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阅读8篇

时间:2023-03-02 15:00: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阅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

篇1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现况与普遍问题

目前,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学校普遍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低,具体表现在阅读教学安排时间较少且不紧凑,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少且不够专业有效。阅读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味,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由于阅读教学方式的不当,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题性与目标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语文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们逐渐地对语文阅读厌弃反感,甚至产生了逆反放弃的心理。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大大增加了学生们高阶段语文学习的难度,从而较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甚至整体成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

二、推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有效策略

鉴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低效、学生阅读能力不足与阅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我们应当尽快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快速化,经过调查研究以及深入探讨分析,以下是笔者关于提高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效益的几点策略。

1.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有针对性.更加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再只采用以往课堂强制阅读的单一教学方式,要经常性地、定期地举办各种班级或者校园文化活动,每一期规定明确的阅读主题,例如校园课外读物比赛、班级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在阅读教学内容设置上,广泛听取接受学生的意见,改变以往不加筛选、毫无针对性的阅读材料与内容,尽量选取类型多样、针对性强的阅读材料,重点教授,调动学生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开阔学生们的眼界c知识面。

2.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阅读课堂的主体。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大关注与重视度,花费更多时间制订明确的目标,详细有序地安排每节阅读课堂的任务;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蜻蜓点水,一扫而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推动了阅读教学课堂的高效化。

篇2

关键词:拓展阅读;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教学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识记能力等重要课程教育形式之一。通过借鉴中外语文的教育经验,拓展阅读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为课堂教学和习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通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因为相对于教材来说,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其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考试的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态较放松。再次,拓展阅读的阅读范围广,许多阅读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而阅读虽然在未对语法结构、词汇表达、中心思想提炼等做明显的要求,但拓展阅读通过阅读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学生的拓展阅读,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较强,对于一些如生字等问题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拓展阅读的一些经典语言的模仿和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语言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拓展阅读的呈现形式多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阅读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拓展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语言的积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习作素材,阅读过程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增加习作的亮点。

拓展阅读的阅读资料大都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许多资料的选择也都渗透着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体验亲情的拓展阅读《妈妈的礼物》中,就渗透着丰富的母爱,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篇3

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笔者认为,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课堂高效阅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

三、诱发大胆思考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催化剂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心、脑、口就动起来了,问题就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合作交流展示是课堂高效阅读的灵魂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激扬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让他们合作交流,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合作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尊严》时,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注重阅读积累是课堂高效阅读的不竭动力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获得最为有效的最为准确的信息?“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办法。不管是“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编”,亦或者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都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良好的运用阅读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重要的意义。

一、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道理。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更是把学生同学习机器分开的重要标志。在兴趣的鼓励下,学生们会表现出更加优秀的思考、智慧以及坚持。如何增进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演绎、知识问答比赛等教学手段刺激学习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小学生有一个比较打的缺陷就是自制力较差。如果教师仅仅是提了一下阅读学习或者是一直在重复性的进行复制式的教学,那么注定是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首先由学生们带着一些列的问题阅读,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理解文章;其次在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碰到瓶颈后给予稍稍的启示或点拨;最后,当学生对于文章不肯继续进行思考下去的时候,教师在此时就应该提出一个有不同答案的问题,引起学生们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以此增加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有根据教材设备设施,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或竞赛等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不管是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或者是对于阅读效率的提升,都少不了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知识的储备以及素质的提升等第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可以进行阅读,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也可以坚持继续阅读。这种习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资本,对于一个人的终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坏的习惯形成的很快,好的习惯同样也形成的很快。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求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语文是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不管是文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科学的等等一切,语文都会有所涉及,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语文的这点优势所在,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此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阅读、享受阅读。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对于语文文章的理解,加深对于问题的印象,也为自我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们如何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呢?首先要学会对于旧知识的质疑。“质疑”是学生对于问题的产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对于问题的解决的源泉所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清楚的明白哪些知识点不清晰,哪些问题不明白,重点是什么,难点在那里?这样教师对此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规划,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一定不可缺少“质疑”的精神,怎么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质疑”,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是无病的那种质疑,“教师”为什么读“教师”?这种质疑就毫无意义。一般情况下,质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文章的重点难点的地方,学生在理解上有迷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提出了疑问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寻找答案;或者由学生自己对于课文提出问题,然后教师选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由学生们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和解决。如何质疑,如何解疑,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情况下,课堂的教学如果保持在凝重和严肃的气氛下,学生的思考能力会不断的降低,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言,教师教科感到乏味无趣,以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紧张的课堂气氛就好像学生们的精神负担,对于学习的好奇心,对于问题的主动探究心就会受到压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学生们都是小学生,但是教师也要以一个相同的地位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完成对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普通的问题讨论者,以及推动问题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聆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意见,这样学生们才敢在课堂上提问,才敢说出自己的思考。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思考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和帮助。

五、培养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听、说、读、写,这是语文学习中的四个阶段,读写的结合更加是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大量的阅读产生丰富的知识积累,为接下来的书写制造条件;而书写又进一步的反过来促进阅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很多的教师都要求学生们书写日记或者周记,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储备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由于书写的特殊性,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个储备就来源于日常的大量阅读。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口、脑并用进行阅读,并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找多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良学生阅读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是进行母语接触与认识的过程中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并且对以后的写字、口语、作文等各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加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目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与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引导学生领悟阅读的真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语文教学是为了什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太过在意书本的一字一句,而忽视了语言描述的意境与口语表达的意境。叶圣陶老师曾经解释过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何为“语”何为“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这样的思想意识去引导学生领悟阅读的真意,把教育的观念转向对学生的语言培养,而不是单一的课文读写。

二、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是喜欢讲话的,性格也很活泼。作为老师,让自己的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我们的义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堂课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喜欢的人物与事件,并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个月也可以单独预备一节课的时间,用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或者故事,来让他们互相阅读交流。在这种时候,对于话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你更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教师在这种问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是可以分享的,有利用于培养学生喜爱阅读以及自觉进行阅读。特别是在阅读故事和交流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世界,或者是发现世界的各种不同,然后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阅读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翅膀的。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曾经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让我的学生尝试去读,故事内容是一只小鸡与一只小鸭是好朋友,小鸭约小鸡去自己的家里玩,小鸡在去的过程中发现小鸭的门前有一条河,小鸡不会游泳,如果你是小鸡怎么办?如果你是小鸭,你该怎么办?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告诉我让小鸡去找其他门前没有河的小鸭玩,有的孩子告诉我小鸭应该帮助小鸡游过去,小鸡以后就会游泳了。在形形的答案中,小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老师只需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一下,继续想象,让他们自己慢慢去琢磨方法是不是正确。

三、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注重儿童的表达方式

在一些课本教程中,应试教育的目的太明显,个别老师甚至特意挑出难度比较大的词语,然后专门抄写或默写,对于课文还要求强制背诵。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且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时,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认知的读物为最佳。2001年,我国对课本的阅读课程提出,要内容比较浅的童话、寓言与故事,要向往美好的生活情境,要关心自然与环境,要多一些诗歌朗诵和童谣。我觉得这个标准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符合学生的理解,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想象,以考试为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学习一些成语、短句,其实是拔苗助长的表现。

四、在教学方法上,把“读”这个字贯穿始终

阅读教学的意义,就是教会小孩子看,教会小孩子读。离开“读”这个字,就不算是阅读教学了,当然也搞不好阅读教学。在修订版的小语大纲里,就明确提出了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考,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情感,接受正确情感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播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录音带慢慢地读,或者是老师自己带领着学生去读。在这个过程中,从模仿语速,到模仿音的高低,到多次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深意,也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很多老师每天都有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家长签字,但是这没有一个牵引与引导的作用。课堂上,一定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小孩子读。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争取每天上课之前,让我的学生跟着录音带一起读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然后间接性地重复。我并不会要求他们去背,然后我划分一些重点词语,要求默写。在这个放录音带以及跟着课本和录音带朗诵的过程中,我始终是潜移默化、坚持不懈的。我的学生还自己学会了很多词语,普通话非常标准,在后来的写作和写日记中也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五、巧妙设置思维情境,更好地引领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要很好地掌握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他们不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形成阅读能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小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很好地去认知他们读过的内容,有些阅读内容是非常抽象的,老师不应该去强塞给学生。在学习《乡下人家》的时候,我在教导小孩子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首先要让他们知道笋子长的是什么样的,春天的季节为什么会让笋子长得那么快,然后为什么要用那个“探”字。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我也会发问:如果你们去野外,看到自己最爱的东西,你们会是什么心情?那么,我们在读这一段的过程中,我们就用这样的心情去读这一段话。如果你不喜欢“探”这个字,不认同这种拟人说法,那么你喜欢用什么字。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忌讳让学生想象作者的心情的。可能很多的学生并不知道乡村的风景,或者是笋子长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春天的代表。这个时候,我们多用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和引导他们想象,则更合适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爱上阅读,喜欢上阅读。时间久了,就自然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习惯与方法。老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上可能比较辛苦,课堂也容易有些混乱。但是只要愿意去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会看到回报。另外,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老师也要清除文字上的障碍。在这方面,我的感受是自己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在阅读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可能会有不认识的生字,做好猜想的准备,然后做上记号,边读边想。阅读完以后,先跟同学交流一下想法是否正确,使用工具书或者是课本来进行求证。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领悟力以及更加深刻形象地去认识生字。

六、总结

在21世纪的今天,阅读教学是必须注重的教学内容,它跟小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以及培养独立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比较性;求解性;质疑性;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六年级的《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跃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又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3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4 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篇7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重要作用分析

群文阅读以其组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本质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对相似文章的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同一主题、同一类型文章的理解,便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此外,群文阅读的有效应用实现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沟通,进一步增加了学生阅读数量,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对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策略分析

1.基于教学内容,科学设置群文阅读范围

在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文章类型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应在教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科学规划,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涵,将与“亲情”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设计,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进行组合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题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具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2.基于学生实际发展,合理设计群文阅读问题

教师在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探索精神与参与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具有引导性、探索性、比较性、冲突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一组里不同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述与“自然”有关的文章《火烧云》《鹿和狼的故事》《鸟的天堂》《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相关景色进行视频或图片展示,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在文章内容、写作手法、文章特色、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比较性、冲突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从而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3.注重群文阅读方法多元化的实行

群文阅读对学生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数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包括阅读浏览、默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用以奠定群文阅读基础。

4.群文阅读中阅读与口语表达的结合应用

教师在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可将群文阅读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进行应用,实现学生情感上的表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结合小组学习教学模式让学习小组对文章M行自由朗读,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又如,教师在基于“童话故事”主题的群文阅读时,也可让学生在理解一组文章内容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开展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知识视野的开拓、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有效开展群文阅读,用以实现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比较性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合作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48-01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属于学习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下面就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训练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再如二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和《的扁担》,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很快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反映的主人翁、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例如:《月光曲》一课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的:“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法本身就给了学生“我即贝多芬”的阅读体验状态,让“我”来亲身经历、感受一下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所见所闻中,“我”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探究“打动”的过程,便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关注细节背后蕴藏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远比“《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从中我们体会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类似的问题要深入得多,细腻得多,在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阅读体验状态方面也要高明得多。

推荐期刊