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能仿写诗歌。
3. 情感目标: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一首儿歌吗?师带头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生补充出歌词后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和星星有关的儿童诗。
2. 简介儿童诗,指出今天学的儿童诗有两小节,并让学生知道每节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二)初学文
1. 比赛学习生字,并组词。学习新部首。(让生说出对生字的观察结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通过玩争先恐后的游戏让学生组词。出示生字卡片看谁记得最牢。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扫清生字词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打好基础。)
2. 写生字,把生字写得好的学生作业通过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们看。(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巩固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加深印象。做良好的示范,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心。)
3. 学生自由地试读诗歌。(让学生在尝试中增强自信,学习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师范读诗歌。
5. 指生读诗歌。
6. 集体读诗歌。
(在反复的读中,让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及韵律,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增强语感。)
二、第二课时
(一)细读诗歌。
1. 学习第一节
(1)学生读第一节。
(2)师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鲜花多?(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3)让学生看教材图想象鲜花很多,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图。(图文结合,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多媒体呈现“鲜花满地,数不胜数的场景。”(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到置身满地鲜花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喜悦之情。)
2.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第二节。
(2)教师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星星很多?(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满天的星星像什么?美妙的星空下你会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自己感受。)
(3)课件出示满天星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星星多得数不清,体会夜空下数星星的童心和童趣。)
(4)闭眼想象鲜花满地,星星满天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大自然的美。)
(5)课件出示繁星满天,鲜花满地。(让学生对照比较,体会繁星满天与花儿一样多得数不胜数,感受自然的神奇美妙,加深对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印象,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鲜花满地、繁星满天这种场景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会快乐的童心,美好的生活。)
(2)听配乐朗诵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音乐的美,文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再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
4. 背诵诗歌
(1)教师引导学生试背诗歌。
(2)同桌互背诗歌。
(3)指生背诗歌。
(4)生齐背诗歌。(通过不同形式的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背诵中增强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二)语言能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作业,让学生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上,
遍地都是牛羊。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布置作业
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实在太棒了,那可不可以再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仿照《鲜花和星星》这首诗写一首自己的诗呢?请你们把自己的诗写在家庭作业本上,明天我们来评一评哪些同学写的诗最好。(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1、入题(导)
而就在沉思和遐想中,或许,我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春天是水晶那样的颜色、夏天为什么走路是(划“Z”动作)字形的、秋天的风是如何变甜(闻的动作)的、而冬天的水变得比我还瘦(小瘦石枯)。
可这大自然又太过神奇而难以捉摸,甚至没办法用文字沉淀下来,就说这水,水有:
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水变得如此“温柔”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水怎么有那么股“霸气”
3唯有长江水。无语而东流,这水什么时候又显得那样的无奈。
可别说,水有千变万化,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百态姿,月有阴晴圆缺,连在树上叽叽喳喳小鸟也会南来北往。
唉,这本课外书,也太耐读了。
2、第一次点评
从情感方、立意、感悟来评
总结:你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尝到风的甜味,共享雪花的快乐。这就叫有情(课件展示)
点:这情,不仅是你的魂,也是大自然的魂,更是你写作的魂。
3、导:
作家告诉我,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脸,一首清新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新谢的春泥,一声春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漫天的白云。(课件4)
语文老师对我说,关于春的名字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在昆虫噬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时候,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相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亲切的耳语为这季节命名――春。(课件5)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孩子告诉我,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所有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课件6)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地笑了。
4、第二次练笔
那你们能告诉我,这春天又是怎样的?
学生练笔(7分钟)课件展示
(一)静静地坐在花丛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绽放;缓缓地慢步在树林中,我听到了树长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成长;悠然地沉浸在甜蜜之中,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环绕;迷惘地徘徊在痛苦边缘,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等待
(二)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5、第二次点评
从描写角度点评
总结:绘声.绘色,绘形这就是文采,也就是形象、生动 课件展示
把不可捉摸的事物,借助修辞而触手就可及,这就叫具体 课件展示
6、总结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大师,这不为过;说她是最出色的音乐家,这还不够;说她是最优秀的舞蹈家,她远不止;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有时候,我在想,我可能是全校最懒的老师。作业不愿意多布置,因为有后面老师劳神的批改。但有时候,我可能又是全校最勤劳的老师,因为,在学生作文的批改方面,我是改得最多最详细的,学生最喜欢读我评语,甚至把我的评语写在了他们的摘抄本上。
1、博闻强志能取得学生认同。上这节课之前,我把导语6的文字基本背诵,在上课的时候,很自然的吟诵出来,给学生一种博览群书的,知识丰富的的的印记,而且,这节文字一出现,学生们也直叫我“停”,他们要摘抄,他们要感受,他们的兴奋!而这一兴奋,就是又一次的写作与思想的历练和心灵的体验。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 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 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2.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2.4指名回答。
2.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2.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3.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3.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
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3.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3.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 —— 妙不可言。
3.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4.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4.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4.2师补充(课件出示)
4.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4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5.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5.1收集文中好词。
5.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二)第二课时
1.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1.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2.指导背诵。
2.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2.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2.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3.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3.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3扩词积累。
4.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4.1书写生字。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话,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话,最后一自然段点明文章的主题: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文本部分语言流畅,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能引起孩子们感受阳光的强烈愿望,生发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乐曲磁带、《种太阳》歌曲磁带。
2、丝绸被面或围巾。
3、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阳光,充分地感受阳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想象: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2、感受: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外面去寻找阳光、感觉阳光的温暖好吗?(带领学生到室外,指导学生寻找,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话平台
欣赏
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文本美,与大自然的美互相呼应。)
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
(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困难。)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识字要有一个过程,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循序渐进。)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如果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办法帮忙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猜猜猜。(看老师的口形,猜猜发的是什么音,看谁的生字卡片举得快,猜得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充分让学生自学——小组学——汇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朗读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读:指名读、组内读。
3、接力读:每人读一自然段,比比谁读得好。
4、选择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写字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用“也”练习说话。
2、小组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己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找朋友。(给生字宝宝找到它的拼音朋友。)
2、开火车读全文。
读悟
1、引读第一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金子”该怎样读?
2、太阳出来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
(1)、汇报。
(2)、从“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这几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几个词该怎样读?
(3)、你见过锦缎吗?(出示课件和锦缎,让学生说说感觉。)
(直观的实物展示和课件相结合,加强了对难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在独特的体验中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朗读的热情。)
(4)、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3、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让他们充分地体会阳光,在读中悟出阳光的美好。)
4、阳光这么可爱,请你捉点阳光保存下来。(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阳光是捉不住的,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熟读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2、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评议。)
背诵
1、闭上眼睛想象课文的情景和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边想象边练习背诵。
2、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动作表演。(配乐)
小结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自由练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口头组词。
3、你还认识哪些“日”字旁的字?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山、出”。引导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新的笔画“竖折”,书空。
3、范写。(“山”的第一笔是“丨”,要写在竖中线上;“出”字的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也要写在竖中线上。)
4、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写字的方法,加强个别指导,让学生在写字中体会到汉字的美。)
实践
1、讨论:题目是“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课下想办法搜集材料,利用班会时间展示、交流。
2、绘画:用自己的彩笔描绘阳光。(播放歌曲《种太阳》)
(这两项活动在教学中可任选其一。)
伴教锦囊
太阳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阳中心高温、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太阳的寿命估计为100亿年,目前已度过了约50亿年。
阅读在线
儿歌《太阳公公》
太阳公公起得早,
他怕宝宝睡懒觉,
爬上窗口瞧一瞧,
咦,宝宝不见了!
宝宝正在园子里,
一二三四做早操,
关键词:深入钻研;理解文本;恰当方法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熟悉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抒发什么感情,讲清什么道理,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再给学生讲解。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才能把文章讲清楚,讲透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最近笔者听了一些年轻教师讲课,对讲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一些看法,写出来与老师们探讨。
一、深入文本才能理解文意
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讲高尔基的《海燕》这篇课文,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海燕的形象有所了解,首先出示海燕的图片,然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象征手法,学生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学生暴风雨的三个场景,让学生找了找课文中描写暴风雨的句子,总结出海燕象征革命战士,其他的海鸟及乌云闪电分别象征了什么,就这样课就结束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没有讲到海燕的形象,这篇文章就是写海燕,赏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海燕在暴风雨中搏击,高傲地飞翔,它蔑视一切黑暗势力,体现了革命者的战斗精神。暴风雨是展现海燕形象的背景,也就是说海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了战斗精神,讲课没有把握住重点,这节课还缺乏教师和学生有激情的朗读,整堂课上得平淡,毫无生气。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一位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放了几张风景图片,讲了文章的观点,讲了每段的段意,就完成了教学,没有深入文本,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意,体味作品的内涵。学生对文章内容没有理解,也难以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应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以此来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中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吃透文本,课文看上两遍,再熟悉一下教案就上课了,对课文没有完整的把握,没自己的理解,结果是讲课重点讲不到,或者是只讲表面上的东西,不能深入理解文本,难以把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的生命力。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师首先范读,用赞扬而激烈的语气,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范读会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后让学生说出从课文的朗读中读到了什么,总结出海燕高傲、勇敢、敏感的特点。再从暴风雨的三个场景中,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让学生分小组读三个场景,注意语气、重音、停顿,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通过朗读,学生对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整体的印象,再深入课文,引导比较赏析,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体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内涵。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的观点,首先要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如讲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作者用“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来说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少之又少。还有如:“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该句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点明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的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自身。让学生联系这几年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的平衡,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些事件,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对课文进行总结,作者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的认识会有所提高,由此产生敬畏自然的意识。
三、适度使用课件
现在的教学都在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直观,学生借助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使用不当,则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老师在讲《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导入新课时放了几张风光片,湖光山色、红叶飘落的画面非常漂亮,学生也在感叹。接下来是教师介绍作者,学生读课文,念生字,整体感知。让人感觉教师放风光片的目的,只是看自然界的美丽?笔者认为这里缺少一种对比,缺少自然界被人类破坏的景象,缺少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沙尘暴、洪水泛滥、干旱及地震后的惨象图片。假如再向学生展示这样的图片,学生会懂得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的后果是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更明显些。再往下讲课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形象、深刻。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冰心的《谈生命》这篇课文时,只是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摘出来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思考,这些描写一江春水的词语和对一棵小树描写的词语表现了生命历程和阶段。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看课文,赏析课文语言的内涵。这篇文章应让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形象,揣摩文中蕴涵的哲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探讨 “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回答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宣示怎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就是: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仅仅根据课件上的一些词语来理解问题,会使学生感觉太抽象了。
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很大的。用得恰当会使课堂生辉,但用多了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性思维,用少了会使人感觉讲课内容不完整,课件没有很好地展现讲课内容,所以要根据课文的讲解需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课文还要有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也是应当结合自己讲课的需要,现在网上的课件很多,下载一个课件是很容易的,但不能直接引用,因为每个人讲课的思路是不同的,别人在制作每一张课件时要讲的内容我们是不了解的。如一位教师在讲《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借用了别人的课件,课件的内容从图片到生字,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很完整。整体感知提了三个问题,课文内容基本都涵盖了,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整个课文就都理解了。但这三个问题要深入学习课文后,才能回答。由于教师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特别是对一些哲理性的句子没有讲解,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理解,所以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对课文没有完整的印象,没有在课文中吸收到有益的知识。所以课件要围绕讲课内容和需要而做,能为自己所用,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用得恰到好处。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45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像散文《春》的教学,视频的展示,很容易带学生走进诗意盎然的江南,体会那里的妩媚多姿,聆听那里的莺啼鸟语,给学生鲜明的视觉冲击。例如,在讲授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如果配有相关的大自然的图片,再让学生聆听大自然中亲切、优美、动听的声音,让他们在心灵轻松、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相关内容,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温馨愉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体验到了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储备丰富的优势,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教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葛朗台的形象,我把果戈理《死魂灵》的泼留希金的形象、莎仕比亚《威尼斯商人》的夏洛克、《儒林外史》的严监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各个吝啬鬼形象,并从中获得对他们各自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各自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某些侧面的认识。再如鲁迅的《祝福》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样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刻画祥林嫂眼睛的时候,鲁迅先生仅仅借用了几个动词“顺”“直”“瞪”“瞥”“轮”,就体现出旧社会是怎样让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即便是同一个动词,也有丰富而不同的含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把电影《祝福》里表现祥林嫂眼睛的几个镜头进行了剪辑,组成一组教学片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追求表面效应,忽视应用的科学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论什么内容,不论是否重点,不论是否适合运用课件,都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整节课不写板书,只播放课件,这就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如果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就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烦琐的单调,只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教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因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二、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只能按程式一步步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教师,有时只是一个解说员和放映员,是一个站在主角位置的替身。一个没有融入自己教学理念、自己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的课,即使多媒体画面再好看,也是苍白的,课件就像一个网,限制了教师才智的发挥,把老师和学生割裂开来。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老师要做好多媒体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的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并与教学方法相组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的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
学习语文,会使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操不断的提升。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使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多,如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还可以通过powerpoint、flash课件展示学习内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课题从不同的冬季雪景的屏幕中引入,随之出现作者竺可桢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通过powerpoint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春节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再出示海南岛的春节,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通过powerpoint出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最后一个因素――古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最后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文章的内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学习《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就可以制做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录音、图片等,把课文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提供了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课导入,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潜在智慧,也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知道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让学生感觉口技的生动有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同时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在课件《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什么是语文?简单概括,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概括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如何把多媒体教学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呢?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有效工具。
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多不容忽视优点。
1)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活跃气氛,寓学于乐。例如,在讲授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如果配有相关的大自然的图片,再让学生聆听大自然中亲切、优美、动听的声音,让他们在心灵轻松、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相关内容,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温馨愉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3)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在形、声、色等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从而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总结了语文教学关键的几点,认为课堂要突出“五多”:引入――多兴趣、多问题;形式――多方法、多手段;气氛――多沟通,多反馈;探索――多深度,多创新;结尾――多激情、多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余音绕梁……
围绕着这几点,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掌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因为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更要注重文本教学,用多媒体,但不能以它为主,要把握文本,让多媒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课文PPT数量控制在5~10张,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要灵活机动,不能舍本逐末。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完美,与心中的印象相去甚远,不是人物不够形象,就是情节欠缺细致,甚至人物的外貌与自己想象的天壤之别……归根结底,其实这都是原来阅读名著作品的时候,根据想象,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先入为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具体的运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把科学性、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注意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把握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3)简洁实用,而不能刻意追求动画。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不能刻意追求动画的演示,否则可能会舍本逐末。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界面要突出教学内容,背景不能过于花哨,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学习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生的视野是多角度的,思维是多方面的,不少学生在电脑这方面很有兴趣,因此有些上课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有些声音、图片、动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有些操作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