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启发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富荣. 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2]丁浩清,殷琴华. 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5).
关键词:灵活思考;启发教学;举一反三;愉悦教学
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寻求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还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教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一、引领启发学生灵活思考
教育者在给孩子教学时采用诱导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很不符合常规甚至很有个性。教育者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孩子怎样才是最适合的。这种创新型教育法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对孩子思维的遏制,让本来活泼的思维遨游于天地之间。
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更为重要。对于一种题型,学生若掌握了其普遍规律,那很多相似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与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运算是一个道理。教育者结合课程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愉悦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教师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尽量让学生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愉悦不代表兴奋,过度兴奋亦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不可忽视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思维、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学习。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了,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根本性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涯,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得与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导”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维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二是要“巧”,在学困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德西效应 教学 启示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将实验的结论称为德西效应。
实验的规则是:把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组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后可以得到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个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的活动,并把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项活动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此时,控制组的被试者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就像实验组每完成一道智力难题,就可得到一美元的报酬),不仅不会增强工作的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的动机。
这个实验不仅对企业的薪酬管理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德西效应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启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学。
1、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在报酬。
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并首次创造了“强化物”这个概念,其实,强化物从通俗意义上来说指的就是报酬。他认为,运用强化物可以增强行为的动机。而当我们了解了德西效应后,可以得知,强化物还不能一味的增加。如果一味的增加,一旦强化物停止,人们的行为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低。不能把握一定的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小学经常采用记五角星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里的“五角星”就是典型的外在意识刺激。这种五角星法常常被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如果学生解对一道题,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以此类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同学们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但达到一个峰值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的内在积极性提不起来,仿佛解题就不是自己的兴趣,就是为了额外的报酬——五角星。这样,一旦,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弱,积极性就自然提不起来。而相比这些“五角星”解题高手而言,那些解题一般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渐渐地对解题产生兴趣,并愿意为继续解题付积极的努力。教师在奖励学生的时候,切忌一味的增加外加报酬,应适可而止,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努力增加内感报酬。
所谓的“内感报酬”,笔者认为,它指的是主体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在没有外在强化物的影响下,主体积极自愿并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并且愿意继续努力的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来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呢?
2.1 创设趣味课堂,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
就拿语文课程来说,可以增加课文的故事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以及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扣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收到丝丝快意。
在讲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我们可以讲讲作者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带着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感情的进入到具体的课文学习,在品读作者妙笔生花的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以上,通过增加课程知识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内感报酬效应。就像设置悬念一样,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样比通过一味地增加外在强化物,逼着学生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2.2 创设情感课堂,增加有效课堂的情感性。
随着20世纪人本主义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人本主义理论,即“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因此,情感课堂也应该在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并开发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最终的目的也还是得落实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上,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
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对同学们的作答做出及时的反馈,善于察言观色,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自己美丽的辞藻。可以多给同学们一些夸奖的暗示语。如,“说的好”,“请继续说”,“已经很不错了”等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创新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在现代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了调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从和谐的互动课堂发展的形式来说,教学中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作用进行改善分析,探究在这个结构基础上的理念有效性分析下面针对其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师生活动课堂的和谐风尚
随着民主思想的逐渐成熟,我国在现代化教学中,应用环境交融等教学形式进行互动课堂教学,颇受学生以及家长的青睐。而教学的和谐安全性,以及愉悦性,也都更加真实的展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性格展现。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加爱护老师以及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交流,得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需求。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培养上,对于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教导中,就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加强对课堂互动形式的促进。
二、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例题的讲解中,为促进对教学情境的分析,并依照学生学习情绪进行课程开发,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对教育情境上的培养,并以此来初级对知识能力上的开发。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乐趣,并在学习中,能够理解生活的常识。
通过实践教学证实,创设优秀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情绪培养,以及激发的学习热情等,对学生的情绪以及知识探索的改善等,也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兴趣创设,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教育上,也能够通过师生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增加,在理念上,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这样的教学情境,也将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具现代教育价值的基础。
三、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就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执行。
首先,教学的层面上,从传统的教学形式上,加强对自我设计的方案教学管理实施。课堂气氛,成为了整体教学资源执行的重点,只有确保最大限度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才能够依照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促进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依据上的基础应用。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写作问题,可以结合合作的学习互动作用,实现对基础教学执行力上的创意执行。
其次,针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措施,需要杜绝教师过去的单项评价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并通过全面的情绪认知掌握,从而确保对小学数学教学,以及不同模式环境的优缺点认识。在进行学习评定中,执行小组综合评定办法,实现对学生以及学生会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在学会欣赏他人的基础上,加强对小组之间的互动评论,并促进学生在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对学生优秀基础上的全面改善。在发现学生的诸多缺点以后,应当及时的进行批评改进。
然后,在学习互动的管理上,要保证学生和老师同时作为最终的管理人员基础,做到团队协作的最终目的,并依照管理的身份和相互的重叠作用,实现对合作意识上的全面执行,并依照相互的监管兼顾管理,促进对学生在大脑引导积极性方面的活动促进,并以此实现学生在课堂活动管理上的自我约束。对于学生的课堂管理,通过互动形式,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形成较好的监督效果,并通过这样的团队监督协作作用,更进一步的完善对学生在此类形式上的能力培养。
最后,老师主导作用,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逐渐成熟,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也正在成型,但是学生个体的心性不成熟问题,仍旧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作为一个只要的引导作用,并更好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力。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形式,更好的满足在对自身在多重学习意义上的执行,从团队协作的精神上,完善对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应用理念上的执行作用,这样对学生,以及老师在教学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展望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小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改的教学形式,对整体的教育形式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基础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教学认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促进。而互动课堂的形式,就为在这样环境下的教学提供了合理的教学理念形式,其作用,对于师生的互动学习方式,以及作用等,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从现有的团队协作协作形式来说,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个创新能力。
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不断的开发创新,对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领域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数学教学的理论化推进,其根本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有一定的指引性。而根据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需求来说,合理的学习合作形式,对增强学生创新性的思维,都有较好的推动性。为更好的满足现代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斯琴.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3,(92):65.
[2]克依木・斯义提.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课堂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197-197.
关键词: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现状;启示
21世纪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不再是独立的某种学科,它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掘其内在潜能。不论是关乎个人发展还是基于“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小学科学教育都是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基石。
一、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校内科学教育1.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薄弱[1]。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上面,缺乏对科学课的重视。特别是唯分数主义的教师或者家长,更是认为科学这一类所谓的“副科”没有学习的必要。虽然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教育,但是实施起来依旧困难。就目前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基本是每周一节,遇到一些考试或者校园活动,往往被占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就变得更少。笔者在几所小学中实习发现,有的小学虽然也设有科学实验室,买入了科学仪器设备,但是科学实验室的门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会打开,他们眼中的科学实验只停留在理论中,谈何科学教育?2.师资力量及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不足。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思想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大部分是由数学老师或者班主任兼任,这样的教师不仅要专攻本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科学课程,显然从时间和精力上就对科学教育的投入不够。有的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教师,但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质明显不够“科学”。3.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程度不高。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而对于自然的学习就是要身临其境,去动手发现。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更是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必要的实验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如偏远旗县,各种科学设备短缺,学生的科学探究常常面临许多问题。而对于设备配备齐全的一些地方,教育者往往因为设备昂贵,不舍得让学生使用或是存在诸多担心如安全问题,导致很多实验仪器被闲置。
(二)校外科学教育1.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中部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在科教兴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馆、少年宫等科学场所更多地走进大众的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小学生课外的科学教育生活,还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但是一些科技馆或少年宫内的展区存在展品形式单一的问题,部分科技展品主要还是以模型、展板的形式呈现,动态体验项目较少,并且与校内的科学教育缺少衔接。此外,一些科学场馆的科学教育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缺乏科普展览等富有新意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无疑减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也使得部分科学教育场所的参观人数减少,科学教育力度不够。2.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的不足之处。第一,随着一些科学教育机构对学生科学教育关注的提高,青少年科技竞赛类的活动日益增多,但是主要还是以取得成绩和培养少数科学人才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旨在提升其科学素质的活动内容还比较缺乏”[2]。第二,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存在教育资金不足、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等问题[2]。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希望为小学生提供专门的、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一些项目难以开展。此外一些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致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对科学教育产生偏见,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广泛招纳及培养适应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小学教育如同孕育国家未来的摇篮,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应积极招募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专门学习科学教育,但是囿于科学等相关课程不受重视的现实,往往舍弃本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这就造成很多具备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越来越少,因此学校对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此外,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培训中重视教师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形成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科学观念,多开展名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切磋,不断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大科学教育的实施,为学生奠定科学基础在小学教育阶段中,6—9岁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发展的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6—7岁的学生,他们处于儿童科学实验和收集的敏感期,此时正是儿童开发潜能、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教育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在具备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或兴趣小组,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浅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进步学校内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而丰富的校外科学资源,能够使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外科学教育的开发,加大科普力度,为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创造优质的社会环境。同时校内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注重课堂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此外,校内教师与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教育中,从而改变固有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促进科学教育的改善与提高。
(四)科学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如今STEAM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科学教育的走向也将朝着STEAM教育理念发展。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五大学科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显然STEAM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这与我国强调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阶段,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的基础,还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而做准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充分理解和吸收STEAM教育的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教育的学科渗透,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随着STEAM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更专业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具备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此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并加以创新,增进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不同学段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3],在课堂中结合人文教育引入最新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科学探索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1 中学英语字母教学的传统方法及利弊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中,英语字母的教学是按照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教学的。从第一单元起开始字母教学。分两个单元(共8课)学完英语26个字母的读音,书写、笔顺和笔画。每单元的课程设置包括基本日常用语及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原则上主要为:①先听说后读写的原则,听说读写穿行;②先示范字母的读音,让学生静听,观察口形,再进行模仿;③直观教育的使用。教师用字母卡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字母的印刷和书写两种形式;④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字母与音标教学是分割的,但有的教师在字母教学时,把字母和字母所含音素同步教学,以便学生认会读准字母及其音标读音,在学完26个字母后,已会读24个音标了。这种字母+音标的教学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字母教学体系,但少有教师对两者的分合进行利弊探讨。至今的课本仍保持字母,音标分割的教学形式。
这种传统的字母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字母教学阶段占有很坚实的地位。它之所以能行之有效,长期占据字母教学的主导地位,必有其理论依据。
1957年,乔母斯基提出的认识论(Lognitive Theory)认为,人类大脑中具有一种适合学习语言的习得机制(Language Acgvisition Device 简称LAD)。它包含着一套适用人类语言的语法(Vniversal Grammar),使儿童有能力对语言进行分类,提练,从大量的语言数据中找出尽可能简单的规律。
初中英语的接受对象是11~15岁左右的少年,他们在此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优越的天生条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模仿能力、读写接受能力等多种语言习得能力,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已获得的汉语拼音顺序定式及母语词汇及语法知识,对英语学习具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把握英语字母的顺序规律。读音迁移和衔接及词句意义的理解。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往往高于儿童和成人,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佼佼者。如何发挥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但是传统英语字母教学法,在认读模仿形式上存在弊端。
传统的字母认读模仿形式对于青少年习得第二种语言来说显得呆板无趣。按大纲教学进度,第一单元认读14个字母,课本中仅有14个字母的书写形式,并辅助字母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图片和例词练习。教师教学字母的过程也主要是教读——反复跟读——鼓励和纠正过程中,使语言得到强化,反复多次以后便形成习惯固定下来。但这种语言模仿教学形式并未使青少年受到再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方法和利弊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的字母教学并未从第一单元开始,而是从第三单元开始,在第一、二单元里,课程设置了简单日常交际用语,歌曲游戏、常用生活词汇,让儿童在未进行语言学习前,单纯模仿学习。从第三单元起,用三个单元共18课的内容进行完整的字母学习。每课内容不仅以字母为主,还辅助有图文并茂的例词,会话、游戏、歌曲、绕口令等内容,从多方面围绕字母语音进行语音、语感、词汇、句型的整体练习。这样编排意在培养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其开口就说,开口就唱,培养儿童的求知欲,成就感,这为继续习得语言规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主体是7~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发音器官和肌肉都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十分有利于模仿能力的培养,故能发出地道的高质量的音,而且他们处于青春期前,大脑功能十分活跃,短期记忆强,接受新事物快,但长期记忆较差。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能力差,不善于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在此阶段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把掌握大量知识作为主要目标。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源动力,成功的兴趣培养是知识学习的良好开端。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而且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学说英语。从小学英语课程的安排思路我们看到,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利用了儿童智力发育阶段这一优势,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不把掌握大量知识作为主要目标,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让孩子从头学习就感到困难,通过说说唱唱,游戏等形式,使课堂教学尽量显得轻松愉悦,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知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方法和原则与初中的字母教学近似,但课程设置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英语字母教学的顺序是按照语音规律编排的。它完全不同于初中英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的教学形式。前者有很强的规律性,非常适合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认识规律。儿童在习得字母(最好配以读音音标)同时,可以找出含[ei]、[i:]、[ai]、[u]、[ju:]、[e]等字母的读音规律及细微区别,再把有规律的字母编成儿歌和顺口溜,儿童更是易于并乐于接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乔母斯基的认识论认为:儿童语言是一个合法的受规律支配的系统,其发展是在一个接纳输入材料的基础进行的假设,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力和表达来验证——犯错误——再试验的过程,也就是说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遵循相同习得规律。因此,我们鼓励“开口多说”,不必“有错必纠”。
但是儿童学习英语也有优患。儿童学习意志不强,学习自觉性不够,往往从兴趣出发,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初学时只是新鲜一阵,一遇困难和挫折就丧失兴趣和信心,知难而退,弃而不学习。比较中小学英语字母教学的课程设置思路和内容形式,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首先,中学字母教学遵循以字母读音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原有字母知识的迁移中习得26个字母的读音,再从中习得其规律进行语言归纳。在学习中,自然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以便在学习语音及词汇、句型时,能自然的进行逻辑处理。但是字母教学与音标教学分割的形式,会使学生事半功倍的掌握语言知识。
其次,小学字母教学法遵从以字母读音规律为主线进行教学的形式,把字母含有相同音素读音分类进行教学。每学一个元音字母,同时就学习。每学一个元字母,同时就学习该字母读音的其它字母读音,并有图文、字母、游戏、绕口令、歌曲等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字母的读音有规律可循,容易读准、记牢。如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元音字母A及含其读音的字母(HKL)时,标出每个字母的读音,让学生感知、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认读、比较、归纳,儿童不仅会对字母读音掌握控制还能自己归纳出这组字母的读音特点,并会说相应的辅音音素,并在下一组含E的读音的字母组中。习得类似规律,逐步培养其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和逻辑演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