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1: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责任感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90后”和“00后”的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缺乏责任感,“自我和任性”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意识到个人的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偏差,他们虽然在学校接受的是“理想教育”,但是在社会上是“商品教育”,在家中则是“实惠教育”,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思想的影响,对社会服务和树立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丧失了对事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必须教育学生:人活在世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我校把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看成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点,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把它当作学校抓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和突破口。
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将责任教育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内容,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固定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突出责任教育,细化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要求,做到目标与内容具体化,构建起以“纵向、横向、交叉”三维立体化的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使德育环境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责任教育目标。
1.纵向目标:根据高中生在三个学段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中,我们要求高一学生做到“我自信,我能行”;高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高三学生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还需增加“关注生命,对生命负责”的要求。使学生责任感培养有序可循,可操作性强。
2.横向目标:将“学生责任感培养”内分解成五个方面:
(1)自我责任感即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我身心、人生理想、权利、义务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生活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承担意识。
(2)家庭责任感即对家庭负责。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基本人伦责任意识。
(3)集体责任感即对集体负责,积极通过建设班集体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包容、懂得取舍、学会控制;让学生明确如何使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的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4)社会责任感即对社会负责。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争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社会,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主题教育。
(5)国家责任感即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情感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教育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与社会变革。
3.交叉目标:在学校活动(学科活动和教学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渗透责任感培养,互相补充,保证实验活动的全方位进行。
其次,实施分年级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责任态度。遵照德育具有层次性、渗透性和连续性的规律,我们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即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内容;“整体推进”指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相同时间内都能向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高一年级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并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开展“我负责、我光荣和四热爱”主题活动,即爱自我(自我风采展示)、爱学校、爱班级、爱国家,注重主人翁意识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勤奋、和谐、进取”的合格学生;教育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将来做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因此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及家庭负责。
高二年级的“自主、自律、自强”系列教育活动――“国旗下的誓言”宣誓活动、“在青春的起跑线上”系列活动、“争做文明高中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人生我主宰”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开展“我生长的这片热土”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负责。
高三年级开展“三爱”责任示范岗创设活动,通过爱学习示范岗、爱工作示范岗、爱学校示范岗、值日班长示范岗、行为规范示范岗、仪容仪表示范岗、环保责任示范岗的竞聘上岗,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开展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享有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此外,在各具特色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基础上,开展节日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等责任意识,使活动更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
再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责任感。每年“九九重阳老人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表演节目,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发现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上存在的生活陋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告别生活陋习,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行动上落实,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带动家庭一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月,做环境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破坏森林,不浪费水电等环保知识,并开展领养绿地,调查水资源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一次性筷子等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培养了关心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这种主题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和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责任感。
最后,家校联合,巩固和延伸责任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除了抓住课堂与活动这两条线,又以家庭为辅,利用好家长学校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达成共识,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在家的教育工作,能够充当家庭主人或帮手,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等。我们还开展了系列“为父母献孝心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过生日、在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和一顿饭、为父母端上一杯茶、给父母一个拥抱等活动,让学生懂得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对自己的希望,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和感恩意识。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组成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师管理是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管理是对教师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关系的管理,它以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谋求教师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以及共事的教师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目标。
在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中,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实施者,是实现学校目的的主要力量,因此,加强教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而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组织、指导和一定的条件,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除使用教师和安排教师任务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那种“只让干活,不让吃草”、“一本教材教一辈子,一套教案用一辈子,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是不适合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要求的,将教师封闭起来,不了解外界、不了解社会,这样的教师给学生所教的也只是一些死知识、老知识,观念陈旧,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教师如果不能胜任社会赋予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话,这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外,还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影响到一个学校在目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
2.它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因素,但学校内部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管理者关心爱护教师,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因素。相反,学校领导对教师漠不关心、评价不公、用非所长,缺乏理解和尊重,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情绪低落、人心涣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来开展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它需要激发、需要调动、需要培养。而教师不仅在学校教职工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还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以,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学校领导者就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根据教师的劳动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把教师队伍管好,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管好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就可以通过教师把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进而激发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是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根本条件。
3.它是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与学校里教师的素质及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素质一定的基础上,教师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篮球场上,上场的每一个队员技术都很过硬,但他们从未在一起合作过,临时组建成队使他们各自高超的技术无法发挥出来,很有可能被一个技术平平但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队所打败。这里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管理的因素在其中,只有对教师及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协调地管理,才会使教师素质的潜力发挥出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教师管理存在着认识和事实上的不足
虽然教师的管理对学校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实施有效合理的教师管理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总觉得一个人大学毕业来到学校当老师,只需按照这个学校原有的工作体制、固有的工作模式、按部就班,习惯了学校的环境及生活方式即可,用不着专门、有意的进行教师管理,这是其一;其二,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素质和校内其他人员相比,自然高一些,用不着进行管理,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教师是学校的雇工,是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因此,只管教师上课,用不着业务提高和思想稳定。到头来,教师队伍没有战斗力,学校的整体管理也死气沉沉,没有效率,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三、对教师管理的方法
1.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问题,教师管理的合理与否是能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一个学校在同等条件下,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教育效益。抓住教师管理这一环节,实质上抓住了整个学校管理的关键。
2.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把上述四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以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基础,通过教学(劳动)这一环节,创造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这一角度讲,教师的工作更确切地讲是以“灵魂”去塑造“灵魂”的劳动,这一过程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挑战性,要在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协调中才可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尊重为基础,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教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好管理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必要性 基本策略
Abstruct The reason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 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it is the kernel of moral, it is the most general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 the reason is the l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always put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 social interests, put personal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ut personal ideal on the social ideal.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ing into ac four factor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pers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four factors, rather than from a single aspect.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责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一个人光做好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然而,有些人无法抵挡金钱、物质的诱惑,把追逐个人财富、名利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第二,在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发展转向个人发展。目前,考研、考公务员热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人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和前途,而没有真正考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才。
第三,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理想。 如今的社会,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青年人大谈个人理想,而很少谈及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前所宣扬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奋斗的精神越来越少。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国人的责任感出现缺失和淡化现象,一部分人偏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方面关心的较少。过去,人们把以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标准。然而,现在却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把实现个人利益看得比其他利益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偏重实利主义。
第二,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说教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非常少,而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造成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不强这样的问题。
第三,家庭原因。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过分溺爱,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不知承担义务,养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恶习。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难以树立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很难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也难以形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第四,个人自身原因。如今的一代青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导致抗挫能力很弱。另外,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无从谈及认识到历史和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任何道德都是相应责任的具体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的内在反映,医德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中的内在反映,家庭责任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家庭美德……。有责任感的人,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会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反,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甚至不顾基本的道德规范,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社会责任感是对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要求。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当今时代道德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我们相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
第三,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学校里走出的毕业生他们将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职场新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他身上的责任感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工作也不会很出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通行证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没有意义。这“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讲人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人生的发展,对能力的发挥以及对纪律的遵守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三、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基本策略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四方面因素共同发挥的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自身四个方面同时进行,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的渠道:
第一,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责任感培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而这种道德氛围的形成主要有赖于政府的价值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感,可以从完成作业情况、讲安全、讲卫生、遵守班级纪律等点滴小事做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感,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责任感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或监护人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的人。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文明、守信用的人,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逐步形成努力与人合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把个体融入到相关事物的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支配其言行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主体本身,所以,学生自身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深化自己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让自己更多的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切身参与其中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才能内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履行责任的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3] 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省团校学报.2008(2):18-19.
[4] 熊良华.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0(2):20-23.
[5] 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6] 廖安辉.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6):27-29.
[7]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155-157.
[8]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学,2002,(11):52-53.
[9]《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10] 孔伟红.论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湖湘论坛,2008,(5):112-113.
[11] 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5):5-6.社.1996.
[12] 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26-30.
作者简介:
孙莹, 女,汉族, (1989― ) , 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责任感
1选题背景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科类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他们不仅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然而当代有些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淡薄,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科类大学生主要服务于农业或者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掌握着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
2.1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责任感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地高素质农科类大学生。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不稳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片面的认识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拜金主义等等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增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才又有德的综合型人才。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因此农科类高校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
2.3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农业,而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我国各种各类的农产品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使我国立足于不败之地。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如今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农科专业认识不够,具有轻农思想。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农科工作又累又脏等,同时认为农科以后毕业发展前景堪忧、薪资低、就业差等。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乐于为“三农”服务,是我国农业高校教育的重任。
3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了,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农科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农科类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尽管我国主流农科类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但是还是有些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如:毕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怕苦怕累等等,当然这些现象有着各种社会因素。
3.1学校责任感教育不足
首先,高校的责任感教育方法单一,一味地用传统地单向灌输式教育,缺少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有效的指导,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效果的考评上,教育方法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的形式主义教育是农科类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也日益增长,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课程综合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将会被高校投入到科研建设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因此学生专业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再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其内容又存在局限性。教育内容没有顺应时代对当代农科类大学生的要求,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必定会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
3.2农科类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学生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当前农科类大学生多半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溺爱娇宠下使得有些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做任何事都先考虑自身利益。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而又成熟的心理品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忽略自身的责任感。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斗志也是导致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目标开始不明确,从而失去理性,产生责任感缺失的消极心态。
3.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多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碰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着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大学里的学生也开始变得性情浮躁,好高骛远,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培养。
4教育对策
责任感是属于德育教育范畴的词汇,是指个体在责任认知的引导下,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和国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是责任认知的体验[2]。培养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方的共同力量。
4.1学校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3]。责任感若是停留在认识和情感上还不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4]。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德育落实在实际教育中,切勿搞形式主义。加强课程实践,不能单纯地以灌输性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地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农村参与实践活动。既能够学以致用,又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责任感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等,培养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间接地帮助农科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2提高认识,增强自我教育识
农科类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内化对责任感的认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专业知识,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学会学一行,爱一行。
4.3营造优化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坏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社会主流媒体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负有责任感的人加以宣传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批评,为社会弘扬正能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无形的道德感召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结语
农科类大学是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栋梁之才,他们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当前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严重缺失。因此我们要正视其责任感缺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要任务,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明.浅析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3:117-118,124.
[2]张桦.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10-113.
[3]赵玉杰.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06:81-82+90.
一、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是责任感教育的良好时机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少年儿童时期,是教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完善小学生思想品德和形成小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小学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揭示了少年儿童极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认为早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样稳固而难以改变,如不抓紧早期教育,等到“骄慢已习,方复制止”,就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错误或缺失的早期教育,必然会养成无德无才之人。
责任感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事业、学业等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小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开始在社会、学校、家庭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已经应该履行的一定义务并担负一定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一重要时机,开始强化对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从小就准备把他们教育成一个负责任的人。教育者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切不可放任自流。如果小学生一旦形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责任感的不良个性,甚至有推卸责任的习惯,将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2.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要求强化小学生责任感教育
现实中,在过分宠爱、过分保护之下培养出来的许多青少年,常常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这些孩子感情冷淡,自私自利,不会体谅父母,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小学生的许多不良表现事实上都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犯了错误不是勇于承认,积极改正,而是千方百计去遮盖隐瞒,或者是百般推脱抵赖,这是不想承担错误后果的责任;作业来不及做了,不是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或者挤时间补上,而是一抄了之,这是不想承担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考试作弊,这是不想承担平时不用功读书成绩不能达到各方面要求的责任等等。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只希望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是2005年某日,在湖南望城县,3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时,一位十岁的男孩为救另外一位男孩溺水死亡。在他溺水的过程中,包括被他救助的男孩在内的两位同伴没有一人愿意去救他,而且还眼睁睁地看着他慢慢沉入水底。当问及那两位男孩没有救助自己同伴的原因时,他们的话语着实令人感到震惊和悲哀,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怕担责任”!
此事发生后不久,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湖南、广州、武汉、沈阳等地对1000位公众以“青少年责任感的问题和公众的看法”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当问及“您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如何”时,13%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差;32%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差;2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17%的被访者表示比较好;9%的被访者表示好。从调查数据看出,多数公众认为当今青少年的责任感比较差。其中,21.7%的被访者表示,现在有许多青少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责任”,在面对问题时,只会想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该对别人负责。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实告诉我们,加强青少年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二、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1.学校要成为对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许多事情独立完成;孩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方式从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小学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此时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必须打好这个基础,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做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小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排除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利因素,在小学教育中贯穿责任感教育。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话在他们看来很有权威,所以,小学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渗透责任感教育,使承担自己的责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让使命和成长同行。要让孩子知道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读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要告诉孩子们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做事首先不应是凭兴趣,责任应是第一位的,应在责任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来代替责任。
2.家庭和社会应积极参与配合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既然主要是人对家庭、集体、社会应承担责任自觉的认同态度,那么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为主”的规律表明,先入的东西,思想上没有阻力或阻力较小,容易被接受和巩固。所以,对孩子进行责任感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的教育。不难想象,一个对父母、家人的处境都漠不关心的孩子,会成为一个真正心地善良的人、一个爱祖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不妨在家庭中,从爱父母、爱家人做起,使其具有基本的爱心、同情心,然后逐渐向思想意识的更高层次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小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品质等等。让小学生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快乐的同时,体验父母和他人的辛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小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卢梭道德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教育法”,值得我们借鉴。卢梭主张“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当孩子因自己的过失而做了错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因失误造成的后果。在卢梭看来“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莫要急于添补,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他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玻璃窗,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伤风比起漫不经心还要好些”。作为教育者,要从小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小学生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而不是找人代替,否则就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形成小学生责任感的前提。习惯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小学生的优良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者向他们不断地重复了一些要求、命令和思想观念之后,在他们不断重复了一些正确的行为后逐渐形成的。培养小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习惯,最好办法是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选出几件事让他们负责,并高度地信任他。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你越是信任他,他就越主动、自觉;所以,选几件适合小学生做的事,让他负责,他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如在家里让孩子负责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负责每天给小鱼喂食等。一旦规定孩子做的事,不要随便改变,要使孩子明白:这件事必须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此外,还要让孩子清楚,该马上干的事必须立即干,不能拖拉。渐渐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参考文献
[1]李泽芸.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关键词:责任感 教育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5-01
教育专家认为,管理是一种素质,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班主任是育人的,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管理,其实就是让学生担负一份责任。有一位小学校长在介绍教育经验时说,她的学生“人人都有责任田”;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也在他的微博中说:“让学生在责任中长大”。这些观点给人很深的印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小抓住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人对某市离婚情况作了调查。近两年,这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离婚率上升,而其中有30%的离异者是80后的青年。专家分析,80后结婚三两年就分手的原因是配偶双方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有独立生活过,更没有管过家,生活能力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因而夫妻关系容易破裂,以至劳燕分飞。笔者以为这种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独生子女比率仍然较高,他们从小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衣食无忧,在学校也有老师管着,除了学习外,没有自己要操心的事,时间一长,部分孩子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心理。因此,小学教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主要方式之一是主体参与。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有责任。对于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让他负责一些很小的具体工作,比如管理几张课桌或一组课桌的卫生,启发他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琐屑的事,交给几个班干部,往往搞不好,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可尽量将工作细化,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既做管理者,也做被管理者。班干部可轮流当,人人有责,各显其能。对于少数组织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可分配其做一些具体管理工作。总之,通过参与管理,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责任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都在责任中成长。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都认认真真,遇到问题虚心向人请教,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就会模仿,养成事事负责任的好习惯。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可只局限在学校,要向家庭,向社会逐步渗透。在家庭,孩子们往往觉得自己吃穿不愁,连天气变化加减衣服都有父母包办,所以无忧无虑,养尊处优,责任意识淡薄,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人、对社会很少想到自己有什么责任。不讲原则,不思进取,不讲奉献,万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在感恩教育的同时,进行责任感教育。因为单纯的感恩报恩教育,会让部分学生觉得长辈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报恩。要向学生灌输一种“我在家中有责任”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报恩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责任。同时,还要渗透一些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总要长大,“将来的我们,一定是主人”,是主人,当然就要负主人的责任。这种责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小事开始,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仅是讲究卫生,还是避免对别人造成危害等等。这样坚持下去,正如有教师说的“认真出效益,坚持能大成。”
责任感的强弱,还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沃尔特·米勒就曾说过:“责任心是通往梦想的关键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热爱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但要真爱他们,就必须从长远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爱是一种呵护,但不是骄纵,也不是迁就。《战国策·赵策》中记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惠文王去世后,秦国趁势攻赵,赵太后请齐国出兵援助,齐国愿意出兵,但要求以赵太后的小儿子为人质。赵太后听后不愿将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赵国左师(执政大臣)劝说赵太后,委婉地指出赵太后溺爱幼子,不让他为国家担负风险、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是真爱。赵太后终于被说动,将小儿子长安君送齐国为质,齐国也出兵解了赵国之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历来教育儿女从小担负责任的重要例证。但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家长和教师都往往只强调“爱”,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有失偏颇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笔者以为,对儿童进行责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事。讲道理,孩子们往往不爱听,出现听觉疲劳。而多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效果会好得多;其次是建立奖励机制。对班级负责任、有成效的班干部或一般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对在家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学生给予口头奖励;三是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他们将来担负的责任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积累知识、增强能力是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还有,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担负一定的责任,锻炼他们的责任能力。相信在家长、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孩子们会健康成长,健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忠章.浅谈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 康锁英.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3] 高中建,苏永荣.养成教育视域内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体制改革
2013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引得社会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产生了普遍的舆论指责,石油生产与运输等国有企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企业应本着服务国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来开展工作。国内近几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良所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发频发。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力量,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决定着国有企业各个工作层面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结合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
职工对所属企业的工作责任感是其对所承担责任、义务的高度自觉,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所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中,人起着最重要、最具主动性的作用。现代国际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道德责任对于职工的激励作用是长久且深远的,如何摆脱企业对职工的被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职工只有将企业的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能树立起对企业的深层责任感。企业要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就需要正确的处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如果职工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便无法真正的认同自己的责任。发挥职工责任感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并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改进方式,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职工向心理力和凝聚力,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衰败。
二、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一)年龄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可接受程度与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为25岁以下的员工的职工责任感更强一些,老员工的存在着普遍的安逸心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低。青年职工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工作挑战具有较高的灵敏感知,更愿意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之中。
(二)受教育程度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责任感,明显受到职工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工的民主管理责任感与所受教育程度成负关系,职工的经营责任感与职工所受教育程度成正关系。
(三)工作性质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受职工工作性质影响的表现为:企业科室和基层站库和决策层的职工责任感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职工。
(四)企业转轨情况
企业的转轨情况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已上市股份制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未上市企业,未上市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基本未变企业。表明企业转制大大提高了职工参与经营的责任感。
(五)企业效益
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职工的责任感影响非常显著。企业效益越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参与经营的责任感越强; 反之则越弱。
三、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首先要结合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际特点,加强对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第一、鼓励职工突破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固有思维定势,使其明确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职工要充当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使职工深刻意识到职工只有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二、正确处理部分职工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并教育职工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自觉履行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主导力量的历史使命。
(二)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正确处理职工在企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正视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力量。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不断的提高职工的实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实践的机会。要正确处理好企业领导层与广大职工的关系,不能限制普通职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帮助其在企业建设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理想。
(三)充分发挥职工责任感,不断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力度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从深层次分析,一方面,改革使职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责可负”; 另一方面,改革加大了职工发挥自身作用的压力,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找责来负”。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改制比较彻底的国有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和未改制企业,更为这一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印证。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雪峰.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哪里来――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深交所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深交所,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