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思维流畅性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加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语言训练,轻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语言训练,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文章写作成为新八股,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教师影响学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师自身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写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第三,脱离创新偏重模式训练。由于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了大半个江山,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围绕作文开展一些模式化的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这种脱离创新偏重模式的训练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第四,忽视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对作文的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讲解技法、指导练习、讲评修改三个步骤,但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步骤,却忽视了“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1.协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最终目的。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高中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语文教材为主,注重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指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进而对多媒体作文教学产生反感。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宜指的是多媒体运用度的问题,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着差异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忽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4.优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指导”。在高中作文写作过程中,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写作中的反复修正才能让文章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评价过程,在评价阶段给学生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总结
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平时的丰富积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高考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9).
[2]刘正旭.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高中生
新课标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传统的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单一化,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这样不仅不能提高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仅仅在课堂。尽管这样,课堂上的交流,并不是很多,就更不用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仅过于单一,更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明灯、引导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同时也要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发言,使学生在交流和发言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也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带来的弊端。例如,老师利用当今的时事政治进行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划分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合理、科学地划分,同时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与学生进行讨论,再进行写作。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处于高中时期,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所学习的科目也非常多,这样就导致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往往不受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在学生心理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使学生认为高中语文作文并不是重要,不想浪费大量的时间在高中语文作文上。长此以往,就给高中语文的作文课堂教学带来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地保持一种良好的态度进行教学,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点评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点评是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点评模式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上交文章以后,老师应当进行一定的审阅,并在空白的地方写下该文章的不足和优点,并给予改进的意见。但是在点评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形式,尽量委婉一些,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科学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也有效地提高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点评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质量,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进一步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进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家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01-202.
[2]孟庆华.新课程改革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5):34-35,140.
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语文素养
全国多个地区已经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进行素质教育,在目标、教学方法上都体现时代特色,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是: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注重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一)转移教学的重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取不一样的感受,教师不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也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学会和同学做朋友,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是一味的为了完成课堂进度,不殴打、谩骂学生,以更加尊重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教学的重心不是讲堂上的老师,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才是重点,老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且能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主题的开放性, 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对《阿 Q 正传》中的人物进行评析,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人物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学生的个性。语文的开放性还表现在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化。众所周知,语文许多试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老师在判卷评分时,不能只参考标准答案,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语文素养的一种表现,在试题的选择上,语文试题多具有开放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探究题”的字眼,也经常见到“酌情给分”四个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语文的许多课题都取自于生活。 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随处见到共享单车,大家骑着单车去上班、去上学、去游玩,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个热点。“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同年 5 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了“一代一路”的高峰论坛,这也是非常贴近实际的。 还有近两年兴起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语文是非常接近生活的,历年来,高考语文的作文都备受关注,高考语文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今年全国卷的作文中,涉及到了“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 “美丽乡村”等关键词,如果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是一味的只是去背背古诗词、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写作文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些关键词是什么意思,怎么向来华留学生绍中国。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热点问题。
(四)引导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认准字音字形, 还要在阅读或者朗读过程中进行感情的培养,真正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说”,还要引导学生“读”,重视阅读课,学生的肚子里真正有东西了,才是教学的成功,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记录那些触碰心灵的句子,如此一来,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言文的阅读可以和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 考试试题一般与一些诗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有关,此外还有,一些包含重点词的特殊句子的翻译,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记忆一些常见的词的意义,学习些通假字,那么他们是无法体会到原著中人文情怀和感情流露的,探究不到本质的东西,同时,文言文的阅读也比较枯燥,许多的同学在不了解历史文化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到文章的精华,只能进行一些枯燥的应试训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喜欢经典文本,使其真正做到“饱读诗书”,这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有的职责。
(五)提高教师的文化内涵
教师需要对学科进行不断的研究,注重人文知识素养,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语文课本中的《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文章就涉及到琵琶,涉及到音乐,如果教师懂得一点音乐, 那么讲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有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减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取得好成绩。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的教学讲究“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应该继续重视读、写、背三种教法,并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其次,新课标下,注重学生突出自我,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要老师少讲课或者不讲课,而是更多的注重学生自由发挥老师不仅仅只是扮演一个“倾倒知识”的角色。 然后,营造开放性的课堂,并不是老师可以做事不管,任由学生“胡闹”,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度,不断总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形形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与学生共同发展。
四、结语
新课标下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发展自身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转变教学模式,跟进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金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下),2016,(04):85.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4-02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学习英语是一个积累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主体活动,在主体活动中发展英语思维。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互动方式,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精彩而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更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之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提问时不讲原则与技巧,使得课堂教学陷入困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没有合理的顺序
提问的无序性是指教师提问时随意设问,缺乏主次与前后贯通,这样的提问会分散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注意力。比如,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很大,常提一些与授课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有的教师为问而问;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适当,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无序提问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课堂中出现“问而不答”和“启而不发”的现象。
2.提问的内容浅显没有挑战
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学生有疑问才不会浅尝辄止,才不会满足于一知半解。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唤起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搭建桥梁与阶梯,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所提问题内容浮浅,形式单一,缺乏悬念,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提问中存在的艺术
1.上课之前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明确提问的中心,备课时应围绕中心问题拟定提问的提纲,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课堂提问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在课前应指导学生通过复习和预习为回答课堂提问做好准备,使课堂提问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2.提问要深刻且生动有趣
提问应针对知识的矛盾冲突,增强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深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如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中,Unit2 的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提问Do you like traveling?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se places?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的提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使提问生动形象
提问前,应创设发问的情境,做好心理的、知识的铺垫,形成发问的蓄势,而不应是突兀的、生硬的发问。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合理设计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中Unit1 Project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朋友交流的情况,如交流的方式、话题等,然后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引发学生思考。
4.巧妙设置悬念
教师的提问注意设置悬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增强其记忆力,培养其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 Unit3的Reading中,教师可以设问: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customs that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让学生在联想文化习俗差异的同时及时巩固所学生词。
5.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提问应稍有力度,但留有一定思考的余地,使学生既要“跳一跳”,又要想得到。问得恰当,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调控气氛。反之,若问得突兀,学生必感愕然,不知所措;问得过浅,学生脱口而出,不用思考,使提问流于形式;问得过难,学生无法回答,因而不去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要适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提问有的放矢,富于启发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6.适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提问后还应注意及时并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反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教师的微笑、不屑一顾或目不转睛地注视学生等行为都是对学生回答的有效反馈方式。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其智能才会得到较好发展,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会变得轻松而愉快。除此之外,如果教师提问语过于苍白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提问的时候,要注意语调,以此辅助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钻研课堂教学氛围这门艺术,巧妙灵活地运用设问调控的艺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05.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13.06.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春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差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探究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