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心思想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流于表面的课堂诚信教育
诚信的内涵,老师在课堂上或多或少有讲解过,学生肯定也了解到何为诚信,如何保持诚信。老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在老师模拟的诚信情境中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课堂归课堂,在课后,不诚信的学生依旧撒谎欺骗他人,完全将课堂教育抛在脑后。学生诚信的丢失,学校也难辞其咎。例如江苏一带的学校,尤其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升学生的成绩上,因此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诚信教育。因为学生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就可以提升的原因,就将诚信抛在后面,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
(二)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干扰
社会进步肯定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使得许多人不走正道,为了一己私欲,欺骗消费者,做出各种不诚信的事情。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诚信教育,转而进入生活中却遇到如此的欺骗我们信任的事情,会产生极大的反差。中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没有系统正确的形成,这会干扰他们,转而让他们为了自己而走向不诚信的道路。
(三)社会公民的三关扭曲
有多少人还能背诵出八荣八耻,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极度的扭曲。例如:之前新闻报道有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吧?少年伤心的哭了。我看到了很不是滋味。如果正确的价值观阻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谁还会讲诚信树新风呢?
二、诚信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结合,只能是空洞乏力的。我们教师的课堂诚信教学,这个缺点是一直伴随着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诚信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搜寻资料,多创新备课,再和学生探讨的时候能够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我们可以就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实践得以加强这样的思考。例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季布又是谁,为什么得到黄金一百斤都不如他一个承诺?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充分带动学生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抒发感想,希望不希望做这样的一份工作。由之可以开展辩论会,可以开展情景剧等多项课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这句话理解程度。我们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黑板报的创设。我们甚至可以在学生对于诚信活动的事情充满激情的时候,进行诚信讲座,将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演讲者请到学校进行演讲。在极具渲染的演讲氛围下,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得到化学反应,空前的加强。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一天之内接触最多的环境。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内贴上诚信的名人名言,在学校内建设历史上诚信典范的雕塑和事迹。学生每天都在校园内生活,每时每刻都会被这些潜在的诚信教育所影响,自然而然会收到诚信教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诵出《三字经》、《弟子规》的时候得到加分的奖励活动,鼓励学生背上这些诚信守则,让诚信这一美德得以一直传承。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心教育的根源在于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新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市场将会一片黑暗,人与人之间将不会有公平买卖可言。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着重宣传诚信,利用媒体舆论的巨大作用力,让公民每天都能够接收到诚信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宣传贯彻八荣八耻,在媒体上可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只有诚信在大环境下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我们大环境没有好的导向,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只能够是杯水车薪。
三、结语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衡量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第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第三,意志健全。强调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通过控制,实现勇于面对困难并敢于挑战。第四,人格健全。能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第五,人际关系和谐。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第六,社会适应正常。既能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动机不强,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并不去钻研学习方法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低下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学生在情感方面也存在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经常出现压抑等情绪低落和情绪异常现象,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能力较弱;再次,学生在人格构建中也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的人格并不健全,没有荣辱感和羞耻心,对什么社会事件表现冷漠,而对自身的不良性格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最后,学生在自我认知上也有问题。有些学生过于自信出现自大的不良自我认知,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而面对问题时有速手无策。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方法
1.明确三个目标
直接目标:减少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次级目标:调整学生心态,学会自我调适,防止发生非正常事件。终极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情智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具有应对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
2.要做到四个结合
分别处理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相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结合、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性与培养辅导员工作技能相结合、亲密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与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相结合。
3.树立一个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与指导。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与扶持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思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
4.创建一个系统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个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全方位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创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建设三个阵地:咨询(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大型咨询)—课堂(课程与讲座)—研究。依靠三支队伍: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学校医师。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学生(心理协会会员、心理保健员)、系心理联络员、校级心理中心。
5.形成一个特色
关键词: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解决措施
0 引言
新闻媒体的作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上面。所以,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渐渐的被人们所重视。
1 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主要体现
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播作用
同志曾经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过:“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的同群众见面。”同时还着重强调“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都应当在党的报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这两点谈话就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上面的重大作用。
1.2 指导作用
新闻媒体对社会的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因为舆论作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构成元素。所谓舆论就是指大多数公民对于社会事件的评判、以及社会人物所讲述的观点进行评价,它反映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具有自发性、不理性的元素存在。所以要加强新闻媒体对于舆论的指导作用。
1.3 育人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相关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和引导,从而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以便进一步的完善人们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的完成了社会教育这一项任务。就像是法国的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那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新闻媒体。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对象。”因此就有社会学者沙莲香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她认为媒体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大众传播把文化传播给下一代,并且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我们都知道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大众媒体不是学校,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肩负着帮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列宁曾经说过:报纸的作用并不是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但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励员,还是集体的组织者。这样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意识的一种整理和对社会人员的思想教育,它所采取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以便逐渐的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2 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特征
因为新闻媒体的辐射面积广、受影响人数多、传播速度快以及模式灵活等特征,使得它在众多人员中产生了巨大的渗透力、影响力以及召唤力,所以新闻媒体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十分巨大的。
2.1 非线性
被誉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传播信息、指引舆论和服务大众等众多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虽然现在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由于自身特点的影响,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效用也是非线性的。我们都知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严格、线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有目标、有安排、有组织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现在的新闻媒体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按照严格的系统、精确的目标以及常规的路径进行,更不是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这个教育过程是利用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实现的。这些信息的扩散具有发散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所以,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趋向于非线性的特点。
2.2 潜隐性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同,因此功效的发挥所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现在很多学校所采用的教育方式都是显性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者直接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的目标、责任和内容,利用直接向学生教授的模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但是新闻媒体却不一样,它具有鲜明、具体和形象的特征,并不是利用强迫、灌输和教授等一些直接的教育方式,而是利用感染、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间接的影响大众,让大众慢慢的被影响。因此,它的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等都是隐形的,不外露,是慢慢影响人们的一种方式,而且还能达到学校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2.3 二重性
新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还表现在明显的二重性的特点,虽然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是也会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新闻媒体的积极效用,新闻媒体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增加了丰富的内涵,突破创新,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第一,新闻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第二,新闻媒体还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材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化的了解;第三,新闻媒体还改变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好比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负面效果,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传媒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有的媒体不能很好的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有些暴力、、恶俗等不良之风出现,有的进行虚假报告和有偿新闻等手段使得媒体和大众之间造成了信誉间的不信任,,使得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了不良的效果。
3 新时代强化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主要措施
现在,我国的新闻传媒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其中也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所以要不断强化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着力点:
3.1 加强新闻媒体的信誉力
想要更好的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作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媒体新闻的信誉度。信誉问题是新闻媒体中的主要传播资源。信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公信度,公信度是指新闻媒体所的信息和新闻的可信度,对于公众所产生的影响情况。新闻媒体要想更好的起到教育人们思想政治的目的,就需要得到公众的信赖,如果一个媒体机构没有公信力,也就没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这些年,新闻媒体中不断的出现了虚假报道和有偿新闻的现象,使得媒体的公信度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新闻媒体一方面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公信度,还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职业精神道德以及新闻观,不断的完善制度和人才的建设,严格把好监督机制这一关,从而更好的避免虚假新闻,追求事实;提升品味,阻止低俗新闻;进行良好的道德指向,避免有偿新闻。
3.2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整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强化舆论的导向作用,在进行新闻媒体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党的原则,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为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新闻中所宣传的党性原则,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研究新闻媒体的规律性,对于大众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认真分析市场,善于控制局势,掌握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3.3 加强新闻传播的“道德观念”
新闻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的二重性说明新闻媒体是有利也有弊的,想要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在加强公信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闻媒体的“道德观念”。新闻媒体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在教育方式、载体和思想内容上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算不上是一个正规的学校,但是它本身非线性的特点就注定媒体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当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消极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主观价值,对媒体新闻的育人作用造成阻碍。
4 总结
新闻媒体具有加强人们思想道德的功能,第一就要求这个观点是“道德的”,从而更好的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所以,要在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要坚持社会荣辱观,坚持党的原则,从基层出发,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简易的形式进行传播,要注重内容的实际性,多报道有价值的内容,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很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11(06)
[2]周国卿;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新闻传播;2012(10)
1.尊重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但尊重学生时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就应当耐心的劝导学生,不能一味地讽刺,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如此便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生本教学的目标。
2.重视学习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规律,生本教育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前做好学习准备,例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者通过文字或图表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在上课时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或者疑问等;最后,总结经验,突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视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一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听取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相互交流。
二、生本教学思想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1.结合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学生也经常与电脑接触,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幻灯片自定义动画时,教师就可改变教学方式,不直接进行操作,而是为学生展示一个简易的教学课件,在播放时先出示题目,点击后再出现答案。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看到过教师使用此种方式来教学,但是并不清楚过程,此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讲,此时教师在告诉学生这是利用了幻灯片中的自定义动画,让学生自主操作,并鼓励学生,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去探寻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2.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展开教学。
小学生天性好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天性,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内部结构时,教师就可利用学校已经淘汰的旧电脑进行教学,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用螺丝刀等专业工具进行拆卸,将硬盘以及内存条等拆卸下来,随后在一起研究该如何组装。此时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其中,在拆卸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生认识主机内部的各个部件,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计算机的结构,随后在讲解各个部件的作用,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通过纸牌游戏来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鼠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一举多得。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生本教学思想中,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思维与处理信息的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注册自己电子邮箱》一课时,教师在开课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来研究,此时学生便能够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师可在旁边进行巡回指导,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就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还可让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帮助其他同学,逐渐增强学生的地位,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关键词 沃尔特・李普曼 新闻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沃尔特・李普曼(1889 9.23―1974.12.14)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政论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大陆对李普曼新闻思想的了解是从1982年施拉姆的推介之后才开始的。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李普曼对中国新闻学术界产生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新闻学术界即对李普曼有关新闻理论多有称引,且称引范围也不以《公众舆论》(《Puplic Opinion》)为限(注:1989年出版的由林珊翻译的《Puplic Opinion》中文书名为《舆论学》)。笔者现对掌握的一些资料略作排比,以初步勾稽李普曼新闻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影响的面貌。
一
《公众舆论》是李普曼的代表性新闻理论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李普曼在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的两个重要概念,比较早地论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1982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公众舆论》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当年罗纳德・斯蒂尔的《李普曼传》即由于滨等人翻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界对李普曼的最早接触和了解确实是从《公众舆论》开始的,但时间却可上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9年,汪英宾《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一文中,就称引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刻板成见”的相关观点。
汪英宾(1897~1971),别名省齐,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1920年9月起,在申报馆担任协理。曾由申报馆派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修,1924年5月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中国本土报纸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论文,获硕士学位。1924年秋末冬初,与戈公振创办上海南方大学报学系与报学专修科,任系主任。1925~1929年间,还兼任光华大学、沪江大学商学院报学系教授。一度为上海联合广告公司董事。1932~1935年先后担任《时事新报》编辑主任、总经理。1947年重返新闻界,任上海《大公报》设计委员。1950年担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教授。1952年9月至1959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著有《美国新闻事业》、《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等。他的《中国本土报纸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述“中国新闻史”的著作。
《中国报业应有之觉悟》据作者自述,其写作缘起是“环视报界之现状,有滋堪浩叹者,兹逐一讨论,期有一度之觉悟,得共谋改良之方法”、在该文的第二部分“当觉悟报业之各种问题”之“编辑问题”的“新闻采集”中,作者有如下引论:
我国报界对于采集新闻尚少根本之了解,故不惮麻烦,以采集新闻之根本意义,略加申述。在美人立浦门WalterLippmann著Puplic Opinion有曰,‘人类之脑筋,非似照片之收吸印象而已,其运用也往往创造,印象入脑中后复变淡之,或与他种印象相并,必经一番磨炼而后成各人之思想,盖一印象决不能久居浮面者,天生之诗情往往运用之使成个人之表现,’(譬如罗素本是人名,然用之既久,人皆以之为一种哲学。又如武力统一为一种主义,用之既久则人皆以之代吴佩孚。)又曰,‘公众时事可于演说或报章中表现之,惟表现之时事,宜抽象于初胚,凡事物之不能见者,必难引起知之之兴趣,且公众之事闻,个人所悟到者,往往微细而不能及大要。‘故公共新闻,将成一种干燥无人愿知之者,惟具美术家描写技能者,始能以常人所不能见者,做成活动印象,使常人皆能引以为有兴味。新闻界当觉悟采集新闻之真义,进而以抽象于初胚之功夫,言人之不能言,见人之不能见,而后事半功倍矣。
汪英宾所引述的话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这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内对李普曼《公众舆论》有关理论观点的最早介绍。
1937年5月。北平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举办第六届新闻学讨论会,围绕“今日中国报界的使命”论题,诸多报界名流到会演讲。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梁士纯教授为此在《大公报》“新闻教育特刊”发表了“今日中国报界的使命”一文,该文开宗明义再次引用了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列浦曼氏在他的名著《舆论》Puplic Opinion一书中,把正确的消息和公正舆论所包含的这种障碍,详加论列。属于内部的有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形态蒙蔽着,使我们不容易领会一种真实情境。属于外界的,有言论的困难,交通的阻碍,当局的检查和统制,社会特殊势力的影响等等,都足以蒙蔽一般人的耳日,使他们不能得到真实的报告。至于所谓公正的舆论,更是一件难得的事,需要正确的消息来做基础。如果消息不正确,我们何由发挥公正的舆论呢?此外,一个人的意见往往被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利害所支配。因此种种原因公正的舆论真是一件不易得的东西。”
汪英宾与梁士纯当时都是新闻学系的教授,他们对《舆论学》一书的先后引用,从一个侧面说明李普曼该书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只是由于后来中美文化学术交流较长时间内的中断,人们仿佛遗忘了中美新闻传播学术交流过程中曾经存在过的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二
刘豁轩1939年3月在燕京大学“杂行会”一次以《怎么样看报》中,在论证“战争爆发后,第一个受伤的是真实”这个观点时,引述了李普曼一段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
力普曼(Walter Lippmann)默尔(ChstlesMerz)曾对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的各种报纸记录加以研究,这件事就是一九一七年三月至一九二年三月的俄国革命,他们在那篇研究报告的序论中说:‘大家都承认,没有真实的新闻,便不会有健全的舆论。但是在今日,对于一个争论的事件,是否能够得到正确的记录?对此,今日有一种很广泛而且日益增长的怀疑。在指摘当局腐政的时候,我们怀疑其中有不自觉的偏见。我们又怀疑某种新闻被染上了颜色,或者被搀入毒素,对于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证据,以下我们所研究的便是证据之一。’著者自称他们的工作是‘新闻的试金石’。这篇文章在一九二年八月四日出版的《新共和》上占了四十二页的篇幅,这是对于现代战争时新闻可靠性的第一次不信任的有力表示。
这是指“《纽约世界报》社论版的李普曼和查尔斯・梅尔茨出版的一份专题报告,题为《对新闻的检验》(“A Testfor
the News”),作为1920年8月4日出版的《想共和》的附录,文中列举了美联社和《纽约时报》自1917年到1920年间对俄国事件报道的失实”一事。李普曼通过这个调查,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媒体报道受到意识形态影响而损害新闻真实性的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所谓完全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几乎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会受到传播者主观倾向的左右与控制。李普曼的调查旨在抨击当时美国一些新闻媒体不尊重事实,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炮制新闻报道的不良行径。这一调查报告的结论因其材料翔实、论证充分、结论无可辩驳而备受人们称道,至今仍为人们常常提及和引用。
三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集中和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后来以哈钦斯委员会闻名的研究班子,其成员包括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等十多名一流学者。这个委员会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该报告中就新闻界的角色提出了一些至今越来越受到肯定的重要建议。《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出版以后,虽然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并没有获得一致好评,甚至其所提出的建议也受到了为数不菲的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抵制,但李普曼还是独具慧眼,在该书问世之时,就撰写了《评批评者》一文,对之进行评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央日报》1947年5月17日《报学》第20期,《中央日报》编辑武月卿即将李普曼的《评批评者》翻译过来,反映速度之迅捷和学术眼光之敏锐都令人惊叹不已。
武月卿,1941年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第10期毕业,后在《中央日报》工作,曾任《报学》双周刊的编辑,1949年赴台湾,任《中央日报・妇女与家庭》周刊主编,与林海音并称为50年代台湾文坛的“副刊双姝”,知名散文作家,著述颇丰。《中央日报》刊登《评批评者》时,文前有一“译者志”,对哈钦斯委员会作了简括介绍:“美国新闻自由调查委员会于一九四三年应报业巨子鲁斯之建议而组成,旋即开始工作,得到二百八十三人之证明,举行会议凡十七次,每次会议历时月二三日结果证明美国报业子偶目前虽无危机,然危机已潜在。该委员会已出版或即将出版之书籍达七种,并于三月廿六日发表长达二万五千字之总报告书:‘自由负责之报纸’,对报界提出建议十三条,此对付妨碍发表社会所需要新闻之自由,并作互相批评于砥砺,李普曼此文即就该报之建议,加以论评。”文章署名为“李普曼作,武月卿译”,对李普曼名字的翻译已经与现在通行的译名保持一致。李普曼这篇评述性的文章,确实提出了新闻领域中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
目前事实上并没有人经常郑重的批评报纸,一本有关于苏联的书籍,出版后立到就有人作出书评;但是有关于莫斯科会议的报道与评论,一般而论,都没有人加以批评,若果鲁斯不承认仅有这种有来无往的批评存在的不合理――无人批评的报纸却批评其他组织与活动,那他决不会维持调查工作的经济费用:这种情形对报纸并无好处,更不保险。报纸能得到经常的批评,报纸自由才有基本的安全保障,报纸本身所主张的原则的利益均将因而失却。
因此,问题在监督监督者为谁,考查考查者为谁?巡查警察者为谁的问题。笔者猜想,委员会对于这一层也并不清楚,据称:“吾人建议报界人士作积极的互相批评。”在这一方面,他们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劝告,然而他们错过了,他们并不讨论公众问题的辩论,因为这一方面也是够了,他们所讨论的是报人批评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会受益惑,有时不免有纵容的事,但是一般而论,时常保持缄默,自然有充分的理由,律师,医生、演员、教授之所以鲜有公开声言律师辩护不行、医生诊断不内行、演员表演蹩脚,教授授课沉闷,就是这个原因。新闻从业人员和其他技术于职业一般无二,他们也有同业的关系:新闻从业人员不能闭门独处,他们彼此要见面,聚会,要共同工作,倘若彼此作剧烈的公开批评,结果势必不能相容。我可以说,我自己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也曾使人对我自己作过尝试,我所得到的结论是所得不偿所失;因为有此而引起的不情远过于所得到的公益。
报纸相互间实无法作公开的批评,因此,公正的批评应发自胡琼士君一类的旁观者,因为要作公正的批评,有撇开私人关系的必要。世界报老编者柯白说过,剧评者不应该于演员交往,尤其是女演员,政治评论者如果于政治家常常见面,结果本身也成了政治家,金融评论者也一样成了金融家。
为报业本身利益计,积极批评报纸实有必要,然批评报纸须出自报界以外人士,几愿从事批评报纸工作者,都可以从胡琼士的报告中得到入门途径。
关键词珩璜新论;传统文化;思想个性
作者简介刘蓓然(1968―),女,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熏研究方向为两宋庐陵笔记文献整理与语言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两宋庐陵文人笔记语言研究”(12YY22)
《珩璜新论》(四卷),又名《孔氏杂说》或《孔氏野史》,北宋孔平仲著。《四库提要》题《珩璜新论》云“本名《杂说》,后人推重其书,取贯佩之义,易以此名”。 关于是书内容,衢本《郡斋读书志》曰:“论载籍中前言往行及国家故实贤哲文章,亦时记其所闻者。”《四库提要》评:“是书皆考证旧闻,亦间托古事以发议,其说多精核可取。”今《全宋笔记・珩璜新论》点校言:“此书内容主要为考证旧闻,订正史实,如正史笔记、诗文逸事、通俗词语等,皆有涉及。”这些评说足见此书有较高文献史料及语言价值。作者在评说考证“前言往行”时有选择性,而这种选择反映了孔平仲的思想个性。本文仅从传统文化角度略作整理以窥一斑。
一、取名、字不避讳史例
中国古代名字有严格的避讳。避讳制度起于周朝,《礼记・曲礼上》明确“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至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避讳更是趋于繁苛,甚至形成法律。避讳不仅有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然在那种近乎苛刻的社会背景下,仍有人敢违逆传统。孔平仲在通读大量史料基础上,将他们罗列出来,如:
王羲之子徽之,徽之子桢子;王允之子之,之子肇之;王晏之子之,之子陋之,三世同用“之”字。胡毋辅之子谦之,吴隐之子瞻之,颜悦之子恺之,两世同用“之”字。(卷一)
陈垣在《史讳举例》卷五第五十三节“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也举了王羲之一家的名字皆用“之”,认为“此南北朝风也”。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例举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犯嫌,又举简文帝的例子,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说“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例,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可能与有关”。孔平仲应是较早注意此种现象,并加以指出。同卷又记:
韩愈为李贺作《讳辨》,持“言在不言徵”之说,故父名仲卿,未尝讳焉。晋曹志者,植之子也,奏议武帝云:“植不强”,不讳“植”字,三国之时,犹不讳其君,《吕岱传》张承与岱书云“功以权成”,是斥孙名也。(卷一)
曹植父子、张承吕岱皆魏晋名士,他们崇尚自由,不拘礼法,鄙视名教,个性独立。唐代韩愈为大诗人李贺因父讳“晋肃”而不被取进士鸣不平,作《讳辨》抨击道:“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孔平仲将这些不避讳的历史人物搜罗一起,虽不加评说,实寓褒贬于字间,含蓄表达了他对魏晋名士特立独行个性的欣赏与肯定,对避讳这种陈规陋习的反对。
二、帝王专用词泛用史例
中国古代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有尊卑贵贱之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着相对应的用语称谓。如“龙”是皇权的象征,百姓不得滥用,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蔡元长尝荐毛友龙,皇上召对,问曰:“龙者,君之象,卿何得而友之?”孔平仲从史料中发现不少例子,作为帝王的专名“龙”平民皆可用,既可自譬,也可赞誉他人。即:
龙不独以譬君德,凡有德者,皆可以龙言也。诸葛亮,嵇康皆号“卧龙”;孔融荐祢衡云“龙跃天衢”,袁宏赞武侯云“初九龙盘,雅志弥确”;《樊英传》注“安帝徵隐士策文云使难进易退之人,龙潜不屈”;许邵、许虔,汝南平人,人称平渊有二龙焉;唐乌承与兄承恩,亦号“辕门二龙”;阴谓贵人曰“亢龙有悔”,经譬外戚之家。如此之类甚多,然则龙不止于君德矣。(卷一)
“万岁”一词,约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本是人们喜庆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遂成为帝王之代称。但人臣亦有称“万岁”的,孔平仲举 “援酾酒享军士,军士皆伏称万岁”(《后汉书・马援传》)。
“君”指封建帝王、诸侯。《说文・口部》释“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君,象君坐形。”《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孔平仲却指出“人臣得称‘圣君’‘贤君’,晋曹摅,一县号曰‘圣君’,《薛宣传》∶属县各得‘贤君’”。
在史料中孔平仲还发现“敕”“端拱”“垂拱”等本是帝王诸侯专用词,在不同朝代都曾平民泛用过,与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相违背,这不仅说明词汇社会意义的变化性,也反映了孔平仲的平等意识,平等首先应体现在言语词汇自由使用上。
三、取名、字不合传统史例
中国古代人有姓、氏、名、字,号。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而“名”则须遵循一定的命取原则,否则就不合礼,如《左传・桓公六年》记?押“九月丁卯,子同?穴即鲁庄公?雪生,……公?穴鲁桓公?雪问名于申全需?穴鲁国大夫?雪,对曰?押‘名有五:有信,有义?熏有象,有假,有类。’” 取字要等到男女成年,古人命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②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③连义推想。如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互为表里,故《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但史上却有对此要求不屑者。如:
汉孔安国,字安国,晋安帝名德宗,字德宗,晋恭帝名德文,字德文,会稽王名道子,字道子。乃至《北史》慕容绍宗、冯子琮、魏兰根,《南史》蔡兴宗,唐郭子仪、辛京杲、戴休颜、张孝忠、尚可孤、孟浩然、颜见远、田承嗣、田绪、张嘉贞、宇文、李嗣业,皆以名为字。(卷一)
孔平仲列举了汉、晋、南北朝及唐各个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及文臣武夫,汉族、外番人皆有名、字同者。孔平仲的例举并非为考证其原因,而是出于对取名、字行为不在乎世俗要求的肯定。
四、衣冠礼俗不避嫌史例
中国丧服曾以黑色为主,如《左传・僖三十三年》:“子墨衰……夏四月辛巳,败秦师於肴,获百孟视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从周代开始,丧服开始使用“素服”?穴素衣、素裳、素冠等?雪,《说文・系部》:“素,白也。从糸,取其泽也。”《礼记・郊特牲》:“素服,以送终也。”《史记・刺客列传》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然孔平仲在史料也发现了古人衣着行为敢于犯忌触讳的现象。如:
昔人不以白为嫌,郭林宗遇雨,巾一角垫。(《后汉书・郭林宗传》)注云:“今国子学生服巾,以白纱为之。”晋谢万著白纶巾,山简著白接,皆不嫌白也。今之流俗不用皮革羽毛之类置柩中,至用楮带木笏。王死,刘以犀林麈尾置棺中昔人未有此禁忌耳。?穴卷二?雪
头巾是汉末魏晋十分流行的一种首服,《宋书》引《傅玄子》云:“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白冠是在丧葬特定场合的穿戴,不管材质是绢丝葛布还是羽毛,都是不合乎礼仪的。孔平仲指出“昔人不以白为嫌”,如晋时谢万(《晋书・谢万传》)、山简(《晋书・山简传》)就敢于触讳而著白冠。又中国古代丧葬礼仪对于随葬之物有明确规定。《释名・释丧葬》云:“送死之器曰明器,神明之器异于人也。”所谓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并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的模型?熏 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等。孔平仲亦指出“今之流俗不用皮革羽毛之类置柩中”,而东晋刘在王的棺柩中放置犀柄麈尾?穴见《世说新语・仙逝》?雪,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至交故去的衰悼。孔平仲“托古事以发议”,表达他对刘率真任性、不拘礼法、对朋友真挚情谊的称赏。
参考文献
1刘荣升.中国古人的名、字、号J. 山西大学学报?穴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谢聪.中国古代装饰色彩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论文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信贷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1.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2.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致使商业银行过度放贷
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而住房按揭贷款又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齐腾.次贷危机的传导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6).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
[4]姚兵,张乐,任益民.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5]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6]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2008,(07).
[7]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时代金融,2009,(01).
[8]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