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民族特色文化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是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人才,更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未来人才。然而少数民族同学在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有着一定差异。经济上,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经济上与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虽然学校与政府对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大学中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特殊补助,但毕竟僧多粥少。学习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题目相对简单,同时对少数民族同学实行高考照顾分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同学在学习方面不如汉族同学,对其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压力。
为此,笔者特此展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统计与分析,不仅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还能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概况
调研对象:吉林省长春市主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等高校。
抽样方法:总体按高校少数民族人数分层抽样,层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以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样本容量及样本有效率:按所抽取学校的少数民族同学比例确定各高校发放问卷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有效问卷714份,有效率为89.25%。
三、调查内容
(一)问卷内容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情况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少数民族大学生庆祝节日的形式
5. 高校所开展的民族特色活动
6.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
7.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荣辱感
(二)指标体系
四、相关意见建议
(一)从实际需求方面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困难
关心少数民族同学日常生活状况,对于高校较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对其建立绿色通道完善生源地贷款外,还可利用奖、助学生对其进行经济补助,改善少数民族同学生活条件,解决少数民族同学实际需求问题。
为了能进一步改善高校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高校可考虑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即汉族同学对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援助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这样做可以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发展,并减少少数民族同学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三)高校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
为了进一步的服务少数民族同学,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可考虑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部门,以增进民族团结,共促和谐校园。少数民族联谊会可承办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活动,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四)少数民族节日全体同学共同庆祝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节日方面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在汉族同学看来可能不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但在少数民族同学看来却如同春节般重要,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依然会参与本民族的重要节日。为加强各民族交流,可考虑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庆祝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五)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
学校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族风采文化大赛、民族知识竞赛及民族特色晚会等各类民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使更多的汉族同学了解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使少数民族同学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六)民族恳谈会
开展“民族恳谈会”活动——高校领导与少数民族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深层次的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为少数民族同学扫除疑惑,排忧解难,让少数民族同学对大学校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五、总结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同学的生活现状正逐步改善与提高,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看来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所在。弘扬民族文化是民族政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结晶。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同时,又由于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及经济滞后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不适应。为此,我们应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本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宗旨及为少数民族同学排忧解难的原则,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了解,展现高校少数民族学子朝气,让同学们体验民族风情,感悟民族风采,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 日常管理 排查帮扶
一、排查帮扶工作的对象
本文中的“排查帮扶”的对象是指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缺乏自觉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者;人际交往适应性差,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沉迷于游戏;恋爱心理困惑,情绪起伏很大,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特殊家庭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学生。
二、排查帮扶工作的对象的分类
(一)心理危机型学生
大学生在刚经历了高中时期的学习紧张、压力重大、背负全家人的期望的压力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被周围的各种因素所影响产生适应不良,导致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很不稳定,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家庭问题学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各种行为活动都会反映出家庭影响的印迹。
1.贫困家庭学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宁夏大学对在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撼:73.27%的经济困难学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经济困难学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抑郁状态或者抑郁倾向。
2.家庭关系不良。这类大学生在情感上无法与家庭正常的沟通,家不再是心灵停靠的港湾,不能满足爱的需要,容易造成自卑、自闭、叛逆、痛苦、拘谨内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3.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教育有溺爱型、过渡保护型、严厉型。溺爱型家庭通常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过渡保护型会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与社会脱离等内心倾向。严厉型会导致孩子胆怯、懦弱、不自信、不灵活和对家庭社会的冷漠。
(三)恋爱学生
目前大学生恋爱在高校中越来越普遍,而且呈低年级化,大一新生进校,恋爱率一般就已达到30%左右,其中有50%为异地恋。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恋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大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
(四)游戏学生
由于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与普遍性,游戏成为了缺乏自制力大学生最大的诱惑。据统计在大学生中大概有3%的人是沉迷于游戏的。
(五)学习困难学生
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观能动性很大,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质,面对这些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缺乏自制力,懒惰、逃课、游戏、睡觉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主题,这导致大学生无法完成一些学科, 甚至不能完成学业。
(六)突然的变故与不幸
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当变故与不幸突如其来时,他们束手无策。心理负担过于沉重,表现出焦虑、烦恼、自卑、痛苦等不良心理。
三、排查帮扶工作的策略
(一)排查阶段
1.辅导员。辅导员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需要抓住时机多调查多预测多预防,及时掌握学生状态,勤于走访学生寝室,多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沉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情况爱好、特长、生活习惯、对大学的适应性,以及和同学的相处情况,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谈心对话、劝诫、情感交流等方法进行启发,引起学生的共鸣,防患于未然。
2.依靠班级干部的力量。依靠各班级寝室长、班长、团支书、党员对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进行及时的了解与关注,每周进行辅导员与班干部“一对一”谈心对话,将班上每个同学近期的情况都向辅导员仔细描述。辅导员通过班干部的描述,认真分析同学的情况作出有效的判断。
(二)帮扶阶段
1.用“三心”去关怀学生。这里的“三心”主要是指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在排查出需要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后,对待这类型学生,辅导员就扮演了知心朋友的角色,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获取学生的信任,这就需要辅导员必须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去与学生交朋友。生活上关心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
2.遵循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辅导员要能总结规律,不同时期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比如大一刚入学的学生,主要是刚离开了家,对陌生环境的不满,或者感觉到成绩落差大的压力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产生压抑的情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待这类学生,辅导员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新生感觉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能更加对就业、情感等问题感到焦虑,辅导员需要激励他们,同时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指导未来的讲座,使他们能有个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帮扶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9-03
近几年来,为缓解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结合龙岗实际,推出了以“关爱大学生,真情助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帮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铺开了帮扶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一、“一帮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龙岗区“一帮一”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导,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原劳动、人事部门)共同行文实施。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已累计将252名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户籍大学毕业生列为帮扶对象,由区五套班子成员、街道及区属各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帮扶。据统计,除因入学深造、报名入伍、就业观问题等原因放弃帮扶资格外,有222人实现就业,其中5人自主创业。2011—2012年,未列入帮扶对象但仍然提供帮扶服务的9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开展“一帮一”工作主要措施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解决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一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对于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龙岗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龙岗区在“一帮一”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帮好重点,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帮扶主体。一是明确重点。将毕业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户籍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对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1)属“零就业家庭”的;(2)家庭成员虽有就业,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父母一方属就业困难人员且目前仍未就业的;(4)家庭成员中患有重大疾病致贫的(重大疾病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中所述标准界定);(5)其他生活确实困难并经批准的。二是全面调查。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协理员队伍作用,按照上述标准对辖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帮一”援助档案,做到不漏一户不遗一人。三是合理配对。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对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进行人员配对。在匹配中主要贯彻三条原则:帮扶对象户籍所在地尽量与区领导干部包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区直单位尽量与挂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量与帮扶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四是目标管理。帮扶配对名单确定后,责任单位和街道均就帮扶任务专门召开了帮扶工作布置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不少单位专门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帮扶工作小组,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转观念,以推行“一、二、三”为主要手段。在当前岗位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就业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择业观、加强就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促进上岗、稳定就业的前提:一是落实“一、二、三”要求。即帮扶干部要对帮扶对象谈一次心,上门走访两次,帮助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二、三”方式对于转变帮扶对象就业观念、规范帮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检察院在接到帮扶配对名单后,在第一时间与其负责的帮扶大学生取得联系,当时该学生在东莞,区检察院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其具体情况及就业愿望,并几次面谈帮助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将其安排到区检察院工作,并对其工作表现予以关心。区城管局负责的帮扶对象共5名,根据对帮扶对象掌握的情况,该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协助解决就业,同时结合该局的职能特点,推荐他们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聘,并要求下属单位安排专业骨干对其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使其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目前,5名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或创业。二是注重多形式教育。近年来,龙岗区抓住“课堂、家庭、社会”三个集中点,采取多形式的就业观辅导教育。例如,区人力资源局以“开创崭新人生”为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向100多名帮扶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生动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区财政局也组织帮扶对象进行了专题座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区总商会采取个别辅导、谈心等方式,引导帮扶对象不挑不拣就业,并提出就业“三要”目标,即要敢于从事基础性工作,要到基层就业,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许多单位和干部不仅在寻找岗位上对帮扶高校毕业生给予扶助,更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扶活动中,不少干部抽出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约访谈心,对其进行就业辅导并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统计局领导负责的3名帮扶对象分别属于坪地、横岗、龙城户籍,该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就业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之后三位领导分别行动,多次与街道社区和大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帮扶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积极向街道统计办和我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推荐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已得到稳步落实。此外,“一帮一”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帮扶干部都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电话沟通和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及思想动态,在其迈向职场的道路上切实帮扶解困。不少区领导和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心进行就业辅导和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3.帮拓渠道,以实现人岗匹配为根本目标。在当前市场就业条件下,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不难,但要实现稳定就业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为此,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把“人岗匹配”作为“一帮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想方设法拓展岗位渠道。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职介机构提供社会岗位的同时,仍然把公益性职介机构作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二是群策群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促进辖区内毕业生就业,很多街道主动配合区相关责任单位及区领导,在推荐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不遗余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龙岗区各街道办积极配合各责任单位及区领导,把“一帮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件力促民生的好事实事来抓,在推荐本街道户籍大学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单位及领导也充分利用街道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帮扶对象所在街道办的协作力度,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群策群力帮扶大学生就业,确保“一帮一”帮扶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首批帮扶对象中,龙岗街道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有24名,全部来自困难家庭,多为低保户、父母就业困难或零就业家庭,为此,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促用人单位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经过多方探讨协调,拿出了一批协管、协理类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有21名帮扶对象被安排到该街道市政服务中心或街道执法队(其余3名主动放弃推荐),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旅途。三是千方百计匹配安置岗位。深龙组通[2009]58号文件在人员配对原则上,要求尽量考虑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与区属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大学学科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区属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所以有很多帮扶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责任帮扶单位所需的专业不相匹配,给岗位安排工作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帮扶干部在认真了解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之后,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在推荐岗位方面既注意帮扶对象个人兴趣,又注重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可能达到岗位、专业、兴趣三统一。例如,区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挂点联系坂田街道的优势,在充分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该社区领导就帮扶工作进行沟通、协商,从全面了解该街道辖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工作类型性质,到具体分析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及职业规划,形成了初步的就业帮扶方案和就业定位。有些单位与企业接触较少,岗位开发有一定难度。但帮扶干部仍然努力克服困难,密切结合帮扶对象的自身特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尽可能促进其早日就业。旅游局负责的帮扶对象是大鹏街道的两名毕业生,其专业与旅游局职能毫无关联,在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该局领导根据其就业意向初步选定了几家用人单位,带着他们先后上门走访并极力推荐,最终两名大学生分别被鹏城社区及金沙湾旅游度假区招用。区职业训练中心注重提升帮扶学生职业技能,根据3名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技能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推荐其参加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列入“一帮一”的帮扶对象,目前在岗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群进群出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在迈向职场的道路上迈出了踏实和稳定的第一步。
4.帮扶创业,以引导建功立业为提升方向。在实施“一帮一”过程当中,帮扶干部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创业条件的好苗子就积极引导帮扶对象走自主创业之路,并提供尽可能的创业帮助。一是延伸“一帮一”新链接。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荐热心的成功企业家作为青年创业的带路人,悉心指导青年创业。例如,一些街道组织举办创业青年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增强友谊,加强信息互动,帮扶解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二是探索“一帮一”新办法。近年来,龙岗区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培训讲座、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不仅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创业帮扶“一条龙”扶持机制,在区、街、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尤其是去年推开的“创业加油站”建设,将政策指导、创业指导、项目服务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体系。仅2011年,龙岗区就扶持了308名户籍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72人。三是构建“一帮一”新平台。开展“一帮一”工作中,注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构筑新平台。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和协助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投入新型产业,并给予创业青年优惠的入驻条件。目前,龙岗区已认定了8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三、“一帮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一帮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就业期望太高。很多户籍毕业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公益性岗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图舒适贪安逸,情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投身民营企业,如果要去民营企业也必须有较高的薪酬。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遇,而一味依靠父母帮助或等待政府安排,对现实缺乏了解。
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不少企业过分注重实用性, 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进行锻炼实习,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是帮扶工作对口就业难度大。帮扶单位所能解决的就业岗位与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很难一致,给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是个别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重视不够。某些干部因工作忙碌等因素,对帮扶对象缺乏关注和主动交流,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进度。
四、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抓好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龙岗新一代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一帮一”工作,特就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提高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龙岗区是一个工作岗位十分丰富的地区,理论上讲不应该成为几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明区内的一些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较为忽视,认为在市场就业机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帮扶就业没有必要。因此,继续强调和督促党政领导加强和重视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这是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
2.大力落实相关的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2009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该文件就岗位开发、就业扶持、补贴发放等工作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文件。为此,建议区政府结合龙岗实际,在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就全区近三年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定特殊措施,采取“促、扶、补”等措施,力促消化沉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力度。就业观教育是当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择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稳定就业的前提。为此。从现在开始,区、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一种常态协作机制,着力抓好“课堂、家庭、社会”三个点的多形式就业观辅导教育,为今后顺利促进就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把扶持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区以来,龙岗区40~60岁劳动年龄段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工作骨干和民营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大批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参与或接班,而新生代普遍对创业感兴趣,有一批已经跳入商海。为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创业措施,建立各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是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捷径,应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5.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置换力度。目前,龙岗区的公益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单位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原则尚未得到充分贯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拓宽岗位覆盖面,对有条件安置户籍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坚决腾岗清岗,安置岗位向户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大学生倾斜。通过区、街道两级的联动和配合,形成一个优先解决本户籍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力求“安置一名毕业生,稳定一个小家庭”。
6.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龙岗区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青年见习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就业、积累经验、增长技能的良好平台。各部门及街道、社区应当更有效地运用好这批见习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扶持重点企业与建立见习基地相结合,加大见习基地建设,着力开发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见习岗位,并鼓励见习基地接收优秀见学生就业,把服务大学毕业生落到实处。
第一部分:第一学期工作述职
一、具体工作总结:
1、思想建设方面:
(1)、加强支部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学期,本团支部积极开展多次团员大会,力求生动有吸引力;同时开展多次主题团日活动,使支部成员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做一名责任感强的大学生。
(2)、积极发展非团员同学向团组织靠拢。过去的一学期本团支部积极发展班级中尚未入团同学,当前我班非团员同学已经向团组织提交申请书。
(3)、注重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教育。以每周青年大学习为基础,组织同学学习并定期对一些同学进行学习反馈;不定期在推送和群中分享团内工作活动,普及相关重大纪念日和意义及信仰,如国庆阅兵回顾、普及等等。
(4)、假期中与同学保持紧密联系,搜集并整理同学们在家防疫战疫素材以及假期有意义的活动日常。
2、学习方面:
坚持监督和考察,与班长打好配合,共同促进班级的学习氛围营造和班级学习力提升,在上个学期推行一对一帮扶学习制度,假期中推行forest软件打卡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证同学晚自习期间学习时长。
3、活动方面:
(1)、团建活动。此处参见班长的报告。
(2)、团日活动。组织多次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包括红色经典雨花台之行、缅怀同胞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之行等等,基本上保证了全员参与,同时随行有班级御用摄影师负责采风及合照,并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同学们记录感悟,最后经由团支委整理后发表在班级公众号里,并分享到家长群中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活动历程。让团日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旅行,也能成为班级凝聚力及同学民族自豪感、国家信仰力、思想水平提升的契机。
二、工作反思:
总的来说,上个学期我团支部工作完成度较高,但也遇到一些困难暴露一些缺点。首先,团支委成员工作分配有待提高,导致工作延后,下学期我们会进一步明确分工。其次,动员工作不到位。有时下达一些任务会存在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需要反复催促的问题,所以下学期要增加活动主题和形式的趣味性,更加有吸引力。
第二部分: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思想建设与学习生活:
用心开展支部活动,与班长配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用心向组织靠拢,建设一个有凝聚力、学习氛围浓厚的团支部。
二、支部活动:
在继续开展有支部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的基础上,我上周召开线上支委会议,团支委商议后初步确定“一支部一项目”计划雏形——暂定项目类别为人文类,项目名称暂定“宁好,南京”或者“金陵十三站”,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南京四年的大学生涯能够对这座美丽的古都有更深的了解和爱。初步计划有三个学期的部署:
第一学期(即大一下学期)为景点名胜篇,对应“金陵十三站”。首先通过投票的方式挑选出南京最著名的十三处经典,将支部成员三到四人分成一个采风小组,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所要探寻的景点,利用周末时间搜集名胜的背景并进行实地采风,采风归来后整理素材、小记感悟收获,一个学期后将十三个景点与同学的故事整理并由班费出版成集。
大二上学期以类似的方式探寻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京大马灯、剪纸、竹雕等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观摩学习。
林立宏 LIN Li-hong;董赫 DONG He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8)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新兴网络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大数据正引领着信息时代新一轮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也逐渐融入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总结利用。重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数据梳理,发现相关关系和发展规律,对有效的指导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方向和程度,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92-03
作者简介:李超颖(1986-),女,河北唐山人,硕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
1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龙玲[1]通过对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除了小部分知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接轨外,大部分高校由于大学生整体就业观念和竞争实力不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选从量的需求上升到质的需求、高校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占主导,就业指导服务、专业学习、综合实践提升素质三个维度彼此孤立,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不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不匹配性。
笔者经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历认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开设职规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等课堂模式教学,进行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能力大赛、创业大赛、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公益性就业指导讲座等就业活动,但无论从重视程度,还是从课堂效果、活动的参与度方面都大打折扣,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2 精细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黑龙江某高校某学院近4年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跟踪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大多数毕业生在刚毕业时,关注的只是有份差不多的工作,完全不考虑行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发展的匹配度,对就业技巧还着眼在如何巧妙的应对及博人眼球的阶段,没有求职岗位与内在需求和素养互相贴合的概念。但在工作一年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大多数往届毕业生对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有更好的建议,认为如果能在找工作前系统的教授,第一份工作会更合适。在工作两年以上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在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栏中,忠恳的意见很多,集中表现在,教授就业技巧、社会思维方式、一对一指导、面试技巧、英文投递简历技巧、职业的短期规划等分类非常细致、能满足个人需求的指导中,甚至还有人认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也应该列入就业指导课中,系统的教授,以及按专业、按岗位划分就业指导的内容。
由此可见,毕业生们在步入社会一年之后,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高度:不能单纯的按传统的课堂模式来进行,要与社会接轨,针对就业过程中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精细化的指导。最为重要的是,让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就开始思考就业,激发起他们的对职业的兴趣。
经过“一对一”就业指导跟踪的毕业生与未经过任何指导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稳定情况比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即便是最基础的”一对一“就业指导,对毕业生的择业与职业稳定性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职匹配方面契合度更高。因此,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作为“一对一”就业指导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3 精细化就业指导发展的现状
在英国的一项关于待就业学生的研究中提到:在就业机会中等待学生的就业技能的使用、自身因素和外在就业因素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英国2000年就已经有高校将就业技能课程尽可能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且建立了一套详实的就业技能评估体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触、提高这些技能[2]。
我国高校也提倡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帮扶”,分类指导等,方式大多以定时咨询、学生管理者以谈话、走访寝室的机会同时进行指导,辐射面比较窄,指导深度不够。
目前有清华大学在精细化就业指导方面的创新有:“韩威工作室”、“彭凌工作室”等,将教练技术(coaching)运用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教练和团队成员在小范围内开展项目合作的形式,打破了以往职业辅导工作惯有的一对多讲授分享的传统模式,帮助同学们真正走出校园。很多企业也看到市场空白,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精细化的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
4 精细化就业指导的普及方式
4.1 高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发展制度
在当前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精细化就业指导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直接、工作量很大的一种方式。因此无论在师资的专业素养、人员配备、人员流动或者专业课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等方面,还是在利用政府、社会的优质企业资源,给学生提供实战的场地;针对创业为学生提供小型创业项目等等,都要有系统的管理体制,对授课教师要给予前景规划。
4.2 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大数据应用,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中相关群体的全体数据的集合,集成应用识别、收集、存储、分析、挖掘等相关技术,帮助就业工作人员更好的利用数据发现问题、解释问题、预测问题。
明承瀚[3]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就业工作系统应该包含: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系统、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就业市场分析系统、毕业生求职行为分析系统、毕业生帮扶系统、离校毕业生跟踪服务系统、就业预警系统。并阐述了如何进行数据的使用。模型如图2所示。
4.3 全程化的灵活的就业指导
所有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的对象不只是马上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而是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工作的对象年级越低,职业辅导的效果会越显著。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让学生在大一就开始畅想未来,而是根据科学依据,比如自身的气质特点、兴趣爱好、未来就业地点等来设定,结合自身的最优势,最擅长的方面来设定,或者可以结合自身最渴求的方面来设定。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初,就以各种方式引起其和家长对就业的重视程度。
4.4 重视实践环节
目前高校开设的实践、实训课程,课时很多,内容也多样,并分布在各个年级,但方便管理,大多是学校统一设定,根据个人意愿占用学分的实习不多。
李婧[4]迟借鉴美国“服务-学习”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相结合,在满足社区真正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延伸到就业教育中。
4.5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和授课方式都缺乏新意,内容滞后市场需求,方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葛焱[5]提出了基于“三情”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综合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和就业信息指导等内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全真场景的模拟与角色的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情商的一种课程体系。李作威[6]提出ISAS就业指导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课程分解、课堂分工、组织材料、学习分享等方面将教学工作模块化、系统化,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内容确定一个或多个ISAS教学主题,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收集信息归类整理,制成PPT或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展示,老师参与点评。
4.6 建立完善的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评估”思想作为欧美高等教育质量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对高校学生评估问题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评定学生进入就业领域的各项能力,从而为高校在“投入—产出”链上的质量做出评价。
文静[7]认为高等教育中的就业能力评估主要从三大主要板块入手,考察学生个人品质、核心技能、延伸技能,在此之下建立观测点,并且评估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现实状况作出微调。
刘林认为[8]构建正确的基础模型并展开相应的问卷调查研究,是评估大学生就业能力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拓宽模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模型构建和应用的可操作性,以社会实际情况为主要研究背景,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汇集有关的实践结果。
5 精细化就业指导对高校就业的促进作用
以黑龙江某高校某院为例,从2011年开始对五个专业推行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以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担任指导教师。从入学起,收集录取数据、档案数据、个人兴趣特长、就业意向、成绩、参加实践活动、参加科技类大赛、参加学生活动获奖、参加选修课、以及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方面的数据,作为就业指导的参考数据,结合朗途职业测评等专业测评软件,得出一次数据分析结果,确定阶段性的职业目标,并与近三年来毕业生自主应聘的用人单位数据库进行匹配,得出目的单位和岗位。由于刚入学时学生存在不定性,因此结合自身认知情况,数据分析结果在大一时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大二每半年进行一次,直至与自身感性认知相吻合。吻合之后,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评估,预测其就业结果。
学院针对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以案例、团队协作、或者问答讲座的方式进行授课,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职业指导课表,包含就业技巧、软实力、自主选择课外、校外实践等课程,实践课程必须有主管领导出具评价报告,加盖单位公章。
个人职业指导课表(以大二上学期目标为电气工程师为例)(表2)。
在大学四年级的就业前夕,对经过精细化就业指导的学生进行就业能力评估,预测其就业结果。与第一次就业能力评估相比较,整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提高,见图3。
在就业率和违约率上与前两年比较如图4,均截止到当年8月31日。
由此可见,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无论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还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主体是学生,教辅人员的角色是引导,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切合自身的职业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学生个人职业辅导课表,通过新型课堂和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严峻的形势下,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做到人尽其才,人职匹配。精细化就业指导是未来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其基础是收集数据的准确性,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纳出就业期望与岗位之间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学生的就业状况,找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对策,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结构调整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作威.ISAS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53-61.
关键词:辅导员;优秀;成长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质的培育、文明习惯的养成、学业成绩的进步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年轻的辅导员需要尽快适应并熟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掌握技巧、创新方法,并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秀的辅导员。[JP]
一、掌握规律,摆脱繁杂
在走上工作岗位担任辅导员之前,很多人对辅导员工作一知半解,不清楚辅导员到底做些什么工作,工作刚开始时,笔者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往往是不知所措,只能靠老辅导员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工作一两年后,笔者慢慢发现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笔者学校,每年4月份团委组织“五四评优”,7月份学生校区搬迁,9月份调换宿舍、迎新生,10月份学生处组织“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工作;再比如,要做好班级管理必须大力抓好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笔者在摸清并掌握这些规律后,未雨绸缪、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让自己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固定套路,打造精品
在掌握规律后,可以形成一些固定化、常态化的精品工作项目。例如:寒假后,组织学生开展“新春茶话会”,让学生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逐步摆脱恋家的状态,尽快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时开展“向上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在青年人的节日里鼓舞学生励志成才;在国庆前夕开展“我向祖国献份礼”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绘画、撰稿等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祝福,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寝室之星评比、寝室设计评比等,打造舒适的寝室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每学期开展“安全在我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可以是主题班会、观看视频、消防演练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及逃生技能;创办“读书会”“知心姐姐信箱”“一封家书”等活动,解答学生的心理疑虑,继承传统美德。
三、自由套路,改革创新
在固定套路以外,还需要自由套路,紧跟新形势、新思潮,根据学生特点、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实践中做到主动出击,锐意改革。例如: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文明周”活动;针对学生迷恋网络、体质下降的现象,开展“告别网络,走向操场”活动;针对学生夜不归宿现象,制订《晚就寝日上报制度》;针对后进生,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针对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反映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情况。
四、注重积累,形成成果
[JP3]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是一种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积累;改革模式、创新方法也是一种积累。积累得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当经验、知识、能力、水平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例如,参加“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评选”“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等比赛,并争取在这些竞赛或评选中获奖、成长。[JP]
五、调整倦怠、感受幸福
[JP2]工作几年后,辅导员没有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斗志了,开始感到疲惫、厌倦,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期。面对倦怠,辅导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羡慕任课教师或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要天天想着转岗或跳槽,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而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工作,并在职业中体会成就感,寻找幸福感,把工作变为一种享受。[JP]
六、坚持学习、不断成长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除了积累、成功、享受之外,更应该学习,唯有学习才能时刻保持先进。可以通过同仁间的交流、向前辈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借助QQ、博客、微信、网站、报纸、刊物、杂志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勤工助学等工作。通过学习,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工作热情。因此,唯有学习、工作才能使辅导员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ZK(]尤小红.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J].才智,2009(12):115 .[ZK)]
一、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增强团的政治性。
我镇团委始终坚持立足实际,既紧跟党、靠党带,又不被动等、依赖带,主动寻找党建和团建的有效衔接点,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团组织活动,真正做到“团建促党建”,切实保持和增强团的政治性。今年,创建国家卫生乡镇是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发挥团在党政中心工作中的作用,我镇团委一是积极组织52名青年志愿者,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2000余份,发放《创卫宣传手册》《健康知识问答》《垃圾分类》等卫生知识宣传资料3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二是承担党委、政府交予的各类软件资料搜集、整理、装订工作,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组织30名青年志愿者和120余名少先队员参与铁路公路沿线环境卫生进行大整治,帮助精准贫困户对房前屋后进行卫生大扫除,规劝占道经营25户次、清理臭水沟2000余米、清除卫生死角9处、处理河道垃圾4处、清理陈旧垃圾3处、。
二、围绕人才建设工作,增强团的创新性。
我镇团委在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基础上,借助党建工作新格局带动基层团组织建设。借助党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好时机,在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后,我镇推优入党3人,推荐村级后备干部13人中有5人新进入村两委班子,8个村新选出1名35岁以下青年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或副书记。镇团委通过在我镇优秀青年中推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有影响力的青年加入到我镇团组织中的方式,在扩大我镇团组织在我镇青年中影响力,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组织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和“我的青”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激发团干不和青年人的激情,实现增强团组织的创新活力的目的,实现更好的为广大的农村青年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