学的课本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让学生边学习、边应用,那么他们思维灵敏的特点就能充分展示出来,会很好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所以尽可能地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之外,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文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内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重基础理论、开展科技活动和参与科研实践“三维体”教学模式,优化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之,让高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任务落实到我们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校应抓住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契机,转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期为我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燕,袁科,付勇智.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的意义及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2]姚泽凯.提高技校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兴趣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0(9).

[3]姜南.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6).

[4]苗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5).

篇4

【关键词】地铁工程 施工作业 控制措施

一、地铁工程施工实施阶段控制与措施

项目开工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包括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配备、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图纸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均由项目部统一组织、安排,确保满足质量创优的要求。明确质量攻关项目,组建质量QC小组进行质量攻关。制定操作工艺标准,保证工程施工达到标准化作业。

1、地铁施工实施阶段准备工作及措施

做好技术交底,坚持按章操作,每道工序开始前都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交清设计要求、规范要求、施工技术细则要求、质量要求和操作工艺标准,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要求和标准施工。严格监督管理,把好试验检验关。按照施工规范和试验规程,做好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各项试验检测,确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按照过程监督检查的要求,对每道工序对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返工。大力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四新”技术,施工中应做好原始记录,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程质量。

2、重视施工过程监督及自检措施

健全项目部监督检查和作业队、班组自检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强化以项目质量检查工程师为核心的工程质量检查系统,选拔坚持原则、不循私情、秉公办事的人员担任各级专、兼职质量检查员,确保检查工作准确、全方位。实行工序质量考核负责制,上道工序必须经检查验收满足项目的质量标准并经签认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的实施。主动配合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积极征求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坚决执行监理工程师的决定,共同把好质量关。每月一次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并进行评比通报,奖优罚劣。

3、加强日常工程质量检查制度

专业质量工程师要求经常下工地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业队安质人员工作检查,对每天施工发生的质量情况全面检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及纠正制度;(见:预防纠正制度流程图1);工班安质员对本工班每天在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负直接责任,并及时上报。

说明:本制度执行可由环保安质部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工程管理部、环保安质部对检查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研讨并编写纠正办法上报项目经理批准后下发作业队;作业队组织相关人员按纠正方案进行处理,确保方案的落实;安质环保部组织技术工程师、作业队队长对纠正后的工程进行验证。

二、地铁工程施工进程中的进度保证措施

地铁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复杂工程,工期目标的实现直接受约于各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任何环节的延误拖延,均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实现。根据项目总工期和各阶段关键施工的要求,总进度和各阶段进度方案,制定合理、操作性强的控制措施和执行方法,采用国际先进科学的动态管理、滚动控制手段,使项目高质量、高效率达到预期目的。

在项目经理部配置专门的计划、进度控制工程师及辅助人员,负责各阶段计划的编制,负责设备进度控制,协调设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工程进度,及时掌握各项进度执行情况,编写进度控制报告。

在进度控制方法上,依据进度网络图和里程碑,采取“制订执行、检查分析、修正执行”的方法,使工程按照预期的工期目标有条不紊的推进。当实际进度比计划工期延误/提前时,或当出现未预料的问题时,我们都将修订计划,使各项工作均在控制范围内。

三、地铁工程施工进度中关键因素的控制措施

按照进度控制方法,分析工程实际,在施工组织安排上,主要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保证实现工期目标(如下图2所示)。

1、人力资源措施

按照技术标准、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之能胜”。为保证工程的工期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作业层实行全面的定额计件工资制度,管理层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度。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形成持久有力的激励机制,来保证施工进度。

2、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

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划分作业面,科学组织开展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组织流水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按照“编制、试作、研讨、修正、执行”的步骤,编制“工序作业指导书”,确保工序质量一次达优,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集中预配、组装成品或半成品,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和强度。

3、材料及设备供应

由项目经理部按业主要求及工程方物资采购程序,结合计划工期,根据编制的材料及设备供应计划进行采购工作。确保物资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前都能及时供应,从而保证工期。做好材料及设备的检测工作,严禁不合格材料或设备进入作业现场,杜绝返工现象。当材料或设备不能及时检测需“例行放行”时,报请监理工程师同意,并执行“例行放行程序”,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00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在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以校企联合方式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和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解决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土木专业三大力学、抗震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高校土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具备相关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特点,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穿于本科教学和管理中。(一)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方式

卓越计划把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2个阶段,校内阶段培养主要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1]。虽然卓越计划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并不否定理论学习的价值,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而不是灌输公式原理,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动手能力。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精选教学内容,抓住重点,为工程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结构力学、工程测量等经典课程,都是必讲内容,这些既是学生后续学习和深造的理论基础,也是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单元。

(二)加强毕业设计考核

毕业设计是综合性教学环节。学生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解决工程问题。毕业设计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还要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后总体掌握完整的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在遇到问题时知道从什么方向思考,知道查阅什么资料或规范来解决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在毕业设计环节,提高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严格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的方案选择,结构设计计算合理性与否,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李方慧,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三)加强学生社会和企业实践环节

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的“重学轻术”倾向,即高校教育偏重理论学习和理论考核,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最终标准,而不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没有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脱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轨道。因此,高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和评分标准,提高学生社会实习环节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土木工程本身实践性强,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土木工程学科教学应面向工程,夯实基础,强调学以致用。

卓越计划的两阶段学习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及任务,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施工现场参观施工流程、施工设施,学习各种工种如何配合、单项工程如何进行。到设计院学习相关软件,了解设计过程和基本思路,参加实际工程的设计与绘图等。同时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实习机会,实施卓越计划提出的 “高等教育需要围绕提高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工程教育合作研究项目成果CDIO模式,也强调工学的技术基础教育,以项目实现教育目标,将企业和教育紧密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在四年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设计阶梯项目,使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有更系统的认知,在实际问题中提高工程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在土木工程学科中尤为重要,优秀的土木工程师不仅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勇于提出新的思想和理念,不墨守成规。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和鸟巢,不论是独特的建筑造型设计,还是大跨度膜结构和充气膜材料的选择,都是首创之举,为中国的建筑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世人眼前为之一亮,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而如今很多土木工程师都以工程经验为标准,接到新工程或是原来没有遇过的新问题,首先查找规范,如果规范中没有相关概念,多数人不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是凭借经验认为该结构不合理或不可实施,恰好与“卓越计划”强调的创新能力背道而弛。根据“卓越计划”的精神,优秀的工程师在遇到新工程、新问题时,应勇于打破陈规,开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即使方法不可行,也会推动土木学科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之能处理错综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在完成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技术层面逐步提高。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以“卓越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思想为基础,面向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获得土建类工程师基本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实用型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如工程测量、工程制图、电工学、力学基础和人文科学等。

(2)掌握综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大型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土木施工、设计或勘察工作。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勘察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工程施工中,掌握一般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检查和控制方法。

(4)具有协调和领导能力,能够参与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有较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在工程中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外语进行与本专业技术相关的沟通与交流,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与国际接轨。

只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上述目标,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承担社会职责,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落实“卓越计划”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高校体制改革的引导。现代化建设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从事土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并可进一步承担设计、施工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的工作和市场经营等管理工作。毕业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和后备力量,因此,每个高校都应明确卓越计划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把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适合人才发展的教育体制,在土木工程学科中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应尽快推进该计划,吸引国外教学资源,扩大公派留学规模,使学生了解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规划。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将“卓越计划”有效应用于土木专业的教学和学科发展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工程人才。同时,推行“卓越计划”也是贯彻国家改革和教育发展精神,为土木工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保障,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把中国推向工程品质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高雪梅,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1(11):109-110.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3):141-142.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72-0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从1999年起开始招生,与北大青鸟合作开设青鸟特色班,2015年与武汉慧众聚成合作开设ACCP软件工程师班,共同培养软件工程师。2015年,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安徽省质量工程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定位就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编写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传统的工程领域相结合,培养可以进行各个层次软件开发的复合工程型人才。

建设目标:

1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提倡教师专岗化,按照分类循环培养的原则,通过“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等途径,实施“名师”工程、“双师”工程,建设一支由学科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逐步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既能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又能胜任实践教学任务和承揽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的教师团队。

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基于KAP-CDIO模式(即注重知识(Knowledge)、

能力(Ability)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结合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

实现(Implement)和\作(Operate)[1]引进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进行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精品化、课程模块精细化、课程评价标准化、专业教材系列化”的优质课程体系,重点加强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课程群的建设。 以课

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依托网络课程,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学习中心、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网上教学论坛;进一步,围绕移动互联网方向构建课程群,建设1-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5门校级精品课,构建起网络课程、教学论坛、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内的课程群教学资源体系;到2019年通过资源整合,建成开放、立体的教育资源平台。 按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深化校企合作,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引进企业开发流程共建“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平台”,按软件企业项目管理和开发摸式,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实训,为学生、教师提供软件开发实战平台。 以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及各类横向课题为牵引,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型实验平台,实现本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社会。 在教材建设方面,主干课程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学校与企业联手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可以在实例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材,计划4年内在完善已有实训教材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系列实训教材2-4部。

3 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采用“1+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实现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目标。工程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项目设计将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分为三级: 一级项目为:课程设计、综合项目设计、创新项目设计; 二级项目为:软件算法综合设计、软件工程与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移动物联网开发应用; 三级项目为:方向课程群。

整个培养计划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等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教育与对应的专业整体统一起来,强调以软件工程项目复现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成立小组,从头到尾参与到工程化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一级项目中课程注重每单元实训,以单元知识点为基础,利用实训巩固知识点内容;二级项目在单元实训的基础上实现串联,让学生针对具体工程进行程序设计,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基础上,进行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对实训和程序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工程项目开发流程进行完整的项目开发,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Knowledge――专业知识)、能力(Ability――分析与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高效管理项目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创新素质、团队素质和敬业素质)。

将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到相关实践项目中,采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新“三维教学模式”,以项目探究、小组协作为教学手段,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验、实训环节。结合课程体系改革,运用“项目探究”、“小组协作项目开发”等教学法,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积累实际经验,在小组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沟通交流及创新能力,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在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制定符合国际工程师培养标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 “两大平台(基础教学实训平台和科技创新实训平台)、四个模块(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科技创新实训)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安徽省尤其皖北地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培养能够从事移动互联网WAP平台搭建、移动应用软件、移动Web应用和移动搜索引擎设能适应未来软件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型软件人才。

5 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形成一支责任心强, 水平高, 效果好的教学队伍,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水平,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教学、科研奖励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质量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本项目探索实践,目的是为地方高校提供可供借鉴的,具有移动互联网特色的实践型、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批适应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服务软件工程实用型专门人才。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为核心,形成2~3支由学科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且在省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形成以学习论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教学视频、试题库、教学素材为载体,以“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为特色课程的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环境。可联合企业出版适合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系列实验、实训教材。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模拟企业实训环境、项目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和产、学、研基地。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凸显软件工程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交系列相关文件和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总结报告。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教学评估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校、企业、学生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学评价与企业用人标准接轨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单位要求吻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建设;措施

作者简介:蔡恒玲(1976-),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实验师;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华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11XJG07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1-02

“九・五”期间,中央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主管的高校大多划归属地管理,少部分独立或者合并后归教育部管理,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6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1]

转制高校的特色在于其行业背景,行业背景是转制高校区别于一般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1]隶属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高校的直接投入急剧减少,政策倾向性也相应改变。因此,转制高校如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坚持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医学科为主,经济、管理、文、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核类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校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哲学9大学科门类,7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39个,医学专业11个,理学专业4个,管理学专业6个,经济学专业2个,文学专业3个,法学专业1个,艺术学专业5个。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管专业5个,湖南省重点专业10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学校本科专业规模相对稳定,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达到国内地方高校领先水平。

二、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1.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已经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而部分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

2.专业结构总体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专业方向主要是由学校宏观监控,学院自主设置,部分专业方向数量分布不均匀,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6个方向,临床医学有7个方向,土木工程有4个方向,汉语言文学有3个方向等。

3.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科研转化教学,注重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路

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由数量扩增转向质量提高,由迅速发展转向规范发展,再向稳步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按照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结合我校办学优势与发展定位,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尚属空缺的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向多科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工、医学为重点,经、管、法、文、理、教育等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2.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总体水平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特色,以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建设发展新专业、建设专业群;同时依托基础学科,通过交叉、延伸和渗透,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手,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实行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梯度建设规划,国家级与省级择优立项,校级实行扶持性立项。

四、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在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方面采取6项措施。

1.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2011年以来,学校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撤消基础医学、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新增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安全工程等核类专业,使我校成为全国核类本科专业齐、本科生培养规模较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主动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积极改造专业方向,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 11个;进一步加大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省、行业部门 (协会)和高校联合制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制订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新专业目录实施、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认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来确定课程体系,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分类培养(精英型与应用型、研究型与工程型等)力度;制订“工程类专业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等规定和实施办法,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使电子信息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列,临床医学进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实施新开课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梯次建设计划,实现开设满两年的课程全部成为合格课程,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实现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全部上网,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建设好数字化教学中心平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师生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建设好“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平台”。

4.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和协作意识的养成。

5.强化责任教授负责制的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并实施责任教授负责制,聘任非领导职务教授担任责任教授,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学团队建设,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与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使其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按照“控制规模、注重质量、强化内涵、协调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能接纳多学科专业学生实习的大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原则上控制协作型附属医院的扩展,增加核类及综合类实践教学基地,适当新增具有三级等级的医院作为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实习基地,为全科医学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

五、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南华大学现有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结构体系,做到了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结构上实现一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二级学科类别形成群组,各专业互相支撑和相互渗透;专业水平上达到特色明显,重点突出。

1.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重点建设计划,优化了专业结构

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安全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规范了新专业申报的学科方向和服务领域,充实了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和相关专业;调整和限制不适应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与规模,形成以工、医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建设了核、医、环保等特色学科专业群

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0余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湖南省教育强省的发展特色;以特色专业为示范,全面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

目前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已见成效,核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现优势和特色。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

六、“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强化了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力地引导和促使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内涵建设,初步构建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新平台。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笔者去思考和实践,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在现有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学”项目申报工作为核心,以发掘、整合优势项目为出发点,以宣传、建设已获批项目为示范,进一步推动我校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二,强化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辐射面,注重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学生受益面,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机制,进一步将广大教师、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

第三,加大孵化和培育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力度。积极开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完善梯度培养机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孵化和培育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争取更多的省级项目立项,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示范实验中心等方面努力实现国家级项目突破。同时,对已获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动态测评、验收工作,定期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思路,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改革和建设并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刘泽华,袁彦琳.转制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6-88.

[2]刘泽华,蒋新波,刘源全,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23-26.

[3]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4]章冬斌,程瑶.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8,(3).

篇8

关键词:个体软件过程;互动案例教学;正副本案例;PSP进化框架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社会对软件开发也渐渐有了需求。我国一般将软件从业人员分为初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和项目经理四大类,他们从事各个行业、各种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同印度等国家相比,我国高素质软件开发人员相对紧缺,因此高等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填补这种人才需求缺口。

软件开发技术随着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软件开发主要是程序设计与编码,软件规模小、参加的人员少,基本上属于作坊式的手工模式。随着计算机性能提高,软件规模增大,没有软件开发思想和理论指导的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难以估计,软件质量低,文档缺少,产品不可维护,于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1968年提出了“软件工程”,把“工程方法学”引入软件开发过程,指导软件的开发。后来人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定义了一系列任务框架,规定了完整软件开发各项任务的步骤,这就是“软件过程”,如Rational公司的RUP、敏捷过程、极限编程与微软过程等。再后来,为了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劳动,避免一切“从零开始”的软件开发模式,人们又引入了“软件重用”、“软件构件”等技术,进而形成软件体系结构开发的思想。

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如何培养高质量软件开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当今成熟的、先进的软件开发思想和经验设计合理的、积极的教学过程,把一些纯净的开发理念和技术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从而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案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沟壑。笔者主要研究如何结合个体软件过程的思想来设计解决实际应用的案例并采用这些案例教学。

1、个体软件过程

为提高软件质量,便于软件生产的管理,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提出了SW-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 for Software)模型,为提供对其过程支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CMU/SEI又先后开发了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和TSP(TeamSottwareProcess)过程。

PSP是一个基于计划和质量的软件过程,从个体一级培养实施CMM所需的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提供一种支持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过程,以改进组织工作的个人规范,帮助软件工程师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工作方式,培养他们把工程化方法应用到个体软件开发中,并提供详细的估计和计划方法,指导软件工程师按计划跟踪任务执行情况,利用已定义的过程来指导开发工作。

根据需求,PSP过程会制定一个计划脚本来指导软件开发工作,制定一个计划总结表来记录计划数据。软件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把开发软件的时间和发现的软件缺陷登记在“时间和缺陷记录表”中;工作结束时把上述记录的时间和缺陷数据填人计划总结表,最后把产品和完整的汇总表一起交付。PSP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为提高个体能力,PSP提供了4个级别7个台阶的阶梯式进化框架,循环渐进地改进个体软件过程;并提供分析和度量的工具,使软件工程师了解自己的表现和潜力,从而提高技能,帮助个体能力成长与发展。个体软件过程的框架如图2所示。

该框架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使软件工程师明确过程改进原则,掌握有效生产出高质量软件的过程。PSP0个体度量过程用于建立个体过程基线,使工程师学会采集过程数据与使用各种表格,养成良好的编码标准,掌握软件规模大小的度量方法,提高过程意识和质量意识。PSP1个体规划过程通过对需求任务的分析与分解进行软件规模估计。PSP1.1规划任务和进程,同时对自己时间和进度进行评估,提高个人的评估能力。PSP2通过建立程序缺陷检查表、设计复查和代码复查来提高个体质量管理。PSP2.1提供了设计模板,指导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PSP3把软件工程师在软件过程中获得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延伸到大型的程序。

基于PSP互动案例教学的研究与设计主要采用PSP1框架,向下结合PSP0,向上结合PSP2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从而培养高质量软件开发人才。

2、互动案例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由哈佛大学创造并使用,要求授课教师将真实一典型的事实或者问题作为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和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方式为主导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以实际应用为中心,以启发方式为主导,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目的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软件开发类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总产生“我学习这门课能干什么?”的疑惑。很多学生学过多种语言后,却写不出有用的程序,更谈不上解决实践问题,毕业后找工作看到岗位要求“编程经验”就底气不足,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些问题,自2006年起我们就引入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并提出了三段式教学等研究成果。六年来涉及多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续几年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每年参加各类编程竞赛的人数和获奖人数都在上升。

案例一般由教师精选、设计并讲解其实现过程,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难以发挥其主动性。为使学生真正体验软件开发过程,需要他们主动参与到案例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积累软件开发的“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平滑过渡。我们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互动案例”教学法,得到学校“521质量工程”的资助。“互动案例教学”有一条主线和两条从线:“以应用为中心”的主线是选定社会需求量高及企业最为关注的项目案例;两条从线是:①选取教学“案例”正本,用于教师讲授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使学生“被动学”;②确定“案例”副本,让学生根据案例正本“主动”地设计,实现该案例。副本案例与正本案例“互动”,从内容到形式辩证统一,使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

软件工程师还应具有良好的编程风格,能根据开发任务规划开发进度,估计程序规模,并采用TDD(测试驱动)开发技术,进行测试设计与测试执行。所以互动案例教学基于PSP过程,引入个体度量、个体规划和个体质量过程的概念,把计划制定、时间管理、缺陷管理、软件规模度量以及设计评审等内容纳入案例,全面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3、互动案例教学设计

基于PSP的互动案例教学重点是案例正副本的设计。正本案例从软件(程序)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集成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实现。我们走访了许多软件公司并和全国著名的培训公司如达内、师创等进行合作,结合实际项目选取学生熟悉的、易于接受的案例。案例设计采用PSP1的基本流程,并融入PSP0与PSP2的培养目标,做到新颖、实用以及目的明确。

互动案例设计步骤如图3所示。首先确定任务,这是案例设计的基础,不同课程确定不同的任务。下面以.NET框架下B/S架构程序设计为例讲解案例设计过程。WEB应用程序包括前台页面和后面的逻辑代码,比较流行的有电子商务、电子政务、OA办公等信息管理系统等。我们选取网上商城和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开发案例,它们均来自实际的软件系统且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教学要求我们做一些取舍,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每个小任务包含若干知识点,并由此设计时间管理、计划制定、缺陷管理、软件规模度量以及设计评审。系统可以分解为登录、查询等子系统,然后再逐步细化。

例如把登录子系统进行元素分解,具体到知识点可以分解为WEB控件的使用,如文本框、标签、按钮、图片控件;AJAX或微软VS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的一般处理程序(*.ashx)以及数据库编程等。具体子任务分解为:①登录页面,主要包括文本框、按钮等WEB元素;②用于验证码改变的一般处理程序;③基本类,如判断是否登录的类、数据库实体类等;④后台逻辑代码,即页面对应的隐藏代码;⑤CSS样式文件与js代码。然后对每个小任务的工作量(时间)进行估算,具体单位为分钟。表1是登录案例的任务分解情况。

根据估计结果进行任务设计,设计时间日志记录表用于记录时间的进度。整个过程按照图1的顺序设计,根据项目的进度表使用Gantt图公布项目的进展情况,为每个任务分配ID并对设计、编码、编译、测试和后期的处理跟踪,填写各项数据表。最后根据跟踪数据对整个案例过程进行度量分析,使用个人过程提供的各种表格,完成对编码阶段每小时引入缺陷数统计,测试阶段每小时排除缺陷数统计等,从而计算出过程效益。例如通过计算程序的缺陷密度,来衡量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体成长过程。

上述正本案例讲授过程中尽量还原真实开发过程,以指导学生进行副本案例设计与开发。与登录案例相关的副本案例是论坛的注册界面设计,具体需求如下:论坛发帖或回帖用户需要注册成会员后才能进行,注册界面简洁美观,注册用户需填写用户名、注册密码、确认密码、电子信箱和验证码等,注册成功后进入论坛主页,并对电子信箱合法性进行验证,密码不能为空且不能少于6个字符。要求学生根据正本案例进行任务分解、计划设置,并管理自己的编码、测试等过程,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度量评估。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