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水产类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水产学科 专业英语 以学生为主
20世纪以来水产科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记载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英语占到85%以上,[1]为了能够了解、赶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书写技术文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如今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多,在各种海洋科技论坛上,学生们对国外学者带来的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师生都觉得十分遗憾。此外,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质量较差,英文文献数量极少,原因也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有恐惧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尽早在专业上与国际接轨,这就给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认为教材做到了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当前常用的新词汇。大部分学生对所采取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长,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新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培养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章的技巧,并在专业领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对于口语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督促口语练习,克服紧张、害羞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继续推行。特别是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反馈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撰写英语专业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虽然此次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形势,需要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有待于广大的英语和水产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8):78-79.
[2]张艳玲,胡青.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81-83.
[3]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12(2):48-49.
【论文摘要】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在分析该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提出要想做好水产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积极采取五个转变的工作新模式,如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事务转向研究,从营销转向行销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激增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涉及到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不妙,2007年上海市教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3-2006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科类一览表”,其中水产类排在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一份合适且满意的工作,成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及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而这恰恰说明,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依据社会需求积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自主择业意识,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顺利地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水产类毕业生,我国主要集中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海洋类、农业类高校,数量较少,全国累计举办水产类专业的高校不到40家。我校自1958年就招收水产类本科和专科专业,当时主要有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和工业捕鱼三个本科专业,目前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全部办在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高职专业办在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主要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捕捞学等,近四年的毕业生数量分别为112人、105人、109人、148人,而这几年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也高出其它高校水产类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我校水产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1、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处于下降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用人单位的老总或决策者意识到,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是获得基本素质的教育,而大学生毕业生进入单位后,一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胜任特定岗位。由此可见,毕业生不再仅仅是专业素养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已经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趋势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培养目标上要更加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校在高考招生时就面临水产类专业生源不足、专业一志愿偏低等问题,因此相比其它专业,水产类专业的生源质量就差一些,再说许多被调剂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端正,又道听途说一些水产类专业就业面窄,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等一些负面信息,对学习丧失兴趣,成绩也处于下降趋势。
2、用人单位越来越希望学生能吃苦耐劳,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还是偏高
水产类专业的用人单位(如养殖场等)一般都办在偏远、不发达的地方(海岛上、农村里),要求学生先下海从事捕捞生产几年(如海洋渔业公司或远洋渔业公司)等,到学校来招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毕业生能吃苦耐劳,能忍受寂寞,但毕业生们根本没想过,他们觉得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家长含辛茹苦的供养,今天还到农村去,还要去当个渔民,心理就有抵触情绪,幻想自己能考上公务员、能到大城市找到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因此,经常会出现一边用人单位急着要人,一边毕业生根本不肯去,或者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但那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等条件比较苛刻,动则要研究生学历等,毕业生根本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虽然我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但就业质量趋于下降趋势。
3、学生越来越希望校院能提供更多服务,但校院提供服务非常有限
考虑到就业的成本等问题,我校的水产类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希望学校或学院能提供足够的用人单位信息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供他们挑选,希望给他们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最好是教授或用人单位的领导、人事资源部经理等,希望校院就业工作人员在暑假期间也能随时为他们办妥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改派等事宜,但校院由于人员、财力、物力等有限,提供的服务质量往往上不去,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水产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探讨
针对我校水产类专业就业工作的这种现状,笔者与其他一些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积极探索,在实践工作中积极做好五个转变,并取得良好成效:
1、就业工作模式应由就业管理向就业服务转变
由于就业市场快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以前的以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的工作模式。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开展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加大人力投入,建立学院就业辅导员、班级就业信息联络员制度,建立就业信息网,开通网上就业短信平台,提供就业短信服务,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让生产实习单位变成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想方设法让水产类毕业生多接触用人单位,多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会。同时,学院要和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校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安排校级大型招聘会和面试,而小型招聘会或专场招聘会则由学院负责,要保证让毕业生有问题能够找到合适的机构及时解决。
2、就业工作理念应从营销向行销转变
以前,我们开展就业工作往往将毕业生当作“产品”向用人单位进行营销,自2009年起,我校在就业方面开展的新的工作模式的尝试,主要就是改变以往的就业营销模式,实行毕业生就业行销模式,制定出《浙江海洋学院毕业生就业行销方案》,创造性将市场行销理论引用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对就业工作实行就业行销的思维、就业行销的策略、就业行销的层次。根据此方案,我们对水产类专业毕业生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和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四个层次各司其职,采用行销的4P理论,对毕业生采取了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通路策略和促销策略,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3、就业工作机构应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低端的事务性工作为主,手续繁杂,重复性高,很容易导致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疲劳感,他们大多被繁琐的工作所束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无力关心统筹规划工作,通常上一学年的就业工作还未结束,本学年的就业工作就已经启动了,这就决定了就业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劳动中。校就业指导中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以指导学院开展具体的就业工作为主来开展全校性的就业工作。首先,规划一整套完善的适用于未来就业形势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导事务性工作,整合流程,精简步骤,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其次,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建立就业服务流程标准化模块,并站在宏观角度分析就业形势,量化各项就业指标,提前预判未来就业走势,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和长期的招聘合作。最后,主动为毕业生谋求高端就业信息,提高就业的整体质量,为进一步开拓高端就业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快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4、就业指导应从学生毕业前指导向全过程全方位指导转变
以前我们开展就业指导,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目前我们明确提出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全过程就是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或三年生活;全方位就是指多途径、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为了保证能达到全过程全方位指导,我校的就业指导课实行了教学改革,目前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改变以前集中于毕业前夕授课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实行分段教学(模块)教学。第一模块以职业规划内容为主,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能力素质培养等内容,在一年级下学期安排12学时;第二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社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暑假安排6学时,要求学生开展职业认知的社会活动,第二阶段在高职二年级、本科三年级寒假安排8学时,要求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研、就业信息采集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招聘现场感受就业氛围,并对职业规划进行审视、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第三模块以求职过程指导为主,包括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技巧、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在高职二年级、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安排12学时,讲授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实务。校院每年都要指导每一位水产类专业学生填写《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让他们对自身的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问题进行深思,还要涉及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加强自身求职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能力的锻炼。同时积极开展职业规划计划竞赛、就业简历制作大赛,并邀请知名校友、用人单位领导或相关的专业学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努力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5、就业资源应从收集方式向挖掘提供方式转变
在就业资源方面,我校原先主要是靠就业工作人员去收集,这样就业信息量少,时效性差。目前我校已改变以往的做法,注重整合全校力量,千方百计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挖掘就业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校友及全校教职工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动作用,让他们主动给学生提供就业资源。一是积极发挥校友会这一巨大就业资源的重要作用。我校十分重视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利用校友会资源,经常邀请历届毕业生代表参加学校及学院举办的联谊活动,为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联系牵线搭桥。相应地,历届毕业生也为我校水产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一些创业成功或任职领导职务的校友还直接到学院来招聘水产类专业毕业生。二是发挥广大教职工在推荐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学生就业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为此,水产类专业毕业生所在学院在广大教职工中积极倡导“学生就业人人有责”的理念,动员全院教职工为学生就业积极献计出力,同时提出每一位教职工至少帮助推荐一名毕业生就业的口号。教职工利用自身广泛的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目前,全院已形成了“上下一心关心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和氛围,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林.上海市教委高校38个最难就业专业[N].市场报,2007-07-23(22).
[2]程良越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83-02
《水生生物学》是农林院校及涉海高校的核心课程,在我校上海海洋大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具有雄厚的教学基础和相关教学资源。本课程开设广泛,几乎为水产与生命学院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真正接触水产养殖/水生生物的第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率。
但目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严重缺乏,多数处于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这也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水产领域从业意向逐年减少及考研深造数量一直不高。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1)水生生物学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因避免内容同其他相关课程有较多重叠,理论课目前过于注重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而该内容又多以枯燥的讲授为主。(2)实验课内容较古板,均为固定标本。虽观察和生物绘图是生物学/水产类专业的基本功,但单纯的观察易加快学生的学习疲劳,降低学习兴趣。(3)课程考核方式较单一。(4)学生没有理解本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希望增加教学互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更喜欢用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学习,而非毫无生气的生物模式图;更喜欢团队合作的多媒体展示,而非传统的书面作业;此外,实验课上他们更爱动手探索,而非单纯按部就班。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维启发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水生生物学内容多为各生物种类的形态分类介绍,因大多种类个体较小,形态结构抽象,枯燥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并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大量的彩色图片和影音资料,使各种形态结构清晰可见,而影音资料也直接让学生看到各种水生生物正常的生活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多样,同时稀奇百怪的水生生物图像自然而然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重要章节结束时,可用猜谜的形式,与学生互动,让其主动查资料,回顾知识要点,来完成对一些种类的鉴定,加深对关键内容的掌握。
此外,水生生物的知识结构以水体中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各生态类群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我们的环境和水产养殖息息相关。这些均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发学习来掌握。因此,在一个生态类群学习结束,我们常设计一个研讨会的时间,事先提出若干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并归纳总结,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引发他们深入思考,进而了解水生生物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并体会到水生生物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如何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浮游植物这个部分结束后,可设计水华产生原因、鲢鳙鱼控藻、生物质能、气候变化与水华等科学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并在课堂展示他们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讨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融入最新研究进展,革新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所用《水生生物学》教材为2005年出版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因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为水生生物学形态分类提供了新的视野,国际上水生生物分类体系的变动较大,该教材的一些内容已同国外有脱节。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结果,并同国际常用到的分类系统相统一,我们依托我校在水生生物分类学领域的雄厚研究基础,教研室各位老师及时对形态分类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增加了相关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条形码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水生生物学分类学方面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水生生物学在环境生态、水产养殖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往仅注重形态分类内容的讲解严重不接“地气”,也常造成学生在考虑深造的研究方向时很少选择水生生物相关领域。为此,针对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学实验课来重点讲解和实践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内容,而在理论课上将部分教学重心放在水生生物的研究意义方面。教学团队的成员根据各自的科学研究,分别在水域生态修复、有毒有害藻防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相关内容增加自己的最新科研进展,并以专题报告形式从《Nature》、《Science》、《Ecology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中挑选部分论文,介绍研究发展趋势。使学生从科研角度,了解水生生物学的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而鼓励他们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为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准备。同时通过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实验课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往水生生物学实验,均以鉴定生物、认知生物形态为主,实验材料几乎十余年不变,内容过于单一。同时固定的标本存在破损、观察对象密度、形态失真等问题,极易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继而影响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实验课的最后增加创新实验环节,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具体将以校园水系和附近的水域为基地,设立以下实验:(1)淡水、咸水原生动物的采集、鉴定、培养及对水质的指示。(2)轮虫和枝角类的培养和捕食。(3)不同水体微型食物网特征。(4)湿地维管束植物多样性。(5)杭州湾北岸底栖动物同底质的关系等。实验结束后将组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
通过这些创新实验,很好地将前面实验课的形态鉴定知识得到应用,同时鲜活的样品也使学生对各种形态特征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和团队合作实施,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并借此对科研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优化考核方案
以往理论课多以期末考试作为总评的部分,这直接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结合课堂内容的改革,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总评比例到50%,同时提高课堂讨论及日常作业的达成度所占比例至40%。
实验课则注重培养学生对水生生物的鉴定能力,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减少绘图作业所占总实验成绩的比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水生生物学课程的学风为之一新,学生出勤率近100%,课堂气氛活跃,打瞌睡现象极少发生。有意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或做毕业论文的学生数量也有大幅增加。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成功,提升了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归属感,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为我校水产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嫣,王耀华,王爱民.2011.“水生生物学”课程专业化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3:52-54.
[2]柴毅,杨小林,罗静波.2011.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7):267-269.
[3]王丽卿.2014.水生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4]江红霞.2009.农业院校水生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37(21):10310-10311,10313.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93-0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各行业亟需既精通英语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各高校各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是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取更多资料和信息的语言工具。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和文章资料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对其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教师则主要是指导和协助,最早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最先创立,早年主要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随着PBL的飞速发展,该教学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由医学延伸到各个学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工具,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和深入的一门课程,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处境却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访谈,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各高校本科招生的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英语重视程度及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英语,现如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本科生,外语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存在很大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专业词汇贫乏,很难做到熟练运用,也很难做到和本专业的结合。
(二)重视程度不够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各高校也意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必需修满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且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必修课。而相比之下,对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开设只针对带有“国际”和“世界”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大多数学科,包括水产养殖等在内的涉农专业,专业英语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做毕业论文、准备考研、找工作、实习等,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不多。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其难度比基础英语要大的多。而此时的学生显然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师资匮乏
国内外针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理想状态下,一堂外语课的学生人数应限制在14人以内,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专业英语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须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而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在教学上。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四)无参考教材
由于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较少,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有限。[4]相关的教材仅有两本,都是由大连水产学院王吉桥教授编著的。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水产养殖英语》,主要以专题形式归纳总结常见词法和专业英语翻译技巧,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介绍,内容也过于陈旧。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水产英语》,偏重于以海洋湖沼学、水产品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篇幅过长,应用性欠佳,不适合作为一般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包括生态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主要学科,同时还涉及海洋技术、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在短期内形成一本系统、规范的教材有一定的难度。[5]因此,教师要自己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五)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无参考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又加上课时较少,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不够丰富、比较枯燥而抽象。教学方式也很固化单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较少采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很容易会将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此外,由于师资匮乏,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采用讲句子、读生词、讲解翻译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PBL教学法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鉴于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当前该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PBL教学法从以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其核心内容在于减少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再加上该门课程课时较少、无参考书等因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师从查阅资料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甚至出现了厌课、厌学、厌师等消极情绪。PBL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索取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理念的一门学科,[6]这是PBL教学法引入的有利条件。在该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师对教堂的垄断,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演练,使以往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得以应用,从而提高了专业英语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机,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教材的讲授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上机械的讲授和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提升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掌握和整合能力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熟练掌握,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PBL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四)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前所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了许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水环境化学、贝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虾蟹类增养殖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记下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以应付考试,考完试就将知识抛诸脑后。再者,由于知识更新较快,一旦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和老师,会发现有限的知识跟不上该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重新学习掌握新知识。PBL教学法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再现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索、总结和概括,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三、结语
目前,由于各高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足,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也鲜有研究。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虽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国内新型水产养殖技术的对外推介等,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技能。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PBL教学法引入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实践技能。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具有诸多的优势,更能够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登滨,李丽,王正,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在装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
[2]张丽敏.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学理论,2009,(29).
[3]魏颖,医学博士生英语教学引入PBL模式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
[4]王迎宾,王征.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5]郝彦菊.《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与考试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
[6]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35(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odel in English for Aquaculture Teaching Process
GUO Hui,CAO Yu-tao,TANG Bao-gui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logy and Aquaculture Environment of Zhanjiang,College of Fisheries,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25,China)
关键词: 海洋技术 实习基地建设 特点 目标
海洋技术专业是综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中侧重于应用的部分而产生的新专业。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为适应江苏“海上”的开发战略而设,在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仍然是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相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水产养殖、饲料、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保护与管理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营销、质检、科研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冒险精神,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具备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对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创新思维的基地。
一、实习基地的现状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教学规模适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师学缘组成相对合理,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实践上有了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所处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我校海洋技术学科仍然有诸多改进与提高之处,尤其表现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上。
1.基地没有完全体现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目前偏重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目前的实习基地中大多数是与淡水养殖相关的一些企业,如养殖饲料生产厂、鱼种繁育场等,而对于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研究对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实习场所很少。
2.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内容单调
培养计划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不同的实习时间、内容是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相适应的,目前除毕业设计需要投入系统的研究过程外,其他的实习形式基本上都是观摩学习,浮于表面,对实习基地的整体没有深入的了解。
3.部分实习内容档次低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与水平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由本专业理论课老师指导,绝大多数内容是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研究内容基本上是理论课多个实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完整方案执行。
4.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基地较少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以生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盐地碱蓬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6―7个月,鱼从幼体长成成体也需要数月,而目前较多的实习单位是饲料生产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以直接程序化操作为主,加上实习单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仅仅是看看、望望、逛逛,无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盐城工学院是面向地方建设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开发的利好形势下,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实习基地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在海洋技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业务单位和高校三个方面要共同参与基地建设;调整与提升现有基地层次,发展与完善基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标明确、效益兼顾,才能完成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1.基地组成的层次性
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地组成的层次性,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可以组建不同内涵层次的单位。不同层次包括有单位的整体经济实力、研究实力、与海洋技术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主要是给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状况,学时较少,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需要与海洋技术学科相近的即可,如水产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滩涂湿地保护区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检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时间较长,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就需要与专业科学较为密切的单位,如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滩涂资源研究机构、海水养殖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等。
2.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发展的多元性,海洋技术专业创新性人才包括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发展,实习单位在基地组成层次中可以易位,原来主要作为认识实习的单位可以发展成毕业实习单位,原来科研型单位可以发展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实习单位多元化与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内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发展的必要补充,校内基地的建设应当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学到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内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2]。
3.实习内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单位优质资源,同类实习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学生在不同单位轮换实习的方式弥补实践内容单一的缺陷,保障实习效果,并对不能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实习基地及时予以淘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实习内容的完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技术主要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生长周期长,任务完成需要时间也长,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及与社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果研究失败,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就较大。因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要相互调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适应。
4.实习过程的理论性
实习指导教师是专业实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实习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实习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论老师更为重要。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离不开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3]。
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较强,但及时给学生以专业理论归纳解释则缺火候,如果让校内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则理论强而实践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让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带队老师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提高、再应用,讲懂、讲通深奥晦涩的理论,提高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把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共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体系。
5.基地建设的动态性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物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从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教育实习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当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与共建,因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
在当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实习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都受益的“共赢”目标[5]。创新性实习基地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优胜劣汰,去劣存优,校企共赢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7-139.
[2]阎玉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3]申忠宇,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up.):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9-6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4]杨斌,梁燕茹,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6):156-157+165.
关键词教学体系;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6-01
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高等学校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显然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科学专业是水产与生命学院新办的人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每届招收1个班级。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生物科学特别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监测、水生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1-4]。但是,由于该专业是学院新设的专业,并且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所以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定位,加之部分学生的报考志愿并不是生物科学专业,当进入大学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使他们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专攻此专业,反而产生一种孤独、犹豫、彷徨的感觉,找不到自我,不清楚毕业了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作为一个新办专业,要想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否则将面临淘汰。
1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特点鲜明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强专业、重创新、促应用”的复合性应用型生物科学类人才。面对当今众多的大学,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几门或多门特色化的专业,就很难在时代的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走专业特色化已成为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努力构建有利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特色化建设机制,即:准确定位现实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水产与生命学院的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精细化的教学管理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打造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作为海洋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化学、水产学,具有一定的海洋和水产特色。主要课程有普通动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发育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域生态学等。通过前期详细的调查和讨论,以及召开师生座谈会等诸多形式,发现该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较多,授课形式单一,多数理论课都是一言堂的形式。相对来说实验课较少,创新性实验课和研究型实验更是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严重脱节,没有系统的实习实训活动。针对目前的这些情况,务必通过建设特色化专业,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一一解决相应的矛盾。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试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最终能够让广大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把该专业打造成大连海洋大学的重点特色专业,不断提升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国家、社会输送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扩大和提高学院及学校在我国高校中的知名度。
1.1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2012年学院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广泛地征求意见,尤其是主动征求社会中生物类知名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以及对高校培养生物科学类人才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通过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了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考虑,最终在2012级培养方案中深化了生物科学作为生物基础类专业的深度,同时又突出了作为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特色。如:专业必修课中加入了贝类学,在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增设了鱼类生物学实习,同时将水域生态学实习和植物学实习各增加了1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1.2修订教学大纲,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在大纲修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设置研究创新型实验,提高综合性实验的比例。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和特色课,凡是独立设课的均要求拿出总学时的1/10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旨在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丰富、完善、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即按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6页)
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增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投入
通过多年的建设,獐子岛大学生实践基地日趋完善,且2012年成功成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学院于2013年又与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先后挂牌成为了水产与生命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基地的增设,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还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学校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于2011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均每个学院5~6项,并有一定的经费给予资助。并从众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筛选出20项,申请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主要是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通过实验最终拿出总结报告。该项目的实施真正起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同时,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增强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知识传播最基本的形式,学校通过制度和会议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开展听课月活动、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有最低听课次数、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上好每一堂课”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授课质量,近期组织制作了动物生理学、水化学等9门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予以应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辅之以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课堂的授课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15085.
[2] 王天仕,宋纯鹏,尚富德,等.创建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33-35.
[3] 吉爱国,王伟莉,梁浩.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海洋生物特色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5):65-67.
[4] 施传信,张春梅,李淑萍.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135-136.
基金项目 大连海洋大学教改项目(JG2011Y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