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学教师自我总结8篇

时间:2023-03-02 15:00: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教师自我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师自我总结

篇1

关键词:数学对话;小学数学;应用

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教师讲述、学生倾听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基本是由教师决定的,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凸显。因此,需要加强数学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度对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有着无上权威。由于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教学进入了“唯师是从”的境地,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权威者、领导者,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场,学生成为配角,学生不愿甚至不敢提问,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断降低甚至消失。

二、组织学生与同伴平等对话

1.合作交流

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独立探索知识,也能与其他学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共赢。有的问题,学生独立无法解决,但是通过合作、互帮互助,则能解决。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共同体验

学生在互动中与其他学生共同体验,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能激发其潜在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自主的灵活性。数学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中逐渐完成的。学生进行合作,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共同解决双方的疑惑,分享双方的智慧。

三、激励学生自我对话

激励学生自我对话是对话教学的重要途径。自我对话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

1.鼓励学生积极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获取教学信息,再根据教师的评价信息,合理调节,进行自我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过程性知识的传授。侧重体验、探索和经历,忽视了学生反思这一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和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

2.引导学生提问和总结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反思过程中逐渐领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需要自己完成,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灵魂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思维形成的方法有:

(1)自我提问。自我提问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自我总结。数学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寻思维发展规律。

篇2

数学 教学 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波利亚数学启发法;启示

波利亚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数学教学有着强烈的启示作用。事实上,数学启发法更像是后人总结的波利亚的教育思想之一,波利亚本身是这么说的:“可以机械地被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于解题活动,特别是已有成功实践的分析总结出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或模式,它会给你指出整个或部分解题途径,它或多或少地清楚地向你建议该怎么做。”从这段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的关键不在于方法的名称,而在于其透露的思想,即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寻求万能方法,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总结,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数学启发法是一种宏观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最缺的并不是指导学生应试的能力,相反,最缺的往往是一种宏观思维。在目前的评价体制下,数学教师的视野其实非常狭窄,不足以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因此能够教给学生的往往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解题能力,而没有学会用数学去教学生。

因此,之所以这里说数学启发法是一种宏观思维,就是因为笔者想通过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思想,给自己提供一种视野更为开阔的教学思维。譬如小学数学中常有一些运用特殊方法解题的例子,如穷举法、极限法等。波利亚曾经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两个人在一张桌上放硬币,要求硬币不能重叠,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者判胜。问先放者胜还是后放者胜?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最有意思的就是极限法,即假设桌子与硬币一样大(结果是谁胜呢);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即先在桌子的中央放一枚硬币,那其后对方每放一个位置,自己也能找到一个对称的位置,那自己必胜。这其中的思维是什么?看起来与数学无关,其实却是数学上常用的思维,这也就是笔者所强调的宏观思维。

二、数学启发法是一种教学意识

数学启发法更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意识,也就是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这种“启发法”的意识,要学会引导学生去总结不同问题背后用到的解决方法的相似性,进而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这样就能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启发法的教学效果。

那教师的这种启发法教学意识怎样才能形成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两种途径可供尝试:

其一,教学中要有“启发”的意识。分析和总结是波利亚关于启发法表述中的两个关键词,而中国传统教育本就强调启发,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实际教学中,启发意识的存在意味着对灌输式课堂的抵抗,意味着将学生置于真正的学习主体的地位。根据学习心理的有关研究,人的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启发意识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教学中要有“法”的意识。启发法更高的境界是帮学生建立“法”的意识,即启发法不只是适用于某一道习题,而是有可能适用于一类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解决并进行总结,以让学生形成法的意识。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启发的关键在于圆的面积的推导与等量关系的建立,而这种意识正是“法”的意识。

三、数学启发法是一种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反思能力培养;对策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反思教学”的认识不足

初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升学率,因此与小学相比,初中学校更容易偏向于应试教育,而数学是升学考试的主科之一,更是“提分”“保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反思教学的漠视。有的教师裸地称“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考好升学考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调,生硬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仿技巧,没有体现初中生应有的活力。从单方面说,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从长远来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扼杀,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课本中的题、课后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联系解题技巧去介绍、分析和评价某年的升学真题,而忽视了分析研究适合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懂得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反思能力更为重要。

三、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实际,创设培养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教师需创设有效的反思教学情境,即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反思潜能的激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多媒体等新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的利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思维的挑战,在不断的思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数学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比如,在初中九年级中的“相似”一节中,为提高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黑板外形与内形之间的区别、联系、观察是否相似。在学生观察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提醒、指导工作,进而推动情境的深入,让学生动手画画、量量,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

(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表达,此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提前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对进行认真的反思,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实际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己是否听懂、哪些是难点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包括收获、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其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树,即知识框架,对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知。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反思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对所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不足,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相互反思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需要采用多种反思方法,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相互反思,即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反思;其次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问,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很容易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刻给予否定,而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实现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同一平面内有四点,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很多同学会得出四条,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这四个点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要先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四、总结

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自学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88-01

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相比,难度系数较高,导致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困难重重,其中,又以学困生为主。这一阶段学生无论是从年龄、接受能力及心智发展水平都存在不足,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包括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教与学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学困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并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能独立获取知识。因此,为了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设定四个“坚持”:坚持做好每堂课的课前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坚持做好每堂课的课堂笔记,养成学习摘录的习惯;坚持做好每堂课的要点归纳,养成自我总结的习惯;坚持做好每次作业的错题分析,并归纳到“错题本”上,养成自我分析与及时反馈的习惯。数学学困生最大的自学困难是不知要自学哪些内容,也不知该如何自学,数学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自学计划,确立自学目标,并且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学困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学困生系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

大多学困生学习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自学方法不当,因此,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以后能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才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教师在教完某一章节的内容之后,要及时布置系统性的复习任务,并且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与全体学生一同总结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内容。同时,要结合学习小结,引导学生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反复训练中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三、学困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解题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反复练习和积累,从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渐提高。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讨、独立解答,并在数学课堂上完成数学习题;其次,针对数学复习题,应有效采用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分别在课堂中和课后独立完成复习题,针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先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并在下一节课前,引导学困生说出疑点和难点,教师加以适当指导和点拨,培养学困生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由于学困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知识接收速度较为缓慢且被动,教师应充分结合学困生的特点,采取巡视辅导的教学方式,消除学困生解题的思维障碍,增强其客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牢记知识重点。

四、学困生自学意识的加强

持之以恒是学困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先决条件,可有效提升学困生的毅力,促使学困生执行学习计划,有效保障自学的持久性。初中学困生严重缺乏意志力,仅凭兴趣去学习,遇到难题就放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困生接受能力并不弱,但由于没有坚定的意志,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针对学困生的这一弱点,数学教师应给予帮助,引导学困生加强自主学习学习,充分激发学困生的潜能,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某数学教师在批改数学作业时发现,最初,某学困生态度较好,学习十分认真,上交的数学作业中,练习题书写十分规范且篇幅很大,可惜错误较多,反复几次后,该学生几乎放弃了数学作业中的所有练习题。该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学生进行谈话,学生觉得自己做与不做都是一样的结果,虽然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解,而自己在练习时却是频频出错。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后来,这位学生坚持在《集错本》上将做错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正确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此外,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而其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制定教学目标与要求、考试测验、小组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且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仅要强化正确的思维方式,还要纠正错误的思维习惯,逐渐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达到更高的自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反馈,以探索出更具适用性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解题过程 过渡教育

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由小学直升而来,备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初中数学在乡村学校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学生初中阶段的第一大学习障碍,满怀“读书梦”的初中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成为阻止学生步入高校殿堂的顽劣猛兽,做好中小学数学解题过程的过渡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中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过渡教育教学。

一、加强情感熏染,点燃学习激情

现在升入初中的中学生,尖子和中等偏上学生流入了重点的实验学校和重点县中学,各个乡镇级的偏远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时对数学就已经产生了厌恶心理,对数学早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对数学教师滋生一层微微的隔膜。进入初中,数学教师就要打破这层隔膜,加强情感熏染,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从而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这就要我们确立对学生数学解题过程的新标准,建立以情感为依据的成败价值。

1、校正学生的数学解题观念。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的失败极大挫败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在于学生的数学解题观念是认可答案的无误,忽略掉关键的思维闪念和解题运行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小学生刚升入初中时就要让学生建立全新的数学解题观念:试题、试卷犹如一项浩大的工程,结果的辉煌是普普通通的小工施工完成的,但是它却又有上层决策决定它的有无,场地的选址开辟,工程图纸的设计,施工队伍的建设,验收部门的考核等共同完成了它的辉煌。就一道数学试题来说,精心的完成了答案就是一个小小普通工人的谨慎执行,而能够认真仔细的读懂试题,明确意图也是一种解题能力,闪念的方法途径还是一种解题能力,看出过程的优劣更是一种解题能力。这些能力通过训练之后,学生将在今后的生活领域绽放数学素养。

学生形成了这种数学解题观念,就不会因为底子的薄弱而见数学试题熟视无睹,他们就会认真仔细的读题,就会想想该运用的公式定理,也会尝试着动笔做做试题,在反复的养成教育中就不会望数学试题而弃的消极行为,会以全新的热情亲近数学。

2、关爱学生,调节学生学习兴趣。多年的教学观察让我发现,小学时期的学生科目少,与教师亲密接触的时间多,升入初中后,科目增多,时空环境发生了很大差异,心理的孤寂产生,他们却又不能理智的分析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内心情绪极易受各种情绪支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则不闻不问,造成与学生的心理鸿沟,自然影响学习数学的情绪。如果再因学习数学的挫败就更会加迭心理的消极因素。这就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要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时刻关心他们的反应,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激昂,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保持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许,给予温情和爱心。学生刚进初中,每次的检测总会涤荡起学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对数学解题能力大大削弱,我总是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次成功的方法,将解题过程着眼于长远的数学素养基础,调起学习的兴趣。

二、搭建“家校”平台,规范数学学习习惯

我们所教育的初中学生在小学时期有监护人的陪伴,课业任务在学校一般能完成,所需要的学习习惯对解题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则需要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去搭建“家校”平台,做好中学数学的有效过渡。

1、确立学生、家长、教师作业检索。小学时期已经落后的孩子聚在一起,似乎天然的被动更会延伸,已经不能适应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极易造成相当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初中数学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产生大片的厌恶数学者,他们往往不再过问数学之春秋。为扭转局面,完成学业,顺应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需要,我立足实际,确立了学生、家长、教师作业检索。刚升入初中时,我要求孩子在一本小本子上记下当天的预习范围及要求,练习习题,巩固范围要求,邀请家长监督签字,我也坚持每天查验,学生都能完成我提出的建议要求。在实施这种“检索”之前,总有部分孩子要么以忘了,要么以做不起就忽略教师的要求。有”检索”后,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孩子顺利完成小学数学解题过程向初中数学解题过程的良好过渡。

2、严格数学解题过程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偏远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养成了很大的随意性:在书本或其它作业本上随处可见各类草稿,同一页的草稿上的数字也难以辨认,甚至草稿时的结果搬运成其他过程中的数字是屡见不鲜.要让他们能适应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必须严格解题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我不仅严格要求课堂作业的过程规范标准,也会把学生的草稿排列格式着手严格监管,十分注重细节把关,防止马虎随意而降低数学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渐渐的变成自觉行为.在课外,我告知家长让孩子关掉电视才专注学习,宁可静心学习10分钟,也不旁骛羁绊1小时,讲究专心的学,开心的玩.只有这样,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才会得到保障.

篇7

下面以七年级伊始教学的《绝对值和相反数》谈谈笔者的看法:

1什么叫绝对值呀?学生不能理解绝对值这个定义可不是能随意篡改的,我们就按照书上说的:“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还要再多追问:如果不看数轴,我们可以怎么写出绝对值?学生会总结出一些适合他们自己记忆的方法最多的是,纯数字部分(就是正数)不涉及正负再问,为什么都是正的呢?学生们会七嘴八舌的说一些,最具合理性的就是,因为距离没有负的绝对的数字,此乃歪解,但是很好记

2为什么绝对值的符号是||?怎么能记得住学生说这多容易呀一写起来就不知道绝对值的概念飞到哪里去了尤其是正负数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有人写出|+9|=-9;也有求-3的绝对值,写成-|3|=3我仔细研究后发现,前一种错误,是学生在写了一些负数的绝对值之后,以为,||要把一个数写在符号里,就是把符号变一下,所以写|23|=23没有问题,一上符号就不知所云了;第二种是完全没有理解||的含义,内容听一半,自己脑补一半

可怎么记住符号呢?我们在数轴上是这样演示的:

点A在原点O左侧且到原点O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点B在原点O右侧且到原点O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表示-3的点A与原点的距离是3,因此-3的绝对值是3;表示2的点B与原点的距离是2,因此2的绝对值是2;表示0的点O与原点的距离是0,因此0的绝对值是0

你看,在数轴上OA间的距离我们在其两边用||表示这段距离,所以我们选用||表示绝对值符号因为是距离,就绝没有负数的出现

3谈到|a|=-a(a< 0),学生就问了为什么是负的呀?我问a是什么数?一定是正数么?-a一定是负数么?说清楚a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任何数,究其原因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相反数的符号

那么,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数学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缺乏获取数学语言的能力,无法从数学符号中获得必要的数学信息,无法正确转化信息是根本原因一方面,学生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数学符号意义,也就失去了与教师对话的前提条件,就没有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只能被动地接受、记忆教师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数学符号意义,就无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容易造成数学教与学的脱节,导致学不会、做不对现象的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缺乏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呢?

1数学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与数学符号的差异,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了教师所讲的话语和教材中的符号,掌握了所练的数学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数学教师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转换为陌生的、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符号讲授给学生时,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符号的写法和自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这些言语意义只描述了知识的一个侧面或部分,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认真的反思和体味,很难将数学符号的意义整合为有意义的数学形象不理解成为必然,学生似懂非懂

2数学教师忽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差异,不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数学书中的数学符号非常简单、数量有限,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数学语言教学,学生记住这几个简单的数学符号应该没有问题;也没有想过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三类在数学意义的表达上是各有特点和优势的数学语言符号与自然语言符号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方式正是由于数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而数学教师又忽视数学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得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成为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

3数学教师忽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使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转换数学符号一般有文字、符号、图表三种表征形式,而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重视一种形式,导致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形式上的“孤立”,无法实现不同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教师却没有讲授这种转换的方法,更没有专门培养学生的这种符号结构意识和转换能力;最后,学生虽然能够当时听懂、记住孤立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但这些知识和方法更多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并没有通过精细加工程序进入到长时记忆中,所以学生会很快忘记所学的知识和所做过的题目教师不仅没有指挥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还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都用到完成作业上,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和自我总结即使下次遇到的是同样的题目,学生常常只是保留一点模糊的印象,很难联想到更多的细节因此,教师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掌握,忽视新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点的联系,是导致做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8

现就七年级伊始教学的《绝对值和相反数》谈谈笔者的看法.

1.什么叫绝对值呀?学生不能理解.绝对值这个定义可不是能随意篡改的,我们就按照书上说的:“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还要再多追问:如果不看数轴,我们可以怎么写出绝对值?学生会总结出一些适合他们自己记忆的方法.最多的是,纯数字部分(就是正数)不涉及正负.再问,为什么都是正的呢?学生们会七嘴八舌的说一些,最具合理性的就是,因为距离没有负的.绝对的数字,此乃歪解,但是很好记.

2.为什么绝对值的符号是“| |”?怎么能记得住.学生说这多容易呀.一写起来就不知道绝对值的概念飞到哪里去了.尤其是正负数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有人写出|+9|=-9;也有求-3的绝对值,写成-|3|=3.我仔细研究后发现,前一种错误,是学生在写了一些负数的绝对值之后,以为,“| |”要把一个数写在符号里,就是把符号变一下,所以写|2.3|=2.3 没有问题,一上符号就不知所云了;第二种是完全没有理解| |的含义,内容听一半,自己脑补一半.

可怎么记住符号呢?我们在数轴上是这样演示的:

点A在原点O左侧且到原点O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点B在原点O右侧且到原点O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表示-3的点A与原点的距离是3,因此-3的绝对值是3;表示2的点B与原点的距离是2,因此2的绝对值是2;表示0的点O与原点的距离是0,因此0的绝对值是0.

你看,在数轴上OA间的距离我们用“| |”表示这段距离,所以我们选用| |表示绝对值符号.因为是距离,就绝没有负数的出现.

3.谈到|a|=-a(a < 0), 学生就问了为什么是负的呀?我问a是什么数?一定是正数么?-a一定是负数么?说清楚a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任何数,究其原因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相反数的符号.

那么,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数学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缺乏获取数学语言的能力,无法从数学符号中获得必要的数学信息,无法正确转化信息是根本原因.一方面,学生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数学符号意义,也就失去了与教师对话的前提条件,就没有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只能被动地接受、记忆教师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数学符号意义,就无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容易造成数学教与学的脱节,导致学不会、做不对现象的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缺乏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呢?

1.数学教师忽视了数学知识与数学符号的差异,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了教师所讲的话语和教材中的符号,掌握了所练的数学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数学教师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转换为陌生的、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符号讲授给学生时,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符号的写法和自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这些言语意义只描述了知识的一个侧面或部分,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认真的反思和体味,很难将数学符号的意义整合为有意义的数学形象.不理解成为必然,学生似懂非懂.

2. 数学教师忽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差异,不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数学书中的数学符号非常简单、数量有限,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数学语言教学,学生记住这几个简单的数学符号应该没有问题;也没有想过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三类在数学意义的表达上是各有特点和优势的.数学语言符号与自然语言符号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方式.正是由于数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而数学教师又忽视数学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得不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不能从数学符号中获得所需要的数学信息,成为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

3.数学教师忽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使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转换.数学符号一般有文字、符号、图表三种表征形式,而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重视一种形式,导致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形式上的“孤立”,无法实现不同符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教师却没有讲授这种转换的方法,更没有专门培养学生的这种符号结构意识和转换能力;最后,学生虽然能够当时听懂、记住孤立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但这些知识和方法更多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并没有通过精细加工程序进入到长时记忆中,所以学生会很快忘记所学的知识和所做过的题目.教师不仅没有指挥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还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都用到完成作业上,没有时间进行反思和自我总结.即使下次遇到的是同样的题目,学生常常只是保留一点模糊的印象,很难联想到更多的细节.因此,教师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掌握,忽视新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点的联系,是导致做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荐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季刊
    刊号:41-1102/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