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课余生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疆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的数据收集分析得出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基本的课余生活现状信息
(一)大学生课余生活基本现状
在受调查的800多名同学中,每位同学拥有的可支配课余时间也各不相同。其中0-2小时的占比12.3%,3-5小时的比例为51.6%,6-8小时和8小时以上的分别占比为20.6、14.1%,缺失数据占比为1.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内容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分析数据可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多样,在选择种类上也较为固定,其中上网同学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也说明我们今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顺应趋势,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同学占比达到了68.8%,仅次于上网,这也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重视学习,但占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除此之外,运动、睡觉等也占有较大比例。
(二)课余生活内容分析及问题
1、上网情况
据数据看,新疆高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0-2小时的占比34.5%,上网3-5小时的比例高达50.7%,而6-8小时的比例也达到了10.2%。在上网内容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占比居多,也说明上网成为如今大学生课余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上网目的选择上,查资料学习的比例只有50.5%,玩游戏的比例高达28.7%,其中上网看视频的比例最大,达到了72.5%。由此可见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是特别充足,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沉溺于网上。
2、体育锻炼情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然而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同学占比高达78.2%,占样本16%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在5-10小时之间,10-20小时之间的同学占比只有4.6%,而每周锻炼时间多于20小时的同学占比只有0.7%。这反映出来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严重缺乏,这也与当前中国大学生反应出来的普遍情况大体类似。
3、课后的专业课学习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八百多名同学中,有67.6%的同学认为学习对大学生来讲比较重要。但是,每位同学在课余时,花在所学专业上的时间却有很大的不同。平均每天花0-2小时的同学占比58.1%,3-5小时和6-8小时的分别占比30.8%、1.9%,在8小时以上的同学占比1.9%,这反映出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花在专业课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在其他方面过多的现象。
4、课余生活规划情况
有41.9%的大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规划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有47.5%的同学认为规划重要,但是依然有32.4%的大学生不做课余时间规划。在制定规划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对自己的规划满意,但仍有15.3%的同学不能很好的执行自己的规划。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新疆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镇”和民族宗教多元地区,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研究,不仅能更好促进大学生个人更好发展,还能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现状,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教育。
第一,就学生自身而言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人生规划对个人发展十分重要,它犹如海边的灯塔,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自己人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样才能有努力的明确方向。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可计划过高,否则会丧失完成的动力;也不可过低,否则会因为过于容易而疏于去完成。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当今社会,形形的诱惑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去坚持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课余时间规划不可或缺,但是制定规划不能执行就更为遗憾。因此,拥有坚定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第二,对于高校方面而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荀子?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突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积极为大学生课余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积极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良好的虚拟文化氛围。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校园网建设,是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局面所做出的有利举措。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在上海联合召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场交流会。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因此必须重视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校园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当前,高校学生上网时长日益增多,因此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十分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引导。
第三,就教师而言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导师,应积极对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定位。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拥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定期开展课余生活规划指导课程,结合当今学生课余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使学生不仅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同时也是对其更好合理开展课余生活进行一个专业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6-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生活质量;回归分析;学生
课余生活满意度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幸福感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加程度和适应能力[1]。有研究表明,学校是学生课余生活压力产生的主要场所,课余生活满意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学生课余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关系,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指导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选择乐山某普通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2%。其中男生400名,女生550名;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25,390,181和154名;理工、人文、艺术及其他专业分别有285,143,394和128人。
1.2 问卷的设计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之上[3],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访谈学生,在保留家庭、友谊、学校、自身、和生活环境的5个项目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增添健康状况、学业、课余生活自由、课余生活质量4个项目。共9个问项,量表采用Likert 7点式计分法,选项从“特别不满意”到“特别满意”,计为1~7分。各项目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整体课余生活满意度值,而增加一项“我对课余生活总的满意程度”问项,作为一个有效性的检查。量表包括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3个分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0.743,0.659,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NRI=0.907,FI=0.995,RMSEA=0.005)。9个问项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为0.36~0.67。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学量表使用。
《学校生活质量量表》采用中文版量表[4]。量表由45个题目组成,包括整体满足感、负面情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和经历7个分量表。量表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计为1~4分。学校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school life scale,QSL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为0.843,总分与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3~0.815,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69~0.773;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另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共15个问项。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用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中对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高,对学校课余生活质量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较低。课余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这和大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结论一致: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社群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得分最高,对正面评价的整体满足感方面较低,而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负面评价方面更低。见表1。
表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得分
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关系
2.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相关性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学校与学校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分量表都存在关联,课余生活质量除了与师生关系不明显之外,其余Pearson相关系数都达到了统计学水平(P值均
2.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自变量,学校生活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除自由变量之外,课余生活满意度绝大多数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9个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解释率为43%。
表2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r值)
变量机会负面情感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经历学校生活质量
家庭0.220*-0.1110.0600.1680.0710.188*0.191*0.172
友谊0.045-0.1000.0310.1540.226*0.228*0.1230.141
学校0.441**-0.300**0.488**0.247**0.204*0.262**0.379**0.395**
自身0.166-0.0410.0800.0600.1690.294**0.1580.184*
所住环境0.159-0.1530.288**0.1730.212*0.260**0.187*0.248**
健康0.049-0.183*0.1160.1530.184*0.187*0.0620.113
学业0.060-0.109-0.0030.179*0.295**0.323**0.0900.161
自由0.256**-0.1610.279**0.271**0.193*0.282**0.343**0.328**
课余生活质量0.315**-0.218*0.341**0.1180.225*0.462**0.367**0.344**
课余生活满意度0.294**-0.256**0.291**0.287**0.346**0.443**0.305**0.366**
注:*P
表3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
变量Beta值t值P值
家庭0.1889.080.046
友谊-0.126-2.700.088
学校0.33113.710.000
自身0.1666.870.049
所住环境-0.103-1.310.004
健康-0.147-5.180.006
学业0.1818.500.037
自由0.23313.370.544
课余生活质量0.27117.460.004
注:F=46.15,P=0.000,R2=0.43。
2.3 不同年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比较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在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生活质量量表中机会、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经历和学校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中健康满意和自由满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维度不存在着年级差异。说明年级对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方面影响显著,而对课余生活满意度只影响2个维度。进一步作LSD分析发现,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得分最高,说明大一学生刚进校时对大学充满了期待,小心的应付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与未来的生活相关及可以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显著比其他年级要高,随着对大学的进一步了解,这种认同程度逐渐下降,其他年级之间差别不明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是以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为基础的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又是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高质量的学校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活质量提高。
3.1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当今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感觉不到归属感,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了解不多。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整体满足感的得分较低,除加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硬件条件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承精神来引导学生,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塑造人,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和整体满足感水平。
3.2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特别是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因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测评,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分类指导,如学业满意度下降,则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努力程度,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5]。
3.3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都比较高,这说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校应该围绕学风建设这个主题长抓不懈。
3.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普及大众参与的活动项目 研究表明,参与活动程度高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方面得分都比较高。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学生专业开展相应的专业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档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 参考文献
[1] KARATZIAS A, POWER KG, FLEMMING J, et al. The role o 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 Psychol, 2002,22(1):33-50.
[2] 丁新华,王极盛.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788-90.
[3] SELIGSON JL, HUEBNERES, VALOIS BF. Pri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brief multidimensiond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oc Indic Res, 2003,61(2):121-14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5] 阙敏,陶芳标,何春燕,等.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1-615.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Abstract: the research to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the physical exercis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s since the rating scale (SCL-90) research tools, in henan province, the different levels, different professional, different gender P.E. exercise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investigation and measurement analysis.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ajor effect factor, 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for P.E. development exercis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factor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for: the lack of exercise equipment, schoolwork burden is heavy, and the lack of time, etc.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study further puts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henan province;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fter school physical exercise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曲宗湖、杨文轩等,课余体育新视野[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1.]而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的身体练习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等各种组织形式和内容。[ 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80-82.]
文章把课余体育锻炼理解为学生体育课以外的课余时间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这一基础上,把调查内容分解为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参加课余体育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频度、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强度、活动方式、场所、形式、活动项目分布特征等方面。在此,结合调研所取得的大量来自河南省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1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
参与体育(Sport involvement)是美国学者凯尼恩在论证体育角色时所用的概念。“参与体育”与“参加体育”(Sport participation)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概念。“参与”比“参加”行动上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它在“参加”的行动层次以外,还存在着认知和倾向层次,即它不仅意味着直接参加体育运动,还包括与体育运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物。本文参与体育锻炼指直接参加体育运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那么,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也可分为两种。[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与调查[R].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7.]主动参与型的学生虽然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意识各不相同,但参与体育锻炼积极、主动,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被动参与型的学生对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一般情况下尚能参与锻炼,但毕业离开学校后,他们的体育行为一般不会持续下去。
表1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 人数(人)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积极主动参与 641 58.3% 58.3%
被动参与 396 36% 94.3%
不参与 63 5.73% 100%
合计 1100 100%
表1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情况较好,但积极参与率不高。积极主动参与的有64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3%;被动参与3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有6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73%。因此,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选择
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锻炼频度是指两次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时间间隔,习惯上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来衡量。国家体育总局在统计我国体育人口时,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中,对锻炼频度的要求也是每周3次或3次以上。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既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还能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
[关键词]协调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和分析
为推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与红红火火的课外体育训练相比,该校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竞赛的开展却显得相形见绌。笔者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学生随机抽取了男女大学生各12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所调查的学生包括大一、大二男女各60人,大三男女各60人。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采访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法,并通过大量阅读有关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实际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5分,回收率83.3%,有效率97.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女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距,故把男女的问卷结果分开展示,方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该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更完善地展示调查结果,希望对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帮助。
1.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表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认可的,其中有26.5%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有55.5%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要,觉得一般的占11.5,觉得不重要的占8%,认为无所谓的占2.5%。
(2)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研究表明:男生有超过一半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持喜欢的态度,其中20%男生非常喜欢,比较喜欢的占38%,觉得一般的占17%。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不喜欢态度:觉得不喜欢的男生占14%,觉得非常不喜欢的占11%。在被调查的女生中,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对少一些,非常喜欢的只占8%,比较喜欢的占20%,觉得一般的超过三分之一,这部分学生的态度不明确,需要加以引导和组织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持不喜欢态度的也相对男生多,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占21%,非常不喜欢的占14%,持不喜欢态度超过三分之一,情况不容乐观。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被调查的男生中出于增强体质动机的占的比例最高,为56%。其次是情趣爱好和打发时间,均占22%。其他所占比例相对少一些,减肥占7%,丰富课余生活占17%,提高学习效率占8%,为了通过体育考试的占5%,其他占4%。女生则占比例最高的为减肥,占49%,增强体质次之,为47%。动机为兴趣爱好、打发时间、通过体育考试也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分别占20%、23%和20%。动机为娱乐丰富课余生活占14%,提高学习效率占3%,其它占6%。此外,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差别较大,男生更偏向于兴趣爱好,而女生则更偏向于减肥,这说明女生受现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的影响,从而忽略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需要引起重视。
(4)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的项目
从研究数据可看出,男生感兴趣的项目和女生感兴趣的项目差异较大。男生感兴趣的项目中排在前3位的是跑步、篮球和排球。女生排在前3位的则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和排球。男生中其余对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和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5%、17%、10%、3%和5%。女生中对篮球、球、健美操、舞蹈和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7%、3%、16%、9%和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男生偏爱运动量大一些的活动,女生则偏爱运动量稍微小一些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男女生的喜好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效果会更好。
(5)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
统计显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大多数选择在学校操场、跑道和体育馆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81.5%。选择在学校里的空地、宿舍、收费场所和其它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17.5%、11.5%、4.5%和6.5%。
(6)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生和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略显差异。在男生中,懒惰不爱动所占比例为23%,原没兴趣所占比例为12%,学习紧张所占比例为58%,认为缺少场地器材的所占比例为33%。女生中,主要因懒惰不爱动所占的比例为57%,没兴趣所占的比例为20%,学习紧张所占的比例为47%,认为缺少场地器材的所占的比例为31%,其中原因为懒惰不爱动和缺少同伴所占比例最高。
2.学校体育社团及团体活动现状
(1)体育社团及团体
学生社团是指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规章自行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不限年级,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因学校的体育社团和团体具有局限性,因此,其影响力和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力也是有限的。
(2)收费项目
目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附近的体育场馆较少,因此,收费的体育项目也不多,学生只能参加本校体育馆内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
三、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氛围
学校可定期开展体育健身知识讲座与趣味体育,并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做到人人参与。
2.完善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俱乐部内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设施,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可在固定时间段组织学生参加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锻炼次数,为其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完善学校体育社团
教师多指导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还可鼓励和指导建立更多的体育社团,创造良好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并非不可改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完善体育设施或场地;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克服自身的懒惰思想,关注并参与体育锻炼。这样,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新宇.重庆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张洁.“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3]王凤春.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解析与重构――以聊城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竞赛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4]陈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7).
关键词:江苏省 高年级大学生 课余体育活动 调查 分析
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全方位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学生文化、品德、心理、身体等诸多必备的素质构成中,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升入3、4年级后一般都取消了体育课,或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选修课,这时的体育学习基本上结束,体育参与已不再是学校的要求。但一方面该年龄阶段大学生身体迅速生长,精力旺盛;另一方面,随着课程量的减少,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需要通过课余体育释放过剩的精力、休闲娱乐、强身美体、缓解学习与就业压力。然而,在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却相应地减少,尤其是女生。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过分地强调和重视1、2年级学生体育课内外的教学和改革,却忽视了3、4年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本文从江苏省普通高校3、4年级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入手进行客观调查,并对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群体进行分类、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丰富学校课余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行为提供一点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20所学校的3、4年级大学生,其中男400名,女4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文章和材料,为本文的选题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以上20所学校3、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男女各400份,回回收问卷771份,有效问卷749份(男372份,女377份),有效回收率93.62%。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作相应的常规统计学处理。在问卷的设计和结果的统计方面,利用“专家法”和“测量再测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效度0.87,信度0.92。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问卷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结合具体的问卷指标,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作相应的归纳。
2 结果与分析
2.1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动机调查表(表一)
表一
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一):男女大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都有强身美体、娱乐消遣的需求,对课余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希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说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男女大学生希望在课余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不久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但在强身/美体、娱乐消遣上,男女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有85名男生(占调查男生22.85%)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强身”,与此相反的是,有152名女生(占调查女生的40.31%)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美体”,这一方面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体形,另一方面说明女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比男生更有目的性、社会性。在娱乐消遣上,有141名男生(占调查男生37.90%),而女生只有65人(占17.24%),这一方面说明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打发空闲时间的男生比女生多,男生对“娱乐、消遣”有很大的偏向性;另一方面说明女生还没有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我们应当开发一些让女生得到乐趣的体育项目;同时也说明男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现在不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形式调查表(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二):有136名男生(36.56%)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选择“自由锻炼”。“自由锻炼”相对的不受限制性仍对男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应当看到,和“自由锻炼”相比,男女生在其外四个选项上的比例分别高达63.44%和76.92%,说明了男女生,特别是女生更钟情于有组织的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在“游戏”和“比赛”两个选项上,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男生外向、竞争、协作和女生好静、休闲、娱乐的特性,如引导得当,有利于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2.71%的学生选了“俱乐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悄然兴起,有偿体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在此项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例高于男生,且呈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女大学生减肥、美体的动机较男大学生强烈有关,同时女性参加和坚持锻炼的动机和男性相比有较高的社会归属成份,更在意有没有较为固定的运动伙伴、良好的体育氛围、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及体育设施的保障,课外有偿体育俱乐部较之其他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更能满足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
2.3 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内容调查表(表三)
表三
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表三):在问卷调查表所列的课余体育项目中,除“郊游”一项以外,基本上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选择看出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需求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说明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大学生参加何种课外锻炼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但从男女生对田径、游泳、太极拳三项的选择上来看(男生16.40%,女生19.36%),我们应当深思这些项目不被学生喜好的原因,同时应当增加一些有健康功效和生命力强的项目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手段,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来,并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男女生在“郊游”的选择上排调查结果的第3位,这说明课余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了,以“郊游”为代表的这一类校外体育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因其涉及面甚广,牵涉到学生的安全、管理等等,高校体育应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的时空区段。在“三大球”、“三小球”、“健美操”3个选项上,男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体现出了较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更趋向于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女生则趋向于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
2.4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因素调查表(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有38.98%的男生和17.77%的女生因为思想认识原因而不想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他们认为现在身体很好,不需要体育锻炼(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这说明他们对体育概念一知半解或误解,健康意识较差,缺乏现代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在“学习压力”和“没吸引力”上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压力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广大学生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大量课余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提高相关的素质,如计算机水平和英语水平,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健身;另一方面,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单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项目得不到开展,因此课余体育也失去了吸引力。在“场地器材”上,女生(26.79%)明显比男生(17.74%)更容易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有20.16%的女生和8.60%的男生“希望有老师指导”课余体育,学生不愿意花掉时间活动却达不到锻炼效果,其中女生表现得更强烈。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男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强身美体”和“娱乐消遣”的动机上出现明显的不同,男生更需求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消遣”,而女生则更注重于需求“美体”。
3.1.2 较之“自由锻炼”,大学生更希望参加有组织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化需求比男大学生更高;同时,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俱乐部”的需求比男大学生更为迫切。
3.1.3 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上的需求保持着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男生相对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项目,女生则相对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项目。同时大学生也倾向于走出学校走向自然。
3.1.4“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男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思想因素”和“没有场地和器材”分别是制约男女大学生不进行课余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女生比男生更需求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3.2 建议
3.2.1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理念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懂得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 学校应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将课余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切实加强3、4年级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应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收取适量费用,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责任心加强,亦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锻炼的主体积极性提高,保证锻炼的实效性,同时也可改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体育活动效益。
3.2.3 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存在诸多不同,必须加大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体育需求心理的研究,加大开发适合男女生,特别是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性、积极性。
3.2.4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根据3、4年级学生的课程和学习情况,搞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兰自力,赵克等.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
[3]申健民.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5(4):45-4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
1.前言
近年,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与健康弱势人群这一特殊人群中的一部分也相继进入校园学习,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社会和全民健身必须严肃面对的社会问题。对西藏大学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对促进区内体育教学改革、为区内其他高校类似的体育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2.研究方法
先制定好问卷进行发放回收,再对回收的1128份(其中男生702份,女生426份)问卷中所确定的182份目标问卷(体育与健康弱势男生82份,体育与健康弱势女生100份),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总体情况
调研得知,西藏大学在被调研者中已有182名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占被调研人数的16.13。西藏大学学生中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已占相当大比例。特别是在国家逐年扩招和政策逐步倾斜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身体有缺陷或有疾病的学生相继迈入校园学习。
3.2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运动能力以便体育测试能顺利通过。弱势男生和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在前二位的是兴趣爱好和强身健体。而弱势男生其他选择排序分别为丰富课余生活、防病抗病、通过考试、增加交往及其他。弱势女生的选择排序分别为通过考试、增加交往、丰富可以生活、防病抗病及其他。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男生认为上了大学之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加上他们认为文化课负担不重,体育课考试也不是太难,但是女生认为体育课考试比较难,所以男生选择丰富课余生活,女生选择通过考试分别排在第三位。
3.3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体育与健康弱势的男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1-2次的占总人数的39.0%,而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3-4次的占到接近5成(46.3%),而女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1-2次的达到接近7成(66.0%),每周能坚持3-4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只占总人数的23%。由此来看,女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男生。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原因得知,女生虽然认为体育课考试难,但是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都是浅尝辄止,锻炼次数偏少。而男生觉得文化课压力不大,所以选择锻炼的次数比女生多。
3.4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上,在被调研的男生里每次锻炼超过60分钟的只有29人,占被调研男生的35.37%。在被调研的女生里每次锻炼超过60分钟的只有16人,占被调研女生的16%。由表可知,男生和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比较少,主要都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通过访谈得知,弱势男生主要是体力方面的原因,而弱势女生主要是觉得学习时间紧,所以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一小时以内。
3.5制约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制约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身体条件差(男生74.39%,女生70.00%)、学习任务重(男生47.56%、女生76.00%)和场地器材少(男生59.76%、女生60.00%)。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由于弱势学生的身体原因,可供弱势学生选择的场地器材除了田径场和乒乓球,其他可选很少。虽然弱势男生认为文化课负担不重,但是关系到各种奖学金的评比,所以在选择学习任务重因素方面也排在前列。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目前,西藏大学被调研学生中體育与健康弱势学生数量已达到182名,占学生总数的16%多,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上,兴趣爱好依然是学生参与锻炼的首要原因,强身健体居于其次,然后为了考试过关、交往需要、丰富课外生活等原因也占了一定比例。体育与健康弱势的男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3-4次的占到接近5成(46.34%),而女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1-2次的达到接近7成(66.00%)。制约体育与健康弱势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身体条件差,其次是学习任务重和场地器材少。但是女生觉得学习任务重是首要原因。
4.2建议
4.2.1首先,在校内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其次,要在校内通过校团委、学生科和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符合各种学生需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
4.2.2找出学校场地器械缺乏的原因,分别予以解决。对由于经费不足,而导致学校场地器械匮乏的,要增加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另外,要根据学校的环境和地域特点,以及学校学生的锻炼习惯积极配备体育设施和器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3] 田荣. 浅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积极影响[J]. 文教资料,2009(16).
摘要: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艺术塑造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3] 田荣. 浅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积极影响[J]. 文教资料,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