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面对潮州工夫茶现在的传承危机,笔者意识到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一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工作。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礼人、忘我、养生。这三方面集中国茶道文化于一体,蕴含了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存在形态。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在,能为潮州人所传承,就在于它能发挥其文化功能。随着潮州以外的地区对工夫茶产生需求。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认为,可从两大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培训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把茶艺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增加了新鲜内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普及茶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潮州工夫茶艺可以与德育结合。潮州工夫茶艺集中体现了工夫茶道的核心思想“和”上。其突出功能是让茶人与茶客融为一体,且有“茶德”、“茶理”之道德导向。一杯好的潮州工夫茶的产生需要集体合作,从布置场地、准备器具、材料,到传杯递盏、分赠客人,收拾场地道具等一系列活动要集体的力量和有效的配合,这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好途径。茶艺表演则以小组和班级、学校为单位组成,通过组际、班际、校际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辅以解说潮州工夫茶制作工艺和历史,介绍古今著名茶人,介绍名茶产地和典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二)潮州工夫茶艺活动与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学茶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现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茶园、茶厂,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访问茶馆、茶店,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潮州工夫茶艺是对日常生活技巧的提炼,是生活的艺术化。开展茶艺活动,是美的创造。如茶室环境的布置,伴之音乐、花道等艺术形式的配合,茶具茶叶的选配,茶艺员的形象设计,身体动作的韵律,茶叶的变化,品饮的感受等等,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水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进行美学欣赏和创造。茶艺还可以兼容其它艺术类别,例如歌舞、音乐、朗诵、讲解、对联、谜语、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茶艺表演配合进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潮州工夫茶艺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是训练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针对不同品饮对象、不同茶叶品种的沏泡方式、茶水比例、烧水方式和浸泡时间,都需要根据经验掌握分寸;茶席设计、茶器放置差距、如何移动茶具、冲水投茶的动作幅度与力度也要从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准确把握。当一杯好茶从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时候,学生会由此而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喜悦,也体会到泡好一杯茶的不易,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认真严谨,规范踏实,敢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精髓,寻回教育之本和文化之根,从校园的教育培训中,帮助他们确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熏陶下,将优秀的潮州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利用茶艺馆做为茶文化传承的渠道
(一)开发工夫茶艺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茶艺馆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它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对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高社会休闲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和顾客。现今都市生活的节奏高压紧张,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一股飘溢着茶香的清新之风又在各大城市的休闲餐饮业中吹拂,在街市上的茶馆、茶室,也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悠然清香。茶不再是闲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茶馆、茶室成了凡人俗士的归心之所。光顾茶馆、茶室,不单纯是消费,更是为了消闲、怡情、修身。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工夫茶艺馆的经营模式,开发工夫茶艺馆的市场,不管对工夫茶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开发中突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茶艺馆不同于一般的茶馆。工夫茶艺馆是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现代工夫茶艺馆的经营目标是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因此,工夫茶艺馆可以说是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对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工夫茶艺馆开发传播的策略
工夫茶艺馆作为工夫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能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传播作用,所以工夫茶艺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就要深度挖掘和运用工夫茶文化。
1.茶馆选址与设计
茶馆经营的成败主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室内外经营环境能否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经商哲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现代风水学更重视对茶馆所在地理位置的研究,包括附近商业环境、交通状况、顾客消费圈、竞争店情况、采购环节等综合考虑和理性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环境、格调等方面注重茶馆的审美。
2.工夫茶艺馆的市场定位
工夫茶艺馆立足传播工夫茶文化,提供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口渴而去茶艺馆饮茶,他们去茶艺馆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工夫茶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工夫茶艺馆需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小巧玲珑的茶具,严格考究的冲泡技艺,谦让融洽的氛围等,构成了高品位的工夫茶文化。因此工夫茶艺馆的目标市场适宜选择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如对工夫茶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商人或白领阶层等。目标群体确定为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是由于这一部分顾客不仅有一定经济基础,承担得起在工夫茶艺馆的消费水平,而且他们的社交或商务活动都追求环境的高品位,工夫茶艺馆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3.工夫茶艺馆的品牌塑造
工夫茶艺馆的主旨就是传播工夫茶文化,其品牌核心就应该把工夫茶文化的内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和、敬、精、乐”的文化内涵,突出工夫茶艺馆的品牌核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充裕,消费者在多样化选择中认同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文化价值。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潮流中,每一个市场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工夫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工夫茶艺馆具备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基础。
4.工夫茶艺馆的绿色营销
茶本身就是一种绿色食品,工夫茶是用乌龙茶叶冲泡的,乌龙茶本身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的工效,饮用乌龙茶还能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等作用。但由于工夫茶冲泡程序过于讲究,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较多,因此,工夫茶艺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形成节约用水的绿色营销观念。比如,可以把洗杯的清水储存起来,用于浇花或清洁卫生;倒掉的茶水经过过滤可以用来洗手,有很好杀菌去污能力。冲泡过的茶叶可以晒干,制作成精美的“茶包”或小巧的“茶枕头”,再把这些当成小礼品赠送给喝茶的顾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弘扬工夫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潮州工夫茶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所以,需要多方努力进行持续开发,这样,潮州工夫茶将会在持续地展现其魅力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和财富。
结语
潮州工夫茶文化,历经岁月洗历而留陈,纵千百年而流传。 “让潮州文化进校园”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而茶艺馆作为文化产业,更能助推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之路在继承其文化内涵之上借助创新文化品牌产业的支持定能蓬勃地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995(4):P29;
[2]陈向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P155;
[3]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4]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
中国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来,也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中国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本文作者选取中法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近”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二、法国味道・美食宗教
说“味道”就一定会想到“美食”。法国的“美食”更是不得不提的法兰西民族的骄傲之一。以往有很多文章介绍过法国大餐制作烹调之奢华精致,本文试图跳出这个旧框,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寻法国味道的根源。
在法国,食物的烹饪有着宗教的外在一切:它的礼仪、信条,以及它的“大祭司”们。法国人相信奶油或油脂的优点,并在感情上与拉伯雷、埃斯科菲耶是相通的。从耶稣最后的晚餐到圣餐面饼,基督教徒们都在信仰与肚皮间加上相近的印记。餐桌和任何宗教一样既是超验性的又是强调社会与经济现实的。
高雅的格调有其礼仪性的习惯。在很长时间里它是依照基督教的历书建立起来的礼仪。其中包括吉祥食物:酒、面包、盐、鱼猪肉等等。在法国,从前,圣诞节是素食的一天(食用薄饼、烤栗子伴热酒)。这表示对基督、人以及化为肉身的神等一切的信仰。至于更为丰盛的晚餐的传统很晚才从法国南部地区传播开来。当时餐桌覆盖着三层桌布和装点着三支蜡烛,象征着三位一体,十二个小面包环绕着一个大面包,同样代表上帝和十二使徒。传统的菜单包括与基督的七个伤口相应的七样菜,随后是基督和十二使徒的十三份餐后点心(烤饼、杏仁、无花果和葡萄)。这顿圣诞晚餐事再望午夜弥撒后由团聚的家人或相聚一堂的朋友共同分享的。圣诞节吃劈柴形蛋糕的传统令人想起一种有关燃烧一块劈柴,上面浇上一杯酒,同时祈求圣三位一体的保护性的礼仪。这块劈柴一直燃烧至翌日12月26日,祈求来年幸福和兴旺发达。圣诞日开始的欢庆活动要延续到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封斋前的星期二才结束。于是开始以四十天为标志的封斋节的斋戒禁食。此时,法国人吧肉类、蛋类及肥肉撇在一边而喜欢吃鱼(神化的)。复活节食基督教庆祝基督复活的第二大节日。传统要求用耶稣受难日鸡下的蛋做摊鸡蛋。逾越节宰杀的羔羊食阖家团聚时才吃的,但是羊骨必须完好无损,一根骨头也不能折断。
这一宗教的历法如今也渐渐变得非宗教化了。但是法国人还是在原来的日期举行节日欢庆活动。相反,节日的菜肴却失去了象征的意义,价格却往往昂贵得多。斋戒限于每星期五只能吃鱼。然而宗教对法国饮食得影响是不应该被低估的。与《圣经》一起进入家家户户的是多得多得烹调书。孩子们想大人一样,通过学习烹调,初步学会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对大多数法国人来说,美食是靠回忆失去的童年的天堂,或回忆大家对田园诗般的理想的乐土的崇敬而被创造出来的。水果不仅是大地的食物,而且也是精神的粮食。再也没有比《巴贝特的盛宴》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了。这部卓越的丹麦电影是根据卡伦・布里克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描述一位巴黎公社流放的法国女人使严守戒律的人大包口福,并得到言论自由。在我们眼前完成的奇迹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只有巴黎才出美食家”这句古老的民间格言。法兰西民族的才华可能就是这样首先有利于孵化出口上的幸福。法国人可能有两张嘴,一张喝水或吃饭的嘴,和一张说话的嘴。这两个口的功能又使累加的,最终,它们合并在普遍的人道主义中。
三、中国味道・审美传统・饮食文化
与西方古典美学中存在着的视听中心主义倾向形成对照,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却和视听中心之外的味觉,结下了亲密的姻缘。
先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一看“美”这个字在汉语里的构成。我们知道,汉语使象形文字,字形与字意相关。从“美”这个字的字形来看它的本意是:羊大为美。
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大羊和“美”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羊的肉比较肥,而肥羊肉给您较好的口感。因此,羊大为美,实际商就是说肥羊肉给人的味觉是“美”的。或许中国人最早的朦胧的美意识同肥羊肉味道的感官感受不无关系。而且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说“美味佳肴”或“味道真美”这样的词句,可见中国人的美意识始终不排斥味觉。
味觉所以能在中国同美感结缘,与中国自古以来饮食文化的发达和烹调艺术的丰富密不可分。由于饮食文化传统的长期浸,中国人历来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并视调制、品尝、谈论、吟咏美食为风雅之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很容易将味觉视为审美享受。也就是说,中国的审美传统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作为人之本能和基本生理需要的饮食,何以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上升为一种文化?
其实,我们在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饮食的文化色彩。比如,大年夜烧全鱼,取“年年有余(鱼)”的吉祥意;元宵节煮汤圆,寓祝福全家团圆之美好心愿;端午节裹粽子,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再如中秋节吃月饼,夫妻恩爱忌分梨(离),等等。所有这些饮食传统,均超出了饮食之作为解渴解饥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层次,而打上了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印迹。
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传统文人对饮食在中国上升为一种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借酒助兴吟诗挥毫,他们借闻香品茶而涤荡尘嚣、澡雪精神,营造闲话清淡的氛围。此外,他们还写大量诗文谈论、吟咏美食。这使得饮食之道注入了文化内涵,并上达一种精神需要。中国历代文人对饮食、烹调的关注和倾心,亦是使烹调艺术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以高雅的艺术修养,品鉴食物,辨别其色、香、味,感受其组织肌理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等各种感觉注重其各种成分味道的调和。事实上,一个“和”字,正使中国传统饮食之道嘴根本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传统造就了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氛围。中国的珍馐,鲍鱼、鱼翅、熊掌、燕窝到了法国的高档美食餐厅就变成了布列塔尼的螯虾、龙虾、鱼子酱、松露;中国的饮食由于它的丰富多彩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饮食体系,而法国味最迷人之处却在于以它人性化的方式超越了餐桌的局限,把饮食的情调变成一种真正的制度。如同中国饮食正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走向世界,法国味道已经不仅仅寓于食物之中,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品质和情调,承载着法兰西文明,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彭怡平著 《隐藏的美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彭怡平著 《名厨的画像》,商周出版社,1998年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isborn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它们更加注重茶之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或是传达一种时代的精神。
“世博”十大名茶
2009年,经过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的评选,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湖南黑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戴上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桂冠,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代表“中国茶叶国家队”集体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茶的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
这十大传统名茶都是“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从现有16家传统历史名茶中确定的,人选联合国馆的中国名茶严格限制为10种,并涵盖六大茶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开播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纪录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其中前期策划就有半年。摄制组穿越了遍布全球的茶叶国度,深度走访了全世界200余位“茶人”。最终,摄制组精选了其中60余位“茶人”的茶话茶事,讲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各国的茶道以及茶与人的故事。2013年11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
央视十套《茶叶之路》开播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导录制的《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发车仪式。
“茶叶之路”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最著名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由山西商帮主导,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近两万公里。《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以重走“茶叶之路”的方式,沿途拜访茶路遗存,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展现中国茶文化魅力。
云南马帮进京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进京,在云南产地上驮时有些是生茶,历经马帮运行过程中5个多月不同地域和不同气温下的“自然发酵”,其色味“誉享京华”。为再现普洱茶这一神奇的品性,2005年5月1日,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马背上驮着普洱茶,行走了4100多公里,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
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重走了300年前的贡茶之旅。通过此次事件,越来越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首演
2010年3月29日,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总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正式公演。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与其它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
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专家们呼吁,通过“全民饮茶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饮茶,“使饮茶真正成为国饮”。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举行。此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也相继举办了“全民饮茶日”这一活动。
福州茉莉花茶申遗成功
福州将两大特产茉莉花和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经过投票表决,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次申遗成功,强化了福州作为茉莉花茶世界发源地的地位,并将推动茉莉花茶的保护与发展。
名茶传统制作技艺“申遗”
中国人植茶、制茶、饮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连接中国与东西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产品和文化纽带。因此,承认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保护中国茶传统制作工艺,意义重大。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公布的数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青茶、白茶、花茶制作工艺赫然在列。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
2010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组建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工作。2011年年底,最终完成了对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并于2012年了“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以往单纯以面积、产量、产值等要素衡量产业发展实力不同,品牌价值综合考量了品牌的成长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和品牌忠诚度因子等品牌指标得以实现品牌价值的量化。数年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品牌建设主体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可。
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因而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一家围在一大桌饭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会时,领导与下级员工也会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说有笑,边说边聊;在吃饭时人们都会很活跃,相互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这样的饮食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场合都会用到,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里,全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到一块儿过节,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长烹饪的人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饭,并祝福、拜年等等,讲究的是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通常中国人在进行聚会时,不会给每个人定食定量,而是会准备很多的饭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没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用餐方式就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没有中国人团圆与热闹的吃饭习惯,他们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就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而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没有中国式的一大桌子人围着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没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着自己的餐盘随意走动。西方人的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空间,讲究个体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人们在吃饭时不能进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共乐的情调。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中国的餐桌,可以谈成合作、可以求婚、还可以联络感情,总之中国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因而,餐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在用餐这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中,礼仪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来讲,中国人在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内部的吃饭,其余场合里人们进餐时都十分重视尊卑、长幼。在集体进餐时,人们一般都会等客来齐了才会入席,而座位则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对着门口的位置为最高,其次以东为尊,而请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门口的位置。宣布开始入席时,会先叫一些位高权重、重要的人先开始,随后主人才会开始。但在西方,饮食礼仪则与中国存在着很多不同。西方进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绅士风度,男性要对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口的最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则座在女主人的对面,即门口的位置,显示出对女性的尊敬。而在具体的进餐时,男士要起身先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时,男性并不能先进餐,必须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开始进餐后,男士才开始进餐。在进餐结束时,女主人离席之后,男性才能离席,而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绅士风度。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为主,其次中国的蔬菜种类很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国家的七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种。中国人之所以将植物作为主菜,这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灵,人们不可以将其杀死,也不能把他们的肉用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中国就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内容。因此,有人将中国人的性格称之为植物性格。中国人在进食时喜欢将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热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菜如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菜的味道才真正发挥出来。西方人则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居多,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打渔、捕猎与养殖为生,而种植业在西方社会并不发达,因而人们习惯在动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国家,食物中动物类居多,如牛肉、羊肉与猪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考虑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动物类居多,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是有动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他们喜欢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盘等,一直是西方大从所爱;他们在吃蔬菜时,也喜欢生食,如生菜、黄瓜等,并不将它们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一、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法律法规宣传比较深入。县政府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利用各条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经常性组织经营业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及时向他们通报文化市场执法情况和文化市场守法遵规、诚信经营情况,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引导文化市场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努力加强行业自律。
(二)管理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文化市场实际,建立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协调工作机构,构建了比较全面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分别制定了《县关于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案》、《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规程》、《县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县文化市场经营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行业自律和业主自律工作,使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工作职能履行比较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市场要“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娱乐服务场所以及非法安装卫地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县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
(四)执法能力建设得到设施得到加强。县政府及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为目标,一是努力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组织他们积极投入“两年活动”,深入开展“树形象,正队风”、“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二是狠抓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以及文化市场理论的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市场调研,探索工作规律,积极完成省、市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并以调研成果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实践,努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办事效率。三是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制定完善自我监督工作制度,制订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绩效考核,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职与责相统一。四是根据现代执法管理的要求,县政府于2007年拔出17万元专款,用于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购买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暗访机等,取证执法装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效提高了执法硬件的保障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在充分肯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文化投入力度亟需继续加大。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既要靠管理,更要靠投入。县政府虽然近年来对文化投入有了一定的增加,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还较大。“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文化站)”建设与“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相距还很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民众日常文化和年节民俗文化等等,都亟待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多、牵连职能部门多,《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一年多来,在联合执法中的牵头协调、平时工作中的信息互通共享、联合执法时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屡有发生。通过普法教育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组织开办业主法制培训班、开展文化市场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及全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文化市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经营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依法经营存在着“学法时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状况,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其主要表现:一是黑网吧禁而不绝,网吧超时经营、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等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部分群众对歌舞娱乐场所噪音扰民或使用高音喇叭招揽客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问题反映较大。三是音像市场中正版与盗版音像制品混杂,以正版为掩护、伺机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无证经营(有的甚至以试营业为名,无证营业长达数月之久)、变换名称骗取批准、超范围营业、游戏机赌博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改进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五是有的文化娱乐场所标准化程度有的还有一些距离,安全隐患仍需进一步重视和消除。
(四)、执法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一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文化市场管理门类范围广、涉及法律法规多、技术含量高的实际,我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在岗人员偏少,思想修养、法律和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仍很紧迫。特别是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执法中凭经验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经费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由原来单一的娱乐场所管理,增加了文物、广电、体育等方面内容,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也相应扩大,人员编制得到增加,而财政预算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经费仍然保持在1998年核定的12万元标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文化市场管理罚没收入还要上交一半,执法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再是联合执法缺乏专项经费。文化市场执法涉及部门多,经常需要协同联合执法。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各部门主动牵头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着执法效果。三是高技术监管装备亟需购置。随着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监管的技术装备还很不适应。实时监控等技术设施亟需早日购置和投入使用。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这就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丰富和谐的文化市场,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其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是根本,管理是保障。要以“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全面规划,以“两馆一站”建设为基础,以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分工协作机制。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功能。要认真总结《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文化市场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的各自职责及其协作责任,完善和理顺牵头联合、分工协作、沟通反馈、信息共享、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依法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